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2 08:56:24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职业化

新课程改革中对中职德育的要求,使得德育和职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要求在德育课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基于德育进行职业教学实践。本文分析了目前徐州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实现中职德育的职业化。希望为中职德育实践提供思路。

1.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涵义

中职德育职业化这一词的构成是由中职德育和职业化两个中心词构成的,中职德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中明确指出中职德育课的地位,其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阵地。

2.中职德育现状

下面结合徐州的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分析徐州中职德育的现状。(1)学生现状分析。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年龄在15~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易产生过激言行。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得经历过中考的他们心理上会存在自卑感和迷茫感。加之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将中学阶段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带入到新的环境中,更加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很多学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中职院校,有些甚至是被逼上学。因此,此类学生没有职业生涯的概念,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信念,没有理想,在道德方面容易迷失,不知道未来从事什么职业,不知道怎么去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中职学生容易被片面的、表面的现象迷惑,影响其思想和行为。部分学生认为所学无用,从而厌学,缺乏纪律性,产生盲从心理。生理特征使得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对事物比较敏锐,感情变化比较大,自控力和识别能力差。(2)教师现状分析。学生德育需多方面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在现实中,实际并非如此。部分老师在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也是随意根据教材串讲,同时许多德育教师由于是辅导员或者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负担,导致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德育的方式方法。(3)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从课堂环境来看,授课方式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外环境来看,学校德育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也没有相应的团体活动没有进行德育的宣传,缺乏相应的宣传和组织措施。

3.实施中职德育职业化的思路

(1)学校从学校领导开始重视德育。学校领导重视德育,能够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有利于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德育职业化的推行,教师在课堂以及课外活动上都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能够促使德育职业化的校园文化的快速形成。(2)校企深度合作。要将德育和学校合作企业文化相结合,系统地将课堂教学与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职业道德和德育教学内容。可以以学校社团为载体,举办社团活动,邀请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员工来校进行职业发展讲座,或者对企业文化进行采访,增加企业和学生间的互动,以此积极宣传优秀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职业素养要求,让学生以更高更职业化的标准要求自己。(3)转变教师德育教学的理念。职业化的理念对德育教学提出更高更规范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是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教师素养,不仅仅是德育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同样要有职业理念和职业信仰,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将德育融入到职业技能的教育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导向。将职业教育引入德育课堂,能够将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与自己选择的专业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好德育内容,同时结合职业化,有针对性地将企业需求的职业道德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使中职德育从社会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职业化德育制度。(5)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发展德育校园社团。丰富学校德育文化,发展德育学校社团,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在无形中影响学生行为。例如,成立创业协会、企业联盟会、德育实践协会等社团,积极组织报告会、企业参观访谈会、职场模拟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影响更多学生的道德行为。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措施

生源状况是指学校入学生源的数量、结构、质量等整体情况,生源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目前,从中等职业学校入学生源的成绩、入学意愿度以及适应职业教育的情况看,生源状况都很不理想。这种生源状况是导致许多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特色与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生源状况的改善,职业学校不能被动地等待,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将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贯穿于职业学校招生、教育教学以及实习就业的始终。

招生环节

招生环节中对生源进行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证区域范围内有足够的生源数量,二是为了保持相对合理的专业结构,避免专业的无序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一)充分运用行政调控手段

在招生方面,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控是一种有效的杠杆,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用。招生政策调控一般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给职业学校以政策上的支持,如发放教育券、实行经费补贴等;第二种是限制普高的招生,在招生数或分数线上进行适当的控制,引导生源流向职业教育;第三种是强制调控,要求各初中学校必须按一定的比例送初中毕业生就读相应的职校,以保持普职比。实践证明,这三种调控方式都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学校的招生数量。但是,第二种尤其是第三种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入学的意愿度,招生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流生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情况,这一负面影响应当通过之后的教育、教学环节加以改善。

(二)适当限定录取分数线

学校招生分数线对入学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分数线与生源状况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一般认为录取分数线越低,就读职业学校的生源会越多。实际上,当分数线降到一定程度后,生源数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急剧减少,就像市场上的青菜,价格降到一分钱一斤的时候,其销量会大为减少,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称为吉芬现象。最近一两年,很多学校尝试过无需入学分数线的考生直升政策,结果导致生源数量与质量的急剧下降。因此,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一定的分数线。合理分数线的确定应考虑生源总量、学校办学条件与影响等多种因素,目的是为了保证在现有条件下招到较理想的生源。

(三)分专业合理收费

教育收费近年来增长较快,许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也开始考虑学校的收费问题,因而收费逐步成为调节生源状况的一个因素。收费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赞助费,与招生分数线配套,向部分学生适当收取赞助费有利于学校筹集办学经费,但收取赞助费过多、过高则会影响生源的整体质量。第二种是常规性的学费,可以采取分专业收费的办法,如数控类教学成本较高的热门专业适当提高收费,通过学费杠杆调节生源的专业结构,避免部分专业过热。对于暂时的冷门专业,学校应加大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在入学后给予学费减免。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改善生源的结构状况。

(四)有效开展招生宣传

学校形象宣传对于生源状况影响重大,在生源跨地区流动的情况下,学校形象宣传的作用更加明显。职业学校的形象宣传切忌急功近利,目前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虚假宣传,在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夸大其实;二是承诺性宣传,如承诺百分之百就业等。这些虚假的宣传对学校形象的破坏极大,在宏观上会严重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

有效的招生宣传是建立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之上的。它的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校形象的宣传,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了解学校的特点与优势,从而使学生产生入学的愿望;二是引导,通过宣传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提高生源对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教育教学环节

生源状况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特色与办学质量,因此,改善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是改善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关键。这一环节的根本目标是要重新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减少流生。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以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的职校教育教学必定失败,它只会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重新感受初中阶段经历过的失败痛苦,从而造成大量的流生。

职业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课堂”外的发展,“以课外促课堂”。可以积极尝试“以社团为载体,以活动为核心”的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应成立大量的社团,如学生会、文学社、演讲社以及与各专业相关的社团,每个职校生都应是某个社团的成员。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组织下开展大量的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能力、活力的各种空间,构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平台。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能力的肯定会迁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都需要文化基础的支撑,职业学校必须重视文化课的教学。但是目前的文化课教学难度过大,内容过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实施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一般在计划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并进行分层考核。从理论上说,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实际的组织实施难度很大,效果很差。而“三减少一提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分层教学模式。“三减少”指在原来班级授课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减少课时(如数学由每周五课时减为四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难度。对文化基础较好,准备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进行提高教学,把减少的教学内容、课时及难度再补回去。这种分层模式可实施性强,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也便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三)试行学分制,实行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

试行学分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要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把补短教育变成扬长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应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实行替代学分,即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放弃必修课的学分,而通过技能比赛获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来替代。二是实行过程学分,即学分的取得不仅仅依靠通过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平时的作业,甚至举手发言、提出问题等都可以作为取得学分的依据。实行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朝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目标去努力,是学生评价制度的有效变革。我市学分制试点学校实行替代学分与过程学分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为增强,流生率大幅度减少。

实习与就业环节

职校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下一届的招生。抓好实习与就业这一环节是稳定生源数量的基础,更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前提。

(一)认真组织好实习环节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对实习工作重视不够。由于生源状况不理想,许多职业学校产生甩包袱的思想,想把学生尽快送出校门,因而采取种种草率的做法,诸如第六个学期实习期间直接让学生回家找工作;让学生家长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等等。由于实习过于分散,管理困难,在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职校生的实习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延伸,也是职校毕业生接受社会检验的中间环节,放弃实习环节的教育与管理等于自断职业教育连接社会需求的桥梁。因此,现阶段职业学校必须像重视招生工作一样重视实习工作,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做到“相对集中、专人管理”。实习环节的放任自流会导致职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感情淡漠,对职业学校进行的反向宣传。

(二)做好就业推荐工作

就业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很高。一个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会引起该生诸多亲朋好友的关注,从而影响他们的子女将来初中毕业时的选择,这会对职校的生源产生重大的影响。评价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三个基本的指标,一是就业率,二是对口就业率,三是就业层次。目前,职业学校过分强调一次性就业率,对对口就业的情况以及就业层次关注不够。提高对口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关键是加强与知名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实质性的联合。一种有效的做法是组建专业性的职教集团,职业学校的专业与企业捆绑发展,企业一方面成为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基地,同时也作为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基地。挂职教师一方面在企业接受专业训练,同时协助企业对新毕业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使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功能进一步延续。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如我市某农村的职业学校与杭州娃哈哈集团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集团每年向学校吸纳优秀毕业生,企业的信用度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挂上了勾,初中毕业生纷纷报读该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读普高的机会入读职校,这对学校生源状况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

近年来,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才资源库。职业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一潜在资源的作用。一是反馈教学,通过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与调查,了解他们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从而对学校的工作做出有效的改进。二是激励示范,请创业有成的职校毕业生回职校当客座教师,对在校生尤其是实习生进行创业教育。三是引领就业,许多职校毕业生已经成为各企业的老总或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对职业教育与母校有着天然的感情,愿意为职校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承担一份义务。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3篇

论文摘要: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社会认知环境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差异、学校分布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雷同、办学定位和观念上的分歧以及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处在一个困惑和尴尬的境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国家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如何挑战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吸引学生、扩大规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现基于社会就业市场对中专学生的需求,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加强自己的教育品牌建设,并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规划、进行学校教育的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l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2个部分:一是学历性的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二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培训,近几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就属此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初中文化基础的群体中进行的,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的应用型操作人才的学历性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近些年来由于市场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有了创新,即出现“2+1”或“1+1+1”学制。不论实行什么学制,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1.1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采

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2006年在2005年扩招总量的基础上继续扩招100万,人数达到750万。力争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达到1:1。就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言,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从2007年起,国家对中专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资助2年;从2009年起,甘肃省政府对中专学生每生资助500元。

1.2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2001~2002年是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低谷期,个别中等职业学校当年的招生人数仅为4O多人。从2003年起,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始止跌回升,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344所,招生人数达4.8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1.8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29.12%和73.37%。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达到了4.2:5.8,2008年则达到了4.5:5.5,实现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中等职业学校迅速发展,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如雨后春笋;(2)一批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部级重点、省级重点)脱颖而出;(3)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出现了一批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5)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6)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对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促进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辐射推广“双元制”教学、加强学生实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持。

1.3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

(1)招生困难,招生投入太大,成本太高。

(2)生源质量差,大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只有200分左右。

(3)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4)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匮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5)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6)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实践机会少。

(7)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尽管各专业、各类学校或各地区学校的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但上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1.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然而,就在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难的情况下,中专学生的就业情况却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5%以上,医、工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好些,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能达到100%。以财经类的甘肃银行学校为例,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就业岗位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自2008年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冲击很大,农民工返乡率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然看好,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

(2)就业质量(专业对口就业)逐年转好。银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商业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甚至出现毕业生主动放弃或尽量不到电子企业生产线去就业的现象。

(3)就业当年的流失率逐年降低。以往由于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就业环境不好,毕业生就业后不到3个月就有一半的人流失了,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近3年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年内学生就业后很少有流失的。

(4)技能特色和技术专长是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哪一类中等职业学校,要抢占就业市场,靠的就是你的“状元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如果是工科学校,就要能出“汽修状元”、“焊接状元”:如果是医科学校,就要能出“护理状元”、“药剂状元”;如果是农科学校,就要能出“种植状元”、“园艺设计状元”;如果是财经学校,就要能出“点钞状元”、“营销状元”等。这样,良好的就业市场和最好的就业岗位就是你的。这里说的“状元特色”就是“品牌”。

2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品牌建设的建议

面对既复杂又单纯的社会就业市场,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开始策划起了自己的营销战略,其中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便成了“先行官”。这里就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设计和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提些建议和设想。 2.1着重考虑的一些因素

(1)学校地点:指学校所在地交通的便利程度。

(2)学校设备:包括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教学设备。

(3)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生活环境、校舍布局、学校景观和读书环境等。

(4)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的名声、学校的形象特色、学校的知名度、学校风气、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定位等。

(5)学校的营销能力:学校的营销方法有公共宣传、提升学校形象的活动等。从媒体角度,增加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的广告宣传,增加电话招生等。

(6)学生及家长:学生对本校的满意度,对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受关心的程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学生和家长对外界的宣传、学生的认同、同类学校中优先选择本校的理由,这些均属于学生和家长对本校品牌的忠诚度。学生因素方面还包括学生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态度、学业成绩等。

(7)教师:教学品质、教学与服务能力、师资阵容(“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教师经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属于教师素质方面因素。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教师在业内的声誉、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

(8)行政服务:行政支援的提供、行政服务的品质以及行政效率都属于行政服务质量的范畴。

(9)领导者:包括领导者的支持度、办学理念、对绩效的监控能力等。

(1O)社会大众:大众的良好评价、对口企业的好评、政府主管人员的支持、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也是学校品牌发展的重点。

(11)奖、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的提供和提供金额均属于学校品牌管理的范畴。

(12)学费:合理的学费也是学校品牌管理的指标。

(13)校友联系:校友在工作中表现杰出也会给学校赢得好的声誉。

(14)就业率:包括该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潜力、毕业生的出路、毕业生的毕业进修和求职是否顺利、学生毕业后对学校的态度、毕业率和就业率等。

2.2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

2.2.1观念品牌凸显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形成特定的办学理念及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重要。

2.2.2教材课程品牌独有的校本教材和合理的优质课的比率。

2.2.3专业品牌具有一定时期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

2.2.4管理品牌具有在同类学校中更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2.5就业品牌企业信任,对口就业率高。

2.2.6教学方法品牌有学校自己探索、创造出的特色教学方法。

2.2.7技能品牌各类、各级别技能竞赛中均有能手产生。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整合,模式

 

1909年,美国青年律师佛兰克.帕森斯著作《选择职业》的出版,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指导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职业指导由指导向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观念的转变,即将教导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变成更加人性化的、强调发挥被指导者作用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使生涯规划理论逐步由是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转变[1-3]。随着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生涯教育活动逐渐兴起职业生涯发展,生涯规划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职业生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和视野对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怎么写论文。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技术日益革新的大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和实施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面临多种选择,需要考虑自我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它们的综合。大学生如何有效的整合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和信息,找准自己的坐标和方向,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还缺乏合理模式,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拦路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遭遇“整合”难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整合模式

简单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和途径,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现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和安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是当前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生涯发展,发展自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理想的重要理念、技术和途径。这要求大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的变化,自我目标的调整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生涯和职业发展方向,掌握生涯规划的技术和方法,系统、科学合理的、针对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是建立在以往的生涯发展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我发展现状,社会发展情况,教育资源现状,综合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途径并积极实施的系统的整合模式。(如图1)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

历史经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的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对职业、职位、社会、社会角色、家庭、自我认知、决策方式等都受到历史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已有的生涯发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经验性影响。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是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资源:一是现在自我的性格、兴趣、技能、特质、发展动机等大学生自我资源现状;二是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受到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资源现状;三是当前的政府政策、企业发展、家庭发展、社会发展现状,这三方面的资源的互动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怎么写论文。

合理地整合历史经验和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策略,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客观科学分析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资源,合理使用自己的教育资源,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大学的学业目标结合起来,结合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规划大学学业,有助于降低失落感和挫折感,产生积极的上进心,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含历史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策略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途径的整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历史资源的整合

舒伯(E.super)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的研究结果,认为生涯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试探、决定、保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大学生已有的生涯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成绩,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社会、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技能和训练,大学生已经取得职业成绩,大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开发,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职业性格的发展等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的背景、遗传、个人的教育经验、家庭关系与社会资源的综合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资源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经历、特质、技能、性格、兴趣、发展动机等组成的个人品性技能等特征职业生涯发展,二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政府政策及行为、企业或者行业发展现状、家庭环境及发展、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社会资源,三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和教育资源,包括家庭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怎么写论文。这三个方面内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主体进行有机整合和整理,以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整合能力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为更好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有机互动,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三方面资源的互动和整合过程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实践最优策略。

(三)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的整合

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而要选择和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总和,具有引导性、方向性、独特性、可操性等特点,大学生们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自身方面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策略及方案,分析达成职业目标所需的条件,尔后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和措施,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行动路线[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的选择和整合是一个不断对社会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内省、体验和追求的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策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己为本的整合策略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在整合资源规划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以个人历史资源、特征、兴趣、技能、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为主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二类是以家为主,以家庭发展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第三类是以社会发展为主的整合策略,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为主,确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整合自我、社会、教育资源规划职业生涯发展。

(四)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的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包含目标、途径、内容、行为等诸多内容的有效整合怎么写论文。发展方向和目标资源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系列主动性的规划和努力,具有方向性。人的发展包括多个方面的发展,从需要层次理论来说,有多个方面的需要,那么那些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必须要实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些是次要的,可以不一定实现,不同的理想、目标在那些职位上能够实现,需要系统地整合理想和目标,分析具体的实施途径和方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围绕生涯规划目标有多种实施途径,选择哪种实施途径对于自我是最有利和最容易实现的途径是需要在充分进行多种途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机整合。内容的整合,职业生涯发展内容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内容有效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途径、时间、环境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协调安排,做出最优的内容安排。行为的整合,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需要进行多种职业生涯行为来实现,哪些行为时必要的,在生涯发展的时间段上实施何种行为时最有效需要整合分析。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内容的管理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发展现状的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合涉及到个人发展途径的选择和实施,包括自我资源的发展和整合,教育与发展资源的发展和整合,历史经验和资源的整合等内容。包括历史的我,找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历史背景、历史文化、家庭环境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个性的我,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兴趣、性格、理想信念、发展动机等等;社会的我,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社会中我的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如何;理想的我,我自己希望自己发展为什么方向;家庭的我,我的家庭环境如何,我所在家庭如何发展对于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我职业生涯发展,我拥有哪些教育资源,现在取得成绩如何等等怎么写论文。只有全面和客观地分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现状和历史才能更好理解现在的我,引导未来的我,实践理想的我。

(二)过程管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调整的发展过程,受外部环境变化和自我实践成果的综合影响,整合管理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和实施途径和轴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细化,并设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有效进行过程管理。

(三)目标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的过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内容,这些目标和内容是相互衔接和配合的,对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目标进行分解,规划和设定分阶段目标职业生涯发展,并实施目标管理,有效的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施[5]。

(四)时间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生涯发展过程的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生涯发展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分阶段生涯发展管理,有效细分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和内容,实施时间管理,有效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整合历史经验、发展现状、策略选择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本身也是动态的,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争取从中找到一个科学的模式,这将对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J]. 教育前沿,2007(1):

[3]李迎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典文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王声平,傅小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及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刘华利.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J]. 社会科学家,2009(5):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以学校为本位、企业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逐渐被扩大为“职业技术和能力的教育与培训”,不仅仅包括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还包括对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对下岗工人进行的再就业教育培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其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强。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稳定且普遍适用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还都停留在采用老牌高校的做法、相互探讨与交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缺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发展现状为端口,及时变革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认真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状况和运行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通过体制创新,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运行的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教育管理体制是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具体针对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它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宏观方面主要体现为政府影响以及政策指导,

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转过程中,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校内部良性运转的方式。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一般由决策机制、推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反馈机制整合而成。这五个机制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契合关系,作用于高职教育管理活动,以达成预期目标的早日实现。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国内学者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现状及问题

1.宏观角度。从宏观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极,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现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体现在:(1)条块分割的问题。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地方职业院校合并或改造而来,本身的主管部门不仅有地方,也有企业,性质或合办合管或单办单管,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各个主管部门都分别有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难免出现协调和管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2)形式以及途径多样化的问题。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以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为主体,本科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和其他形式为辅;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历史沿革途径多样,一般可分为由高等专科学校内涵转型、以中专为主的多校合并组建和成人高校和职业高校改制三种。合并改造后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出现各部门之前无法短时间沟通协调,造成职能交叉;(3)各部门如何参与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如何参与管理问题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另外,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参与管理。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复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分散性,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

2.微观角度。从微观上讲,由于受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度的严格限制,导致高等职业院校还缺乏办学自主权,存在着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目标定位层次相似运行机制不同、发展不平衡、重点不一致,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1)人事制度不健全。人才配置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目前高职院校问题集中于管理人员和教师比例失衡、仅靠死工资无法形成激励制度,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职教师缺乏完善的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也就不能激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建树;(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合并与重组后导致管理机构设置过多,工作效率不高,很多部门人员浪费,不能合理有效进行分工,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3)没有建立完成的运行体系。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学生实训条件不足,专业教师实践与技术能力不够强。各项规章制度很不健全不能对教师的行为合理有效的约束,导致机制混乱,缺乏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c

(二)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现状

运行是指系统的结构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得以运行并产生的功能和性能。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与各级职业教育部门机构之间的衔接问题。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办学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为主。但是不是一成不变地针对市场区培养人才,还要有眼光,瞄准市场前景,因办成自己的特色,追求个性化的生存方式。有的高职院校过分迷信国外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常常将将国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生搬硬套到自身的办学中,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就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只有对学校自身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有效结合市场需求,才能办出亮点。

2.缺乏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无论从生源还是从制度上都得不到保证,加上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与束缚。高职院校以其专业的灵活性得以生存立足,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打着追求高学历的技术人才的旗帜,过分重视眼前利益,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管理运行机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但与高等教育相比,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加上高职院校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失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高职院校一度陷入困境,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

四、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过多的用计划、行政命令手段进行高职院校的管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要求政府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从从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逐渐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从具体办学中超脱出来,重点做好政策制定与统筹协调等工作以及宣传,监督与调节的功能和效率。运行机制是否有效以及效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层次间是否职责明确,这一点对改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混乱局面尤为重要。

(二)要发挥地方政府在管理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十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主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角色发挥,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和监管保证高职教育得以正常运转。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把当地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指导的前提下,动员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对高职院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

(三)健全法律,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规范,确保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复杂,各方面无章可循,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内部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等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没有保障。另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其次,还应该规范基本的管理制度外,还要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具体分工、形成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治理机制,这样才能既能加强行政管理,也能实现学术创新和学科优化;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信息的及时回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通过严格的评价制度和反馈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6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一体化 学术水平

在人类历史上,工业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发展的,不同科技水平时代要求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不协调,如何健康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源于英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形成的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以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最为成功。

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其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职业教育中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经过长期的实践,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资格。这样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样的职业教育制度很明显会给学生带来学术和职业两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很强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使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来。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为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建立了平台,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旧职业消亡,同时又有许多新职业产生,职业中的科技含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例:在过去20多年中.美国的工作结构与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非熟练、半熟练工作减少,另一方面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及更高水平技能的工作增加。这个时候,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事实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也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学术教育培养。正如美国职业教育评估协会(NAVE)在2002年度报告中指出的一样。“职业教育在2O世纪9O年代初的时候依然非常传统,并且基本没有看到学术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讲,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开始从注重职业技能转向职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并重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际上各界普遍要求的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技术背景。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出诸多方面的不和谐,其首要的表现形式为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太慢,前一阶段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职校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偏低,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中,高等学校占27.13%,普通高中占31.74%,小学占27.08%,而中等职业学校仅占9.35%。远低于其他几类教育。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失衡,正是前几年投资和关注不足的后果,虽然这些年不断加大投入,毕竟刚刚起步,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讲,显然不成比例。要达到国家的目标以及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次,职业教育缺乏层次。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行业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由单一层次的技校向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还是非常少,而且基本上是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但是这些高职学校又存在着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这种现象和国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有着本质不同,国外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职业教育水平已经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另一种倾向是简单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完全忽视基础的课程的学习。选择这一类职教模式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中专技校合并而成的高职学校。从这一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潜力。

职业教育质量差,又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由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设备短缺,师资流向高等院校。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源差。形成职业院校生源差的主要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做官或从事管理工作,至少是从事“白领”阶层的工作。而对于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行业的“蓝领”工作则不屑一顾。绝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升入普通高中,而后升入普通高校,读硕士、博士。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愿,并使他们的愿望大多变为现实。此外,没有好的生源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偏低,学生一旦就读职业院校就意味着个人发展的终结。学生除非万不得已,宁可选择复读也不会报考职业院校。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表现出其特有的不平衡性,由此而导致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差距的拉大,这种不平衡性还在继续加剧。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相对单一,教学质量偏差,地区间职教发展的不平衡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学生,这就要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来考虑和分析。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可以说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这样的教育扼杀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是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的首先就是要有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非常遗憾,应试教育的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改观。此外,除了改变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现状,要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素质。

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是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投入外,笔者认为需要对原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分配。第一、继续合并那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校和培训点,使之成为具有规模的职业学校,形成规模优势,避免浪费;第二、我国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现在规模庞大。但是其中有些院校,事实上是起到职业教育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那些实施职业教育的功能的院校需要进行调整、转轨和相应的改革,成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第三、考虑到国际上教育一体化的趋势,高等院校应加强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培训,为将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刚等院校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做出贡献。

一个人接受教育,有两个最直接目的:寻求职业和个人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或是职业学院,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层次单一,我们几乎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或硕士。同时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没有升学通道,学生一旦就读了职业院校,他的个人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失去了。因此,职业院校对优秀学生毫无吸引力。造成的结果是出现“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差生读职业学校的”的观念,当然这也是事实。

解决的方法有两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段或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在这个系列可以继续升学和求索;同时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教育平台,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

当代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完全是简单的操作工的培养,而是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技术人员,甚至就是培养从事管理的技术人员。学术能力的高低对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很深影响。这一点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已经引起重视,这就是国外各界提出的教育一体化。而在我国还是一个误区,大多职业学校的老师以为职业教育不需要学术。这个观点在实践中如果得不到纠正,同样也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成为次要教育。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7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一体化 学术水平 

 

在人类历史上,工业技术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而发展的,不同科技水平时代要求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不协调,如何健康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源于英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而产生。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形成的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以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最为成功。 

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四个基本层次分别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在其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职业教育中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经过长期的实践,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资格。这样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样的职业教育制度很明显会给学生带来学术和职业两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很强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使企业积极的参与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来。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措施,为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建立了平台,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西方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旧职业消亡,同时又有许多新职业产生,职业中的科技含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美国为例:在过去20多年中.美国的工作结构与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非熟练、半熟练工作减少,另一方面需要劳动者具备多种及更高水平技能的工作增加。这个时候,职业教育不仅要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事实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也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学术教育培养。正如美国职业教育评估协会(nave)在2002年度报告中指出的一样。“职业教育在2o世纪9o年代初的时候依然非常传统,并且基本没有看到学术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讲,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开始从注重职业技能转向职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并重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际上各界普遍要求的建立一体化教育体系的技术背景。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显示出诸多方面的不和谐,其首要的表现形式为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太慢,前一阶段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职校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偏低,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中,高等学校占27.13%,普通高中占31.74%,小学占27.08%,而中等职业学校仅占9.35%。远低于其他几类教育。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失衡,正是前几年投资和关注不足的后果,虽然这些年不断加大投入,毕竟刚刚起步,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来讲,显然不成比例。要达到国家的目标以及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次,职业教育缺乏层次。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知识密集型行业、服务行业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由单一层次的技校向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还是非常少,而且基本上是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但是这些高职学校又存在着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这种现象和国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有着本质不同,国外的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职业教育水平已经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另一种倾向是简单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完全忽视基础的课程的学习。选择这一类职教模式的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中专技校合并而成的高职学校。从这一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潜力。 

职业教育质量差,又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由于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设备短缺,师资流向高等院校。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源差。形成职业院校生源差的主要因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做官或从事管理工作,至少是从事“白领”阶层的工作。而对于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行业的“蓝领”工作则不屑一顾。绝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升入普通高中,而后升入普通高校,读硕士、博士。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愿,并使他们的愿望大多变为现实。此外,没有好的生源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偏低,学生一旦就读职业院校就意味着个人发展的终结。学生除非万不得已,宁可选择复读也不会报考职业院校。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表现出其特有的不平衡性,由此而导致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差距的拉大,这种不平衡性还在继续加剧。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无法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相对单一,教学质量偏差,地区间职教发展的不平衡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学生,这就要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现状来考虑和分析。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可以说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这样的教育扼杀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是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的首先就是要有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没有动手能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非常遗憾,应试教育的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改观。此外,除了改变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现状,要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备的素质。 

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是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投入外,笔者认为需要对原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分配。第一、继续合并那些规模较小的职业学校和培训点,使之成为具有规模的职业学校,形成规模优势,避免浪费;第二、我国的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发展,现在规模庞大。但是其中有些院校,事实上是起到职业教育的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那些实施职业教育的功能的院校需要进行调整、转轨和相应的改革,成为真正具有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第三、考虑到国际上教育一体化的趋势,高等院校应加强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和培训,为将来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刚等院校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多层化,做出贡献。 

一个人接受教育,有两个最直接目的:寻求职业和个人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或是职业学院,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层次单一,我们几乎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或硕士。同时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没有升学通道,学生一旦就读了职业院校,他的个人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失去了。因此,职业院校对优秀学生毫无吸引力。造成的结果是出现“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差生读职业学校的”的观念,当然这也是事实。 

解决的方法有两条,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段或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在这个系列可以继续升学和求索;同时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教育平台,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 

当代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完全是简单的操作工的培养,而是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水准的技术人员,甚至就是培养从事管理的技术人员。学术能力的高低对于他们从事的职业有很深影响。这一点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已经引起重视,这就是国外各界提出的教育一体化。而在我国还是一个误区,大多职业学校的老师以为职业教育不需要学术。这个观点在实践中如果得不到纠正,同样也会阻碍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成为次要教育。 

 

 四、结论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第8篇

1.1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需求的转变,在相对紧缺的医疗资源与庞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形势下,导致医疗卫生行业的矛盾冲突加剧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演变成为激烈的医患冲突,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极为不利。根据某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该地区医患关系现状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显示,该地区自2010年起,每年发生的大小医疗纠纷事件就在1000起以上,并且在对于所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解决中,以正常途径得到解决的医疗纠纷事件比例仅有10%,大部分医疗纠纷因得不到解决,最终演变成为冲突事件,对于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成为该地区关心的重要问题。根据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实例可以看出,医患关系紧张是该地区当前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呈现愈加激烈的演变与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和改善。结合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医疗关系紧张以及医疗冲突事件发生频率相当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上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1.2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现状,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冲突事件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大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数量增长,造成医疗卫生需求与实际资源上的矛盾冲突加剧,从而导致实际中的医疗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等。此外,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现状、医患双方责任落实情况等,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局面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行业的程序化服务导致人文关怀缺乏、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等,是导致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其中,医患沟通存在问题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诚信缺失则是医患沟通不畅的主要因素,也是存在于医患关系中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因此,进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改善,除了需要从国家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院管理加强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注意外,通过诚信教育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与服务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是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关键措施。

2医生诚信教育必要性与方法措施分析

2.1医生诚信教育必要性分析

结合上述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现状以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具体原因,根据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中诚信缺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医生职业道德缺失、诚信度不够,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建立与稳定发展。中职院校医学生作为医疗行业的储备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中职院校医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尤其是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以及成为医疗行业以及社会问题的环境形势下,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开展,从学校教育环节加强医疗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必要性与作用意义更为突出。

2.2中职院校医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措施

结合医疗行业诚信缺失现状,从学校教育环节入手,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以满足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需求,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医学生教育开展中,有意识并且有计划的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教学中,以实现医学生诚信度的提升,缓解医疗卫生行业的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中职院校的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是中职院校学生进入职场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实现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提升,以对于今后的职业活动进行影响和引导,对于实现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应注意通过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诚信度进行教育提升,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其次,通过医学生诚信档案的构建,实现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医学生教育开展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认识,在分析医患关系现状原因基础上,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道德教育的加强,帮助学生树立起较好的职业诚信度,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此外,在中职院校教学开展中,还可以通过对于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来引导与影响学生,实现学生的诚信教育,或者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套合理有效诚信考核体系与监管机制的构建,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