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2 08:56:24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1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素质 职业技能 能力平台 实训模块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是部级示范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有近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技术人才,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训练为突破口,建立实训基地,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者的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将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两个方面。

1.电子工艺实训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遵纪守纪、操作规范的职业作风。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职业意识。

为落实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实训中心结合每个实训模块制定和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并结合技能培训题目,专门设计培养团结合作、求实创新意识的内容,将素质养成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多个技术领域、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的产业。因此电子工艺实训的技术基础能力目标确定为:

(1)电子基本能力平台――从事电子操作技工必备的基本能力。

(2)电子专业能力平台――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制造,维护技术人员必须的基本能力。

(3)电子职业能力平台――从事高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和对高新技术设备进行操作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环境对实训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和实际操作的效果,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均按照电子工厂的环境、氛围设计实施的。

1.实训场地

目前实训基地一期建有三个实训车间,每个车间建有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设有20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一套工具和一只万用表,可供一个学生使用),总共120个工位,可同时接纳三个班120人的学生进行电工、电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培训。实训基地二期建设已启动,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和职业能力的培训。

2.实训车间工位的布局

由于电子工艺实训离不开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总装等工艺流程,故将实训车间分成两个区域:装配区和调试区,装配区有40个工位,调试区有6个工位,这两个区域完成的功能、培训目标不同。装配区用于完成手工焊接练习、电子产品装配等过程,调试区用于完成电子产品的测试、调试等过程。

3.实训车间的环境布局

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实训车间的墙面上悬挂实训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等,并布置与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相关的实物(各种电子元器件)展板。

三、实训教学管理

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训的效果。

1.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模拟工厂的管理模式,设立拉长(Line)、总拉长负责制,即每条生产线配备一名拉长(指导教师),指导20名学生的实训工作,各拉长服从总拉长的统一管理。拉长和总拉长都设立了相应的岗位负责制度。

2.实训教学课程及内容。电子工艺实训属于电类各专业最基础的技术层面,也是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能力训练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已开设的实训教学课程有初级、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实用电工实训、电气工程实训、计算机拆装实训等。将要开设的课程有:集成电路应用实训、彩电维修实训、表面贴装实训、印制电路板制作实训等。其中初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三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简单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中级电子工艺实训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手工焊接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较复杂电子产品――调频调幅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电路工作点的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收音机故障分析排除能力等。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学生实训管理。为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要接受实训前的教育,内容有实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安全用电教育等,学生考勤要打卡,上下班各一次,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必须穿工作服,佩带胸卡才能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实训内容的实施、操作要点,设立一些实训内容专门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学生实训考核评定。学生实训成绩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结果,采用模块考核与评分结合的方法,例如,电子工艺实训成绩100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职业道德素质考核占30分,操作技能考核占70分。在教学内容的实施操作中,始终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在实训的全过程中,培养出工科电类、非电类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四、在实训教学中完善实训教学文件

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了实训教学文件。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还应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此,实训中心把教师分批送到电子工厂参加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电子工艺生产实习,熟悉工厂生产程序及全面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操作技能;从电子工厂引进技术人员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取得技能资格认定,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电子工艺实训面向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学生。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岗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从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因此,经过正规培训并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正在积极配合信息产业部进行相关的技能等级鉴定方面的工作,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经过培训考核后,还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这也为学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经过短短两周的实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东西,有岗前培训之意,这适应2l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陈桂珍等.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验技术与管理.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2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实质性模式转型的新阶段,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这一模式转型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坚持教育教学过程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和“准职业人”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关键举措是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五大原则

一条主线的原则: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这一主线,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落实到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这个根本上来。两个加强的原则:即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不但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数量,还要从教学过程中多涉及材料、工艺、设备等内容入手,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针对性和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适应性。三个结合的原则:三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相结合。四个突破的原则:四个突破是指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课程界限,突破传统的课堂界限,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五种能力培养的原则:五种能力是指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自学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能力。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到三年的教学全过程,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活动全方位着手,不拘时间地点,特别要注重生产一线所需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目标———“五会”即会电子线路的绘、读;会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和SMT操作技能;会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会EDA仿真软件;会家用电器和手机的维修保养。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关键能力目标:电子识图能力、电路设计能力、设备维修能力、工作沟通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程项目运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

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电子装配工、电子厂的QC和IQC、维修工、售后服务生、助理设计员、仓管、生产技术管理员等。

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考核方法的八个结合:平时与终考相结合;技能与态度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考证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工艺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

5•电子电气实训中心的整合改造的四个特点:做到“新、老、特、齐”,新是指要有最新的工艺与设备供学生实训,老是指要能反应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特是指要有特色实训项目,齐是指要能满足应用电子专业基本核心技能的全面培养的要求;技术按10个能力模块分馆;馆内专业职业氛围明显;馆内实训岗位尽量按职业标准设置。

6•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生产、销售流程所需的装配工、质检员和维修工等岗位为培养目标,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素质的训导融入到各个教学实训环节中。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完成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和单片机应用技术等项目训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校内生产性模块实训,完成SMT、机床电气控制实训、数字视听技术和电视技术应用、手机维修实训等项目训练,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校外顶岗实习和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际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企业中,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实训的方方面面,健康人格、阳光性格、严谨态度、团队精神是企业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应当具备的品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图略)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3篇

一、人才社会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调查和分析。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对江苏苏南地区电子整机制造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与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范围主要是江苏常州、苏州、南京、昆山、无锡等地。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清晰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针对产业、行业与区域企业的需求,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的电子整机制造行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员、电子产品调试员、电子产品维修员、电子产品检验员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工程师助理、电子产品工艺员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销售员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员与外协。

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确定

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工作内容分析,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工艺、电路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应用单片机与EDA工具开发、设计制作简单电子产品,具有一般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电子产品营销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区域行业岗位需求,设立两个专业方向: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电子产品检测、调试、检验、维修、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字音视频方向培养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

一是职业基本能力:能识读一般电路原理图,并能分析简单电子产品电路;能正确选择与使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按装配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装配;能熟练使用电子仪器与工具,按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调试;能运用电子仪器测量、分析电路故障;能使用常规电路、单片机、FPGA与VHDL以及EDA工具设计制作简单电子电路与简单电子产品。

二是职业综合能力:能按操作规程使用检验仪器,依照并能编制检验工艺进行元器件检验、过程检验、整机检验;能对电子产品生产进行基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会进行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管理。能根据设计文件,安排生产流程,编制基本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对于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应具有现代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中检测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能力,能根据电子产品检测的需求,合理选用传感器与基本电路构建简单检测系统,具有小型综合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对于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应具有对常用数字视听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营销能力、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能力。

三是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做到诚信守则;工作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好。

三、“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技能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主动适应电子整机制造行业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群人才需求为宗旨,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基本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将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与灵活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的要求,参照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视频设备检验员等职业资格标准,与电子整机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电子整机制造过程对应的职业,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造,构建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与基于能力本位,提升职业竞争力的“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突出职业基本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与生产活动的密切关联性和与职业技能要求的融合性。以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为例说明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

五、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将相关技术规范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项目来自于企业并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改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学生安排到校企共建的具有企业化氛围的实训室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融“教、学、练、考”四位一体,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控制渠道与制度,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如核心课程《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5-3-4”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选用5只真实电子产品项目载体(有源音箱、恒温箱温度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调频调幅收音机),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分析、装配、调试3项基本职业技能,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产生、模拟信号处理、直流稳压电源4项基本知识,该模式具有渐近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六、专兼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遵循师资队伍建设“六字方针“(培、引、聘、访、考、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引进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与管理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优先安排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与场地等保障措施,指导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开发等工作,主持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或本专业建设的研究课题,培养骨干教师,带动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选拔1-2名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访问、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使培养对象达到专业带头人的标准,使他们成为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专家,能够解决电子产品开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具备指导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开发等工作的能力;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合作等措施,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培训和进行技术合作,提高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能力;健全管理与考核机制,通过围绕“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展示与评价;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与专任教师进行技术交流,提升专任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合理引进、重点培养,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与课程设计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质量,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实训软环境建设,满足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4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推进了电力电子技术不断更新,为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注入新的内容。为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改进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培养更多符合时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

现状与呈现问题

随着时展,我国高校日益认识到培养与提高人才应用能力的重要意义,更应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视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电气工程类人才。但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依旧以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主,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能,以致出现学生就业难、毕业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现象。

针对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以项目教学法统领电力电子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产业非常巨大,且电力电子技术已被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即是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针对于此,提出以把教学、实践与工作和科学研究相接轨,以保证多数的学生学到扎实的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实验和课内外项目实训。教学和实验两部分对所有学生实施,形成有机整体,按学习内容构成后期项目实训。校内实训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有针对的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本学院开设了开关电源的制作、安装、调试的实训。校外实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有效地应用启发与探究等新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基础知识过程应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解决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工程实例。

建设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建立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自2010年以来,在学院的支持下,开设了电力电子技能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是设计制作开关电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关电源实训平台,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技能,学生能够做到独立设计、购买所需器件及独立制作、调试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更加独立的去思考认识电力电子技术基本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等。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寻找到电力电子技术的踪迹,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该技术的实用性,援引了调光台灯、电动自行车等实例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大胆实践,通过自己组装或设计简单的电力电子设备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的推进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并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对学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大大的推进作用。

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即落实产学研结合教育。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生积极申请了相关的创新项目多项,并付出行动参与课题研究,自觉主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及参加技能赛事,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通过电源类题目的赛事,使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目前已得奖共28项。

在当前的电气工程领域,需要人才能较系统地掌握电气专业知识及专业应用技能。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并探索更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对岗位有着较强的适应性,促进电气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韩唏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2(4):55-58.

[3]高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0-12.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5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训;汽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56-02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汽车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变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使得汽车技术在安全性、环保节能性及智能化等方面日益提高,可以说汽车电子技术已逐渐成为汽车高新技术的特征。目前,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及汽车检测维修等岗位,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从事汽车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制造、装配、检验检测、维修保养等工作。鉴于社会对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该课程的补充和深化,《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汽车电子技术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的现状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我院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结束后,安排有两个星期共52个学时的实训课。然而,该实训课程的实训设备和师资一直依托于机电系,由于实训设备并非汽车专业专用,而且实训教师多半从事机电类专业教学并没有汽车专业背景,这就使得实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切实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进行改革。

二、三项改革措施

1.建设专属于汽车专业的实训室

在建设汽车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室时,可以依托现有的汽车电气电控技术实训室,将一些汽车电气设备、零部件及传感器等调用到电工与电子实训室使用。添置新的实训设备时,也可兼顾后续专业课的使用。因此,从长远来看,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将会提高,并不会造成太多的资源浪费。

2.建设具有一定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实训师资队伍

汽车专业虽然不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但近几年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一直很不错,在校学生数也可达五六百人。但是,长期担任本实训课程且具有一定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只有两人,只有培养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才能让本实训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后续专业课。目前的问题是有汽车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对电学不够精通,而精通电学的教师又不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知识,无论将哪一类教师培养为本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设置适合汽车专业的实训项目

实训内容的选择及实训项目的设置,是本实训课程能否为后续专业课做好服务的关键。本着突出专业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与汽车电气及电控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可将后续专业课中涉及汽车电气设备或电子控制模块的内容引入本实训课程中。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贴近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思想和对专业的热爱;二来可以使学生增强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此外,还可以减轻后续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使教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于其他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训项目初步设想

笔者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4大类实训项目,以期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服务。本实训课程设计为52学时,前提是学生已完成《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课的学习,且做过一些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验,对数字式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仪表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基本使用方法。

1.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基本电路元器件检测

以掌握数字式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能熟练使用数字式万用表进行电压、电阻、电流等物理量的测量,并能利用万用表对一些常用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线圈或绕组、二极管、晶体管等)和电气线路进行检测;能熟练使用示波器对信号进行观察和测量。计划为5学时。

2.汽车常用电气设备、零部件及传感器的检测

以掌握汽车常用电气设备或零部件的检测方法为主要目标,可考虑的电气设备或零部件有点火线圈、起动继电器(或喇叭继电器)、闪光继电器(或刮水继电器)、汽车交流发电机(包括定子绕组、转子绕组、电刷、整流器)、电子式电压调节器、起动电动机(包括电枢绕组的、励磁绕组、电刷、换向器等)、起动机电磁开关、电子式点火控制器等。可考虑的传感器有线性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或进气温度传感器)、电磁感应式转速传感器、霍尔效应式转速传感器、光电效应式转速传感器等。计划为10课时。

3.部分汽车电气线路连接与检测

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汽车电气线路让学生进行线路连接与检测的练习,可供选择的有喇叭线路(带喇叭继电器)、汽车转向灯线路、鼓风机线路(带调速电阻)、刮水电动机控制线路(永磁双速电动机,带间歇继电器)、电动车窗用电动机控制线路(电动机可进行正反转)。计划为15学时。

4.汽车应用电路实例制作

挑选几个汽车电气电控技术中用到的电子电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对电路进行性能测试,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和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可考虑的电子电路有LED检测试灯(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理解和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整流、滤波和稳压的基本原理)、闪光继电器或刮水继电器(晶体管或555时基电路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应用)、汽车氧传感器浓稀指示电路(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或充电系电压监视器(窗口电压比较器的应用)、汽车密码锁电路(逻辑门电路的应用)等。由于学生没有制作电子电路的基础,在本实训项目前应安排学生进行焊接练习。设计为22学时。

汽车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必须以汽车专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实训设备及实训项目的设置可使该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这三方面的改革和进取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学院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汽车专业教师的不断思考和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韦蔚萍.高职汽车电工电子课程项目实践教学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1,(2).

[2]宫迎新.《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题目设置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0,(31).

[3]任坤等.CDIO指导下的创新性电工电子实验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6篇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类专业;教改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109-02

1电子类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2011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是在引入大量的国外资本、技术、管理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在湖北“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产业已处于全国优势地位。武汉城市圈已逐渐成为全国电子电气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湖北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各种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电子、集成电路、通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专业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行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类专业人才需要非常迫切。

2电子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目前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大多都仅局限于传统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但大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训室一般都集中在验证性的电子实验方面,如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等。目前也陆续建立了实战性更强的,如电子工艺、PLC自动控制、光纤通信、智能交通等针对实践操作的实训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电子企业的实践仿真,但此类仿真还不能完全替代具有现代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真正能涵盖的实践内容也较少,也没有形成实践链,目前大多数实践还属于消耗性实训。学校管理成本大,学生融入角色较难,实训效果并不突出。

3电子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关系密切、实践效果明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

生产性实训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性实训活动是在有生产任务的企业进行,具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点。

2)生产性实训一般是结合产品的生产进行的,根据产品整合知识点来组织教学活动。

3)生产性实训的形式是学生直接参加生产的实践活动。

4)生产性实训的教师由校内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生产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5)生产性实训能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一条途径,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和成就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电路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能够进行设备、工艺和产品改进,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较强。校内生产性 实训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管理等,这种变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解决了学生实践的困难,为学校节约了管理的成本,也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两全其美。

4完善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改方案

4.1教改方案的要点

①教学改革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应达到的职业技能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②要充分考虑到未来3~5年招生情况、分配制度及企业用人机制的变化,考虑到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③教改方案要同时考虑企业需求与服务社会;

④教改要结合现有的实训设,备和师资状况,做到对已有设备充分利用,新增设备逐步引入,量力而行。

4.2教改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4.2.1改革课程体系

适量精简部分公共课及基础课,加强了以技术能力课为主的核心课程的建设,淘汰部分技术过时的课程,增强了以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为主的使学生能掌握过硬本领的技术领域课程。同时理论教学也是高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根据高职技术教育的特点,从2009年以来在电子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上不断改革,在保证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部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调整:

1)在第一学期学习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后,增设基于此2门课程的提高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及《电子系统产品制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结合每年举办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课程以每年的大赛项目为原型,解剖、分析、再现竞赛项目,不仅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模拟电子、数字电子课程,更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比较好的电子项目设计基础。

2)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及电子企业今后的产品设计方面,将原来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调整为《单片机技术》及《单片机开发实习》。教学方向不再以理论为主,转向以应用为主,并以实际案例的形式授课,少理论,多实践,做到少教多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及电子设计大赛中的项目,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

3)通过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增设《SMT技术》及《SMT技术综合实训》。本专业的大部分实习就业企业目前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SMT贴片技术制造工艺,从编程、调试到简单的维修,就是为了让学生今后零距离就业,经与校外实践基地工程技术人员协商调整增设以上两门实用性强、企业认可度高的实践动手课程。

4)删除了在本专业不是非常必要开设的部分专业周边课程,如:《光纤通信》及《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同时适当加大了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不仅充分得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还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比较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以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基于大量的企业调研,特别是对企业生产线一线现场的调查基础上制定的。通过课改,基本形成具体高职特色的技术教育、面向电子企业生产一线的课程体系,开成新的电子类高职课程体系和知识领域框架结构,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应用性。

4.2.2加强实践环节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技术训练,加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工程实践训练,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利用基地的先进设备培训学生动手能力,目前在基地设立了以下项目:

1)手工插件、手工焊;

2)电子线路板的绘制;

3)电子线路板的制作;

4)电子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5)SMT编程;

6)SMT设备故障的排除;

7)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用训练;

8)电子电气产品的品质管理;

9)根据基地的实际订单参与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制作训练。

通过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基本达到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撰写技术文件、技术报告,进行一般电子电气控制系统的辅助设计,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及计算机一般应用能力。

5下一部深化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选择能满足校方实训要求的合作企业。首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服务教学,能够完成已经制定好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基地企业要有积极性,能够配合学校共同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其次,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成长经历、能掌握初步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完成以岗位为基础实习指导任务,促进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最后,基地企业还要具备必要的实训环境条件,保障学生的安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又能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达到双赢。

2)需要学校全方面的支持及健全的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合作电子企业的引入,会直接影响学校传统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其中涉及到学校的经费开支、后勤管理人员、人事变动等,这都会影响到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

3)合作双方中校内专业教师的确定。能指导学生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是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其综合素质及责任心直接影响到该项实训方案的实施。如何正确地把学校的培养要求与企业的合理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校企双方能否达到双赢的关键。

4)实习期间待遇的确定。学生在岗实习为企业减轻人员的负担,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毕竟也是在校学习期间,选题标准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高职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7篇

[关键词] 数字电路 理论 实践教学 教学考核

《数字电子技术》是应用电子、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等专业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但具有抽象、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也不能充分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缺一不可。针对如何改革教学,做到理论、实践两不误,同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阐述。

一、理论教学要根据高职教育及高职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要求:“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如何正确把握培养目标,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是理论教学探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与理论素质培养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革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弊端,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数字电子技术》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训练学生数字应用电路制作与调试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基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忽略繁锁的集成电路内部分析和数学推导;着重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分析和应用;强调外特性和主要参数。如在逻辑门电路一章中,把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多的CT74S系列门作为典型电路进行分析,主要介绍CT74LS系列,对TTL集成门电路各系列的主要电气参数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各系列TTL集成门电路的特性都有一定了解;在时序逻辑电路一章中,在介绍基本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直接介绍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移位寄存器功能表和使用,而不必讨论它们的内部逻辑电路等等。这不但突出了中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同时也为增加技能训练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技能教学要突出职教培养目标,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熟练操作和设计创新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目标是在巩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实践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两大类。

1.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分两个层次:一是理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包含实验仪器的识读与使用、基本门电路和集成电路的测试。如门电路逻辑功能及测试、集成计数器及寄存器功能验证等。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最好跟随理论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后及时进行实训,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训练,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能进行一些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要点,并具备数字电子元件应用基本技能,为下一层次的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基本数字电路的研究与设计。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是理论向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如时序电路设计及研究等。应用电子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基本电路设计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数字电子产品辅助开发能力、数字电子产品使用与维护能力等;要掌握数字电子电路的构建、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技能。该层次实践教学包括两大类,一是整周实践教学;二是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通过一系列专业技能模块的训练,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为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综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应用基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结束之后,集中一段时间(三周或四周)进行,以培养技术人员应有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在动手与动脑的协作中完成知识技能的结合。训练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读识绘制电路图的能力;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选用器件和电路、分析估算电路的能力;搭接调试电路的能力;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制作电路产品,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实训教师只需给出训练课题和技术指标,其他具体工作如查资料、定方案、选择电路、仪表、制作电路板、组织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等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实训课题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实验基础,综合性不要太强、太复杂,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通过综合技能模块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考核重在实践技能考核,把握高职培养目标导向

考核内容与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更是培养目标的一种导向。教学考核既要考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可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及听课表现,占总成绩20%;二是理论测试,占总成绩30%;三是综合技能测试,占总成绩50%。综合技能测试内容包含四个方面:(1)数字电子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字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及质量鉴别能力,权重系数0.2;(2)验证性实验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常规电子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能力,权重系数0.2;(3)故障分析与排查,主要考查学生对某种固定数字电子电器常见故障的分析、判断及检修能力,权重系数0.3;(4)综合电路设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的能力,权重系数0.3。

实践表明,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探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效促进了课堂理论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教科版),2004,(6):37-38.

电力电子技术实训第8篇

【关键词】电工技术技能 实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74-02

在高校,电工电子技术是许多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需开设电工技术技能实训。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新形势、新技术、新产品(如触摸屏、楼宇工程技术等)对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使他们更好掌握新技术、新技能,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更好地开展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结合南宁学院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的改革情况,对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是南宁学院开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的专业有十几个,上课的班级多,上课的老师也多。该课程实训内容包括:电工电子类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内实验,电工电子集中实践环节,校外参观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

二是每个老师开设的实训项目、实训内容与申请使用的实验室各不相同;指导老师熟悉哪个实验室的设备,就用哪个实验室上课,随意性很大,致使有的实验室利用率很高,有的实验室利用率低,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也影响实训效果。

三是对于不同班级同一门课程,由于没有统一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训考核要求,随着实训内容与要求的不同,有的实训内容很容易就完成了,有的项目由于时间不够或其它原因就走过场、不了了之。

四是实训场所与教学师资不足。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采用一体化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验室又不够用;而大部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都是同一教师,有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做实验准备,所以在实训过程中有时出现问题较多,或者实训方案比较简单。

五是仿真设备不够。在实训中比较缺乏楼宇工程实际使用的设备,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术技能提高。

二、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采用集中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电工技术技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校13机械班学生在完成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后,安排了两周电工电子集中实训。针对他们的专业特点,电工部分以机床常见控制线路为主线,电子部分以制作实际使用的功放器电路板作为检验,开展从电工常用仪表的使用,到提交成品等过程的综合实训,实训的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实际线路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的操作技能,产品制作的流程及验收的具体要求等。

(二)增加仿真设备、开展仿真实训教学

增加(如楼宇工程等使用的)仿真设备,通过开展仿真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学校实训就能了解并熟悉部分楼宇工程的真实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配电线路安装实训时,从工程应用的实际出发,采用了施工现场使用的开关设备,按实际要求进行照明线路、低压配电屏、低压配电箱等项目的综合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能体验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并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要求。例如在照明线路实训时采取如图2所示的流程方式。

经过实训,学生基本掌握照明线路的布线、灯具开关的安装连接、在施工中要注意哪些事项等技术技能。开始许多同学都说不会,眼看手不动,但在老师指导和个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带领下,井然有序动起来,并按要求顺利地完成实训任务。

(三)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强实验设备的整合,使现有的实验室可承担更多的实训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场所。例如数字电子实验室增加模电实验箱后,可承担数电、模电与相应电工基础的实验,在同一时间又增加一个场所为学生开设模电、电工基础的实验,有效缓解基础实验室使用紧张的情况,为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保证。

2.为搞好实验教学管理,南宁学院机电实训中心正在逐步按现有条件整合实验时间、合理安排实验、落实在实训中分批分组、实训考核的具体要求等。同一门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结合生产实践情况,设置和安排实验实训的项目内容,统一安排实训及考核。例如开设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统一了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及具体的考核要求等,在实训中内容充实、学有所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实训效果得到学生和教学督导的好评。

3.为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南宁学院从2014年暑假开始,要求老师每年参加不少于1个月顶岗实习的社会实践。学校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教师进修培训、提高学历学位;采用多种方式联系企事业单位、寻找项目,为教师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供方便。如学校组织教师到邕宁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调研,为科研和实验实训教学提供更广的空间。

(四)理论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内容

在进行电工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基本测量实训时,根据工作现场的具体情况,不仅要学会电工“三表”的使用与测量,同时还要求掌握电工常用工具(如验电笔、剥线钳等)的使用等。在进行万用表实训时,指针式和数字式万用表都要学会使用,因为这两种表各有优点,考职业资格证是使用指针式万用表,而现场使用的是数字万用表。在进行基本测量时,除了检测基本物理量电阻、电流、电压外,还要检测一些常用物理量、低压电器与电子元器件,如电容、电感、电位器、接触器、继电器等。

三、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加强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在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南宁学院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全方位开放由学生管理的实验室,如创新实验室、仪器维修室和仿真实验室,利用这些实验室学生可以进行小产品制作、仪器的维修和仿真实验等。其它实验室也采取预约式开放,如数电、模电实验室,通过预约申请、审批同意后可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二是设立实验室助理岗位。实验室助理除了帮助老师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协助老师完成实验准备工作、实验仪器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三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竞赛、义务维修等。如每年都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职业竞赛,在校内、校外开展义务维修活动等。

(二)重视技术技能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训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普遍对基础验证性实验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实训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判断,指导学生对实验线路进行检查与排故,掌握在操作中的技术技巧等。如首先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再考虑实训产生的误差因素,便可判断出实验数据的正确与否。在做“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实验时,碰到示波器波形显示不正常等异常情况,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对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逐一分析检查,直到找出并排除故障。在验证基尔霍夫定律时,注意向学生介绍节点连接、支路电流测量及独立电源选择等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实验就做得比较顺利。

在专业实训时,注意把原理图与实训线路对照结合起来,如做继电保护实验时,把继保测试仪与继电保护装置的连接与原理图对应起来,使学生在连接线路时思路清晰,接线不容易出错。

在综合实训时,强调目标要求,介绍工艺流程,指导交流制作技巧等。如制作功放电路时,首先准备并检测好所需元器件,安装线路时,指导学生怎么固定、焊接元器件,最后怎么进行线路的检测与调试,亲自制作成品,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三)注重社会实践与技术技能的提高

为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南宁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并通过学校联系、老师推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这个平台,把社会实践与技术技能的提高联系在一起。

总之,开展电工技术技能实训对培养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非常重要。为了提高电工技术技能实训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实验实训的教学内容;采用集中实训方式,进一步提高实训效果;增加仿真设备,开展仿真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管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晓敏.关于高职院校电工实训教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8)

[2]王晔,陈素华.关于本科电气专业电工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探讨 [J].科技信息,2010(27)

[3]徐长英,张永.《电工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7)

[4]周莉,焦洋. 浅谈高职高专电工实训教学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2015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2015XJJG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