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体系

企业信息化体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7:39:56

企业信息化体系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

0 引 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企业信息化的评价问题,但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却较少涉足。而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工作和建设工作是同等重要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以后进一步建设起到反馈和控制作用,从而使企业信息化工程成为一个闭环系统。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有1 500 万家,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6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 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 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 pni)/n,i =1,2,3,l 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 informationization index)。通过下列公 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 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 二级: 65≤eii<80 三级: 50≤eii<65 四级: 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 sas, 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 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 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4 结束语

运用上述信息化指标体系对10家中小企业测试可知,它是一套注重信息化效益的指标体系,企业必须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投资。凡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中小企业均可参考运用这套指标体系来测评自己的信息化水平,并指导自己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和力度。但该指标体系只是反映当时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现状,具有一定的时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决策部门的政策取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对指标体系和判断标准进行调整,使该指标体系能更好地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而且,文中在评价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时过于简化,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志荣.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48-51.

[2] 肖素梅等.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8):1154-1161.

[3] 杜栋,周娟.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1):60-62.

第2篇

论文摘要:简述了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其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0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其显著的标志是它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通常我们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物流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货物识别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协调和科学管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则是为了加强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不断实现信息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客观推动力。

1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

当前,企业决策层都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投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信息系统。一个好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简单认为拥有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的企业就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企业。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才可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束缚了企业所应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敏锐性。建立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业务需求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更系统地、更有目地性建设和更好地发展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2建立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企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需要。而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因此既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有很多一般性的原则,如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等,更要体现一些物流领域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首先,要与当前社会客观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竞争潜力。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成为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工具。

2.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既要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要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因此,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评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

2.3先进性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与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一个能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就要求把握好行业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从供应链的高处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综合评价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评估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制定界限,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根据标准确切的赋值和计算。

3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评估系统分为三个体系和四级评估层次。具体结构见图1。我们将整体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企业业务信息评价体系以及与系统本身相关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当前企业管理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本身功能所划分的,同时兼顾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将对系统安全的评估纳人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来。

物流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集成系统。我们所选择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主要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在实现自己领域中区别其他企业erp方面的管理体系,这包括指标u1, u2和u3都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中由于物流企业多元化和多种业务关系,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erp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删减。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只考虑u2和u3评估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支持作用的支持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可以简单定性为有无。关于先进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企业业务需求而产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

业务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是对评估物流企业日常运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的一个衡量准则。电子商务评估体系是对企业在电子交易平台上所具有的订单处理、帐务结算以及与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所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评估项目。网络资源信息系统评估指标是针对企业在互联网上所能获取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估。同时,作为物流企业需要对流动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建立了的电子货物跟踪系统,包括与智能交通相对应gis , gps、射频技术系统、运载货物工具的信息系统,以及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为主,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货物的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

系统安全本身是对所有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评估体系根据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兼容性及其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划分成s6, s7,s8三个子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我们国家对数据安全和认证,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相对完善的准则,例如《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信息技术一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和《工具检测用软件评定准则》等,这些方法和准则在制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

4评估方法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指标列人物流企业等级评价体系中去,而物流企业等级评价系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况且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甚少。评价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指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评价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例如性格、偏好、价值观念和认知程度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将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评估处理。图2是专家评审系统模型。

专家在评审的时候通过网络将评审选项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去。同时,数据处理中心也接受到由系统安全检测设备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后进行统计计算。针对不同时期的评估对评估项目的加权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前根据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把pg ={g1,g2,g3},pg,为第一层加权值,同样还有ps和pu作为第二层和第三层加权值,其中对于pu如果为定性衡量的值为{0, 1}如果为定量衡量的话取值在「0, 1]区间之间。同样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的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rij表示在第i位专家在第j选项投票结果。将pxh就得到我们需要的评价结果。最后对处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结果。目前社会上将物流企业评估等级划分为:aa a_aa级、aaaa级、aaa级、从级、a级五个等级,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把划分成五六个区间,最终计算结果都在这几个区间内。最后经过专家评审组的认可就完成最终的评定。

第3篇

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的要素与范畴1.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企业信息化是对信息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的响应。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继续解决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城市,扩展到全球化。wWW.133229.Com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从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是基础设施重建,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再造和制度创新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3.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与以往的企业信息化定义不同,这个定义强调以下三方要点:

首先,强调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过程,是企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力上,是信息技术从边缘业务应用到核心业务深化的转变过程;表现在生产关系上,是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不光是信息技术应用,而且是管理的根本转变。不光是发展,更是改革,是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企业信息化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企业信息化是一场体制转变,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和工业时期)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落后经营方式、僵化组织结构、低效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推进企业信息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同时应强调,它不是传统的工业化意义上的改革与发展,而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意义上的改革与发展。其次,企业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是通过它的诸构成要素的转变具体实现的。这些构成要素,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企业信息化比较全面的内涵。第一个要素是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第二个要素是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第三个要素是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结构调整(从国家信息化六要素中信息技术和产业演变而来),强调通过信息化增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信息附加值。从结构升级角度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现实意义。第四个要素是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强调对企业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开发利用;强调以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作为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具有较强针对性。第五个要素是企业管理再造,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的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侧重不同,强调的是管理本身从以职能为核心向以流程为核心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就意味着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而不光是一般的资源配置,强调要注意"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把这个要素独立提出来,是为了纠正时弊。第六要素是制度创新,它实际是三个要素的集合,一是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强调企业信息化使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包括制度、规范)成为新的增量因素,这个要素以往经常被忽略;二是引进新的产权制度,强调企业信息化将导入无边界虚拟企业等新的组织形式,与传统企业制度相互补充,这个指标以往也被忽略;三是信息化人才。这是六要素原有指标,但这里主要强调信息化人才与一般人才不同的特殊性。强调学习和知识创新在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从机械的以产值为核心的生产目的的实现,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的生产目的的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基础上人的现代化转变。强调企业信息化不是从技术到技术,不能为了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而忘记信息化的目的;企业信息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超出企业边界的社会效益。

二、现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析

(一)现有企业信息化指标的研究概况

企业信息化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有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同步发展起来。我国国家信息产业部、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先后进行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企业和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成果包括:龚炳铮《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联和运通顾问公司《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调研指标体系设计(征求意见稿)》、联和运通顾问公司《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表》、联和运通顾问公司《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调查问卷》、解树江《虚拟企业》、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如何评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真正价值》、《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北京博思智联管理顾问公司行业研究中心"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黄津孚《企业效益的投入产出分析》、刘现军、罗荣桂、王志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汤发良《我国企业内部冲突状态的评价测度模型》、郑英隆《现代企业的信息经济性分析》、包昌火 谢新洲主编《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等。国外研究包括韩国政府支持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环境局《护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思科公司《网络就绪》计划、《互联网经济指标》、meta集团《全球新电子经济指数》、肯·巴斯金《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托马斯.巴克霍尔兹《明天的面孔》、大卫·威勒、玛丽亚·西兰琶《利益相关者公司》、戴布拉·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罗布·戈菲《如何度量和重塑企业文化?》、尼克·海伊斯《协作制胜》等。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并在科技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研究项目中,对4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际测算,发布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二)现有企业信息化典型指标例举

归纳现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发现,现有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列举的这些方面。

举例说明这些指标如下:

a.基础设施类

1.名称:计算机网络普及率

指标:企业每百人计算机拥有台数(经贸委方案)

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2.指标: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龚炳峥方案)

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技术应用类

3.指标:企业上一年度it类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经贸委方案)

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4.名称:各业务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率(经贸委方案)

目的:测技术应用

指标:本企业计算机用于辅助经营管理中的如下环节,( )财务管理;( )人事管理;( )主营业务,如cad/cam/cae;( )供销/库存;( )客户管理5.指标:企业信息管理覆盖率

企业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比重

企业计算机辅助人事管理比重

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比重

企业计算机辅助工控管理比重

企业计算机辅助供销、库存管理比重

企业计算机辅助节能管理比重

企业计算机辅助客户管理比重

(经贸委方案)

选项(平均加权):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6.指标: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据龚炳峥方案改)

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初步一体化

过程集成:数据库集成,网络集成,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

用户集成:企业集成,企业内部各分厂,分公司之间的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成。客户关系集成。选项:()信息集成 ()过程集成 ()总部与分部集成 ()企业间集成 ()企业与客户间集成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龚炳峥方案)

b.结构调整类

技术含量(创新)内涵

7.名称:新技术信息吸收能力(董景荣方案)

目的:测提高技术含量潜力和技术扩散效率

指标:是否最优先关注新技术信息,关于技术创新和创新实施,主要从何种渠道获得有关信息:选项:否(如,关注营销信息优先于新技术信息) 大众媒体 人际交流网络 中介扩散机构 专业网络备选名称:新产品开发成功率

指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能够到达市场的新产品数/开发的新产品数

选项(百分比):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新产品产值率

新产品产值率=创新产品销售量/企业产品销售量

新工艺产值率

新工艺产值率=由于工艺创新而增加的产值/企业产品销售额

专利水平

专利水平=某时刻企业申请专利数/某时期企业专利数

科研成果转化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附加值内涵

8.名称:产品和服务信息附加值

指标:是否系统地确定了顾客需要或将从中获益的信息产品和/或服务是什么?(灵捷审计)选项:否 是(偶尔)是(制度化) 通过计算机系统 通过网络

产品是否有自动化文档内容?

产品是否提供顾客说明,并支持顾客有效使用产品?

你们是否具有先于你们的竞争对手而创造出产品来满足尚不明确和没有人涉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现在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中有没能可以通过拆散后销售获得附加利润的?(知识创新测试: 组织的估量)c.信息资源类

9.名称: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指标:业务活动对信息开发的依赖程度(信息开发是相对于信息不加工,不共享,存在于个人自然状态而言)是否在获得客户有关购买信息的同时,把本企业的产品推介给客户(郑英隆方案)是否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客户信息选项:否(包括其中一项否)是(偶尔) 是(制度化) 通过计算机 通过网络

10.需求效益

名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指标:信息决策参与:谁对以下效益负有责任

通过需求信息使企业确定市场营销方向

通过需求信息使企业适销对路

通过需求信息开发利用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通过需求信息分析客户变化趋势

选择:最高领导者,信息主管,市场与客户部门,其他业务部门,一线员工

d.管理再造类

经营信息化内涵

11.电子商务交易费用节约程度

电子商务交易费用节约程度=[1-(网上交易费用/传统交易费用) )*100

反映电子商务交易费用比传统交易费用的节约程度,交易费用可用批零差价替代

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流程重组内涵

12.名称:企业流程重组水平

指标:能使用全企业范围数据的员工比重(灵捷审计)

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我们能够快速地形成或分解独立关系,合作关系(构造并管理一个生态系统)(网络就绪方案)选项:否 是(偶尔) 是(制度化) 通过计算机管理 通过网络管理

我们的企业展现了一种企业范围内共享信息的文化。(网络就绪)

其它跨部门合作指标:

沟通是双向交流还是仅仅自上而下?

是领导者独占信息还是将信息发布给被授权者?

是按职能部门组织企业还是划分为顾客为机会团队?

是否能够超越组织等级中严格的层次?

产品是与顾客、供应商进行团队工作构想出来的,还是仅仅由内部团队构思,并且在宣布日期之前都严格保密?你是否正使用虚拟企业模式来获取纵向联合?

你是否有值得信任的良好记录?你是否是别人优先考虑的合作者?

组织结构是使整个企业的同步工作顺利进行,还是各个职能"山头"各自为政,极少沟通,互不合作?需要信息的人能容易地从企业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还是信息难于寻找、不能共享?

员工们是相信分享、合作与团队,还是致力于个人绩效和报酬?

决策层次指标: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部门直接指挥员工数)之比

13.企业文化:非正式组织降低协作成本

指标:企业内人际关系的和睦程度和团结一致程度。

可以将企业文化或企业内某一局部组织的文化初步分为四种典型类别,即:高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网络型组织;低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利益型组织;低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分裂型组织;高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公社型组织。选择:()不定型()分裂型()利益型()网络型()公社型

注:如难以直接得出结论,可参考以下问题打分。每题答案肯定加1分。4分以上为高,4分以下为低。评价一个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睦程度,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实现:

(1)这里的人都努力成为朋友并努力保持相互关系稳定;

(2)这里的人们相处得很好;

(3)企业内的人常常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交往;

(4)这里的人们真的相互喜欢;

(5)我们会与从我们团体离去的人保持联系;

(6)这里的人帮助其他人,因为他们互相喜欢;

(7)这里的人经常互相交流个人心事。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越肯定,说明企业内人际关系的和睦程度越高。

同样,为评价一个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程度,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实现:

(1) 团体(企业、部门、单位、班组)理解并分担相同的业务目标;

(2)工作效益高,生产力高;

(3)团体对低劣的工作绩效采取严厉的行动;

(4)团体成员共同取胜的愿望很强;

(5)当竞争优势机会出现时,团体成员会迅速行动,抓住机会;

(6)团体成员分担同样的战略目标;

(7)团体成员知道竞争对手是谁。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越肯定,说明企业内部的团结一致程度越高。

决策信息化内涵

14.名称:信息决策水平

指标:与某一决策相关的企业目标:

(1)不知道或被忽略了。

(2)只有牵涉到决策的一小部分人了解,并为他们利用。

(3)在每个参与者做他那份工作时会用到。

(4)不仅在任务执行中导致决策产生,还会指导决策程序。

(5)指导程序和活动,同时在决策程序中,根据要做出的决策的定义被考察和适当重新限定。选择: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关于决策信息的背景信息--元信息,也就是人们想要的信息的资料,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估计;信息搜寻的地位;对假设、推论和实验性结论的提及;以及关于信息可靠性的陈述:(1)是很少考虑到的一个概念。

(2)为小部分制定决策的有关人员了解使用。

(3)为参与者在做各自工作时使用。

(4)用来执行决策的任务,同样也用来指导决策程序。

(5)用来指导决策程序和活动,在决策做出中,要被适当地检验和提炼。

选择: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要决定的主要问题很可能是:

(1)在随后的决策程序中最先发现的。

(2)最先想到并定义的。

(3)先在一系列问题中提出,在获取信息有了更好地理解或被加以修正。

(4)先作为可能的主要问题提出,后作为决策程序的一部分被更好地理解或被加以修正。

(5)较早被确定,然后随着对其与获取信息以及机构目标的关系的了解被更好的理解或修正。在收到一些新的且很可能有用的信息时,一个人很可能:

(1)有空的话该查一下。

(2)如果信息看上去很紧急或马上要用,则核查一下。

(3)马上核查以保持更新。

(4)马上核查,记下它以备在讨论时别人也许需要知道。

(5)马上核查,传达给可能需要知道的人,尽管他们要到实际发生时才需要。

在决策程序中或定义决策中做出的修改:

(1)不用充分地传达。

(2)传达给继续参与的人。

(3)快速、明确地传达给所有需要知道的人。

(4)根据决策适当传达并评估其他决策中的适应性。

(5)根据决策适当传达并评估其与改进决策程序的关联。

e.体制创新类

生产要素内涵

知识分支

15.名称: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

指标:人的技巧和知识是作为资产进行管理,还是资产管理仅仅集中在设备和机器上?你的组织是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测量和管理它的智力资本吗?(灵捷审计方案)选项:否 有但仅限于适合会计量化者(如专利、商标) 系统化管理(如员工培训战略计划)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 网络化知识管理指标:经过跨部门交叉培训的员工的比重(灵捷审计方案)

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知识企业不是分散孤立的小岛,而是只有广泛的支持和增进企业知识的联系网络。

你们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去捕获"稍纵即逝的"或"难以言传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来增加产品的市场寿命,让产品为市场所接受?使用者能很快找出他们需要什么知识吗?你保存知识的物体--书、期刊、报告--能很容易找到并且它们的主要内容能在线查询到吗?社会资本分支(关系)

关系指标

16.名称:企业社会资本关系水平

指标:营销对象、营销项目、营销网络分布和价格优势状态等信息在内部是否公开透明及透明程度(测横向社会资本)选项:营销人员本人掌握 企业法人可掌握 全体员工可掌握 存储于计算机系统 内部网共享(根据郑英隆方案改)与企业供应商实时共享本企业产品的质量报告和顾客反馈与相关业务伙伴实时共享过程质量控制,与相关业务伙伴实时交流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选项:否 是(偶尔)是(制度化) 通过计算机系统 通过网络(北大方案)

企业成员是否有以下罚款记录(测信任与规范):交通违章 厂规厂纪,财务制度,违反行业政策,违反国家法规(根据世界银行改)企业领导在行业协会中的级别(测纵向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方案)

社会资本分支(信任)

信任指标

17.名称:社会责任成本率(包昌火方案)

指标:社会责任成本率=社会责任成本/产品销售收入

反映企业因生产经营行为对社会整体或劳动者群体产生现实或潜在的不利影响或损失,而要求采取防护措施或给予损失补偿所付出的代价。如罚款,整顿治理费等。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每工厂或企业未能遵守许可或规章制度的次数(利益相关者方案)

每工厂或企业违反规章制度或接到改进工作警告的次数(利益相关者方案)

产权制度内涵

18.名称:虚拟企业组建频率指数

指标:"由于商业机会而与其他企业组成临时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次数"与总项目(临时合作项目加企业独立完成项目)比重 (解树江方案)临时合作是指非产权水平合作选项: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外包指数

指标:零部件及设计的外包比例

和外包过程中企业间进行联系时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选项(定性):无 有(偶尔)有(制度化)依靠计算机进行 依靠网络进行

选项(定量):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企业外部高级专家数与内部高级专家数之比

选项(定性):无 有(偶尔)有(制度化)依靠计算机进行 依靠网络(如电子邮件)进行选项(定量):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利益相关者指标

19.名称:利益相关水平

目的:测度建立广泛生态价值链合作能力

指标:是否考虑相关者利益

是否对成品、成分/零部件来源和性能提供完整的信息(在产品的标签上、包装上、或在商店里)。是否鼓励各级员工在企业里享有较长期和较安全的经济利益

企业合同是否包括道德标准以及常规的质量说明和服务要求,以防范行贿受贿和腐败。

定价和利润是否对合作企业双方当事者透明。

企业是否能够遵守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国家的规章制度和自然保护公约。

选项:1分 2分 3分 4分 5分(每题答案肯定加1分)

人的转变(创新)

知识优势指标

20.名称:员工创新能力水平

指标:如何降低差异化成本(提高个性化服务附加值)

选项:无法做到 靠员工个人技巧 靠团队合作 通过计算机系统组织 通过网络协同

知识管理才能的培养以及知识共享行为受到承认和鼓励吗?

选项:不 是(偶尔) 是(制度化) 通过计算机系统组织 通过网络协调

(三)对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的基本评价

1.各类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基本勾勒出企业信息化诸要素的概貌,对于了解企业信息化进行情况,提供了基本的数据采集和评价框架。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中,按实证要素分类,其主题词集中于以下方面:

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社会资本(包括制度)、企业文化、无边界、电子贸易、创新、决策、竞争力、知识资本及无形资产、增长方式。这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实践的丰富性。进一步归纳,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无边界企业和电子贸易归入管理范畴;将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归入制度创新范畴;由此得出新的概括性的要素分类。2.没有一个方案,可以把企业信息化的诸要素概括全面。一般来说,这些方案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面向技术应用的,另一大类是面向基础管理的。面向技术应用的方案,彼此差异不大。特点是对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技术覆盖),有较精细的刻画;但最大问题,是从中看不出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区别,或只反映了管理的技术手段特征,而没有反映管理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管理本身的信息化特性。在指导性上相应的问题是,从方案中看得出信息化花钱,但看不出信息化如何赚钱。从这些方案中,可以提炼出综合方案中有关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的指标;作为整体方案,更适合作专项调查方案,而不适合作综合方案。面向管理的方案五花八门,根据管理的不同侧重点,差异较大。优点是把信息化管理的特殊性刻划得比较充分细致,缺点是缺乏概括,有的与信息技术应用结合不紧密。它们为综合方案填补了许多空白,但大多只是局部性方案。

三、对信息化效能指标的研究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广泛征求意见。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作为配合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补充指标,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为有效益的信息化,提供一个基准(benchmark)体系。在此前各种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存在如出一辙的共同问题:信息化投入与信息化产出,在结果上一定成正比。即,投入越多,信息化水平显得越高。哪怕投入全是浪费,评价结果仍然是正面的。这就与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正确导向,产生了严重背离。导致各种指标体系导向偏差的共同原因,是在信息化投入与产出间,没有建立效能基准体系,来"过滤"不良投入,"提纯"有效投入。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就是专为提高信息化投入效果而设计的"准星"系统,目的在于让信息化对企业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构成方案介绍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测量、评价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评价系统,即《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国家信息产业部信信函[2002]64号)中所指补充指标。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基本指标主要适用于政府、社会对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的普测、监测。效能指标与基本指标、评议指标一起,用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评级、认证等。设计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目的,是把企业信息化引导到有效益、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使企业信息化配合企业总体战略;使企业领导正确认识和正确实施所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讲求实效,避免浪费。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作为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适宜度指标,主要从"是否合理"的角度,考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行为和状况,主要计算方法是通过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标杆值的相似度,判断其是否适宜。灵敏和活力,是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灵敏度指标,通过考察其灵敏程度的绝对水平及质量,判断其得分。效能指标总分,是适宜度和灵敏度得分的综合,其评价过程,依托于统一的评价数据库。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标杆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系统。(二)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原理

1.设计指标依据的效益观

效能,体现了我们了对于"有效益的"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效能是效益与能力合称。这里的"效益",是窄义的效益,是指直接经济效益,即以赢利为主的效益;这里的"能力",是指以活力为主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间接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带给企业的广义的效益,一方面体现在赢利上,一方面体现在增强企业生命力上。赢利是眼前的、直接的效益,增强生命力是长远的、潜在的效益。企业信息化效益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这就是我们设计指标依据的效益观。2.效能评价的内容

信息化对企业产生效益,一方面是使系统有机化程度提高,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用适宜度来衡量;一方面是使系统生命有序化程度提高,带来间接经济效益,用灵敏度来衡量。(三)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介绍

效能指标分为适宜度、灵敏度两部分。

1.适宜度指标

适宜度指标分为五类:战略适宜度、应用适宜度、投资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文化适宜度。战略适宜度,包括:企业战略匹配度, 反映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配合协调程度, 如:主营业务相关度等;技术战略适宜度, 反映企业信息化技术战略与技术环境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 如:战略性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战略等。应用适宜度,包括:管理信息化应用适宜度, 反映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合理性, 如:营销管理应用的深度、广度等;数据库应用适宜度, 反映数据库应用的合理性, 如:数据库整合的领域等;安全应用适宜度, 反映企业信息安全状况的合理性, 如:安全费用等。投资适宜度,包括:投资理念适宜度, 反映企业主要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正确认识水平, 如:投资的价值导向等;投资力度适宜度,反映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的合理性, 如:投资规模等;客户价值适宜度,反映信息化投资给上下游及最终客户带来的实际价值水平, 如:客户满意度等;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反映信息化投入在各要素之间分配状况的合理性, 如:培训费用等。资源匹配度,包括:人力资源结构适宜度,反映信息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 如:员工结构、cio的业务背景等;系统运行协调度,反映系统运行状况和功能发挥状况的合理性, 如:信息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等。组织、文化适宜度,包括: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反映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企业行为的网络化状况合理性, 如: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设置、产品编码标准化状况等;企业文化适宜度,反映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程度, 如:管理科目编码标准化状况、员工学习状况等。2.灵敏度指标

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对外反应灵敏度、创新灵敏度四个方面。具体指标为:信息灵敏度反映企业收集各种外部信息的渠道、手段和速度水平, 如:终端顾客信息反馈速度、数据挖掘状况等;管理运行灵敏度反映企业管理运行的智能和速度水平, 如:虚拟财务决算速度等;

对外反应灵敏度反映企业对外反应的智能、广度和综合速度水平, 如:企业定制化水平、客户服务电话拨通率等;创新灵敏度反映企业创新能力, 如:产品创新灵敏度等。

(四)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原理例析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方法,解释一下效能指标的原理。使大家了解,这套指标为什么能够对信息化投入的效果作出评价。以战略适宜度为例。传统的指标,只考察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不考察企业业务战略。只测电子,不测商务。效能指标将"电子"与"商务"二者从指标一级就结合起来,体现了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特点。对于同样大的投入来说,不同的战略组合,投资的效益不同。比如,如果企业战略定位在产品竞争上,降低成本可能成为信息化与业务的结合点,相应的信息化战略应定位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上,以实现边际成本递减为效益的主要标准。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两种信息化战略,一种是把信息技术当工业化技术使用,即规模经济战略,追求的是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一种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信息化技术使用,即范围经济战略,追求小批量多品种。反之,如果企业战略定位在体验竞争上,降低成本虽然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益,但并不是效益的主要来源,采用信息化规模经济战略,有补于战术,但无补于战略。采用信息化差异经济战略,才形成投资的最有效组合。比如,广东南海西樵纺织工艺制版服务公司,投入350万元,用电脑仿真系统开发新产品、新面料,定位于差异经济战略,半年就低成本地开发出2000多个品种,形成了个性化生产的优势。信息化使西樵保持了全国最大纺织品市场的地位。显然,如果西樵在企业战略上选择差异战略,而在信息化上选择规模经济战略,固然可以节省同一品种产品的成本,但并不能象现在这样,获得品种快速多变带来的高附加值,那么350万投入的效果,由于战略不匹配,就要大大打折。了解企业战略并不难,我们只要让企业选择"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之类就可测知,问题是我们过去头脑中,没有对信息化深层整合企业业务的意识,所以在指标上才设计不出来。再比如,企业文化适宜度,反映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程度。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不光要看一把手,还要看群众的配合。一把手重视,群众不配合;或群众有积极性,但领导不支持,都搞不好信息化。但每个企业,情况又不相同。比如,高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网络型组织、低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利益型组织、低度和睦交往与低度团结一致的分裂型组织、高度和睦交往与高度团结一致的公社型组织,它们对信息化的接受是有区别的,而且其中有规律可循。一个独断的一把手,如果处在一个分裂型组织中,领导重视信息化的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又比如,管理运行灵敏度,反映企业管理运行的智能和速度水平。如果一个企业虚拟财务决算速度很慢,企业是盈是亏,花好几个星期都搞不清楚,即使企业的网络设施极为发达,但足以说明决策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达不到活力企业的要求。相反,如果标杆企业的基准值是一周,被测企业可以在三天内对整个企业的盈亏状况迅速形成准确判断,说明它决策信息化水平较高,有条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进行调整,这个企业的生命力就可能比前面那个反应迟钝的企业强。信息化的效益,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方面反映出来的。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不光为企业显现能见的会计价值,而且可以显现从会计报表中反映不出来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企业系统地发掘这些效益,让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

参考文献:1.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2. 龚炳铮:《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3. 联和运通顾问公司:《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调研指标体系设计(征求意见稿)》

4. 联和运通顾问公司:《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表》

5. 联和运通顾问公司:《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调查问卷》

6. 思科公司:《网络就绪》指标、《互联网经济指标》

7. 谢康:《知识优势》

8. meta集团:《全球新电子经济指数》

9. 解树江:《虚拟企业》

10. 肯·巴斯金:《公司dna--来自生物的启示》

11. 杰弗瑞·詹姆斯:《34个原则》,时事出版社

12. 托马斯.巴克霍尔兹:《明天的面孔》

13. 大卫·威勒、玛丽亚·西兰琶:《利益相关者公司》

14. 《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

15. 戴布拉·艾米顿:《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

16. 罗布·戈菲:《如何度量和重塑企业文化?》,《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人员管理》17. 《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

18. 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9.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20.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如何评测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真正价值》 no.2001rc-0721. 奥斯特罗姆:《制度绩效评价指标--关于效率、公平和责任的总体标准》

22. 世界银行环境局:《护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23.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北京博思智联管理顾问公司行业研究中心:"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24. 黄津孚:《企业效益的投入产出分析》,《企业管理》2001年第3期

25. 刘现军、罗荣桂、王志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26. 汤发良:《我国企业内部冲突状态的评价测度模型》

27. 郑英隆:《现代企业的信息经济性分析》

28. 尼克·海伊斯:《协作制胜》

第4篇

一、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党建信息化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既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产生了新的考验:一方面,信息化所具有的扁平化延伸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特点,扩大了党的活动舞台和决策辐射面,有利于党对社会直接增加影响,有利于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和党群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各种政治力量、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各样社会舆论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以党组织工作的信息化来推动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既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十报告中建设创新型政党的要求。

(二)党建信息化是党建工作技术现代化的需要

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党的价值理念、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制度机制要超越不合时宜的传统羁绊,而且还需要党的建设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要求,采用尽可能先进的科学手段,努力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信息传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既节省经费,又拓宽了管理的范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多维性和开放性,有利于迅速掌握社会舆论和群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与建议,从而及时做出工作改进或政策宣传解释;充分利用网络超大信息量、立体化、交互性强、快捷方便等特点,更加易于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党建信息化是打造数字化矿井的需要

面对沉重的安全压力,以及煤矿特殊的行业性质,要实现矿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从目前来看,数字化矿山是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笔者所在的平煤股份一矿,也明确提出用科技引领发展,走用人少、功效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创新之路,打造科技创新型矿井的奋斗目标。企业党组织的作用是指导和服务发展,那么作为企业党组织自身,要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必须运用各类网络信息技术,革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做到与企业科技发展实际相适应,保证党组织工作模式更好地融入经营管理,达到共同促进、同步提高。

二、党建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国有煤炭企业党建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坚持现代网络信息化所固有的原则,又要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保证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笔者所在的平煤股份一矿,在党建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应用。建成了以“一矿党建网”、“党建精细化考评系统”、“党支部视频互动窗口”、“党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党员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干部信息资源库”六大系统,共同组成“平煤股份一矿党建信息平台”(局域网系统)。

(一)一矿党建网

一矿党建网是一个综合性网站,下分“党建快报”、“工作动态”、“人事任免公告”等栏目,企业党组织的各类新闻、国内先进党建经验、企业人事任免情况、党的知识、党内制度等信息及时更新,供全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学习宣传。着重建设对“支部建设”栏目,使其逐渐成为网上的组织生活平台,实现党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和支部“”、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等,使广大党务工作者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

(二)党建精细化考评系统

为提高党建工作考核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一矿建立了党建精细化管理考评体系。考核时有职能部门考核、战线领导评价、职工群众满意度测评三个考评层次,在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时需要处理海量数据。为此,“一矿党建信息平台”通过集成“党建精细化考评系统”,明确网上操作流程和各部门权限,考核信息分层次通过计算机终端输入系统,考核结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操作简便、准确及时,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各基层党支部均可随时查询考核结果及扣分原因,保证考核结果公正。

(三)党员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党组织信息管理”、“党员信息管理”、“申请入党人信息管理”三个互相联系的有机系统来实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动态管理。这三个管理系统对党组织、党员和申请入党人的基本信息具有存储、统计、分析和管理功能,能够实现对党组织、党员和申请入党人信息的现代化管理。

(四)干部信息资源库

“干部信息资源库”,把全矿所有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日期、学历、职称、任职经历等都纳入到信息库中,实现了党员干部的动态管理。干部信息资源库属于保密数据范畴,为分管组织人事的相关人员建立相关登陆系统。

(五)党建办公自动化系统

党建集成“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与上级党组织OA系统相连,为各基层党支部、一矿党委和集团党委之间的各类工作信息和信息提供安全、快捷的传输渠道。党政工各个部门下发的文件、都能及时快速的传达到基层,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增强了各类文件的时效性。

(六)党支部视频互动窗口

“党支部视频互动窗口”通过安装在党委组织部门PC终端上的DVR系统(Digital Video Recording System 数字视频记录系统)软件进行网络参数设置,通过路由器、PC服务器连接到基层党支部的多媒体视频终端,来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纵向视频互动,帮助矿党委和组织部门利用网络构建覆盖全矿各支部的网络视频互动交流服务平台,它具备远程视频互动会议、实时监控、培训、党建视频资源共享等互动交流服务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一、我国钢企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钢铁行业从2000年起,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宝钢等先进典型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这些重点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但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还远未达到上述先进企业的水平。由于国内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各企业的战略、规模、工艺各异,信息化建设起步早晚不一,因而带来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是相当明显的。根据《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1年度)》,在71家样板企业中,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的多达34家。笔者调查了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钢铁企业,他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共同的,即都缺乏信息的整体架构与综合应用,具体表现为:

(1)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度不高,业务之间的衔接全部人工进行;现有信息化系统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整体架构。

(2)现有绝大部分系统是为满足单个部门业务管理需要建设的,缺乏整体规划,绝大部分系统为独立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3)很多业务运作信息尚未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共享。目前信息共享主要依靠网上、电话、纸张等方式,难以充分满足管理层掌控生产、调整生产等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

改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 ,建立高起点的整体信息架构,就成为处于一、二阶段,乃至三阶段的钢企,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中国钢企需要引进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国际上成功的大型冶金企业以美国美钢联公司和日本新日铁公司为代表,其信息系统一般采用五层计算机系统应用架构。这五级系统分别为:第一级为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级为过程控制系统,第三级为生产执行系统(或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MES),第四级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第五级为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横向上覆盖了供、产、销以及财务、人事、设备维护、项目管理等环节;纵向上从最底层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及物料控制系统,一直向上延伸到企业的最高决策层。

五级系统之间相互集成、相互协调:第四级系统主要根据市场需求及企业资源状况,制定综合管理计划,并将相关计划下达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接收第四级系统下达的各类生产计划,并根据现场的情况实施车间生产计划的动态调度与优化,并将相关的生产指令下达过程控制系统;最后过程控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启动生产设备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同时,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实绩信息,通过基础自动化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汇总到第三级系统,第三级系统经过处理后反馈到第四级系统。这样,各层级系统的功能紧密衔接,信息实时交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第四级系统的第五级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数据分析的平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实践证明,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同时有助于规范业务运作,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ERP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库存下降30%~50%,库存周转率提高50%;

・延期交货减少80%,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

・采购提前期缩短50%,制造成本降低12%;

・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又根据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的调查统计,使用MES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降低制造周转时间35%

・降低测试数据输入时间36%

・减少在制品 (WIP) 量 32%

・缩短交货周期67%

・缩短前期准备时间22%

・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缺陷)15%

中国钢铁工业要在应对危机中寻找机遇,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融合无疑能够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然而,对于中国钢铁企业的大多数而言,实现信息化,必须解决缺乏整体构架的问题,必须使那些尚处于起步阶段、单项支撑阶段以及初步综合应用阶段的企业达到信息化的较高层次的协同、创新阶段。为此,应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五级架构理念武装这些企业,势必成为必由之路。

三、中国钢企如何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尚未建立综合信息系统的企业,必须以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为目标,先行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做好信息化框架设计,然后在统一框架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信息化五级体系架构,首先要从制订符合这一架构的信息化规划入手。

信息化规划是指企业信息化一定阶段内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制定出的相关措施和工作计划。它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企业信息化规划应纳入到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中,要与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管理发展充分结合;规划要有适当超前性,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开放性以及整体集成性,要能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能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要求。规划不是一次完成的,应该遵循“规划――实施――评价――再规划”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规划既要坚持高标准,以先进、成熟的五级体系构架为模型,又要脚踏实地,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针对钢铁企业不少处于一、二阶段的现状,改变单项信息系统彼此孤立、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局面,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往往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从规划蓝图的技术路线层面讲,与国内已经建立五级架构的先进企业对标,因企制宜找准问题,努力赶超,持续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促成企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越的一条捷径。

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的流程制造是钢铁行业的特点,在这个特点下适应复杂的工艺装备,适应按合同组织连续生产,同步处理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求。这就需要在成熟的五级体系架构中着重产销一体化建设。

这种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全厂制造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紧密集成的;通过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同步。

中国钢协根据对十家已经建立五级体系钢铁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绩效研究》显示,依据此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财务业绩、业务流程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绩效。

信息化建设尚比较薄弱的钢铁企业按照此五级体系架构实施信息化工程后,应该会产生类似标杆企业的效益。总体而言,预计可以带来的间接效益如下:

1.加快目前用户订货――质量评审――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等流程,通过系统中建立的产品规范、冶金规范,瞬间即可完成整个用户的订货评审工作,为企业争取客户、缩短生产周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执行按用户最终要求(标准+α)的质量体系,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控制了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降低质量异议的发生率,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

3.规范了备品、备件的采购管理,降低库存,节约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加快了整个企业的物流,降低了储备占用进而减少财务费用、缩短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进而降低流动资产占用。

4.由于加强了原料、中间在制品、成品的管理,降低了在制品、成品库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5.规范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由原来的月底通过统计数据进行成本核算变为由相应的业务系统实施“抛帐”进行动态成本核算,提高了管理的精度与水平。

6.实现设备标准化管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和设备维修费用。

7.提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

8.合理调配能源,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

参考文献:

[1]《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研究与实践(2011)》第2章 《钢铁行业评估研究与实践》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11年度)》,中国信息产业网,2011年11月1日。

[3]芦永明等:《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冶金》2013年5月。

[4]《ERP系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统计,南京东泽网 ,2012.7.10。

[5]国际制造执行系统协会(MESA)1996年的调查统计,转引自上海交通大学张洁:《制造执行系统》,MBA智库文档。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其他“四化”[①]并列,体现了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1]是指企业以流程重组为基础,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持续长、滞后性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其存在观念、资金、技术方面的劣势,企业迫切需要根据信息化实施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动态的发展计划,但又无能为力指标体系,因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针对性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现状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2]是指对照统一的标准,建立特定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一定经营期间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和信息化的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不成体系。

徐强、戴芸(2003)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3];李晓青等(2008)从财务、业务流程、客户服务、战略与发展四个角度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N)算法进行了应用研究[1];王江涛,周泓(2009)利用IT平衡计分卡(IT Balanced ScoreCard, IT BSC)对商业银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IT价值贡献、IT用户满意度、IT内部过程和IT学习与革新为准则的指标体系[4];邵宏宇,郭伟(2009)构建了以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战略、信息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绩效指标体系[5]

以上指标体系都缺乏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实际性,不能突出反映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因此本文在邵宏宇,郭伟(2009)的研究基础上,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NIEC)颁布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特点,在多次咨询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后,进一步提出了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目标层)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含义

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A

财务指标

(B1)

信息化投入比例(C1)

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的比例

销售收入增长率(C2)

信息化对销售收入增加带动情况

利润增长率(C3)

信息化增加利润情况

用户指标

(B2)[②]

老用户满意度[③](C4)

老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前后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比

新用户满意度(C5)

新用户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后的整体满意程度

战略指标

(B3)

信息化负责人在企业中的地位(C6)

领导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定位认识程度

信息化的预算投入(C7)

反映信息化未来发展财力投入

信息化部门人力投入(C8)

信息化人员比例

信息化部门人员学历构成(C9)

信息化人员知识水平

应用指标

(B4)

计算机数量(C10)

企业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

网络通信水平(C11)

网络通信水平

网络安全措施(C12)

应对网络安全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ERP 营销体系 变革和创新

在企业化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及围绕ERP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重构、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等各方面的建设,ERP项目不仅是技术的转型,它还对企业的营销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营销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ERP是系统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系统会受到环境的和制约,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映性,能反作用于环境,并改善环境。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则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各个层次的关系、和互动行为的协调组合与集成,在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中,成功的协同合作是其关键因素。

企业在ERP信息化建设中所创新和应用的营销理念,应是一个系统化地融合贯通了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4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顾客的费用Cost、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顾客与企业的沟通Communication)、4R(顾客关联Relativity、快速反应Reaction、和谐关系Relation、效益回报Retribution)等各种营销理论要素于一体的,构建在信息平台上的,以协同关系为基础的,着眼于系统全局的营销思想;并将营销理念的重心和关注点从企业延伸到顾客核心利益的深度,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头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流,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4C需求后,以4R的营销模式为指导,再做出相应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营销决策,形成以竞争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特点的、新的企业营销理论。

营销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过去企业对营销体系的作用和职能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以前的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理念落后,整体营销能力较弱,实际的生产经营以内部导向为主。企业以实施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对营销体系进行重新规划,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强大营销能力的营销体系。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营销体系的作用和使命也正发生重大的变化,由原来与其它部门平行,演变成为企业当中的核心部门。

信息化营销体系的使命和职能是在高效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上,主导生产运行,根据市场销售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实现销售订单与生产计划的有机衔接。在ERP系统内,直接下达计划到各生产部门。而且管理者可通过ERP系统中的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质量、计量、工厂/设备维护)、综合查询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状态和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运作的实时状态,将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在信息化企业当中,营销体系正变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参谋部门和战略落实的关键实施部门,这也是企业战略赋予营销体系的重要使命。

企业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清晰认识,必须有充足、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而营销体系是企业赖以了解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窗口,信息化营销体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商务(EC)、数据挖掘(DM)、销售智能分析(OSA)系统等,为企业高层提供了包括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企业能力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重要决策信息。

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即应用ERP后,营销体系作为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联系纽带,其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打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隔阂,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构建网络的同时也构筑了现实世界的新型企业与客户关系密切网。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实行一对一交互传播信息,信息反馈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随着营销战略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战略也随之改变。

信息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将体现在竞争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关系。企业竞争将从争取市场份额转向争取客户,由强调市场占有率转变为强调顾客占有率,即企业赢得顾客终身合作购买的百分比。

长期、持续的顾客关系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据美国哈佛商业杂志的一份报告指出,重复购买的顾客可以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每增长5%,企业利润则增加25%。因此,与选择目标市场相比,企业应该更重视对顾客的识别,找到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顾客群体,并保持与这些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不仅要发现顾客的需求,还要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对话,将顾客需求应用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

信息化的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Reaction),是指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ERP系统平台上,敏捷营销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敏捷营销是企业在高度信息化、高度技术创新和目标市场信息特征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顾客关联

顾客关联(Relativity),是指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就要以有效的方式在业务、产品、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联,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措施有:其一,顾客增值关联,即给顾客创造了更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体,其目标直接指向顾客利益的增值;其二,定制营销,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顾客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

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Relation),是指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在顾客满意、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构建各方满意的关系,以忠诚守信优质服务、创品牌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中得到实现。

效益回报

效益回报(Retribution),即营销体系的效益实现途径的变革。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的动力,营销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是否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能力。在信息化企业中,其效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通过积极的市场行为来增加销售,或者通过完善的运营控制来降低成本。这两个途径可以分别落实到以营销优化策略来增加销售和以供应链优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上。

营销网络优化策略包括捕捉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细分市场,面向不同客户群体、针对不同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规范价格管理、信用管理、协调促销投入与货源投入,提高渠道销售效率与盈利水平,针对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网络结构等等。用供应链优化策略降低成本,包括缩短交货期,节约资本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分销成本,降低储运、采购和库存成本等等。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实施了ERP以后,营销部门的组织架构也应发生变化。组织架构变革的重点是要在ERP系统的平台上,依靠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强化对销售系统整体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组织、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产、销协调的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并依此设计新的组织架构。

一方面,要围绕ERP系统中营销管理的信息流、业务流程来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单位和部门。如许多企业销售公司内部没有市场调研和信息管理部门,往往只有一个综合管理部,其管理职能不完整、不成体系,只能在局部给销售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管理。因此,在营销体系组织机构设计中对市场营销部的职能应进行重新规划,增加市场部信息中心。其职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市场工作、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制订、销售政策执行监控等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需保留的销售公司各部门职能也应重新进行审核和安排。如调整计划管理流程,由销售公司主导制订生产计划,改革产品价格管理流程,销售公司参与价格制订,增加成品库管理职能,增加售后和投诉管理职能,规范基础营销工作,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合同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除此之外,在没有ERP的企业里,营销体系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而且和其它部门联系不密切。在一个信息化的企业当中,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ERP系统和顾客密切相连,都应当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全员营销意识,把自己完全看作是营销体系中的一分子。

遵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和企业实际营销能力关系密切的各环节,如企业的计划系统、组织系统、财务系统、产品研发系统,都应该纳入营销体系中,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构建信息化营销体系。

营销体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部或者销售公司,在ERP系统数据集中处理的基础上,从全系统功能整合的模式来构建营销体系,则几乎囊括了企业当中所有最重要部门的相应职能,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便充分发挥各部分乃至整个营销体系的效能。

:

1.(美)艾略特艾登伯格.4R营销.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第8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物流行业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以实现未来的可持续进步。本文通过分析物流信息化及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了构建物流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对策,以期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物流企业 信息化体系 构建策略

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发展宗旨是追求高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经济效益,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立足之地。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标志,而构建物流信息化体系是物流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对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信息化概述

物流信息化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物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及传递的一系列活动,以加强物流过程中的控制,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美国物流企业已经普遍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条形码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速度,基于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物流企业信息传递,已经实现无纸化发展。而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应用运输管理系统及仓储管理系统则大大提升了运输及管理效率,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客户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透明化,则又推动了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

二、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起步较晚,但现阶段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逐渐渗透信息化理念,这对于提高物流行业市场竞争力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根据2012年12月国家物流信息中心对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企业信息化趋势加快,但是信息化水平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整合处理采集到的企业信息存在着诸多困难。如广州吴康物流有限公司,虽已建成广州现代物流网、广州物流信息网等信息平台,但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存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不足,信息化发展缺乏统一标准,孤岛现象等问题。

三、构建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物流信息化环境

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现,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发展氛围,对此,政府应当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自由配置,同时制定相应的物流产业政策及配套政策,如鼓励大型物流企业进行上市,通过融资及再发展,给予大型物流企业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及低息优惠等政策支持,以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这方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郑州航空港取得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资格,申报保税中心B型成功。2012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完成进出口额285亿美元,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55.1%,在全国32个综保区中位居第二,当前仍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由此可见良好政策环境对于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实现一体化发展

物流企业一体化的构建,其核心在于供应链及物流,就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对于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缺乏关键技术,且经济合理性差,对此,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物流技术研发,针对现代化物流核心技术进行研发,以降低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本,这不仅能够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技术,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及市场竞争力。远成物流集团创建于1988年,已具备公路铁路干线运输、仓储服务及城际区域配送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近两年来,远成集团加速构建仓储与区域配送一体化,建立自己的评估管理体系,已构建以物流订单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实践证明,一体化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远成集体的市场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了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

3.建设专门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是构建信息化体系的基础。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应以标准化和革新化为原则,应用现代化技术如扩展标识语言等,通过应用这些功能强大的编程及数据库工具,允许计算机存储和传输相关数据,并保存数据的结构及内容,再通过将这些数据和内容传输到专门构建的信息平台上,与企业内部人员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提升运作效率,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联想集团作为中国IT业的龙头企业,最初,联想并没有自己的物流公司,运输配送业务大多采用第三方物流形式,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联想集团通过多年发展,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配送系统,通过构建物流信息平台,联想的平均交货时间从20天降到5.7天,存货周转天数从35天降到19.2天,应收账款从23天减到15天,订单处理量人均13个增加到314个,供货满意度及交货准确率也都明显优化,联想的物流效率显著提升,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客户满意度及市场竞争力都显著提高。

结束语:面对现代化市场发展状况,物流企业构建信息化体系是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尚不成熟,但构建信息化体系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物流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构建内部信息平台,实现一体化发展,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东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书渊.浅谈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