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8:24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1篇

摘要:“高素质、高技能”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其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为核心,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文章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职业标准相符合,与相关行业相一致。以现代企业管理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行业职业标准变化和发展趋势,学生自身条件、潜力发展的优势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高素质;高技能;现代高职;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有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培养目标的问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正确理解和认识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 教育部2000 年2 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突出“高等技术应用”;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笔者认为前者由中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承担,后者无疑由高等职业教育完成,重点突出“技术与能力”。2006 年教育部16 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又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重点突出“高素质与技能”。显然,从政策层面上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清晰可见,其目标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而且日益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早在1917 年,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 年经中华职业教育社修订:“职业教育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基于上述认识,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既注重了低层次的“谋生”,又注重高层次的“乐业”,实现了“谋生”与“乐业”的统一,这不但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在高职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当然,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高等教育那种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的弊端。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经济关系和活动的多元化,市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凸显,社会不但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所以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是高职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2. 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对培养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缺乏全面的理解,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轻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又面临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艰巨任务,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重岗位实用、轻人的长远发展的状况,似乎高职教育就是中职教育简单的高移,导致高职学生后劲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产生上述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职业教育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带上了平民化的烙印,更多地赋予了工具教育和实用教育的职能,看不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受此观念的影响,至今各高职院校对自己所肩负的育人使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如何以全面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缺乏有效的研究。其次,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没有深刻认识到职业素质的养成对职业能力形成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次,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高素质技能型”培养目标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中,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素质除与生俱来的一系列解剖生理特点外,还应当包括其后天习得的一系列品质”。然而,对于高职生而言,从事职业的素质与岗位能力又包括哪些要素呢?从职业教育理论分析,一般认为它是由从业人员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等要素组成的。笔者认为作为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状况和水平;身心品质是指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品质,如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吃苦耐劳、诚信品质等。虽然职业道德和身心品质是个体在社会职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学校教育对劳动者职业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岗位能力主要就是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术,主要包括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职业意识是指职业所要求的工作意识,包括团体意识、沟通意识等。职业技能是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从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方法能力水平等。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是从业人员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3. 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的更高层次要求是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中,包含了创新创业的要求,表现在学生对新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追求欲望及科学精神、想象能力的结合而形成的勇于开拓的精神,它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和鼓励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原则 1.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要解决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距离的问题,高职院校在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时,就必须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根据区域及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而且要广泛征求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同时还要充分听取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综合、权衡。 2. 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符合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在选择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规格时必须依据职业标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要与职业标准相匹配,这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更有利于现代企业职业化人才的培养进程。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提倡产学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实行“双证制”(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体现了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相符合的原则。 3. 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相一致原则。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如果只是针对比较狭隘的工作岗位,使学习者为某一职业做准备,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变更速度加快,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从业者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提出了更加宽泛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比较宽泛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才能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针对相关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使从业人员有较大弹性的、可广泛迁移的职业能力,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要求。 三、“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 1. 现代企业管理对职业化人才需求。从企业管理理论分析,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并伴随着计划和行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如此。现代企业管理对职业化人才需求往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二是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当程度的专业技能,三是职业化应有本行业的职业标准。企业职业化人才的来源主要是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从外部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化人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化人才的内涵要求。职业化人才一般分为管理类、专业类、技术类,管理类包括高层管理者和生产一线管理者;专业类包括会计、统计、营销、法律、公关、秘书等;技术类包括工程设计、开发、维修、安装、技术工种的操作等,这些人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职业岗位都应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对象。 2. 行业职业标准变化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行业职业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各种新兴行业职业应运而生,知识的创新和技能的应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管理、服务、咨询等领域。我国改革开放,加入WTO,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等促进了行业职业的发展。一是制造业的发展,如家电、玩具、服装、汽车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其技术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更需要技术型人才;二是服务业的发展,如旅游、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专用型的从业人员;三是新兴行业悄然兴起,如电脑软件开发服务、心理情感咨询、宠物医生等不断涌现,这些岗位也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又会操作的从业人员,高职教育要在深入分析行业职业发展基础上,把握好发展趋势,从而有意识开发和选择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 3. 学生自身条件、潜力发展的优势。从管理学家们“摸高试验”的理论证明,目标对于激发人的潜力有很大作用。就我国目前高校招生制度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源虽然没有出类拔萃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技术能力及动手操作具有相当的潜力。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层次的区分主要不在所掌握理论程度的高低,而是所掌握职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所提供的专业技术课程中,逐步养成职业技术能力①。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要注重学生的技能潜力发展,知识、技能、态度的发展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四、“高素质、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 1. 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变化的情况,找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要通过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人才供需情况统计分析,特别是通过对每年举行的各种类型的人才洽谈会交流会上的人才供需情况、录用情况、专业相关程度等进行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了解劳动力的就业去向、新职业的形成及工作机会等情况,预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人才)的需求并进行就业形势的评估。其次也要考虑社会因素,如国家政策、人口、文化、竞争及个体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到外地就业,就要考虑能否融入就业地文化,做到入乡随俗等方面的因素。 2.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来确定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向。实际上,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职业的变更和发展,这种变更和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质的变化。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 年的28.1∶48.2∶23.7 变化为1999 年的17.7∶49.3∶33.0,②经过“十五”规划,三产要达到45%。③按照“十五”规划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加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提高到36%。④由此可见,我国第二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产业支柱,制造业的产品占了我国社会总产品的51.7%。⑤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凸显了现代产业技术、管理的要求及现实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的差距。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的转化,科技创新等第二产业的现实需求,都要以劳动力(人才)知识技能结构转换为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缺乏一支具有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并受过专门训练的科技生产和技术操作人员队伍,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受到人力资源影响而举步维艰。同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就业的客观需求,必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第二、三产业是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定位方向所在。 3. 人才分类情况与高职教育定位。在我国,人才分类情况大致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类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培养面向产生、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通常所理解的是培养后两类人才。另外,高职教育培养的技能目标与人才分类有关,同时要考虑培养人才对应的层次。他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在专科层次上,人才类型定位在技能型与技术型,技能目标是较强的操作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能力,是由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所决定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职业知识含量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产生、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应该是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延伸到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培养人才的类型也延伸到工程型甚至应用研究型是可以期望的。实际上,我国现在已有的临床医学博士实际上就是一线高学历应用型人才。 4. 岗位的技术含量。岗位的技术含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层次。职业教育目前只有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层次)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说明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还会出现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如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是可能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的能力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体能(生理心理健康程度)、技能(掌握基本技能和生产流程的熟练程度)、智能(设计开发和创新的程度),其中体能是岗位的基本要求,而技能和智能体现了岗位的技术含量,三者对社会财富的贡献程度的比例为1∶10∶100,我国的人力资源系数为7,而发达国家为25~40,⑥可见我国一线劳动者(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制造业按技术划分,以宁波市为例,2003 年以资源为基础的占26%,低技术30%,中技术36%,高技术8%;2007 年以资源为基础的占21.96%,低技术30.15%,中技术38.46%,高技术9.43%,⑦宁波的制造业仍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制造业结构低度化比较显著。从我国技术工人的层次结构看,目前我国七千多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的比例仍然不高,大部分是初级工和中级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高级工总是供不应求,实际上这种状况也大大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如果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幅度提高高级工的比例,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创新人才,除了企业加大培训力度以外,主要任务将落到高等职业教育肩上,高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注释: ①严雪怡.高等职业教育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不是最佳选择[J].职教论坛,2007(17):4. ②顾建平.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动与就业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1(12):28. ③④⑤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59,134,129. ⑥叶忠海.中国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才,2003(4):41. ⑦谢永康,林崇建,王启富,等.宁波发展蓝皮书2010[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58.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2篇

>> 走进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系统的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 培养信息素养,走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核心”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探析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若干问题的认识 走进VAIO的核心 发中旬教育研究绪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施 对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浅探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技校语文教学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探析 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现状提高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徐朔. 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8):11-14.

[5]刘新阳,裴新宁. 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B01).

[8]张元.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10]成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6.

[11]许亚琼.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 职教论坛,2010(25):15-18.

[12]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刘宇文. 论社会本位思潮对教育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7-94.

[15]卢洁莹. 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伟. 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08(11):12-13.

[17]陈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9):5-7.

[18]柳夕浪. 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3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改革方向

会计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工作遵循的总方针。然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会计理论界、教育界、实务界等都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会计教育的发展,这些规定已经不能反映会计教育的发展。

一、国外会计培养目标分析

(一)美国的会计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进行的会计教育目标改革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二是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认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应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因此,AECC将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作准备”。

(二)日本的会计培养目标

日本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重理论、轻实务,将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基本会计理论的学习和一般知识能力的培养。因为,日本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很少关心其所学的专业,但十分注重毕业生所在大学的牌子,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必定是块好料,而会计毕业生具体的会计实践知识和能力却是公司教育的事。

(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计培养目标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一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计教育目标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的会计培养目标分析

从19所“211工程”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分析发现,大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会计基本理论及实务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培养目标表述较为笼统

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简单、笼统,普遍在培养目标中使用“能力强”、“素质高”等词,如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会计实务、会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并能承担会计师职务的高素质人才。而会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

(二)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广

19所高校中有13所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人才,有12所高校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本科生毕业后能否成为高级会计人才,取决于其实际工作能力、职称评定情况等,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高校只能培养学生作为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无法使其一开始就能成为高级会计人才。

(三)过于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

有10所高校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首先,会计职业所从事的工作范围更加宽广,会计学生将来面临的将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工作;其次,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对“边缘人才”的需求;再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一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全面素质。而一个人的素质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学校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四)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能力的培养

有4所高校突出外语的教学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得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无时不在,所需会计人才并不单纯要求学好一门外语,能够翻译一般的外文资料,而是要能够参与国际间的经济活动,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在这一大环境下,我国中级以上的会计人才应具备进行国际交往所需的能力,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

有12所高校强调以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为培养方向,把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三位一体”,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现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今后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三、我国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人才热线网站上的会计人才的招聘信息,笔者收集整理了招聘一般会计、主办会计、财务经理的招聘信息各200条,对各招聘职位的能力及其他要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列示如表1:

上表的分析表明,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的要求较高,符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与当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不稳定情况相符。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同时,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个别单位还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挑战性,从事一些非财务工作。可见,我国实务界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重塑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会计教育的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有的知识在学生未毕业就已陈旧,这就使得会计教育很难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许多新知识和新问题。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美国《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提到:“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我们应强调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所谓“学会学习”,就是使受过教育的人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准确地找到他不知道的东西。

(二)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

美国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有27项,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实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有较高的要求;对会计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职位越高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对职业道德、外语能力、领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等也引起了实务界的关注。会计教育要以培养这些能力为主要目标,满足实务部门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即会计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培养人”,要培养在知识、能力、心理、精神等诸方面能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入WTO使得以全球化的视野培养会计人才更加重要,更注重从全球的角度理解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这一角度出发,会计教育的目标应满足国际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考虑会计人才国际流动的需要。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如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从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看,能力培养是其核心内容。

(四)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素质教育

这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思想与原则的重大变革,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一种实用主义教育加上智慧教育,而非单纯的知识教育。所谓智慧教育,包括精神与能力两方面。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的本科会计教育也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一体。

(五)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为中级会计专业人才

本科会计教育应力争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成为中级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中级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与会计拓展能力,许多外国公司对中级会计人员还要求具备创造性、分析能力等。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中级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及会计拓展能力,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罗其安.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探析[J].暨南学报,2001,(6):184-188.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4篇

〔论文摘要〕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主体结构为“一、二、三、四、五”:一种基本思想;二突出培养目标;三开放培养计划;四合一课程体系;五要素培养方式。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既是目标性要求,又是过程性要求。该模式是观念性系统、制度性系统、行为性系统的有机统一。

高师素质教育在可操作层面的深化问题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主体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高师特点,以石家庄师专政教专业为试点,设计和实施了“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文概要说明在基本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探索成果。

一、教育思想——“一带多”

高师指向素质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相统一的深层指导思想。我们已经论证说明,高师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主体人格素质是以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的素质。〔2〕这是一种深层的、原发性素质,它的发展可以推动、带动、激发其它应有的素质的发展。主体人格素质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相统一的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种素质的适度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其综合素质尤其是适度拓宽素质和持续发展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高师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化结果,至少应该包括“一带多”,即学生主体人格素质带动其综合素质发展的思想。

二、培养目标——“两突出”

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家已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无疑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但是,对于复杂而动态的相关规律而言,规定不可能达到穷尽规律的程度。这也正是教育改革的空间之一。从上述“一带多”的教育思想着眼,高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主体人格素质,是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素质。那么,综合素质中比较基本的素质是什么呢?这应该从高师生未来的社会角色要求寻求答案。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不可能靠一套知识使用终生,他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这种学习素质包括终生学习的欲望、毅力、动态方法和综合能力。同时,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也不可能仅靠常规走路,其比以往更需要教育研究,更需要提高科研含量。这样的科研素质,内含着终生科研的欲望、意志、方法更新和综合能力。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教育能力,也需要终生学习和教育研究的能力。因此,就高师培养目标的构成而言,应该在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主体人格素质、突出学习、教育、教育研究素质的培养。

三、培养计划——“三开放”

先进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革新的培养计划来保证。我们认为,为了体现上述教育思想,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应该实施开放性的培养计划,即向中小学教育开放,向非专业开放,向教育创新开放。为什么如此呢?

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加入WTO等时代背景的变化,对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已经和将会持续地提出改革的客观要求。中小学已经实施的素质教育深化譬如课程综合化等项改革,以及以后必然还会不断推出的改革,都要求高师素质教育超前采取相应对策。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前景,高师落实“一带多”教育思想,达成“两突出”培养目标,其培养计划必须面向不断革新的中小学教育开放。要引导高师生自觉发挥主体性,主动地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动态,分析、预测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在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紧密结合中,主动地、创造性地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增强学习、教育和教育研究素质。新时代需求的是T型人才,是宽基础和特项专深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基本素质的教育人才,也应该是这种T型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在试点改革探索中,作了相应尝试。我们革新培养计划,将原先的政治教育专业改造为政治法律教育专业,即在主修政教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法律专业课程。同时,在试点学校的支持下,引导学生面向全校各专业,自主选修跨学科课程。由此,学生学、教、研结合素质的培养,就可以奠定于跨专业的基础之上。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尤其超前运行的高师教育,更应该是不断创新的教育。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素质培养,只有向教育创新开放,立于创新教育的平台上,才能真正达到较高水平。

上述向中小学教育开放是目标实践性开放,向非专业开放是过程专业性开放,向教育创新开放是时代前沿性开放,三者相互结合,使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素质培养,有了教学制度性保证。

四、课程体系——“四合一”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突出主体人格素质、突出学、教、研结合素质的综合性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靠相应的课程体系作基本的保证。

从学生素质培养角度,这种课程体系,应该是具有“宽、强、特”性质的综合性结构。也就是说,包括适度拓宽的基础性课程,强化能力培养的技能性课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性课程。据此要求,可以建构“四合一”课程体系。(1)基础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理论素养,包括一般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2)开拓性课程。主要拓展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面向本地实际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就师专政教专业来说,在原来管理学、家庭教育学等开拓性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出法律类系列课程。(3)技能、特长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化技能和多方面特长。除了“教师口语”、“书写技法”等以外,尤其开出“学习学”、“学习策略”类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欲望和能力。(4)研究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不同观点、理论的分析、比较、研究,尤其突出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与学习素质和教育素质相结合的研究素质的培养。

五、培养方式——“五要素”

教育思想、教学制度,最终要靠教育、教学行为来落实。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运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探索性行动研究法”,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我们认为,这里的教育、教学行为至少应该包括五个要素:

第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学生是教学中的双主体,教师主体作用的高水平发挥,就在于对学生主体的引导、启发、点拨、激发。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成才的环境和条件因素之一。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方面要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未来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服务。基于此种见解,参与教改实验的教师、学生,探索、形成了“导读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试讲式”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程度的自主性的教学活动中,培养、熏陶、生成主体人格和学、教、研结合素质。

第二、教师提供指导服务。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引导学生实现由注重“学会”到注重“会学”的转变,不仅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更要为学生会学提供指导服务。教师自觉地组织学生从事尝试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譬如学生试讲、学生评教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更进一步,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教育研究活动,为其提供指导服务,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教育、研究素质。

第三、实施弹性教学。即某些课内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扩展,一些课外的课题、问题吸收到课内进一步深化。由此,以主体人格素质和学、教、研结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活化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四,进行个别化教育。学生主体人格素质和学、教、研结合素质,是以个性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后者离不开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特点,主动开展课上、课下的个别化教育。

第五、组织自主评价。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受教师指导的教学主体。学生对教学和学习进行自主性评价,对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是必要的一环。

主体人格培养为前提的学、教、研结合,既是目标性要求,又是过程性要求,只有教育、教学过程渗透学、教、研结合,才能达成培养目示的学、教、研结合。教师要成为学习、教育、研究的示范者,学生要成为学习、教育、研究的实践者。“一带多”教育思想属观念性系统,“两突出”培养目标、“三开放”培养计划、“四合一”课程系构成制度性系统,“五要素”培养方式属行为性系统,三个系统的内在统一,构成了学、教、研结合培养模式的有机统一体。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

一、明晰高职培养目标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不走样的去实现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总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曾有过多种表述,首先是‘较高级技术员和相应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接着是‘高技能人才’,后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最近是‘技术技能人才’”[1]。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是“一线人才”,对此认识基本一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培养满足企业一线人力资源需求的社会组织。培养“生产制造、内外部物流、销售与服务等活动中一线操作人员是主体,他们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满足企业一线需求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命力所在”[2]。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此也多数认同。课程改革之“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等均是强调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要强,高职教育要重实践技能培养。关于“高素质”的提法亦一直统一:中职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何类型何层次皆要求高素质,不会有培训低素质之说。可见,“一线、技能型、高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理论层面并无多大争议。但在实践层面上却普遍存在着: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对高素质把握不到位,重发展常被忽略等偏离培养目标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明晰高职培养目标,把握住高职培养目标之高技能、高素质、重发展三大要素,才能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满足我国产业发展对高职人才日趋旺盛的需求。

二、把握高职培养目标三要素

(一)培养规格高技能

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层次上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等级。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包括一线技术工人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精湛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应知”的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的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高级标准,在一线岗位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的操作性难题。然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一是偏重理论教育,忽略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不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没有突出其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特色,即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的区别。”[3]殊不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校,即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4]二是矫枉过正,甚至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等同。一入学即期待着进入企业打工的机会,以至于学制被冠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做中学”“顶岗实习”而变相削减。“些许高职院校把对学生的要求降得太低,根本不能发挥高职院校教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没有明确高职院校应有的教学理念。”[5]仅囿于技能型而忽略层级之分,对技能型之高突出不够,降低知识要求标准,反与中职甚至培训机构同质,严重制约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突出高技能之高,才能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二)目标要求高素质

关于高素质,释义很多:有人认为高素质人才的“高”是指理论基础宽厚,理论素养程度、职业技能和技术熟练程度高;也有人认为高素质人才是指企业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懂得怎么样为人处世,有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发展水平等。一般来说,素质的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包括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道德素质是核心。因此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陈希同志在2010-9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共性要求;要针对高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然目前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仍然存在模糊高素质的内涵,把握不住实质,云里雾里不作为,甚至忽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才会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才会使自己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在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彰显高素质特征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并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所谓‘素质本位’就是人才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6]

(三)教育本质重发展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6篇

[关键词] 高校;旅游人才;双轮驱动;双创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47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an era of whole-n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the demand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ourism talents is rising. Analyzing the condition in cultivating tourism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sets up an objective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an improvement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a two-wheel drive idea for improving both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ocial demand, size and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t lays a foundation and provides direction in establishing a system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talent, two-wheel drive, talent with both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objectives, quality improvement

引言

随着总理“大众创新、全民创业”号召的提出,我国掀起了全民族创新创业的浪潮。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输出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可见,对于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不可忽视。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对人才就有大量的需求,而伴随着“大众创新”时代的来临,旅游业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产业综合性特点更加突出,这对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理论与实践脱节、素质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旅游人才质量的首位要素,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旅游人才,首先就需要合理定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方向,真正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强旅的重要战略。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现状特点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但就目前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能力轻素质、重形式轻应用的特点。

(一)重理论轻实践

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来说,实践可谓是打破其瓶颈的关键,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实践中的历练来强化和提升,而对于旅游业这种服务业和综合性产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目前,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因为时间问题,实践课程与活动设置比例少,学生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另一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甚至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重能力轻素质

能力和素质是我国旅游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中,常常强调专业学习、组织管理、领导决策等能力的提升,但在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常常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缺乏素质提升课程的设置,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对90后学生来说,在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父母过度呵护下,形成了养尊处优、缺乏坚定意志、缺乏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特征,然而对于创新创业人才来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5]国家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更要将素质教育放在和能力提升同样重要的位置,实现素质提升与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重形式轻应用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创造更多有用有价值的旅游人才,加快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尽管很多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仍然停留在单一的课堂内容中,仅仅发挥着传授知识的作用,创新创业变为课堂中的理论知识,成为双创人才培养的表面形式,一些创新创业大赛因为得不到合理的指导仅仅成为学生获得奖励的方式,而得不到真正的能力培养。这种对形式的追求忽视了市场和社会的真正需求。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目标依据

高校双创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旅游专业进行双创人才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决定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存在着差异,同时面临全民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明确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定位的依据,本文认为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以及学生特点为主要依据。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依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在积极打造创新型国家,同时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加速融合,这对旅游人才的开拓创新精神、跨界思维、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普适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的学生却很难满足这一需求。

2.高校层次。高校层次是我国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类型和层次也更加多样化。而对于不同层次的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和类型也各不相同,明确培养层次才能为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合理的平台。[1]因此,要明确本文研究的是高校本科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层次高于专科技术型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于研究生学术型旅游人才的培养,高校本科旅游院校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能力、较高素质的善于实践和应用的双创旅游人才。

3.双创环境。双创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目标依据,不同于过去一般性的旅游教学研究,本文特别强调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家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在政策上,国家提出“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口号,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并出台多项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具体措施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良好的双创环境为依据的。

4.学生特点。学生特点对于我国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说是较为细化的依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目前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主要以就业为目标,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在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的总目标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避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给不同特质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指导,从而挖掘学生优势,培养学生专长,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这里将学生特点纳入目标依据中,以期培养出有能力、有素质,同时又有专攻、有特长的旅游创新创业人才。

(二)目标体系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旅游业培育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一代旅游人才。本文在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和学生特点为依据的前提下,结合素质能力双轮驱动理念,提出“培养素能结合型、跨界思维性、个性发展型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总目标,构建适应高校本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见图1)。该目标体系以社会需求、高校层次、双创环境和学生特点为依据,以总目标为核心,同时将总目标划分为四大分目标,分别为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基础知识目标和实践提升目标,四大分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目标层次,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目标层,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核心目标层,实践与应用是提升目标层。

1.基础目标层。知识目标是目标体系的基础层,知识是一个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它是创新创业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掌握足够的知识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旅游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产业,同时随着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加速融合,旅游人才也需要掌握更加广泛的知识,从而具备跨界思维的能力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对于旅游双创人才来说,知识的掌握一方面需要做到广博,即了解全面的知识,这包括历史地理知识、语言文学知识、法律艺术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到“精深”,即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包括旅游业基础知识、旅游业务知识、旅游管理知识等等。[2]

2.核心目标层。核心目标层由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共同组成,能力和素质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能力是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实现的重要支撑,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为旅游创新创业提供更高的可能性,高校旅游双创人才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领导决策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主动和被动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是旅游人才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素质主要包括自然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自然素质是人的外形外貌、性格特点,文化素质是其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态情绪,思想素质是人的品质道德和三观,职业素质是指是创业意识和勇气,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3]相对于能力来说,素质更多是先天的特点和惯常的修养,是长期培养的结果。

3.提升目标层。提升目标层是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将自身掌握的知识、长期培养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并付诸实践。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创新创业的重要地位。创新精神需要在实践中的磨砺,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要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实践是关键。因此,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中,要将实践和应用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中加入实践和应用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过去我国高校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难以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更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4]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各层次学校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教学的根本不是教学知识,更多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特质,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5]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地质地理、民俗文化等相关的旅游公选课程,由学生自主选课,从而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也能更有效地接受知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对于高校双创旅游人才培养来说,教学方法更多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知识技能的应用性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性。具体来说,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案例等多等形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丰富实践内容,比如带学生实地参观重要旅游企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深入企业学习。

(三)强调实践育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又可以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在实际操作中多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更多,而要培养旅游创新创业人才,更加需要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人才评选等等,在教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四)改进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传播知识是学校的重要职责。思政教育在高校中虽然一直是必修课程,但实际并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课堂教育。真正的人才不仅仅要有出色的能力,更要有端正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新一代社会栋梁。在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中,同样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要脱离过去的形式主义,广泛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丰富的活动、实践、文化、公益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加强技术融合,推进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各种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慕课微课等网络课堂、企业模拟实训软件等资源层出不穷。高校旅游双创人才教育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资源,加强高校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比如鼓励学生登陆网络课堂进行课外知识学习,指导学生运用模拟实训软件经营管理旅游企业等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旅游双创人才是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今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仍然任重道远。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引我国高校旅游双创人才的培养方向,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拥有跨界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马勇,唐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3

[2]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提升研究[J].科信信息,2007(12)

[3]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1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7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体育专业作为促进人们健康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地方高校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地方高校要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究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通过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措施,提高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人才培养模式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等,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学校对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主要途径。

12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1)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是国家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国家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3)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分析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而是因为毕业生的能力欠缺,不能胜任工作,目前我国就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行业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形成对比,这就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法存在问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目前的就业形势。

2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仍旧存在。首先,课程设置单一问题在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普遍存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确实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知识,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高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其次教学灵活度不够,过于死板,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存在其特殊性,学生是具有个体能动性的人,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最后专业选修课选择面狭窄,忽视了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娱乐性,基础课种类少,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2)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强,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音乐、体育、美术等属于艺术类,社会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只要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类专业,教师在选择就业时,也会受这种观念影响,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缺乏师资力量,教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不高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不高,使得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受到限制,缺乏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交叉和渗透,体育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以及趣味性。

(3)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能与社会需求和新课标改革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目前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脱离了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依旧满足于培养理论知识优异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时代,只有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水平兼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滞后性,没有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4)教学模式单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达标的问题。传统、单一的教师“一言堂”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地方体育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课程设置要避免单一化、趋向多元化,改变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学校既要注重体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发挥体育专业的娱乐性,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丰富体育专业课的内容,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弊端,实现体育专业课程的规范化和多元化;其次,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的设置要结合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灵活设置,增强课程吸引力,是提高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国家、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国家要改变社会上关于体育教师的偏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对高校体育教师、体育专业的尊重和重视,改变传统错误观念;学校要提高对入职体育教师的考察标准,并且鼓励在职体育教师与时俱新、不断学习,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体育教学人才;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最新知识成果武装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3)顺应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跟随时代的进步;其次要是学生多乐意接受的,传统教学中“理论灌输”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影响因素之一,地方高校体育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高校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要?P注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第8篇

(1)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学员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其他素质的培养居于统驭和领率的位置。以理想、信念、情感、意志、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素质构成系统中最具辐射力和带动作用,对调动其他素质能力的发挥起着导向和调控作用。

(2)思想政治素质目标结构的确立是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决定着政治理论教学的方向和全过程。培养目标的合理构成,对政治理论教学的功能定位、学科建设和方法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确立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院校特殊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院校的教育定位、教育方略、教育训练安排以及各专业教学的具体实施,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而展开。

(4)确立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政治理沦教学的目标体系进行科学审视和界定,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

2确立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2.1与国家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确立的逻辑前提,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方位体现和服从我国教育目的。

2.2充分体现学员成长成才要求的原则

必须坚持把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思想实际为出发点,体现和满足学员成长成才的需求,促进学员个性的充分发展。

2.3准确反映时展要求的原则

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跟上时展的步伐,反映时展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自身。

3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3.1政治素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政治素质目标主要是对民族、阶级、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立场、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政治信念是政治素质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政治思维能力是政治素质目标的高层次要求。政治信念,是人们对于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主张、政治活动的认可、信仰,并为之奋斗的坚定决心。政治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政治信念的指引下,在复杂形势中善于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政治信念是对信仰的要求,而政治思维是对能力的要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信仰、信念是理念、精神层次上的,而不是理论、知识层次上的。不能把政治理论像教物理化学那样教给学员,而是应当将信仰目标融化、隐藏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中。对政治思维能力目标的培养,依靠的是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关于政治观、政党观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以及对西方主要政治思想评介的教育。二是关于国情、世情、党情的教育内容[1]。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的教育、当代世界大国政治博弈与形势分析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培养学员政治思维能力的主干课程,其目的是使学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

3.2思想素质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思想素质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价值观是思想素质目标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依靠严格而系统的不断教育。构建以此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应主要包括:一是突出思想史、哲学史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教育,以及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评介。这是构成培养学员思想素质目标的核心课程,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员自主意识和哲学思维,使其能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论思维的素质能力[2]。二是进行思维拓展教育。可采取讲座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对学员进行系统思维、领导理念、创新方法等方面的思维方法培训。这方面的课程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可由各院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情况自行组织安排,其目的是拓宽学员的视野、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