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8:27:53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1篇

一、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果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以往的英语课堂上,许多教师直接把教学结论即语法知识板书或讲解出来,较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去理解,其结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个性与思考,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积极思考,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产生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在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英语课堂上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先处理好过程与结论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过程来获取结论,从过程中体验知识。

二、 强调教学目标,多维均衡发展

在旧大纲中,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和知识(听、说、读、写等技能和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写出语言知识目标,如生词、语法、时态、句法等,让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目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英语课堂上要实施素质教育,目标不是单一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所以在英语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优秀的心理素质都应考虑到,以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英语课程的目标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扩展到五个方面,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寻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和主体作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充分恰当地利用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和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并让学生扮演角色,展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有创新的语言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应由学生完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形成。

四、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要坚持以表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一些口头错误,教师不应教训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英语素质。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为课堂教学练就过硬本领。加强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巧的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除了具备渊博的英语知识外,还应了解相关的各方面知识,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电脑和美育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现代化、未来化,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代接轨。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系;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观念正面临从注重以知识为主体向以能力为主体的转变,这是一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笔者根据湘潭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以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的教学研究重点为平台,从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一、全面研究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体系

关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指出,素质教育关键有两点:一要爱国,二要创新。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根本。创新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并且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离开了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创新教育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我院由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多个系部教师以及从事社团、教务管理等工作的教师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并且通过对国内知名大学的调研,结合我院办学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综合比较,提出了如下创新教育新体系(见下图):

创新教育体系由知识素养、创新品质、创新能力三个模块构成。知识素养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品质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动力,创新能力模块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

通过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目标。在目前教学总学时不断压缩的情况下,既要保证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又有效地加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力度,必须本着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培养。

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打算在以后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不仅如此,还组织开设了涉及人文、自然、经济、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文化素质课程,聘请知名教授及专家学者围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来校讲学,加强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另外,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是创造性培养的基石。为此,在院团委及各系部的协同努力下,我院成立了中特、交谊舞、保健康复,心理、急救护理、晨光摄影、健美操、动漫、墨缘情书法、长江武术、营销管理、恒宇文学、青春网页及计算机等54个协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将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而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务实的科学作风及坚强的意志。

实践中,我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创新品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技文化节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的培养。

首先,将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及改革的始终。在专业改革中,我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模式。如:校企合作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并相继在17个班级中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具体做法是将一年内开设课程的内容融入实际,让学生在企业得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创新的浓厚兴趣。

此外,我院以科技文化节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每个系都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实验室、图书资料查阅及教师指导等方面的便利。并举办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如细菌平板划线接种竞赛、末梢血白细胞分类鉴别竞赛、肢体被动运动竞赛、计算机绘图大赛、服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形象设计大赛、雕牙竞赛,等等,有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持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

四、将创新教育与大学生竞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是指一个人发明创造、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精神的总和。

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我院抓住全国及省、市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契机,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技术的交流和技术成果的转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制订关于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章程和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大力宣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及优秀个人业绩,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参赛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今年,我院在湖南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活动中,夺得一金、一银、一铜,这已是我院学子第三次夺得全省挑战杯竞赛金奖。同时,我院还将于2010年10月第三次进军在吉林大学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决赛。在被誉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竞赛活动中,我院学子能够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连续三年闯入挑战杯全国决赛并获得较好成绩,连续三年荣获校级优秀组织奖,这在湖南省近70所高职院校中是唯一的,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也是为数极少的,对很多本科院校来说也不常见。通过科技竞赛的强化训练,有力引导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将创新教育与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相结合,构建的创新教育新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素养、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学生、兄弟院校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3篇

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1],素质教育是把人文的、心理的、专业的素质教育理念从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来,再自然而然和谐地固化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医学综合素质。实验课程在医学院校课程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而实验课中蕴涵有许多潜在的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就业率100%,而且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本文就临床病理专业实验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临床病理人才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临床病理学实验教学是一门独立学科[2],为了保证临床病理专业教学质量,我校病理学系为学生准备了各系统大量的病理实验教学切片,并引进了先进的数码互动实验室设备,每一节实验课学生都看到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各系统病理教学切片,并建立起病理仿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片能力,为以后学生进入临床病理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培养临床病理专业学生职业责任心:临床病理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学生大部分要在医院病理科工作。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临床病理医生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质。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大多数在家庭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更难以适应病理科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除了传授技术知识以外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责任心。①在接受标本和取材时要有责任心:目前临床病理技术日新月异,已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自动化分析阶段,自动化脱水、染片及自动化免疫组化操作等以被大多数医院使用,但接收手术标本和取材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两项工作需要临床病理工作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实验课上在介绍病理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同时,结合病理报告准确性问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讲解病理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讲解结收标本的准确性及正确取材是否合格对病理诊断结果的影响。从在学校中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综合素质意识,让他们明白要得到科学、客观的病理诊断必须要有合格的标本。②在书写病理报告时要有责任心:目前大多数乡镇医院还没有普及到电子病例,还需要病理医生手工书写病理诊断报告,病理医生在最后书写诊断报告是时尤其要有责任心。给学生们提早灌输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对病理诊断医生的重要性。在打印报告时也要注意最后审核,确保提供给临床正确的信息。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将来在医院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职业,让学生在学校就应该有为崇高而伟大的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关系到他们今后工作中对待患者、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蕴藏的是利他主义、使命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病理技术实验课是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设计原则和规律,还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这种素质教育对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在医院病理科工作,而病理科工作是集体的劳动,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共同完成,单凭某个个体是不能达到的,另外还要和医院各个科室打交道,尤其是和手术科室,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病理医生在临床病理科室会接触各种疑难病症,有许多不可预知因素造成心理压力,没有稳定健全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临床病理工作的。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了解病理工作的特殊性和潜在的风险性,训练学生们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饮食行业造假问题严重,屡禁不止,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是造成医院肿瘤病例呈上升趋势的因素,在临床病理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系统的肿瘤教学切片,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饮食习惯,如在讲到肺癌、肝癌病例时,除了让学生们看大体标本特点和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分类,同时给学生们灌输抽烟饮酒对身体的危害,让学生在学校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抵抗疾患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艰巨的工作。

讨论

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医学院校的素质教育是医务工作者形成高素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对医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显得有为重要。临床病理专业由于它的特殊性,实验课程比重比较大,内容多,决定了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发现临床病理专业实验课中蕴涵有许多潜在的素质教育内容,如果把这部分看成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就会丢掉素质教育这块阵地,把素质教育融于实验课中,既保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能把传授知识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方法转变为着眼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育人体系上来[3]。从临床病理专业就业情况及学生工作后反馈意见中了解到,在实验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薇.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医学生素质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49—51.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4篇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是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积极分子队伍状况、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发展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把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党的队伍才能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是基层党支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按照新的要求,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发展党员的程序要求,申请人,从申请加入党组织到发展成为党员,要有一个培养、教育、考察的过程,除特殊情况外,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两年以上的培养、教育时间,经考察合格才能成为发展对象。所以这个阶段的培养、教育过程,是发展党员的关键环节,必须认真抓紧抓好。

1、要明确工作思路,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党支部每年初研究支部工作,安排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计划时,要对本支部申请入党的同志进行全面分析,凡符合入党积极分子条件,积极要求入党,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经群众提名,党小组推荐,支委会讨论通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要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并报上级党委备案。对已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要及时关心和帮助,并将他们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首先,要指定两名相对固定,在各方面表现出色的正式党员作为他们的培养联系人,进行重点培养。其次,要及时把入党积极分子编入到党小组,对他们进行管理。第三,要及时找他们谈话,提出要求。第一次谈话最好是支部书记或组织委员,谈话内容支部要统一口径、谈话的目的,使他们感到党组织的关心,增强其信心。

2、对入党积极分子要划分层次,形成梯形培养结构,做到有计划的培养。党支部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过程中,一定要有层次性,采用发展一批,培养一批,预备一批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要有三年规划,保证党员发展的连续性。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入党积极分子在申请入党人员中应占的比例基本掌握在5、3、1的比例。其比例关系分别是:未被列为积极分子的人占申请入党员总数的50%左右;而入党积极分子约占申请入党人员总数30%左右;发展对象只占10-20%左右。梯形培养结构,不仅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了党支部目标管理的轨道,而且保证发展党员工作源源不断。

3、要建章立制,加强对积极分子队伍的管理。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必须靠一定的制度来做保证。第一,要建立积极分子的档案。入党积极分子的申请书,思想汇报和有关材料要有专人保管,对他们的情况分析,谈话以及各项活动要有记载,保管好。第二,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求不能视同一般群众,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布置的任务,分配的工作,必须对他们实行考核,表扬好的,批评差的。第三,要给入党积极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党支部每个月要安排他们学习,根据需要,吸收他们参加支部大会,党小组会议,或者专门组织他们学习,不断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二、保证质量,不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质教育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是基层党支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积极分子申请加入党组织,只是说明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但有些同志还不完全明白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参与上级组织部门对积极分子的考察谈话了解,其中,有些同志的确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入党,对党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理解不深,有的人还打了回票。其原因当然有主观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工作忙为借口;也有客观原因,支部针对性教育不够。因此,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的重要途径。

1、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工作都表现比较好,但将来做一名党员仅是工作好还不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才能更好的宣传发动群众去完成党交给的任务。首先,对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如十六大政治报告;“七一”讲话;新。尤其是要组织学习新中的党的性质、宗旨等内容。要围绕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利用支部大会、党小组会等形式,对他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通过学习,使他们增长知识和理论水平。其次,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道理。第三,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怎样做一个合格党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学习的意识,知道自己的责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要加强党史和优良传统教育。一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史以及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接受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二要进行先进典型事例教育,以历史先进人物和我们身边的模范人物为楷模,学习他们爱党、爱国、爱民的先进思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三要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通过“三个代表”的学习,牢固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

3、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是处理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入党积极分子应有的品德。加强道德教育,目的是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他们建立起新型的道德关系,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科学的劳动态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敢于同腐朽的道德观念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增强自我保护和识别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标准,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考察力度,衡量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除了看他们向党组织表示的愿望和态度外,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的真实思想和实际行动。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负责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考察,这是保证发展新党员,把好“入口关”,防止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进入党内的重要措施。

第一,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考察,必须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首先,要组成支部的考核领导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党支部书记牵头,组织委员具体操作。其次每个季度要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支部考核小组、党小组、培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情况以及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社会表现情况。三要实事求是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做出阶段性的评价,对他们的情况分析记录备案,支部并指派人员把支部对个人分析的情况以及优缺点与本人见面,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希望,作为下一次考察的依据。

第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和考察,要注重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进行。党支部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有意识地安排和分配一定的工作给积极分子,看他们有没有吃苦和奉献精神;有没有承担从事一定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另外,可以直接与本人面对面的考察、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内心思想。同时向入党积极分子周围的群众了解他们的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的表现,从中可判断他们在群众中的基础。当然,判定一个人,不能听一面之词,必须广泛听取意见,防止工作偏面性。

第三,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考察。党支部要经常性的组织对积极分子开展各类活动,如:政治学习、党课教育、义务劳动、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民主生活会、社会募捐活动等,通过开展系列的活动;一是看他们能不能积极参加,工作表现出色不出色。二是看他们参加活动后的心理反应,有无怨言和牢骚怪话。三是看他们的工作表现和自觉性程度,对自己不足的地方是否得到改进或者有明显进步。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5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晓玲,赵友平.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

[2]刘慧.素质教育进入财会课堂[J].中国电子商务,2011(04).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6篇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 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 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 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7篇

(一)思政课课程性质决定了思政课与校企合作之间共有的辩证融合

首先,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素质提升的主渠道,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思政课也是顺利实现大学生由个体走向整体、由自我走向他我、由偏颇走向成熟的社会教育活动,其教学内容渊源于流变的社会发展,根植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教学手段也应侧重于实践教学,直面大学生身边的社会场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处事变通能力。所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可能性,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是现实所需,更是社会经济与教育需求的题中之义。

(二)校企合作的实践性强调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校企合作对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与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极其相似,思政课教学可以借助于校企合作对于高职人才综合素质的把握,在实践教学方面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与职业定位,优化教学资源的选取,搜集出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有特色的教育与教学材料,并在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职业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方面壮大实践成果。

二、 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后续合作有限。“校企合作” 缺乏整体推进,市场经济下,由于过多考虑成本和收益, 企业常把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视为 “无利可图” , 企业导师也常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提升, 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综合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以至于校企双方合作常出现“短期合作”甚至“一次性合作”,合作初期的新鲜感和热情不能持久,已有合作成果难以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道德教育效果不甚显著。无论政府、 行业 (企业)还是学校,对于校企共同进行高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的认识不尽一致,在“以‘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这一全新教育观念上,各方还没有形成共识。许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关注专业实践,德育实践创设机会不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局限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提高,对人才德育素质的培养重要性认识较少。

(三)运行实施形式较为单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要求实现教育运行机制中与生产劳动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

三、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举措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1、引入企业精神,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企业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围绕高职学生专业设计,联系思政课教材渗透的专业、职业教育等德育资源要素,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课企业实践基地的正面教育意义,选择性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熏陶和思想升华。

2、以企业为基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

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依据学生人数、班级设置和专业门类以及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有条件地延伸到企业,让行业、企业的先进人物现身说法、示范激励。

(二)采用多元的教育方法,匹配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

多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校企结合视角下创新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1)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教育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践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活动赏析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第一种教学思路最为普遍,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最为低下,在校企合作后,学生能够在实训的单位的具体岗位中,通过感知、实践、赏析以及探究的方式更加生动地学习和领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多关于人际关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三)师资力量的有力调动

校企合作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需要一批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包括专业课教师都是思政教育者,需要将他们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师的参与行业中来,让他们实地了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使他们可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中来,更全方位、多角度地指导“校企合作”期间学生的思想情况、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这其中也需要保证充足的实践经费、合理的教师课酬,保障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真真正正落到实处。

(四)更新“校企一体化”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第8篇

关键词:航海院校;《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26-03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这一课程建设。2005年初,、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文简称《概论》)是航海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也是航海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主干课程。《概论》所包含的内容是航海学生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既有政治素养又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航海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一、《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概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既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把这一进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与总结,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新世纪新时期新形势的大背景之下,作为航海院校《概论》课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更好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既能突出反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又能突出反映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为国家和航海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强化师资建设,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一)积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面对新阶段的新变化新情况,提高《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编写、出版的“05方案”新教材《概论》被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而且是一本教材、全国通用。《概论》涵盖了原先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内容广泛,综合性强,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与应用性于一体。因此,《概论》课程教学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也比以往大大提高。

首先,要提高《概论》教师任职资格的准入门槛。《概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员,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的实践者。在政治条件方面原则上要求《概论》老师必须是中共党员(粤教工委思[2006]4号文指出:新进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是中共党员,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另外,还要从思想品德、学历学位、教学科研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等个人素养方面提出明确的准入条件,德才兼备,德育优先。

其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全国高校已经或正在对《概论》教师进行了分批次的相关培训工作。作为航海院校,除了要继续加大上岗培训、脱产进修、在职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力度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原则上还应要求《概论》教师能参加船员适任证书的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兼任学生班主任、中队长(或辅导员)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能很好地将航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航海类人才。

最后,学校重视,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要改善和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目前,航海院校基本上都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作为学校的二级单位独立设置,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广东省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的行政事业经费的同时,还要求各高校从收缴学费中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有了中央和省、厅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主干课程,《概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坚实可靠的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教师可以安心、静心和精心于教学与科研,为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等航海院校是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重要基地,航运业的特殊性和高等航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航海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特点。由于《概论》课程的理论性、政治性、专业性、教育性,加上航海院校专业的国际性、国防性和行业特色鲜明性,因此对《概论》课程教师的要求自然非同一般专业教师。

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满堂灌输式”纯理论教育教学向“以生为本”转变,引导、培养航海院校学子爱党爱国爱海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1)重课堂,轻课外。传统教学大多着重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讲授,而忽视了主教室外广阔的第二乃至第三课堂,局限于文本思想政治教育。(2)重灌输,轻反馈。多数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单纯传授或讲解,忽视学生的各种诉求和困惑,难以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计划中普

遍只有理论教学与考核,忽视了更重要的实践教学与教学实践,有的学校即使有实践教学安排,也是敷衍了事,或以写见闻感受之类论文来凑合,以应付检查评估,完全没有挖掘、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导致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开创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注重主体间的作用,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共生共长。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概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刻领会和牢牢把握现代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概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社团、协会、生活园区、校园BBS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第二、第三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拓宽和延伸《概论》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注重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在师生互动中、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创新方法,从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向综合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课堂内外的全方位、多途径、宽平台立体网络式教育教学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方法显得不太适应和有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着力探索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和表现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相长,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精心制作一些PPT,将相关章节的数据或图片、表格甚至是比较典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存储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地展示给学生,并做好详尽的讲解。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PFr在高校课堂上的日益普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可以把我国伟大的航海史与灿烂的航海文化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航海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蓝色文明与红色教育相渗透,海洋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贯通,这样图、文、声并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改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综合利用网络传媒,建立《概论》课程学习网、班级QQ群或MSN以及个人博客等平台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学习,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有效为学生答疑解惑,真正达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总之,航海院校《概论》教师必须而且应当在以下几方面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具有感召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有凝聚力;平易近人,关爱学生,具有亲和力;宽严相济,责任笃行,具有向心力。

三、创新《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航海院校《概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航海院校专业特色鲜明,基本都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航海教育和培训必须符合《STCW78/95公约》和国家海事局规定的质量要求,专业操作性强。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走向深化完善。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明确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实践育人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2月1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把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参观访问等纳入实践活动内容,着力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总体格局。

实践教学必须注重实效,要努力形成突显专业化方向、强化知识化实践、优化课程化建设、促进基地化运作、实现项目化管理的新模式。首先,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必须列入《概论》课程教学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年度综合考评、推优评先的依据之一,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全校学生的普遍欢迎,成为学生锻炼成长提高就业能力的有效方式,鼓励大学生深入灾区、革命老区、基层以及生产一线,让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国计民生,深化社会实践的真正内涵和教育意义。其次,《概论》专任教师可以与其他系部的专业教师合作指导学生,把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让《概论》课实践教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有条件的航海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海洋博物馆、港口码头、革命博物馆、改革开放成就展览馆、红色示范教育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实在在接受海洋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概论》课程理论教学来源于实践,用之于实践,有利于增强《概论》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最后,教师自身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航海院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作为《概论》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半军事化管理制度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言传身教;航海教育是双证教育,学生既要参加学校考试并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要参加国家举行的统一考试并获取船员适任证书。因此,《概论》教师应非常熟悉船员适任证书考试流程和具体要求,了解轮船码头和远洋运输公司对船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以便在平时教学中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部分教师2008年暑假参与学校《校友风采录》的采集编写工作,奔赴祖国各地采访,与众多校友面对面交流访谈,既对校友的成长与成功有了深入细致的把握,又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对航海院校毕业生的迫切需求和较高期望。一方面,访谈对教师自身来说就是一个向校友向社会学习的难得机遇,有机会还可以请他们回母校作报告,把优秀校友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学习心得与体会以及校友们的成功之路融入《概论》课教学,就能转化为在校大学生的激励与动力,增强了《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生动性和鲜活性。

四、改革《概论》课考试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