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航天工程技术

航天工程技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8:27:53

航天工程技术

航天工程技术第1篇

航空航天技术是信息、能源、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的集合,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和衡量标志,在国家的军事国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几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以及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总装下线等,引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极大关注,而航空航天类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同学和家长的眼球,被同样怀揣飞天梦想的考生所追捧。

学科优势助推人才起飞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如何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从狭义上讲,航空航天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主体学科专业。然而,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涉及材料、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遥控遥测、导航、遥感等诸方面。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交通运输、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专业。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有同学认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就业覆盖面窄,如果毕业后不能进入航空航天类企业,就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不然,航空航天高科技辐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航空航天类专业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平台,促成了其拓展性宽、应用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特点。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对口职业有很多,如飞行器设计、制造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防部门研究管理人员,各级政府部门负责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等。毕业生不仅可从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工作,还可在民航、船舶、能源、交通、信息、轻工等其他国民经济领域施展才华,像微软、IBM、贝尔、方正、海尔等知名企业都曾纷纷到航空航天院校招贤纳才。很多民用部门也都点名要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学以致用。

行业繁荣点燃人才需求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气象、能源、探测等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方面起着龙头的作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领域范畴的工程便占到16个重大专项中的4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将重点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活动,直至实现登月计划等。2007年大飞机项目正式上马,给我国的航空业带来了空前繁荣,带活了一批航空类企业,也为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据统计,2011年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之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制造及总装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设备设计开发、信息及测控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航空适航管理、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有关人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归纳出的“最出人意料的十个高就业专业”,便将航空航天类专业列入其中。

上海作为我国新支线飞机和未来大型民用飞机设计总装基地和重要的航天基地,举办了“上海航展”,展会上举行了航空航天人才大型招聘会。据航展招聘组负责人介绍,目前航空航天项目需要大量人才,仅空客A380一个项目组的技术人员需求数量就超过六千人,而我国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近年来,以航天科技,科工集团,航空一、二集团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科研任务饱满,条件大为改善,待遇提高很快,一些单位的员工年薪可达十几万,稍差一些的单位其员工薪资待遇也可达到当地中上水平。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异于为年轻学子的成长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像航天空间设计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都炙手可热,受到重点院校毕业生的青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深圳等省会及核心城市为主。

从个人长远发展来看,在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前景好,待遇高,成长快。随着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锻炼中脱颖而出。

报考提示

我国目前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相继设置了此类专业。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普通院校有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北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由于各个院校的发展历史、层次、实力不同,学科专业水平差异也较大,同学们应注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院校,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定位,合理选择。

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以及将来从事航空航天技术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钻研及动手能力,要求同学们的数理化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严谨求实,乐于钻研。同学们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航天工程技术第2篇

一直以来,航天工业都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航天技术绝不是高处不胜寒的技术,目前中国航天技术的民用化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据了解,航天高科技的“溢出效应”无处不在,例如我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此外有许多航天技术其实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载人飞船上天、月球探索任务等航天事件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伟大试验,它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嫦娥三号”相关技术,将对我国空间科技和航天产业具有直接而广泛的推动作用,包括运载技术、卫星技术、地面遥测系统和深空测控网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另外,据专家说,“嫦娥三号”技术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发挥溢出效应。如:用于“嫦娥三号”月球车的一些关键技术将可望实现“民”,被应用于商业领域,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了“嫦娥三号”月球车四个半分系统的研制,该院正计划将用于月球车的移动系统和机械臂等机器人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用于服务和工业机器人,实现“民”。

事实上,航天技术推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美国“阿波罗”计划实施后,过了约30年时间,大量航天军用技术才被普及。从目前国内政策看,政府正鼓励相关技术的“民”,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技术肯定会向民用转化。

探月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科技工程,在“嫦娥三号”任务各系统研制过程中,一大批民营配套单位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发挥自身优势,为“嫦娥三号”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华力创通很早就进入军品领域,目前公司的仿真业务属于军工核心领域。该公司研制的半实物仿真系统HRT-1000应用于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国产先进战机“歼十”的研制和自主产权的支线客机ARJ-21的航电测试系统中。华力创通的案例仍是数量稀少的个案,大批非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仍被阻挡在行业门外。

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建设来说,有机会也有壁垒。由于军工涉及到国家的安全,具有保密性,因此其竞争并非是完全市场化的。同时,国内非航空航天系统的企业并不了解我国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的运作模式,很多民企更是抱着“赚一把”就走的目的硬闯这个领域。因而,民营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军工领域,需要做足工课。

按照加大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升产业规模的要求,民营企业应当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品,参与航空航天等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参与航空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项目合作。民营企业可承担航空航天分系统和配套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具体承担任务的范围按照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及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军民结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内部各单位之间在技术链、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与配合,促进资源整合与能力的形成,同时积极推动与有关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打破军工集团“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分离”的状态,通过吸收更多优势资源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集聚,形成开放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军民通用资源和重大设施的共享程度。

产业基地是军民融合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起一批具有军工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并搭建军地需求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制度,搭建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及时定向相关政策法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社会投资领域指导目录、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指导目录、军工产品和技术需求、技术标准等信息,指导民营企业加强与军工科研生产单位的信息沟通。

航天工程技术第3篇

关键词: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航天技术的基础,而航天技术集合了现代许多科学技术的新研究成果,所以航天技术也是科学技术的延伸和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仅预示着一个国家在该方面的强大,更是显示着整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卓越及国力的雄厚,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航天技术的地位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不能单单以发射了多少卫星、发送了多少载人航天飞船、研制了多少火箭和飞机来看出一个国家在该方面的实力,而如何确保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和航天设备高效、顺利的运行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下面就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展开论述。

1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概述

技术状态管理,顾名思义属于管理系统的一个工具,也是项目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管理途径。技术状态管理一词对于航空行业专业人士来说并不是陌生词语,而人们也可以在不同的科研、技术项目中领略到技术状态管理的重要性。只不过技术状态管理一词的是从航天项目中引进而来,且技术状态管理一词以及技术状态所选择的方法最早源自于20年代中期的美国军事行业,自此才广受各领域人们推广开来。技术状态管理自出现以来发展比较快,从20世纪末期开始技术状态管理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ICM率先提出CMII,并给出了一整套有关技术状态管理的规范定义。

20世纪中期,美政府军事相关企业首次提出军事武器的采购计划,并拟定出了相关合同。该合同较传统不同的是对军事武器的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要求提出的同时,美军方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对相关技术项目研发进行约束和监督,如果没有对军事项目进行规范和管制,所研发出来的产品往往不合格。因此,美方政府自发规定一些条例,要求军事武器研制商家必须要保证产品质量,此时,技术状态管理的雏形已经形成。随着航空航天的快速发展,美方政府加大了对项目的监管力度,先是建立AFSCM标准,又在90年布MIL-STD-973标准,伴随着技术状态管理的高速提升,又制定了EIA-649新标准。EIA-649也是我国至今航空航天行业的项目参考执行标准。

2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在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运行中需要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如果在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中仍然沿用最传统的管理手段,必定影响航天项目整个实施工作,而陈旧的信息系统也会导致航天项目的运行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航天项目研发人员运用先进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网络等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 来保证航天项目中信息传递的精确高效运行,同时可以为航天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空间。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在航天项目中的应用有以下。

首先,基于高效的信息系统,航天项目可以更加快捷精确地对自身技术状态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最重要的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相关警示,航天研发人员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来确保航天项目的安全性

问题。

其次,信息系统最明显的用途就是方面航天项目操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中可以明确显示上级所的指示和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审核的信息才可以被系统纳入数据库,信息才能正确无误传达到位。

最后,航天项目执行中会有大量数据信息等待工作人员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将批量信息自动录入、更改、删除,免去了工作人员不必要的手工麻烦。

3 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功能

众所周知, 自从美国“挑战者”航天飞机悲剧事件之后,全球人们都开始重新审视技术状态管理在航天项目中的影响。毋庸置疑,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是个过程,只有做好过程中系统的控制、信息的精确才能够发挥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主要功能。PTC中国区航空国防行业业务发展经理余定方曾经说过:“技术状态管理确保了从产品的需求、设计、制造,到最后投入实际的运营,以及维护维修的产品全命周期过程中,产品性能、功能和物理特性的一致性。”很显然,航空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确实关系着航天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

安全。

3.1 技术状态标识作用

依据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航天项目的技术状态是否良好。按照MIL-STD-973标准,由功能基线、产品基线、分配基线三种基线来判断航天项目技术状态。

3.2 技术状态控制作用

在明白航天项目技术状态情况之后,要根据项目运行中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技术控制管理,这就要求对航天项目中的任何变动都必须做到严格控制。首先,必须严格加强对更改过程的控制。其次,在航天项目执行时难免因为估算差错产生一些效果偏差,这就需要对细微偏差做到精确控制。

3.3 技术状态审核作用

该功能作用非同寻常,航天项目依据技术状态管理的安全保证才得以正常运行,只有从根本上确保航天项目每一处环节的安全运行,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保证航天项目顺利完成。技术状态审核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对项目进行功能审核和物理审核,才可以避免一些常见问题发生。

3.4 技术状态纪实作用

无论哪种航天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是一个可以记录下来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技术状态纪实正是对整个过程最有凭据的记录。只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白该项目的缺点、成绩,只有将整个项目运行记录成可读性数据,才可以将项目完整进行。技术状态纪实为航天航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历史追踪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天项目在正确轨道上的发展越来越可观。

4 结论

通过本文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概念、由来、相关信息系统和功能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航天项目产品是关系到相关人员的性命的技术产品,为了保障航天设备高效、顺利的运行和航天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航天技术对产品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的规范和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存在。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进行研究,希望我国在航天项目技术状态管理方面能够越来越规范,同时也希望我国航天项目技术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便保证我国航天事业能够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丽,高德记.技术状态管理及实践[J].航空兵器,2003(4):36-38.

[2]章引平.技术状态记实——兼谈技术状态管理信息系统[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1988(8):19-24.

[3]诸一维.采用航天产品项目管理国际标准的研究[J].航天标准化,2005(8):1-8.

[4]诸一维,罗瑛.QJ 3118-99《航天产品技术状态管理》介绍[J].航天标准化,1999(10):14-17.

[5]常燕青.项目管理在技术状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17-19.

[6]卢晓青,刘靖.航空新研电子元器件技术状态控制探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1(4):37-39.

[7]金鑫.航天型号项目管理推进中的型号总体策划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2):76-78.

航天工程技术第4篇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数字传媒公司推出了数字发行业务,该公司旗下的卫星影院,以及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惠及中国4亿多家庭、13亿人口以及64万个行政村,真正的做到了航天技术造福百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11家专业公司、若干直属单位以及8个区域性航天产业基地、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发射,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科研生产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内蒙古、香港(深圳)、海南等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积极运用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现有从业人员14万人,已培养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5支人才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3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67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专利申请数量从1999年的19项上升到2009年的 1780 项,特别是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例高达80.7%,位居军工集团之首。2006年,作为唯一一家军工企业,集团公司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了“创新型企业”称号;2007年,集团公司获得了国家首次设立的“中国工业大奖”。2006年,集团公司党组被中组部、国资委党委授予了“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2010年,集团公司连续2届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和“科技创新特别奖”。近年来,集团公司还先后获得“改革开放30周年杰出品牌 ”“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最具价值之责任榜样”等荣誉称号。

航天工程技术第5篇

11月14日,第八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2013学术年会开幕式在上海科学会堂海洋能厅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航天局、上海市宇航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上海讯泓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徐钫主持。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钱之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汪浩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学会副理事长孟光、张伟强,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学会常务理事骆剑,上海航天局型号总指挥、学会常务理事衡刚,学会名誉理事陈欣生、施金苗、恽才兴等出席年会。上海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会、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市核学会、上海市科技社团专职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以及上海科学杂志、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科技工作者共12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

论坛以“卫星导航应用的产业化发展”为主题,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论坛专题学术交流由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苏锦鑫主持,特邀在此领域学术卓越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董大南教授作了《国际大地参考框架和它的原点对导航卫星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郁文贤教授作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的跨界创新与发展》,上海北斗导航卫星平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吾作了《基于时空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建设》学术报告。

航天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宇航学会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科协及上海航天局与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构筑的多学科、综合性、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自创办并列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项目以来,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受到了上海市科协所属团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年会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航天前沿发展动态、开展综合交流研讨、提升学术能力、加速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和航天产业化发展的舞台,为上海航天的创新发展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海市科协)

航天工程技术第6篇

2.200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大新闻

3.200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十件大事

4.走出神话的"嫦娥"(三)中国航天 马兴瑞

5.遥感卫星八号携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成功升空黄希

6.我国首颗公益卫星——希望一号卫星夏光,靳颖

7.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市场建设的思考陈新保

8.英将设立国家航天局

9.俄罗斯东方发射场项目的由来阳光

10.论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下)曹禹,符志民

11.2009年天基路由技术取得新进展李云,陈萱

12.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综合体的列装情况和技术特性魏雯

13.MEMS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祝彬

14.美发射红外天文卫星

15.深空探测活动年表(二)

16.空天瞭望

1.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8年十大新闻宗文

3.天宫一号空间站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陈抒怡

4.中国的气象卫星(上)

5.2008年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回顾周威

6.全球卫星应用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及趋势预测路明辉,才华

7.国外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战略和趋势分析才满瑞,曲晶

8.中国航天 NASA签发空间站补给合同

9.2008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上)范永辉,孟凡蕊,武云

10.2008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阳光

11.2008年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上)韩鸿硕,石卫平,江绍东

12.2008年世界深空探测获得丰硕成果(上)韩鸿硕,石卫平,蒋宇平

1.着力造就一流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开创航天事业新局面马兴瑞

2.航天科工集团全面部署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黄希

3.神七下半年载人飞行将释放伴飞小卫星

4.北斗导航核心芯片研制成功有望打破GPS垄断

5.在津新一代火箭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黄建高

6.中国的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下)张甲珅

7.2007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下)范永辉,李吉平,许焕武

8.美ATK公司将兼并加公司业务

9.与空间碎片有关的空间环境保护立法研究罗丽,赵杰

10.欧空局与国际移动卫星公司签"阿尔法星"合同

11.美用导弹摧毁报废间谍卫星

12.GPS卫星星钟的发展祝彬,郑娟

13.美国反卫星武器技术发展途径与进展曹秀云

14.NMD系统进行第12次拦截试验袁俊

15.21世纪国外深空控测的关键技术(中)韩鸿硕,陈杰

16.美新探测器将研究月球内部构造和演化

1.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几点思考张晓强

2.航天科技集团知识产权工作纲要

3.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简介(下)子力

4.中俄将联合探测火星

5.欧空局支持萨里公司的静地卫星研发工作

6.俄罗斯GLONASS系统政策、管理与发展刘春保

7.航天产业市场2006年发展综述中国航天 陈杰

8.2006年世界航天运载业分析张健壮

9.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试验技术能力董李亮

10.月球软着陆下降段光学探测技术曾德贤,董绪荣,李睿

11.基于天基信息系统的远程精确打击(下)祝彬,陈萱

12.2006年国外战略弹道导弹发展综述齐艳丽

1.全球固定卫星运营业市场结构分析和启示程广仁

2.天泰雷兹构建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

3.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一号孙彦新

4.探月工程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昆明竣工刘娟

5.美火箭发射台湾"福卫"3卫星光波

6.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卫星业务售与泰勒斯

7.『伽利略--欧洲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下)子力

8.乌克兰国家航天局及航天计划魏雯

9.国外空间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方式分析(上)罗开元

10.诺格研制快速反应型运载器

11.美国国防转型所需航天武器系统的发展近况韩鸿硕,朱华桥

12.美军GPS系统及其技术发展袁俊

13.国际空间站第13长期考察组上天宗河

14.可展开太阳帆技术概述刘宇艳,李学涛,杜星文

15.太空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沈羡云hHTTp://

1.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0年工作会议报告摘要

2.2010年俄罗斯军费与航天预算魏雯

3.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李晓敏,张杰,马毅,宋平舰

4.北斗卫星系统在国家能源建设战略重点——石油、天然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探讨王锦,曹谢东,茹黎南,吴小端

5.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投资与发展简述安孟长

6.报告称全球政府航天开支达680亿美元

7.中国航天 2009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中)阳光

8.2009年各国航天发射活动回顾(下)范永辉,许焕武

9.奥巴马砍掉重返月球计划

10.勇气号被改为静止科研平台

11.深空探测活动年表(四)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12.印度弹道导弹研制现状及发展特点分析罗辉

1.日本H-2A火箭对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启示李东,孙来燕

2.中国的海洋卫星

3.尼星1号替代星将于2011年发射索阿娣

4.航天器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源——可自旋展开薄膜电池阵黄上立

5.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

6.中国航天军民融合发展的回顾与对策(下)沙志龙

7.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报告——载人航天的未来(上)广

8.陈求发一行检查指导探月工程后续工作科宣

9.九成美国人支持航天小

10.企业风险管理成熟度评价(上)符志民

11.美军"动中通"卫星及其地面终端中国航天 朱毅麟

12.2008年世界航天运载业分析张健壮

13.2008年世界深空探测获得丰硕成果(下)韩鸿硕,石卫平,蒋宇平

14.2008年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下)韩鸿硕,石卫平,江绍东

15.美国NMD系统进行第13次拦截试验袁俊

1.发展航天制造,服务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2.中国返回式卫星

3.中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4.长征三号丙成功发射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

5.国际航天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6.2008北京国际飞艇会议召开——飞艇在应急救援及民事和军事工程中的应用

7.欧洲发射空间站货运飞船

8.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成立

9.劳拉促请美国阻止泰雷兹·阿莱尼亚使用中国火箭

10.卫星制造业新格局

11.2008~2012年及以后英国民用航天战略(一)

12.项目文化建设的思索和发展(上)

13.激光测距技术在空间的应用

1.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遥感卫星二号和鑫诺三号发射成功

2.中国航天 中国长征火箭100次发射记录

3.尼星一号:中国通信卫星事业的里程碑武新

4.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的航天民用产业转型研究(下)强雁,伍青

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百叩苍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立新功徐贞宇,胡建兵,陈宇

6.我国国防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现状分析孙薇,王永艳

7.韩国航天介绍子力

8.欧洲航天产品的出口控制及法律框架周威

航天工程技术第7篇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先后设立了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民航机务维修科研基地、民航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民航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科研基地、民航信息科研基地、民航机场工程科研基地和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技研发平台,并成立了民航总局、国防科工委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为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科研经费和在研项目快速增长。仅2004至2006年,学校就承担了部级项目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9项。三年新增科研经费近亿元,年均增长30%,成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单位。2006年已成功申报7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项目预算金额达5700万元。三是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航空科研研究成果

――在空中交通管理领域,“飞机动态流量管理系统”课题,解决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大难题研制成功的塔台、雷达、程序管制训练模拟机等空管设备替代了大量进口设备并已在烟台、天津等地应用.“空域规划与评估系统”优化了空域的使用,已在厦门、新疆、重庆、上海等地应用。

――在机务维修领域。“民用发动机使用可靠性研究”课题提高了飞行安全。减少了维修成本和备发数量,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及实时监控”课题。对飞机发动机的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及诊断,保障飞机飞行安全;“飞机零部件深度维修技术”课题围绕飞机发动机零部件、飞机附件维修等方面开展研究;“飞机轮胎分解/装配系统”课题已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长沙等20多个机场推广应用。

――在机场工程及设备领域,“飞机集中除冰系统”课题的完成保障了冰雪天气飞机飞行的安全和正点率,成果已在北京首都机场得到应用,目前正在哈尔滨、沈阳、长春、呼和浩特、西安、太原等地的机场推广应用;“机场跑道摩擦系数测试车”课题的完成实现了该种设备的国产化生产,课题成果已在天津、太原、深圳、海口等多个机场得到应用;道面检测及修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现已应用于郑州、天津、银川、武汉等地机场。

――在民航信息工程领域,“航班延误预警与波及分析系统”课题主要完成航班运行状态监视和航班延误预警信息的推送服务,目前正在国内主要枢纽机场验证实施,课题成果将减少或及时延误预警信息。大幅提高航空服务质量。其社会效益巨大“基于服务架构的航班信息便捷服务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将支持多个民航业务系统的航班运行全过程信息整合,具有多种类型的信息方式(Web、短信、WAP、IVR声讯),为旅行者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航班信息状况。提高民航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上述典型科研成果聚焦于民用航空的机场、空中管理、机务、民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解决了民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抢抓机遇。对滨海新区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确定把发展民用航空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2005年10月,民航总局和天津市共建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座落滨海新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集民航科技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技术服务等。2006年,空客A320飞机总装的重大项目落户天津,这是空客在法国图卢兹和德国汉堡建有两条飞机总装线的基础上,在欧洲之外建立的,也是亚洲第一条空客飞机总装线,这样一个国际巨头厂商落户天津,必将带动大批系统配套厂商来津投资设厂。

而对于我国现在大量引入民用航空技术和民航设备的现状下,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成为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航空强国航空产业的发展均有其强大的航空制造业与科技体系做为支撑。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航空技术中心和航空工程中心就是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对航空科技产品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航空产业的研发能力,不仅是我国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天津临空产业区航空产业从嵌入式发展到植入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我国航空产业的未来发展。

中国民航大学的科研及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滨海新区尤其是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航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科技研发。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

党中央、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空客A320落户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等都为中国民航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民航大学通过科技研发更好打造民用航空产业产学研结合的完整链条提供重要平台,成为滨海新区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信,中国民航大学在自身积极努力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为发展滨海新区航空产业,增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民航科技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中国民航科技研发的“硅谷”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和空客A320总装项目落户天津,前来考察的国内外航空企业已达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有明确投资意向的企业30多家。已经注册落户的5家,大型企业的进驻对于强化天津市航空品牌和完善航空产业链具有重要作用。打造集民航科技产品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滨海新区航空产业,无论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以及飞机发动机的组装、制造、维修等,还是机场设备、空管设备、机载设备等的研发等都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航天工程技术第8篇

由来已久的探月梦想

人类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 “人类不会永远留在地球这个摇篮里。”

中国的航天“情结”由来已久:古代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被称为“最美的形象”……

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他们将逐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基地。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

美国人的发现和其他国家的行动在中国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1994年,我国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论证日程。“全世界现在对于月球探测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体升温的局面下,中国探月计划终于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紧接着,政府方面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报告中首次公开表明了中国探月的决心。

探月,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

探月工程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还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仍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在科技力方面,载人航天集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术之大成,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在经济力方面,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沈骥如认为,发展航天事业,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事务能力和树立国家形象的挑战。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如果没有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根本无法进行探月工程。

2007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推出了《2007高技术发展报告》。探月计划总工程师叶培建撰文说,未来30年内,中国有望探测火星、金星。火星探测的大幕也将在两年后正式拉开,届时,中国将和俄罗斯进行联合火星探测。

看上去,中国绕月探测计划进展一帆风顺,这背后却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财力的付出。栾恩杰透露说:“大约有1万余人参与这项工程。中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三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个研制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非常快。”

至于资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能够明确说的是第一期绕月探测,国家批的14亿人民币所占GDP的比率并不高。再从政治上来说,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都有重大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宣传。”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探测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轴。

中国为何要进行探月

作为人类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航天事业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虽然说开拓新的活动天地是人类的天性,但日益紧张的地球资源、外太空的无尽诱惑、外层空间潜在的丰富资源和巨大利益才是吸引人类进入太空的实际动力。

1967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条约》(简称《外空条约》),其中明确了外层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但目前只有那些拥有让航天器进入外层空间能力,并拥有让航天器发挥持久作用能力的国家(或集团),才真正拥有外层空间“话语权”,并凭借其科技能力,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激增等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向外层空间要资源、要空间来解决。而共同开发、和平利用才是人类面对共同的外层空间应有的共同态度。

美国和俄罗斯的探月经验已经表明,其反过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力度有多大。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带动了材料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探月工程可以带来这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是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电站、月球矿藏、40%含氧量的土壤、足够地球7000年电量的氦―3、旅游资源等。日本已经将太阳能电站作为21世纪的重要战略,并且根据日本公司的研究,如果重复使用发动机投入使用,每人次25万美元就可真正进行月球旅行。

其次是整个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起到辐射作用。特别是超远距离的电能微波传送、光通讯、机器人、遥感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几个行业领域。

此外还有应用卫星技术,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经进行了23次成功的商业发射,共计成功发射了25颗商业卫星,有274个转发器在太空运转,还为国际用户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覆盖亚欧美及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现在中国正着力建立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的天基信息系统,重点解决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电视教育、环境污染、交通导航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热点问题。登月的要求会迫使卫星技术在最低层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将更大地促进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