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3 17:12:33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1篇

想要找出有针对性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就要清晰地把握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有意识记不到位。这里所提到的有意识记一般是指集中学生注意力,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达到记忆的一种学习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有意识记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避免学生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高中历史涉及大量的时间和人物,需要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更加巧妙的记忆方法。但是高中历史的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不断强化记忆,确保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如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无法进行有意识记,不仅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控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而且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还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陷入困境。(二)对知识一知半解。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容易遗忘,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牢牢地记住那些知识点的目的。我们如果翻开高中历史教材,将会发现大多数的高中历史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的认知,以便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意义和性质。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会涵盖很多的历史意义,如果单纯死记硬背将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随着历史事件的不断增加,需要学生背诵的历史意义增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知识点,不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灰心丧气。(三)缺乏对方法与技巧的思考与应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这一特点增加了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作为一个文科科目,历史不是只靠背诵知识点就能学好的,学习历史也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部分学生未完全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致使课堂学习中问题频出。出现这种问题不只是学生的原因,教师也有问题。历史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引导,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虽然对知识点给予全盘讲解,但是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未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未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匹配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致使学生在整个的历史学习中毫无章法,学习压力上升,知识与能力跟不上历史学习的要求,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一)强化记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要强化自身的记忆,避免出现惰性心理。在初中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具有比较优异的历史成绩,但是高中历史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背诵这些知识点,尤其是那些需要不断强化准确记忆的知识点。高中学生潜在的懒惰心理,致使学生的学习基础不牢固,影响了后续对知识的应用。其次,教师的指导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对知识的遗忘现象,这就需要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有计划地复习,强化记忆。(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对掌握历史知识点来说十分重要。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需要深入研究自己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阐述知识点的表层含义,还要向学生渗透更深层次的含义,逐步培养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的好习惯。(三)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应用。历史学困生本来就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如果要缩小甚至赶上其他学生,就必须注重方法与技巧的应用。而历史学困生在这一方面显然存在巨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引导学生思考与知识点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2篇

关键词:高考 高三复习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分析、把握高考历史命题趋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答题能力的阶段。它是学生在前期复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掌握,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与升华的阶段,在学生备战高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与历史教学、学生与教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高中历史后期复习方法也应呈现动态状态。但是,目前地理历史教学中,部分历史教师在高三后期复习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义”、“一刀切”的做法,复习方法毫无变化,出现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

笔者认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的地转变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地区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与学习,探究出科学、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把握考试的“宗”,适应考试的“变”,将“讲”、“练”与教材结合,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挖掘信息、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对此,笔者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我在指导高三后期复习中发现,对于学生所反映的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习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除受学习效率制约以外,还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将复习集中于重点与难点上,忽视了对次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是有“点”、有“线”,而无“面”、无“体”,不善于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要求学生要能及时弥补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并能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完整的把握基础知识。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复习中,注重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认识角度的不同,从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经过等方面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分析“两级格局”等历史现象;从发生、发展、结束几个方面分析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等历史发展过程,并要求学生从纵向角度,建立知识体系树状图,根据教材目录,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分别分成六个阶段、三个阶段、五个阶段来把握历史知识点的纵向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记忆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2 巧练、精炼,提高破题、解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已经逼近高考,复习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在习题教学与讲评中,教师就必须对漫无边际的试题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设计,要提倡巧练、精炼,通过典型的例题延伸出普遍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后期复习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启迪性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评讲过的例题,概括出这类试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与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此外,为提高学生的破题、解题能力,我根据不同类型的试题,从审题技巧、阅读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规范答题技巧多个方面分析了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我对最近5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和习题册中进行了精心筛选,整理出了《高三历史后期冲刺习题册》,根据客观题与主观题解题方法的明显差异,将试题册分成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针对选择题,我选取了图片题、材料题、热点试题、文献题等题目类型,力图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历史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形式,避免学生在考试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针对非选择题部分,在评讲时,我详细分析了每一道题的审题技巧、材料阅读技巧与答题思路,将试题的答案落实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学习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

3 回归书本,再现所学知识

纵观多年高考,其实质便是考查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变”是指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囊括在教材之中,“万变”是指高考的出题模式与试题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不变”是“应万变”的基础,即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由此可见,高三后期复习阶段回归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全、牢、准,还要会用、会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我往往将讲、练、评与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找到试题以教材的契合点,帮助他们巩固、补充基础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我在评讲2010年高考(北京卷)历史试题第13题时,引导学生将考点定位于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在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之后,我还对本题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针对这个知识点,我为学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试题第12题,对此知识点及时进行了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为学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这块知识提供了帮助。

4 树立自信,从容应考

高考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学生发展前途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考的临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如果这种压力不得到缓解,必然会使学生变得焦虑,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富有情趣的课堂情境,营造出轻松、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并积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采用积极的评价措施,缓解了学生对高考的恐惧心理。

例如:我在课堂之前常通过播放歌曲、讲笑话、播放漫画图片、播放搞笑视频等方式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复习中的疲惫。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内心必然会有种种情绪。为此,我在班级一角设置了“宣泄箱”,学生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绪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结合书信的方式投递在箱内。每天中午,我都会定期打开“宣泄箱”,了解、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再及时与学生进行真诚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使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自信、从容的迎战高考。

5 结语

高三后期复习阶段是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对解题技巧进行突破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调整考试心理,树立考试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与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策略来使学生更好地迎战高考。

参考文献:

[1]张德建.高三生物学专题复习的实践与策略[J].生物学教学,2006,(5).

[2]刘卓会.教会学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领悟知识[J].教学园地,2010,(29).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3篇

关键词:培养兴趣;主动学习;训练技巧

中考历史复习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在历年中考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同学认为这部分内容脉络不清晰,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复习起来难以收到明显的成效。如何才能在短期内高效复习,决战中考,取得佳绩呢?我通过几年的历史教学摸索,针对学生在近现代史部分复习中出现的困惑,浅谈几点复习的建议,希望各位前辈、同仁指正。

一、提高认识,培养兴趣

“学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讲述读《史记》、读《资治通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许多老师都懂得巧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其实,八年级历史学习相关的历史影片是相当丰富的,那就需要我们多下功夫精选一些优秀的纪录片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时,注意和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用它做我们学习生活的指南。

二、研究学生,主动学习

有许多学生凭兴趣学习,喜欢哪门功课、喜欢哪个老师,就在哪门功课上努力学习;有部分学生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靠老师的督促、检查被迫学习;还有部分学生靠老师的激励学习。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得要熟悉学生、研究学生。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在研究教法学法上下功夫,更要学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采取各种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讲究方法,训练技巧

有了良好的愿望还不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历史是一门社会科学,也自然有它的研究规律,有它的方法与技巧:中国近代史部分主线索就是侵华史―抗争史―探索史,侵华史是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争史从虎门销烟到全面抗战,探索史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探索,这些内容贯穿了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现代史部分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复习的。

①新中国几个重要时期及其成就: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②新中国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外交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文教体育事业的成就、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方面取得的成就。

③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4篇

学校让读《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我读后的感觉,一就是浅显,书中的技巧周围老师绝对都试用过,甚至比美国教师用得熟练,但唯一的差距就是不善于总结形成文章。二是推荐本美国人写的书而不是中国教师写的书,地域共鸣性没有,因为中美两国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三是这本书标注的是从根本上快速提高整体成绩。37个美国中小学教师最爰用的技巧,这里有一半技巧适用于小学不适用于初中,更不适用于高中,这也使我感觉其可读性很逊色。而且我最想提出的观点是:我们只是欠缺技巧吗?

有好的技巧方法可以使成绩事半功倍,但关键还在于学生,这个接纳者的态度。就如同古代一个有名故事《田忌赛马》一样。故事中谋士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让田忌在赛马中赢了齐王。我问过一些学生和同事,故事中谁重要?孙膑还是田忌?许多人回答是田忌!理由很简单,孙膑的技巧方法再好,田忌不听,不付诸行动也赢不了齐王,也就留不下这个故事!所以我的态度是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转变态度思想,付诸行动更关键。

再拿刚结束的历史会考为例。学生成绩既正常也有例外。首先一年半的教学中,学案法、分层法等技巧我都用过。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技巧不是关键之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得优的学生大多数与平时表现成正比。但例外也挺多。一名女生过去一年半历史成绩从未及格,但高二这半年态度大不同,一直表示:“老师我在背,只是还没背完。”但高二成绩还是很差!我微笑面对,因为她的机灵劲儿,认为她能过,但最后得优是没想到的。还有一名男生一年半表现同样很差,及格过一次!会考前夕多次在历史课上做其他作业,劝其后也只是愁眉苦脸往桌上一趴!他会考得优!我的解释只能是他很聪明。还有一例,就是四班一名女生,高一一年她自己都承认没好好听!高二开始,她主动来找我表示很想一次通过历史会考!我当面重述了方法技巧。但之后的考试尤其是会考模拟考试成绩还是很差,全年级倒数!班主任都表示别逼了,怕出事!但唯一的亮点就是会考前十几天她的态度很积极,无放弃迹象!真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她会考最后得到良!

也有其他例子,五班一名男生平时成绩一直不错,但会考成绩得了个良,我想问题在于他固执的脾气和读书不细不扎实。高一我已指出但一年后的结果是不理想的!而个别听不进老师规劝的学生会考得了不及格,这是让人遗憾的!所以我想说提高学校学生学习成绩主要是烘托学习气氛和注重学习态度的转变,也就是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

比如学习氛围,成绩好的学生要全面发展,成绩好要重奖!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有羞耻感,不能有无所谓的感觉!不能有学好学差一个样的感觉!因为当一个学生没了自我上进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技巧再好,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要谋求整体教学的提高,首先必须抓整体教学氛围的改变,个体零星的求变若无整体的跟进,也许是浇灭星星之火,让一切归于沉寂,而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5篇

从调查结果看,参与培训医生年龄28~60岁,平均(42.8±11.2)岁,平均工龄(12.4±7.4)年,最大工龄为32年,最小不到1年,接受问卷调查医生培训前后的基本资料对调查结果无显著影响,见表1。95.36%培训人员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病史询问技巧培训,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农村乡村医疗机构医生占培训总人数的81.79%;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临床工作中进行过病史询问技巧知识培训的有57例(11.95%),没有接受过病史询问技巧知识培训的有390例(81.76%);他们获取相关知识途径包括:只在学校里学习(99.12%),曾经参与医院培训(7.50%),从书上或网上自学(5.14%),其他(4.04%)及以上的2种(2.07%)或3种(7.04%)途径。培训前436份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现病史得分(61.8±5.6)分,培训后468份问卷统计现病史得分(73.6±5.8)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P<0.001);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相关病史得分(22.6±2.6)分,培训后相关病史得分(26.8±2.8)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P<0.001);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诊疗经过得分(15.2±2.8)分,培训后诊疗经过得分(17.6±2.4)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7,P<0.001);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病史采集技巧得分(14.6±3.2)分,培训后病史采集技巧得分(17.4±2.6)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48,P<0.001)。培训前病史采集考试平均(96.4±6.8)分,合格率为9.86%,培训后病史采集考试平均(132.8±12.6)分,合格率100%,培训前后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50,P<0.001)。

2讨论

病史采集是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技巧和良好的沟通技能是获得系统准确病史资料的前提。完整、准确的病史资料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对临床部分疾病做出基本的诊断,而且能够提示医师体格检查时的查体重点,为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提供线索。病史采集主要通过问诊实现,如果不注意问诊方法和技巧,可能难以得到临床诊断和处理所需要的准确信息,成为临床工作误诊和漏诊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保证病史采集的顺利进行及采集的病史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医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病史询问技巧。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基层卫生队伍呈现出“4低”的特点:即学历低、执业医师比例低、职称低、待遇低。各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职责,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在本身构成上和服务环境上又存在较大区别,在广西尤其明显,具体为:

①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农村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一般为中等卫生专业毕业生,骨干接受大专卫生专业培训;城市社区一般工作人员均接受大专卫生专业培训,骨干接受本科卫生专业培训。

②卫生经济环境差异,农村经济基础较城市社区薄弱,国家目前已经逐渐致力于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包括软件及硬件两个部分建设,但乡、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临床技能水平培训和城市仍存在差距。

③乡、村级医生未进行过住院医生规范化的培训,一部分未经过国家组织的职业医师考试,包括病史采集在内的临床基本技能存在严重不足。笔者曾对2007年刚到本院进行全科医生培训的学员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结果提示90%的学员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即使在三级甲等医院,仍约有5%~10%的医生不规范。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6篇

【关键词】徐州琴书;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31-01

一、徐州琴书的发源及发展

有300年左右历史的徐州琴书演唱实际是一种以说唱形式来表现其丰富内容的艺术。它自明清乐曲而来,在其的基础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改进,最终形成了具有部分现代化特征的琴书演唱。其具有强大的叙述故事功能与自带的音乐特征,以贴地气的地方性语言为表现方式深受观众喜爱。琴书在金元明时期一度走入曲艺艺术的低谷。到了清代,康乾盛世为徐州琴书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徐州琴书重新走向复兴、繁荣,众多的曲艺人更是为徐州琴书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此后,徐州琴书积累了300多年中国土生土长的音乐文化,如今依然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个舞台。

二、徐州琴书的表现技巧

琴书表演虽短暂,却能展现出烟雨柳巷的画面,这与徐州琴书细节中的动作表现和完美的手势表演是分不开的,徐州琴书相比于国粹京剧的具体、夸张而细腻生动的扮相又是不同的,但是一个人尝试多种角色分配,配合着有声有色的剧本情节,就把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故事的悲欢离合、一种艺术的完美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说徐州琴书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另外演T的生动表现、现场创新能力是在徐州琴书艺术完美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运用在不同人物的演唱叙事中,这种能力显得极其重要与可贵。因为一旦演员在此刻无法进行完美的转换,观众是很难洞察徐州琴书整个表演之中角色内心动态的变化的。毕竟要把场景真实重现,要让表演栩栩如生,演员们只有发自内心地进行歌唱,热衷于这门艺术,才能够让自己的真情演绎打动观众。

三、徐州琴书的演唱技巧

(一)培养气息的运用技巧。徐州琴书演唱重在说唱,演唱技巧在徐州琴书各技巧中的历史性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对演员来说,歌曲声音的展现一定要通过歌喉,声音的圆润立体感的培养,离不开对气息巧妙的运用。足够的气息可以让演员增加对人物情感的丰富表现力,这在徐州琴书演唱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例如:有足够气息的唱腔比正常呼吸时的唱腔声音更有立体感,有层次的丰富感。情绪唱法对于气息的要求与运用更加不同。徐州琴书唱功的强弱是衡量琴书演唱的一个方面,想有足够的唱功就必须要付出足够多的汗水,付出足够的努力。

(二)咬字水平的训练。徐州琴书演唱的技巧必须要求演员咬字清晰,出喉声音位置要厚重,位置要高,这样才能保证将所要传达的内容清晰地呈现给观众。咬字训练主要分为韵母、英语是元音的训练A、E、I、O、U,意大利式韵角是a、e、i、o、u,然后根据不同之处练习,要求气沉丹田,出声位置要高并且厚重。咬字时喉咙打开,保证咬字清晰,继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吐字发音水平。更重要的是高低音的衔接,这就更加要求演员对咬字的运用,清晰圆润地唱出每个元音后,然后才能加上相应的辅音再次训练。

(三)互联网对演唱技巧的影响。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音频传播技术成为徐州琴书传播的主要载体,其相比于传统录音技术具有革命性、技术性,以多媒体等多种设备为主。它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方式改变录制圆润声音的轨道和画面的特写。甚至歌唱家不需要多么吃力地进行表演就可以直接进行剪辑修改。此外互联网技术还处于完善的过程,但其在徐州琴书上的优势已经充分地展现出来。互联网为徐州琴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意义,并让广大爱好者有机会接触了解琴书,使琴书表演脱离了时间、场地和人员等一系列的限制,对琴书演唱作出了革命性的改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徐州琴书表演是一项通过演员说唱、演唱的方式,将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内涵生动具体展现出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其需要演员们苦练上述技巧、综合且均衡提高自己的唱功,并在传统媒体逐渐没落和互联网技术兴起的时代特征中,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演唱的技艺,才能够完成一场别具一格的表演。若要实现徐州琴书历史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就必须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必须借助技术来更加广泛地传承艺术。与此同时,地方曲种的传播与传承还必须强调它的地方性、方言语言的特性,重新扎根于发源地,才能让徐州琴书艺术蓬勃地生长,收获应该得到的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王兴芳,尹丽丽.论新媒体时代下徐州琴书的传播方式[J].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1994-2015.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学困生 转优策略

不管在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学困生,实现学困生的转优是帮助学生进步的要求,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要求。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一旦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积累,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困难。我就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探析,在分析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转优策略。

一、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虽然很多人看来,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是一门学习难度不大的学科,然而有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依然感觉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更好地走出历史学习的阴影,首先应该对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转优效果。

(一)知识量的储备不够

很多历史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难度不大,然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没有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知识储备,根本无从下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量不够,自然就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死记硬背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不花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记忆,二是花费大量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两种学习情况都会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困难。其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现代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而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难以有效应对现代考试的要求,自然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其系统性并没有引起重视,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时间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线索,只有把握好这一线索,才能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排序,如果不能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就会越混乱,从而逐渐成为学困生。

(四)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不大,然而知识点繁多、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学困生之所以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优的策略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

针对由于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这一现象,在实现学生转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知识积累量不够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花费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有些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余时间不能及时复习,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并监督学生有规律地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历史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扩大。

(二)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由于死记硬背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两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机械地对教材上涉及的表面知识进行记忆,还要对他们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算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当然学生要对知识点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因此历史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

(三)走出片面掌握知识点的误区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某一年代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十分熟悉,而对另一时代历史知识点显得比较陌生。历史学困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片面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于历史学困生的转化优。为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系统意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找到答案。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得分技巧第8篇

关键词:精耕细作;借题发挥;巧炼成钢;促短补拙

第一轮:“精耕细作法”

教师引导学生按课本复习,通过仔细地阅读教材,一方面唤起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另一方面以防在中考中出现过细过偏的题。这一轮复习一定要在“细”字上下工夫,看书时不遗漏任何死角,全面细致地复习所有章节,舍得花时间。但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只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整理,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分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脉络,从而在已知中发现未知进而达到新知。

第二轮:“借题发挥法”

这是四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按照一定的历史特征,找出具有共同性的历史知识要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归纳和提炼相关联历史知识的能力。每年到复习阶段,我和同级的其他任课老师就研究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分析出题的动向,然后筛选课本,归纳出一个个复习专题,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课本的基础上再按照专题进行复习。如以中考中常常出现的中国近代化探索专题为例:先引导学生搞清楚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四次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再让他们理解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认识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再如:我分析出每年中考题中九年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而九年级课本中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的两次思想大解放运动等知识考得最多,所以就以专题形式把这一块块知识放到一起,并辐射到中国历史上相关联的知识,形成一个个知识框架,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第三轮:“巧炼成钢法”

主要以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和答题技巧的训练。我是以学校选定的《中考指导》的练习为主进行复习的,这本习题集编得好,抓住了初中三年所学六本书的重点,出题非常典型,难度又不是太大,所以在第三轮复习中紧扣《中考指导》,辅以模拟试题和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先让学生自己系统地做一次,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然后根据对历年中考试卷的研究,筛选题目,勾画重点,加强训练。在此基础上,从历年的中考卷和学校进行的五次模拟试卷中选择综合性强且考试可能性大的题进行答题技巧的训练,如针对马虎、片面、错题等方面展开一些专题训练很有必要。需强调的是,越接近中考,选题一定要精炼,且训练难度一定不能太大,以免使学生心慌意乱、丧失信心,搞一些难度不大的训练,反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答题能力。

第四轮:“促短补拙法”

这轮复习重点是针对班里的中下等学生而设计的。著名的“木桶原理”表明: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组成这只木桶板块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强化中下等学生的复习,对提高整个中考历史成绩尤为重要。每当临近中考一两周的时间,我就针对每个班里的中下等学生,把《中考指导》的重点题目,五次模拟考试的卷子,再进行一次回顾,然后督促他们每两三个人组成互助组,互相当老师提问一些考试内容,完了再进行抽查,确保每个学生对重点题目和模拟试卷的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