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化学论文

高考化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14

高考化学论文

高考化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意识”融合化学复习教学过程

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之中强化“高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在复习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学科复习的范围、深度和重难点,根据高考要求,按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能要求组织复习活动,提高备考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迎考的紧迫感,激发备考的信心和斗志,根据高考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提高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的准备。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高考题作例,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题意,如何分析解题的关节点,教给学生处理这类“搭桥题”的方法。

高考化学论文第2篇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高考化学论文第3篇

进入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期(1867—1919年,自此进入现代考古学的开端),美国人庞皮利(Pempelly,R)等在中亚土耳其斯坦的考察和安努遗址的发掘研究中应用动物考古学方法研究动物骨骼,证明牛、羊、猪尚处于从野生向家养的过渡状态,丰富了早期农业的珍贵考古学资料。[6]近乎同时期,在美洲的分类描述阶段(19世纪40年代—1919年),戴尔(Dall,WH)利用在阿拉斯加贝丘遗址发掘过程中获得的脊椎动物遗存,结合狩猎工具和容器等考古遗存,按经济形态和生态环境的差异进行了科学的地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年代序列,从而开创了美洲动物考古研究的先河。[7]在考古学的成熟阶段(1919年—20世纪40年代,属于考古学分类与巩固期的前一阶段),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考古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考古学家摆脱了以遗址为中心的文化—历史方法的束缚,与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合作,借助生态学方法,通过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研究来重建史前环境和分析史前人类的食谱,进而了解古代人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过程。[8]20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马歇尔负责对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哈拉帕文明的重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利用动物考古研究成果阐述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的经济类型。[9]20世纪30年代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ierreTeilharddeChardin)和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对安阳殷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分析了夏商时期的气候环境。[10]杨钟健对章丘城子崖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进行了属种鉴定[11]。

进入考古学的转变期(20世纪40—60年代,属于考古学分类与巩固期的后一阶段),从以层位学和类型学为研究手段的文化历史研究转变为以人类生态学思想指导的、大量结合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古代社会重构的研究。西亚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研究就充分利用了动物考古的研究成果。[5]这一阶段在美洲出现了人类行为的文化功能解释的趋势,以环境为背景来复原考古学文化的多学科研究,就充分体现了动物考古学的作用。[12]步入考古学发展新时期的新考古学出现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在传统考古学重建文化史(主要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重建)的基础上,美洲考古学家以复原或重建文化形态(生产力、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为主)、解释文化过程(主要是文化发展的动因,属于过程考古学范畴)这两个更高层次的研究为目标,以进化论、系统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思想指导,通过物质遗存所反映的考古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更全面、系统地解释文化发展的过程。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资源利用方式和聚落形态研究中有关适应环境的生存战略(包括食物、供给、聚落和维持战略)研究,使动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13]西亚的农业起源有关狩猎到饲养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也得益于动物考古的微观研究。[14]在考古学发展新时期的当展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动物考古对于新学派中社会考古学各种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5]在探究古代人类精神世界的认知考古学有关肖像象征意义的研究中,动物考古知识的应用也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16]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流派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的适应性与系统平衡上,提倡生态学、进化论和辩证法相结合,这一过程中美国学者威廉?马夸特对肯塔基西部贝丘遗址采食者的研究就体现出动物遗存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17]在社会学中程理论被引入到考古学后,在将其作为连接经验性考古学材料与高层次文化理论解释的桥梁的过程中,刘易斯?宾福德(LewisBinford)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就是记录了许多影响动物组合特征和条件的自然过程,并将这些过程应用到考古记录的解释中。在这个成功的中程理论应用研究范例中,动物考古的作用功不可没①。[18]综上所述,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动物考古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贡献,在提高人类对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北美为代表的国际动物考古学发展历程在梳理了动物考古与考古学渊源关系的前提下,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特征将动物考古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新审视一下,有利于正确评价亚洲动物考古在整个世界动物考古领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考古学发展息息相关,国际上动物考古研究也是以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最早,以北美的阶段性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以北美为代表的国际动物考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成阶段、系统化阶段、综合化阶段。第一阶段或开始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动物考古工作的贡献主要在第四纪地质及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年代学和地层变化研究方面[19],如揭示人类的古老性,确定早期人类如何生存以及如何获得食物并重建古环境。这些贡献主要建立在应用地质学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法的进化论理论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历史学方法处于全盛期,而动物材料并未被纳入考古学文化范畴当中。第二阶段或系统化发展时期(20世纪40—50年代),动物考古工作者致力于两个相关的目标,即了解动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以及认识人类行为的时空变化。这就要将理论及方法植根于如物理及生物等大量学科的系统性引入。大量分析性和人类学研究伴随着如下两个概念的出现而产生:中程理论和用来检验生存对策的经济和生态学模式。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第三阶段或综合化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资源管理的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开展的历史时期动物考古研究以及大量开发出来的模型和预设对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生态学和人类学理论特别注重生态学和环境学议题,在动物考古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在于研究适应、生存对策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动物考古充满了所谓新考古学的思考。[20]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逻辑推理方法由归纳转变为演绎。

动物考古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回答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层次基于达格拉斯?J.布尔(DouglasJBrewer)在《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所做的关于动物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目标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各种论题按着研究层次划归到不同的组分中(见表1)。[21]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生物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范畴内的各种理论框架下,动物考古学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学问题大多处于中等 研究层次,只是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学探讨的问题处于基础性研究层次;哲学范畴内,除了方法论里数据搜集处于基础性研究层次之外,绝大多数理论框架下动物考古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学问题处于高等或者极高等研究层次;文化遗产管理范畴的均变论涉及较高等层次的研究;系统论范畴的社会经济生态理论框架下探讨的考古学问题处于极高等研究层次

高考化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文艺学 考核 改革

文艺学课程是汉语言专业中的基础性课程,由于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特性,长期以来,僵化保守的考核方式已经成为其课程考核的既成事实。在这种教师主导的考核体系中,学生多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热情,也无探究式学习一说。对文艺学理论课程的冷漠甚至抵触,是汉语言专业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研究型高校如此,应用型高校更为甚之。其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理论的艰深决定了考核的难度。第二,考核缺少现实性和开放性。第三,知识和能力的欠缺造成学生对考试力不从心。对于改革者来说,这些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直接关系到文艺学考核改革的成败。

一、文艺学考核的改革理念

1、推动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效果、考核效果的双提高。通过建构以文学理论基本知识为基础、以“理论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反思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文艺学系列课程综合考评机制,改变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

2、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实现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的结合。发挥形成性考核的优势,加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监控,弥补终结性考核在信度和效度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大对学生批判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实现更加全面、科学、灵活、实时的考核评价模式,为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二、文艺学课程的考核内容

1、以基础性知识的考核为切入

文艺学课程的考核涉及了《文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西方文论》、《古代文论》、《文学批评》、《中国文学理论名著阅读》等课程。《文学概论》课程介绍了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板块,阐述文学的特点、属性和规律。《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介绍了文本解读的基本常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具体要求、策略。《西方文论》课程介绍了从古希腊到当代的重点文艺理论家的代表观点和著作。《古代文论》课程介绍了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的重点文艺理论家的代表观点和著作。这些既是文艺学课程中最为基本的常识,也是学生掌握文艺学学科基本框架,了解中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演变轨迹,总结概括中西方文学理论特性的的立足点,是考核最为基本的内容。

2、以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为参照

文艺学课程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为目标,具有抽象性、反思性、逻辑性的特点。《文学概论》作为基础课程,主要对文学的本质、属性,作品的内在构成,文学的传播接受就行了阐述,而《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分别对中西方文论家在这方面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课程虽有不同,但在“形而上层面的问题循环中形成自身的理论逻辑,体现出穿透文艺现象而去洞察文艺本质与规律的哲学性思维特点。”[1]在考核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的考查,这种考查能够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敏锐度,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不能因为理论课程的难度,降低考核难度,减少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去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另外,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考核内容和难度的逐渐提升。

3、以知识体系的把握为主线

本文探讨的知识体系并不是本质主义意义上的,对文学理论体系的前判断,而是强调对整个“大文化”、“大文艺”知识体系的把握。文艺学从学科体制上被赋予了自成一体的“国内外学者相近似的看法从学科体制上赋予了文艺学以自成一体的知识疆域和独立存在的知识对象,以及普遍有效的理论原理。”[2]于是,对文学的总体性知识被分解到文艺学的各个学科中,学科界限被严格限定,研究对象、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被统一规定,排斥一切体制外的研究因素,在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下,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现象而高高在上,成为了预设的自足体系,学科壁垒形成,理论的开放性荡然无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学科的文艺研究的开始盛行,这种研究提倡学科的互涉,打破了理论的封闭、本质和体系,在更高层面实现了对知识体系的重构。文艺学的考核应当重视对这种知识体系的把握。

4、以实践应用的能力为重点

文艺学课程的特殊性造成考核的理论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欣赏和批评能力的检验,导致源于文学实践的理论和文学实践的渐行渐远。理论从来不是灰色的,灰色的理论必然无法指导文学实践。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文学的生产、消费和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商业化创作模式的出现,大众化消费语境的流行,文化工业的兴盛,日常生活审美的强调,经典和通俗界限的模糊,这些现象极大改变了我们对文艺的既有理解,动摇甚至颠覆了传统的文艺观念,给传统的文艺学教学、考核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要求文艺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丰富的文艺现象,打破本质主义对理论的先验假设,改变理论课程僵化保守的既有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学批评实践的能力。

三、文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的问题弊端较多,主要表现为: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能力测试少,终结性考试多,形成性考核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改革应当强调考核与教学的同步性,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应用能力的考核,突出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1、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文艺学课程考核中多以标准化的终结性期末考核为主,方式以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为主。实践证明,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既不能有效覆盖课程内容,也不能实现对学生能力、学习态度的考查。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一定预测,但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积极监控。并且,这种追求通过率和成绩正态分布的终结性考核,也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压力,逼迫他们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代替主动学习的态度,将理论学习当成突击复习的任务,无助于独立思考能力、评判反思能力的提高。在《文学概论》的标准化试卷考核中,题型多由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只实现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核,并不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核,考查层面极其单一,既难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控,也不能真实检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教学改革提供真实的参考。

相比而言,在形成性考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习性考核显得更加合理,相比前者,后者更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考查。学习性考核的核心理念是:第一,评价贯穿考核的始终。完整的考核应包括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和结果五个方面,终结性考核在这方面相对缺失。第二,加大对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能否理解教师行为,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评价结果,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三,重视对学习学习态度和动机的评价。第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并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即对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对文艺学考核而言,培养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才是目的所在。

2、考核方法的改革

形成性考核、学习性考核意味着考核方法的多样和多元。除了常用考核方法外,口试、小组讨论、档案袋评价、案例分析法、一页开卷法等方法也应当引入。

以口试法为例。口试法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这种考核方法中,通过双方的辩论,一问一答,不断揭露出对方的漏洞,迫使对方最后承认错误。这种对话多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或现象来引导后面出现的问题,将对一般现象的探讨引入一个更高层面的思考。口试法要求学生对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每个问题都要做具体的分析,既不能含混应对,也不能避而不答。总之,口试并非聊天,而是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通过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评判反思能力的检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

以小组讨论为例。小组讨论即集体面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考核方法将若干学生随机编成一个小组,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小组成员以讨论的方式,汇集各种观点,并得出一个最佳答案。此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均参与到讨论中,并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传统考核方法而言,互动性、竞争性和趣味性更强,对团队合作、领导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更加是传统方法难以企及的。

只有实现多样高效的考核方式,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之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艺学系列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成果 (项目编号:JY2013013)]

参考文献:

[1].大学文艺学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高考化学论文第5篇

2.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变异及矫治彭礼

3.略论中小学法制教育曾献超,朱雄君

4.体育教学过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王茜,王雪峰

5.浅谈新课程下化学教材的再处理贺必武

6.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研究曹晨忠,龚日朝,黄玲娟,陈春萍

7.论高校信念教育中的着力点唐根华,唐辉

8.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常思亮

9.论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刘何清,刘荣华

10.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素探讨李启平,王冠

11.应用写作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杨欣

12.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周炎林,聂东明,罗李平,聂春芳

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体系改革探索胡赛,赵碧海

14.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文艺切入何川,王浩钰

15.株洲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徐国武,陈振飞

16.关于刑法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赖早兴,贾健

17.心理词汇研究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张玉香

18.关于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叶晓波

19.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职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石莉萍,钟意

20.云计算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杨旌

21.案例教学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刘博逸

22.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电子专业"实境耦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王芳,叶玲

23.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实践刘志强,张大为,李会东,向育君,周建红

24.中文医学论文中Meta统计方法的使用情况分析朱雯霞

25.论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撰写资锋,曹运江

26.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实证研究胡金梅,谭梅芳

27.论扬长教育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陈坤华,朱文彬

28.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力朱君,蒋美群

29.论创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陈慧慧

30.论心理咨询之助人自助目标李美英

31.教师伤害学生的心理分析龙平瑶

32.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施式亮,念其锋,张琳

33.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周薇

34.论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张勤

35.江西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杨艳,洪恩强

36.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邹新月,周志强

37.激励理论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应用陈华

38.图书馆人力资本节约略论孙连平

39.论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周琼花

40.继续教育领域实施精细化管理探析陈芳华,李友桥

41."危机"叙述与"计划"思维——1956年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报告的话语分析刘郁琪

42.华夏文化中"龙"原型为"马"之考辨冯桂芹

43.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金倩

44.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肖燕芳,李栋

45.论舞蹈表演中音乐的重要性翦建

46.中国水墨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苏专

47.论基于室内设计的绿化配置孙文平,吴月亮

48.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刘彦君

49.湘南临武土话音系特点李益

50.英语副词排序规则的认知学分析杨万菊,唐小田,侯民吉

51.从dutyreport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罗静波

52.湖南高考英语阅读填空题型探究李巧云

53.培养语篇结构分析能力提高阅读填空水平熊银华

54.新形势下我市文化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和对策杨红

55.2010年北京市生育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的预测分析胡欣欣

56.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李因来

5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喻珍

58.论和谐的马克思人学向度孟凡华,高东帅

59.学生伤害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杨秀朝

60.国外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的主要做法及借鉴马娟

61.论Trips协议框架下我国知识产权"私权"保护谢慧

62.高校学报编辑部法律地位及其行为探析朱正余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探索张新,秦志强

2.论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要求周后芳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欧阳立恒

4.论教师自身修养刘列雅

5.中小学后进生转化教育研究彭献文

6.新形势下民办教育发展探析李冬平,刘兆升,王歧奖

7.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刘振中,罗成翼

8.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罗栋

9.工学结合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刘自斌

10.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阳慧

11.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赵丹

12.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阙龙云

1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肖红艳

14.大学生旅途中的安全问题研究刘长春

15.课堂教学要素动态发展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江海潮,张紫君,龙希

16.隐性教育在普通话教育中的优势效应吴十日

17.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黄良沛

18.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

19.坚持"导-研-本"路线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胡忠举,刘文辉

20.提高机械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姚京成,刘衍琼,尹喜云

21.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曲,谢东海,李润求,蒋云霞

22.论高校课程考试与考试管理创新梁小玲,谢东海,曲

23.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王晖

24.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途径吴赛辉

2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优化研究尹小波

26.基于web的教育信息化评估工具设计刘泽

27.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罗红

28.论高校后勤社会化向立志,胡立卫

29."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邹树梁,王铁骊

30.研究性教学:军备控制教学的新思路徐能武

31.论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当事人模式"欧爱民

32.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模式探讨喻永红

33.论都市型农业院校"植物学"教学中的情商教育田晔林,王文和,谢雨子,于建军

34.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彭社芬,赵晓玲

35."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工作情境教学模式研究蔡文芳

36.关于高校本科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吴朝霞

37.六步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褚凤

38.计算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王彦超

39.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与大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徐开良,唐守文

40.广告写作与文学写作之比较邹妙玲

41.多媒体教学与教改的思考唐楚峰

42.引导时段状语的介词FOR的用法及理据探讨曾永红

43.从中英对比看"不但……而且"的偏误王泳辉,朱海燕

44.词义石化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影响钟珊辉

45.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复合词影响的实证研究崔文尖

46.《围城》英译本的暴力解读贺婷

47.英汉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初探钟曲莉

48.商务话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李文欣

49.英语经济新闻语篇的情态分析——基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尹云云

50.试析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死亡意识"的美学价值白桦

51.论唐传奇的诗意叙事境界陈峭燕

52.零落成泥香如故辗转春秋韵更醇——析李清照词风多变之谜蒋淑芳

53.汉语口语中的重复话语模式和语用功能探讨安美丽

54.基于语料库的《西游记》叙事标记语对比研究朱湘华

55.湖南湘乡市棋梓桥话语音分析李丽颖

56.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哲学维度探析刘立明

57.论档案管理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石玉冰

58.试论图书馆的回溯建库工作敖玉英

59.论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彭清玮

6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纲领桂福才,朱光明

61.评马克·赛尔登关于中国革命中延安道路的论述张尔葭

62.网络民主与网络侵权的博弈——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翁武华

63.货币与人的自由陈银

64.落实科学发展观选用"五型"干部汤建军

65.论新时期国有上市公司领导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陈能

66.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杜月意

67.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受德彪西的影响程度探析申佳

68.神话的可怕缔造者——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探析段文韬

69.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问题李静

70.湖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71.金融法研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信用——金融法专论》任丹丽

1.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刘灿群

2.中小学教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祁玉娟

3.新课标背景下湘西州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沈煜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唐艳春

5.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重新审视与编辑对策孙珏

6.论刘少奇教育思想特色朱剑洪

7.关于加强高校BBS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之思考梁小娟,李刚,胡志明

8.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刘云,李阿利

9.矿业类毕业生体系化就业指导探索安宇,陈磊

10.毕业论文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检索及其构建王窈惠

11.论外国留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李艳

12.QQ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阳洪霞

13.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思考贾莲霞,黄峰,张江水,王洪光

14.论高校与大学生特别民事法律关系熊新华,卢克建

15.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周小莲

16.论一般本科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黄丽

17.目标教育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关系的思考刘雨芳

18.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曾芸

19.英语情境教学的情境设计石迪飞

20.论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阳东辉

21.实验室开放与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邓谦,蔡铁军,彭振山,龙云飞,邓彤彤,萧菡曦

22.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个案简析李星,何文学

23.高职院校说课与高职教育特征冯明

24.论三维角色动画教学中的动作特征与动作设计能力的提高熊明,吴月亮

25.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陈姗

26.古代历史教学中概念阐述的准确性问题——以罗马史为例陈可风

27.世界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雷芳

28.《中国史学史》研究性教学初探徐红

29."市场"因素与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李建明,刘梅花

30.论高校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欧阳萍

31.论高校历史学专业"以引为形"的课堂构建郑利民

3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王敏斯,唐忠顺

3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欧阳小梅

34.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刍议李白燕

35.论中学生作文创新教育李伟来,宋笑平

36."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王济华

37.论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张卫群

38.《永兴县志·方言章》的评述与思考谢奇勇,李民媛

39."算"的义项历时演变考察秦国栋

40.汉民族委婉语功能浅探万金

41.英语现在时表达将来意义的情态隐喻功能解读肖敏

42.从语境对话理论谈翻译语境中英汉词义的选择杨俊敏

43.英语缩略语刍议张曲

44.大学英语学习者阅读策略动态研究刘懿

45.从多元系统论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欧阳桃

46.德语语音同化现象初探曹嘉桢

47.论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汤溢泽,郭彦妮

48.论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冰山语言风格殷艳,凌建娥

49.别样的同情——"白日梦"概念在《送冰的人来了》中的运用李彭湃

50.论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葛金平

51.论唐代仕女画与当代"仕女画"之差异姜太军

52.云南大学校本部校园开放空间分析陈璐

53.论勋伯格和"自由无调性"刘宏帆

54.论水彩画的写生与创作龚力,杨文

55.数字化影像符号对影像理解的影响研究柴彬彬,王昆鹏

56.从首届"三屏合一"新春晚看受众地位的提高和媒介强强联合趋势蒋爱利

57.论多维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杨军

58.新的执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杨松菊

59.中国近代社会的变与不变章平

60.论张君劢30年代的"立国之道"伍本霞

61.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建设吴群

62.以战略为驱动的管理变革——湘钢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升华路径毛跃文

63.知识型企业中组织租金的创造、分配与剩余权利的配置廖文婷

64.区域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彭宗平

65.论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李小龙

66.现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创获——《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评介张红

1.关于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为例李炳煌,郭迎福

2.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道论》有感姜圣秋

3.标签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李肖璇

4.富人阶层的崛起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高耀,姚景

5.关于高校继续教育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思考叶文忠,罗红飞

6.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张书雯

7.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邓辉平

8.60年来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科教材建设述论夏新华,侯宇清

9.以情景式教学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李曼琳

10.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其哲学依据探析贺军玲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中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熊桂玉

12.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例王瑞兰,苏新国,王尔茂

13.真话语与假权威——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王超

14.论英语作业的设计王明强

15.VLE网络教学平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丁凤

16.对声乐教学的思考李津生

17.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之道周雅婷

18.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李宣平

19.直拍进攻型打法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郭清林

20.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唐琛,张铁雄

21.论美术教学改革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刘新华,刘坚,谢雨子

22.关于工科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改革的思考向远辉,章湘平,李玉珍

23.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庞龙斌,何振炎,陈小芬

24.基于SNS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讨陈君,唐秀明

25.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初探唐美华

26.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程的改革禹淑英

27.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黄娜娜

高考化学论文第6篇

考试科目

陕西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高考化学论文第7篇

考试科目

上海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高考化学论文第8篇

考试科目

湖南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附件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