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2 09:32:01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1篇

>> 一道高考有机化学推断题的启示 有机化学高考选择题的分类例析 探究高考有机化学的解题方法 新课程高考有机化学试题中拓展性信息的研究 谈有机化学新信息题破解策略 浅析有机化学推断与合成题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高考复习策略 有机化学高考特点及复习建议 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策略 浅谈有机化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透过高考有机化学试题,看有机化学学习方法 以考查结构观为核心的有机化学竞赛题 谈中学有机化学推断题的教学策略 突破有机化学题的一些误区 利用甲醛的特殊性巧解有机化学题 有机化学推断题的几种解题对策 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及解题突破 例析高考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考查 高考中有机化学的复习策略 有机化学共振论教学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指导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 论指导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少秋 梁晓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以测量学生高级思维为目的的新兴的质性评价方法。文章将探讨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于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的备考,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利用该理论进行教学过程性诊断及提出相应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有机化学信息题;高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79-02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评价理论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该理论的五种思维结构,具体内容如下:(1)前结构水平:学习者不具有回答该问题的能力。(2)单一结构水平:学习者只能联系与该问题相关的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就立即得出结论。(3)多元结构水平:学习者采用越来越多与问题相关的事件,但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不能将它们整合起来。(4)关联水平:学习者能将答案的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统一的结构和意义。(5)进一步抽象水平:学习者把前面得到的整体概念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推广这个结构到一个新的主题或领域。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备考中的应用

《考试说明》在对思维能力要求的界定中提出: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010-2014连续五年广东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部分都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考查。每次知识点的呈现均以信息题的形式,用崭新的有机物作为载体进行考察,考察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更考察学生的推理逻辑及归纳抽象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确定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SOLO分类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SOLO分类通过对现有反应水平和目标水平的诊断, 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具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可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并改进教学。本文试图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于有机化学高考信息题的设计与评价,对学生进行合理思维分层,进一步用于高考有机化学的复习。

例1烃与氧气反应

环节1

【教师活动】求1mol乙烯完全氧化可以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根据乙烯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算出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只需调用已知知识作答,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已达到单一结构水平。

环节2

【教师活动】思考1mol丙烷、1mol丁炔分别完全与氧气反应的消耗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分别算出各物质所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答案涉及多个方面,能准确地进行多个物质相关的物质的量的计算,表明学生已达到多元结构水平。

环节3

【教师活动】试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中,回答一下问题:

1、所生成二氧化碳、水的物质的量受烃中什么元素的影响;

2、1mol各物质所消耗氧气物质的量与生成二氧化碳、水物质的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利用二氧化碳、水作为中介,找出烃中碳、氢元素的物质的量与氧气的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知识串起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完整回答该问的学生思维水平较高,处于关联水平。

环节4

【教师活动】求1mol某烃CxHy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的物质的量。

【学生活动】得出 CxHy ~(x+y/4)O2的规律。

【设计意图】避开使用具体数字,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必须形成逻辑归纳,形成烃类完全燃烧的通式,对该问题的理解发展到质变的飞跃,此时学生达到进一步抽象水平。

【高考链接】

2010年广东卷30(节选)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并减少空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化合物Ⅰ反应生成化合物Ⅱ,与化合物Ⅲ反应生成化合物Ⅳ,如反应①和②所示(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件均省略)。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1 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 mol O2。

【解题方法】这小题属于有机物的常规考查题。化合物Ⅰ属于烃,根据碳四个价键,可以推出分子式为C8H8,运用环节4得出的关系式,求得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需消耗

10molO2。

例2《卤代烃――水解反应》复习

环节1

【教师活动】请写出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

【设计意图】学生只需调用已知知识作答,如果学生能正确作答表明已达到单一结构水平。

环节2

【教师活动】请写出氯丙烷、溴丁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出对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答案涉及多个方面,能准确地写出对应方程式,表明学生已达到多元结构水平。

环节3

【教师活动】试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中,回答以下问题:

找出断键部分;

2、比较断键前后的改变。

【学生活动】通过找出断键部分及前后变化,找到卤代烃水解反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串起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完整回答该问的学生思维水平较高,处于关联水平。

环节4

【教师活动】请总结书写卤代烃水解方程式的方法。

【学生活动】根据卤原子找到断键部位,按照水解的原理,用羟基进行取代。

【设计意图】避开使用具体物质论,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逻辑推理与归纳能力,才能对问题的理解上升到抽象水平。

【高考链接】

2013年广东卷30(节选) 脱水偶联反应是一种新型的直接烷基化反应,例如:

(2)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解题方法】这小题属于有机物的常规考查题,考查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根据“化合物Ⅲ(分子式为C10H11C1)可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化合物Ⅱ”,可以推断出

化合物Ⅲ的结构简式是。化合物Ⅲ与NaOH水溶液反应属于卤代烃与NaOH水溶液发生的水解反应,根据环节4所得结论推出其化学方程式为:

+NaOH + NaCl

三、小结

高考有机化学试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热点,其共同点是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取材新颖,考察灵活,从多角度考查知识与能力。加强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知识的复习及注重能力的培养对高考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2篇

一、以乙烯为起点的第一条逻辑链(引入单个卤素原子)

首先让乙烯加成溴化氢,得到一卤代物溴乙烷(溴乙烷在氢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加热发生消去反应又可生成乙烯)。再让溴乙烷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里水解,由卤代烃生成醇类得到乙醇。我们知道,乙醇是有机物中三步连续氧化的起点:乙醇氧化为乙醛,乙醛氧化为乙酸,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加热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乙酸乙酯(乙酸乙酯水解又可得乙醇与乙酸)。此时还有去向吗?乙酸在碱石灰与氢氧化钠作用下加热脱羧又可生成甲烷。在此,我们可温故烷烃的重要性质并进行发散思维,甲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可得四种卤代烃。让一氯甲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甲醇;二氯甲烷水解由于两个羟基在一个碳上不稳定,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甲醛;三氯甲烷水解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甲酸;四氯化碳水解脱去两分子水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二、以乙烯为起点的第二条逻辑链(引入两个卤素原子)

前面是引入单个卤素原子的走向,现在我们改变一下,引入两个卤素原子。让乙烯与溴单质加成得 1,2—二溴乙烷,让这个二卤代物水解引入两个羟基生成大家熟悉的乙二醇。乙二醇是一个有很好生长点的物质,首先是它可氧化为乙二醛,进而可氧化为乙二酸。对以上物质进行发散思维,乙二醇分子内脱水环化可生成环氧乙烷;乙二醇分子间脱水聚合可得高分子化合物;让乙二醇与乙二酸酯化又可得环状物质;乙二醇与乙二酸脱水缩合,得高聚物。以上涉及的反应都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将这些逻辑构建成知识网络图更直观,便于综合训练有机化学的复习。

三、以乙烯为起点的第三条逻辑链

在前面,我们引入两个羟后发现氧化时两端都被氧化。所以我们会想,能不能只让一端被氧化而另一端保留。实际上这是办得到的,我们可让乙烯加成 HO—Cl,这样一来,首先只有一端含羟基,另一端保留卤素原子。氧化到最后再水解,将卤素原子转化为羟基,得羟基乙酸。羟基乙酸可分子内酯化成环,也可分子间酯化脱水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还可两分子酯化成环。当然,如果要增长碳链,可让乙烯加成 HCN 得 CH3CH2CN,水解后可得丙酸,增长了一个碳。

四、以乙烯为起点的第四条逻辑链

前面都是一些脂肪烃的衍生物,那么能不能产生芳香族类化合物呢?我们可以让乙烯与溴单质加成生成的 1,2—二溴乙烷在碱性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乙炔,乙炔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苯,由此可复习苯的相关性质。苯在浓硫酸催化下硝化得硝基苯,硝基苯可还原为苯胺;苯在 FeBr3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溴苯水解得苯酚,苯酚与溴取代得 2,4,6—三溴苯酚;苯酚与甲醛聚合可得重要的高聚物酚醛树脂。通过以上四条逻辑链,将有机化学官能团的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归纳;对一些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有效的强化,如有机中的成环反应:乙二醇的成环、乙二醇与乙二酸的成环、乙炔的成环、羟基乙酸的成环;还有一些重要的聚合反应:乙二醇聚合、乙二醇与乙二酸聚合、羟基乙酸聚合、乙烯聚合、乙炔聚合、氯乙烯聚合、酚醛树脂的生成等都是教学的难点和高考的热点。

五、双向分析法突破有机推断题

例如,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大纲版)30[3](15 分)化合物 A(C11H8O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反应后再酸化可得到化合物 B 和 C。回答下列问题:

(1)B 的分子式为 C2H4O2,分子中只有一个官能团。则 B的结构简式是 ________,B 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反应生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是 ________;写出两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 B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是芳香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其碳的质量分数为 60.0%,氢的质量分数为 4.4%,其余为氧,则 C的分子式是 ________。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3篇

关键词 全国卷;福建卷;必修有机化学;比较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福建省将在2016年使用新课标全国卷。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全国高考与福建高考的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广大福建省高中化学教师来说,特别关注全国卷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方式、考查要求和考查特点。

一、全国考试大纲与福建考试说明的比较

试题的命制都是以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为依据的,但新课标全国卷依据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全国考试大纲”),而福建省高考卷依据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以下简称“福建考试说明”),通过比较必考有机部分的要求,可知两者仅在“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方面存在差异:福建考试说明对缩聚反应并不作要求。

二、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比较

虽然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内容在全国考试大纲与福建考试说明中差别不大,但在两种试卷中呈现的要求却有显著的差别,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意义所在。下面就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与福建卷的主要差异做一些比较。

1.考查内容的差异

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考试说明在描述上都只谈及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主要性质,福建省高考卷的试题考查时严格控制不会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

新课标全国卷在新课标Ⅰ、Ⅱ卷中对必考有机试题中出现的有机物范围不再局限于以上几种物质,但所出现的官能团与上述物质的官能团相同。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出现的乌洛托品,2014新课标卷中出现的戊醇、戊烯、四联苯等,2013新课标Ⅰ卷中出现的香叶醇均未在《化学2》中出现,也不在福建考试说明中提及。体现新课标全国卷以考察官能团的性质为主,通过陌生的有机物来考察学生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

2.考查形式的差异

福建省高考卷常在选择题中考查1道有关有机物的性质及应用题目,近年来在第23题出现1-2个涉及有机物的填空。

在新课标全国Ⅰ、Ⅱ卷中对必考有机部分每年考查1-2道选择题,新课标卷近三年的第26题实验的考查有两年以有机物的制备提纯为背景,第28题有关平衡原理题也是常以有机反应为题材。

福建高考卷由于题数局限,考查方式单一,而新课标全国卷中不仅有利用有机反应多为可逆反应特点,设计有关化学平衡的问题,也有利用有机物的制备提纯考查实验,考查方式呈现多样性与灵活性。

示例1: 【2015年福建卷T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聚氯乙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

B.以淀粉为原料可制取乙酸乙酯

C.丁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

D.油脂的皂化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示例2:【2014年福建卷T7】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

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

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

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

示例3:【2013年福建卷T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Na2CO3溶液加以区别

B.戊烷(C5H12)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C.乙烯、聚氯乙烯和苯分子均含有碳碳双键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分析上述三道福建省理综卷必考有机部分的选择题可以看到,考查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常见有机物的性质、鉴别及制备,考查的内容、形式比较固定。

3.考查要求的差异

(1)以对“同分异构”的考查为例说明

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考试说明都提及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但两者的要求有显著的差别。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对必考有机部分,每年考查1-2道选择题,其中通常有一道考查同分异构体。虽然同样不要求立体异构,但是其中同分异构体要求到碳链异构、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而非福建省高考同分异构体的要求只到戊烷的碳链异构。

示例4:【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T7】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

A.戊烷 B.戊醇 C.戊烯 D.乙酸乙酯

本题中戊烷只有碳链异构,它的同分异构体数在《化学2》中出现过,其余三种有机物都需要分析判断。对于戊醇、戊烯、乙酸乙酯不仅要分析碳链异构还要分析它们的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而烷烃以外的碳链异构及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在福建卷中没有出现过。

示例5:【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T8】四联苯

的一氯代物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本题考查四联苯的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种类,可利用四联苯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可快速判断出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5种。考查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种类这在福建卷中也没有出现过。

示例6:【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T12】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和酸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 ( )

A. 15种 B. 28种 C. 32种 D. 40种

本题实际问的是分子式为C5H10O2的酯类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数。需要先分析水解生成的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的可能数目,再用组合的方法计算酯的种类,本题不仅考查了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的碳链异构及官能团的位置异构,还考查了数学中的组合。不仅要熟练掌握有机物碳链异构、位置异构的寻找,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

(2)以对“键线式”的考查为例说明

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另一显著不同是有机物基本用键线式来表达,这也是福建卷必考部分没出现的。

示例7:【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T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 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本题要求能看出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及醇羟基官能团,以及香叶醇的分子式。并以此推测香叶醇的化学性质。此题虽然非常常规,但是却考查对键线式这一有机化学用语掌握的熟练程度,还考查了对有什么官能团就能发生对应的特征反应是否真正理解。

4.命题立意上的差异

对比福建高考卷,发现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更加突出问题的真实情景,突出学科问题的解决,关注化学的核心素养、核心观念、学科方法。如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的第26题实验的考查均出现以有机物合成、纯化等实验为载体,除了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把握、对具体有机实验操作的体验与认识、对平时化学实验素养的积累与应用,还重点考查有机物的分离、提纯、检验、仪器的名称等。其中涉及有机物的分离、产率的计算在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例如,蒸馏中冷凝管的选择,关注直型冷凝管与球形冷凝管使用上的区别,这在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中连续出现对于有机物制备产率的计算,相关数据的计算十分贴近真实情景而非拼凑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示例8:【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T26】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 (填标号)。

本实验的产率是

A.30G B.40G C.50G D.60G

示例9:【2013年新课标Ⅰ卷T2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 (填正确答案标号)。

A. 圆底烧瓶 B. 温度计 C. 吸滤瓶

D. 球形冷凝管 E. 接收器

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 41% B. 50% C. 61% D. 70%

以上两小题均重点考查了冷凝管的选择,蒸馏时冷凝管应该用直形冷凝管,若用球形冷凝管,冷凝的液体不能全部流下,球形冷凝管适合用在冷凝回流时。教学中应当与学生讲清这些细节,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学教学的启示

1.依托典型代表物讲清楚官能团性质

基于新课标全国卷尤其重视对官能团性质考察这一特点,教学时讲典型代表物更讲官能团性质,以不变的官能团性质应对可变的代表物。如在介绍乙烯时引入碳碳双键,在介绍乙醇时引入羟基官能团,把有机物的学习由单一物质适当拓展到一类物质,例如对《化学2》中出现的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分别拓展到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羧酸、酯类。帮助学生建立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确立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有什么样的性质的观念。

2.适时归纳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基于新课标全国卷对同分异构体的要求明显高于福建卷,在学生知道烷烃同分异构体(碳链异构)、醇与醚及酸与酯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异构)、正丙醇与异丙醇(官能团位置异构)之后,适时归纳这三类同分异构体,再给予拓展和加深。总结书写的一般规律、所有可能同分异构体的数目等。例如,对于等效氢的判断三条规律:a.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b.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c.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很快判断出例5中四联苯 的一氯代物有5种。

3.充分理解有机物中碳原子价键特点

基于新课标全国卷出现键线式,教学时应利用键线式加深对有机物中碳原子价键特点理解,有机物中碳原子的4个价电子决定它的成键特点,由此出发不难理解键线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用键线式表达有机物的结构,认识常见官能团的键线式表达方式。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可适当出现一些用键线式表达的有机物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教学中还应让学生熟悉常见有机物的空间结构的比较,注意区分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看得懂球棍模型、比例模型,懂得描述简单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目前高职高专食品生物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有机化学课程是一门食品生物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注重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食品生物专业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因此,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做环节,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了解有机化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成就以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有机化学传统的课程目标决定了其终结性评价考核体系。根据传统的课程目标制定的考核方式,只能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考核。因此,该考核方式明显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

1.1 忽视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无法正确评价学生有机化学的能力 有机化学的卷面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分子命名、分子式结构、同分异构体、化学反应式、合成题等理论层面上,缺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核。教师命题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检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这种卷面考试只能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对食品有机化学成分检测和分析的能力,也容易让学生形成理论知识比实际检测操作更重要的错误认识。

1.2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容易使学生注重理论考试分数,有些学生通过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就轻易地通过了有机化学这门专业基础课。这样很容易给一些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学生,创造了不参加平时实验实训操作课偷懒的机会。因此,以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局限于理论考试内容,不注重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很差。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终结性评价已不能适应高职高专食品生物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发展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估与学生间相互评估的能力。

2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依据

终结性评价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评估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它侧重于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形成性评价则强调教育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实验操作能力等,特别注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研究资料和实际经验表明形成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校物流专业的《物流运输管理服务与组织》、《集装箱码头操作与管理实训》等主干课程在新的课程标准考核体系中已采用了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发现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法。这种评价更关注学生自主意识与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因此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提高动手检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3 有机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具体思路

3.1 建立全面、多层次的评价模式 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通过平时作业、实训操作、方案设计等方式的考核形成重要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依据,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结果考核形式应包括笔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内容形式可丰富多样。笔试主要是对分子命名、分子式结构、同分异构体、化学反应式、转化合成题进行卷面考核。实操考核的内容分为实验前准备工作、食品有机成分的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分析、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方法可以自由选择,结果考核形式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合作、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项指标相结合的评价要求。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过程评价和实验操作评价相结合进行过程评价,使评价落实到课堂教学以及实操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如针对学习态度、作业、实操情况等都可以实施鼓励性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结果评价的作用,同时要结合中级“食品检验工”职业证书的考证要求,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3.2 倡导学生自评、互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熟悉自我,树立自信,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比如事先给学生实验的正确步骤和结果,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验,根据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评分,使学生在评价过程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有利于学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除了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还应发挥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作用。如让几个学生一起做相同的实验,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时让学生互评分。学生之间就会互相展开讨论,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终在互学互评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时,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既是评估标准的制定者、参与者,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参谋。这样就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有效提高教学与评价的效率。

3.3 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有机化学的有机化学的评价体系指标有学习态度(10%)、作业(20%)、期终测试(40%)和实训成绩(30%)四项组成。实训成绩具体的评价方式是:学生该门课程的实训成绩= 实验1权重×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系数+实验2权重×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系数+实验+……+实验9权重×小组自评×教师评价系数。(其中,各项目的分数权重由教师确定,小组自评一般掌握按照下列比例:90分以上:15%;80―90分:35%;70―80分:35%;70分以下:15%。)

4 结语

高职食品工艺与检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要面向企业实际,应对具体的食品生物分析岗位群,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兼顾培养学生随着食品生物加工行业的发展而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能力。高职高专有机化学考核体系的改革,不仅树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新的考核体系也有助于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实践证明,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意识,注重培养自身的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也利用这种全方位多层面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G].2004.

[2]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3).

[3]曹展梅.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43-46.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5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互动教学 形成性考核 考核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有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一直是高等院校中化工、食品、制药、环境、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该课程一直以系统性强,内容多,知识点抽象著称,对于初学者来说,本身学习难度很大。而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所有必要知识点的要求。在现阶段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主体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使师生在相互影响、相互活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彼此交流。而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测评,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优于总结性评价在于它可以测量出“某些不能轻易或充分地从总结性考试中所获的学业成绩”。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我校有机化学课题组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形成性考核办法应用于教学环节中的一些经验尝试和交流成果进行初步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为形成性考核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展开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必须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实际教学中,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学时不同,要求不同,知识重点也不同,另外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进一步深化理解,拓展野,研究形成一套线索清晰、内容完整、伸缩自如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需求,是我们研究实施形成性考核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我们初步形成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内部的体系,分基础、重点和简介三个层次:基础部分是碳氢化合物,重点部分包括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简介部分包括脂类化合物、光谱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这一体系是相对可调的,如对于木材科学专业,碳水化合物一章可以作为简介部分,但对于食品,中药类应作为重点部分,因为碳水化合物这些内容是后续学习生物化学、中药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是外部的体系,主要是教师应充分掌握的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学习前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教师在开课前应向学生了解相关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在学习时与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有关的知识点,这需要教师在开课时向学生延伸介绍;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后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的拓展内容,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时可能会遇到,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的知识点。

为了解决好课程教学中“教”的问题,为形成性评价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组首先系统的研究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内容要求进行了区分,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内部知识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内部知识体系和评价办法,任课教师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逐步完善和健全外部教学内容体系。经调查发现,形成与完善这两层教学体系能有效的避免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内容“满盘灌”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孔德拉秋克)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而教学方法只有形成灵活的体系,才能形成切实的教学效果。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对任课教师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经多年有机化学课程研究实践经验并结合文献报道,本课题组归纳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知识点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一般过程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二是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抛出问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问题的选择需具有启发性、思考性、贴近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在学生的热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随时启发学生传授和运用知识;三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逐一向学生抛出,学生广泛进行思辨、争论,在开拓思路的同时,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自主探究式互动,由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知识内容后,对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目的在于根除学生心中的“拦路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五是结合仿真式互动。在教师传授知识点内容时,运用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或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或零距离接触来加深对知识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六是结合实验式互动。指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孤立的,有时候选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来一起使用。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结合教学重点,灵活运用

经过长期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我课题组认为有机化学的教学重点可以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以分子构造式为基础,结合价键理论、电子效应理论,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制备方法等,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探究结构的差异,所含取代基、官能团的位置,所存在的电子效应,区分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特性、内在联系、相似化合物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掌握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内部知识体系和重点,就为我们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明确了方向,如何将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精心组织、灵活运用,充分协调好“教”与“学”的问题,对任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准备阶段,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全盘掌握内部、外部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互动式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回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映像,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4构建形成性考核体系,形成以此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检验标准

为了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促进互动式教学的运用和检验成效,我们初步构建出了一套双向驱动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考核的检验,学生能准确的知晓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并能根据考核评价结果主动去弥补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心态,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教师也能在此帮助下对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评估,驱使其对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进。

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在五个方面体现:一是课程内容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教学时间安排,把课程测试考核分为四个部分(① 烃类 ②醇、醛、酮、羧酸 ③ 含氮化合物与杂环化合物 ④ 糖类与蛋白质)分别进行测评;二是课间小组讨论评定,教师有序安排学生组合,采取组间竞争的方式围绕教师拟定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学生进行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三是自学记录评价,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完成小论文或网上作业等方式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以及对难点、重点和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来实现和监控。教师根据学习记录,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四是知识迁移能力考核,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找到知识连接点,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了亲电加成反应,已经掌握了加成的方向规律,等到学习亲核加成时,教师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通过现场问题请学生解答或提问让学生说出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亲核加成的规律。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也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平时表现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定。

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按照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节点,鼓励学生通^网上平台对现阶段教师的互动式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成效给出评价;二是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绩与学习热情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建立在对教师和学生双向驱动机制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的作用点是课堂,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够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保证有机化学课堂教学重点明确和整个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在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总结性评价。总结性测评范围全面覆盖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担负起支撑相应学科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洁,陆克义,张轩萍,等.互动式教学法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13.

[2] Wood,R.Assessment and Testing:ASurvey of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6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1)改革教学内容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2)改革教学手段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3)改革考核方式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3]刘国福,李慧,熊艳,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初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9):20-21.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7篇

关键词:有机信息;格氏试剂;有机备考

盘点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及模拟试题中的有机信息可以发现,除了双烯合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以外,格氏试剂也作为信息载体多次出现,如2013年江苏高考17题,2012年天津理综化学部分第8题等。格氏试剂到底是什么样的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又有什么应用,命题者为何如此青睐格氏试剂,本文试作分析如下。

一、格氏试剂发现的历史背景

1901年法国化学家格林(V.Grignard)对有机镁化物做了深入研究,当卤代烃RX与金属镁Mg在无水醚类等适当溶剂中作用时,生成的烃基卤化镁就是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及药物合成的格氏试剂。他指出格氏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生成有机镁化合物,第二步是有机镁化合物与其他试剂的反应。格氏试剂是与含羰基物质(醛、酮、酯)进行亲核加成反应很好的反应物,在合成醇类化合物中有特殊功效,而且格氏试剂是目前有机化学家所知的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因此格氏试剂是20世纪初有机化学合成的重大发现之一,格林(V.Grignard)也因此获得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格氏试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其中的C―Mg键为极性共价键,碳上带部分负电荷,镁上带部分正电荷,因此格氏试剂中R是一个亲核试剂,可与正离子或某些分子中具有部分正电荷的部位发生发应。格氏试剂的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

(一)与含有活泼氢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RMgX+H2ORH+Mg(OH)X

RMgX+R’OHRH+R’OMgX

其他如硫醇、酚、羧酸、酰胺、亚胺、胺、乙炔等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也能与格氏试剂反应,格氏试剂中的烃基则转变为烃。

(二)与卤代烃反应,即增长了碳链

RMgX+R’―XR―R’+MgX2

格氏试剂中的烃基与卤代烃中的烃基相连,增长了碳链。

(三)与具有极性的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在加成反应中,RMgX中的烃基加到极性双键或叁键中带部分正电荷的原子上,而MgX则加到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上,在反应过程中第一步必须在非水条件下进行,否则格氏试剂容易转变成烃,第二步水解常在弱酸性中进行,以便形成水溶性镁盐,便于处理。

三、格氏试剂的命题价值

高考有机化学怎么考?通过对近两年高考有机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的考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依据考纲但不追求覆盖面,突出对“双基”和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考查。利用格氏试剂考查有机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图2)

四、涉及格氏试剂的有机试题赏析

例1(2013江苏高考节选)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6O)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在空气中易被氧化。A的有关转化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写出以A和HCHO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基础有机合成题,从基础原料(苯酚)出发,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应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比目标产物和原料可知该合成的关键是如何将A(苯酚)和HCHO连接以便增加一个碳原子,而醛基的引入可以通过伯醇的氧化得到,结合题给信息应用格氏反应,既可以把A(苯酚)和HCHO连接,又可以引入伯醇。从目标产物入手逆合成分析逆向推导分析如下:

例2(2012天津理综节选)萜品醇可作为消毒剂、抗氧化剂、医药和溶剂。合成α-萜品醇G的路线之一如下:

已知:■

(6)试剂Y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以“α-萜品醇的合成路线”为背景,集卤代烃、醇、羧酸、酯等常见有机物的转化为一体,综合考查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及学生摄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由F到G利用题给的信息直接模仿,信息迁移可以解决问题,应该说这一问要想拿分并不困难,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该信息的反应机理有一定的难度。该过程分析示意图如下:

其实由A到B也可以看成A和CH3MgBr通过格氏反应制得B。

四、对有机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把握结构,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等,而有机物种类繁多,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必须抓住学习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即“构性相依”。有机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分析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理解有机反应机理是解决有机问题的关键。

(二)突破信息,强化信息素养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化学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要形成信息素养,“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新课程对化学学科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迁移和运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事实上,有机信息不论是来自中学化学教材还是大学有机化学教材,大部分信息的反应类型比如加成、氧化、消去等仍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因此从反应类型着手,分析反应机理,获得有效反应信息,再经联想、推理获取新知,这正是解答有机信息题的有效途径。

(三)回归课本,归纳总结提升

纵观近两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地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实际上都是课本上的习题通过变换、整合而来的,像烯烃的O3氧化,马尔可夫尼科夫加成规则,糠醛树脂的制备等。格氏试剂即是苏教版教材现成的信息,从格氏试剂的考查也让笔者感觉到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真谛,课本才是母题库,而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只有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真正做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永森.浅析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双烯合成反应[J].化学教学,2012(7).

[2]王永森,魏建业.高考中有机热点背景信息分析――羟醛缩合反应[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

高考化学有机化学第8篇

同时有机化学又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何通过高三复习,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使知识有序贮存,有序提取.如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高三化学教师值得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复习 策略 三关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5(c)-0000-00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能力考查越来越重视,不只考查知识的贮存量,更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夺冠,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狠下功夫.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约占20%左右.有关题目形式变化不大,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但由于有机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发散性强,因此生长点多,而被成为“信息”的试题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学生接触这类试题的陌生程度大,出错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于把握好有机化学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官能团的领袖作用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强有力的制约关系,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1把好“三关”精练精评

有机化学的复习一般采用“三步曲”,亦即系统复习、测练、讲评。

第一关是系统复习,应重在建立明确的复习目标,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有机化学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而应该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必须做到以课本为基础,以高考考点、热点、难点为依据,达到抓住考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之目的,复习要有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挖掘上有所突破,要使学生通过专项训练即温故后,能建立能力训练体系,能通过思考和联系,提高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即达到知新的目的,实现有机化学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能力化。

据此原理进行迁移,得到乙酸钠与碱石灰共热,产物应该是甲苯和碳酸钠.正确答案选B

在系统复习这一阶段,要帮助学生根据高考的要求,合理地建立知识的网络,使高考的各个考点热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深刻的烙印.在整个有机系统复习中,根据高考的考点、热点、难点,可设立几个小专题进行复习:⑴有机物的五种表达式;⑵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判断;⑶有机反应十种类型;⑷有机推断题的一般方法;⑸碳的四价在有机推断中的应用;⑹单体与聚合物的互写;⑺有机物的燃烧;⑻有机计算与技巧;⑼解有机合成题的思路和方法;⑽有机信息给予题及有机定量处理与解答等。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掌握由化学式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方法。归纳高考对同分异构体考点的题型,熟悉考查的角度和方式。并通过跟踪练习,及时加以巩固强化。

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一起总结有关规律和解题方法,以补足课本上的不足.例如,关于有机物燃烧的计算,课本上没有什么例题,但课后却有安排练习,高考也有有关的题型要考,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通过例题总结有关规律,让学生解题时有依据有凭证,避免瞎碰瞎撞,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第二关:适量的测练,利用配套的系列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测练重在选题,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所选题目是决定练习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所选的题目要有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和新颖性,要面向全体考生.

②要根据“两纲”、“一本”(亦即、《考试大纲》和课本)的要求,教学大纲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当然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是依据大纲的基本精神制定的,它既考虑了中学化学教学预期达到的目标,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课本是依据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是试题之源,解题之本,因此在选编测练题时不能脱开教材和大纲要求,片面追求难题,要基础能力并重,难度大小适宜.

③对高考的热点题要多做多练,不厌其烦,难题要量力而行,常见题型要不放过,要做到熟能生巧,高考的热点题回头率几乎为100%,所以不容有失.

④对历届高考题要做到题型熟\解法熟,历届的高考题题型基本稳定,形式不变,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利的先天条件,弄通弄熟有关的 题型,在高考考场上就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专题复习的阶段性练习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小专题系列练习,一种是阶段性小综合练习,第三种是专题综合练习,其知识覆盖面不同,综合性和难度也有不同.各个类型的题目都要经过精心选编,力求以少胜多,确保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经过演练,达到强化知识结构、促进向能力转化的目的.

2加强指导,形成能力

有机化学知识内容繁杂,若不加以整理,将会无章无序,难记难用。所以我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积极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有机的专题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官能团为主线,首先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主要性质和反应。如醇羟基能发生的主要反应,酚羟基能发生的反应等,通过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纵横比较,把有机物交织成一张特殊的网,便于有序记忆和提取应用,同时培育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复习和练习,启发学生集思广益,运用类推和联想,归纳出常用的有机知识规律,如有机物燃烧的规律,最简式相同的物质具有的共同性质以及一些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等等,从而使所学知识条理化、规律化、易于在解题时发生对应迁移,并且在对知识的加工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将知识类比、同化、抽象、加工的思维能力。

有机信息题是高考考查自学能力的重要题型,而且往往与有机合成题,推断题融合在一起。所以在选择例题进行平讲时,要能特别注意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高考题为范例,让学生寻找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如分析要合成的有机物属于何种类型,它带有什么官能团,它与哪些知识信息有关,并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解题思路,然后循思设疑,创设情景,展示解题的全部过程,在解题的关键处巧妙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规律是逆推顺展,迁移转换组合,采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在有机化学的复习中,应以“两纲一本”为依旧,把好“三关”,精练精评,帮助学生找解题思路、找解题方法、找解题技巧,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