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院校的特色

职业院校的特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6 17:05:11

职业院校的特色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1篇

关键词:企业高职;特色建设;定位;文化与制度;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18-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从追求规模发展到追求内涵与质量的重要阶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招生生源下降、普通高校面临向技术技能转型改革的多重压力下,高职院校、尤其是企业所属的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特色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母庸置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内涵建设、培育品牌特色是使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目前,高职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不少相关研究表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呼吁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教育,这固然非常重要,不可缺失。但是,学校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更主动地关心企业的利益,能否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地思考我能为企业做些什么?我为企业做了什么?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才是校企合作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企业不同于政府,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较多情况下高职院校处于弱势的一方,学校资源是否使他们有能力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利益?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利益,政府需要重视,学校也要主动思考。

二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职前教育、轻职后培训的现象。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高职院校要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但这远未得到落实。不管是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是其它学校,都把学历教育看作是高职学校的主业,制度措施、管理考核是刚性指标,培训最多只能算“辅业”。这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一方面,建国几十年的积累,不少学校在学历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学过程也比较稳定,较容易办出成效;另一方面,职后培训涉及的教育对象、培训组织形式与学历教育有很大不同,且对培训资源的要求更高,使得高职学校自然不自然地把学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就单次培训活动而言,它可能是没有体系、缺乏系统、单就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操作技能开展的;考察一个成功的培训中心,把同一专业(工种)的培训项目集合起来,它是一个体系完整、目标清晰的系统。把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构建企业员工全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遗憾的是,这些在高职教育研究中几乎是缺位的。

三是服务意识。传统的观念,服务似乎是第三产业的“专利”。应当看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第一、二产业也在强调“服务”。有的地方将高职院校划分为“教育服务型”高校,这个提法是否科学值得商榷。但这种划分更加突出了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对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少学校、不少教育工作者,念念不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沦为”服务者,似乎地位下降了,不适应、不承认。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要转变,教育培训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服务,就是要站在学生、学员、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了自觉服务意识,教育培训的活动中心就会主动倾向于学生、学员、企业这一边。只有把服务意识转化为行动细节,我们才能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与企业同行,校企合作才有生命力,强调服务本质上是为了自身发展。

四是不少大型企业纷纷举办了自已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有各种职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说明学校培养的人才、或者学校提供的培训服务与企业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企业要自己干。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我们该为谁服务?我们的服务质量如何?我们的上帝是谁?是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思考、反复思考的问题。

上述问题,对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影响,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二、企业所属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

企业所属的高职院校,本来是校企融为一体的,从理论上讲开展校企合作比政府举办的学校具有更加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这些学校一方面在职前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要受到母体企业的限制,另一方面服务企业的培训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要使学校成为企业满意的企业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说,在校企合作、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学校如何自觉地关注企业的利益、如何克服重职前、轻职后的传统观念,如何实现由育人者到服务者的转变是高职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的话。那么,把学校办成真正的企业大学则是企业所属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的首要任务。

1.准确定位、形成共识是特色建设的前提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在企业所属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学校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自己优势、劣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我们首先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才能把握学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准确定位,必须扬弃与变化了的现实不适应的习惯思维和惯性思维。学校必须明白,你首先是企业的一员,要主动作为,首要任务当然是服务企业。学校的发展战略必须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学校的特色建设,当然离不开服务企业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特色建设,这可能是企业所属高职院校区别于其它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也是特色建设之源。电网企业明确要求学校把工作重点由职前教育转向职后培训、并保留适度的职前教育规模,这是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企业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与高职院校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的职能要求一致。学校的特色建设,首先必须在服务企业上做出特色,先在企业员工培训服务上做出特色。离开服务企业的特色建设,对于企业所属高职院校而言,可能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如果学校能象成功的企业大学那样,真正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工具,学校在企业中就有了地位。如果企业真正满意了学校的服务,认识了职前教育对于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价值,企业乐意以支持职前教育的形式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学校的职前教育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有学校曾提出职前教育向精特优发展、职后培训向实大强推进,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提法。为什么一些企业要自己组织新员工培训?它说明职前教育并不能满足企业员工上岗需求,职前教育质量提高还有很大空间。毫无疑问,培训真正做实、做强、做大了,职前教育做精、做特、做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制度与文化建设是特色建设的灵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其生生不息、耐以生存的强大动力,是民族之魂,是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制度与文化是有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顶层设计者的文化底蕴对于制度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制度直接影响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指向,又对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产生推动作用。学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得到传承、并能适应新的环境积极向上、有所创新,这固然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学校领导者的文化理念、办学思路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应与其发展战略相适应,必须由强有力的领导来推动。例如,绩效考核中的KPI指标,应直接将职工的活动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员工的活动指向、工作态度产生直接影响。有的学校中存在的“受习惯思维影响,不太愿意接受变化”、“教师参与培训能力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虽然不是学校主流,但也反映了学校定位还不够清晰、制度与机制创新不足的问题。

教育部推动的学校章程建设是学校文化与制度的顶层设计,可以作为完善制度建设与谋划特色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作为动员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分析学校面临的现实和条件,对学校功能与作用进行合理定位,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如果通过章程建设能形成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相互认同的文化理念、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我是谁?”,“我首先该为谁服务?”上形成共识,规划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使章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治校与制度建设的总纲,为学校特色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3.队伍建设是特色建设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是学校的办学资源。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固然重要,但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是不可替代、是起决定作用的办学资源。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学校特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人说,教师适应不了培训工作,要从职前教师向职后培训教师转型,这种说法是不太确切的。专业教师不能担任培训工作,说明他本身就是不太合格的高职教师。做不了培训你怎么能培养零距离就业的毕业生?这是高职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高职走内涵发展道路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不能胜任培训工作,是能力不足,更是观念问题。长期以来,高职学校中普遍不同程度存在重职前教育、轻职后培训;重学校教学、轻现场实践的倾向,服务意识淡漠,是导致教师实践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成为学校开展培训教学和服务社会的短板、也是高职学校特色建设的短板。高校要有大楼,更需要有大师,高职学校就是要有技术技能大师。如果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专家、技能大师,这所学校就不会没有特色。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创新制度建设。要有技能大师,必须要有产生大师的土壤,文化与制度建设是关键。长期以来,学校的制度建设是以实现职前教育为导向的,包括分配制度、人才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等。例如,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对相对稳定的职前教育是比较有效的,但有的学校对工作量的计算过于精细,实际上导致了少数教师一切向课时看的不良倾向,不利于教学改革与创新,更不适应于提升培训能力建设。有的学校试行“项目制”改革,取得较好效果。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既要有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也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果过于强调稳定,可能会是“温水煮青蛙”。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若教师以“育人者”自居,讲服务不适应,搞调研走形式,下现场难深入,提高实践能力就难以落到实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如果转变了观念,通过制度、政策、措施的激励,围绕学校发展战略,校内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就会有积极主动的作为。教师就会积极投身现场实践、项目建设实践、培训教学实践,自觉、主动、虚心向生产一线人员学习、向被教育者学习,实践能力就会迅速得到显著提高。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有可操作的规划。要根据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制定教师建设规划。要结合教师个人实际,把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统一起来,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指导、有落实、有检查、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给教师搭建良好的平台。现场实践、课程建设、实训资源建设都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争取和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设备安装、调试、检修工作;参与企业标准、作业指导书、技术方案的制定工作,推动教师在生产一线迅速成长。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全校通力合作。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学校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也要转变观念、既要执行管理职能,更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教师提供服务,为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条件开绿灯。让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业务素质和教学、培训服务工作上。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还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要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研究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层级,提高学校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支撑作用。

4.扬长避短是特色建设的必然选择

特色建设不是面面俱到,“全面发展”就没有特色。要充分分析学校职前、职后教育的优势、特色与不足,分析企业核心需求与学校培训能力的差距。例如,对应于企业的核心技术与主要岗位,学校的培训资源与企业培训需求的差距在哪里?只有通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合理确定特色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先在建设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企业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做出成绩,总结经验,巩固和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并逐步在核心资源建设上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现有的各种评价标准有时似乎与强调特色创新之间存在冲突。如对一个单位、一个人、一门课程,甚至一堂几十分钟的课,其评价标准百分之百的统一、全面、完整、完美,可谓滴水不漏,每项的分值分配精细,极具“可操作性”。然而,当选手学会力求用评委“听得懂”的内容和程式参与比赛时;当评委有时囿于“规则”而不得不对某个有“缺项”者忍痛割爱时,是否意识到“十全十美”的规则会也妨碍特色的产生呢?!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转变观念,克服重职前教育、轻职后培训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校企合作、特色建设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2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图书馆 特色馆藏 特色服务

个性与特色是生存之本,失去特色就失去了光彩。建设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是一个图书馆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表现。作为图书馆界刚刚崭露头角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正以其专业的、高品位的特色馆藏文献资料,雅静整洁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建筑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开展特色服务的前提条件

1.高雅浓郁的阅读氛围。图书馆作为读者最集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其环境的优越程度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图书馆的室内装饰应以雅为主,雅中求静。以服装院校为例,可将师生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以多种形式悬挂在阅览室,既为本院师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提供了一方展示的舞台,极具吸引力和鼓舞力,又为安静、文明的图书馆添加了更多文化艺术内涵,削弱了大量书籍、书架、桌椅、人流带来的拥挤感和压抑感。读者在和谐的氛围中阅读易于掌握知识、获取信息,心理感到轻松愉快,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2.特色馆藏。特色馆藏建设是开展特色服务的基本保障。以前,图书馆的藏书纯粹由采购人员包办,采购人员与读者缺乏交流与沟通,因此,采购的文献有一部分常常被束之高阁,使用价值较低。鉴于此,职业院校图书馆建立初期,就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图书采购机制,根据自己的性质、职能及任务和读者群的特点组织馆藏文献资料。职业院校图书馆特色化馆藏建设的主要模式包括专业特色、类型特色、文种特色和地方特色等。它往往是以校园网和互联网为基础,通过重点专业学科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实现和完成的,并创建有专业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开展特色馆藏建设首先要进行明确的调查评估,根据读者群的专业、年龄、知识等特点,实行“教师参与、分类选择、集中收藏”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选择地入藏图书,使藏书结构趋于合理,防止片面追求大而全,无限制地扩大藏书的范围和追求藏书量。首先,图书馆按照整体发展规划,合理分配调控购书经费,细化分配层次、专款专用,将经费额度分配到各院系、专业以至各教研室和课题组;其次,各院系成立文献资料建设小组,保证教师参与图书收藏决策,并确定采购对象;图书馆负责向他们提供及时充分的图书出版信息;第三,图书馆严格按照各院系选择确定的书目,进行采购收藏。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实现专业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兼顾的原则,组织收藏各类文学作品、人文和科学普及读物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3.读者工作。自从有开放的图书馆以来,为读者服务就是馆员的天职。从任何一个角度考虑,图书馆工作就是要一切服从读者,树立“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意识始终是顺利推进图书馆工作的前提。上海图书馆“365天,天天开放”的服务口号,深圳图书馆“视读者为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都是“读者第一”宗旨下的创新服务。图书馆藏之名山的是书,传之久远的却是知识,管理知识成为图书馆员代代相传的事业。因此,读者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基础标准,读者的需求就成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外部,可以引进读者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从馆员的仪表、行为举止、服务流程、反馈意见等都要有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规范,紧紧围绕“读者第一”这一中心环节来开展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建设、服务项目,以最大限度的方便读者为目的。图书馆可采用多种形式举办读者交流会,让读者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加图书馆建设,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读者交流会,读者能帮助图书馆搞好宣传和管理。读者宣传图书馆比馆员宣传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由于读者的参与,可以激励馆员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服务,不断为图书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极大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壮大。内部,图书馆员要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应先从馆员做起。目前,职业院校图书馆馆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1)馆员的服务意识不强。(2)馆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不够。要克服这些障碍,图书馆员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培养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读者第一”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进取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图书馆员多采取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流通服务工作往往是因着读者的满意而满意,因着读者的快乐而快乐的。在满意和快乐的背后,蕴含着馆员无止境的付出。站在图书馆最前线的服务窗口,馆员的任务绝非是一借一还、上架下架的机械性操作,馆员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图书馆人的风采。馆员的微笑、馆员的和善、馆员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优雅与内涵,都将会是读者内心深藏着的一段温暖的回忆。事实上,馆员也经常需要查找资料,当你面对读者的时候,如果多想想自己查找资料时的心情,就应努力克服与读者在思想观念、知识、地位、能力、个性、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平等相待、互相理解,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真诚交流,共同实现各自的目标和愿望。同时,现代化的图书馆员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和了解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服务中体现出学术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个馆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及时了解所在院校各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热点、教学科研情况,不断更新观念,研究和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和阅读需求,准确接受对方的信息,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文献资料的供给服务,还能进行多种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提出的一些特殊服务,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

二、立足本馆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工作

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用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读者服务工作。

1.为企业提供专题信息。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图书馆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图书馆要对用人企业的信息需求进行广泛调研,确定服务方向,根据企业需求采取网络服务、在馆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并举,给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图书馆作为校企的中介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一方面图书馆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将本校优秀的科研成果适时推荐给企业,合理配置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同时企业可将自己灵敏的市场信息通过图书馆传递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好专业设置和调整,实现校企双赢。

2.创办专业资料馆。资料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资料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利用,主要是对前人创造和提供的文献资料、科研成果的搜集、整理、筛选,为教学人员提供有关问题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借以借鉴、学习和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二是搜集汇总当代最新信息,包括各个领域的研究动态、判断解决问题的程度和已经达到的水平,预测发展的趋势,为教学人员确定研究课题及主攻方向提供可靠的情报资料依据。可以说,教学离不开图书资料工作,图书资料工作依靠教学的发展而自身得到提高和完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将日益明显。以服装院校为例,广泛收集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和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服装艺术资料馆,为从事服装艺术设计的人员全方位提供信息咨询、图书借阅等服务。同时,主动与校科研处联系,对重点科研项目的信息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为配合科研项目,合理调整馆藏建设,必要时予以资金倾斜政策,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主动为教学和科研搭建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

3.建立特色化数据库。在数字化、网络化日益走近人们生活的今天,图书馆拥有大量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各类特色化数据库。职业院校图书馆应将本校独特的专业知识等特色馆藏数据化,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服装院校图书馆可以建立服装文献数据库,便于信息成果的推广实践和资源共享。

4.强化网站建设,促进信息交流与沟通。一个优秀的高校图书馆网站不仅要有大多数网站具有的数字资源,还应该有其它网站没有的特色馆藏资源,突出体现本图书馆网站的个性。网络的开放性为高校图书馆网站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首先,图书馆网站可以针对本校的学科专业和教学重点,增加交流性栏目的设置,如科研论坛、学术交流等。为读者提供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营造网上学术氛围。其次,通过网站广泛征询读者有关网站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的服务质量。

5.广泛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咨询服务。为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帮助读者解决疑难,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为读者尽快查找提供文献检索工具,如编制各种推荐性书目、报刊文章索引、内容索引、专题文摘、综述、评述等。

6.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提供图书文献资料,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八荣八耻教育”等专题陈列展览,为教育教学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同时积极利用网站、报纸、广播站等方式传递最新图书信息,定期开展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新书推荐。

服务工作的境界是无止境的,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里,我们服务的是每一个热爱知识、热爱读书的人。我们深信,随着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和自身条件的不断完善,我们默默无闻的工作会带给读者更加美好的回忆,丰富读者的心灵,为读者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伏潆滢.试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3(3).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3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grou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ep fusion with the enterprise, can improve the school running quality, better service area economy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aking Centre South Industrial School demonstrative specialty group: the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s the example, describe the basic, the idea, the highlight of the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has a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 specialty group in Hunan occupation universities, a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social awareness of Hunan occupatio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关键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石油化工;社会服务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group;petrochemical industry;so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00-03

0 引言

为加快构建与湖南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示范性职业院校的示范性作用和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各个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特色专业群建设,岳阳市组织中南工业学校申报建设石油化学行业化工建设专业群,中南工业学校是一所立足于石油化工,服务石油化工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职业学校;有40多年的建校历史,开设有焊接、安装、仪表等十二个专业,现有在籍学生5000余人。学校是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石油和化学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了以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协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构建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的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

1 专业群简介

1.1 专业群建设基础

石油化学行业化工建设专业群由核心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及机电设备安

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共三个专业组成,其中焊接专业是部级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十二五”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压力容器制造、化工管道安装等化工建设中掌握多种焊接工艺的焊工技能人才。该专业拥有2个省级精品课程,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设有湖南省焊接技能大师室,现有在校生742人,四十年来为石化行业输送6千余人焊接优秀人才。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化工设备、化工管道制造、安装、维护、检修等化工建设所需的管工、铆工、钳工等多个工种技术技能人才。是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十二五”生产性实训基地。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096人,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门省级精品课程。历届毕业生参加了国家多项化学工程项目建设。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1998年设置,2012年确认为湖南省特色专业。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化工仪表安装、维修、调试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校学生186人,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为化工行业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三个专业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为化工装备的制造、安装、维护、检修、监测等多个岗位形成配套服务,为全国特别是湖南石化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

1.2 专业群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前身隶属中国第四化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为全国十六家化学建设公司培养焊工、管工、铆工、钳工、仪表工等多个化工建设岗位人才,教师60%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高。通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年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本专业群形成了下列明显优势和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技能、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突出“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构建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实践条件建设――基本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校企共用的实践教学场地;

学生培养――形成了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的培养氛围;

社会服务――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

2 专业群建设思路

按岳阳市《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结合湖南省石化产业向岳阳转移的发展趋势,中南工业学校以拳头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构建由焊接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三个专业组成面向岳阳区域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的化工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以带动本区域其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1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根据岳阳市《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确定以市局领导、行业专家、学校三方组成“化工建设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对岳阳区域石化行业深入调研,制定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计划;建立以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为基础的化工建设专业群,面向岳阳区域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岗位培养高技术高素养人才;带动岳阳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与产业对接紧密,对其他专业群起引领示范作用。

2.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立足本区域石油化工行业,建立以“项目+现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为主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现场焊工、铆工、管工、钳工、仪表工等施工项目,开发出不同的项目课程,充实岗位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整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化工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现有焊接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管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修实训车间、化工仪表安装实训室及化工仪表调校实训室进行改、扩建,增添能体现当前化工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学设备;共同建立专业群内综合技能训练现场教室三个。与东方仿真公司合作,共同新建一个仿真实训室。

2.4 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制度,着力把焊接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石化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按照“双师型”教师要求进行培养;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2.5 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师资培训、顶岗实习、课程改革、质量评价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 主要突破点

3.1 对接石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3.1.1 “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立足本区域石油化工行业,与企业合作完善“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现场焊工、铆工、管工、钳工、仪表工等施工项目,开发出不同的项目课程,充实岗位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2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机制,实施双证书制度

立足石化行业,将专业与企业岗位群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瞄准化工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发展动向,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机制;根据职业任职要求,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本专业毕业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3.2 整体设计,构建基础相通、核心融合、专业特色突出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3.2.1 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构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对专业群专业人才要求,系统构建专业基础相通、主干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独立,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确保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2 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

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实施理实一体和工学一体的一体化专业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重在组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如学校铆焊生产车间、化工管道安装模拟工段等设施进行现场教学,将企业文化、现场案例、工作场景、行业动态真实及时地融入课堂。

3.2.3 共建共享,引进开发并举,建立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统一构建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职教新干线),专业群的三个专业都建有专业资源空间,我们力求建设具有中南特色的专业资源空间群,构建专业课程资源的立交桥,如核心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资源空间――中南焊接:焊接博物馆,焊接核心课程集合平台与交互使用的立交桥,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专业成果、优秀学子的展示平台等。以核心专业为头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慕课(MOOC)课程的建设。全校师生均建有功能齐全的个人空间。

3.2.4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化工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与一线企业专业一道对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从易到难,比单一到综合设置实践教学项目课题,每个项目课题又含有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对职业岗位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随时添加新的模块。

3.3 对接化工建设产业、建立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

紧紧抓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条主线,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地方石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推进培养方案实施着手,对校内原有实训基地进行改建,成立了集教学、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现代化实训中心,形成了真正的“校中厂”,实现了引企入教,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化工建设专业群品牌。

3.3.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单项技能实训室建设:

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校内焊接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管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修实训车间、化工仪表安装实训室及化工仪表调校实训室进行改、扩建,增添能体现当前化工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学设备,对省内化工建设起到提升作用。

综合技能现场教室建设:

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现代化工模拟工段”精心设计,通过投资或捐赠,新增浮头式换热器、反应釜等静设备及管道附件,再现当前化工建设施工真实场景,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技能现场教室。

生产性教学车间建设:

与湖南吉祥石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安装实训车间”通过投资或捐赠,新增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设备,可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及承接生产加工任务,实现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3.3.2 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优质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投资新建8个校外实训基地,成立“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为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及技术改造等提供服务,实现双方共赢、资源共享。

4 结语

通过建设好化工建设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其服务石油化工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与岳阳区域职业院校资源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对接岳阳化工园区及石化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并引领岳阳区域或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建设。

在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观念不强,还需探讨加强几个专业之间如何互动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二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如何建立适应本专业群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升湖南省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梅.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特色专业 内涵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服务区域经济的纽带,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突破口。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匹配。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决定着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将从初期的规模扩张转变到以特色求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来。

二、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办学的实践中,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要把特色专业的建设从最初的良好愿望、规划设计,向着健康稳步推进、特色不断凸显的方向发展,除了高职院校有宏伟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之外,还必须严格遵循一些基本的工作原则。

(一)要坚持特殊性与一般性相对统一的原则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都有很多不可预测的新发因素,但无论具体情况如何,每所高职院校都应当在推进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的研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人才成长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掌握社会尤其是各行各业对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始终把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置于一般规律的约束之下。

(二)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支撑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则是最直接的实现手段,同时,教学过程又离不开科研的支持,教师所开展的科学研究过程及其成果完全可以为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先进的方法和更新的内容,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提供理论研究的引导和有力支撑。因此,我们在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科研工作。

(三)要坚持既能积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可得资源、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又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能真正达到目的,必须要把预想的发展方向、目标与现实可行的操作手段紧密结合才行,要通过现实可行的手段去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因此,必须尽可能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一切可发挥作用的潜力,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教育资源。

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能够认真坚持以上所述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全面推动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高低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在校期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实施来实现。当前,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主要原因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没有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个性。

高职院校应顺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岗位设置和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专业核心能力,全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二)要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课程可以组成不同的模块,模块应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模块之间、模块中的课程及教学环节之间要有必要的内在逻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体现特色专业的针对性,还要适当考虑适应性。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特色课程建设,紧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主线,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特色专业课程,建成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

(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明确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应当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注重实践环节,把实践课程体系放在与理论课程体系并重的地位,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特色。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多方面、全方位地开拓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能满足全体学生顶岗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实训功能,并以产、学、研结合为发展方向,扩大实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内容合理排序。以项目教学为导向,实施任务教学法,完成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解为多个项目,并结合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灵活调整各专业的学期实训安排,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与其他的各专业,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担负着为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重任,具有循环培养人才的特点。因此,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管理性和综合性。

高新技术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一代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如何适应新形势,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力争为各行各业输送大批的有真才实学的高级技术人才,应当引起高等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认真思考。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较之与其他的各专业,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担负着为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的重任,具有循环培养人才的特点。幼儿教育虽然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它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学前教育的从业人员的人文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既可以胜任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又具有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能担任学前教育的各种机构、各种形式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学术性和研究性、管理性和综合性。

一、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前提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的特点。它既有显性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现场见习、模拟练习、科技活动等组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又有教学计划以外隐性课程,它包括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与专业和综合素质有关的实践活动。

显性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体系一般为两年,每年的标准学时为1600学时,在两年总计3200学时中,68.7%的学时用于实际操作训练,25%的学时用于专门的学科学习。这反映了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特色。(1)而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来自中专幼师、高中职业幼师、中等师范学校,有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因此,提前实训时间、突出实训学时,加大实训的深度和广度,是本专业的特色也是它的首要任务。实训过程应该是多层面的主题交叉,短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具体、直观的教育主题,如环境布置、教材教法、活动区域等;长时间的实训,应该安排观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发展的现象、特征及规律性的主题,使学生们用已知的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感悟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之不足,激发出深化和发展已知理论的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原动力。

隐性课程中的实践学习:社会中的人它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制约,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当中蕴含着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有意无意或直接或间接都在参与着,这里边就深藏着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专业技术也好,综合素质也好,只要你多加留意把握好契机,对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定是有帮助的。比如第二课堂的手工制作、环境布置、周末应聘家教、假期选定对象追踪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各种能力发展的规律等等,经历了那就将是一笔财富。

二、理论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关键

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是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终身教育为目标。(2)要考虑到学生的转岗、自学教育、继续深造等各方面的理论衔接。因此,大学文化基础知识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链接未来的链条,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不断升级。由于未来的职业不可能是终身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面,就必须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高职教育的其他专业,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又担负着培养人的任务,它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显而易见,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应更具理论性和科学性,使学生面对教育对象能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等各项工作。

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增加知识培养文化底蕴,而且是构建专业学科的框架和支撑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专业理论时教与学都感到枯燥无味的局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等方面既要做到独树一帜又要考虑到符合自身特点,使学生感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是一种乐趣。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强化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专业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应该敢于创新,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认真听取批判性的意见。理论知识也是在不断的争辩中得以发展完善,任何的墨守成规对理论知识的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

三、研究性和学术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保障

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和学术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同时,应带有批判性的反思思维,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提出问题。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得从选题开始,而选题离不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进程。首先应该是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善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比较,能产生独到见解的、带有批判性继承的课题。其次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教育对象的言谈举止,把现象、问题、规律性等归纳、概括成为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再有是国家根据发展和改革需要统一规划的课题。不管是从理论从实践还是从规划选出的课题,都应该与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能力水平相结合。因此,平时应该要求学生多读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体会;实训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日积月累就能提高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积累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过程。

四、管理性和综合性是学生就业成才的目标

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意志健全、态度能力一流、知识结构合理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因此,在综合性素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技巧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社会性素质等等。台湾学者马信行在其《训练方法的创新》的文章里,把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3)笔者认为这四种方法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中,它不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这正是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宗旨。在管理性方面要培养学生对教育对象个体、班级、年段、全园性、地区性等在各种层面的管理。无论将来是在一线进行教育教学的学前教育者,还是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管理都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课题。对教育对象个体的管理,从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必须追踪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措施等,应该记录在案,以便各个教育阶段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借鉴。班级管理应建立在个体管理的基础上,各个教育环节中必须考虑有效的教育方法,清楚对各种群体的孩子达到某种程度的刺激教育,这都应该贯穿在孩子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并根据班级特点进行特色教育。至于年级管理、全园性管理、地区性管理,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更复杂的管理层面,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尽可能多的积累管理经验,为将来就业时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独立开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里特殊的一个专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双重性,对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训应该具有特色要求,以使他们更快、更高、更好地就业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34期.

[2]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6期.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共建;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21-03

一、共建特色专业的背景

国家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非常重视,把建设特色专业作为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分六批在高等学校共立项建设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含323个经费自筹建设点)[1],2011年又有78个专业点成为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各省、各市、各校也纷纷开展了各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和实施。

通过部级、省级、市级、校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和实施,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是发挥了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一些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专业群不断产生和涌现,带动了各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还带动了相关工作,如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工学结合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水平较高与质量工程相关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化以及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地不断提高。

但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市场关系最为密切,需要得到市场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认可以及监控,政府不仅要在宏观政策上进行指导,还应在制定行业标准、参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1]。行业协会的身份和特点,可以代表政府和企业和参与到其中的高职类院校共同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

行业协会居于社会和政府之间,行使管理行业公共事务的社会公权利,一方面在政府监督下协助政府管理行业成员,另一方面代表行业成员的利益对抗侵害成员利益的政府行为[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因此,在区域高职院校和行业协会共建特色专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共建特色专业的内容

1.对区域行业特色专业的确定和分析。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借助行业协会对相关行业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分析区域内相关行业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强化质量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协会可以及时收集行业企业和市场人才的需求,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制定好明确的目标,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出明显的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体现课程的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专业建设方案切合专业及学校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3]。

3.建立灵活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行业协会始终保持与一线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可以充当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帮助高职院校建立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包括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工作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的工作机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的调研机制,培养目标的专门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的调整机制[4]。

4.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行业协会可以组织相关行业企业内的专家参与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通过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优质课程建设并构建精品课程体系,是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力度、教材建设工作、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切入[3]。

5.特色专业建设更需要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行业协会参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高职院校构建以“双师结构”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培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策划、设计与建设、为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兼课讲座教师等[5]。

6.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作用,通过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学做一体的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证书和顶岗证书的三证融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5]。

7.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实训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5]。

8.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5]。

三、共建特色专业的远景

1.区域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协会共同达成“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框架协议,合作一个或者几个建设特色专业。

2.通过对特色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和分析,共同制定特色专业的专业标准(包括特色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等),使得各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的教学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并开发与职业相对应的高职教育专业体系。

3.共同制订“校校对接、校企对接”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性、复合型、应用创新型特色专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方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

4.建立与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机制,建立以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为桥梁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模式,合作内容和形式包括: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就业,以及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人员交流等方式,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以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质量,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等。

5.以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共同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一个校校-校企深度合作联盟实践教学基地,完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松紧结合型多工艺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

6.共同创建一个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376):36-40.

[2]潘丽.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的探讨[J].学会,2008,4(233):40-42.

[3]阮艺华,刘兰平.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标准开发[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65-68.

[4]包呼和.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23):21-22.

[5]肖锭.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发展的实践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2012,11(6):28-29.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7篇

【关键词】石油文化;职业生涯发展;毕业生

一部中国石油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百万石油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孕育、发展和弘扬优秀石油文化的文明史在几代石油工人使我国从生产原油12万吨的“贫油国”跃升到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的伟大实践中,培育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石油文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院校的教育也逐渐成长起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石油特色高校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和政治优势----用中国石油的传统和文化培养新一代石油工人。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尚人才的场所,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尤其是在诚信受到考验,假冒伪劣泛滥,人格扭曲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对于石油特色高校,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也渐渐淡化了老一辈石油人精神的灌输,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是石油院校最好的教材。“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黑天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最基本、最典型、最生动的概括和总结。从石油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涯是大学生就业志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石油特色高校的日常教育中加入石油文化教育,对毕业生形成“爱石油、献身石油”的志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新生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的形成成为创新高校就业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促进大学新生成功就业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尤其是90后新生进入大学校园,经济危机影响尚未消退的环境下,作为石油特色高校的学生,他们对石油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其将来就业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石油文化中的哪些要素又是就业单位所看重的、是我们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对石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石油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而石油特色高校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绝大部分是去往各大石油公司旗下的分公司,而对于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就是我们石油文化长河中的分支和发展。在学校开展举行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专场招聘会的过程中,通过走访老校友和企业招聘人员了解到,各大企业对毕业生对该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了解很重视,往往作为是否聘用的重要准则。因为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是否真的期望在企业工作,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将要开始的工作中去,并为企业做出相应的贡献。通过对就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在面试工程中,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毕业生被问到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从而可以看出石油特色高校毕业生对石油文化的认知程度,对其能否成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新生入学初期,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行业还只是很懵懂的认识,在入学教育中应该加入石油文化的部分,让新生在入学伊始就开始接触石油文化,并在以后的教育以及就业指导上不断深入。

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石油文化和职业发展规划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进入了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从培养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诚信品质、发扬敬业精神、重视责任意识‘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他人相处等各方面内容着手,石油文化的内涵和精神都是对我们学生素质与人格的全面塑造和升华的最好教科书,最终将成为他们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职业院校的特色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28-02

201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意味着在坚持内涵建设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全面进入特色发展的阶段。

一、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内涵

所谓特色,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其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和自身独特的本色。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是这样描述高职院校的特色的: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学校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2]。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由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设计、双师型教师和育人文化等方面都要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除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和中职学校的本质特性外,还包括高职院校之间发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个性。

首先,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是办学特色建设过程和建设目标之合成。特色发展,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道路,办学特色不仅应有别于一般的普通高校,还要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特色和本校特色。在践行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显然应走在诸多普通院校前面。高职院校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既根据不同的区域、行业背景形成了个性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又有共性的特点。马树超先生在评述首批国家示范院校特点时指出,这28所高职院校普遍具有以下特点:院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领导能力,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认真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将建设重点落在人才培养上。

其次,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整体工程。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办学特色的理念要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教育实践,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和师生精神风貌等内容,综合反映出院校的办学理念、院校的管理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选择恰当科学的发展策略,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可以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推进。

二、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策略

1.树立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着办学实践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是根据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三改一补”方针,由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行业、地方举办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或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加上受到办学思维定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办学理念不成熟。办学理念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和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起着极大的导向性和激励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办学理念鲜明、学校个性特色突出的院校在教育发展中往往占据了领先地位。

办学理念是指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对办学思想以及办学历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是对院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对实现目标行为的理性认识。优秀的高职院校在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时,往往立足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适应行业需求,在发展道路上不约而同地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以特色立校求发展,注重质量、规模与效益相协调的道路。也有部分院校提出要铸造教育品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明确表述为:立通、服务区域经济,笃实立业、发展关键能力,铸造品牌、实现内涵发展。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依托中山高新区的工业园区的办学过程中,为解决制约学院发展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

制,深化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了一种园区特色浓郁、校企深度融合的独特的“火炬模式”。

2.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办学理念的阐述。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时,主要集中在为本区域、本行业培养人才上,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能力,显然它的培养目标或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部分院校在关注技能培养的同时,开始关注所培养人才的人格、诚信等品德素质,关注人才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断实践、探索、反思、调整所总结出来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事实上也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大多数的优秀院校,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会从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和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8]。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基础上,都强调校企合作(融合)共育人才,强调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还要培养综合素质,依托行业实行订单培养,创新工学结合形式并根据各专业特色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主要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根本问题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握实验、实训、实习三大环节,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扩大实践教学比重的同时,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理论教学内容,依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关键在于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践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加强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是院校建设的中心工作,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建设的合理、科学及其质量、水平,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生命力和社会贡献率的重要标志[9]。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建设而形成的,集中体现出院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的特色体现在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外化为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声誉好等方面。

在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方面,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办学背景和地方政府办学的先天优势,对接区域内重点行业、支柱产业,按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民航总局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他们依托行业开设了飞机维修工程类、航空服务类、电子信息类和航空港管理类专业群。由于服务面向及专业定位准确,毕业生符合民航行业相应岗位的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深受民航企业的欢迎。实施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提升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院校的影响力和声誉。高职院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和规划,必须围绕内涵建设,综合分析自身现有的办学基础、专业结构及办学优势等因素,坚持错位发展、优势发展;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围绕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依托高素质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对高职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等教师共性的能力,还要求教师掌握对职业、企业、行业乃至市场需求的信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这意味着要建立一支具有校本特色、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特色发展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要提高。一方面,通过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制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更加侧重考评教师参与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业绩;扩宽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的途径,从生产一线引进学历层次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的途径,加强院校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深入企业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要发挥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站(所)的作用,开展技能鉴定和培训服务。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同时,应注重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步伐。双师型教师结构要优化,职业院校在培养和引进行业影响力大、技能素质高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同时,还应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方案试行[EB/0L].2004-04-19.

[3]马树超.能力?理念?基础?水平——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N].中国教育报,200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