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最近的经济形势

最近的经济形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6 17:05:11

最近的经济形势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1篇

最近,国务院总理到山东考察,他每到一地考察的报道,可以说篇篇都散发着企业回暖的气息。温总理在亚州最大的棉纺民营企业――魏桥创业集团考察时,得知该企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已经走出困境,企业经营状况已明显好转,感到十分高兴。他鼓励民营企业,只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再加上职工的团结奋斗,企业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发展壮大。

然而,山东诸多企业开始回暖的发展态势,只是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经济初显向好的一个缩影。据报道,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截止目前,我国经济企穗回升的态势非常明显。首先是工业反弹最为明显,今年3月份反弹8.3%,5月份达8.9%,创最近8个月的新高;再是投资高位加速,消费保持旺盏,1月至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6.4个百分点。近几个月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在15%以上。如果概括起来讲,也就是总理最近所阐述的: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企稳向好,投资增速加快,消费稳定增长,夏粮再获丰收,工业稳中有升,市场信心增强。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正确的,有效的。

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形势的同时,也必须充分看到,由于世界经济走势还不明朗,特别是外需继续减少,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的因素还有不少,一些企业还比较困难,出口下降、产能过剩、财政收支矛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短期还尚难根本缓解。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决不能低估困难,要做好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既然是“关键时期”,就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松懈。要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形势,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要根据国务院的安排,重点抓好七个“进一步”。即:进一步调整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民生。

据有关经济专家介绍,这七个“进一步”,更多考虑的是长远可持续发展,增强内在动力和拓展发展空间,是继续巩固和扩大“企稳向好形势”的政策安排。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坚决抓好落实。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2篇

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防止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货币“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近日有外国媒体基于中国欠佳的经济数据发出“预测”说,中国和韩国可能会跟进全球降息潮,出台刺激经济政策。一个阶段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和机构一直在加大推动中国政府出台短期刺激经济政策的舆论攻势。他们对中国最近的经济数据有很多评说。评说之一是当下的经济增长与预期不合;评说之二是中国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评说之三是经济下滑态势确定。基于这样的分析结论,中国经济形势堪忧,接下来就会释放政策刺激的“预期”,特别是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过去几年已经印发了很多钞票,流动性过剩又无处可流,相当于形成了高水位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巨大的水量借助势能将引发势不可挡的灾害。居民存款从2007年的14万亿增加到2012年底的41万亿,5年增加了27万亿,无序发展的理财产品和地方债务的大幅攀升,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若处理不当,这些都可能成为“货币堰塞湖”决堤的推力。特别是当下美欧日央行都在强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而热钱流入必然会加剧“货币堰塞湖”的风险。因此,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防止政策资源特别是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由此观之,中国经济当前显然不是危机状态,所以“复苏”之说很容易造成误解。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对“增长速度”当然需要重新认识,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

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当前的增长速度?7.7%的增速与前30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速长相比确实是放缓了,但这不完全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首先,经济高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以往30年高增长的外部“红利”和内部“红利”正在改变。贸易顺差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最高超过3个百分点,而最近三年贸易顺差增长对GDP的贡献是负。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改变以及其他要素比如石油价格的国际接轨,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既然原有高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已改变,经济增速放缓就势属必然。

其次,产业结构正在变化。经过了30余年的粗放式发展,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等问题,以及环境和资源约束都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都在制约这些行业有效投资的增长,而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在新产业结构还未形成的时候,新的有效投资需求增长还无法补缺正在调整行业的投资减少,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太正常的现象么?

根据经济学有关充分就业与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率的基本结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5%左右并未出现大规模失业,足以说明当前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笔者认为,这个判断至少对当前的宏观政策有两方面参考作用。

其一,人为刺激更高的增长是反规律的行为。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内生稳定性,没有必要刻意出台“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平稳”货币发行,对防止近期最大可能的人为改变增长态势加大金融风险的“黑天鹅”事件非常重要。当前增速处在潜在增长速度的判断还告诉我们,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比也在进入规模递减状态。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不能配合投资增长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只能加剧规模递减效应,更多的货币投放使货币“空转”比例更大,加剧本已在高水位的“货币堰塞湖”的风险,一不小心刺激政策可能成为“堰塞湖”决口的导火线。

其二,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政策不作为。虽然潜在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性,但这并不说明当前的投入产出比和增长结构是完全合理的,也不说明阶段性的稳定增长速度就是未来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已被“蓄”在“货币堰塞湖”中的巨大流动性就没有风险了。

因此,短期内政策资源需要更务实地配置在有效投资需求的创造上,引导巨大的民间资金参与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以有序释放“货币堰塞湖”中的流动性。最近一系列审批制度改革,如铁路部分建设项目对民营企业开放,营改增税收试点范围扩大,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延续等等,都在原来政策基础上向前跨进一大步,若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性,或将对改善经济运行状态有更直接的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按照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在规模递减状态下,更高的增长是靠加大技术进步来推动的。也就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增长瓶颈。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3篇

一、年全球钢铁市场承受重创,价格指数大幅下跌。

1、从CRUspi的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年北美地区综合指数下跌了38.5%,欧洲地区下跌了36.1%,亚洲地区下跌了39.4%。亚洲地区跌幅最剧,源于其自年以来的迅速上升。年综合价格指数同年相比,亚洲地区市场钢材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91%,比北美和欧洲市场升幅分别高32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年三大地区的价格指数平均水平处于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2、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欧洲经济的缓慢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币值变化情况看,美国、日本经济好转程度以及年增长预期均好于欧元区和英国,日元、欧元和英镑兑美元在-年也出现扭转的趋势。

3、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回调。

截止年12月31日,WTI原油价格升至79.34美元,桶,再度逼近80美元,桶大关,布伦特和欧佩克原油价格也分别升至77.67美元,桶和76.19美元,桶。同年初相比,价格分别上升了33美元,桶、38美元,桶和35美元,桶,升幅分别为71.2%、94.0%和81.6%。全年平均价格分别为62美元,桶、62美元,桶和56美元,桶,分别同比下跌了37-38%。

4、海运费价格呈现“驼峰”走势。

同20年“单峰”走势相区别,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呈现为明显的“驼峰”轨迹,6月和11月均表现为大幅上升的态势,海岬型运价指数的“驼峰”走势更为明显,刚好与同期的全球钢材价格走势、美元涨跌以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二、全球经济逐步走出低谷,钢铁产品需求恢复增长,粗钢生产呈明显的放大趋势。

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回暖。

(1)美国经济。经美国商务部修正的3季度美国GDP增长2.2%,是连续4个季度萎缩以来的首次增长。20年美国经济收缩了2.3%,GDP增长在年第1季度、第2季度分别下降6.4%和0.7%,第3季度GDP增速终于由负转正,预计今年4季度和明年至少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还将持续好转。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得益于政府庞大的货币与财政刺激方案,预计对年GDP增长贡献1.3个百分点,对年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11月份美国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升至53.6点,其中工业生产指数达59.9点,新订单指数60.3点,分别比年12月份的最低点上升了20.7点、33.6点和37.6点。尽管同10月份相比略有回落,但是蓝鲸钢工作室认为高位震荡显示出制造业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成屋签约指数持续攀升,至年的11月份已升至114.1点,环比连续9个月上升。同最低点年的1月份80.4点相比,累计上升了33.7点。

(2)欧元区及欧盟。相对于美国经济的乐观期待,欧元区经济形势仍没有达到乐观的程度。IMF预计年欧元区经济仍处于负增长之中,但降幅在缓慢收窄。从今年的情况来看,10月份欧元区和欧盟27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不含建筑业)分别升至97.9点和98.5点,上达到了自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但是同去年同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近期欧洲工业生产情况看,在年8-9月份大幅回升后,10月份工业生产均是收缩态势。其中欧元区16国下降了0.6%,欧盟27国则下降了0.7%。但从同比的角度看,欧元区和欧盟的工业生产均呈现出恢复的迹象,降幅明显收窄。对比5月份。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工业生产降幅分别收窄了6.6个百分点。

(3)日本。日本经济增长出现持续向好的趋势。12月份的PMI指数达到53.8点,连续6个月在50点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达到57.7点,是近两年来的次高水平。

2、需求恢复增长,粗钢生产快速恢复。

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的全球钢铁行业正在逐渐恢复生产能力,粗钢产量呈现为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据WSA的预测,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2.06亿吨,将比年增长9.2%,恢复到20年水平。根据WSA公布的统计数字,1-11月份全球累计生产粗钢10.9亿吨,同比下降10.8%。其中11月份日产粗钢358.3万吨,比20年平均日产增长7.3%,相当于年产粗钢13.亿吨水平。

从-年全球粗钢产量增减情况看,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粗钢生产在年降幅最大,年6月全球粗钢日均397万吨,峰值产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但至年的12月份,迅速衰减为265万吨,产量大幅降低了33.4%。而同期中国大陆粗钢日均产量降低了25.0%,扣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大幅减少了40.7%,粗钢生产的收缩幅度超过中国15.7个百分点。

与20年下半年粗钢产量剧烈衰减形成对照的是,自年1月以来,全球粗钢产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当然与全球经济回暖带来的需求增长有直接的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不再扮演全球粗钢产量增长的领军角色,因为扣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粗钢产量增长速度已明显超过了中国。对比年12月份粗钢日均产量水平,全球11月份累计增长了31.0%,同期中国大陆粗钢日均产量增长了25.1%,扣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大幅增长36.0%,粗钢生产的扩张幅度超过中国10.9个百分点。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4篇

随着海峡两岸沟通交流、贸易往来的不断深化,物流作为一个在这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往来的发展程度。厦门作为离台湾最近、联系最紧密的中国大陆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优良港口,其物流业的发展在海峡两岸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探究厦门对台物流发展现状和优劣势分析为切入点,尝试分析了厦门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情况和优劣势,并针对现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2.厦门港物流发展状况

厦门港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自然条件优越。港湾由大小金门等岛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少淤。岸线总长202.3公里,适于建港的岸线60.5公里;锚地面积达19平方公里。进港航道全长约42公里,水深达到一14米,1O万吨级船舶全天候进出港。

目前,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22个,深水泊位33个。53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各主要港口。集装箱、石油、煤炭等专用码头一应俱全,第六代集装箱船舶可直接靠泊作业。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26.5亿元,厦金客运直航航线旅客突破6O万人次,达到60.75万人次。

3.海峡西岸港口现代物流发展优劣势分析

3.1优势

厦门作为离台湾最近的港口城市,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厦门近三十年的自身发展也造就了一些硬件的优势。

3.1.1对特优势

厦门对台湾有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五缘,这种地缘相近、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的人文关系对厦门在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往、吸引台商在大陆投资、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厦门是我国现有的五个经济特区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经济特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现有厦门籍台胞数是大陆台胞数的十分之一。

3.1.2海峡西岸经济区位地理优势明显

厦门具备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区域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目前,福建省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80%由厦门港完成。2002年,我国占世界石材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6%,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65.62%的石材进口来自厦门港。目前,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三资企业创造了全市8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全市50%的工业产成品用于出口,其中机电产品占50%以上。因此,物流业被定位为厦门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3.1.3经济特区特权助发展

厦门经济特区是全国5个特区中唯一被中央批准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特区。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使厦门已成为全国开放度最高、形式最多样、政策内涵最丰富的经济特区,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4会展业和金融业发展迅速

会展业的高速发展给厦门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每年9月8日,中国唯一部级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CIFIT就在厦门举办,吸引大批投资者。

同时,厦门的金融业比较发达,已有中、外银行二十几家,并正按照“建立门类齐全、分工合理、协作发展、对外开放的金融机构体系”的要求,加快金融业的发展。

3.1.5“区港联动”、保税港政策对厦门港口物流推动作用

“区港联动”和保税港政策必将提升厦门港的国际化区域性的大港地位。东渡港区通过象屿保税区和东渡港区的资源整合和功能联动,厦门岛外的海沧港区设立保税港区必将有助于形成现代物流产业的规模,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提升厦门港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引领厦门提高对外开放的新层次和新水平。

3.2劣势

3.2.1地处经济腹地的劣势

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带,依托闽南三角洲地区,背靠八闽大地,南有经济发达的包括香港在内的华南经济圈,北有目前国内实力最雄厚的以上海为龙头的华东经济圈,东面是崛起多年的高雄港,曾是“亚洲四小龙”之称的台湾省经贸实力强大。在香港、深圳、上海、宁波、高雄等这些发达的国际性和区域性集装箱枢纽港的包围之下,以及相对落后的陆路集疏运条件限制下,厦门港的陆向经济腹地被钳制在福建省以及粤东与赣南这块有限的地区,海向的经济腹地也仅局限在福建省沿海以及汕头地区。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5篇

可以说,外汇市场的近期走势给投资者的感觉就是“紊乱”二字。

自危机爆发以后,外汇市场进入“纯货币时代”,主导因素是流动性。在此阶段,经济基本面因素只是外汇市场走势的一个引子,而且对于美元来说是一个反向引子。本质上,外汇市场更多的还是受到流动性的影响。只不过在危机初期,由于泡沫的破灭,市场流动性紧缩,经济衰退预期升温,“缺钱”现象非常普遍,美元不断上涨;在危机后期,由于各国的救市,市场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升温,“不差钱”现象非常普遍,美元不断下跌。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触底反弹的拐点上,未来主导外汇市场的仍将是流动性和经济复苏预期两大因素。很显然,对于短期而言,流动性状况与复苏预期之间的博弈成为左右外汇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决定着外汇市场的中期因素还是在于美国经济真实复苏的进程。

随着复苏“绿芽”的逐渐成长,外汇市场的驱动因素必然会逐步发生转变,投资者对基本面决定的货币内在价值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一旦这一转变形成,因率先复苏迹象的巩固而传递的利好消息将形成美元上涨的基石,外汇市场的交易主题最终会回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最后一阶段:经济复苏下的“复苏型交易”。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屡试不爽的美元与经济基本面所形成“负相关”的关系很可能将不复存在。

其实,随着经济企稳迹象的进一步显现,美元与经济基本面形成的“负相关”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8月初,好于市场预期的美国失业率、非农就业人数和新屋销售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大幅上涨。这已经向投资者发出了一个信号: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美元汇率有可能正在走向“回归基本面”的开端,经济基本面将逐渐成为外汇市场的主导因素,经济复苏下的“复苏型交易”也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题。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6篇

在2009年,保证自己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由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这对职场人士来说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因而就业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同时,由于金融泡沫的破灭波及到实体经济还有一个传递过程,因此在2009年国内就业形势也不会得到改善。在这种环境下,职场专家建议职场人士应尽量求稳。

前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一家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就职的小谢近日没敢跟老板提加薪的事。小谢在这家公司上了5年班,但是去年没有得到加薪的机会,而当时老板也暗示过来年一定会考虑。公司最近已经把合同到期的员工裁掉了,而一些表现一般的同事也接到了降薪的通知。见到这种情形,小谢虽然还记得老板去年的事,但他觉得现在隐忍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小谢的隐忍其实与当前就业形势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以及未来形势会趋于更为严峻,让他没了底气。就宏观层面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出来,如智联招聘在近期的11月份城市职业竞争指数,就明显要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国资委在近期告诫央企负责人,即使降薪酬,也要尽力不裁员,可见在未来的一年里,就业形势会更加困难。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分析指出,中国实体经济领域首先受到冲击,先在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身上产生后果,然后再进一步向虚拟经济,同时向消费领域、社会领域传导。

据了解,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而在2009年,这个数据将有可能会增加。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对策:求稳以应对危机

职场专家表示,就明年的就业形势,职场人士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稳为主,不要轻易做出跳槽决定。

专家认为,2009年的经济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因此职场策略应以防守为主,只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方可出击。如何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职场专家提出六个“自救”的招数。

第一招:不要轻易跳槽

北京宏威职业顾问机构高级职业咨询师郭宏威认为,在2009年不要轻易做出跳槽决定。虽然在原公司可能有一些不如意,如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职业瓶颈等让职场人士心烦,但是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一走了之。

第二招:坦然对待降薪

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表示,在经济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之下,降薪相比被公司裁掉来说,还算是能过得去的结果。因此,如果遭遇降薪,不妨抱着理解的心态,坦然接受公司的决定。

第三招:减少可替代性

洪向阳认为,要主动承揽更多工作内容,减少可替代性。尽量做到以一顶三,身兼数职,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可以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成为“成本节约型人才”,以减少被别人替代的几率。

第四招:抓紧机会学习

洪向阳认为,应时刻保持职业危机感,除了学习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专业技能,还要积累一些可转移技能,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这些是许多岗位/职业所必备的技能。

第五招:谨慎对待创业

郭宏威表示,除非条件允许,否则别轻易开始创业,因为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将会让创业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她认为,即使是有创业的打算,也要暂时放弃这个想法,等到经济形势改善之后再说。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7篇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引发了各大投资市场的价格溃乱,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正面冲击。其中最有可能诱发的社会危机是失业问题。因此,去年以来,各大经济体都在其抢救性刺激措施中,不约而同地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现在,尽管全球经济有了复苏的苗头,但在就业方面还没有什么起色。鉴于就业是检验经济回暖与否的滞后指标,是一项硬指标,因此,刺激措施是否退出,还得看就业形势来定。

另一个重要观察点,或者说另一根红线,就是经济增长情况。这是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物价及企业利润等在内的一组经济指标。目前,其中一部分开始好转,如投资、消费等,有不少亮点。这也是当前许多人对复苏抱有信心的依据所在。但物价走势、企业利润及出口形势还不乐观,这又是对复苏的持续性持怀疑态度的根由所在。因此,各大经济体现在对刺激政策的退出都持保留态度。 2008年,各大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相互协调,动作十分一致,在推出刺激政策时,有很强的协同性。但现在,在治理金融危机对本国或本经济体造成的伤害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目标不同,在退出的时间与方式选择上,则有明显差别。大致说来,有三种不同做法。

一种是柔性退出。所谓柔性退出,是对先前施行的强力刺激措施,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本地区的复苏情况,如投资、消费、进出口形势及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价格趋势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不同作用点的减撤,以防止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特别是在投资品价格开始飙升之际,刺激措施如果延宕过久,有可能酿成新的经济泡沫,造成新的金融危机。比如,近期澳大利亚央行在G20中率先采取的加息举措,就是针对本国的经济情况,特别是近期投资市场情况采取的平衡举措。

一种是隐性退出。所谓隐性退出,是对前期施行的抢救性刺激措施,根据拯救对象的症状,特别是其经营回转情况,分门别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减撤其支持政策。这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次金融危机,主要肇始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发达经济体此前采取的救助手段主要也是针对这类金融机构。从目前来看,在发达经济体中,对这类机构实施的救助措施,正在悄悄地减撤之中。

还有一种是转型退出。所谓转型退出,是指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实体经济的冲击,顺势而为,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政策安排。比如,亚洲的部分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前,其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这次金融危机对加工贸易的重创,迫使其调整内外需关系,便是如此。

最近的经济形势第8篇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市场均衡价格中反映了理性投资者预期的有效信息,剩下的只是一系列不相关的随机扰动信息未包含在价格中。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为投资实务中根据资产价格的变化来判断市场预期变化以及经济走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近期黄金暴跌,表面上看是由于塞浦路斯欲出售黄金筹资,引发市场对欧元区其他效仿售金行为的担忧这一扰动事件引起。但深入分析,自2011年9月创1933.5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后,纽约黄金期货虽经历过几波反弹,但总体而言延续了不断向下走势。特别是2012年10月开始,黄金期货市场中空方力量快速上升,纽约黄金期货市场非商业空头头寸从31108张快速上升至2013年4月的84453张,上升了171.49%,而同期多头头寸几乎未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自2012年底,全球最大的黄金ETF基金SPDR开始大幅减持黄金,截至2013年4月底,SPDR持有黄金1078.54吨,较去年底下滑约270吨,降幅为20%。这些现象组合在一起表明黄金下跌并非偶然,而是在市场形成的一定空头预期推动下的结果。

结合近期国际资本市场各大类资产价格走势:一是风险资产中,股票和大宗商品走势显著背离。其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股市表现强劲,美国股市涨幅近15%,欧洲股市涨幅近10%,日本股市涨幅达50%。而工业资源品价格却明显下挫,CMCI工业金属价格指数跌幅超过15%,原油价格走势低迷。二是避险资产中,黄金作为终极“避险天堂”价格持续走低,美国国债收益率由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近期外国央行与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对美国国债的持续减持行为值得警惕,特别是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后其影响可能加剧。股票强势、商品低迷、黄金下挫,如果这种国际资产价格的走向组合形成一种趋势,可能意味着国际投资者正在形成一种中长期相对乐观的预期,即全球经济在弱复苏的进程中,各种系统性风险正逐步消逝,而实体经济潜在增长动能正在不断累积。系统性风险的消逝和增长动能的累积意味着即便当前经济增速尚低,但对未来持续改善的预期逐步确认却会使得股票资产受到长期青睐。但工业大宗商品价格的低迷可以理解为市场对全球经济现阶段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需求复苏程度依然较弱的市场预期的默认。在系统性风险正逐步消逝过程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避险资产的需求正在逐步转向风险资产,而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以黄金为代表的避险资产价格在经历了危机期间“拥挤性”交易后出现报复性下跌。 二、黄金价格走势的回顾与分析

虽然在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法律程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不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但黄金天然具有的货币属性以及数千年的货币历史,决定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不会自行消失。特别是经济运行遇到政治动荡、金融经济危机的时候,黄金的避险保值功能更是被社会公众与国际投资者所青睐,黄金价格也是屡创新高。 (一)1973年至2000年黄金价格走势分析

19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黄金与美元脱钩,但美元本位并未终结,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后来随着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对美元本位地位构成一定挑战,国际储备货币中除美元外,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和日元等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部分的美元份额。但由于这些都是不同国家的货币,因此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形成实质性的冲击。一直到欧元问世前,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约占有71%的份额。因此从1973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与黄金竞争主要是美元以及美元资产,在分析黄金价格走势时主要看美国经济走势以及美元资产的情况。 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以黄金为代表的避险资产价格在经历了危机期间“拥挤性”交易后出现报复性下跌。

从1973年至2000年,美国经济大体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1973年至1982年,美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停滞,通货膨胀,被称为“滞胀”时期;第二阶段是1983年至2000年,期间虽经历了1987年的股灾,但并未对美国经济产生像1929年-1933年大危机时的影响,美国经济保持了平均3.68%的增长率,而平均通货膨胀水平控制在3.28%的水平。在“滞胀”时期,由于持有美元面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风险,而且以股票为代表的美元资产在这十年间的投资回报率几乎为零,因此虽然持有黄金不产生利息且要承担持有成本,但黄金在保值方面与美元以及美元资产的优势明显。同时由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价格长期压抑,在与美元脱钩后黄金价格一路上扬,由1972年每盎司46美元上涨至1980年1月每盎司850美元的历史高位。“滞胀”时期美国经济先后经历了四次经济危机,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年11月、1975年3月、1980年7月和1982年11月。而几乎在美国经济每次进入谷底前,黄金价格创下相对历史高位,与美国经济走势高度吻合。如在进入第二个谷底前的1975年2月黄金现货价格创185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该价位到1978年3月才被突破;在进入第三个谷底前的1980年1月黄金现货价格850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该价位到2008年1月才被突破;在进入第四个谷底前的1982年9月黄金价格上涨至481美元/盎司相对历史高位,该价位前期在1981年5月出现过,后期在1983年1月-2月间被触及,直到2005年11月才被有效突破。

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保持了近20年的稳定增长,同时美国政府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这期间以股票为代表的美元资产投资回报丰厚,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82年底的1046点上涨到1999年底的11497点,涨幅近10倍。这时期黄金作为一种资产,在经历了前期暴涨后竞争优势下降,一方面市场没有对黄金的保值与避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持有黄金不滋生利息并发生成本,因此理性的投资者会放弃黄金而选择美元资产,对应的黄金经历了近20年的熊市,从1982年9月的每盎司481美元下跌到1999年2月252美元,跌幅接近50%。如果以1980年1月的历史高位计算,跌幅高达70%,而这20年间美国累计通货膨胀高达90%。 (二)2001年至2007年黄金价格走势分析

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后,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和欧元区成员的扩张,欧元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1999年至2009年,欧元占国际储备的份额由17.9%上升至27.56%,而美元的份额则由71.01%下降到62.09%,欧元成为美元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段期间与黄金竞争的资产除美元外,还增加了欧元及其资产,在分析黄金走势时除考虑美国经济外,还需考虑欧元区的情况。

从2001年至2007年美国经济走势是先升后降。在美国网络泡沫破灭以及“9·11”事件的双重打击下,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001年突降至1.08%,随后逐步回升,2004年达到顶峰后往下行;这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虽不高,但与逐步下降的美国经济伴随在一起,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从美国股票市场看,从2001年初至2007年底,道琼斯工业指数经历了先跌后涨,累计涨幅不足15%。相对于美国,欧元区经济在2001年至2008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德国股市表现并不尽如人意,2001年至2007年增幅几乎为零。相对于美元以及欧元资产的疲弱表现,黄金在经历了近20年的熊市以后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特别是其保值功能相对这段时期的美元与欧元资产具有优势,且相对美元优势更为突出。黄金的竞争优势使得伦敦黄金现价格由2000年初每盎司272美元上涨至2007年底的833美元,如果以欧元计价,黄金价格则由289欧元上涨至570欧元。以美元计价的黄金涨幅明显高于以欧元计价的黄金涨幅,这也印证了这段期间美国经济走势弱于欧元区经济的事实。 (三)2008年至今的黄金走势分析

2008年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9年底欧元区希腊、爱尔兰等相继出现债务危机,欧美发达市场的经济陷入衰退。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与欧洲央行先后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与欧元两个主要的国际货币信用饱受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黄金由于其天然的货币属性及其避险功能继续受到民众与国际金融机构追捧,黄金价格屡创新高,从2007年底的833美元一路上涨至2011年9月的1930美元的历史高点。

2011年开始,美国经济逐步开始复苏,经济稳步增长,失业率等核心经济数据逐步改善。而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由于其结构性问题在短时间似乎很难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又回到了美元主导的格局中,投资者面临着继续持有黄金还是持有美元或美元资产的选择。显然,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逐步改善,经济增长动能在持续累积,系统性风险正在逐步消失,黄金在经历危机期间的暴涨后,其不滋生利息且需承担持有成本的劣势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弃黄金而选择美元资产成为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三、黄金下跌的经济政策含义解读

目前不少研究者认为,当前黄金价格的下跌意味着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以及美元资产的看好,这一点从美国的经济数据中可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从失业数据看,2013年4月美国公布的失业率为7.5%,是近年来的新低;近期公布的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与新增非农业就业人数均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从房地产情况看,美国的房价连续11个月上涨,2013年前三个月的新建住房开工数与销售情况均恢复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从耐用品生产与销售情况看,美国经济分析局估算的汽车生产数据由危机期间最低10.8万辆上升至38.9万辆,创近十年的新高。从美国股市表现看,道琼斯工业指数自2011年9月起已累计上涨约50%,并创历史新高,这从另一侧面印证了投资者对美国实体经济复苏情况的乐观。另外,从短期看美国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风险似乎并不突出,结合美国双逆差的改善,美元指数或已形成一个中期走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