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1 16:36:31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1篇

关键词:篮球运动;心理状态;身体素质

青少年篮球队员在比赛中,经常会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新的比赛场地、裁判、观众、成绩以及对手比赛风格情况等,都会给青少年队员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平时对青少年篮球队员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的干扰是有必要的,只有在比赛前做好饱满的心理准备,充分重视对手,才会逐渐提高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的综合素质。

青少年时期篮球队员的年龄相对较小(12至18岁),其正处于文化知识、智力思维、肌体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在个别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存在身材条件、基本技术、道德素质高低不齐,心理相对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

一、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稳定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的心理训练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和心理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篮球队员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场上作风、心理品质和构造独特的技术个性。

二、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训练与文化知识磨合的必要性

在12至18岁这个年龄段,由于青少年篮球队员正处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课余的篮球训练与比赛需要篮球教练员与学校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并争取学校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应理顺青少年篮球队员监护人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改善生活、文化课学习、训练的条件,在文化课学习上请老师给予适当帮助与照顾,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做到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两不误,进而可以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训练中,让训练帮助学习,学习指导课余训练。

三、培训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因

青少年篮球队员内在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其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理论学习、比赛成绩、为球队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在组队初期,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都会有自己的原始动机。作为教练员,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篮球队员比赛动机、明确技术动作的应用目的,采用合理、正确、科学的比赛技术动作。针对不同的比赛对手情况而随机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身体状态,同时也需要加强场上思想品德的教育,使队员内在动机与团队目标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球队的每一份子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形成合力,取得最后比赛的胜利。

四、训练与青少年篮球队员个性的关系

篮球运动是一项身体抗性强、场上比赛激烈的运动项目,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拼劲在场上训练和竞赛中都会充分体现出来。作为一名基层篮球工作者,平时要善于观察青少年篮球队员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贴近青少年篮球的心理想法,真正了解每个青少年篮球队员的性格品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抑制和克服内心个性中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

五、青少年篮球队员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通常在组建篮球队前教练员应该做好组队前的每一项前期工作,如了解队中每位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身体差异、训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整套既要适合集体训练水平,又区别对待个别青少年篮球队员心理、身体的训练方案。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基层体育工作者,应多掌握青少年篮球队员的个性、气质、行为特点,训练中应该重视心理素质这一环节,发挥其个性和气质长处,抑制其弱点、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调节手段,调节青少年队员心理状态,既能保持高昂斗志又能情绪稳定,发挥或超常发挥球队水平,取得优异成绩,达到预定目标。打好篮球运动基础,为中国篮球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篮球协会审定篮球规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2篇

    但是,以实际情况而言,当下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1992年我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进入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转型,不仅是工业和经济领域的转型,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且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领域的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负面效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心理疾患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下降。以青少年而言,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迷恋金钱,贪图物质享受,沉醉于感官刺激;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还由于单纯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人文精神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在不断侵蚀文学的领地,挤缩着文学读者群,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大众传媒所存在的娱乐化、媚俗乃至低俗风气影响,文学艺术教育受到空前严重的削弱,导致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较低,滋生了诸如价值混乱、道德失范、缺乏责任、理想消解、精神萎靡、漠视生命、违法犯罪等比较严重的现象。

    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及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果不重视培育理性和谐的理念和精神,不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1]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文学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我国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面临枯竭,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未成年子女激增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培养我国青少年的文学素质,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建设者,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多种路径,但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文学作为人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着人的全部生命要素,具有娱情悦性、育美启智、锻造品德、增长知识、促进交流、讽谏教化、建构人心的多重复合效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对人的影响是深入、长久和全面的。因此,文学承担着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提升青少年精神境界的崇高使命。

    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主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提升文学素质教育的层次。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尽管它具有增长知识、讽谏教化、锻造品德、开发思维的功能,但它最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使人获得精神的支持,得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给人提供的是终极关怀。因此,搞好文学素质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全面、深入认识文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那种把文学艺术教育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等同于文学艺术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的狭隘的功利化的认识和做法,弱化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功用,是十分短视和有害的。

    2. 建构文学教育主体。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入手点是文学教育,目标指向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因此,要基于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必须重视文学教育主体的建构。文学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建构主体性文学教育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1)发挥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文学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教育者在文学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前瞻性。主导性指文学教育者在文学教育中起着组织、指导、引导作用。能动性是指文学教育者能积极主动进行文学教育,并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前瞻性是指文学教育既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的现实情况出发,又要放眼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创造性是指在文学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要不断优化文学教育内容,创新文学教育的机制、方式、方法、手段,取得良好的成效。文学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程度如何,决定着文学教育的功能与效率,决定着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的效果。

    (2)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文学教育者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受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配合,文学教育是很难收到很好效果的。传统文学教育过分地强调教育者权威、过分强调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受教育者的思想,阻碍受教育者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文学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克服传统文学教育模式的弊端,就不应只是把受教育者当作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应把受教育者视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学教育过程中来,从而使文学教育、青少年人文素养培育收到更加理想的成效。

    3. 提高文学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为青少年立表率。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既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既要使青少年学习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使他们得到人文精神的浸润滋养、感受到人文精神沉厚博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躬行实践,知行统一,将人文精神化为有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事业中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自己的人文修养。

    这就要求文学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文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文学的性质、规律,深刻认识、运用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特殊规律和操作策略;深入领悟几千年来中外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内蕴,涵养人文精神,锻造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文学教育者的人格对正处于快速发展形成过程的青少年的人格起着感染、激励和垂范作用。因此,文学教育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启发、影响青少年,以自己的行为、做法感动、带动青少年。同时,在文学教育工作中要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关心青少年生存、生活,尊重、关切青少年的需求、尊严与价值,让青少年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和成长。

    4. 政策导向,制度保障。青少年文学素质培养不只是文学教育者的行为,要搞好青少年文学素质培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管理职能。

    (1)确立明确的培养青少年文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政策指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以产值及其增长率衡量发展成就,GDP成为政绩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多年来唯GDP是论的畸形发展观,造成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诸方面的危机,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对社会和谐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要实现社会和谐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经济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以青少年为核心的全民人文素质,对于繁荣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和人民的文明程度,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根本性意义。为此,政府必须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以GDP为核心的落后的发展观,确立和落实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以制度保障经济社会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尽管文学艺术只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文学艺术以语言为媒介,具有深广的文化蕴涵,易于生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人以长远影响的特点和功用,决定了以文学教育为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一种简便易行、低耗高效的方式。因此,党和政府应强化管理和引导职能,大力推进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繁荣,坚定不移地以文学教育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及高尚人格的锻造,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

    (2)建立有效的目标考核制度。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是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政府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统筹安排和组织指导,构建培养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长效机制和考核制度。但是,相比经济考核,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成效的考核是软性、不易量化的。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全面、科学、完善、量化的考核体系,在当前情况下,要认真研究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使青少年人文素养的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这样才能真正使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常态化,使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通过文学教育得到全社会重视。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3篇

一、活动中心的优点

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所不同,活动中心较为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活动中心有哪些优点呢?

1.全面性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有着较为齐全的教学设施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这就使得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能力。在这里,青少年能够享受到较为全面的培训,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升。

2.公益性

活动中心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全体青少年,其中的教学设备都是免费使用的,旨在让青少年走进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体现了社会的公益性。青少年可以单独过来学习知识,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过来接受教育,还可以跟父母一起来体验学习。特别是在一些节日中,活动中心还会组织辩论赛、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3.娱乐性

在活动中心,始终都将寓教于乐的原则摆在第一位,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进而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游戏活动中提升能力。

二、在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1.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能力

活动中心对青少年的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进行均衡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他们在琴棋书画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还能够对科技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为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2.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现如今,各国的竞争形势愈演愈烈,不管是军事还是科技抑或是文化都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人才济济,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活动中心旨在培养全能型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上也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综合性优秀人才,这些人才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达到科技和艺术的相结合

因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所以在活动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就应该将科技和艺术的教育摆在首位,争取让青少年学到一些学校里所没有讲述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部分家长认为科技和艺术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目,还会造成青少年思维混乱。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带动艺术的提高,而艺术的提高也会促进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科技发展逐渐融入了艺术表现,而艺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虽然强调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但是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符合,因为只有顺应时展的科技与艺术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这就要求在活动中心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时,要将科技和艺术相互整合,并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他们学有所用,以便今后更积极地接受和参与活动中心的素质教育活动。

2.要重视文化建设

在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其实际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不能因为青少年在学校已经接受了文化教育就忽略文化建设,要在他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去开展素质教育。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利用文化中心的围墙,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可以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这样就能在活动中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3.建设实验基地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4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心理发展;意志品质培养;业余训练与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培养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青少年学习热情,消除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格,对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训练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是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既能培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调节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训练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3.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好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使的我们的体育训练教学充满生机,青少年学员们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结合起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了更为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格魅力。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青少年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青少年在业训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其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业余训练教学中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青少年运动中的恐惧心理。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他们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训练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显得尤为重要。(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可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2)练习时可以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3)酌情提高训练难度,可以激情鼓励他们,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4)在训练练习中可以采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激发他们的练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他们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5篇

    论文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5、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二)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2、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其特征表现为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等。但它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比赛,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规则对参与者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并通过仲裁、舆论、大众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所以从这层意思上说,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各种行为能力、方式、规范等模式。然而行为规范培养是青少年具有社会属性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经常重复并加以控制的体育规范训练,这一训练可视为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化的模拟训练。

    3、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侧发展,体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其中包括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团体间的联系和交流,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都将会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大众媒介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我们知道,体育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根据迁移价值理论,人们常把体育中的价值观迁移于社会,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如:体育暴力事件、不公平竞争、体育明星各种丑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体育两种体育形式在人生目标、自我认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的身体行为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上因素。

    4、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角色习得的影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角色承担的过程”。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将体育运动看作社会化体验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因此,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通过体育角色的习得,可使学生明白一个角色的担当必须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使其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体验出人生的主观努力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5、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化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社会化是个性获得的过程。个性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的现实活动中,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体现出来。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个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群体而实现的”。而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是在各种形式的群体中度过,其个性的发展时刻都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如果群体水平愈高,则愈有助于其成员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还表明运动体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对儿童具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作用,“儿童如果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总之,体育社会属性对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1、在素质教育深人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正确认识体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忽视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要过于夸大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快体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和变革,进一步发掘体育的社会属性,并与其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应用到素质教育当中,营造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环境。

    3、体育运动被看成为形成社会化经历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也就是体育运动在项目、团队和情境上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组织的。因此,它为参与者提供了许多不同的体验。

    4、青少年个性社会化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同样,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5、体育的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规范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的习得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都是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6篇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

前言

步入21世纪,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十一运会的召开,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非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质的增强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其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这项运动是集健身、竞技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也是世界上开展得十分广泛且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素有“第二球类”之称。它的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都可以进行,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的全民性的体育活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比较容易开展和普及。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发展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

因此,非智力因素与乒乓球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这一关系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了乒乓球教学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六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和查阅CNKJ、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等数据库中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

1.2.3 观察法

在教学期间通过观察乒乓球教学课,观察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及训练情况。

2.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结论。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研究过程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不一。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并且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重视程度的加深,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直到1981年,吴福元教授才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

然而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学者却没有提出统一的看法,基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本文所指的就是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

2.2 非智力因素的构成

2.3 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培养

2.3.1 动机的培养

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因。它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是人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由表2可得,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目的中以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所占比例最多,占59.79%,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占57.73%。崇拜明星而模仿的较少,占7.22%,为得到老师家长同学好评而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没有。可见青少年参加乒乓球的动机有内部和外部动机决定。

因此,培养青少年运动动机的方法有:第一,适当安排游戏、竞赛,增加乒乓球趣味性。因为娱乐和有趣是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和锻炼活动的主要原因,失去了娱乐性,青少年就失去了参与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动力。第二,创设新颖的练习内容、方法,启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新颖的练习内容与方法,可将青少年引入到新的认知矛盾之中,诱发他们对乒乓球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对新的技能、新方法产生惊奇与疑问,想要尝试与探索。第三,经常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在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开展活动时,可将乒乓球学习和锻炼活动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归属需要,促使他们为自身所在的集体而努力,加强自己的乒乓球学习与锻炼。第四,给学生选择乒乓球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主要求。允许青少年根据自己的技能和体能状况去选择自己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标准,使他们的自主感和责任心提高,激发他们学习乒乓球的成就动机,更自觉和主动的设计与实现学练标准,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成就目标。

2.3.2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不一样,非常喜欢的没有,不喜欢的占2.1%,一般喜欢的占17.5%。但是通过经验可知青少年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去实现目标。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报纸、杂志,总是首先注意有关乒乓球方面的信息,对乒乓球运动十分向往,并富有深厚的感情。而且一有机会,还要亲自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反之,情绪就会低落,注意力就会分散,神散而心疲。

培养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首先要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要。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好。第三,注意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学习内容。

2.3.3 情感的培养

情感一般指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现象,因此,多与社会文化、个体社会需求的满足相联系。在使用情感的概念时,人们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它是内在的、稳定的、意识性的,往往无明显表情和行为冲动伴随,故又称高级社会性情感。对动物则不使用“情感”一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关注乒乓球的相关信息并不是很多,一般在59.8%。但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在认知过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观察,当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青少年就会感到压抑,厌倦,情绪低落。

因此在乒乓球教学中首先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只有较高的动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尊重和爱护青少年。再次教师制定合理的目标,让青少年体会成功。因为,青少年体会到成功,就越有兴趣去学习乒乓球。鉴于此,体育教师要积极促使青少年形成运动兴趣和成功的良性循环,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技能。

2.3.4 意志的培养

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等,持续时间在30-60min最多为45.3%。而在乒乓球教学中,青少年不仅需要克服学习教材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要克服外界环境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学生的意志对完成乒乓球教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主要有:第一,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有计划的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第二,要有严格的要求,通过艰苦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列入教学大纲。

2.3.5 性格的培养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性格对于我们教练员选材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性格一方面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它可以从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性格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但动机和态度却很不一样。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它直接调节和反映人的行为方式,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坚强的性格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或弥补能力的不足,反之,成为智力活动的障碍。

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来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其次给青少年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尊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大多是个人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健身的需要。

3.1.2 大多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感兴趣,而且关注乒乓球相关信息的程度和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同。

3.1.3 乒乓球教学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通过乒乓球教学实现,而利用乒乓球教学特有的优势又可以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

3.2 建议

我们强调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可根据乒乓球教学的特有优势,开发青少年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保证青少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2.1 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充分调动青少年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如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进行教学。

3.2.2 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学习活动的指导,如进行分组教学并分层指导来培养青少年浓厚的学习兴趣。

3.2.3 教师要加强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如在训练比赛中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并让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练习。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祝蓓里.对青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86年第5期.

[3] 吴福元.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

[4] 燕国材.论非智力因家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 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6] 赵万润.乒乓球运动特点及防守与进攻[J].山东体育科技,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1995年 第2期.

[7] 周郁秋.心理学基础[M].2004年12月.

[8] 魏秋珍.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2004年04月.

[9]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附件:

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性别-------- 年级---------

1. 你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吗?( )

A.喜欢 B.一般喜欢 C.不喜欢 D.非常不喜欢

2.你一般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时间是多长?( )

A.十分钟之二十分钟 B.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 C.三十分钟至一个小时 D一个小时以上 E.根据自己的心情而定

3.你参加乒乓球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

A.个人的兴趣爱好

B.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

C.个人荣誉

D.崇拜明星而模仿

E.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F.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G.健身的需要

J. 其他

4.你经常和同学、老师、家长一起聊乒乓球运动吗?( )

A.经常B.偶尔C.和家长、老师聊不和同龄人聊D.和同龄人聊但不和家长、老师聊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7篇

摘 要 田径运动对身体素质和毅力要求极高,其含金量十足。每一个优秀田径运动员的成功背后都会有其教练精心的选拔、严格科学的训练和耐心的培养;而且青少年时期是进行培养和训练田径运动员黄金时期,这段时间培养和训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田径运动员的未来的发展潜力。但是,从当前国内大型田径比赛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看,青少年田径的培养和训练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 田径 问题

一、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问题研究

(一)确保田径训练负荷标准化

田径运动员在青少年阶段时,其各方面的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成长发育好,如果一味追求训练负荷的不断增加,不仅不会有效提高运动水平,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严重损害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扰乱其发育的正常过程,扼杀其未来无限的运动潜能。所以,要依据青少年具体的身体成长阶段为主要标准,合理科学安排适量的训练负荷,不能一味追求更高更快,影响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身体发育潜能。另一方面,也不能设置过低的训练负荷,如果青少年长期进行低负荷的培训,不仅田径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能力远远落后于正常训练的运动员,而且容易造成训练的过程变得机械重复,毫无挑战性和乐趣感,进而是其神经系统进入软疲劳状态,极大地影响了运动员的培训效果的提高,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也难以实现领先的田径技能水平。

(二)训练要以人为本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禀赋各不相同,如果简单地采取单一训练模式和负荷安排,就会造成部分运动员感到不适应和吃力,而部分运动员则觉得训练过于轻松,难以有效提高整体运动员的水平。只有遵循和利用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有效地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违反和背弃其规律,就会适得其反拔苗助长。因而,培训计划应该以人为本,综合考虑青少年不同的身体情况,仔细分析青少年个体的差异性,进而设置个性化培训方案,采取丰富多样的训练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提高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的乐趣热情和适应性,确保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持续健康的发展和田径竞技水平持续、稳定和均衡的提高。

二、影响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是中国田径竞技项目的希望和未来,是田径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以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和培养的关心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国内社会往往忽视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和发展,各种媒体的报道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我们往往看不到任何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有关联任何文章,这就导致了青少年田径运动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加入,其培训工作也难以正常展开。所以,社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等平台,多传播田径运动的相关信息,加强社会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认可和支持。

(二)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大部分家庭不认可和支持青少年田径运动。而国内特有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家庭教育能够最直接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观念和看法,家人的行为和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起关键作用,所以家庭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和培养的关心和支持。

(三)培训教练因素

教练作为训练的指导者、执行者和组织者,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练员要引导运动员确定具体的训练目标、训练计划和内容,另一方面,要控制和组织管理训练的整个过程,所以,教练员具备扎实的个人修养和优秀的专业水平能够有效加快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速度和田径竞技运动的繁荣。此外,竞赛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培训单位的管理水平也能够直接关系到田径竞技后备力量的培养,间接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田径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田径培训效果具体策略

(一)提高培训教练的综合素质

培训教练的整体素质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田径培训的效果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对于培训教练加大相关的培训力度,安排周期性的教练培训,全面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培训教练,一方面要求专业能力扎实,并且能够在培训青少年运动员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其必须拥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要关心和爱护自己运动员,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田径训练效果的提高,立志为青少年田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付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优化培训环境

当前国内田径竞技能力还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田径培训的方法和模式理念均比较落后,社会对田径项目的认可度也相对不高,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具体的过程当中,不能够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扎实稳健地推进培训工作,确保训练的最终效果。而且,各级主管部门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努力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青少年田径运动的选拔、培训和宣传的机制,鼓励和引导越来越多优秀青少年加入到田径项目当中来,有效促进田径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之,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训练技术和模式,再综合国内青少年运动员的具体特点,不断完善培训方案;通过完善教育体制和体育训练体制的协调统一,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担心的时间冲突问题,从而从本质上提升青少年田径培训效果和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2] 陈固伟.论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第8篇

【关键词】青少年 挫折教育 社会 学校 家庭

一、诱发青少年挫折的原因

(一)社会压力

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种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及人情、习俗、习惯、偏见等因素的限制,承受社会之重,如果没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种社会矛盾冲突、东西方文化相撞、多元人生价值观激荡、多层生活方式交叉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企业破产、失业人员骤增、就业难……不期而遇的突变,使毫无心理准备的青少年在翘首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的同时颇感外面的世界真无奈,传统婚姻观念的变化,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日趋增多,受害最深,打击最大的是尚无自立、心理稚嫩的青少年;一年一度的中高考,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评价尺度往往以分数论高低,依名次论成败,为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青少年不得不一心一意死读书,长时间生活在与社会隔绝的单调、压抑的氛围中,身心超负荷运转,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二)学校压力

学校本应是培养健康人才的场所。但由于历史惯力、社会导向失衡、学校间竞争的无情和升学率的攀比,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挫折教育更是一片空白。不少学校仍把中高考上线率、统考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各课任教师为了教学达标,为了实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编试题,买资料,勤提问,忙考试,辅导,答疑,补课,评比,压得学生几乎喘不过气来。还有些学校在中考前一学期,甚至一年,体、音、美课程全都让位于题海战术,更不用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了。学生很少有经风雨,见世面,展露才华的机会,久而久之,致使青少年心胸狭窄,气量短小,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差,稍遇挫折,往往有灭顶之灾的感觉。

(三)家庭压力

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优秀品质的第一个基地。可日渐增多的独生子女,人人都是心肝宝贝,个个都是天之骄子,一些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对独苗百般宠爱,千般关怀,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骄横,有些家长对子女爱之愈深,期望越高,美术要学,音乐要攻,英语班要进,家教要请,充斥孩子生活的只有学字,至于起码的家务劳动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更没机会,因为父母包揽了一切,在家长迁就娇惯的顺境中,许多孩子脾气暴躁,懒惰、任性,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心理素质差。

(四)青少年自身压力

自身压力可分先天后天两种。先天原因出自个人气质,心理科学证明一般胆汁质抑郁质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后天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评价,对周围事物缺乏冷静的思辨,对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挫折缺乏辩证的认识,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计划安排不合理等造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太多的追求、理想无法实现,导致的自信心受挫都会使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患,如心理学研究长时间处于紧张、无序状态,可以摧毁人的整个免疫功能,导致生理心理的失调和失衡。

二、青少年受挫反应

情绪反应是指当事人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的紧张、愤怒、焦虑等反应。表现为:第一,自闭心理,这是受挫后最初产生的心理状态,如畏惧、丧气、一蹶不振。第二,逆反心理,有自卑心理支配,一部分人转向逆反,对自己不负责任,自暴自弃,对他人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第三,冷漠心理,一些处境危险的人最初表现为愤怒,反抗,并企图逃离,但屡遭失败、挫折,想逃又逃不掉的时候,转向冷漠对待一切,得过且过,此心态会扼杀一个人的热情、动力、进取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第四,报复心理,一些青少年把自己的挫折归咎于他人,把失败归咎于外因。对他人的善言的批评和帮助拒不接受,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报复与己有关甚至无关的人。还有猜忌心理,逃避心理等。

三、青少年耐挫力的培养

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携手,齐抓共管。

(一)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因

党和国家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优化社会环境,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通过倡导合理、公平、公正、文明的竞争方式,净化青少年的心灵,通过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方法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耐挫力的重要途径

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坚强的个性,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影响子女,要改变重物质满足,轻意志教育,轻视情感交流的错误做法,做子女心灵的朋友,思想的知己,既不溺爱、娇惯孩子,也不牵就回避缺点,放手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安排,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意让孩子经受一些抗压性锻炼,并在各种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点,注重挖掘特长,增强自信心,使之自尊、自爱、自强。

(三)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基地

教学阵地,领导是排头兵、先行者,教师是主力军,素质教育领导要高度重视,率先垂范,教师要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并在人格、意志、品质、学识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润物无声的影响学生。学校要通过超前教育,加强心理疏导,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现各类人才,鼓励特长发挥,通过创设一些挫折环境,有意识地磨炼和提高学生承受和征服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法排除“障碍”。通过劳动、军训、拉练、登山、远足等活动,使学生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培养自立能力、生存能力。

总之,加强对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必须是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因材施教,从而形成一个挫折教育的网络和氛围,把我国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渊博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合格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