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1 16:36:32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1篇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2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主张通过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本文阐述了知识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必要性,指出建立和推广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论证了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对经济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科研机构是国家知识创新主体的基本单元,作为其基本功能之一的科研活动则是知识生产的主要过程,一直以来,科研的运作与管理大多被人们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即从课题前期立项申报,中期在研管理和后期成果管理的角度进行管理。它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通过对科研组织的人、财、物等的有效调度与筹划,合理安排进程,在制度与运行机制上保证项口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方式但对于流动性较高的科研组织来说,由于其成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使得项目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不利于科研组织知识的有效积累和集成。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将会大大提高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促进知识创新。而知识管理则能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因此,探讨科研组织中知识管理的特点及其运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与科研项目开发过程的关系

项目开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知识转换的过程,加强科研项目开发的能力,就要求提高将所得信息转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信息加丁能力,科研项目中大部分重要的知识都隐含于项目组之中(如人脑、规程、资料等),形成一个“组织知识库”,如何扩大知识库与有效地利用是项目顺利完成的保证。科研项目的外部信息与项目组内部信息对项目的成功都是重要的。信息对于减少项目的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

在立项阶段,信息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外部信息被获取并内部化,这些信息就成为项目组知识库的一部分,从而成为项目组的潜在知识。立项申请及阶段性成果都是知识和信息转移的有效方式。

2 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

科研项目的本质要求以有效的方法分享知识和有效管理相关的信息。知识分享可以强化合作,更有效地完成科研项目,可以直接影响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知识管理还可以缓解信息瓶颈,促进新的不可能的协作。传统的项目管理以技术为导向,而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成为组织核心能力的今天,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项目审计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方法相结合,更好的促进科研项目的管理。

3 科研项目过程对交流的需要

人们认为科研项目难以控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由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有限,人们的交流必须建立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上,而大量的各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都是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才能使科研项目过程的交流变得有效和畅通。

4.降低科研项目风险的需要

信息(知识)对于减少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过程看作是一个漏斗型的,其不确定性与知识量的增加成反比。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信息获取对立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项目过程的开展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科研项目的风险,必须有效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知识。

二、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

知识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模块,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即项目中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挖掘要素、在环境变化时项目组中的知识管理要素、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要素,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在这个框架图中清楚地表示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每个要素下面还会有包含不同的细分要素。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只有这些要素还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管理的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他们需要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耐心,是科研项目小组知识管理过程的“润滑剂”。

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整个“知识冰山”露出来的一角,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科研开发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隐性知识集中体现在科研开发人才的身上。伴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许多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但知识管理的核心却不仅仅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手段,但如果没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融为一体,那么知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可以在被认可时成为非常活跃的、显著的存在,也可以在制度安排不当时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理解一个组织能不能发展的关键,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每个组织都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

1.隐性科研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1)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申请人或已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志趣是一致的,也非常关注项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动态,因而在他们之间建立知识网络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厚,适合进行知识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系统,促进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促进知识创新。

(2)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首先,知识与其它资源不同,它具有非磨损性,知识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我们重复利用知识资源。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非但不会被磨损,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使知识更加丰富。其次,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其它资源都具有排他性,一人拥有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完全拥有,而知识则不同,一人拥有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知识的这个特性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3)不同观点、不同学科的交流可以引发学术争鸣,促进知识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活动最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会大大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投人更大的热情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是促进知识创新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网络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流体系、项目汇报体系、学术交流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并转化为显性科研知识。互动交流体系主要是用于专家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设计有咨询、建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功能,其目的是便于专家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项目汇报体系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及鉴定汇报,因为汇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应该对进人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术报告体系主要用于在项目完成后的网络研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网络发表等。

4.降低科研项目风险的需要

信息(知识)对于减少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外部与内部不确定性是必要的,将科研项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过程看作是一个漏斗型的,其不确定性与知识量的增加成反比。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信息获取对立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随着项目过程的开展和知识的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科研项目的风险,必须有效管理和利用好这些知识。

二、知识管理模块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框架

知识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一个模块,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高校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即项目中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挖掘要素、在环境变化时项目组中的知识管理要素、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要素,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在这个框架图中清楚地表示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然每个要素下面还会有包含不同的细分要素。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只有这些要素还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管理的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及和谐的文化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研项目的小组成员都是较高层次的知识型员工,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他们需要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强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耐心,是科研项目小组知识管理过程的“润滑剂”。

一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固然是科学研究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整个“知识冰山”露出来的一角,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高校科研开发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隐性知识集中体现在科研开发人才的身上。伴随着知识管理的兴起,许多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涌现,但知识管理的核心却不仅仅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为更好的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手段,但如果没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知识管理融为一体,那么知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可以在被认可时成为非常活跃的、显著的存在,也可以在制度安排不当时变为被动的、消极的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是理解一个组织能不能发展的关键,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每个组织都不容忽视的一项任务。

1.隐性科研知识的挖掘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1)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项目申请人或已获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虽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但是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志趣是一致的,也非常关注项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动态,因而在他们之间建立知识网络有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是研究某一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都比较深厚,适合进行知识管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系统,促进他们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促进知识创新。

(2)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存在于研究人员头脑中的知识,知识的某些特性使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首先,知识与其它资源不同,它具有非磨损性,知识的这一特性有利于我们重复利用知识资源。知识在使用过程中非但不会被磨损,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被补充、发展,使知识更加丰富。其次,知识具有可共享性。其它资源都具有排他性,一人拥有其他人就不能同时完全拥有,而知识则不同,一人拥有不排除其他人也同样完整地拥有,知识的这个特性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3)不同观点、不同学科的交流可以引发学术争鸣,促进知识创新。这是因为人们在进行学术争论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活动最活跃,不同观点的争论会大大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人们投人更大的热情进行知识创造。

因此,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是促进知识创新最有效的方法,知识网络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流体系、项目汇报体系、学术交流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共享,并转化为显性科研知识。互动交流体系主要是用于专家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设计有咨询、建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功能,其目的是便于专家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项目汇报体系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及鉴定汇报,因为汇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所以应该对进人该系统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控制。学术报告体系主要用于在项目完成后的网络研讨.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网络发表等。

2.显性科研知识的共享与管理体系的设计

对于显性科研知识,因为存在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我们可以高度自动化地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可信的、新颖的、有效的、并能被人理解的信息或模式,实现对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管理,甚至从中得到有利于做出正确决策的知识。因此,在显性科研知识管理体系的原型设计中。我们可以划分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等主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管理包括科研项目分类、统计、规划、导向、争取、项目进展状况等功能,信息资源管理包括各种已有资源的查询、统计、分配、利用、人才培养等功能,辅助决策管理的功能是根据前两项管理的情况进行合理调度、统筹安排等宏观决策。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科研服务原型设计中,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数据选取(抽取、分类、转换、装载、定义元数据等),以装人数据仓库中;模型库管理系统为所需问题提供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定量分析的辅助决策信息;数据仓库管理系统负责实现数据更新、共享、安全保密、维护和数据管理等功能。运用相应技术,如用户优化查询工具、统计分析工具、客户朋及务式分布处理下具、联机分析处理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等,对数据仓库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从而实现科研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管理的需求。

三、高校科研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策路分析

(一)建立网上管理系统。

1.建立项目中期汇报制度。项目管理部门制定管理规则,要求课题组定期(如:每半年或一年)将自己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专家知识网络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同行专家可以对中期汇报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供课题组参考。课题组可以随时听取和吸收同行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学术争鸣,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程度和知识创新水平,最大程度提高项目研究质量。

2.建立网上学术研讨制度。项目完成后由课题组或项目所在单位组织一次网上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由项目组发表研究成果,仅就相关内容进行研讨。进行网上专题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1)扩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影响,促进知识传播;(2)通过研讨,不断把项目研究引向深人;在研讨过程中发生碰撞,产生争鸣,促进知识创新。

3.建立视频知识网络。利用知识网络除了对项目研究过程进行管理以外,还有促进专家之间进行交流的目的。有研究证明:人们在交际中,10%左右要靠文字.20%靠语音和腔调,70%靠“肢体语言”,视觉的、互动的交流更适合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因此,理想的网络系统应建成视觉的、互动的交流体系,以促进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争鸣。

4.注意网络安全,制定保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则。知识网络属于半开放性质,所有进人系统的成员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审查并被授权的,其成员实行实名制,为防患于未然,应尽量避免那些涉及机密或者核心技术的内容在网络上出现,应更多地利用这个系统进行知识交流和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下要涉及中期汇报,中期汇报中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公开。

(二)强化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科研项目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为申报各种基金项目和争取横向项目创造条件,对项目的研究过程也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特别要加强项目的结题和结题报告。在课题结题报告和成果的学术评估和评价的工作中,应从重视科研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井重转变,帮助项日组改进研究成果的质量,使得最后提交的结题报告、论文和研究成果达到一定的水准,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平,推动科技产业化,促进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校内科技资源情况,加强课题组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科研设备的综合利用,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益。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知识集成体系

一、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它的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能降低投资和经营风险避免资源浪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的临时性、全球化和多元化和专业化等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知识管理渐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二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项目的一次性特点造成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项目的工作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每个项目的独特工作经历会给组织带来丰富的经验积累。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有利于(1)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的整理、收集(2)项目对组织知识的有效发掘和传播(3)提高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4)在项目小组中形成学习氛围。

二、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实施

1.以信息集成推动知识集成

项目具有系统化、重复化的特点,且具有正式的工作流程、方法和标准,需要各个方面的紧密配合。因此项目环境下的知识集成应建立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在知识集成系统中.知识应该能够便捷的到达知识的使用者。这就需要企业为项目知识的传播搭建方便快捷的共享和传播平台.建立企业内部网构成企业内部的通讯和协作平台。

2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结构的建立.应有利于项目成员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同时在项目组织中形成学习氛围。能否实现知识共享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项目成员的相互关系、相互信任和互惠程度对知识创造和知识提供的奖励,以及项目成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然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给予支持。因此『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知识共享的项目组织.通过项目成员以及各方组织的能力配备『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共享。

3在项目组织内部设置知识管理专职负责人

这种专职负责人能够具体实施知识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了解项目本身以及项目环境能够熟悉企业本身和企业环境,理解项目组织和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能建立一个促进学习、知识积累和信息共享的项目环境,使每位成员都认识到知识共享的益处。此外专职负责人还要监督保证项目知识库的质量和深度.使其与项目目标一致,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实施。

4.建立适宜的知识管理评价激励指标

通过评价指标可对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情况进行描述。一般情况下应具有下列指标:大量采集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存储能力、知识的使用能力、对新知识的奖励以及对知识的共同愿景。此外对积极贡献自己经验的成员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团队成员分享经验的积极性。在项目进行中可以制订一些鼓励大家提供经验的措施,可以是鼓励大家提供创造性经验的明文规定.也可以是对在难题处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各种方式不一而足.总的原则是推动成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新经验。

5将项目环境下的知识信息扩展到整个组织层面

由于一个组织可能有很多项目在同时进行各个项目产生的新工艺或者技巧在项目团队内部可以有效传播和应用,但很少能影响其他的项目。有可能其他项目正在烦恼的问题已经在另外一个项目上被顺利解决了。作为组织的整个成员并不能了解各个项目成员所掌握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组织内部数据库检索机制来传播这些知识,以实现整个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

三、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分析

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并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

1缺乏资源

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制订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没有设立负责知识管理的部门与主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先进知识管理工具的支撑。

2人才匿乏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具有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从企业领袖、首席知识官、知识员工、到知识管理系统维护者等都必须对知识管理有充分正确的理解。没有合格的知识管理人才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阶段,一些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制度安排的滞后导致企业管理体系低效率的运转不仅无法优化配置物质资源更无法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

4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多数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就是模仿,而不根据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主动创新,提高技术。尽管有些高科技行业在生产中能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团队组织和知识创新也处于初级阶段。

5.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们有很多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智力资源的重要性企业激励制度落伍,缺乏实行知识管理的内在动力,习惯于抄袭、模仿市场上的成熟产品满足于现有的市场份额。

6.缺乏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我国不少企业在传统体制、政策下形成的保守、沉闷、缺乏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导致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私人知识.也不愿意承认错误从而阻碍了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中的扩散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

四、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集成体系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就是要从项目组外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帮助项目组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项目组内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和新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集成技术.建立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组织和知识集成平台促进知识和信息交流共享,培养项目组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创造知识和信息共享环境,提高项目组成员知识创新的能力。将项目中积累的知识资源进行整理和规范化.用于以后的类似项目.使项目管理知识得以继承和利用。最大程度地集成这些知识能够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管理任务助于企业今后相关项目的开发,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是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过程。而要衡量组织或个人知识管理实践的效果就需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所谓绩效评价就是对组织行为活动的效能进行科学测量与评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它既包括对整个组织行为活动成果的测量与评价.又包括对组织内各个群体和组织成员个体的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使得知识价值难以量化而企业知识管理所涉及人、知识、信息、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带来了知识管理成效考核的复杂性知识本身量化的难度和知识管理考核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实践中缺少公认的知识评估体系和方法由此构成了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因此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绩效评价是任何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4篇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知识集成体系

一、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它的应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能降低投资和经营风险避免资源浪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的临时性、全球化和多元化和专业化等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知识管理渐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管理模式。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二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知识管理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

项目的一次性特点造成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项目的工作过程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每个项目的独特工作经历会给组织带来丰富的经验积累。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有利于(1)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的整理、收集(2)项目对组织知识的有效发掘和传播(3)提高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4)在项目小组中形成学习氛围。

二、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实施

1.以信息集成推动知识集成

项目具有系统化、重复化的特点,且具有正式的工作流程、方法和标准,需要各个方面的紧密配合。因此项目环境下的知识集成应建立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在知识集成系统中.知识应该能够便捷的到达知识的使用者。这就需要企业为项目知识的传播搭建方便快捷的共享和传播平台.建立企业内部网构成企业内部的通讯和协作平台。

2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结构的建立.应有利于项目成员之间实现知识的共享同时在项目组织中形成学习氛围。能否实现知识共享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项目成员的相互关系、相互信任和互惠程度对知识创造和知识提供的奖励,以及项目成员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然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给予支持。因此『要建立一个适合于知识共享的项目组织.通过项目成员以及各方组织的能力配备『更好的实现知识的共享。

3在项目组织内部设置知识管理专职负责人

这种专职负责人能够具体实施知识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了解项目本身以及项目环境能够熟悉企业本身和企业环境,理解项目组织和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能建立一个促进学习、知识积累和信息共享的项目环境,使每位成员都认识到知识共享的益处。此外专职负责人还要监督保证项目知识库的质量和深度.使其与项目目标一致,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实施。

4.建立适宜的知识管理评价激励指标

通过评价指标可对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情况进行描述。一般情况下应具有下列指标:大量采集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知识共享程度、知识存储能力、知识的使用能力、对新知识的奖励以及对知识的共同愿景。此外对积极贡献自己经验的成员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团队成员分享经验的积极性。在项目进行中可以制订一些鼓励大家提供经验的措施,可以是鼓励大家提供创造性经验的明文规定.也可以是对在难题处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各种方式不一而足.总的原则是推动成员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新经验。

5将项目环境下的知识信息扩展到整个组织层面

由于一个组织可能有很多项目在同时进行各个项目产生的新工艺或者技巧在项目团队内部可以有效传播和应用,但很少能影响其他的项目。有可能其他项目正在烦恼的问题已经在另外一个项目上被顺利解决了。作为组织的整个成员并不能了解各个项目成员所掌握的知识。这样的矛盾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组织内部数据库检索机制来传播这些知识,以实现整个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

三、项目管理过程中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分析

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并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与障碍。

1缺乏资源

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制订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没有设立负责知识管理的部门与主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先进知识管理工具的支撑。

2人才匿乏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具有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从企业领袖、首席知识官、知识员工、到知识管理系统维护者等都必须对知识管理有充分正确的理解。没有合格的知识管理人才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3.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阶段,一些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制度安排的滞后导致企业管理体系低效率的运转不仅无法优化配置物质资源更无法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

4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多数企业对待创新的态度就是模仿,而不根据本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主动创新,提高技术。尽管有些高科技行业在生产中能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团队组织和知识创新也处于初级阶段。

5.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们有很多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智力资源的重要性企业激励制度落伍,缺乏实行知识管理的内在动力,习惯于抄袭、模仿市场上的成熟产品满足于现有的市场份额。

6.缺乏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

我国不少企业在传统体制、政策下形成的保守、沉闷、缺乏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导致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私人知识.也不愿意承认错误从而阻碍了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中的扩散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

四、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

1.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集成体系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就是要从项目组外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帮助项目组进行有效的管理。在项目组内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和新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集成技术.建立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组织和知识集成平台促进知识和信息交流共享,培养项目组成员间的知识共享能力,创造知识和信息共享环境,提高项目组成员知识创新的能力。将项目中积累的知识资源进行整理和规范化.用于以后的类似项目.使项目管理知识得以继承和利用。最大程度地集成这些知识能够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管理任务助于企业今后相关项目的开发,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是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过程。而要衡量组织或个人知识管理实践的效果就需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所谓绩效评价就是对组织行为活动的效能进行科学测量与评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它既包括对整个组织行为活动成果的测量与评价.又包括对组织内各个群体和组织成员个体的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使得知识价值难以量化而企业知识管理所涉及人、知识、信息、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带来了知识管理成效考核的复杂性知识本身量化的难度和知识管理考核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在实践中缺少公认的知识评估体系和方法由此构成了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因此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绩效评价是任何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5篇

根据对多家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咨询经验,AM咨询认为,项目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实现三大目标:

项目知识经验积累:通过项目案例库实现所有项目过程文档和经验总结的积累,从而形成项目型企业的核心财富。

项目的快速交付:通过提炼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标准方法,提高项目的快速复制能力,使每一个新的项目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了每个新项目都是从“零”开始。

人才培养和经验复制:项目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项目型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瓶颈,通过知识管理可以系统地梳理专家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共享进而加速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和员工个人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双赢。

项目型企业的知识该如何管理

对于项目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AMT咨询认为,首先要识别项目型企业需要哪些核心知识,一个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反映了该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知识。知识分类体系构建的核心是根据业务部门工作的习惯和需要的信息,重点分析客户、项目、人员、文档、工作流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单维度的文档管理转变成多维度的知识管理,图1为某项目型企业的知识分类体系示例。

我们可以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维度来具体分析项目型企业的核心知识及其管理方式。

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方式

项目型企业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各种项目过程文档、产品信息、外部资料等等,显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企业稳定的、可积累的知识分类体系,以便于知识的沉淀和获取。

通过长期的业务运营和项目运作,很多项目型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显性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应该如何管理呢?这里,我们介绍几种适合项目型企业的显性知识管理方式:

项目案例库:项目型企业对知识管理需求的重点在于如何积累各产品在运作过程中的成功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形成产品模式的最佳实践,并以项目案例库和知识地图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展现。项目型企业的项目案例库,内容一般包括:项目过程文档管理、项目中的经验总结。项目案例库的建立可以使项目成员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之前的类似项目,为目前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以及借鉴各种可复用的知识成果。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是一种向导,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而是关于知识来源的知识,知识地图指向的是知识源。知识地图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存储地,通常也能揭示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员工实现知识的共享。

通过项目案例库和知识地图,可以将存在于企业中的丰富的知识转化成为可分享、可复用的知识资源,让各部门、各项目组的知识转移和分工协作更加容易,使项目成员可以参考更多的以往成功项目的工作经验,降低项目运作的成本,提升项目运作的效率。

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

项目型企业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项目运作的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些隐性知识对于项目型企业的作用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AAR是一个结合了技术和人的因素的快速报告的方法或工具,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过程,供团队用来获取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以便改进未来的表现。它为团队提供反思一个项目、活动、事件或任务的机会,让团队成员参与诊断和评估过程的形式来加强他们的学习过程,并同时提供关于团队表现的反馈。

警示报告是一种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和渠道,将经验教训、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快速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扩散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组织中的不同团队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实效性强,对其他团队又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问题与疑惑,通过警示报告可以迅速将解决方案传递到可能需要的团队那里去,避免组织内部不同的团队间重复解决同样的问题,避免组织犯同样的错误。

导师制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知识管理工具,类似于以前“帮传带”的师徒关系。它是指为每一位新员工有针对性的指定一位导师(Mentor),这位导师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途径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员工,使新员工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导师一般由企业里富有经验的资深员工担任,他有培养和指导别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新员工来说,借助导师的经验也可以早点进入工作状态 .

员工黄页是一个特定的员工名单目录,通过查询促进内部某个领域、某个知识点的员工与需要该知识的员工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得到传播和共享。员工名单目录里面包含了员工擅长的知识信息,通过查询的方式让大家都知道:谁能够帮助我?

CoP(Community of Practice),实践社团。实践社团是由一群专业工作者所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社群因为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内部演讲是组织内部的一种非正式的交流与培训活动,是互相学习的渠道、充分共享的工作氛围与环境,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内部演讲也是员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面我们介绍了六种隐性知识的管理方式,那么这些方式如何在项目运作中应用呢?

图2清晰地展现六这6种隐性知识管理方式适用的项目阶段。

如何保障项目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有效实施

其实,很多项目型组织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真正地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知识管理需要和业务紧密结合

大部分项目型组织已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实施起来依然难以推行,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积累和业务过程相脱离。具体表现为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进度,忽略相关知识文档的同步提交和保存,相关文档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再整理,这就导致知识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无法保障,很多宝贵的资料散落在各项目组内部。另外,企业内独立的知识管理部门往往脱离业务部门,通过知识管理平台收集到的都是一些和核心业务关系不大的文档资料。

“1+1+1”解决方案(项目型组织的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知识管理有机集成)是解决知识管理与业务过程脱节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项目过程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同步。在项目活动和流程环节的每一步明确相应的输出文档和参考文档以实现显性知识的传播。通过对输出文档制订模板和样例,对于以往的项目最佳实践予以提炼,同时相关的参考文档可方便项目组快速地获取相关的知识资料,从而实现快速学习和交付。

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和业务过程紧密结合,发挥作用。 在流程梳理优化的基础上,在流程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我们需要找到最佳做法,并大面积共享,从而提升流程的执行效果,而非简单的执行效率。

知识管理需要有共享的文化来保证

知识管理最终需要形成一个共享的文化来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保证,项目就非常容易失败。据一项学者的研究调查发现,有高达54%的企业主管认为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组织文化层面。 为什么文化的作用如此重要?还在于文化就如企业的空气一样,其质量状况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所有员工的身心健康。由于其辐射圈很大、继承性很深,要想净化它并不容易,而一旦得以净化则会对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则产生影响。

塑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项目型企业的共享文化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使员工具有积极的知识取向。员工聪慧、好奇、愿意自由探索,管理人员鼓励知识创造和运用,高度评价各种学习活动。

*使员工愿意与别人共享知识。员工没有和别人共享自己知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共享知识;二是不愿与别人分享成功经验,相信自己的价值及工作保障在于独有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与原有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公司原有的企业文化有时并不利于知识管理,甚至会妨碍人们共享知识,如在一些大的设计公司里,设计师们往往对个人设计有很高的成就感,因此不屑于使用已有的设计。但知识管理要真正在公司中有效的实施,就必须要考虑到公司已有的文化,因为要改变它是一个非常困难和长期的事情,尤其是当一个公司的文化已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对其做大的改变。

*应取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有利于在公司内形成知识管理的氛围,也可以取得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支持。

“分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也是知识管理成败的难点和重点。每个想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都可以拿起“K文化”这把镜子照照自己,看着你的现在,想像你的未来。

知识管理的IT实现

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最终要落实到IT系统上实现。“1+1+1”解决方案对于IT系统的实现提出以下特殊功能需求:权限管理要求:对于流程和知识的管理,如何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看到合适的知识信息”,对系统权限管理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比较特殊的就是根据项目的授权,如项目的文档根据项目组成员自动进行授权。

项目任务、工作流程、项目文档的三位一体:可按照项目类型和项目级别定义所对应的项目过程标准化模版,包括项目工作任务分解,相应的流程和每个活动相关的项目文档定义,实现项目任务、工作流、项目文档管理的统一,从而通过IT系统使知识共享和复用得到强制进行。

项目过程标准化模板的积累与应用:项目实施完成后,可将实际实施的项目导入到组织经验知识库中进行提炼、完善与改进,从而形成新的项目标准模板。项目建立时,系统会根据项目的类型和项目的重要级别所对应的项目过程标准模版自动初始化项目,实现知识的再利用。

项目动态知识地图的生成:可按照项目、项目阶段、项目类型等动态地提取相关的知识资料生成知识地图,以进行项目知识的聚类展示,从而以简化信息检索过程,提高知识获取的便利性。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6篇

关键词:科技计划管理;知识管理;知识获取;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6-0065-05

引言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

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 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

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

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

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

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 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 知识获取与处理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7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规划与设计;关联性;逻辑性

工程管理是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筑项目,但不局限于建筑项目)中的时间、成本、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专业,其理论与方法可以直接为优化项目进度、降低建设成本、优化建设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1]从学科定位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属于跨学科范畴,其课程特征以交叉性为主。[2]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点及课程名称主要有:①经济理论(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原理);②法律法规(建设法规、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法律制度);③管理理论(财务管理、工程合同管理);④土木工程技术(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地质与地基基础、工程造价);⑤综合能力(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项目评估)。这五个方面的课程将经济学、管理学与专业技术等知识糅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从专业建设时间短、建筑法律教育的弱化以及高校任课教师间沟通乏力所致的知识架构碎片化的现状来看,相关人员有必要对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效率提出相应建议。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然后从学习角度出发,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最后提炼出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在提高个人技能方面的应用点以及具体的学习思路。

1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关联点与应用点挖掘

1.1工程经济学

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可应用于建设项目初期,其可以分析和控制各工程阶段的成本,全面衡量施工中的人工、材料与机械设备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对工程预算的影响程度。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还可应用于项目估算结果复核工作中,其有利于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和工期的目标。成本管控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资产偿债计划表、建设期利息表等),有利于统筹项目整体预算与规划。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经济分析与评价的理论计算方法,在强调项目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国民经济角度来衡量项目的宏观效益。工作人员可以合理比选项目拟定的人员、材料、机械等方案,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层面来选取最优方案。工程经济学理论层面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项目建设初期,工作人员需要应用工程经济学理论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并且确定合理的项目规划、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设计等方案。选择投资方案是工程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工作人员应先确定项目筹资与融资方案,建立筹资主体和筹资机制,分析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如投资估算、资金的筹措、融资结构和资本成本等),再了解方案的相互关系与资金约束,比较和优化最终投资方案。工作人员还需结合财物评价指标与方法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风险(如确定性分析、投资风险及其控制、风险管理工具等)。

1.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筹资管理解决的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来源问题,在筹资活动中,工作人员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预测企业需要的资金量,不仅要保证筹集的资金能满足企业经营与投资的需要,还要在筹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分析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并且决定取得这些资本的方式。从企业角度来看,筹集资金的目的是维持生产经营以取得利润。因此,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地将筹集资金应用于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上,并且加强投资风险控制。②营运资本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营运资本投资政策,决定分配多少资金用于应收账款和存货、决定保留多少现金以备支付,以及对这些资金进行日常管理,并且尽可能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外营运资本筹资管理的内容是还涉及决定向谁借入短期资金、借入多少短期资金、是否需要采用赊购融资等。③利润分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形成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分配:企业首先要依法纳税,其次用利润来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最后向投资人分配股利。财务人员需要确定股利支付率的高低,即将多大比例的税后利润用来支付给投资人。过高的支付比率会使大量资金流出企业,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而过低的支付比率可能引起投资人的不满,甚至导致股价下跌。因此,本课程学习需要初步了解财务部门是如何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最佳分配策略的。此外,财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管理经济事务以外,还需要管理相应的财务关系,即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如股东与经营者的关系、股东与债权人的关系、股东与职工的关系、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关系等)。在这些利益关系中,主体所处地位不同,追求的利益也就不一样,甚至可能产生利益冲突。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以上经济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相应的财务控制和分析方法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根据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财务分析方法包括偿债能力分析法、营运能力分析法、盈利能力分析法以及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法。从财务管理与工程经济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工程经济学科既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定性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涉及许多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而采用的定量方案优选与财务评价方法,这些内容在财务管理学科中也有所体现。因此,这两门学科交叉点在于,工程经济为财务管理提供了许多工具性质的应用型基础知识。在实际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工程经济学中财务评价方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并且横向比较两个理论的侧重点。

1.3建筑法规

我国建筑法规体系由建筑法律、建筑法规、建筑规范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组成,它们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建筑法规知识体系一般由建筑行政法规、建筑民事法规和建筑技术法规组成(见表1)。

1.4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准确地计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准确地计价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工程项目的价值量;而有效地控制造价则是围绕预定的造价目标,对造价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费用进行计算、监控,当出现偏差时,要分析偏差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建设项目全周期来看,本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如2表所示。工程造价是一门把专业技术知识点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宗旨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学科,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倡导“合理预测、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施工造价管理方式,正确处理工程造价、工期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这种综合性强、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如质量、工期、造价等)的学科,与工程经济、财务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招投标等重点学科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笔者建议高校将工程造价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或反向总结学习的重难点,研究其中的工期、质量等理论与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1.5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招投标程序可以分为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订立合同五个阶段。[3]招标阶段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熟悉招标范围、方式及程序和招标文件的内容及编制原则,了解标底文件的作用及编制方法,独立编制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标底文件。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包括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工程变更和索赔管理,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简单编写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内容、初步判断和处理合同中的管理问题,处理一般的合同争议;根据合同解除情况,认定合同解除后的责任。在学习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牢固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因此,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体系与建筑法规课程知识体系的交叉点较多。此外,工程招投标知识体系中也涉及了项目投标报价中的工程量初步概算,这部分知识内容在工程造价中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1.6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规定,施工组织总设计包括工程概况、总体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总体施工准备与主要资源配置计划、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总平面布置。[4]建筑施工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从施工的全局出发,根据具体的条件,围绕施工项目目标,确定施工进度,合理布置施工现场,落实质量安全技术措施,协调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前方与后方、整体与局部以及项目各相关者之间、项目建设不同阶段之间、项目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生产要素,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证合同目标的顺利实现。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属于软科学的范畴,工作人员需要综合应用工程技术与管理相关课程知识,如工程结构学、工程力学、施工技术学、建筑材料学、建筑设备学、建筑电气学、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知识。[5]

1.7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最优地实现工程项目目标,根据工程项目目标、工程项目的内在规律,对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完成(指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该工程项目在允许的费用和要求的质量标准下按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可按照工程参与方划分为建设项目管理、勘察设计管理、施工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监理)项目管理。[6]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领域基本涉及整个建设周期,如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以及相关方管理等,其中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为重点管理对象。为完成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这五个方面的控制目标,工作人员可应用成本、进度综合控制指标和方法来开展控制工作。在预定工期内,工作人员既不能过于追求质量而忽视建筑施工进度与施工成本,也不能在进度与成本控制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忽视施工质量要求,而是要把握与协调这三者(施工进度、施工成本、施工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与重要性,这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宗旨(见表3)。

2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逻辑挖掘

本文基于传统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内容侧重点及其课程名称,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优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来挖掘关联点并阐述课程内容间的横向联系与知识架构,得出的结论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关注知识体系的关联性与逻辑性,采取逐步填补知识盲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探索性思想;为提高大学生对工程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从工程建设全周期角度出发,结合经济管理学理论,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模块。

2.1全建设周期的系统性学习逻辑

学生需要结合建设工程全阶段来解读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工程建设全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这既能拓宽基础专业的知识面,又能增强课程学习的适应性。[7]这种从全局出发的学习思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梳理建设工程全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时,进一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管理技能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并产生前瞻性认知。BIM技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贯穿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各参与方,[8]从而实现知识体系融合的学习目标。

2.2经济管理学理论渗透

结合前文课程之间关联性挖掘成果可知,经济学理论在土木工程技术课程的渗透点表现在地基基础与荷载设计的经济性、施工进度计划的经济性、时间成本、实际施工成本等方面。从管理学与专业基础课来看,财务管理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交叉点较多;此外,建筑法律是建筑设计、工程量计量与计价的主要依据,而工程合同设计索赔违约等法律与经济纠纷事务则属于经济学理论应用范畴。因此,学生把握经济学理论的侧重点,既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挖掘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工程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从工程建设全周期角度出发,工作人员结合经济管理学理论,将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模块,能高效实现知识体系的融合。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研究人员需要不断研究知识体系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为该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3):11-17.

[2]陈洋.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5):163.

[3]王艳艳,黄伟典.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4]刘兵,刘广文.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3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5]曲赜胜,李捍无,赵春燕.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赵忠伟.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决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7]边金,刘长华,郭彦利,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37-40.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第8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组织级项目管理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企业战略目标和项目运作脱节、建筑业企业层次对项目层次支持力度不足、对项目的监管和控制程度低。建筑业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而普遍推行的承包制赋予了项目经理较大的权利,项目管理所得的利润、人才、资源不可避免地从组织流向了项目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筑业企业组织层面的发展。许多建筑业企业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多采用粗放经营模式,重项目、轻管理,资金控制不严,制度不健全,致使企业层面的项目管理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由此,项目部也难以享受到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造成“弱企业,强项目”的管理现状。伴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热点[2]。

一、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一)从功能角度分析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

组织级项目管理有助于提升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通过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够使得企业将组织层次和项目层次上的工作目标、流程规范、工作内容和组织文化等要素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实现了企业在组织层次上的资源和要素组合。

对项目级的项目管理提供支持和帮助。组织级项目管理管的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应更多地体现出组织为项目管理“服务”的功能。

监督和控制项目运作。通过组织级项目管理保证组织战略目标和项目运作的一致性。当组织在项目选择、实施等环节出现项目之间的冲突时,能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来监督项目管理活动,控制项目管理风险。

(二)从文献角度分析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

刘成明等在“企业组织成熟度初探”一文中指出组织成熟度的评价体系由组织对事件的预见能力、组织对事件的解决能力、客户参与组织决策的比例、组织对风险的态度、组织对员工的培训、组织资源的优化程度、组织中知识的共享程度、组织对知识的管理和组织人员的稳定性等十项组成[3]。吴晶晶从组织支持维、信息化建设支持维和项目管理维三个维度对总承包企业PMO的多项目管理成熟度进行了分析[4]。刘萌认为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升组织层次的项目管理能力,结合项目管理的特点,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责权的分配与界定、项目管理支持体系和项目管理监控体系,并进一步将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系统划分为项目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完善程度,项目管理过程的实施能力,以及企业高层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与组织机构对项目管理的支持度、项目管理各过程的衔接能力、企业项目化管理能力、项目管理战略规划能力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的能力[5]。杨守华从组织管理、项目治理、利益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四个角度测评了大型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成熟度[6]。黄辉经分析比较,认为项目管理成熟度主要可以从项目管理过程总体水平、高层管理的支持、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这三大方面进行考察[7]。徐理对企业项目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项目与运营三者的有机整合是企业项目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包括战略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运营办公室、职能部门、战略职能部门[8]。各学者均从不同角度认识了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基本上对于组织对于项目运作的支持功能和监控功能有了很明晰的认识,但相对来说,对于将项目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的认识不够清晰。

二、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系统建立

根据建筑业企业组织特点、项目特点和项目管理的特征,施工项目具有固定性、分散性、动态性、复杂性、目标多元化、技术相似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业企业组织层次上的项目管理特点,更决定了建筑业企业的组织级项目管理和项目级项目管理两层分离的情况,面对这样管理难点,建筑业企业组织层次上的项目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综合表现为:战略目标与项目运作脱节、项目支持力度不足和项目监督控制程度低。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的基本要素为以下3部分:战略执行能力、组织支持能力、项目监控能力。这几个方面的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建筑业企业的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系统。

三、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目前我国建筑业基本上是分散型行业,其基本特点是缺少一批有影响力(或者说对行业发展有带动能力)的“领袖企业”,表现为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地位差距不明显,大中小企业经营领域趋同化[9]。

(一)加强资源基础建设

在企业内部建立资源数据库。在多项目管理中,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这往往需要进行多项目的资源配置管理。在公司层面,要实现对各种项目生产资源的统一配置,在项目受控的前提下,利用自有资源撬动社会资源,在公司层面搭建劳务分包资源的共享平台,不断提高组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建筑企业实现跨区域、多业务、多项目有效管理的自发需求。信息化可以有效支撑信息化可以有效支撑建筑业企业管理体系的落实,尤其对业务流程的支撑与固化,提高管理和业务运作水平,确保管理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

组织的标准项目管理流程向上承接企业战略及管理控制体系的落实执行,向下作为企业信息化需求的重要输入和指导。建立规范和精细化的流程管理体系,打造相对标准和一致性的管理及业务运作流程,可以保证建筑业企业管理与业务运作体系的有序性、延续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也需要将标准过程进行表单化,促进标准过程的可实施性。

企业应该注重项目管理文化氛围的塑造,培养协作、服务和共享的企业项目管理问题和,扭转一些传统的错误认知,让企业中各级人员(企业领导、各专业部门、项目管理部门等)都真正理解项目管理,明确企业的要求和自我的定位,并及时对项目管理中缺位或者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纠正,促进项目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

(二)重视组织级项目管理过程

组织级项目管理的出发点是组织,因此组织级项目管理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中心的,需要保证企业内部的多个施工项目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连接。为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与项目目标的一致性,可以简单地通过项目优先级排序和项目规划来进行。随着许多建筑业企业的项目类型多样化的增加,建议对项目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针对项目规划问题,在项目启动时,应同时启动项目规划工作。

工程项目的风险环节特别多,关注项目信息和项目管理过程的检查,成为项目管理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建筑业企业的项目监控,应信息监控和现场监控同时进行。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之下,需要通过不断地累积性学习和知识管理来提升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和适应能力。建筑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企业资源、差异化施工技术、差异化报价与服务,更在于学习能力与管理能力。

建筑业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应重点做到:(1)应根据项目管理工作可能用到的各类知识,按照知识分类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按不同类型编制形成知识清单;(2)对缺口知识和待完善知识的获取进行初步策划,列出知识获取的时间计划和方式途径,然后采取措施逐步进行落实并获取知识,以保证在项目管理需要时及时得到应用;(3)应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经验学习数据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储存和积累,并为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提供平台;(4)建筑业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实现项目部内部和项目部之间的知识共享,提高共享效率;(5)项目部管理人员应做到适时、准确地将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类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形成组织智慧,高效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

四、结束语

随着外界环境变化的加快,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逐步加深,从组织级项目管理水平上来整体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站在组织角度,提升建筑业企业的组织级项目管理能力,旨在帮助建筑业企业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增加企业对项目具体实施的控制力度,保障组织战略目标的顺利执行。本文给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对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借鉴意义,但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海山. 2012-2013年度中国建筑企业管理成熟度报告[J].建筑,2013(11):6-18.

[2] 潘旭龙,杨康.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3):73-76 .

[3] 刘成明,丁荣贵,张晓丽.企业组织成熟度初探[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44-46+62.

[4] 吴晶晶,张云波,祁神军,陈伟.总承包建设企业多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32-335.

[5] 刘萌.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

[6] 杨守华.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

[7] 黄辉,梁工谦,肖茂.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S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