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3 16:53:40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1篇

通过和任课老师的交谈我们会发现,体质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心不在焉或心里想学却力不从心的现象比体质好的学生高很多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学质量。所以,想办法增强学生的体质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有创新的思路,多变的方法,体育教师形式多变的体育教学法来提高体质较弱学生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2“带动式”教学法来提升弱体质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对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和体格发育等主要因素的健康体检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掌握,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对体质弱的特殊群体进行特殊对待,从而更好的组织这个小团体,也利于体质弱者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体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于当前的形势对教育的要求。每年10月我们对各年级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检测,通过对这些数据样本分析后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进行分类,其中优秀多少人,良好多少人,合格多少人,不及格多少人,输入学生体质健康网,当然作为新宁路小学的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针对未来工作实践需要的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增加一些具有一定强度,一定运动量,一定难度,而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项目内容和练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从数据上来看,体重偏胖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一般徘徊在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他们有不爱活动、比较懒惰。而另一方面体格偏瘦的学生,活动量比较大,他们的成绩优秀者较多,正对这种现象我们采用“优秀生”带动“差生”的方式,最终的目的使不合格者合格化,合格的学生优秀化。

3因地制宜,特殊学生,特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1挖掘体质较弱学生的潜能

体育活动是一个集体活动,针对体质弱小学生自卑、怕讥笑、怕批评、不积极等心理因素,体育教师应该以任务的形式提出“一对一”的强带弱带教法或者“强强、弱弱”帮帮团的带教方案,给体质好成绩好的学生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带动身边成绩差查体质弱学生,从而以带动的形式提高弱体质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拉近强弱之间的差距,从而强者更强,弱者更有自信心去面对后面的体育运动,因为“信心是进步的基础”。教师可以从实践过程发现弱体质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育体质好的学生不应该歧视体质较弱学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好的身体素质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前提。

3.2增强弱体质学生对体育的信心

提倡体育教师的民主教学作风,是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很有效的“活化剂”。体育教师在拓宽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出特殊的启发式的活动,对体质好的学生要求达到更高标准,以激发他们的的冲劲,在一次一次的比赛中把他们成绩提高到极致点,使得他们有更好的体质更好的成绩,对体质比较弱的学生适当降低评定最低标准,让他们也感受渴望、等待已久的胜利,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在以后的活动中充满自信,从而不断的突破自我。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3.3提高弱体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主动性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小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抓住一切可行的机会去辅导和鼓励学生,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有兴趣后学生才会聚精会神,才能专注于某些比较喜欢的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中,我们时刻提醒学生,主动永远比被动更接近成功,此时体育教育者要及时关注体质弱的学生,及时给学生的成绩给予标明等级的评价,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增加学生自信心的特殊评语,这种评价效果比较好,它使得学生从中看到了自己再体育活动中得到的成绩,自己的优点,还能发现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4为弱体质学生建立灵活的素质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衡量教育质量,学校不应仅根据智育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好坏,不能仅以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升留级和毕、肄业,应该以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状况和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因此,学校应当建立起可行、有效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评价和考核,来及时调整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尤其对体质比较弱的学生,改变以往“看高忽低”现象,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体育教学要制定特殊群体素质考核、达标考核、身心发展测评的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来衡量全体学生的体质状况,并以此为据来制定以后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形成一整套的科学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全面发展人才的质量。王素云这样写到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增强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特色性及实用性着手。

5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弱体质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

学校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而活动应该是参与范围广,有一定针对性,而不是简单的走过场形式。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取消了达标运动会,事实上,它对提高弱体质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很有效的。另外比如我校每年的校运动会上除了部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外,还组织其他非运动员参加趣味的体育比赛,如:“亲子趣味比赛”使得运动会能让每个能帮助到弱体质学生的人都参与进来。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针对在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而忽视学生接受,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更新颖多变。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锻炼身体,弥补自己的缺陷。尤其在弱体质学生体育教育上我们需要自己摸索。王霞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现状研究中这样写道: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发展还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供我们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取得进步。

6学校与家庭结合的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6.1从现在的家庭模式来看

实施计划生育以来,中国变成“4-2-1或者2-1”的家庭模式,在一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爱子女是天性,如果过份的溺爱,其实是伤害。特别是对孩子的品质、毅力、恒心、思想脆弱、怕苦怕累影响较大。作为家长应当要多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充分配合体育教师的工作,不要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不但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也需要我们体育老师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上好体育课。

6.2从学生的生活习惯来看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只有上好体育课,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质量,才能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要全面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而开始了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以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教学,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学校的体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们乐在其中、玩在其中、练在其中,享受体育教学带来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体育教育方式

小学体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而且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的天真烂漫的本性展示在体育课堂上,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有灵活性、多样性。如在跳绳活动中,当学生拿到跳绳时,可采取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各种各样的跳法),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防止过于成人化,我们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仅仅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更要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了解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课堂更应该贯彻落实这一方法。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变化,充分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才能抓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实行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变换方式进行体育教学,防止枯燥、重复的体育教学。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游戏是W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可选择针对性强、难度不大、活动量适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例如: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可以模仿小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有利于引起孩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炼,玩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2.通过竞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做到分组合理,比如:男女生要分配、体质差与好的同学的分配等,学生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们乐在其中,动在其中,调动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可以合理利用辅助教材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一些辅助材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掌握动作。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模仿、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看清楚。可以运用挂图或多媒将动作直接展示给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动作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容易掌握,可以提高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首先把教学氛围变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多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多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变地锻炼变为主动,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还要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技术的形成,学生通过体育实践中练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当中的主导者,承担着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方向。作为主导者的我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团结同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恰当选择教学时机的能力。

(一)团结同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上课积极性

提高教师团结同学的能力体现在教师进行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展现出来,真心诚意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的得到有关教学信息的积极反馈,从而对教学方案及计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3篇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21所中学随机抽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被认可程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现状,发现在教育观念与业务素质上总体存在不足。联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了应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职后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新形势下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对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0-03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发展战略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学体育教师的质量是影响中学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导因素。为了解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现状,我们于2005年上半年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研究分析当前安徽省中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状况以及相应不足,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安徽省范围内中学21所,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其中教师71份,分管领导61份,学生94份),问卷回收率为90.4%。在此基础上,编制“你以为影响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主题的开放式问卷,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其中教师58份,分管领导64份),问卷回收率为94%。要求被调查人尽可能罗列影响源,并依据重要程度至少列举5种。最后,我们采用同义归类的逻辑归纳方法,对调查所得出的生活事件按出现概率,取前4类生活事件。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问卷法,辅助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采用自编“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针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及个人情况的满意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了预调查与复调查,最后形成有效问卷;问卷发放前走访了相关专家运用逻辑分析法对问卷效度进行分析,得出评价问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调查。为使资料真实可靠,采用不记姓名的方式。问卷回收后,采取小范围内重测进行信度检验,得出r系数为0∶925,问卷信度较高。最后使用SPSSl2.0ForWindow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在对调查结果分析时,我们发现影响安徽省中学体育老师综合素质的因素是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两方面,就其原因,我们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追加调查,要求尽可能罗列出影响综合素质的影响源,最后,进行同义归类的方式,对调查所得出的影响因素按出现概率,排序前四种。

2 结果与分析

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满意度的调查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心理品质、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5个因子30个维度对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做出测评,分析其成果;同时,结合培养目标研究如何改进完善满足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2.1 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调查结果

2.1.1 教师满意度各因子得分 自编“中学体育教师满意度问卷”设计了5个因子,分别为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心理品质、教育观念以及业务素质,对这5个因子的

表9,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排序前几位分别为继续教育方面的不足、高校体育学科课程设置问题、一专多能不够、文化素质欠缺。

2.2 安徽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现状与问题分析

2.2.1 教育观念落后,折射了高校体育学科课程设置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科的发展以及最新动态的把握相应落后,表现在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创新与科研等业务素质相对较差的现象。

2.2.2 业务素质不平衡,影响综合素质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业务素质的得分落后于其他因子。对于业务素质各维度的得分详细分析见表1~5。总体看来,对体育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的表现不满意;对业务素质各维度表现的满意度依次为:Ms3(组织和管理能力强)、M52(教育方法适宜、重点突出、内容正确)、M51(宽广的知识面)、M56(兴趣广泛、多才多艺)、M55(研究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能力)、M57(体育教学研究)和M54(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2.3 创新能力缺乏,制约师资队伍水平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得分最低,矛盾表现较为突出。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忽视体育理论与科研方法的教育,不重视体育人才的人文和科技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3 对策分析

2.3.1 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创新精神,体现办学指导思想的时代性 教育观念滞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启用相对较少;缺乏创新精神,缺乏了解现代教育理念。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追本溯源,应当在高校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理论学习,它有别于以往的只重技术训练,忽视理论学习,导致人文素质、科技素质相对缺失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加强调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起一种新型的、科学化的教育理念。

2.3.2 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现实社会需要而确立。在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倡导“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3.3 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促进业务素质全面发展在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应当注意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与优化。

1)在重视专业技术运动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大学科课程的学习的比重。

2)在内容安排上,倡导课程综合化,形成宽广的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增设新的科目,同时加强交叉学科的引入,拓宽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性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

3)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权重,增加选修课,多开设与中学教学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

4)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开设计算机与专业英语课程,利用网络资源以及信息化多维系统为教学活动服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体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

5)增加社会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

2.3.4 树立“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思想,扎实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理应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构建切合实际的终身教学体系。

3 结论

1)中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注重转变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办学理念与时俱进;

2)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策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科学的知识结构与优化的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突出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中学体育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的更好开展。

3)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培养优质体育专业人才,为安徽省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输送力量。实现“教――学――教”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将初级人才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再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学习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终身体育与终身学习观念贯彻到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99-801.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90-96.

[3]周贤江,唐宏贵,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格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4,(7):99-103.

[4]洪新生,安红,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87-688,693.

[5]赵先卿,杨继星,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51-253.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4篇

【关键词】组织领导;创新;社会公关;心理;文化;情商(EQ);实践操作;语言表达

1 综合素质

对体育教师来说的素质,除了专业素质外,这里还包涵有思想、文化、心理、情商(EQ)、社会公关以及身体体能等不同的综合素质。

1.1 思想素质,教师包括体育教师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三大重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就要靠他(她)们了。学生从无知到掌握知识,认识社会,学会做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都要靠老师的辛勤劳动,细心的引导与教育,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端正的的思想教育,是教师的根本。

1.2 文化素养。

终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而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也不可能把体育教育工作做好。专业知识就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有关项目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各个项目锻炼所能达到的效果作用。另外,为什么要掌握广搏的文化知识呢?我们要知道体育这个学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很多学科有必然的联系的。例如:心理、生理、人体解剖、生化、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来说,上面已讲过,教师必须肩负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重任。试想如果老师没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怎能完成这三大任务呢?

1.3 心理素质。

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带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现代教学中学校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就算是有注意心理教育,也只是认为这是班主任的事情,其实不然。心理教育各学科老师都应该关注,特别是体育,因接触学生面广,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感情比较融洽,体育教师所讲的话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体育教学中是由师生交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发生极大的影响,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呢?这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办演的角色。第一是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必须要把社会的价值,文化的精华传授给学生。第二是道德与品格的楷模,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做事要认真负责,言出必行,承受力强、办事公正无私;对学生要亲切友善。

1.4 情商(EQ)

情商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开朗幽默性格的表现。是勇于面对困难,对待事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待别人要和善与关怀,要善于与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体育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是面对人,包括领导同事及学生。要虚心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的态度。特别是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教学工作对象,要了解学生,我们就要善于亲近他们,要和他们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并以我们良好的行为去影响他们,使他们在你的言传身教下慢慢懂怎样做人。

2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包括专业的操作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等。

2.1 专业的操作能力,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运动技能的时候。体育教师必须作出正确的示范动作,并要抓住动作要领,使用简单的让学生容易掌握的方法,逐步诱导他们正确掌握你所教的运动技术,要想正确地掌握好专业的操作能力,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掌握钻研教材,并要了解你的教材对象的情况,包括思想,身体素质和性格爱好等。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领导与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的场所一般都是在室外或是体育馆等场面比较开阔的地方,学生比较分散。如果组织得不好,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出现想不到的安全事故隐患。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我们必须知道,当你在上一个班课的时候,你就是这个班的领导者。如何领导组织好这堂课,体育教师是一个主导。第一,要树立你在学生中的威信。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学问的化身,特别是在幼小的学生心目中,他们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因而他们很尊敬和服从老师;就算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对事物不断认识提高;或者对老师所讲的他们不一定听。但因为老师具备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得不听从教导。第二,要培养好学生骨干,因体育教学比较分散,要利用这些骨干去带领他们的小组或小团体去进行练习。第三,要不失时机地发现在课堂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对课堂中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制止与批评教育。体育教师在组织学校的运动会或大型的体育活动中,组织领导能力更不能缺少。

2.3 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你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关键,教师的语言要丰富。逻辑性要强,要幽默,学生听起来就感兴趣,又容易理解,要使自己的语言丰富,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看报、摘录好的词言,其次,要多接触社会,特别是各阶层各体育届等人物的谈话,在他们之间学会很多逝理性,逻辑性强,幽默性的语言,这会对你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2.4 创新的能力。

这作为体育教师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学工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不仅在心理、体质、性格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教师就要从差异中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又要根据他们的差异去创设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教学。

2.5 公关能力。

体育教师是很多时候都要参与社会活动。例如: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或裁判工作。这都会在学生中提高自身的威信,有时候会协助某些大型企业搞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组织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经常与当地体育部门有密切的联系,才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威信及影响力。反过来说体育教师在社会上有了这种威信和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社会效应,使学校开展各种活动都会得到社会的支持,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这种社会公关能力。

以上是本人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的一些粗浅见议,可供同行作为努力方向的参考,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5篇

一、以法制安全、校规校纪的经常性教育为主线,提升学生法制安全、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学校始终如一地坚持法制安全、校规校纪的经常性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提升了学生的法制意识、纪律意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校园暴力事件和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1.值周组、学生处、法制安全科充分利用晨会、假前集会、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校规校纪等方面的教育,做到法制安全、校规校纪教育经常化。

2.每月第一周为法制安全教育周,邀请上级安全管理领导、辖区派出所干警、法制副校长等到校开展法制知识讲座,通过精彩的案例分析,增强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及安全防范意识。

3.各班利用班会课、读报课、主题班会、早晚检查等方式经常性地教育学生严格践行学校安全管理“十不准”,积极开展“如何增强防盗意识”、“如何处理学友间的矛盾与纠纷”、“发生地震了我该怎么办”等法制安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树立法制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4.坚持每月对教室、学生宿舍进行刀具棍棒及其它危险物品的清查,及时没收危险物品,严格要求学生不藏带刀具、棍棒及其它危险物品进入校园,防患于未然,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及时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杜绝暴力事件和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校园广播、专题网站等平台,坚持对学生开展预防地质灾害的教育与宣传活动,坚持每学期开展1-2次安全疏散演习,以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防灾意识,提高临灾避险和自我救助的能力。

学校从小事做起,大力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纪律意识,符合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这也就为我校学生到知名企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循环开展六个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六大基本素质

学校在强化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开展“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德素质

“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学校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勤换(洗)衣服、床单、鞋袜,不随地吐痰,不乱丢乱扔,教育学生主动拾起身边的垃圾,做到“坐”要保持周围的卫生,“走”要保持一路干净,“睡”要保持寝室整洁。各班踊跃参加卫生扫除活动,清除校园卫生死角;学生处坚持每日校园卫生的检查与评比,设立卫生监督岗,及时纠正乱丢乱扔行为;实施有奖举报制度,检举乱丢乱扔行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又提升了学生的公德素养。

2.开展“仪容整洁,仪表得体”教育,培养学生的形象素质

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认识到:员工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缩影,因此企业特别注重员工个人形象。在中职学校里,学生形象应该符合学生身份,我们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主题活动来开展。各班认真开展仪容仪表主题班会,教育学生不染发、烫发、男生不留长发、怪发、不留长指甲,要求学生着装得体,不佩戴首饰,坚持佩戴校牌,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仪容仪表的重要性,并辅之必要的检查、考核。通过以上主题教育及专项检查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坚持佩戴校牌,规范了学生发型、着装,杜绝了染发、烫发、男生长发、怪发等现象。

3.开展“语言文明,对人礼貌”教育,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使他们掌握现代礼仪知识,懂得待人接物的规矩,学校领导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倡导全校学生讲文明、讲礼仪,争做文明中职生,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文明礼仪要求,在全校形成懂礼貌、知礼仪、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各专业系、教学班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明礼仪专项教育与训练,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开设文明礼仪培训班,这些不但加强了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而且使学生主动向老师问好等文明行为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4.开展“尊师爱校,好学上进”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素质

为培养学生尊敬教师、热爱学校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各班认真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习了《学生尊师重道十条规范》,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和早晚自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班级财产,爱惜学校花草树木,自觉维护校园的美丽,培养学生爱校意识;各班主动认养校园绿化带,竖立了“爱心绿化带”、“爱心认养牌”等宣传标语或标志,并定期养护花草树木;学生处、团委利用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出“将勤俭进行到底”的倡议,号召大家从现在做起,开展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分钱的“五个一”活动;各班开展“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的主题班会,列举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浪费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勤俭光荣,浪费可耻”,提倡勤俭节约,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各班开展算小帐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真实记录自己每周的消费情况,学会记录“一周理财清单”。全校还开展了“资助政策助我成才”、“感恩有你”的征文比赛,同学们借以表达对国家、对父母、对学校的感恩之心,愿意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学校。

5.开展“坚持锻炼,科学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体能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侵袭,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我们教给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科学安排一日三餐,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体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认真锻炼身体,自觉参加晨跑活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跑操活动之中;并以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的开展为契机,号召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坚持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6篇

1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是美国加强发展和改进的音乐课程,是一种用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综合学习的音乐教育观念。1965年4月,由cmp(当代音乐计划)赞助的为期4天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基础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研究的内容包括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义、培训音乐教师的计划和提高各级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途径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当代音乐计划”由原来比较强调现代音乐转向强调基础宽广、综合全面的音乐教育方向上来。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由此产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1.1思想原则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将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通过音乐共同因素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它的三个基本原则是:①共同性因素原则,在风格、时期、传统不同的音乐中有构成其相同的因素: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相同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其相互关系,在由浅入深的教授。②实践性原则,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主张参与表演、分析和作曲三方面并重的实践活动来获得音乐素质。③综合性原则,采用各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大师作品、民间作品等,并且主张与其他姊妹艺术联系。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课程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音乐应该了解音乐学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

1.2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由五个基本概念: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他们以“螺旋式课程”呈现,由简单到复杂,共16个螺旋水平。螺旋式课程是在《曼哈顿威尔音乐教学大纲》中被设计成型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被分为五大环节: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

2 对中初中音乐教学的启示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其综合性和有序性的融合。由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其综合性,从16个螺旋水平可以看出其有序性。音乐学习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由16层螺旋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有序性”,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以音乐家的身份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形成对音乐要素的整体认知。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渐趋成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以及途径较小学生增多,能够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所以适合在初中进行综合性音乐教学。

2.1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音乐课程基本上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内容多由唱歌、律动、器乐、创作、乐理、聆听等内容组成,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各内容之间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内在关系,互不关联的单项活动内容取代了对音乐基本概念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也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可见单项的技能是不能符合要求的。

音乐自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有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能技巧,情感、表现创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初中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可以借用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五个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学习法。

2.2初中音乐教学的有序性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螺旋式课程是根据学习的程度不同进行16个螺旋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分为更多的层次,按照学生学年和学习情况具体划分,每一个层次都相比前一个层次增加难度,这样按照学习的难度安排学习的顺序。比如,从音乐本体来分三个层次:最基础是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中层为旋律感,调性感,曲式结构感,最高层为和声、复调、织体及音乐风格。当然初中的音乐教学需要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来做具体的分层。除了音乐本体学习的有序性外,之前所提到的综合性学科的加入同样也需要有序性,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分不同的层次结合音乐本体的有序性进行教学。

2.3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有序性的有机融合

其实想想看,不只是美国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中有螺旋式课程,在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从1—9年级的总课程目标和总课程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学段在大的目标和课程内容下又细分,细化。其实我国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中也是这样的螺旋式的教育,数学、语文这些学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是一直或者逐渐增加上的。这无疑说明了,可以将这种螺旋式的教育模式运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因为它既尊重了音乐教学的基本逻辑,又满足了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概念、技能,并且运用音乐概念和技能,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探索、合作、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接触多方面的知识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喜好,又体现了新音乐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7篇

一、体育锻炼成就健康的体魄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了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授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的错误的肤浅的想法,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体育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竭尽全力,培养出健康活泼的新一代中学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祖国未来接班人。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至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但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三、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身为人师已经将近十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或唱歌或跳舞……在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于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这就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满足于成功的喜悦,却惧怕于失败的苦楚。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的结果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欲欲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而自己还曾经为此精神颓废,是多么不应该呀。这也使他们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迎来更为辉煌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收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

五、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达到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几经起落,步履蹒跚,历经了太长的封建社会,受太多重文轻武的思潮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初创阶段,由于未能结合自己的国情而照搬前苏联的体育理论,造成了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单一模式,再经历了的停滞甚至倒退,给体育教育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体育教育迅速发展,体育改革方兴未艾,但体育理论和实践还不尽如人意。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外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两大类,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近些年来随着“音乐舞蹈进课堂”,“激发兴趣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随着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第8篇

关于综合素质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开展过有意义的研讨,我们侧重探讨综合素质与艺术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一,艺术素质不能替代综合素质,艺术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应当说,今天在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出色。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幼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但也正是这种近乎于“职业训练”的教育,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忽视文化课程学习,使许多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形成了强烈反差――艺术技能上可能高人一筹,而文化水准却极为贫乏。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初衷并不是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是因为孩子文化课太差,只能报考艺术院校――仿佛学习艺术可以不需要文化知识。当然,除了这些表层原因之外,还有诸如体制因素、专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无论什么样的制约因素,有一点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这就是并不是什么歌都会唱、会演奏某种乐器就是艺术家,艺术院校也完成了教育使命。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既要教育学生掌握艺术实践、技术等层面的技能、技巧、技术,还应侧重提高其文化素养,并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必须告诉受教育者:“社会不需要没有文化的艺术家,没有文化成为不了艺术家;没有文化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教育中,技巧、技能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应简化为技能、技巧的传授。

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认识是,当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时,高等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上认识,在艺术教育中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们应当在艺术教育重一以贯之重视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艺术竞争的实力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技巧,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是最终决定因素。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某一艺术门类的技巧,而且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精湛人文知识的人才。

第二,“匠”和“师”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将产生最有意义的启迪。我们也许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艺术大师。但如果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不具备,或缺乏艺术大师的修养、素质、风范、品格,无疑也是一种失败。即使我们不应期待我们的受教育者都成为艺术大师,至少也应用艺术家、艺术大师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一个人人都能够接受的道理是,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不能百分之百地成为艺术家、艺术大师,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胸无点墨的“艺术工匠”。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还应通过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教育界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声称,时下许多中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匠”气十足,“师”气太少。我们认为,此类批评不无道理。艺术家、艺术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家”和“师”,不仅仅是他们艺术上的杰出和独到的成就,也在于他们的文化修养深厚;“匠”和“师”之间的鸿沟,并非“身怀绝技”所能弭合的。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连安塞腰鼓和花鼓灯的流传地都说不清楚的歌手会成为艺术大师;也无法想象认为“海拔从地面的高度算起”的演员会成为艺术家。其实,类似问题根本不应与“家”和“师”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不仅是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不仅是艺术工作者、从业人员基础知识中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具备的常识。

关于“匠”与“师”之间的关系,颇能说明在高等艺术院校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探索,在于艺术家有自己对艺术的解读和理解,而实现这一目标,“家”和“师”的潜在优势、综合素质是任何出色的“工匠”都无法企及的。艺术和艺术上的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次感悟。而这些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人的自觉“修炼”,另一方面,则是教育的分内义务,尤其是对于在校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修炼”意识的增强。因此,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既取决于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自觉。

第三,关注艺术教育与做人的关系。综合素质涉及到的深层次内涵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与高等教育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艺术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对人们心灵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故此,在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之其他学科更加突出。

无论是“匠”还是“师”,高等艺术教育和其他任何形式、等级的教育是一样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素质理应成为核心内容。综合素质、文化素质对于高等艺术院校的受教育者来说,不仅包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还包括提高思想修养。人们在批评艺术界许多有违道德现象时,常常指责当事人“艺德”太差,“素质太低”更是平常用语。我们不能把综合素质教育简单地归结为道德修养教育,但综合素质的必定包括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也决定了一个人思想修养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艺术造诣及发展方向。

人们在论及素质教育时,无不强调人文精神的塑造及培养。艺术本身是技术和人文的结晶。故此,艺术的学习与实践,既需要技术上的精湛,也需要人文素养的高深。在实践中,技术往往是有形的,而人文及其素养常常是无形的:技术可以是立竿见影的,而人文素养却难以立竿见影。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大厦的建造,无疑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有人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技”、“文”、“道”三个字。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可谓一语中的,把艺术教育的技能、综合修养、做人三个大的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其中的“道”便包括了“做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要求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必须尽快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

第四,注意潜移默化的培养。人的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熏陶。人们强调艺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需要积累。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实现主要依靠一种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涉及制度建设,在考试、考核时,既关注专业课成绩,也给予文化素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以相应的地位,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综合素质的地位。

高等艺术教育实践中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潜移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既体现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也应全方位体现在进行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即使是专业教师,也不应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专业课教学上,而应注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专业课教学渗透综合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必须更正或树立的观念应当是,即使是专业课教师,也应明白任何一门专业课都不可简单地视为“单一”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入综合素质培养。这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科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即使是分门别类的艺术学科教学,也不应简单地将这门学科简约为“纯粹”专业课。艺术本身的综合性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即在我们倡导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同时,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养,改变时下“专家”的业务局限,让教师从声乐、器乐、美术等课程教师转变为“艺术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专业课教师关注专业教育、专业素养是必要的,但艺术与人文、艺术与个人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必然决定着各门艺术教育对这些教育内容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