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6 17:13:48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思华.生态农业若干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研究学报,2001,(2).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2篇

英国农业现状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

英国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7%,其中多数为草场和牧场,仅1/4用于耕种。农业人口人均拥有70hm2土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从业人数约45万,不到总就业人数的2%,低于欧盟国家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但由于其生产率高,粮食自给率达到60%,每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约40t谷物、7t肉制品、30t牛奶和1t鸡蛋。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历史背景

如同其他发达国家,英国现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并非一蹴而就,农业环境问题曾经十分突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以及经济恢复的需求,英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只有增加产量。期间,英国农民为了增产盲目地滥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据统计,农业造成了英格兰水体中1/4的磷、接近1/2的病原菌和3/4的沉积物污染,同时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制剂也随着径流水进入水体,对河流湖泊造成了污染。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而欧洲国家人口长时期保持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欧洲国家普遍出现农业生产过剩,增加的粮食供应不仅不能带来收益反而加重了资源环境的负担,随着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配合欧盟新的共同农业政策,英国也开始调整农业政策,不再以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发展的唯一标准。英国政府对农民除了按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进行补助外,还通过财政拨款引导农民选择更加科学、环保的耕种模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以英国和德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倡导下,欧盟开始尝试彻底放弃与产量挂钩的补贴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政策。2000年,欧盟为了防治水污染颁布了水框架指令(WaterFrameworkDi-rective)。同年,英国政府开始按照水框架指令管理其农业发展控制面源污染,并于2003年将其作为强制性法令颁布,2012年还将投入1000万英镑用以控制面源污染以保护水质。

英国在国内率先放弃了单纯与产量挂钩的农业补贴政策,开始采用环境补偿为基础的补贴政策。为了保证农业生态补偿开展,英国政府除了利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关资金外,还定向拨款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关注不同耕种方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保护的是土壤的质量和农产品安全,而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提高,英国政府专门制定了针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并开展了一系列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项目。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按照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简称农业部,Defra)通过单一支付计划向农场主支付来自欧盟的补贴,为此农业部每年将向约10万农场提供15亿英镑的补贴,这些补贴只需要农场满足2个条件,一是农场必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二是农场的生产过程必须满足欧盟交互标准(Cross-compliance)的环境保护、植物健康和动物福利的要求。由于条件一是绝大多数农场都可以满足的,因此条件二就成为了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单一支付补贴中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低,只能够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英国农业部制定了本国内执行的农业环境政策(Agri-environmentScheme)。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改善农田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公众的农业环保的认知。英国农业部委托自然英格兰(NatureEngland)、环境署(EnvironmentalAgency)按照农业环境政策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开展多项环保项目,包括:初级补贴项目(EntryLevelStewardship)、高级补贴项目(HighLevelStewardship)、针对有机农场开展的有机补贴项目(OrganicEntryLevelStewardship)和针对高原牧场的牧场补贴项目(UploadEntryLevelStewardship)等。这些项目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项目的实施主要适宜生态补偿,促使农民接受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管理模式和技术。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英国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通过开展项目来进行的,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开展,促使农民选择最佳耕种模式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项目有各自的针对性,但每个项目获得生态补偿的条件都不是单一的,如初级补贴项目,其中包含上百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参加项目的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选择这些措施,而每种措施都有预设的分数,当农民通过开展某种或某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达到其农场平均每公顷30分时,英国农业部将会与其签订协议并按照每年每公顷30英镑给予补贴。例如,在农田周边设立用以阻止面源污染的每100m缓冲带将会得到42分,而某农民拥有20hm2土地,他只需要在其土地周边按照初级补贴项目的标准建设1500m的缓冲带,即可获得足够的分数领取补贴,而不需要在其农田周围都建设缓冲带。各项目中补贴和每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数的标准来源都十分科学,数据来自于分布于英国本土百余处示范点,在各示范点采取各种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并与传统耕种模式进行比对,通过计算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环境效益及带来的减产,共同确认相关措施的补偿计分标准。初级补贴项目向所有的农场开放,只要农场主向自然英格兰申请基本上都会通过,目前超过60%的英国农场已经享受了该项目。而其他项目则不是向所有的农场开放,农场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申请,因此往往是农场主先向自然英格兰申请初级补贴项目,自然英格兰会派专人对其进行审核并对农场主进行相应的培训,由其自行选择生态保护措施。同时考察其农场的特征,如果该农场有需要保护的特别之处,如农场位于重要的水源上游或者是候鸟迁徙的必要休息区域,自然英格兰的工作人员就会推荐其申请适合该农场的其他补贴项目,推动其签署更高级别的补贴协议,实施更好的环境保护措施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p#分页标题#e#

针对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控,英国农业部还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开展按照欧盟水框架计划以控制面源污染为目的的敏感流域耕作项目(CatchmentSensitiveFarming)。该项目首先使用环境署多年的长期监测数据和建立的模型,筛选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的数以百计的流域,最终选择了最有代表性且最容易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60个流域开展项目,并分别在这些流域内设立了办公室并聘用了专职人员以开展工作。这些办公室将针对自己所在流域的农场开展工作,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一对一免费上门对农民进行耕种技术模式指导;在农村通过社区培训课宣传环保理念和方法;指导农民申请生态补偿资助等。项目工作人员和农民通过面对面交流、培训等方式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通过帮助农民申领生态补偿资助,专家获得了农民信任,为下一步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开展项目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的开展,农民获得了实质的经济利益,一方面由于按照工作人员科学的建立可以减少投入,另一方面与自然英格兰签订协议通过生态补偿资助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整个社会获得了生态环境效益,由于污染源的减少,使得水污染的风险大大降低,不仅保证水体质量,而且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美化了环境。

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展中脚踏实地的落实工作相比,英国农业部对项目的监督与评估方面也很有心得。如在敏感流域耕作项目中,除了自然英格兰组织负责具体工作外,环境署和各大高校的科学工作者负责对项目示范流域开展持续监测,将收集到的数据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修正,这不仅可以为这些示范流域开展后续工作做准备,同时也为项目向英国全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农村支付署(RuralPaymentAgent)负责向参与项目的农民发放补贴,同时也负责对农民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而每年年末还会通过现场考核甚至雇佣独立评估人员暗中探访的方式对得到补贴的农民进行考核,如果发现农民没有按照相关协议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轻则要求其开展补救措施,严重的终止合同并向法院提讼要求农民退还补贴经费。

英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八连增”,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化肥、农药、农资的过量使用现象仍比较突出,由此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体富营养化、硝酸盐超标,农村生活环境恶劣,农民身体健康受威胁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制约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性耕作和测土配方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示范工作,但对于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滥用,增施有机肥,控制面源污染,选择环境友好型耕种模式、生产措施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政策。英国采用的以试点示范为依据,模型分析为辅助,生态补偿为引导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生态补偿措施的应用

相对于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措施具有明显的优势。英国政府采用的生态补偿政策不仅吸收借鉴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成功之处,比如施肥总量控制、有机农业补偿等,而且根据本国实际制定出了一些独特的政策,如通过评分方式决定生态补偿,这一方法使得农民可以有很多选择,虽然每个农民可能选择不同,获得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尽相同,但由于有多种选择使得农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的参与生态补偿,明显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我国在实施生态补偿措施过程中,可以借鉴。

监测数据的积累与分析

模型的建立英国采用了先进的实时监测技术和模型预测技术,系统测算了实施生态补偿的经济成本,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生态补偿向农民提供补贴,以引导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耕种管理模式和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现在不少地区正在尝试出台地方性的生态补偿政策与方法,而面临的问题是缺乏长期的连续监测和合适的预测模型,因此导致政策制定者无法获得确切的经济指标,难以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使得生态补偿要么难以做到应补尽补,无法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么补贴过量,政府财政难以承担使得补贴项目不了了之。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建立长期连续的监测体系,尽可能地收集环境数据;其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示范点,开展示范研究,确定补偿措施及标准。

农业环境保护项目应该科学研究与政策示范结合

英国实施的农业环境计划是一个一揽子的农业环境保护项目,其中不仅包括环境署和各大高校研究人员开展的长期监测与预测模型构建的科研部分,更包括由自然英格兰具体开展的实地政策示范指导工作,通过英国农业部的管理使二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实现了良性循环,科研人员通过监测和模型预测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依据,而政策制定与执行人通过执行政策将相关的反馈数据提供给科研人员用以完善模型使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不少项目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但这些项目往往是研究与示范相对独立的。而农民注重实效,脱离了科学研究的示范无法得到客观的数据,没有示范的科学研究往往成为了镜花水月。我国农业环境保护需要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与政策示范有机结合的项目,以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3篇

关键词: 农业用水 进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N94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我国农业用水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特别是用水的紧张,土地分配利用的不平衡的严峻形势所逼迫的。我国的农业高效用水和节水型农业的实行对我国国家的水资源安全和农产品粮食的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具有极其中要的影响地位和作用。而对于我国的农业节水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高效用水和高效节水来实现解决。因此,加快我国节水型农业的新进展,用科学技术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努力打造和我国国情相一致的现代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系统,这将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途径。

1现代高效用水研究进展

1)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农业高效的节水技术策略主要从输水工程上和农业灌溉方式技术上进行探究。比如在河南,在农业用水的运输上,光在输水量上就能损失到60%左右,这是占全省平均灌溉输送水量的比率。而国外在20%左右。由此可见在农业用水中输送水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进行高效节水研究,在渠道的防渗方面、渠道的配套方式上,低压管道的输送农业用水方面上进行节水研究。像滴灌等各种节水措施都可以使用其上。

2)农业的高效节水措施分析,在农田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实施节水,可以在限制作物的蒸腾上,抑制土壤的蒸发上进行探究。还有就是可以充分提高农田水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抗旱育苗、限量农业生产、做好农田的保墒措施、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增加土壤的肥力等等措施。

3)节水管理措施,是在作物生育期内把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最优分配,来提高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和灌溉水之间的转化,以及经济产量和光合产物效率的转化。可采用抗旱灌溉、不十足的灌溉和低水量的灌溉等等措施,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调节农作物对水分的供应,充分利用有效降雨的措施,提高作物对农田水的利用效率。采用低定额灌溉一般可节水30%~40%,而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只有科学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 用好水、管好水、使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我国农业高效用水前景探析

要想实施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技术,就必须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中充分的利用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模拟的相关的高薪技术措施等等。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仅涉及的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节水输水工程上的技术问题,亦不是把生物节水和农艺节水简单的连接在一起。而是在熟悉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技术的基础上,充分的联系水利学、工程学、农作学、遗传学等等,各种学科要充分的联系起来。把农业的高效节水结束措施定位在与水灌溉―土壤水保墒―污水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干物质质量―农作物的循环转化等等。此外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节水技术措施也需要信息、生物、计算机、化工、水利工程、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等等。为其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深刻的影响着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发展的进程?,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来对我国传统的农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各类先进的高效的节水技术和农业产品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成我国农业管理、技术、专利、产业、标准为一体的高效节水型现代农业。

1)目前各国对水位农业的服务政策已经非常的明确。如果能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和高效的保护水资源就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进步。当前的立体化农业、新型生态农业、新兴有机农业、新兴设施农业等等模式都是高效节水型的绿色农业模式。特别是在地下灌溉、微型灌溉、营养液培植、膜下灌溉等技术措施都是可以采取的新型模式。2)喷灌机目前其研究开发方向是综合利用项目及进一步节能节水,其仍是作为大面积机械化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主要方式,近年在兼喷施农药和节能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尽管不同喷灌机各自的优势不同,但综合考虑其条件,软管卷盘式自动喷灌机、平移式全自动喷灌机及人工移管式喷灌机等是推广重点。3)目前的地下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普遍认为最好的和最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推广和应用的方面上还存在着速度慢、认可率低等等现象。但是依据这种技术的高技术含量,我相信这些理论实践会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在不久的将来。4)在旱地农业设施高效全面的机械化保水保墒措施将大有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技术上已经形成了很多种农业体系系统。像深翻深耕农业耕地技术、轮作轮休农业技术、保护性和带状耕植技术、使用化学试剂进行保水保墒技术措施等等。这些技术措施如果能够采用机械化的农业耕植系统将会给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带来很好的效果。

3结语

我国农业的高效用水和农业的高效节水是一个影响到世界每个人的全球性的用水问题。努力研究出人类同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同土地、水、大气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出高效节约的用水方式和强有力的节水保护措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在科技领域里的首位研究课题将是农业节水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2]雷波,刘钰,许迪,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0.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4篇

关键字:生态体系;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

生态体系下,为了有效开展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和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是当前急需探索的课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病虫害防治的不利因素,提出农作物种植田间布局、引进新生物技术、复合生物综合防治的新途径,以创造优良的生态体系,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一、采取生态微系统,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的害虫、昆虫、天敌等往往需要不同的生境类型,它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栖息地等,因此,在现代农业多样性种植品种上就要打破传统的不考虑品种间相互联系,盲目种植的弊端,采取把控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市场经济下,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如农作物接茬复种、套作复种现象很多,在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农耗期的同时,应考虑技术上防治病虫害,首先,选择适宜搭配种植的农作物组合,利于抑制病虫害的繁衍条件、天敌防治等方式,例如玉米和豆类组合,短期粮食作物和蔬菜组合等;其次,有效考虑不同作物种植的面积、廊道间距等,合理布局以把控害虫、病菌的迁移、传播,从布局上采取微系统的生态把控;最后,田间增加植被覆盖利于系统缓冲力的提高,增加整个田间生态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采取多种微生态系统并存的措施,如因地制宜挖池塘增加蛙的数量,有效捕食农作害虫、增加益鸟的数量,减少农作物害虫数量等。以上是通过把控多种布局,维持生态微系统的方式。

二、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

农作物多种品种混种、间作、套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起到农作物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止,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生态体系下,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套作的技术指标,首先,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以上农作物,考虑农作物播种、收获期、虫害繁衍、相互传染等,皆不增计复种面积,如以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为辅;其次,为了增产增收,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是有效利用生态空间的集约方式,同时考虑农作物松散、高低搭配及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的依据为指导,药剂防治病虫害时把握化学调控的技术,把控高层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发展,以上是多种农作物采取生态手段种植,促进农业生态稳定的有效措施。

三、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屏障,增设生态防治新途径

生态体系下,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生物防治,除了上述品种间有益生物防治、田间生态环境的调节,这些生态自然保护措施外,还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生物技术工程,增设生态防治的新途径。

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为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生态措施,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例如,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采用将杀虫基因移植到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的原生质体中,以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新型农作物,是一种天然的防治病虫害的生态屏障;杂草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病原微生物调节害虫侵害农作物,通过植物病原菌防治农作物害虫、昆虫的生物方式,开辟了植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领域。以上这种生物工程防治主要是在技术上采用抗病基因、杀菌活性、提高生物农药的杀性、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等非化学农药措施,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增设生态体系屏障。

四、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优化多样性生态体系

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不仅仅单一受到环境、温度、病菌、害虫等的影响,还需控制农作物生存条件,如植株品种、植株健康状况、肥料、水等因素,因此综合复合生物防治,以优化多样性的生态体系。

全方位考虑病虫害产生原因,综合复合生物防治技术,以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如赖以生存的土壤,采取消灭作物残渣、翻埋肥料改善土壤耕层结构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土壤环境,以防治病虫害发生;根据地形采用分层种植,如平坦土地混种并配合稻间养鱼,采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生物防治,坡地种植一些旱地作物,如玉米和豆类,空闲地带可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边缘区域可以栽植高粱、芝麻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体系,不仅使农田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了种植体系,更是实现了生物群落的平衡,限制有害生物爆发,综合掌控了复合生物防治技术,有效进行了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保护生态体系平衡。

五、结束语

我国农业迅速发展,但是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作物化学药剂大量使用、长期残留等现象不可避免的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失衡不容忽视,因此新形势生态体系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尤为重要。文章从农作物布局种植、开展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综合复合生物技术等方面,提出科学生物防治相应优化措施,为实现高效、持续、增产增益的农业新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庆祥.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现状与未来[J].甘肃科技,2014(6):20-21.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问题;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04

1 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农业,其主要的生产对象是自然资源。对于过去的农业基本上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其存在生产效率低的现象,因此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对于近现代农业其主要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大部分的工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因为使用一些农药和化肥,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环境,特别是对土壤、水质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合理的协调生态环境,使用这2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出现,其也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生态农业主要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分析,并依靠现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作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对于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引入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生态农业具有很多优势,不仅延续了近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在资源投入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其是属于“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 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问题

2.1 农业环保意识仍需加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污染比较严重,其主要是因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时候没有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工业三废”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对于宣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没有将该种思想贯彻到农民的心中,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情况,因此长期下来,这种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是因为农药以及化肥等所造成的污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会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但是化肥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化肥在进入农田后,就会腐蚀土壤、水体等,从而直接影响到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改善气象问题,农民会选择使用农用薄膜进行节水、增温等,但是因为农用薄膜的使用年限是受到限制的,使用的薄膜大部分都不进行回收,从而会累积在土壤里,破坏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另外部分人还会将薄膜进行焚烧,就会释放大量的二恶英类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

3 改善措施

3.1 加强生态农业意识教育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需要进一步转换生产方式,提高生态意识,采用农民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广泛的普及农业生态知识,从而能够提高农民对农业环境的认识。

3.2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视,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科技是发展的主要条件,对此政府需要高度认识到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基金投入,将其用于生态农业研究中,不断的鼓励和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和单位对其的研究,主要是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基础,并使用无害化农产品,并有效的处理人畜粪便,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需要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好的实现生态农业建设。

3.3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改造工程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改造工程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确保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污染质量,并推行环保准入制度,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工作以及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操作,并研究最适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方法,从多方面进行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的控制,确保“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完善生态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建设是主要农业发展趋势,因此需要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并有效的落实生态种养技术,从而更好的促进生态建设。

如今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6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区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村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和农产品供给无害化进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努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底,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78万亩次,种植绿肥5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00万亩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新增高效种植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5万亩、林下种植(养殖)1万亩、水生蔬菜2.5万亩,新增以沼气为纽带的高效循环农业1.5万亩。力争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设一批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探索建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生产方式、技术支撑和运行机制,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生态循环农业要求,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合理布局再生能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秸秆加工利用企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与种植业基地相配套的要求,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农牧业布局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原料利用率和科技转化率。

(二)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按照“点、线、面”三级循环模式的思路,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示范村和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通过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式,建设农业循环项目,初现基地小循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高产创建行动为抓手,以“吨粮田万元钱”高效种养模式为基础,合理布局循环产业,实现区域中循环;以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相关产业资源吸纳和协调发展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和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相协调相促进的县域大循环,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推广应用节约型农业循环技术。以农业生产节地、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规模养殖、沼气利用、农机节能等技术。一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以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推广、应用、普及和绿肥种植为重点,减少肥料过量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效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物理与生物防治和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投入量。三是设施农业技术。大力推广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配套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实现农业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推广太阳能光伏路灯进村,太阳能热水器、日光温室大棚、农村沼气入户,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五是畜禽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畜禽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氧化床养猪技术,推广式饮水、负压通风、湿帘降温和污水沼气利用等环保节能型设施工艺,发展标准化畜禽清洁养殖。六是新型农机技术。继续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水稻插秧机械、油菜收割机械、高性能植保机械、秸秆还田机械、节水灌溉设备等高效节能机械,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化水平。

(四)推广新型生态高效农作模式。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加快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推广,提高单位生产能力和产出率。

(五)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开发利用,减少加工流通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工作,促进再生利用,防止损害农业生态环境。开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循环经济,实现秸秆转化增值。推进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发展“养殖—沼气工程—种植业”农畜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巢湖流域水资源,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和水生蔬菜种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形成“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市县两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县(市)农委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效的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规划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我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县(市)要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阶段计划的重点环节。科学制定市、县(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年度工作方案,分年度、分层次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7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新技术

生态农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类型。而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运用植物保护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能够保障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避免遭受病虫的侵害,从而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

1生态农业理念

生态农业主要指的是根据经济学及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进行合理的生态管理。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发展观念不同,生态农业是以发展大农业为主,运用多种多样的生态管理模式促进种植业及其副业同时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并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1]。

2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2.1促进农业发展

例如,在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生产中,实行水田连作免耕栽培技术、水旱轮作免耕栽培技术和旱地免耕栽培技术三大类免耕栽培技术模式,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太阳的日晒,节约用水量。

2.2减少病虫害的侵袭,节约生产成本

首先,可以有效地通过植物保护技术来减少病虫的数量,从而能够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降低生产损失。其次,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农户的投入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植物保护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植物保护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可用的资源及能源的利用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需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这就要求合理运用植物保护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例如,病虫害灾害对于农作物健康生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威胁,由于农业防护治理工作力度不够,很多地方对于农作物的保护仅仅采取喷洒农药的措施,不仅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而且对农作物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污染了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农作物的生存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合理应用植物保护技术。

4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4.1借助杀虫灯来有效灭杀害虫

借助杀虫灯来吸引害虫,然后灭杀害虫,不仅能够有效防治害虫,不会给作物带来伤害,而且不会使农作物存在农药残留,确保了农作物的绿色、无公害生产。不仅如此,还能够通过有色光的诱导来集聚害虫,从而进行集体消除,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4.2采用防虫措施进行生态管理

通过先进的阻隔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害虫,如利用防虫网可以有效地将害虫隔离出种植区域,能够有效降低害虫数量,减少对于农作物的伤害,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我国农业的绿色生态化发展。

4.3全面监测,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应采取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全面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御措施,有效降低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从而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为了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人员要及时将先进的植物保护措施传授给农民,做好植物保护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工作。总之,植物保护技术适应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今后应不断加强对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韦彩红.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绿色植保,现代园艺,2014(12):79.

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第8篇

1.1 生物措施。主要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1.2 工程措施。①农业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立工业区和城市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1.3 技术措施。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1.4 生活措施。主要有: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1.5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行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1.6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规划城市旅游等。

1.7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因“情”制宜定措施

2.1 据地理问题定措施。即根据一个区域出现的地理问题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如非洲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滥垦、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粮食短缺,政局不稳使经济增长缓慢。针对此,其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我国西南地区虽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则其应采取的对应措施为:交通先行。

2.2 据成因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成因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应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2.3 据特点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地理特征提出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为:小农经营,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则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为: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兴修水利。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草原面积大,高科技园区中环境绿化用地和科研用地面积较大,则两地区应采取的相应的发展措施分别为兴建水电站和发展灌溉农业、畜牧业。

2.4 据“优劣”定措施。即根据区域优势和劣势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我国东部地区的优势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庞大,能源、资源需求量大;劣势是:资源、能源严重缺乏。我国西部地区则正好相反。所以我国应采取的发展措施只能是“扬优避劣”: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技术密集型、节约型产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2.5 分段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在上中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控制洪水;在中下游加固堤坝,拓宽和加深河道,清除排洪障碍物,建分洪区;在下游开挖多条入海河道等。黄河下游断流的防治措施有:上游严禁大水漫灌农田,中游植树造林,下游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和南水北调。

2.6 据“措施”定措施。即根据教材中作为典型案例的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的发展措施。如参照甘肃西峰南小河沟治理、江西千烟洲和河南商城县农业资源开发、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理、海南岛资源开展、浦东新区建设、长江三峡工程实施、分别提出我国某些水土流失区、中低产田区、荒漠区、海岛、城市新区、河流流域等的发展措施。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措施可借鉴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经验。我国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可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5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