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5 17:13:37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1篇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养老负担。那么,医院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请他来为大家谈一下医院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

每天早上,不难见到各大医院窗口前老年人排队挂号的身影。很多人不太了解,老年人看病,需要到专门的老年科或者老年医院吗?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呢?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2001年,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胸科医院改名为北京老年医院。后来,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据陈院长介绍,发展老年医院,首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可能会因为突发心梗、中风,就突然离世。但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好疾病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疾病治愈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年轻人去做个支架、接个骨头,做完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老人去做这种手术,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陈院长说,人老后,体衰多病是最大的特点。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吃饭也吃不下,身体逐渐衰弱,平时只能卧床。一旦得一次流感,或者一次拉肚子,很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老年人的抵抗力、全身体能储备都在下降,这就造成在医学模式上,像过去传统的心脏、呼吸、血液分科这样的单科医疗,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还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造成医疗费用上的负担,于是便久拖不治。老人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都很大。“一是多病,二是功能下降,三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最主要特点。”

其次,建立老年医院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和国外有大概是20~30年的差距。”据陈院长介绍,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注的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急诊急救,而对于三级预防关注得较少。所谓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不让病人残疾、失能,通过早期康复和早期治疗,提高生活品质。而老年医疗就属于三级预防。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中期医疗和长期医疗的概念。所谓中期医疗就是急性病后的功能康复,而长期医疗指的是对于彻底失能的老人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护全方位支持。“中期和长期都是针对老人的特殊性提出的,而这方面目前我们提的还不够多。”陈院长说。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末期医疗,也就是临终关怀,即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家庭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比例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金标准。陈院长说,国外对于中期、长期、末期医疗这三个理念,无论在服务内容和机构设置上,发展得都非常快。

老年医院里都有些什么

那么,老年医院在医疗服务或功能设置上,和一般综合医院相比,有何区别呢?

陈院长说,首先,老年人和年轻人看病过程不同。一个年轻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签字、办手续,直至完成手术出院,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老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看病时需要有人陪同,有的老人被送来医院后只能卧床,或是处于失智状态。当需要老人做出相关决策时,他们往往受社会因素干扰比较大。另外,老人的体弱多病和功能下降,也造成老人的住院医疗非常复杂。

一般的综合医院,是以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发病、治愈过程来设计的,比如心脏科、呼吸科等。“在我们医院,有一部分科室是按照综合医院设置的,但是内涵上又有区别。”陈院长说,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多病、功能下降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模式,医院采取了多学科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医生,还有康复、心理、营养、药学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处理老人医疗以外的事务,比如家庭、子女、医保、付费等问题。

另外,随着老年人的功能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评估。老年医院开展了功能评估,包括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状况、社会心理环境、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评价出老人整体的状况。

“在老年特色科室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有老年痴呆病房,收治的老人多是失智状态,有人表现平静,有人表现狂躁,同时很多病人合并心脏病、肾病、中风等多种躯体病症。这种情况就涉及到多病的治疗。”

陈院长说,医院还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肿瘤、恶液质等重症病人,通过临终关怀,使他们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感觉到有尊严无痛苦。”据了解,临终关怀的运作方式具体包括疼痛缓解、对症处理、社会心理干预、开展死亡教育等。

此外,医院还设有老年康复科,“包括心脏的康复、肺康复,还有中风康复、认知训练、骨关节术后等的康复。”

在门诊,医院设有疼痛门诊、失智(包括记忆减退、痴呆等)门诊、失禁门诊、跌倒门诊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置的门诊。另外,医院还在尝试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病房。

在配套设施上,医院还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细节。

“WTO提出了一个叫做‘老年友善医院’的概念,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理念。”陈院长说,由于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在老年医院的建设上,不光要有无障碍设施,还有人文、伦理,包括沟通和特殊的老年风险防范等一些措施。

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每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病房楼的45度角十字型设计,让每一个床位都能照射到阳光。床位是按照放射状摆放的,这样便于医生和护士可以同时看到四个点,病人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看得到。病人去卫生间是直线距离也是最短的。

此外,卫生间里不设淋浴,这是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和意外发生。老人可以被送到洗澡间,那里有进口的洗澡机。为了老人坐立方便,卫生间里马桶设置得比较高,并配有洁身器。“考虑到一部分失能老人,在床上排便是很难受的,但是自己又动不了,我们在特殊病房还设有吊轨。这样可以通过吊轨将他们送到卫生间。”陈院长介绍说,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此外,每个病人还配有一个平板电视,电视上会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点餐、叫护工等多种功能。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称呼也很注意。“我们护理部曾专门讨论过管老人叫什么,有人说叫‘老张’‘老李’,有人说叫‘叔叔’‘阿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叫‘爷爷’‘奶奶’比较好。我们的护士小姑娘差不多二三十岁,老人一般是七八十岁,病人也反映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陈院长欣慰地说。

医院能为养老做些什么

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中,医院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都在谈医养结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结合?

陈峥介绍,根据功能状况,养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养、养护、护理。“所谓第一类,安养,是针对功能健全的老人而言的。”陈峥说,这部分老人可能只是由于丧偶,或是子女在国外,无人照看。“养老院接收的主要就是这类病人,主要是让老人有事可干,比如一起打打牌,照顾他们洗澡吃饭等。”至于看病,只需定期坐班车去医院就诊,或是医生来巡诊。

“第二类,养护。这部分是针对半失能老人,这才是我们医养结合的要点。比如偏瘫病人、痴呆病人等,对他们的照护往往是养老院和居家比较棘手的、或是不太擅长的。”

第三类,护理,就是彻底失能需要长期照护的概念,一般由护理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收治。陈峥总结说,严格来讲,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失能以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关注范围。

“真正的医养结合的概念,是在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以后,这时候医疗要介入。不论在家里还是医院,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护,又需要做共病管理和功能康复,那么谁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切入点和交叉点。”

“所以,我们谈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办医院,或是医院办养老院。而是指的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比如医保、卫生、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去努力。不论老人在家、在养老机构或是在医院,有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照护和关注,比如为老人送饭、送浴、购物和帮老人理财。剩下的,医疗相关的服务,由医院负责提供。比如定期查体,比如康复治疗。如果有人想在家里临终,那么医院就提供癌症止疼泵、透析设备等。不管老人身处哪里,都能够同时享受到社会的服务,和我们卫生的支持,这才是非常漂亮的医养结合,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多学科整合服务。”陈峥说,要达到这个理想状况,各个层次的配合都非常重要。

那么,老年医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们一直很支持。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医院提出想法,政府都会全力配合、投资去解决。所以我们医院发展也很快,从急性期治疗、康复医学,到长期医疗、末期医疗,发展都比较快。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政府也都非常关心。”

“不过,老年医学毕竟是新生学科,因此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那一套,肝病就看肝,心脏病就看心脏,传统的医疗模式很难打破。你让他把老人的肺也看了,肝也看了,神经也看了,他们可能接受不了。”陈峥说,“全人、全队、全科、全程”是老年医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国际上,老年科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国外的老年科医生,是在传统的内科医生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再历经两到三年的培训。“虽然我们医院不太可能先走这一步,但我们一直在开展相关培训,让我们的医生与国外同行一起交流,学习知识。”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2篇

【关键词】康复心理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2]1111号);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师司[2013]13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4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5-02

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特殊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增多、程度加重、多重障碍儿童数量增加等,对教育和康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双重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培养单一教学型教师变为培养具有教学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老师。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的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康复心理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步入师范生的视野内,成为教育康复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由于涉及大量的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凸显容量多、专业领域跨度大、学科内容新、实操性强等特征,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有一定难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康复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康复心理学》教学低效的原因

1.被动的学习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或使用课件呈现)、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以教为主的师生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被老师“牵”着走,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讲授的进度快、内容量大、交叉知识多,学生易出现“腾云驾雾”的感觉。

2.重知识传承、轻技能指导使学生会“说”不会“做”

“知识传递型”教学观在我国高校仍然占重要地位,教师习惯于把“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只追求按时讲完授课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有“知”少“行”,知行脱节。造成学生实操性差,技术水平低,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言堂”的“师说”教学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以学术权威自居,把教材神圣化,剥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活力,教学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二、《康复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教学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学行动或教学行为[1]。应用于《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

1.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康复心理学的施教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康复观,构建宽广的学科通道,从单一学科的专家转型为具有现代康复医学观的高素养、宽视野、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康复家。由于康复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步入大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课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现有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领域研究大量的心理康复现象,通过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命力。

2.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即通过图示的方式结构化、可视化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地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太杂,学生记忆、理解困难[2];采用概念图来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概念图可以梳理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呈现整体结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可以改变传统的条目罗列展示教学内容的线性方式,完整呈现知识网络,有效展示师生思维过程,利于课堂互动、交流、合作,例如图1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关于应激障碍知识的概念图。在评价活动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工具,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3]。概念图是对教师和学生均有帮助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快会体验到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精致的加工。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探究、讨论、汇报、展示,甚至是考试,都可以显示其独特的作用,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4]。

图1 应激障碍

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培养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正确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合理现象;面对大班额学生,教师指导实验、参观、见习、实习的精力不足,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把实践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教学质量。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开展心理测量,训练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心理咨询技能;见习、实习中,对学生临床接触的个案进行分析,做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验、见习、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做小课题,写科研论文,促使学生逐步发展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随着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只有及时把先进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呈现于教材中、课堂教学中,结合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那么,在《康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春玲,宋远航.大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98-99

[2]苏程,刘军.浅谈康复心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58-259

[3]孔亚峰.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5):41-44

[4]李晓慧,董彦莉,周平平.基于概念图策略的教学研究――以高等农业院校化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2010,38(23):12853-12854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人;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慢性病人显著增加,为了降低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应用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的医疗保健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此,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医护理提供了机遇。一是理论特色,即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的需求;二是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易掌握、适用范围广,疗效明显的特点;三是中医养生保健具有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四是中医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也符合我国实现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在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方面已日益显现。现将运用情况分析如下:

1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法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2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疼、 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 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3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患病特点

3.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衰老的病机特点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以五脏虚损为主,肝衰为先导,肾虚为根本。[1]

3.2 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老年人正气虚弱,诸邪易攻;抗邪无力,外候不显;病程长、病症复杂、疗效差、易反复;思维迟钝,情志异常;对疾病的反应能力差;易出现消化功能差及睡眠障碍。[2]

4 中医护理的特点

4.1 情志护理

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解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景岳全书》言“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故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内伤七情常为心系疾病的重要病因。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在精神上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表现悲观丧气,精神忧郁,有的表现急噪不安,有的由于疾病的折磨丧失了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根据七情制胜法则,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正确引导不良情绪的疏泄,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4.2 饮食养护

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除了营养,还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其与中药作用基本相同,不但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而且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益寿防老。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也发挥着不同的补益作用,还可以辅助治疗疾病,调理饮食的原则注重“四时调摄”,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很适宜食用扶助阳气的食物;夏之热,宜多食甘酸清凉之品,宜少食辛甘燥烈食物;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注意少食辛燥食品;冬气寒,宜食黏以热性治其寒,注意食热饮食,以护阳气。饮食养护在体质上也有差别,体肥之人,在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粗粮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起到健脾利湿,助消化的作用。体瘦之人,应多食用甘润生津的食物,则有助于养阴清热,阴平阳秘。另外,尤其要注意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各脏腑生理功能减退,在饮食调养上一般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而禁忌油腻、厚味、黏硬、生冷。由此可见,饮食调养是临床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4.3 起居调护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上养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以鸡俱兴”,即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运动,以应潜藏之气。睡眠养护要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以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防病健体。人的睡眠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习惯、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因素而定。古代养生家特别认为“少寐乃老人大患”,主张老年人以睡眠时间相对长为好,减少人体消耗。并且需要午眠,在养生学上称为“子午觉”,补充相对不足的睡眠,消除上午的疲劳,恢复体力。

4.4 运动养护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坚强,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促进身心健康。《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形、气关系上指出不运动的危害。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但亦不能过分运动,应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动静结合,以“小劳不倦”为度,使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

5 体会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缠绵、正气虚损、邪气有余、气机不畅、累及脏腑的病变特点。因此,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辨证施护,这样就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4篇

亚健康状态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全新概念。传统的中医理论为亚健康的康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恰好适宜作为亚健康状态临床防治、调理的指导思想。

有人报道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眼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受惊吓等状态;而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此外,有时还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状

中国的亚健康人群已超过7亿,高收入人群的过速老化趋势已经超过欧美国家。其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与艾滋病并列的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据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民亚健康率为75.31%,上海为73.49%,广东为73.41%……一项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人口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早逝现象正在加剧,中年知识分子60%~70%处于亚健康状态。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另据最新统计,近年城乡居民前四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全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就有70%以上死于非传染病,这些疾病大部分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但由于全民健康教育不够,大众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在亚健康阶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才导致了严重的疾患。由亚健康发展引起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多发生于35~45岁,以脑力劳动者居多,近几年来在下岗职工中也不少见。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亚健康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亚健康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症状、评估标准及亚健康状态的生理生化检测等均已进一步明确。何谓亚健康?1984年,WHO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从健康定义可以看出,除健康和疾病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状态是虚弱现象,即是亚健康。一般认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身体症状:头昏,目涩,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纳呆,腹胀,嗳气,腹泻,便秘,腰背酸痛,失眠,多梦,月经紊乱,痛经等。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易怒,恐慌,紧张、过度敏感或情绪低落,抑郁,冷漠,失望,孤独,记忆力减退,睡眠差等。

道德思想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偏差、偏激思想;内心深处产生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甚至自卑等情绪。

社会表现:家庭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学习困难、效率底下,难以承担社会责任。

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基本理论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5篇

【关键词】 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移动健康;健康保险

健康管理,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自2000年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以来,我们不断被健康管理学、健康管理师、健康管理产业等等衍生名词冲击着,但是健康管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健康管理到底离普通百姓有多远?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又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健康管理的意义何在。

一、健康管理的起源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随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之所以美国是健康管理的发源地,是因为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性。美国的医疗保险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学生医疗保险、私营保险、儿童医疗保险等等,总的来说,大致分为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保险是以商业保险为主,保险公司基于经济利益,希望投保人都能保持身体健康,尽量减少生病次数和生大病的机率,于是积极推出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同时,在投保时,公司需要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根据健康状况决定保险费用的多少。此外,慢性病负担和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剧医疗费用的持续攀升,导致医疗费用对国家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了威胁。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促进了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受发达国家影响,健康管理在21世纪初在我国逐渐兴起,特别是2003年全国经历了“非典”大劫难之后,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有了显著提高,健康管理的概念、技术和产品逐渐引入国内,健康产业迅速发展。

二、健康管理的概念

说到健康管理,就不得不先谈谈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

健康管理是对人类身体从生理到心理状况需要长期保持符合科学的标准指数并为此努力的一种现代、精品化、多元化服务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关注生命质量并不断提升的研究过程。[2]健康管理的实质是将管理学概念应用在健康领域,包括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及康复领域,主要分为三大职能:健康监测、健康维护、健康促进。[3]从管理的层面说,健康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找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尽量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管理是基于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提炼后形成的交叉学科。

三、健康管理的应用

提到健康管理,普通民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健康管理是一门学科或是产业,是专业人士涉及的领域,离日常生活很远,暂时没有应用在生活中。事实上,健康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方式和手段复杂而多变。

1、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不等于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健康体检,顾名思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身体检查,是指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疾病时用医学技术、设备、手段进行全面检查,目的是筛查疾病,找出潜在威胁健康的因素,及时控制和治疗疾病。

健康体检与传统体检有所不同。与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体检不同,健康体检是以预防为主的利用医学技术和手段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的现代医学模式。体检结果也从传统的一张看不懂的化验单演变为具有良好操作性及指导性的健康评估报告,同时为“客户”提供配套的健康促进方案,从而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健康管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体现在将项目检查、“售后服务”、跟踪服务集成一体,进行系统管理,同时依托医院技术和设备,有效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为客户提供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既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又能降低医疗费用。健康体检是个性化的医疗管理,是以“未雨绸缪”为主导思想的预防管理,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赋予体检更丰富的内涵。

2、移动健康管理

近两年,最热的词非“互联网+”莫属,自2015年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健康领域也毫不例外的被融入到现代科技的大环境中。手环、手表、眼睛等等可穿戴设备进入公众的生活,通过佩戴收集人体健康数据,上传至设备云端,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云端数据库中匹配相应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这就是移动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互联网+“可穿戴”就诞生了智能移动健康管理,标志着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集合和创新,也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推向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时代。

3、健康保险

由于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高和移动健康管理的发达,民众的健康管理需求逐渐增多,在健康方面的投资日渐上升,健康保险就是健康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保险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与资金管理能力,特别是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整合和协调各种健康诊疗服务。[4]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防患于未然”,也就是由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或事中管理。此外,健康保险业还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以及所掌握的客户资源,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费用支付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健康管理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21世纪的医患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医生和患者,而是医学和社会的关系,以慢病防控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健康管理正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让健康的人更好的拥有保持健康,让患病者更早的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恢复健康。同时,基于现代技术的智慧健康和基于保险业的健康保险发展已日趋成熟,未来健康管理产业会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体育产品产业、颐养与抗衰老产业、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健康传媒与健康文化产业等等都将应运而生。因此,将健康管理与医患关系、生活保健结合起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培玉.健康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2.

[2] 喻陆.现代健康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10)19.

[3]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董文慧.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

[4] 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

【作者简介】

白贺伊(1987.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理工医外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管理.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自我护理;影响因素;对策

据WHO报道,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全球第3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在我国,糖尿病发生率呈上升状态。而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以前已经诊断和60岁及以后诊断为糖尿病者。糖尿病足部病变(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2],尤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是患者致残、致死和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国内医学统计数据表明:老年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为49.5%[3],糖尿病足的截肢率随年龄而增加,下肢截肢的危险性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英国DM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4]的初步研究,发现通过强化患者的足部护理教育和提高患者足部自护能力,可以有效地降低DF的发生率和截肢率。良好的自我护理是糖尿病控制成功的关键,但自护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有关个体对自我看法的一种理论[5],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受与信念,而这些感受与信念是个体内在的知觉加上别人对他(她)的反应而形成,它可引导个体的行为。老年人群面对减退的社会作用和自身逐渐衰退的生理功能,不同程度地会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6]。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两者相互促进[7]。自我概念的增强可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而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亦可增强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来源于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因此自我概念是直接影响自我护理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

2 健康信念

患者往往重视程度不够,这与其并发症出现缓慢有关,患者因短期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而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关键。国外许多学者认为,一个人对健康的理解和对健康的信念对其自理行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7]。人们的健康信念可以直接影响对待健康的态度,而积极的态度有助于健康行为的形成[8]。为更好地防止DF,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社会、家庭经济负担,医务人员应加强患者对DF危害的认识。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亲属、朋友、社会组织等所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9]。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行为有促进作用[7]。Wang[10]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通过影响自我护理能力来促进健康。可见,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社会支持对促进其自立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忽略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足部护理教育,会导致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以致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同时,很多老年患者缺乏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的意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积极指导患者主动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与理解,以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 自身背景

Callaghan[11]研究显示,影响老年人健康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的基本因素有教育、经济收入、医疗保险、种族、社会支持系统、日常的宗教信仰活动、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性别、年龄、子女的数量等。Koukouli等[12]的研究也表明,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提出居住方式也影响其自护能力。我国学者万巧琴等[13]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患病期、健康信念、社会支持等对其自我照顾行为有一定影响。

5 对策与建议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综合性治疗,患者必须主动参与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关注糖尿病必须从糖尿病教育开始,故我们有责任让每位老年糖尿病患者充分认识足部护理的重要性并接受足部防治护理,进而帮助患者进行良好的自我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实践证明,自我护理理论在老年医学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保健中都显示出了无法估计的潜力和实用性[14]。

5.1 知识和态度的改变 自护能力的教育是提高患者认知的必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使其在获取知识的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能更好地掌握自护技能,减轻痛苦,促进康复。Reiber等[15]发现,没有接受过糖尿病教育的患者,其足部溃疡导致截肢的发生率是接受者的3倍。尽管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16]。但相比于复杂的外科手术而言,富有实效的自护能力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研究显示,只有不到25%的新诊断的足部溃疡患者认为他(她)们的疾病非常危险,而至少有20%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由于不妥当、不及时的治疗所造成。因此,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同样十分重要。

5.2 预防护理 一些文献报道,即使已有DF的危险因素存在,良好的足部护理能使多达80%的患者不发生足部溃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健康的足部护理行为的建立,对DF的预防尤为重要。对于温度感觉、痛觉减退的患者,要注意防止烫伤、冻伤,指导患者禁用热水烫脚,水温保持在40 ℃以下,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5 min为宜;对于触觉、压力觉减退的患者,因对摩擦和不适丧失感觉,指导其注意保暖,鞋袜宽松舒适,以免妨碍足部血液循环,每周进行足部感觉测试;每日检查足部有无溃疡、水泡、红肿和动脉搏动情况。张小群等[17]提出的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五步曲,为易记易掌握的足部护理方法,是糖尿病患者保持双足皮肤清洁、柔润、促进双足血供、及早发现足部问题、及时处理的简便、实用、有效、可行的DF预防护理措施,特别是坚持每日进行足部检查对预防DF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5.3 优化管理模式 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糖尿病足部护理的优化管理模式,如电话咨询、建立档案、随访制度、建立团队及开设门诊等,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足部早期干预及治疗护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

6 小结

DF发病率高,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国内曾有学者对38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老年和老年前期糖尿病患者,DF的发病率分别为49.5%和27.4%,中年组为11%。因此,重视日常足部护理和提高足部自护能力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对预防糖尿病足部溃疡及溃疡所致的截肢发生十分重要。同时培养和提高护士对DF的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促进DF预防的深入,让患者充分认识DF预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这对有效控制DF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Alberti KG,Zimmet PZ,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Diabetic Medicine,1998,539-553.

2 刘天纾.糖尿病足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305-307.

3 唐兰.老年糖尿病足坏疽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老年医学杂志,1997,16(4):204.

4 Lohr R,Hierl FX,Landgraf R.Diabetic Foot Syndrome.Foot Education and Foot Care.MMW Forschritte der Medizin,2002,144(12):47-50.

5 康丹,朱会琼.自我概论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护理学杂志,2005,20(8):80-封三.

6 陈培培,张银萍,苟文丽.老年人自我概念与自我护理能力的伦理关系.中国医学伦理学,1997,(5):61-62.

7 杨支兰,孙建萍,张露,等.老年人自我护理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7,22(6):77-78.

8 Ruchlin HS,Lachs MS.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xercise among older adults.J Appl Gerontol,1999,18(3):341-357.

9 Penninx BW,Tilburg TV,Kriegsman DM.Social network,social support,and loneliness in older persons with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Aging Health,1999,11(2):151-168.

10 Wang HH.A 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in rural elderly Taiwanese women.Public Health Nurs,2001,18(3):204-211.

11 Callaghan D.Healthy behaviors,self-efficacy,self-care,and basic conditioning factors in older adults.J Community Health Nurs,2005,22(3):169-178.

12 Koukouli S,Vlachonikolis IG.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self-reported functional status: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uppor.BMC Health Serv Res,2002,2(1):20.

13 万巧琴,尚少梅,刘宇,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59-662.

14 断艳贤.自我护理理论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护理的体会.天津护理,2003,11(4):170.

15 Reiber GE,Pecoraro RE,Keopsell TD.Risk factors for amp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A case-control study.Ann Intern Med,1992,117(2):97-105.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7篇

意外缘定康复医学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王茂斌的从医生涯应证了这句话。从心脏内科医生到神经康复医学的先驱,他义无反顾,在国内开辟了一条神经康复医学的康庄大道。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重新调整健康的概念,提出医学不仅是治病,还应康复人体受损功能,神经康复学随之在国外悄然兴起,但国内医学界对此还浑然不觉。

1986年,还是心内科医生的王茂斌来北京参加老年医学培训班,当时授课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名叫Peter Last的康复学医学家,他主讲了新兴的神经康复医学科,王茂斌听得如痴如醉,对于能帮助到那些身体功能受损的“残疾”患者,重新恢复肢体功能,他感觉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而Peter问是否有从事神经康复医学的同行时,全场无一人应答,医生们面面相觑,陷入一片尴尬的沉默,王茂斌顿时感觉挨了当头一棒:北京集合了全国最好的医生资源,却对一个已在国外兴起的学科闻所未闻。正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坐在王茂斌边上的医生为打破课堂的尴尬局面,推着王茂斌的手举了起来。当时的王茂斌虽然从事心脏病的康复工作,但与全面的康复科学相之甚远,他只能无奈地站起来,向Peter作了简单介绍。

当年的一个小插曲,却使得中国神经康复医学的进展和王茂斌的医学道路紧密结合起来。半年后,王茂斌接到Peter的越洋来信,邀请他去澳大利亚最大的康复机构学习,并帮助申请了资助。对该领域的向往,使王茂斌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军神经康复学的征途。日后,回忆起此事,王茂斌爽朗地说:“天上掉馅饼喽。”

抱着满腔抱负,学成归来的王茂斌面临的却并非是一条光明道路。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康复科,甚至还有很多专家理不清康复科的内涵,将康复等同于疗养、理疗、养生,对神经康复更是知之甚少。然而,王茂斌顶着上级、同事以及朋友的反对,带领团队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创立起了国内最早的临床康复机构。他高举“康复医学就是临床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意义相当”的旗帜,要为康复科正名。国内就康复医学论战了二十多年,其间王茂斌不曾放弃过坚持与钻研,他的团队在这条充满未知和艰辛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不断翻越障碍,勇攀高峰,在原卫生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耕耘出国内康复学科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康复临床的不断精进,王茂斌团队康复了众多脑卒中与脑损伤患者,取得的成绩使当初反对的人改变了态度,这让王茂斌也深受鼓舞。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政府部门也明确了在中国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其迎来了发展的全新拐点。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康复医学即是临床一级学科的地位。2008年汶川大地震,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成“国家康复医疗队”,由王茂斌担任名义队长,深入灾区开展康复工作。由此可见,康复医学在临床中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政府部门还提出了“防、治、康三结合”和“加长康复医学短板”的战略。

积极创新 志在功能康复

过去,医学上普遍认为大脑神经细胞与神经源无法重生,脑卒中或脑梗死患者出现功能缺失,只能回家休养或者去疗养院,没有科室能对患者的瘫痪以及其他严重功能加以治疗。“好不容易救活了患者,下半辈子却要瘫在床上,这是很痛苦的事。”说到这里,王茂斌皱起了眉头。正因为如此,神经康复医学针对疾病所致的运动、感觉、言语交流、认知、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进行的评定和治疗,显得意义非凡,也给了王茂斌坚持的动力。

“神经疾病患者是康复科的既定患者,康复医学可以将大脑活着的细胞功能最大化,从而减少患者的残疾,让他们归属社会。简单来说,神经康复医学旨在让孩子去上学、青年人去上班、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王茂斌说。

据王茂斌介绍,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重点在于急性期的临床康复,因为康复医学介入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比如脑出血的病人,抢救过来后就要即刻考虑功能问题。“原卫生部要求康复科医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48~72小时内,必须介入到神经内外科、骨科、心脏科等科室。”王茂斌告诉记者,有数据表明,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而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可以让80%的中风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经过康复科治疗,较轻的患者一般在8~14天后便可以回家;还有望进一步功能恢复的,继续到康复医院或二级医院对其实施稳定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若是功能无恢复的希望,应该去老年之家、护士之家、养老院等长期照顾单位。

另外,康复科的治疗手段相对多样化,以患者脑损伤为例:为恢复其功能,医生可以采取药物、训练、矫形支具等手段,利用脑的可塑性,重新组织脑的功能。“这跟地震发生后的交通阻断是一样的道理,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抵达灾区,想尽办法构建连通新的道路。”

医学在不断进步,疾病也在不断演变,王茂斌在神经康复科学领域积极创新。在王茂斌看来,在既有的医学基础上,康复科的治疗手段可以打破框框条条,一切皆围绕患者的功能康复。

坚持信念 对患者不轻言放弃

王茂斌的病人,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面对这些“老大难”,王茂斌从来不轻言放弃。“只要病人有一线康复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无论成功失败,都是对患者负责。”因为这种个性,王茂斌曾让多位被同行“判死刑”的患者康复正常。

2002年,英国伦敦北部发生火车脱轨事故,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女主播刘海若在车祸中遭受严重复合损伤,经英国多方抢救仍处于严重昏迷状态,被认定已经脑死亡。一个月后,刘海若由王茂斌科室的凌峰教授从伦敦接回北京治疗。当时她因重症脑损伤,处于昏迷状态,视觉、听觉、痛觉刺激都没有反应,生命体征也不稳定,痉挛明显,上肢屈肌和下肢的伸肌中度痉挛。

在神经外科稳定住病情的同时,王茂斌对刘海若进行了系统、严谨的康复性检查和评估后,否定了脑死亡这一诊断结果,并立即参与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她的康复治疗方案。王茂斌当时认为预防性康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刘海若昏迷时期,利用摆放、有限范围内的关节活动以及其他被动型处理等“二级预防措施”来控制四肢痉挛加重,同时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碍。

当康复治疗进行到近三个月时,刘海若苏醒了过来,前期的康复训练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痉挛已完全消失,这为肢体功能训练奠定了基础,吞咽功能障碍的预防也为防止误吸、改善体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后,王茂斌及时转被动性处理计划为以主动性康复训练为中心,因为卧床近三个月,刘海若产生了明显的“废用状态”,但王茂斌认为其大脑功能没有根本性破坏,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便可恢复。通过运动功能主动性训练、药物、针灸、电刺激、主动性盆底肌肉训练,以及认知功能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功能训练),还包括社交活动等一系列系统、主动性训练了近两年时间,刘海若奇迹般地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后来开始了正常上班和生活。刘海若对此感激万分道:“您一直不抛弃、放弃,我才得以恢复。”

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而医生对病人精心治疗的态度与爱心更让人敬佩。王茂斌造就的一个又一个成功病例,不只是康复医学的胜利,更是坚持的胜利。

心系康复 躬耕不辍康复事业

2002年,王茂斌已到了退休年龄,从医的脚步却没有就此停止。当时宣武医院的神经康复科尚处于摸索阶段,科室理念与治疗方式都没有明确。王茂斌被宣武医院返聘为康复医学科的主任,本着严谨的科研态度与丰富的从医经验,呕心沥血地构建起今天规范的神经康复科,并将科室水平提升到了国内先进地位。

经由先驱们的不断努力,康复医学的概念已经规范,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我国缺少康复医师的正式认证,以致从事康复医学的人员鱼龙混杂。而一个合格的康复医师,应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基础上,经过‘3+2’的毕业后续教育,获得统一认证才能上岗。其次,康复医学还没实现分级医疗,绝大部分责任由综合医院承担着,但综合医院的容量有限。最后,康复科的高额医疗费用也是学科发展的瓶项,对很多患者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费用能不能报销很关键。在医保上的报销,康复科需要国家医改的支持,费用过高可能导致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心系康复医学的王茂斌忧心道。

各种康复学科问题的出现,也促使王茂斌致力推动康复科发展。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医疗体系,他联合同行专家参考发达国家的模式,以“康复医学会建议”的名义,向北京市卫生局递交了一个“急慢分治、分级医疗”的医疗模式起草文件。该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指定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住院时间与治疗机构。此外,王茂斌还以主编的身份参与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

令王茂斌欣慰的是,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康复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制定的“防、治、康三结合”和“补齐康复医疗的短板”两个政策也在逐步落实。

“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科发展,又能带动基层工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应当予以支持。无论如何,要抓住国内康复医学发展的黄金期,借助政府医改的大好形势,将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创造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独特模式,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说到未来的发展,王茂斌眼里充满了自信。

王茂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93年调入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医疗、科研与教学;建立了北京大型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临床康复医学科,担任原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医学硕士生导师及原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自2002年始,负责组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这是国内第一个为神经内、外科重症患者提供早期临床康复的机构。目前在承担宣武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原创始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等职,并兼任中国残疾人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现在正作为主编在编纂《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康复医学卷》。30余篇,有关脑卒中康复的研究曾获省局级科技成果奖三次。

老年康复医学的概念第8篇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日常饮食;健康膳食;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c)-0151-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饮食有关的疾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社区居民健康饮食知、信、行的现状,是反映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1]。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健康饮食的认知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减少和饮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率。本文对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饮食状况和健康饮食与疾病关系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找出主要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服务,改善与增进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怀柔区怀柔镇2012年1月统计在册60岁及以上老年人1 089人,采取整群(抽取几个自然村)抽样的方法,2012年2月实施现场调查,共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人800人,获得有效问卷779份。

1.2 方法

1.2.1 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所研究的题目设计调查文卷,调查问卷初步完成后,进行小样本量的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反馈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

1.2.2 培训调查员 调查前先对参与调查人员就调查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重点强调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客观性。

1.2.3 组织调查 调查前预先安排好每天所调查的人群,由村委会和乡村医生协助组织,减少因组织不协调所致的偏倚。

1.2.4 质量控制 输机完成后由复核人员认真复核,调查过程中由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担任辅导员,并抽验5%进行复查,复查项目一致率在95%以上,结果分析由首都医科大学管理学院老师协助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nfo 6.04录入原始数据库,建立SPSS数据库,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农村老年人日常饮食情况

对779名调查对象调查每天吃早餐情况、盐的摄入需求、进食水果蔬菜、甜食摄入、零食摄入、豆浆牛奶摄入、高脂饮食摄入,控制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等项目,调查结果见表1。

2.2 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

799名调查对象对“平衡膳食”、“营养不良”、“吃盐多与哪些疾病有关”、“喜食高脂肪食物与哪些疾病有关”、“饮食缺乏纤维素与哪些疾病有关”等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2。

3 讨论

农村居民对专业性基础营养和饮食与疾病关系方面的知识需求很大,迄今为止,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研究和干预较少[2-3]。本次对779名调查对象调查显示,有超过1/4的农村老年人(209人,占26.8%)认为自己的口味偏咸,与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当。大部分老年人饮食习惯较好,有721人(92.6%)是“每天”吃早餐;237人(30.4%)表示“不喜欢吃油量大的食物”,但食物种类比较单一,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较少,只有小部分人(33人,占4.2%)表示能够“每天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普遍较差,其营养改善工作值得关注,这与吴勤民的研究结果相似[4]。

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群健康和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5]。本次799名调查对象中659人(84.6%)不知道平衡膳食的概念,没听说过膳食宝塔,不知道荤素搭配,所吃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多吃优质蛋白质的益处;647人(83.1%)不知道营养不良的概念;508人(65.2%)不知道高盐饮食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炎有关;577人(74.1%)不知道高脂饮食和消化道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及某些恶性肿瘤有关;744人(95.5%)不知道缺乏纤维素与冠心病、泌尿系统疾病、某些恶性肿瘤有关。农村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医疗卫生资源缺乏、老百姓文化水平低、经济条件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开展的相对较少[6]。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中,应结合当地的生活条件和实际需求,针对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营养与慢病知识。

[参考文献]

[1] 曾果,蒋燕,赵晓燕,等. 城市社区签约居民营养知-信-行及指导需求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51-254.

[2] 李颖林. 陕西省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行为与需求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43-145.

[3] 李辉. 宁波市两社区老年人慢性病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1):75-77.

[4] 吴勤民. 淮安市老年人饮食调查[J]. 广西轻工业,2008,24(10):12-13.

[5] 石长胜. 泰安市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8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