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2 09:15:04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1篇

一、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整改落实工作的指导思想:整改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统筹兼顾、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系统思想政治建设、业务工作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真正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学展。

整改落实的总体要求:(1)目标明确,务求实效。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行整改落实,衡量实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2)突出实践特色,切实解决问题。对整改内容进行逐项分解,明确整改落实项目、目标、措施、责任主体、时限,与工作结合,统筹安排,共同推进。(3)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正确导向。按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有落实配套措施,确保行得通、用得好、有长效。(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又考虑可行性,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长期安排。对事关全局的问题、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对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的问题,明确牵头领导和单位,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对因客观条件限制而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说明情况,同时提出整改意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习决。

二、整改落实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按照《xx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查找出的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明确内容,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目标要求。党委领导成员及各总支、支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分析梳理,使整改落实增强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措施更加得力,制度更加完善,把整改落实工作做好做网实。

(一)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谋划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劳动保障工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破除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和固有思维,全面掌握县情,主动将劳动保障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谋划,加强对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当前要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认真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县劳动保障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的思路,完善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新举措,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增强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预见性,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实现我县“一三三四”发展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局党委、所属各总支、支部。

2、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工作创新。建立加快劳动保障各项事业创新举措、创新发展的机制。解决部分工作环节和服务措施不适应形势发展、群众需求等问题。以发展需要、民生需求为目标,研究、分析、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保险、城乡就业、扶持创业、技能培训、执法维权等各项工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党委(总支、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着力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力研究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着力在实际工作业务中梳理分析、积极探索,着力提高把握大局、科学谋划、依法行政、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3、拓宽视野、深度调研,促进调研成果的转化。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针对劳动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等,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广辟途径,拓宽视野,深下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主要措施:局党委每年结合年度工作确定一批重点调研课题,领导干部分题调研,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结合各自业务每年不少于2个调研课题。调研报告要全面详实,实用性强。加强调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国际国内劳动保障理论和实践新成果研究运用。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二)认真解决影响制约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1、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学习,始终以学习贯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继续深入学习必读书目,学习政策理论、业务知识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切实把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把政策措施落实到顺应民意、维护民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上来。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劳动保障系统的行风建设和专项治理工作,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主要措施:一是强化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大力倡导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作风,克服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生硬的问题,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二是抓好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多岗位的锻炼培养干部。三是加强窗口服务建设。深入开展“三优一满意”文明服务窗口创建工作。抓好服务窗口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统一工作规则、办事流程、服务行为和纪律要求。四是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工作格局。建立责任追究和奖励处罚机制,奖优罚劣。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2、科学推张举措,统筹城乡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稳健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城乡就业。要坚持一手抓就业增长,一手抓控制失业率,切实维护企业用工稳定。2009年全县就业工作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的目标。主要措施:一是严格规范裁员行为,建立企业减员报告制度。对企业裁员,实行逐级报批,严格控制职工失业。要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引导企业通过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形式稳定员工队伍。对企业新出现的减员,要查明原因,逐一登记,跟踪服务,积极帮助再就业。二是完善就业措施,加快就业增长。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开展好招聘洽谈活动和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创建等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就业补贴,积极开发社区就业服务岗位,努力帮助“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三是创新思路,搭建就业服务载体。进一步规划建设好“下岗职工创业园”,将全县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就业政策向园区聚集,并认真落实到位。使其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孵化器”,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3、加大社保工作力度,拓宽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障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扩面的重点。在抓好规模企业新增人员参保的基础上,将扩面工作向乡镇转移,重点放在城区以及农村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落实扩面工作责任制,企业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工伤扩面净增今年要分别达到1500人、2000人、500人、1500人、6000人。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大征缴力度。通过实施社会保险一票征缴、社会稽核等措施,提高用人单位缴费的积极性。要重视断保职工的续保工作,特别是对企业新增的失业人员要跟上服务,引导续保缴费。积极探索在“一票征缴”基础上的个案缴纳办法,特别是对高危、高风险行业,鼓励参加工伤保险,提高工伤保险的覆盖率。企业养老保险、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要分别实现征缴基金12916万元、7272万元、830万元、335万元、502万元的目标。二是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巩固三职干部和农村富裕户参保缴费的同时,认真落实《xx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积极吸纳被征地农民参保。认真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增长机制,合理提高退休农民的工资待遇,增强参保吸引力。农村养老保险要完成290万元的征缴任务。三是做好机关养老保险。加大基金收缴力度,督促参保单位按照新基数、新比例缴费,力争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离退休人员核查等基础工作,夯实工作基础。四是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逐步将城镇各类非从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确保年底参保人数达到40000人。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4、切实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维权力度。切实抓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把劳动合同签订、依法征缴社会保险费和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加强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变“事后监察”为“事前预防”。以巡视监察、专项监察和举报监察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劳动保障监察为执法主体,劳动保障、劳动保障仲裁和社会保险稽查相衔接的劳动保障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秩序,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维权体系。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欠薪预警及应急机制,积极防范,妥善处置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进一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合同管理等制度,全县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的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逐步建立健全“网格化、网络化”监管体制,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大维权力度,2009年全县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加强对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情况的执法监察,重点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维权、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以及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三)认真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和民生需求的体制机制问题。

1、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机制。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提供合理化建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搞好分析测评,依据县情,根据上级要求,等待上级办法出台后进行合理调整。使缴费额、享受待遇与形势发展、群众意愿、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形成范围明确、缴费基数与养老金待遇相挂钩的参保缴费机制。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2、适当提高大额医疗保险缴费标准。面对近年大额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一路攀升,收不抵支,而职工工资收入显著提高,大额医保缴费一直较低的现状,已向市局提出请示并上报了我县的建议数额,等待研究批复。一旦批复,立即落实。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四)妥善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

1、搞好城乡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发证。搞好技能培训是统筹城乡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一是加快xx高级技工学校xx分校建设,这是09年全县城建项目的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着力在抓进度、抓质量、抓配套上下功夫,确保9月份实现整校搬迁,到年底所有建筑全部完成。要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加快全县技能人才培养,力争招收新生600人。二是积极发挥“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基地”和30处企业定点培训基地的作用,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企业在职人员培训。重点开展好企业新增失业人员中的技校毕业生和有专长人员的二次培训,增强再就业能力。对培训结业者职业资格证书一律免费。今年以来已免费发证660人。2009年要实现职业技能鉴定2100人的目标。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2、陆续在基层社区设立社保业务经办机构。目前城区社区已设立了方便群众的办保机构和窗口。下一步,与有关街办和镇协商研究,在离县城较远的镇街设置建设各项保险同时办理的“一站式”规范统一的服务大厅或社区窗口,确保群众办理保险方便快捷。

此项工作由、同志牵头负责,责任单位:、、。

三、整改落实的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局党委坚持对整改落实工作负总责,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履行责任,带头整改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改落实既要立足当前、积极推进,又需着眼长远、常抓不懈。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突出整改落实这个重点,加大整改落实力度。对于当前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能够出台的制度,要抓紧出台。对于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和出台的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或及早出台。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2篇

关键词 质量保障体系 国防科研 高校

1 高校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性

高校参与国防科研在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财务风险等方面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有利于与部队及相关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部队和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学术交流的便利,高校在前沿跟踪、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避免国家国防科研的科学目标和研究方向的狭隘性。高校通过参与国防科研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科学实力,对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为了有效地推动“军民结合”,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准入门槛制度,使得高校系统积极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自身国防科研,高校正逐步成为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重要参与力量。由于高校松散的管理体制和学术自由的氛围,因此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

2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高校科研不同于企业生产的高度集中性,在相对松散的管理体制下,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管理机构、过程监管、人员问题和科研方向多样性等难点。

2.1 管理机构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是校长,管代由副校长担任,二级机构是是人财物相关的职能部门、国防项目管理部门,第三级机构才是院系或具体承担任务的项目组。在企业里,类似高校的二级机构承担着很重要的管理职能,具有较高的行使职权的能力,而高校中二级机构更多承担的则是服务职能,三级机构往往重叠了许多人财物和项目管理的功能,这一点与企业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生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案后,会在保障体系建设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方面。

2.2 过程监管

高校在管理机构职能上与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有许多人财物和项目管理功能往往在院系和项目组里,因此在过程的监管方面不同于企业车间或生产线。此外,高校是以教书育人为首要任务,项目组负责人往往事务繁多,而项目组负责人的质量意识也决定了过程监管的难度。

2.3 人员问题

高校科研人员往往在选择性上更倾向于民口项目,军口项目由于具备保密要求高,质量管理细、过程复杂等特点,使得高水平人才对于申报或承担军口项目积极性不高,给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带来了新的困难。流动性较大的学生作为研发人员参与科研项目也给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带来了难点。

2.4 科研方向多样性

高校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向往往较多,而且在不同的科研方向上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任务(如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等),对于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来说需要设计更多不同的程序文件来支撑,使得质量管理办公室和科研项目办公室管理头绪更多,需要承担的工作更复杂。

3 建议和措施

3.1 合理规划职能

高校应有机结合自身特色和GJB9001B-2009标准,合理地规划人、财、物相关的职能划分,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体系。例如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项目组和质量管理办公室在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培训方面各司其职,人事处无法具体统一管理,更多起到的是监管作用。在项目经费的使用和设备设施的管理上,高校有许多职能落在具体项目组和所在院系,财务处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方面与企业的高度集中管理有着明显区别。因此在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上,高校更要仔细研究标准,结合自身的特色,把人、财、物相关的职能规划好,做到张弛有度。

3.2 切实做好培训和监管

过程监管的好坏取决于人员质量意识和相关的管理措施。人员的质量培训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来说,必须高度重视高管在培训中的作用。高校在人员管理上较为松散,通过高管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培训的质量。此外,质量管理办公室还要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掌握合理的时机,针对项目组及时开展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在管理措施的环节上,质量管理办公室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一定要编制好相应的程序文件,并在职能履行和项目过程的管理方面都要仔细结合标准,避免过程的监管中出现盲点。

3.3 加强政策导向,细化程序文件

高校应积极研究和建立有效的国防科研激励和保障体制,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国防科研。对于参与国防项目的科研人员除了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还要进一步地在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对于参与科研的人员存在的质量体系相关内容要充分考虑,在职责权限、人员管理、质量意识、培训环节、人力资源等方面要细化各方面的程序文件,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

3.4 精简科学方向

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方向设置上应首先考虑其发展的延续性,避免以科研项目来设立方向。其次应考虑科研方向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型,高校必须要优先考虑自身的学科发展,如果设立的方向缺乏明显的学科和团队支持或项目经费偏少,应慎重考虑。

4 结语

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和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才能有效地运行和维护。对于来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在实施和贯彻中,应避免生搬硬套企业的管理办法。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有机地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加以灵活运用。对于高校来说,当前存在的管理机构、过程监管、人员问题和科研方向多样性等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探索来逐步改进,以确保自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合理有效。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3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管理控制

在实际工程管理中,施工质量管理及施工进度管理是土建工程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施工成本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其中,施工进度管理优势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施工活动能否按时完成。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高质量准时完成。

一、土建工程与施工进度管理的意义

土建工程又分为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是指使用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完成与水、土及文化相关的基础建设,该建设过程中包括计划、建造、维修等一切工程技术和生产活动统称为物件工程。目前,土建工程主要项目包括房屋、道路、水务、交通、及防洪工程等。

施工进度管理是指施工项目经理部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要求等内容,制定相应的施工进度计划,将其作为管理标准,经常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对比、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偏差,通过调整工程建设施工进度计划,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排除干扰、保证工期目标实现。

二、施工进度管理在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开展初期,设计者就对施工时间进行了大致的预测,工期决定了整个建筑过程的进度。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决定土建工程施工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是否能够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土建工程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保证快速的施工速度,还需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是实现土建工程企业施工信誉的重要举措。施工进度管理贯穿于土建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施工速度及企业效益的重要措施,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工程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加强土建工程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为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基础保障,能够有效实现土建项目工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及投资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设计图纸的影响

土建工程在设计图纸之前,需要对施工地点进行实地勘察,整理好勘察过程中可能对项目施工造成影响的因素,确保图纸的完整性和周全性,为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速度提供保障。在实际施工中,大多数企业在设计土建工程图纸前,并没有对施工地点进行实地勘察,或是勘察内容不够全面,使设计图纸无法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控制管理。

(二)材料影响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质量进行监控,是实现整个工程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对材料质量的有效监控,除了监控钢化、水泥、防水材料以外,还需要检查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实物的合格率及规格性能,对于特殊物品更需加强检查力度。对于易碎、易潮、易变性及易污染类物品,需要做好运输、装卸及安装等过程的监控工作,为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提供保障。

(三)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影响

施工进度假话是保证土建工程施工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由于工程管理中存在很多编制不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对土建工程施工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施工进度无法满足施工进度目标,致使工程延期,无法在规定工期内完成。

四、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及控制措施

结合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管理,是实现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施工进度具体管理控制措施如下:

(一)保证施工图纸质量

在设计图纸前,做好施工现场勘察工作直观重要,根据勘察结果设计施工图纸,做好技术交底,保证施工图纸质量。施工单位在拿到图纸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施工图纸的科学合理性,减少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及纰漏,结合实际工程施工对图纸进行全面评估,为工程施工进度提供保障。

(二)严格管理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在材料入库前需要加强材料抽检工作,严格管理施工材料,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在储存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同时,结合施工计划做好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避免由于材料短缺造成施工无法进行的现象发生。

(三)确保工程质量管理

在土建工程项目中,工程验收部门需要完全按照施工质量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验收标准需要高于施工质量要求标准。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为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具体管理方法包括:建立组织设计审批制度、建立施工图纸复核制度、建立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建立工程质量奖惩制度等。明确工程质量目标,制定完整的材料验收制度,确保施工进度,实现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的有效管控。

(四)实现工程进度控制

对土建工程各进度解读实行分段管理,制定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等比较详细的工程计划,确保土建工程总体进度,保证土建工程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制定分计划时,需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确保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在土建工程施工中,可能会由于施工方、天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工期延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实现对工程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

(五)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在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在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提升施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工程及人员的安全。建立健全的安全事故责任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安全进行管理,并对安全责任进行细化,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落实。对于一线工程施工人员,更需要注重安全管理,为施工整体过程提供安全保障,保证施工进度能有序稳定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影响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措施,保障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中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确保施工进度管理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马懿.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7).

[2] 李平.浅谈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3] 金繁荣,孟洪亭.论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4).

[4] 秦建辉.土建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探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5,(7):343-343.

[5] 连莹.探讨在土建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加强工程进度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4032-4033.

[6] 徐建华.小议进度管理在土建项目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J].科技风,2010,(24):127.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4篇

今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四个年头。按照惯例,中共中央将在明年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已经在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水利部也已开展了《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厅党组十分重视水利长远发展的研究 ,把研究提出我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作为今年重要的工作目标。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全面部署,正式启动我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所面临的大环境。要把握这些发展基础、动力等的变化,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水利各项事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规划依据,是我们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各种保障条件进行肯定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会更加深刻。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

第五,更加注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坚持民生为先,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观分析 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新要求,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利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认真研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既要切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体现浙江水利特色,在规划目标上发展创新。在制订水利工作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区域水利发展,特别要注重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突出水利问题。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突出问题,譬如沿海平原的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的圩区整治,要作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予以研究。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要深化到有论证充分的项目、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可以求绩问效的问责目标。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要深入学习,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上,成立厅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处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有关单位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厅有关处室、单位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今后召开的全省水利规划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水利部和省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对水利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各地水利发展的重点和需求。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特别要注重水利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引导、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对资源环境的保障。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做到“上(上位规划)下(下位规划)统一,左右(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协调”。

第四,社会参与,集思广益。要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要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作为对水利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厅里将组成由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专家咨询组,发挥专家在规划编制、论证、咨询、审查等方面的作用。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5篇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保障;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控制土地和确保耕地红线的措施,严格确保1.2亿hm2耕地面积。那么怎样协调好耕地的保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在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满足以及怎样确保土地管理秩序得到良好维护,严守红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做好调研,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有效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超前谋划到位

对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政府要高度重视,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重要作用。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运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和观念,确保实现更多的土地的产出能力;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转变耕地资源利用规划观念。为保护耕地,开发区项目建设和优势区条件的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应充分考虑在内,以确保及时用地量。

(二)部门参与到位

在出台规划编制之前,应广泛征集相关部门意见,确保很好地进行规划。找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专题研究,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而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后,组织实施,再作出各专项规划。

(三)及时修编到位

据当今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调整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切实需要进行建设的项目用地。按照一定原则,由国土部门等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后,市政府领导作出相应决策,如需调整的,应进行仔细调研,而后报批,满足发展需求。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契机应把握好,统一筹划,将确定的项目用地纳入到下一轮的总体规划当中,同时确保其适应发展。

二、采取一定措施保障发展用地需求

(一)弄清楚用地底数

掌握用地数量,满足用地需要。国土等相关部门应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用地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以利于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发改部门和引资部门应在项目建设用地时提出构想,国土部门对项目选址、用地规模情况进行把控,并提出意见,最后审定,提高用地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对用地指标进行科学分配

为保障用地需求,应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工作。在安排用地指标时,按原则安排用地,保障项目建设用地的良好控制,实施差别化管理。对于重大项目或民生民利项目,应有计划地进行安排;对于招商引资项目,用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项目投资强度和产业类型来进行;对限制类项目严格审查限制用地;对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不供地。

(三)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组织人员对废弃地、倒闭破产企业等存量土地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存量土地的面积、类别、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全部登记造册。招商引资项目和现有企业扩大再生产有用地需求时,主动引导选择相适应的存量土地,在为企业提供方便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存量土地的最大效益。同时,不断加大对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对长期圈而不建、占而不建的项目用地,依法予以收回或重新安排使用 ,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做好用地服务工作

为明确责任主体和要求,对在项目落地时碰到的各种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重点项目用地责任机制亟待建立。政府应参与招商引资项目的策划工作。同时,对工业用地做到特事特办,报批各项服务工作应做好,以促进项目落地。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

三、严守红线,确保指标

(一)提高领导重视度

只有领导加强重视,才能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亲自到场指挥。二是切实保证国土资源工作人员的经费。保障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经费,广大干部职工的顾虑减少;加强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为方便执法人员开展工作,购置照相机、摄像机、GPS定位仪等设备必不可少。三是领导听相关讲座。学习国土规划相关知识。四是对全区各镇办耕地保护工作,区政府有否决权。每年在区政府召开的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区长与各镇办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一票否决制。五是采取区领导负责,多部门联动的责任机制。仅依靠国土部门进行土地执法是不行的,多个部门应联合起来。

(二)做好群众的普法工作

群众的法律意识是确保耕地保护工作能否做好的基础。违法用地的查处与耕地保护工作的政策性很强,操作起来非常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其息息相关,所以全社会,尤其是各乡镇街区干部,应加倍努力。近年来,通过法律法规培训课程的不断开展,群众自觉依法用地的意识已取得显著加强。现如今违法用地现象较以往严重了,群众的学法、守法、用法已形成自觉意识。有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便距离保护耕地工作的各项措施的良好落实很近了。

(三)协调好保护与保障之间的关系

堵疏结合,处理好保护与保障的关系是做好耕地保护、防止出现违法用地的关键。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了建设用地报批力度,保证用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用地;二是对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违法用地,依法处理后补办手续,使建设项目用地合法化;三是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对那些多年停产、闲置和低效用地进行合理处置后,调整给新的项目使用;四是鼓励引导镇(办)、村和村民个人利用镇(办)村集体建设用地,尤其是空闲地,引进项目兴办企业。通过以上措施的良好实施,使用地保障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泽洪.创新管理制度保障科学发展[J].中国土地,2009(11).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6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是科研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经费管理在科研单位管理体系中十分重要,也极为特殊,它需要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共同参与,从而确保科研经费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提高其使用效率,规避经费使用风险。然而在实际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关系到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在科研项目申报的诸环节中,经费预算编制十分重要,它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开始,是此后各阶段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一些科研单位在项目预算编制上存在合理性与准确性丧失的问题,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申报会围绕“科研”二字,技术因素会对申报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关注技术因素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过于淡薄,加之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较为欠缺,这导致了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态度不端正、方法不规范,并使得预算编制结果不够准确和完整。

(二)项目经费支出考核缺失。在很多科研单位中,如果项目财务验收审计不严格,存有问题和不足的项目能够顺利通过,那么这些问题和不足会被隐藏起来形成隐患,项目组在财务验收通过后便不再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疏于对经费管理流程的反思与总结。

(三)对经费支出中形成资产的管理不够。一方面,就项目经费支出中出现的专用固定资产而言,不同科研单位的管理措施有很大不同,在有些机构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核算办法较为明确,也有很多科研单位未将专用固定资产核查办法写入经费管理办法中。另一方面,针对经费支出时外购与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很多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清晰的规定,尤其是未对是否将成本核算与核算资产同时进行加以说明。

二、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性管理,项目预算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及其使用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预算不合理不但会拖延科研进度、抑制项目的顺利开展,还可能造成成本的加重以及资金风险压力的增大,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引起管理部门、研究人员和各课题小组之间矛盾和不满。因此,科研单位要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中心,从实际成本出发,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际需要,遵循并综合考虑经济合理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等基本原则,对经费预算进行准确合理地编制,准确得出项目预算,合理分配既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保障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监督机制。要极力避免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不清楚、科研人员对经费管理不了解的问题,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课题小组要加强协调配合,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上相互监督,保证经费收支手续内容真实有效、数目齐全;要减少核算失误,增强经费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如果出现违规现象,应在发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实施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公平公正;应严厉禁止擅自挪用科研经费的状况,禁止通过科研经费谋取私利,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科研项目上;科研经费支出必须符合项目预算和合同约定。

(三)实施追踪问效、绩效考评。在科研项目开展中,应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由专门的负责人综合把握项目实施情况。要规范财务部门审核,报销对于科研经费报销,应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核准,继而需经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并且要通过院所领导的审批。对任意一笔经费,无论数额大小,都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控和追踪问效。避免资金浪费现象,禁止虚假报销项目。与此同时,要完善综合绩效考评制度,以科研项目的综合运行效果、科研支出目标完成状况、投入与产出对比状况等作为评价参考内容,而不单以其经济效益和审计验收结论为标准,从而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优化经费整体架构。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还需要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项目经费使用效率,规避项目经费风险。当前科研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应当注重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协调配合,加强预算管理,优化监督机制,实施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7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突出作为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核心区域的历史地位,努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使地区珍贵、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发扬和开发利用。

(二)基本方针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弘扬和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打全面加强。到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高度重视并有所改善。到年,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我市珍贵、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组织机构、工作原则与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保护项目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文化馆,具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管理日常工作。

(二)工作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坚持立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

(三)保障措施

加强政策研究。研究制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加强专业技术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充分发挥琼州学院、省民族织锦研究所、省民族博物馆等有关单位的作用,依靠他们多年来在地区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积累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家咨询、论证和专业指导,让他们充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共同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谋献策。另外,要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各项科研成果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创新。

建立和完善档案。开展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编制保护目录清单,整理调查资料,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区分轻重缓急,对那些处于濒危状态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优先安排,抓紧抢救;对那些濒危门类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记录;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和实物,要积极征集,妥善保管。

培养专业人才。采用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分批对保护工作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同时,注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工作专业队伍,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落实保护经费。采取多种保护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灵活有效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一是以政府投资保护,设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管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被列入部级、省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等,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经费保障。二是以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三是以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自行投资保护项目,共同开发受益。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宣传工作。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保护对象和具体办法

(一)保护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工作的保护对象主要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口述文学和语言文字;传统的音乐、舞蹈等;传统的工艺和制作技艺;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和场所及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等。

(二)具体办法

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整理工作。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黎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形成档案和数据库。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认真组织申报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要及时申报省级或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认真组织实施保护工作。被评审认定为部级或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要根据其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的内容规定,科学研究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经费,及时组织实施保护工作。

加强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通过组织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

设立展示中心和做好资料保存工作。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创造条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中心及做好资料保存工作。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第8篇

关键词:高校 债务化解 问题 措施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积极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招生大规模增加,在校生规模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在这个阶段,许多高校为实现扩招后各项办学条件和保障教学,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由于各级财政对高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本身自筹资金进行建设能力有限,许多高校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随着高校还贷高峰的到来,一些高校债务风险显现,还本付息压力巨大,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化债”问题一度成为两会热词,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09年起,财政部、教育部在中央高校实施了减轻债务负担、化解债务风险试点并取得成效。为鼓励和支持省级财政及地方高校统筹资金,化解高校债务与债务风险,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财教[2010]568号),中央财政建立地方高校化债奖励补助机制,积极引导地方有关部门和高校化解债务风险。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启动的化解地方高校债务工作,为化解高校债务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政府化解高校债务的做法与经验

为切实化解高校债务,减轻高校债务风险,争取中央财政奖补,包括湖北、山东、湖南等在内的各省份,都采取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土地置换、高校事业收入配套等有效措施,努力将高校债务负担降至合理水平。政府化解高校债务的做法与经验,各有侧重。

湖北省通过省级财政化解高校风险奖补专项资金、各高校学费收入的25%、处置高校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收入等;监管配套措施到位,包括完善高校债务动态监控机制,从严控制高校新增贷款,已达核定规模的高校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项目。山东省采取三级财政支持,激励、控债组合措施,两年化债127亿,债务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省政府为高校“卸包袱”。湖南省采取省本级财政50亿元、负债高校事业收入15%用于高校化债,分配化债专项资金政策导向明确,坚持因素法原则,采取基础奖励加浮动奖励方式,推动地方高校化债工作。过程管理严格,近两年各高校原则上不上新建设项目。陕西省的省属高校化债工作分两个阶段实施:2010-2012年省财政安排专项并统筹中央奖补资金和高校自筹资金,化解高校债务总额的70%左右,将高校债务风险降至合理区间;2013-2015年高校统筹省财政化债奖补资金、事业收入、老校区置换资金等,自行化解剩余的各类债务本金及利息。

三、高校债务未有效化解造成的影响

一些省份,特别是西部省份,由于地方财政化债专项资金十分有限、土地置换筹资因政策及市场原因受限、高校开源节流筹资难度更非一般,高校化债进程缓慢,至2012年末政府和高校倾尽全力降低高校债务,中央奖补是否能达到预期(所降债务45%-55%)也未可知,高校债务及风险未得到根本有效的化解。问题是,一些自身筹资能力有限的地方高校,苦等中央财政奖补,还面临地方政府开源节流筹资化债目标,再背负巨大还本付息压力,加上政府限制贷款的实际,必然要面临重重压力和更多问题。

(一)办学积累少,财务运转困难。一些高校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办学资金短缺,表现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快速扩大、基本办学经费财政投入不足,自筹经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投入或投入很少,按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还贷高峰到来信贷政策调整等,使得这些高校资金底子簿、历史积累少、历史欠账多、财力及现金流有限,债务还本付息负担重,出现财务现金流不足,财政状况差,财务运转困难。

(二)年度收入少,低于还本付息额。一些高校收入来源较单一,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非税收入和科研收入等,年度收入规模较少;债务规模大且贷款期限短,年度债务还本付息规模远高于高校年度收入规模或基本持平。高校为保障财务资金运转,保障按期还本付息,只能依靠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等方式,保障学校基本维持运转。

(三)化债任务重,面临办学困难。一些省份的高校化债工作在2012年开始启动和实施,为全力完成化债任务,学校经历了几年的高负债运行,采取各种开源节流、勤俭办学措施,保障化债任务完成,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化债专项。学校在融资和还本付息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财务运行压力和还本付息压力巨大,学校保证教学科研基本运转、职工福利待遇兑现、后勤设施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秩序和队伍稳定等方面,资金保障都呈现阶段性的困难。

(四)银行再贷款难,贷款资金难使用。高校化债进程中,学校为保证良好的信誉,保证银行征信系统不出信用记录污点或异常信息,只能选择拼尽全力如期归还债务本金。化债政策给予了学校新的贷款机遇。然而学校即使争取到了银行贷款,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银行不再审批和发放新贷款还旧贷款,学校需要申请实际的贷款资金用途,不论何种类型的贷款资金必须通过授权支付,学校直接利用新贷款归还旧贷款难以实施,利用学校自有资金还贷款又不足,学校面临筹措还贷资金困难、银行再贷款难、贷款资金使用难等问题,面临信用风险和违规使用贷款资金风险。

(五)资金流不足,高成本融资。一些省份为控制高校新增贷款,政府联合省金融办出台了限制高校贷款的政策,包括高校贷款需经主管部门审批、旧债务到期前15日审批、债务余额不得增加或下达余额控制数、收费权抵押审批等。这些规定,成为省内各银行发放贷款的必备条件,一些高校贷款在等待主管部门审批中,高校到期还本付息和运转所需资金不足,迫于无奈采取新的融资方式,如利用资产售后回租赁、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向职工集资等,这些融资方式,产生的利息、租息、手续费等财务成本远高于银行贷款融资成本。

(六)现金支付不足,限制办理业务。一些高校一方面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债务到期还款压力巨大,直接表现是现金不足支付。为归还债务本息,除依靠国家和省政府支持、再融资等方式,还采取开源节流措施、将维持教学科研正常运转降至维持基本运转,采取限制办理业务,如财务阶段性地非正常办理经济业务、推迟支付教学科研经费和管理经费、校区简单维修款项不能按合同履行支付、职工办理经济业务先垫款排队等待支付、学生规模增长相应经费预算不增长或有预算增长指标实际不能使用、职工待遇在同地区偏低或不能按时兑现、食堂后勤保障资金不能按时拨付、正常营业和后勤保障经费连连告急等。学校内部挖潜、内部开源节流、内部限制办理业务暂时保障的现金规模有限,短期内或可缓解财务困难,但解决不了长期问题,还隐藏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七)借用专项资金,实施项目异常。为归还到期债务本息,缓解财务资金困难,缓解现金支付不足,一些高校不得不借用财政专项资金、科研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借用,表现为当年项目财政资金到账,当年推迟实施,先行用于以往年度项目支付,或用于相近其他资金项目支付,或财政专项资金转换为自有资金支付债务本息等,导致项目实施异常。科研项目资金借用,表现为直接用于支付到期债务本息、推迟协作费拨付、科研人员垫支差旅费等费用,项目实施不正常,导致科研项目任务完成受到影响,项目不能如期开展、不能如期中期检查、不能如期结题验收,影响后续项目申请和项目合作。

(八)内外债务催账,风险难控制。一些高校内外账催款不断,包括职工垫款要求支付、职工待遇要求兑现、外单位欠款上门要账、货物已验收合同约定付款期限已到逼迫付款、经济业务开展不断产生内外新债等,学校和财务忙于处理各类催款要款,影响了职工队伍的发展和稳定,影响了教学和科研质量,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显性和隐性债务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资金风险、稳定风险和信用风险,影响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影响职工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高校由于资信下降,信用等级不高,内外风险大,争取银行支持更难。

高负债运行的高校,师资、校舍、教研资源紧张,办学投入不足,师资流失严重,学校发展受限;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就业形势艰难,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引起国家和高校深思的问题。

四、高校债务继续化解措施

(一)政府主导促化债。

1.财政拿大头。高校债务化解,通过政府统一领导、政府主导,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统筹和调控债务化解专项资金;高校债务化解后,规范债务举借,控制债务规模增长,管控债务风险。地方财政和高校通过各种措施,2012年底前高校债务本金已经下降的部分,中央财政应按照确定的比例及时拨付基础奖励和浮动奖励;地方财政收到中央财政拨付的专项奖励后,及时将专项奖励分配拨付到各高校;各高校用专项奖励再进一步化解债务本金,切实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降低债务风险。

2.土地置换还债。高校所有的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在2010-2012年高校债务化解期间,受政策调控、市场因素、城市规划等因素,还没有置换取得收入还债的,由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统一将土地收储或收归政府,财政安排与评估价等额资金统筹用于高校化债。高校主动利用闲置土地置换还债的,给予政策鼓励和优惠。高校间能够通过资源整合解决的校区和校舍问题,政府主导协调解决土地、校舍转让作价和债务化解问题,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3.合理调控债务。部分筹资能力弱、无土地置换、债务规模巨大的高校,尽管政府和高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债务规模有明显下降,但债务仍然沉重、债务本息超过高校自身承受能力,且影响高校正常办学和运转的,由政府、政府金融部门、高校主管部门和高校,通过认真分析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和方案,由高校债务主办银行落实,合理调整高校债务还款期限和分期还债本金。中央财政化债专项资金未拨付高校前,为防止高校资金链断裂,审批高校周转资金融入,从政策、法律和资源方面给予高校扶持。

4.严格债务管理。政府必须加强高校债务管理,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需要新增基本建设,由政府核定建设规模和贷款规模,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及债务。

(二)高校主动化债。

1.努力控制债务规模。高校作为债务主体,应正确认识建设项目的受益期较长、投资回收期长、贷款偿还期相对短的特性,学校收入来源有限,财政拨款和非税收入仅够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及人员经费,靠自身的能力在短期内解决高额债务几乎不可能,长时间的现金流不足和短期债务到期偿还依靠债务再融资,信贷机构一旦停止放贷,流动性就会陷入困境。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金流峰值与债务还款峰值难以对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低水平的债务还款,现金流充足才能保证学校的生存和正常发展。债务规模适度,加强信用管理,学校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现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学校资金才能转化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社会服务水平的核心竞争力。

2.积极落实化债政策。高校在债务化解中,必须破除高校是政府的、资产是政府的、债务也是政府的、债务化解是政府的事等观念,积极落实政府化债政策,主动采取开源节流、控制债务规模新增等措施,努力实现债务化解和风险降低。

3.响应土地置换还债。土地置换还债,是与财政专项补助同等重要的还债方式。债务化解中,高校应舍得置换老校区、舍得老校区沉淀的历史和凝聚的文化、舍得卖出闲置的家底、舍得处置房产和地上地下设施、树木花草等。利用政府给予的支持和优惠,通过土地置换、房产置换,取得收入降低债务、减轻包袱,促进学校一身轻松健康发展。

4.吸引社会投入补充资金。面对巨额负债,高校充分利用优势多方筹资融资,通过“校园一卡通”建设、校园宽带网建设,为社会提供投资机会和学校市场,引入社会资本、节约学校投资,引入合作机制、增加融资机会。通过提升教育质量,稳定和扩大生源,提供社会服务和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增加自身办学收入,促进减轻债务和化解债务;债务利息相应降低,促进逐步解决借用专项资金、职工垫款未支付、外单位债务催账等问题。

高校债务化解成效,取决于政府引导、财政投入和高校筹资。高校的沉重债务未得到根本有效的化解,必然会带来现金流不足、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等问题,影响学校发展和社会声誉。继续有效化解高校债务,措施包括政府主导化债、中央财政奖补兑现、土地置换有效实施、高校自身筹资等。高校债务减轻和化解,相关问题也能得到解决,高校包袱减轻,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竞争合力,步入内涵发展、健康发展之路。S

参考文献:

秦鸿波.试析企业现金流动性不足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工会博览(中旬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