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9 16:35:55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1篇

一、中小学群体科研的组织方式

“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是“十一五”期间为了配合海淀区初中建设工程而规划的,是在海淀区初中学校范围内实施的一项群体课题。该课题历经三年多的研究,在区总课题组执行组长的带领下,28所学校合作探索,形成了一些常规的组织方式。

1.建立分级课题组

群体科研要有多方主体参与其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区级课题组为总课题组,由行政、科研、教研等部门领导担任负责人或执行人;校级课题组为子课题组,一般由校长、主管初中的副校长或主任、年级组长等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或执行人;年级或教研组或教师个人承担的研究专题为下一级子课题,专题研究小组组长一般由年级组或教研组、备课组组长担任执行人和组织者;在下面还设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专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领导、指导,自下而上研究、执行的互通、互动网络和研究群体。每个级别课题组负责人和执行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了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研究的局面,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融为一体,理论研究、问题研究与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同步进行,共同建立起各级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2.建立分片组长负责制

海淀区初中学校参与差异教学课题研究的学校有28所,参与课题的老师有500多位。总课题组将参与学校按照其所处的地域位置,划分为北片组、中片组和南片组。每个片组9~10所学校,每学期选一个课题校担任组长校。

组长校的职责是:定期组织小组内网上讨论,汇总讨论结果;收集小组内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建议;率先做差异教学研究课;提供课题组专题研讨和专家培训的会场和会务服务;担任课题组内论文、案例评审的评委等。

3.定期进行需求调查

“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中小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必须及时调整区总课题组的指导方针和实施策略。在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需要分别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调研,包括研读学校的计划、总结,在课题组活动中座谈相关问题,让课题负责人填写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反馈等,及时了解课题组的需求,安排相关研究专题和培训服务。

4.根据研究专题开展征文活动

作为行动研究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跟踪研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老师们进行一个专题探讨,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活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形式记录下来。因此,组织基层科研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征文是十分必要的,引导老师们把自己的研究内容记录并呈现出来,由案例、论文、教学反思等一个个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积累,最终完成研究报告。

5.组织网上小组讨论

海淀区建立了专门的科研网,建立了差异教学专题资料网页。我们利用课题组建立的公共邮箱和教师研修网以及个人电子邮箱,实现网上互动,开展专题研讨。如:先后开展了“课题核心思想讨论”“课题核心思想解读”、“教研与科研的关系”等专题的网上研讨活动,由各个分片组长校主持,小组讨论结果汇总后发送到总课题组,总课题执行组长汇总后,再分发给每一所学校。这样大家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分享别人的观点,每次讨论,都形成一个电子版的专题讨论资料。

二、中小学群体科研的活动方式

科研活动是中小学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载体。课题校之间、教师之间需要一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说,不开展科研活动,就无法实现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因此,科研活动方式和内容也就成为决定课题研究成败的重要因素。

1.专题研讨活动

专题研讨活动是课题研究最常用的方式,它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差异教学课题组按照研究设计,共开展了4个专题研讨。第一个专题是结合学习课题相关理念和思想,开展“我对差异教学的理解”专题讨论,分为网上讨论和现场讨论两个阶段,最终确定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另外,区总课题组根据研究阶段设计了“了解和关照学生差异”、“差异教学课堂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等专题研讨活动。

2.现场研究活动

现场研究又称实地研究,是指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在学校现场进行研究,差异教学课题需要深入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究,从中提炼出实施策略。

差异教学课题在推进过程中,进行了四次现场研究,确定了差异教学课堂评价框架。第一次现场研究以《鸟》专题语文研究课和政治研究课为例,探讨了“什么样的课才是差异教学的课”;第二次以语文、英语、数学三节课为例,重点讨论在三维目标设计与达成、促进全体学生有效参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学科活动设计有效性等问题;第三次以数学和英语课研究课为例,重点探讨了学生是否有收获、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梯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课堂练习或任务设置的层次性、评价反馈的针对性、作业及练习设置的分层性,以及差异教学与普通教学的异同、差异教学终极目的等问题,提出了差异教学的一级指标和框架;第四次是以英语研究课为例,围绕着差异教学的评价框架,探讨了差异教学课堂观察二级评价指标。

3.系列培训活动

培训是引领群体科研推进的重要手段。在不同阶段,需要安排不同内容和水平的培训。

在差异教学研究起始阶段,区课题组安排了“个别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实施差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研究方法”、“学习适应性(AAT)测验培训”等专家报告和讲座,为老师们操作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学习模仿的策略;在课题推进中期,安排了“语文学科个别化教学实践”和“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专题讲座,进一步从实践角度为课题组教师提供参考;在结题阶段,对课题校结题报告撰写人进行了如何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的培训。

4.教师论坛活动

教育论坛是教育研究和成果传播的重要形式。如今,各种级别的教育论坛频繁举办,大部分主角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小学群体科研的基本特点是一线教师广泛参与,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举办“教师论坛”体现了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价值,激发了教师们科研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差异教学课题在专题研究中举行了两次教师论坛。一次是“我对差异教学的理解”,一次是“差异教学课堂实践”。这两次教师论坛内容都是配合专题研究确定的,每一次都是从一等奖征文中挑选的。教师论坛为各校多个学科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基于差异教学这一共同理念的交流平台,打破了一线教师原本固有的只与同学科或同年级教师交流的局面,开阔了教师的研究视野。

5.读书交流活动

在差异教学群体课题研究中,阅读伴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不同阶段为课题组推荐了不同书目。在开题阶段,区课题组为学校推荐了20余篇学术论文,编印了10万字的文献综述资源,发给学校,以便学校设计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

在针对具体专题的研究中,为学校推荐了中外相关领域的专题著作,具体是:《差异教学论》、《教学策略》、《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多元智力》等;在课题研究深入推进过程中,又介绍了《班有天才》、《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真实性评价》等不同种类和内容的书籍。通过专题阅读、任务驱动式阅读,促进了老师对于差异教学理念的理解,使他们创造了很多有效的、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策略。

三、中小学群体科研的管理策略

群体科研既要实现群体课题的研究目标,完成群体课题的研究内容,又要切实对每一个参与的学校负责,指导和督促学校完成子课题,让每个学校都有收获,实现自我发展。差异教学群体课题在组织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管理策略。

1.计划总结交流

课题研究是一种较长周期的专业性工作。尽管课题研究的计划制订不易做到特别具体,但是每个学期具体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明确。针对不少学校缺乏研究经验的情况,每个学期,总课题组都先将区里的研究计划向大家公布,学期末做区课题组总结。这样各个学校如果还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就可以根据区里的计划安排本校的研究计划。

2.专业写作指导

尽管中小学科研具有行动研究性质,但教育科研不能脱离一定的范式。群体课题的组织也必须让学校学会科研的方式。除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规范之外,科研写作是一项必须训练的“基本功”。

科研写作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文献综述等,这些是各校课题负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此外,还需要规范论文写作、案例写作、调查报告、叙事研究的写作方式等。

3.课题思想建构

共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问题、相似的课题名称和研究进度似乎是群体课题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真正的群体课题应该是研究思想的统一和研究价值的认同。在学习了差异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理念之后,课题校负责人基本理解了差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但是,尽管达成了这种一致性认识,老师们还有可能“半信半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理想,怎样做到并没有太多的信心。

我们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读书学习,提出自己对于差异教学的理解,试着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有14个学校提出了对课题思想表述的方式,在专题研讨会上,每个人逐句对自己的表述进行了解读,会后,让大家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从14种表述方式中选取一种作为课题的核心思想,区课题执行人对投票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最后确定“让每个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26个字作为课题核心思想。接下来,我们让各学校负责人组织本校课题组教师开展讨论,让老师们解读这26个字。这样,课题核心思想不仅为28所课题校负责人接受,也被参加课题的老师们广泛接受,成为课题的核心理念和老师们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的基本原则。

4.阶段成果交流

群体课题一般研究周期为三年左右,这期间,大约在过了一年半的时候,应该安排中期总结工作。这一方面可以促进课题校对前一阶段研究及时回顾、反思,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另一方面,也使得总课题执行人了解各校研究进展情况和成果情况,便于总课题组对研究进度和方式作出及时调整。针对学校上交的中期总结报告,区课题执行人逐一进行反馈,提出修改意见和下一步研究建议。及时交流、成果共享、传递动态是群体科研的重要特征。

5.电子档案管理

群体课题组的管理程序只要求学校上交材料的电子稿,不需要上报打印稿。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也能够节省纸张。区总课题组提供的调查问卷、测查量表、访谈提纲、评价量表等研究工具也是通过电子版发给子课题学校,学校负责人再分发给各位老师。这样逐层传递,电子档案在群体课题组织中具有显著的独特优势。

四、中小学群体科研的评价方法

1.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是考虑到每个学校具体情况而言的。只要学校课题负责人有参加科研的愿望,能够坚持、认同课题核心思想,在学校积极组织活动,建立研究小组,信息上传下达,与兄弟学校积极交流,按时参加区总课题组的活动等,具备这些因素,我们就认为科研态度是好的,应该对子课题负责人和学校给予肯定。

2.量化评价

质性评价使得各课题校得到应有的认同,而通过量化评价可以使对课题校的评价更有依据,更科学,也使得参与学校更能体验到一种过程之感。量化评价包括每次区总课题组活动各校的出勤情况,每次阶段性成果的上交情况,每次组织老师参加征文的数量,参与小组网上讨论的次数,组织本校老师做研究课的数量,在总课题组做典型发言的次数等。

3.评选先进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研究专题开展的征文活动,区课题组进行评选,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给老师们颁发证书。但是对课题校组织工作的评价,并不是每一次都进行。到三年课题结题之后,区课题组根据课题校负责人和教师参加活动的出勤情况,对区课题组的贡献情况,每次组织老师参加征文的情况,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上交情况,学校老师征文获奖数量,是否担任过组长校等若干指标进行考核。评选先进包括评选先进学校和评选群体课题先进个人。

4.向校长通报研究进展情况

参加群体课题的学校有的是校长担任负责人,科研主任担任执行人,有的是科研主任(或教学主任、年级组长等)担任负责人。无论哪一种情况,科研都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业绩和效果都代表着学校。因此,有必要让校长了解各校课题负责人或执行人的工作情况,也便于让校长了解区总课题组的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各校课题负责人的工作情况,区课题执行组长以个人名义,每年年底给校长写一封通报信,汇报本校课题负责人在区课题组中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

五、中小学群体科研应注意的问题

群体课题组是由区教科所研究人员设计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然后对全区,中小学校根据本校的兴趣、人员、研究基础、发展需求等自由选择,填写群体课题子课题学校申请表,简单阐述本校确定的子课题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即可。这种申报方式具有简洁化的优点,但同时,也必然导致同一个课题组内的二三十所学校水平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一,投入的人力和精力有别。那么如何组织这样一个群体科研队伍呢?除了上述的若干管理策略,还需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满足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统一

加入到同一个群体课题组的学校,为着一个共同的研究题目加入,但期待各有不同。虽然这些学校起点不同,但是一定都有进步和收获的期待。所以,区课题组执行人在工作中要充分估计并照顾到这种差异性,让各个学校在研究中各得其所。比如,研究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让他们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他们与科研弱校结对;悟性好的课题负责人,多给他们任务和具体指导,及时引导,让他们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不太积极的学校负责人,引导其对“责任自担”、“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等工作准则加深理解,必要时劝不认真的学校“退出”群体课题组,这样对不同的参与者都有一个督促。

2.以校为本,发挥学校主体作用

群体课题是由区教科所选择和设计的,但是,各个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同,能动用的研究资源不同,在群体研究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群体课题研究中,团体(区总课题组)出成果是必须的要求,学校出成果也是必须的要求,每个参与课题的教师个人出成果也是必然的要求。在指导学校申报子课题、撰写子课题开题报告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校认清自己的问题,根据现有条件,对研究目标和内容作出可行性设计。以校为本,发挥学校在群体研究中的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防止学校“等”、“靠”区总课题组,而自己无所适从的局面。

3.纵向评价,注重发展

由于参与到一个群体课题组中的学校科研水平及办学水平、发展基础、教师队伍等差距较大,所以,在群体课题组内,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科研工作评价不能做横向比较,必须向纵向评价引导,即引导学校自己和自己比,看参加课题前和参加课题后前后三年是否有积极的变化,如果教师参加对工作有所促进,就说明课题研究取得成效,促进了发展。教育需要慢的科研,要引导课题组教师心态平和,认识到“慢教育”、“慢科研”的性质,将学校导向发展性评价,只要有收获,科研就是有成效的,就是成功的。

总之,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群体科研是中小学科研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差异教学以及海淀区其他群体课题的长期实践,群体课题在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对群体科研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总结群体科研的实施策略,探索群体课题的实施模式,对于今后引领中小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2篇

关键词:学校主课题研究;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41-03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具有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发展的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主课题研究目标明晰、过程有序、研究扎实、成果丰硕,而有的学校却问题很多,迫切需要教育科研部门适时介入,以帮助学校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一、学校主课题研究问题分析

1.主课题研究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只是把主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导致主课题研究华而不实、空泛虚浮,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办学,不能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有的学校在立项前没有对主课题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论证,从而导致学校对课题的内涵没有深度把握,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没有明晰了解,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没有整体布局。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到人,只是拿平时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常规工作,如教师读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教研组开课等,来充作研究活动。可见,缺乏认识高度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虚假与应付。

2.主课题研究引领不足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引领的办学之路。目前,苏州市吴江区正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这要求学校主课题更要切合新时期发展的实际,能够对学校办学进行高位引领,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刻意创新,更不能盲目克隆。但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并没有扎根学校文化,与学校办学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学校的主课题视野非常狭窄,只能观照学校办学的局部,甚至只关注一些具体的项目,不能统领全局,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也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好高骛远,一味求新求变,放弃了学校原来的办学传统与研究基础,“拍脑袋”另起炉灶,使得主课题研究犹如镜中月、水中花,难以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主课题都没有做到传承、整合与创新,研究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应有清晰的蓝图与愿景。但是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对于主课题的内涵、外延、特征、价值等前期性研究不够,导致研究具体指向不明晰,不知道研究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使得研究过程沦为“盲人骑瞎马”的乱撞乱闯。有的学校由于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导致子课题研究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子课题与主课题之间、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关系混乱,无法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不明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离散化、形式化。

4.主课题研究落实不力

学校主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形成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主课题研究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重视度不高,立项之后就高高挂起,主课题研究变成了“空中楼阁”,只等着写结题报告“顺利”结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分解不透,导致很多本该属于主课题研究的内容没有囊括,很多需要依靠一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项目没有纳入,使得研究成为“空对空”的过程,难以着陆为有效的实践。

5.主课题研究提炼不精

学校课题研究需要落实为行动,但同时也要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经验、结论、观点,甚至是思想、理论。学校主课题研究承担着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任,更需要在研究中提炼出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理念等。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普遍提炼度不够,学术味不浓。有的学校在开展主课题研究时,让研究仅仅停留在了实践层面,做了很多具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很多过程性的研究资料,却没有对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策略、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难解的困惑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更没有将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以形成具有理论含量的课题研究成果。

二、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介入学校主课题研究的策略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有很多,除了学校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以外,还和学校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有关。如何才能让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更为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角度来看,除了对课题研究进行常规管理之外,更要强化服务学校科研的意识,在学校课题研究进程中适度介入、适时参与,帮助学校切实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1.注重对课题申报材料填写的培训指导

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学校主课题申报材料的填写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技术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吴江区教科室通常会在省规划课题申报前进行全区课题申报者培训会议,围绕课题选定的方向、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和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等七大板块的填写,逐一进行辅导培训,使得学校主课题申报者不但明白课题申报书的基本板块分别是什么,更明晰了这几个板块为什么要填写和具体怎样填写。这样专业而务实的培训活动,一来让学校对于主课题研究更加重视,二来也使得申报者的课题申报书填写更科学规范,极大地增加了主课题顺利立项的可能性。

2.注重对课题选题方向定位的策划引领

学校主课题的定位是在哪里?选题方向是什么?对学校的办学有什么引领作用?……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提前介入,与学校课题团队一起,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策划、论证主课题的定位与选题,对课题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在组织学校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时,吴江区教科室不但自己提前介入,而且还邀请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对各个学校申报的主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之后,学校主课题的方向更加明确,选题更加科学,定位更加准确。有的学校主课题选题从大处着眼,研究学校整体的办学走向与文化建设,让研究统整学校的各个方面工作;有些是小处入手,以小、新、精的视角,选题求精求深,凸显学校的亮点与特色,打造学校的优势品牌,借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3.注重对课题关键阶段研究的适时参与

作为课题管理部门,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不可能关注到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如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论证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校走好这些关键的步骤。“十二五”课题集中开题期间,吴江区教科室就走遍全区每一所学校,与学校展开充分的合作,帮助学校厘清主课题研究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于区域内的6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教科室还邀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进行现场开题论证。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区教科室成员又进行了务虚思考与务实践行相统一的课题研究调研,了解学校主课题研究开展了哪些理念层面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后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有哪些调整,在实践中又做了哪些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还要了解学校在主课题研究中是否觉得推进乏力、遇到哪些困难困惑等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适时参与,使得课题研究在关键阶段都能做到顺利过渡,有效推进。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常态

在学校主课题研究过程中,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除了日常要深入学校指导并参与研究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时监控。目前,苏州地区都实行了课题网络化管理,要求学校将课题的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和成果鉴定等内容及时上传到课题网上,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原始材料。吴江区教科室也制作了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要求区域内各校将各级各类规划课题和区学年课题按苏州规定的六大板块及时上传。区教科室平时非常注重课题,特别是学校主课题的过程性监控与管理,经常查看网上各校主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掌控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与学校一起调整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思路、手段、途径等,使得主课题管理走向务实、走向常态。通过常态化管理,也能督促学校将主课题落地生根,有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从而让学校主课题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做优实践,做实研究。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3篇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29-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优质均衡化已成为现阶段追求教育本真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子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有鉴于此,各地加大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力度,完善省、市、县(市、区)、校四级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保障。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部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认定工作,江苏省在2012年启动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估工作,要求通过整合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区域内教科研训的一体化。这一举措对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天然的优势,上接天缘,徜徉于教育研究的精神空间;下接地气,根植于教学实践的肥沃土壤。建立县域教师发展中心,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高效使用,更重要的是职能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体现于教研员角色的变化。笔者认为,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课程价值的传播者

课程价值是具有学科特质、表达学科追求、浓缩学科文化、体现学科精神的学科价值取向,它蕴含于教材,贯穿于教学行为,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课程价值是课程文化、课程精神、课程伦理的集中体现,它影响着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每一门课程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习得、全面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走向,毕竟,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1]。

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由于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以及教育视野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对课程价值的理解缺乏高度,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缺乏深度,对课程三维目标的把握缺乏准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聚焦于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课堂缺乏学科特质,这就使得学科教学往往停留于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忽视了学生对学科素养和课程精神的汲取,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研员作为区域学科课程实施的领军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程价值应该有着深刻的认识,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也有实践探索的深度,还具有课程理解的精度。因此,教研员在指导教学、实施课程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积极传播课程价值,解剖课程精神,加深课程理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路径和方法,引领广大教师充分把握课程价值的精髓,认识课程的育人功能,用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因为,没有思想上的正确引领就没有实践上的自觉选择。

诚然,我们也强调校长要有课程理念和课程领导力,一位优秀的校长一定是优秀的学校管理专家和课程管理专家,但是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校长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侧重于课程管理。因此,传播课程价值,教研员责无旁贷。

二、课程实施的指导者

我国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种课程管理的体制赋予中央、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不同的职能和要求,教育部主要是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课程管理的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职能分类上来看,课程主要通过学校来实施,但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经费支持、资源建设、过程监控和宣传培训上,侧重于行政管理职能,课程实施的业务指导应当由教学业务研究机构承担,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指导者。

课程实施是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建立课程资源、实施课堂教学、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矫正等环节。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性与宏观性必须和不同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特殊性与具体性科学地结合,课程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教研员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必须要从本地区的社情、教情、学情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出发,指导制订本区域的课程实施细则,指导学校结合校情(如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素质等)科学地实施课程;指导并帮助学校按照国家和地方对课程的规定,均衡设置课程;指导学校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多样性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指导学校搞好校际间课程资源的交流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空间的拓展提供服务。县域教研员和学校教研组在这方面的区别在于他对于课程实施的指导必须观照本地区的所有学校,既要抓住区域的共性发展,又要尊重学校的个性需求;学校教研组则是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尊重校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而微的操作。县域教研员之于省、市教研员在此的区别表现为他的指导更具体、更直观,换言之,县域教研员的指导表现为常态化的中观指导,省、市教研员的指导表现为调研性的宏观指导。

三、教学改革的推进者

这里的教学改革是指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都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不仅因为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更是因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首先必须是课堂教学形态特别是教学方式要发生根本变化,因为“怎么教”直接影响着“怎么学”。

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所采用的一切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受制于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个人素养(含专业素养、教学观念、课程理解等)及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这些有差异的多样性是课堂教学呈现百态的基本因素,更是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发展永恒话题的根本原因。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研机构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因此,县域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要发挥这种“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作用,要站在课程实施的高度,从本区域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确立课堂教学改革主题和重点,运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有步骤、有分别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要从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评价者变成深度的参与者、教师积极的合作者,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既要做裁判员、解说员,更要做教练员和运动员,否则只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

四、教育科研的组织者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愈发深刻,把教育科研当做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研究是一体两面,教学即研究。和省级、部级层面上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相比,教育科研最基层领域的区县,其研究的目的、任务、要求、内容等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教研员身份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是县域教科研工作的组织者。

县域教师发展中心的教研员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宏观要求,结合本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围绕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清问题类别,确定研究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教育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保证课程得到良好的实施,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化不断走向深入。

笔者认为,教研员在组织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必须帮助广大教师廓清在教育科研认识上的误区,保持县域教育科研的本色和特色,即平民化和实用性。诚然,教科研的价值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但是长期以来教科研被神圣化,被认为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不是一线教师所能企及。确切地说,基础教育研究最肥沃的土壤不在高校和研究所,而是在最直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事实上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均来自教学实践,最有价值的教育研究均根植于教学实践,真正的教育家无不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鉴于此,教研员要通过教育科研的实际行动给教科研去魅,让教育科研真正走下神坛,保持其平民化的本色。县域层面上的教育科研以促进区域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种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的实践性研究,这就使教育科研在平民性的基础上又有了实用性,教研员要给教育科研去奢,让教科研走出学术殿堂,研以致用,保持其实用性的特色。

五、学科团队的建设者

建设学科团队是教研员工作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有三重路径,一是基于校本研修的基础性培养,二是基于问题研究的发展性培养,三是基于区域提升的可持续培养。之所以称为“三重”路径,是因为这三种培养路径之间有层递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要在这三重路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口,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和资源为主要依托,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如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和影响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实施的包括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与过程。问题研究是基于校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解剖教学问题、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思想、提升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与过程,它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态,最终应以课题研究为最佳呈现方式。区域提升是指以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研员为合作伙伴,以区域为本的研究活动与过程。它包含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两个层面,实践操作以理论学习为指导,理论学习又以实践操作为支撑,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在校本研修的基础性培养中,教研员要根据具体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以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素为内容,做教师实践反思的启发者、同伴互助的参与者、专业提升的引领者。在问题研究的发展性培养中,教研员要指导教师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于教研共同体,将问题研究化、研究课题化,以科学的精神、求是的态度观照教学实践,尝试超越,由困惑走向顿悟,最终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在区域研究的可持续培养中,教研员要根据区域学科教师队伍构成,以教师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的简称)的拥有程度为基本标准,对教师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其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的需求,根据补偿原则,确定教研主题,精选培训项目,分类教研,分别指导,分层培训,将教科研训融为一体,打造高水平的区域教师队伍。

县域教师发展中心整合了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功能、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和教科所的教育科学研究功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教科研训一体化。教研员的五种角色和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相统一,传播课程价值,指导课程实施,推进教学改革,组织教学研究,建设学科团队,五种角色互为目的、互为内容、互为过程,相与为一,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菲利普・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王伟康,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1.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4篇

一、主要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每个成员对学校的“认同感”,引导大家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校荣我荣”成为每个成员的最基本的道德觉悟。

注意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班子成员和党员平时注意加强学习,工作中以身作则,遇事多和大家商量。

坚持科室学习制度:理论学习、业务学习,重点是将科室的工作与区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让大家真切的感到,基层学校对教育科研的强劲需求,课程改革对每个教研员素质的日益增长的要求。让大家理解,只有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才能为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和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营造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主要是正面引导,提升大家的思想境界,把兴奋点集中到工作上来,减少和规避内部的无谓纷争,实现大家共赢。

2、精心制定和实施科室工作计划。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处室的工作性质,我在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时几上几下、几易其稿,处室每个成员又依据处室计划制定个人工作计划。在第二学期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在处室内部交流个人工作计划。既达到了使大家相互借鉴的目的,又便于使大家了解各个工作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促进共同进步,增进了解有利于相互配合。

教科室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处室。下设德育教研中心、心理教研中心、课改监控与评价、教育学会办公室、课题管理、课题规划办、教育信息等六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教委主要业务处室还经常直接布置各种工作。点多、线长和面广是教科室学会工作的特点。如何实现科室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项目管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是最好的破解困局的良方。

⑴德育和心理

成立了德育和心理教师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三个项目组:课题研究、咨询和管理。

每个项目组又分为两大主题:课题组分为德育课题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心理课题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组分为个别辅导和班组辅导;管理组分为师资培训和业务交流。

教研员牵头,基地校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主任为主要成员。本处室的郑杰、蔡建新、夏光月,倪永娟、师训处的时书明、孙明松是牵头人。学科工作室的所有的成员都做了明确的分工。都有比较具体的工作和任务。

成立德育心理工作室的目的,在于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深入有效地开展部级、市级和区级课题研究,积极营造区良好的育人氛围。

到目前为止,“十一五”德育和心理课题已经正式启动。

⑵课题管理

成功完成了“十五”课题结题工作和“十一五”开题工作。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如“周口店猿人遗址”,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只要开发利用好了,教师的课

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就会得到根本的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就可能成为现实。我们认为,高中课改也给我们教科室提供了机遇。因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当仁不让,积极作为。

⑷初中建设工程诊断评价工作

今年年初,我们将全区各初中校送交的报告,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成册送到了市教委相关部门和市科研部门以及区教委的相关领导手中。

考虑到良五中、房五中两个新建校的要求,我们在深入学校与干部教师座谈交流的基础上,请来了市里的专家帮助他们就学校的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现在,我们正通过各种渠道征求部分初中校的意见,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请专家进行一次全区范围的辅导。

⑸信息工作

教育研究专刊已经出版一期。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将负担起每月一期的课改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第一期已经发到各高校。第二期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我们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刊物按时出版。

⑹校本研究工作

十五以来,特别是实验中学科研现场会以来,全区校本研究成蓬勃发展的态势。教科室有一项很重的任务,就是帮助学校设计校本研究的方案,对于一些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还有一个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的任务。对于基层学校的要求,我们都想方设法的给予满足。我和我的同事,每周都要跑若干所学校,我们的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⑺学会工作

教科室和学会合作办公以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文秘家园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原作者!后,学会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工作一点也没有放松要求,在很多方面还有进步。2006年底,会员总数上升到有学会以来的最好水平,即达到了1600多人,今年又增加了400人,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

目前,区教育学会代管了8个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课题。学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无论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开题,还是课题的中期管理,都做得有声有色。

区教育学会组织了中国教育报社、中央教科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征文活动,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

召开了学会联络员会议,组织大家学习区教育学会章程,通报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明确学会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基层学会的学会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组织了丛书意向作者与丛书办专家交流座谈会,召开了区丛书作者讲学活动,开展了八所学丛书基地校调研工作,完成了丛书征文评选工作。

在兄弟处室的配合下,完成了2006年年会论文评比工作。今年年会论文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普遍较高。共征集年会论文2600多篇,其中评出一等奖365篇,二等奖937篇,三等奖893篇。

3、成功策划和组织了几次全区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

全国德育工作现场会分会场即电业中学、石楼中心校现场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二中市级“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现场会。

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活动。

区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4、撰写了多个全区性的报告和方案:

《区中小学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实验区实施方案》

《区教师家长协会单程》

《区教师家长协会实施方案》

5、组织参与了《初中建设工作工程诊断分析报告?卷》的编辑工作。

6、协助北京教科院、市基教科、初教院完成了多次调查问卷的组织工作,包括网上调查和纸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7、和区教委一起,研究、检查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8、出席全国、市、区各种工作和学术会议,主持部分会议或作总结性发言。

二、几点体会和感受

1、用多把尺子和发展的眼光看,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

教科室的工作性质:教科室应该是这样一个处室:科研含量最高,专业性最强,人员素质最好。这个处室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一种先导作用。它所做的工作没有“立杆见影”成效,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果。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来说,科研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往长远说,是一种高度和一种境界,从效果上看,是一种积淀,一种厚积而薄发的力量。二中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研的影响从十年前就有了,十年的酝酿才有了今日的成效。实验中学的成功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份喜悦,是多年积淀的成果。

我常常问自己,也用同样的话问我的同事:我们工作的效果在哪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工作的成效在一次次现场会上领导的褒扬之中,在基层学校一面面奖牌的光华中,在无数成才学生的灿烂的笑容之中,在一个个生动的活动现场、主题班会上家长和学生感动的泪花之中。

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皓首穷经,搞科研的人最知道。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报告》还有三天两头的各种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以及总也看不完的课题报告,各种论文…,眼看疼了,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白天完不成的晚上做,工作日做不完的休息日做。至少我来之后,还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加班和补助。虽然,有时候心里也不平静,也会发出诸如“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感慨,但仅仅是说说而已,过后工作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夏光月老师,已经是临近退休的人了,但她整日乐呵呵的,两脚忙得朝天也不喊累。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对学会的工作一往情深,工作又积极又主动。

王兆凤老师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但是,她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工作,课题研究,联系学校,下基层讲座,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开展各种教研活动,都积极主动,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李永清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个人做课、演讲比赛样样争先。一个人负责着三项课题,整天埋头在数据和文字当中。去年下半年,区教委牵头承担的“课改与管理制度创新”的课题结题任务压在了她的头上。她要面对是的是市里最严格的专家。报告一次次送上去,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修改。今年4月底终于获得通过。个中滋味,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

其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老蔡退了,郑杰整日的忙。小蔡、惠春等都很忙,小倪一有时间就回来帮忙。老顾、宝华都是热心人,都常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

2、搞科研的人要坐得住,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教科室是会就最多。原因是,教科室的工作头绪多。细分一下:德育研究、心理研究、课题管理、课改监控与评价、信息、教育学会。我们面对的上级业务部门有北京教科院、中央教科所、北京市课题规划办、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心理学会。中教科、小教科还经常直接派工作。我们参加的会议有学术讲座会,正是在一场场的学术报告中我们的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我们参加的会议有专业交流会,正是在一次次的专业交流中一线教师的研究意识得以萌发;我们参加的会议有行政决策会,正是在一次次的行政会上我们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如果说研究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开会就是科研帮助教师、服务学校、促进教委科学决策的最重要的工作形式。

学校给了我们一定的照顾,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开会。我也考虑过有些会的价值问题,但体制的东西我们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就会得到根本的提高,学校的特色发展就可能成为现实。我们认为,高中课改也给我们教科室提供了机遇。因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个机会,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当仁不让,积极作为。

⑷初中建设工程诊断评价工作

今年年初,我们将全区各初中校送交的报告,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成册送到了市教委相关部门和市科研部门以及区教委的相关领导手中。

考虑到良五中、房五中两个新建校的要求,我们在深入学校与干部教师座谈交流的基础上,请来了市里的专家帮助他们就学校的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现在,我们正通过各种渠道征求部分初中校的意见,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请专家进行一次全区范围的辅导。

⑸信息工作

教育研究专刊已经出版一期。

从今年5月开始,我们将负担起每月一期的课改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第一期已经发到各高校。第二期已经基本准备就绪。我们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刊物按时出版。

⑹校本研究工作

十五以来,特别是实验中学科研现场会以来,全区校本研究成蓬勃发展的态势。教科室有一项很重的任务,就是帮助学校设计校本研究的方案,对于一些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还有一个普及科研知识和方法的任务。对于基层学校的要求,我们都想方设法的给予满足。我和我的同事,每周都要跑若干所学校,我们的工作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⑺学会工作

教科室和学会合作办公以后,学

友情提醒:本文来自文秘家园收集与整理,特别感谢原作者!会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工作一点也没有放松要求,在很多方面还有进步。2006年底,会员总数上升到有学会以来的最好水平,即达到了1600多人,今年又增加了400人,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

目前,区教育学会代管了8个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课题。学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无论是课题的前期论证、开题,还是课题的中期管理,都做得有声有色。

区教育学会组织了中国教育报社、中央教科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征文活动,受到了基层学校的普遍欢迎。

召开了学会联络员会议,组织大家学习区教育学会章程,通报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明确学会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基层学会的学会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组织了丛书意向作者与丛书办专家交流座谈会,召开了区丛书作者讲学活动,开展了八所学丛书基地校调研工作,完成了丛书征文评选工作。

在兄弟处室的配合下,完成了2006年年会论文评比工作。今年年会论文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普遍较高。共征集年会论文2600多篇,其中评出一等奖365篇,二等奖937篇,三等奖893篇。

3、成功策划和组织了几次全区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

全国德育工作现场会分会场即电业中学、石楼中心校现场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二中市级“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现场会。

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活动。

区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4、撰写了多个全区性的报告和方案:

《区中小学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可持续发展教育(简称ESD)实验区实施方案》

《区教师家长协会单程》

《区教师家长协会实施方案》

5、组织参与了《初中建设工作工程诊断分析报告?卷》的编辑工作。

6、协助北京教科院、市基教科、初教院完成了多次调查问卷的组织工作,包括网上调查和纸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7、和区教委一起,研究、检查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8、出席全国、市、区各种工作和学术会议,主持部分会议或作总结性发言。

二、几点体会和感受

1、用多把尺子和发展的眼光看,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

教科室的工作性质:教科室应该是这样一个处室:科研含量最高,专业性最强,人员素质最好。这个处室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一种先导作用。它所做的工作没有“立杆见影”成效,往往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果。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来说,科研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往长远说,是一种高度和一种境界,从效果上看,是一种积淀,一种厚积而薄发的力量。二中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研的影响从十年前就有了,十年的酝酿才有了今日的成效。实验中学的成功也是如此。我们今天分享的这份喜悦,是多年积淀的成果。

我常常问自己,也用同样的话问我的同事:我们工作的效果在哪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工作的成效在一次次现场会上领导的褒扬之中,在基层学校一面面奖牌的光华中,在无数成才学生的灿烂的笑容之中,在一个个生动的活动现场、主题班会上家长和学生感动的泪花之中。

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皓首穷经,搞科研的人最知道。

《区十五年来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报告》还有三天两头的各种开题报告,结题报告以及总也看不完的课题报告,各种论文…,眼看疼了,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白天完不成的晚上做,工作日做不完的休息日做。至少我来之后,还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加班和补助。虽然,有时候心里也不平静,也会发出诸如“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感慨,但仅仅是说说而已,过后工作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夏光月老师,已经是临近退休的人了,但她整日乐呵呵的,两脚忙得朝天也不喊累。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对学会的工作一往情深,工作又积极又主动。

王兆凤老师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但是,她没有因此影响自己的工作,课题研究,联系学校,下基层讲座,与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开展各种教研活动,都积极主动,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李永清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个人做课、演讲比赛样样争先。一个人负责着三项课题,整天埋头在数据和文字当中。去年下半年,区教委牵头承担的“课改与管理制度创新”的课题结题任务压在了她的头上。她要面对是的是市里最严格的专家。报告一次次送上去,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打回来,一次次修改。今年4月底终于获得通过。个中滋味,局外人很难体会得到。

其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老蔡退了,郑杰整日的忙。小蔡、惠春等都很忙,小倪一有时间就回来帮忙。老顾、宝华都是热心人,都常常在关键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

2、搞科研的人要坐得住,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教科室是会就最多。原因是,教科室的工作头绪多。细分一下:德育研究、心理研究、课题管理、课改监控与评价、信息、教育学会。我们面对的上级业务部门有北京教科院、中央教科所、北京市课题规划办、北京市教育学会,北京市心理学会。中教科、小教科还经常直接派工作。我们参加的会议有学术讲座会,正是在一场场的学术报告中我们的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我们参加的会议有专业交流会,正是在一次次的专业交流中一线教师的研究意识得以萌发;我们参加的会议有行政决策会,正是在一次次的行政会上我们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如果说研究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开会就是科研帮助教师、服务学校、促进教委科学决策的最重要的工作形式。

学校给了我们一定的照顾,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开会。我也考虑过有些会的价值问题,但体制的东西我们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

全区“十一五”课题情况如下:单独承担的部级课题1项,市级规划课题3个,学会课题8个,参与的市级以上课题7个,另有一批07年的市级规划课题正在申报之中。区级立项课题208个。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或集中、或分片参加课题前期论证和开题、对已经开题的课题进行过程性管理。对我区“十五”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如初中我们重点抓了二中,高中重点抓了实验中学,小学重点抓了良乡一、二、三小、窦店中心校等。重点推广了“自主探究、分层评价”、“中学生阅读障碍与矫治策略的研究”、“网络德育研究”、“中小学生‘阅读学习’实验研究”、“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中化传统美德教育行动”、“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区域推进策略的研究”和区心理课题的研究。目前,科室和基层学校的积极性都很高,全区已经形成了比较浓厚的研究氛围。

⑶课改监控与评价工作

小学、初中的课改监控与评价进展顺利。其中,小学已经经过了6年一轮的实验,现在市里正要求我们认真总结,五月份拿出初步文本总结。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5篇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按照国务院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部署,由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实施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针对粮食持续丰产和产后减损增效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集成转化与大面积应用,为恢复我国5.4亿吨粮食生产能力搭建技术平台。河北省是全国12个示范省份之一,“十五”、“十一五”分别承担了“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黄淮海中北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

按照总体设计,课题以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黑龙港地区和冀东平原区三个生态类型区的生产条件为依据,以冬小麦、夏玉米的高产高效为目标,以高产单项技术为主要集成示范内容,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生产系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共性研究内容,共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并举,相互充实反馈,形成了以分布于三个生态类型区的12个示范县为横向系统、以针对生产中关键问题的技术创新研究为纵向系统,以分布于56个县(市)的1000万亩技术辐射区为外延系统的“矩阵式”粮食科技创新体系。

在该体系中,注重产,学、研不同类型单位和人员的有机融合。参加课题的20多家单位中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教学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石家庄市农业技术中心等推广部门,以及包括68个示范县和辐射县的生产单位。该体系打破了300多名课题参加人员的单位界限,将来自栽培、种子、植保、肥料、水利、农机,推广等多个学科的科技人员,按照各自专长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群体,增强了产、学,研部门间及科技人员间的合力,形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优势,协同作战、联合攻关,保证了课题在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及储备技术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课题还充分发挥生产单位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中的作用,基层技术人员与省市科技专家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单位教授和专家制定的技术措施与生产单位的地方行政措施紧密结合,确保了每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课题人员均身兼两职,除了在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外,还主持或参加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成为“矩阵式”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中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元素。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进一步丰富了产学研合作形式

强化产学研合作,使课题真正做到了“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在生产中汲取教学营养,在教学中培养生产人才”。产学研合作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和生产部门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课题的组织实施又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河北省粮食产业中的产学研合作形式。

创新了一种产学研合作新型模式

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以“试区一专家双向选择”为核心内容的“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是根据课题实施的任务要求,实行示范区、辐射区县(市)与技术专家的双向选择,以期达到优化,高效的组合方式。该合作模式充分调动了双方积极性,检验了来自教学、科研单位专家的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也促使各个生产单位更加主动地配合专家开展工作。

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合作永久平台

为及时发现生产当中的问题,并针对生产问题开展研究,课题在各示范县核心区建立了10个“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工作站。工作站是课题服务粮食生产的“接口”、农民接受科技成果的“课堂”、专家推广科技成果的“平台”。课题还在藁城和辛集两市分别建立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试验站”,每个试验站有试验田、实验室,培训室以及必要的科研仪器设备。试验站已成为课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以及科研新成果和新技术展示基地。

产学研合作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形式保障了课题“寓粮于科技,寓粮于农民、寓粮于土地,寓粮于人才、寓粮于产业”目标的顺利实施,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实现了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的创新和突破,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课题集成创新了不同生态类型区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以该技术体系为基础编制的《技术规程》,已作为河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为生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和指导。

课题建设的超高产攻关田连续几年刷新河北省小麦、玉米单产纪录;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小麦玉米单产分别增产15.6%、15.3%和11.5%以上,五年累计增产粮食445万吨,节水42亿立方米,增加经济效益76.8亿元。为河北省粮食持续丰产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课题共鉴定科研成果11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186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为带动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6篇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2010年1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该文件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201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提高质量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坚持应用导向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积极探索实施一套可以有效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模式、技术与方法是我国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展的重大项目。该项目是部级“十五”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继承与深化。通过多年的实施推进,这两个项目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试验成果。例如,项目从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有特色的优质数字化课程建设为核心,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大幅度提升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学科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高水平增长,使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使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课题项目已进行了10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理论方法初步建立阶段(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广州东风东路小学等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知名学校,利用专有的教材,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对语文学科开展研究);理论方法逐渐完善阶段(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普通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课堂网环境下开展语文、英语两个学科的课题实施);试验探索日益深入阶段(在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中,对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课题实施);试验领域逐步扩展阶段(在部级贫困县的农村学校,利用通用的一般教材,在普通的教室中,对语文、英语两个学科进行课题实施)。目前试验学校已有228所。

2008年10月,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组在两个部级贫困县探索项目的推广模式,日前已取得显著效果。如,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六年级的实验班学生,可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700多字的现场命题作文;宁夏海原县入学时零识字量的农村孩子,在项目实施一年之后,能写出平均100多字的小文章。经对比测试,丰宁实验区二年级的实验班孩子与北京名校同年级孩子的语文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实验区的生源素质、教师素质、办学条件等情况远不及一些城区的学校,但项目实施后的情况令人欣慰――在教学起点不甚相当的情况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地区的师资情况普遍存在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在岗教师专业能力亟待提升的状况。以宁夏海原县为例,项目启动时,15名参与实验的教师中有7名特岗教师,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常规的课堂管理、教学组织都存在问题;另有3名转岗教师,在项目实施之前没有任何所在学科的教学经验。我们项目的核心成果是探索出了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通过面授、听课、评课、个别指导、网上授课、网上讨论、检查评估以及组织校际、跨区和全国流与研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从而确保实验学校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项目实施一年之后,宁夏海原县参与课题的教师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实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要归于项目组关于提升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

二、提升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

该项目主要通过多种方式的集中培训、经常性的学习支持及个别指导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达到显著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项目目标。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层面来看,项目组采用了下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六维途径,即:短期面授入门培训、规范指导敦促实践、专题课程网络支持、搭建平台促进交流、落实教研有效提升、地方行政制度保障。

1.短期面授 入门培训

在每所学校,项目实施之初,项目组对参与项目的人员开展为期两天的入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概述及其理论基础、学科教学设计方法、学科模式及学科案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四个单元的内容。入门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这样能够利用人员集中、内容集中的优势,让参与试验的教师较快地对项目的理论、模式、方法、技术等内容有所了解,为后续的项目实施做好铺垫。

利用入门培训的时机,项目组还会对项目学校的领导进行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方式介绍,以帮助参与试验的学校对课题实施过程有所认识,结合其他地区的各项实施经验,对需要他们给予教师理解和支持的细节进行介绍,以使校级项目管理层树立不仅看重项目效果,更要经历过程的观念。这样,学校的领导才能够帮助教师走过项目实施的各个不同心理时期,从而为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范指导 敦促实践

经过项目入门培训之后,项目实施进入正轨过程中。总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每月一次与参与项目的教师面对面进行规范的实施指导,这是项目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做法。每一次课题指导一般都要按照“教师提交教学设计方案――集体研讨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上课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课后集体研讨评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修改教学设计方案并提交指导组”这样的工作流程来进行。规范的指导流程能够帮助参与试验的教师快速入门,使教师尽快熟悉本课题的理念与模式。

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教学反思是保证课题有效实施的两个关键因素。教师一般都比较熟悉传统教案的编写,但是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案如何编写却不很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而没有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本课题所要求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无法实施。所以课题指导组要求教师应就教学设计方案的构思和编写经常与课题指导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面授方式)或通过e-mail(远程方式)交流与研讨。为了让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理论、模式与方法,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教学反思。为此课题指导组积极鼓励教师通过e-mail方式经常和课题指导组成员进行个别化的远程交流。面授和远程这两种指导方式都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肯定,所以指导效率高,所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总课题指导小组成员深入教学现场时,会对每一所试验学校的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教师所上的课进行现场指导,方式主要是听课与评课。通过听课,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指导组成员听完课后要与课题学校负责人、教研组教师以及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对教学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针对具体情况给出可操作的改进办法。此外,对部分试验学校的教学要进行事先不通知的听课与评课指导。每月指导结束后,指导组会撰写相应的月活动公示,公布本月课题实施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主要改进、试验学校领导需要关注课题的哪些环节,以及本月参加课题活动的教师名单;并且把月活动公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各个项目学校的有关领导以及教育局领导,以督促课题的有效推进。

3.专题课程 网络支持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科研和教学需求,项目组开发出一套包括三十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这些专题涵盖了课题理念、课题管理、信息技术环境与工具、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常见问题处理等三十多个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及资源,指导教师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且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落实。此套培训方案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培训课程说明、学习手册、网络课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这套课程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可以给予教师很大帮助。

4.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为开阔各试验区领导和教师的思路和视野,促进不同试验区之间的相互学习,并使新加入课题的教师能较快地理解本课题的创新教学理念和相关的操作模式,总课题组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跨区县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例如,总课题组曾多次组织河北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北京远郊区县试验区的教师,以及广州沙湾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和深圳白芒小学的教师,互相到对方的学校去听课、去观摩,共同切磋、共同研讨。总课题组也组织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就近到本省市的跨越式试验区去参观学习。例如,组织广州沙湾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前往广州越秀跨越式试验区和深圳南山跨越式试验区参观学习;组织北京远郊区县与河北丰宁农村试验区的教师前往北京城区的先进跨越式试验校参观学习。与此同时,总课题组还注意加强全国各试验区、各试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以进一步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自2004年以来,总课题组已先后召开过六次全国性课题交流与研讨大会。大会中心内容是研讨网络与非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开展课题试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各试验区优秀试验教师的先进经验介绍和大会交流。

5.落实教研 有效提升

在本项目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否掌握现代化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最为关键。本项目采用基于案例的校本教研为基本推进方式,以案例研究为核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实际面临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教学研究,目的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质量,并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一推进方式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教育教学规律,并把教育教学规律继续应用于教学中去。在基于案例的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以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核心内容;大力推进基于网络的教研;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同时有专家专业引领;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依托学校资源优势以及专家资源优势开展研究。

6.地方行政 制度保障

高等院校的专家在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这种学术优势一旦与基层的实践问题相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效能。河北丰宁实验区是在2004年5月签署的项目实施协议,那时丰宁县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新课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当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题。宁夏海原县于2009年5月加入项目。在项目引入时,这两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着迫切地要改变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的意愿。有了对“症”“良药”,还需要“有效的治疗过程”,方能“药”到“病”除。为此,两个地区分别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制度,如:教师的项目实施工作是其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学校在日常开展的项目也成为考核其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与项目的理念和模式相结合,等等。这些地方行政制度的保障,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理想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努力,县域农村教师专业技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这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并结合自已的试验研究实践和观摩大量优秀案例,边学习边思考,使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指导组每月一次到试验校课堂的现场听课、评课指导,使试验校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与方法。而且,在参与试验的教师的带动下,试验区各校的教师们普遍开展了学、比、练的教研活动,实验区的教师们纷纷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精心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现在,以课题带动教学,在教中学、教中做已经成为各试验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良好风尚。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7篇

常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的组建,是常州市教育局为了发挥全市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共同成长的一项创新举措,其目的是使其成为培养全市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聚集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不断促进全市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012年11月,经过领衔人申报、专家组考核、行政审核、成员申报、领衔人选择等多个环节,常州市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沈亚萍名教师工作室正式组建。工作室的10位成员,分别来自4个区10所学校,平均教龄6.4年,其中4人为常州市教坛新秀,1人为区域内骨干教师,1人是常州市骨干教师。他们年纪轻、精力足、头脑活,充满热情,但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薄弱,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集聚发展能量。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类课型”研究》这一课题为抓手,扎实开展了27次活动,努力探索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不同类课型的实施策略。该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后科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平常,教师上公开课大多选择易操作、易把握、以实验为主的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活动体验,避免上公开课冷场的尴尬。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后的一段时间里,实验课教学研究开展得轰轰烈烈,其他课例鲜有尝试。而《科学》教材中除了实验探究课,还有许多其他课例,这些课操作难度大,不易把握课型特征,缺乏可以借鉴的操作策略,容易让老师们的日常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得糊里糊涂。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系统梳理了苏教版小学《科学》1~8册教材,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侧重实验、侧重阅读、侧重观察、侧重技术、侧重讨论的5类课型。通过日常实践和专题研究,探寻各类课型的实施策略,提高科学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把握各类课型教学方法的水平。

问卷调查:分析课题研究需求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不同课型科学课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对于类课型研究的认识和践行情况,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课题组设计了《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和《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对多个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回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分别在课型研究的前期与中期进行。前期是为了了解在各类课型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中期是为了检验阶段效果,适当调整课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前期调查和分析,课题组认为:

1.实验课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是日常科学教学的全部,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各种类型的课都是科学课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与载体,都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必须要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操作策略。

3.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形成、科研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托扎实的研究。

通过分析中期调查数据,总结实践的阶段效果,课题组发现:教师认为受“类课型”课题研究的启发,日常指导学生科学观察时,能更关注观察材料的选择和提供,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品质的培养。被调查的教师中,有92.3 010的教师认为“类课型”研究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但要关注各课型间的整合与综合应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课堂割裂开来。

学习理论:积淀课题研究底蕴

许多一线教师之所以害怕科研,教育理论素养不够是重要的原因。为了顺利开展研究活动,使工作室每个成员对“类课型”有清晰的认识,我们加强了理论学习。成员们共读或自读《科学究竟是什么》《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万物简史》《课型范式和实施策略》《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等书籍,还阅读与课型有关的初中理化生教学的文章。大家以PPT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围绕“我理解和践行的类课型研究”话题开展沙龙活动。既有集中的读书交流会,又有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阅读分享,成员们的理论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大量的阅读中,成员们对“课型”“类课型”有了新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课型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类课型也指课的类型,也可以上升为课的模型,它是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式。课型的分类因基点选择不同而有所区别,工作室研究的类课型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类划分。

通过学习,成员们认为,类课型研究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要有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立场”,意味着教育教学“发生”方向性的“扭转”: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成长需求成为类课型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换言之,“儿童立场”是类课型研究的根基。同时,我们倡导整体性结构式思维方式,必须关注各类课型内部主要构件之间的关联性,不同年级同类课型的差异、衔接和递进,还要考虑与其他类课型的关联性。因此,如果缺失学生立场、学科特征、整体思维、创新意识,那么类课型研究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划分类型:确定教材课例归属

在课题研究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成员们根据获取事实的方法和途径,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5类课型: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科学讨论课。

观察类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来组织教学,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习性等进行系统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信的感性认识,从而提出问题、发现规律。

实验类课是在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的科学过程。实验的本质在于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适当的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模拟或创造自然现象,使之以纯粹、典型、精确、系统、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法。

阅读类课是让学生围绕着科学问题,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来获取事实与证据,形成基本的科学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课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科学阅读?一是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二是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或难以感知,比如古代生物、太阳系、微生物等;三是获取事实的途径较间接。

技术类课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技术设计和制作,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教师能够综合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技术类课强调动手实践、模仿结合探究、规范技术操作、联系科学原理、综合利用规律、培养创新精神。

讨论类课是针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学生不便通过课堂观察与实验来掌握的、没有丰富材料难以形成概念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基本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探讨,以寻求真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明确了各类型科学课的基本特征后,工作室成员设计了样表,统一了要求,明确了分工,将苏教版小学《科学》8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各年级类课型界定划分汇总表。在划分过程中,成员们对课型特征的不典型、难于获取科学事实方法和途径的交叉融合感到纠结。正是在这样的纠结与思辨中,成员们对于5类课型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分类梳理的过程也是认识每类课型价值的过程,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

课例研究:归纳提炼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名教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与成员们均是一线科学教师,最适合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是立足课堂,进行“日常+专题”的课例研究。成员们每2人专注研究一类课型,在各自学校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定期提供研究课例。集体活动时,分享研究进展,接受质疑,让大家学习并应用研究的成果。

工作室对每学期的研究课都有研究重点。如借助《神经》一课展示科学阅读课的操作方法,探讨阅读课可以采用哪些阅读手段,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所持的立场等问题。有成员对《食物的消化》一课中阅读素材的呈现方式、投放时机等进行了研究。

成员们执教的《果实和种子》《我的手》《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水》等课进行观察,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比如《观察水》重视提炼感官观察方法;《水滴里的生物》让学生经历了由感觉器官(肉眼)到简单工具(放大镜),再到精细工具(显微镜)这样有层次的观察过程;《我的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果实和种子》是由外到里层层解剖的观察;《观察》是对该技能的综合训练和价值的提升。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加热和冷却》是典型的实验类型课,《气温有多高》展示了技术学习的探究方式,《折形状》呈现了技术类课型的基本形态,《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寻找生物的家园》是典型的科学讨论课。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围绕“类课型”研究,执教各级研究课62节。在课例研究中,工作室归纳提炼各类课型的操作注意点,形成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对观察类课例的研究,总结得出:观察样本要典型、观察兴趣要持久、观察和描述紧密相连、观察目标要基于学情、观察方法要指导有度等注意点。

为了提高课例研究的实效性,工作室长期聘请市、区教研员指导研究,并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研制项目负责人、小学科学教材主编郝京华教授来现场听研究课,解决成员们在研究中的困惑,探寻不同课型的教学实施策略。

此外,工作室成员积极外出学习,到深圳参加全国“绿色生态”科学研讨会、全国科学年会、小学科学数字技术运用研讨会暨小学科学E学习研讨会,还积极参加省、市各级科学课程研讨活动,撰写评课稿,提升自己观课议课水平,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

在一次次研讨活动中,成员们了解不同课型的特征,总结出各类课型的实施策略和推进流程。

展示交流:辐射课型研究成果

工作室成员们怀着开放的心态做研究,吸纳、分享着同行们的成果,也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在区、市、省乃至全国同行的面前,辐射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研究中的问题,修正研究策略。

领衔人多次到杭州、无锡、镇江、江阴、盐城、台州等地执教观摩课。2013年3月,工作室向新北区科学老师展示了《观察》《植物的叶》等课;2013年6月与常州市武进区联合开展活动,对科学阅读课《消失了的恐龙》、实验课《各种各样的能量》进行研讨交流;2014年11月,再次与武进区联合研究、探讨《今天天气怎么样》和《温度有多高》等课;2015年4月9日,工作室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行“类课型研究”交流研讨活动,全面检验沈亚萍名教师工作室“类课型研究”2年多来的实践效果,分享研究心得,探讨存在的问题。湖北教育期刊中心曾宪波主任、《科学课》编辑部刘绍江主任、江苏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常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瞿晓峰老师到会给予指导,全市20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了活动。

另外,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还在全国、省、市、区开展讲座二十多次,主题有《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与技术内容标准》《小学科学教育视野下的设计品质与技术支持》《聚焦技术课——基于实践的问题剖析》,让大家对类课型课题研究重点研究问题之一的“设计与技术”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谈小学科学观察类课型的教学策略》是对观察类课型教学策略的推广;《研究不同课型,探究科学本质》《小学科学类课型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等,既有对课型研究中学习与实践的阐述,又有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分享。特别是工作室领衔人在全国科学年会暨特级教师论坛上的发言,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工作室的经验、做法辐射到了全国。

展示的过程也是促进成员反思的过程,工作室把成员们阶段性研究成果与困惑展现在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他们一起剖析,提出建议。这样开放的心态,让工作室的研究得到更多帮助,老师们提出了宝贵意见,促进了类课型的研究,工作室由此制定了各类型课的实施策略与评价标准。

比赛运用:检验课型研究成效

为检验类课型研究成果是否科学有效,工作室倡导成员把研究成果融进各级各类比赛中,在比赛中检验成效,熟练各类课型的操作策略。成员们参加了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教具制作比赛、网络教研活动比赛、论文案例评比等,收获颇丰,彰显了研究的有效性。

工作室成员的潜心研究,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90%的工作室成员荣获常州市设置的“五级梯队教师”专业称号:左文飞成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谭夏、陈文秀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徐蓉成为新北区骨干教师,蒋美娟成为武进区骨干教师:4人获评市教坛新秀,16人次被评为大市级以上“优秀科技辅导员”。在课堂教学方面,成员们执教研究课62节:1人获江苏省蓝天杯科学会课一等奖,2人在市级比赛获奖,1人获区级特等奖,6人次获区级一二等奖。两年多来,工作室成员所写的论文、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设计等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16篇,市级期刊2篇,区级期刊4篇;工作室成员参与了《小学科学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撰写,有6万字内容被收录书中,所撰写的教学论文和案例,能紧紧围绕实验、观察、阅读、讨论、技术等类课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质量。

工作室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同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同谈一个话题,同做一个课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跋涉,一路芳香……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科研与课题的区别第8篇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在这个学期中,我们围绕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教导处、教科研室的具体布置和要求,以高度责任感,强烈的紧迫感,看到我们在教学、教研方面的不足,居安思危,继续努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我们坚持抓学习,加强科组师资队伍建设,提

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素质。我们数学组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习了有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章,提高了全体老师的思想素质,老师团结协作,安心教学。

二.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1.为健全科组业务学习制度,我们组定期(每周一次)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包括教材、教法、课本体系、考试内容、形式等)的一系列文件、文章等,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自觉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

2.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逐步学会用word写教案,形成了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热潮,其中不少老师都能用word写教案,例如:张松柏、黄钜才、黄珊、邹金陵、杨国良等老师都有相当部分的教案用电脑完成。个别的老师还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课件,例如:张松柏、陈恒周、程晓钟、方俊彪老师在学校的开放周的课就是他自己利用powerpoint制作完成的。钟晴辉老师参加了市几何画板的研讨会。尤其是付舟隆、黄钜才两位老教师也努力学习掌握电脑技术,用电脑打印出大量的资料,学科的补充练习、试卷全部用电脑打印,并整理存入电脑,逐步形成了各备课组、科组的资料库。

加强教学研究。本学年度我们要积极参加学校“构件网络环境下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活动。本科组承担了三个区级课题:(1)计算机对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2)问题解决与创新意识。(3)黄珊、陈恒周等老师的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高、初一的老师还参加了学校“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育”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

我们要认真实施研究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力争出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在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形成比较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高了我们的教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3.为促进数学组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学校统一安排和教科培中心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加强对外联系,请省内外有名的专家来我校讲学和指导工作。10月6日,高中组的全体老师参加国家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数学负责人任子朝老师作的2000年高考命题分析报告。初中组还请了区教研室陈揩成老师来校分析了2000年中考全市及我校的情况,查原因,找差距,并提出了2001年的中考要求。另外,还在11月5日请了武汉市教研室数学教研组组长裴光亚老师作了《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

4.积极开展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把“如何上好一节课”的活动引向深入。各年级备课组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积极开展说课活动,其中张松柏、陈恒周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进行了多次的说课活动,提高了上课的质量,受到了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我们组初三的老师还承担了区分配的城区备课组的说课活动,我校三位初三的老师的说课打动了所有与会的老师。9月15日,我们还参加了张谨老师的说课比赛汇报,提高了全组老师的说课水平。我们组要求全体老师在每学年上一节科组内的公共课。本学期已由高二级程晓钟老师、初三的陈恒周老师、初二级邹金陵老师、黄钜才老师分别上了一堂公开课。罗朗馥、张松柏老师老师还分别承担了一节区的公开课,深受听课老师的好评。

3.为促进数学组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学校统一安排和教科培中心的指导、帮助下,积极加强对外联系,请省内外有名的专家来我校讲学和指导工作。10月6日,高中组的全体老师参加国家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数学负责人任子朝老师作的2000年高考命题分析报告。初中组还请了区教研室陈揩成老师来校分析了2000年中考全市及我校的情况,查原因,找差距,并提出了2001年的中考要求。另外,还在11月5日请了武汉市教研室数学教研组组长裴光亚老师作了《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

4.积极开展以“说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把“如何上好一节课”的活动引向深入。各年级备课组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积极开展说课活动,其中张松柏、陈恒周老师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进行了多次的说课活动,提高了上课的质量,受到了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我们组初三的老师还承担了区分配的城区备课组的说课活动,我校三位初三的老师的说课打动了所有与会的老师。9月15日,我们还参加了张谨老师的说课比赛汇报,提高了全组老师的说课水平。我们组要求全体老师在每学年上一节科组内的公共课。本学期已由高二级程晓钟老师、初三的陈恒周老师、初二级邹金陵老师、黄钜才老师分别上了一堂公开课。罗朗馥、张松柏老师老师还分别承担了一节区的公开课,深受听课老师的好评。

三.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落实教学常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我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做好备、教、改、导、考、析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规范备课组活动制度。各备课组定期(每周一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学内容、进度、练习、考核。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准确地确定教学的目标,适度地提高了教学起点和难度。要坚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以备课组为单位设立资料库,如电子教案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教学论文集锦等,从而逐步建立起科组的资料库。

在13周左右举行的“教学开放日”中,各备课组推送出一批优秀教案,优秀作业,优秀课件等,展示数学组的教育教学成果。

落实听课制度。按学校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15节。我组老师全部都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15节的听课任务,其中袁伟明老师听课28节,杨国良老师听课32节,罗朗馥听课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竞赛辅导,争取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