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8 16:52:08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教学实践

物理学科是一门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形式无法适应学生的成长现状,教师应当基于现在的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一、自主学习方法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探索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朝着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初中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弥补学生对物理知识领悟不深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创建的物理课堂,拓宽了课堂沟通和教学的渠道,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停留在问题层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交流,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弥补自身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推动课堂氛围的升华和优化,让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进一步提升。

3.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辅助学习小组之间发挥出最优的探究和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及时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累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物理课堂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持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发现物理学习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再是指导学生全部的学习,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主进行物理学习。

2.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堂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难度适中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化学知识、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等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3.在物理课堂讨论的时候,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组的形式推动小组讨论。在分组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组,从兴趣爱好、考试成绩以及个人性格等角度分组,平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控制课堂进行的整体节奏,保持讨论问题的正确方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解决,确保每一个小组在课堂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客观地评价,评论的内容要广泛,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上,要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期间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产生挫败感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引导学生保持自信心,继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自主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1.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如电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和理解了电源、电阻以及电流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电路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组装电路,测量电阻,记录相关的数据,验证教材中的公式,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结论。

2.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以小组模式互助学习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互助,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氛围内对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的过程进行探究和分析,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总结学习的经验,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理清思路,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搭建物理知识框架,使得物理学习模式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互帮互助,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完善课堂氛围。期间,教师对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处理和解决,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制定复习计划,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小组探究,画出光线的运动规律,举一反三,回忆凹透镜的成像规律,成体系地进行物理知识学习,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际的探究,使用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成像规律的对比,模拟光线的传播路线,将抽象的知识以具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降低学生对于复杂物理知识学习的畏惧心理,为初中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构建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初中生更容易取得学习的进步和成果,树立物理学习自信心,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物理学习上,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源、音像资料和课外书籍,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堂实践教学第2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地理课堂要改革,其根本前提是教育观念要更新。长期以来,教师垄断着课堂,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太阳,学生是月亮,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绝对权威。在地理教学中是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活动。这种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压制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等要改变。使地理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2、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社会在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肩负的责任特别大,具有时代急迫感,如果不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在大学阶段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增长,库存的知识部分将变得模糊,甚至遗忘,还有部分知识将老化。如果单凭这一“老本”教学,最多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现在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进行知识的储备。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讲课才能游刃有余;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敬佩你。

    通过学习,教师可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一只粉笔,一张挂图独霸课堂的局面已逐渐发生变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地理课将增加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在课堂上加以对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的演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另外,教师要不断积极地参与教学与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

    二、从学生学习过程中选取突破点

    1、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中国的旅游业时,我播放录像,出现中国的万里长城、杭州西湖、苏州园林、桂林山水等许多令人向往的风景区;同时播放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信息的载体。许多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变化规律都能通过地图及图表反映出来。在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在读书时要求学生左图右书,图文对照,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上。读书时要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并互相结合。一边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

课堂实践教学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高潮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课堂实践教学第4篇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

创造和创新,必须依靠牢固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离开基础知识,创造和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创造才是有价值的。离开基础知识,学创造就是空谈。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对学生说明: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接着,让学生用尺子量出长方形的周长。我发现了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一一量出;而有的学生则只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在全班交流时,我让只量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说出理由: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知道另一条的长和另一条宽了。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后,我让学生独立算出所围的长方形要用多长的线,并且讨论一下是怎样算的。告诉学生,所算出的线段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接着了出示: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读题后,让学生独立试算。发现学生有这样几种算法:

(1)6×2+4×2=20(厘米);(2)6+6+4+4=20(厘米);

(3)6+4+6+4=20(厘米);(4)(6+4)×2=20(厘米)

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算法对吗?为什么?

得出:(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2个长和2个宽之和就是它的周长;(2)(3)把四条边的长和宽的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4)因为2个长和2个宽之和,即是2个长和宽的和,因此列成(6+4)×2,以上方法都是对的。(4)比较简便,由此可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整个数学公式的获取过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学生既获得了基础知识,又学会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各种知识在大脑中储存和加工的过程,只有重视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统一,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展智力,才能进行想象、联想、思维、创造。

2 营造课堂实践活动平台,巧妙构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时机

数学知识是高度的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数学知识是高度的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用准确、生动、简洁和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形象、行动、清晰地陈述、说明或验证数学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细致发观察,一丝不苟的操作,准确完整的口述算理,从而有效的促进知识内化。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是这样做的:拿出两张同样的正方形纸,一张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另一张折现它的1/3并涂上颜色,然后比一比1/2和1/3谁大谁小,得出

然后让学生按刚才的方法,实际再操作一遍。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涂一涂,比一比等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参与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试做,观察比较,促进了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质含义;通过教师积极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求结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善学”,做到知识的迁移。

3 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标新立异的奇特想法。对此,我们应该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并县巧妙地引导,提出必要的要求。如:对那些课堂上爱说话的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纪律加以约束和制止,而应当适当地了解一下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是否对课的内容有疑问,是否想出了什么新思路和新观点。这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有所发现,从而避免了一些简单的生硬的批评,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不因循守旧,喜欢标新立异、有个性。

例如:一只燕子要以活9年,一只喜鹊的寿命是燕子的3倍。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这一题,大多数的学生解答方法是:(1)一只喜鹊要可以活多少年?9×3=27(年)。(2)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多少年?27-9=18(年)。答:喜鹊的寿命比燕子长18年。可是,有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还有另外的方法。”他的解法是:9×(3-1)=18(年),并且很快地说出了理由。

我当堂表扬了这位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善于动脑筋,并且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同学们受到鼓舞,在此后的学习中,他们都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实践性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目前,我国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效不尽人意,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德育课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因而,只有通过加强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生学习观念存在偏差。大多数中职生学习观念存在偏差,只强调专业课的学习,对于“为何学习”和“学什么”的认识比较局限。他们不愿意在德育课上花费太多时间,因此,教师只能在德育课教学中唱“独角戏”,学生难以主动溶入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2.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欠缺。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拥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在教学中很少有教师会真正认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德育课课堂教学中经常对学生照本宣科,同时对学生觉得难懂的地方也是一带而过,草率了事。

针对以上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发现实践性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二、德育课课堂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能够促进德育理论知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养成。德育课实践性教学能够将书本中的理论性知识更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走近生活,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同时知、情、意、行与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关系密切。只有通过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才能更好地使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道德品质中的知、情、意、行又能很好地指导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因此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实践性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的策略

1.通过情境教学,体现课内实践性教学效果。开展德育课内实践性活动教师要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发现、收集德育素材作为课堂德育活动的背景资料,根据素材设计情境,并以辩论、演讲、经历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为载体,融入相关的道德知识,借助学生的以往经历、体验、情感等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学习相关的德育内容。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参与到课内道德教学中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德育课效果。例如:笔者在上《感受道德之美》时,通过学生表演小品《让座》创设两个人在公交车上针对为一位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的教学情境。小品是笔者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课前先让学生练习。当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整个小品表演下来,同学们观看得非常认真,比平时讲课的效果好了很多。表演结束后,当笔者问起在小品中两位人物有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回答。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通过这种小品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本内容,更学到了在实际的消费活动中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通过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法律、政治经济学等德育学科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的知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很难理解。通过带领学生亲临现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易于构建知识,巩固知识。如在组织我校部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表演活动时,组织学生深入县人民法院旁听法官审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审判程序。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活动,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形成了认识。

3.通过组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感受道德。道德实践活动是学校日常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把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列入日常教育计划。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置身于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实践中,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珍惜美;开展维护交通安全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提出了更高的纪律要求,更有利于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把握好实践性教学,便可以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走出困境,同样也是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课堂实践教学第6篇

关键词 高职;发酵技术;课堂教学;生产型实训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25-02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鼓励在高职高专中开设“生产型实训”课程已经获得共识[1-2]。“生产型实训”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要转变。然而,基于生物过程的生产庞大复杂、严密精细、环环相扣、耗时费钱,生物制药专业工艺类课程,尤其是发酵技术课程,其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一直困扰着大家。实训周期过长、设备相对不足、实训过程难以监控、实训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训的效果和效率,迫切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文拟从高职发酵技术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 发酵技术课堂实践教学现状

1.1 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1)生物过程周期长。最快的大肠杆菌发酵即使不包括前期的种子制备,从配料灭菌、接种、在线控制、采样等,一直到反应结束清场,也需要24 h以上,其间是连续过程,无法随意的分割和截断。大多数抗生素药物的发酵生产周期更是需要5~7 d。对常规的课堂教学组织来说,难度很大。

(2)生物过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较多,价格昂贵,尤其是一些过程中用到的检测仪器;成套生产设备占地大、控制点多,一次完整的生物过程所需要的运营成本也较高。对一般院校而言,很难配备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供1个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步实训;同时,由于设备昂贵且生产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实训时每台仪器设备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师或教辅人员,这对一般高职院校来说也难以办到。

(3)高职高专的班级人数通常为40人,课堂实践教学一般配备有1名主讲教师和1名实验教辅人员。这样一个师生比,使得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掌控和评价都非常困难。这一矛盾,在基于生物过程的生产型实训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显得尤为突出。

1.2 当前发酵技术课堂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为了应对以上教学矛盾,在发酵技术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普遍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1)集中讲解,经验传授。对照发酵罐的结构图,对发酵设备的使用方法、生产操作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对可能出现的操作型问题进行讨论,以此作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前的岗前培训环节之一[1]。

(2)观摩、示范教学。播放发酵罐的操作过程视频,或者教师现场示范,向学生演示发酵设备的操作技术和技巧。视频教学惠及面广,但缺乏现场感。现场教学能结合设备边示范、边讲解,师生能够互动,教学效果好,但需要分批,整体教学效率低下。生产车间实地参观能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的发酵生产概念,但隔岸观花,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些教学手段往往结合使用,互补长短。

(3)实际动手练习。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安排学生动手项目主要有发酵罐基本操作(分步)和摇瓶工艺试验。摇瓶工艺试验规模小,不需要用到大型的成套生产设备,也很少需要过程控制,适合在课堂上组织分组实验。涉及发酵罐的课堂实操环节因受设备数量、生师比、场地与时间等因素制约,往往只能做到让大家简单“碰一碰”。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发酵技术课程都主要采用这2种方式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4)平行分组和过程考核。实训教学的组织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约定俗成的分组是平行的,即4~5人1组,从头到尾完成同样的一系列实训项目。每组会搭配“好学生”(主动)和“差学生”(不主动),以确保实训能顺利完成,同时期望“先进带动后进以共同进步”。实训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结果、数据和实训报告,并引入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包含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涉及劳动纪律、团队协作、能动性、职业素质等。这种分组与评价模式逐渐改进,成为主流。还有部分院校实行了“课证融通”,即以职业资格考证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实训)各占总评成绩的50%。

2 发酵技术“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上方法和手段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解决或部分解决了一些课堂实践教学问题,然而,在发酵技术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尤其是“生产型实训”的组织实施中,又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实训逐渐沦为教师和少数“好”学生的事情。随着实训过程的展开,慢慢就会出现有人“掉队”、“能者多劳”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整体参与度不够,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传统的平行分组、“好差”搭配的模式,已经将有人“不干活”的情况考虑进去,也就是说,从教学设计上,就允许有人掉队,仅寄希望于“先进带动后进”。而积极主动的和不积极的在一起,结果只会是“能者多劳”。此外,当前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现状,客观上纵容了偷懒的行为,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持续的学习动力。

(2)“低效的课堂实训”与“高效的企业生产”的尴尬矛盾。这中间有新手与熟练工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实践教学现场组织管理的问题。学校的教育环境是自由而宽松的,这样有利于学术研究。但职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若仍沿用这种氛围,并不利于学生迅速融入到企业紧张、高效、严格的生产活动中去。严格有效的课堂组织管理是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做到的一环。

(3)职业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过程尚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教育要融入课堂教学,最适合的形式是融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这就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通常的小组内分工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但对完整的职业素质构成来说,还远远不够。

(4)通过优化试验获得新工艺是最为人所认可、也最容易实践的工科“创新”。优化试验的创新点不在于试验实施,而是选题和方案设计,尤其是选题。对高职层次学生来说,缺乏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沉淀,自主选题难度太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工艺开发并不是高职层次学生承担的工作。高职生通常只是工艺试验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创新的核心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拘泥于问题的难易。鉴于此,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一线的生产过程着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这其中应该包含工艺试验项目,以及所需要的更大众化的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手段。

(5)“生产型实训”应该是“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练习)过程。对发酵工程制药来说,如果想要实现“从原料到药物”的综合实训,还涉及到很多上下游工艺流程,以及各项检测环节。因此,“生产型实训”的课堂实践教学势必要延伸,除了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适应较长的生产周期外,还要尝试进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尤其是工艺上下游的相关课程和检测课程[2]。

3 发酵技术课程“生产型实训”教学方法

3.1 “生产型实训”教学组织的整体思路

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应当借鉴企业真实生产实践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而不仅仅是嫁接工艺流程。其主要教学设计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化、三衔接、一结合”,“四化”即实训组织生产化,实训指导SOP化,实训报告批记录化,实训考核职责化。其核心就是借鉴企业真实生产实践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为基本准则,采用“定岗实训”和“岗位迁徙”的双重机制,利用标准作业程序(SOP)、批生产和控制记录(BP&CRs)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对“生产型实训”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引入岗位职责的过程考核方式,责权到人,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三衔接”即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的衔接,发酵课程与上下游工艺课程及检测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应会技能要求的衔接。其核心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不单独割裂一门课的教学与建设工作,而是放在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范围内组织教学,还要兼顾国家职业工种的能力要求。同时,这种衔接还能有效实现“生产型实训”所要求的“从原料到产品”的完整实训过程。“一结合”即规范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生物工程产品,尤其是生物药品的生产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品质的稳定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规范的操作技能和规范生产的意识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创新是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内在要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3]。规范要稳、创新要变,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规范发展的内在诉求,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来源于创新。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课堂实践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3.2 “生产型实训”课堂教学要点

(1)按照企业的组织结构来构架实训分组,即“岗位分组”:全班学生分部门、分岗位合作完成发酵制药的“连续生产”。每个岗位的设置要求既独立(涵盖所有基本技术)又相关(可以贯通)。实行“定岗实训”和“岗位迁徙”的双重机制:让学生先“定岗实训”,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钻研一个特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备一技之长,同时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一个生产周期后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岗位迁徙”。“岗位分组”使得每名学生职责明确,参与度高,现场管理更加容易。此外,以培养“岗位意识”为载体,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并通过大班上课、交流;小班研讨、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同时具备岗位意识和全局观念。

(2)过程评价一直是课堂实践教学考核的难点。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考核点设计得越多,操作起来越难。教师不可能全程观察所有学生的详细实训情况,学生间的互评受自身评判能力和情感因素等影响太大。结果往往是“老师凭印象打分、学生凭关系给分”,就失去了过程评价设置的初衷了。实训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激励和管理,对于岗位职责明确的“生产型实训”来说,只要能做好本职工作,不出“事故”,就应该认为是良好的;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应该认为是优秀的。过程考核可以简化,主要以岗位职责的完成度作为考核点。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容易考核,也便于实施。考核点简化,对学生多一些正面的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在“生产型实训”中,通过“标准化”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对现行标准的思考、质疑、整改、验证、修订(整个过程需经过设计),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在一些发放的生产标准文件中,由易而难的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安全,不能引发事故,还要能被学生发现、可以被学生解决。

(4)可以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以监控实训全程。比如:除了批记录以外,还可鼓励学生用智能手机记录生产过程(照片和录像),作为实训监控的资料。此外,除了下发SOP规范学生操作之外,还可以将标准作业的范例分节点录制成短片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存到便携设备(如智能手机)上,随时查阅,在实训中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这样既方便,又能大大减轻教师现场示范的负荷。

(5)完整的“生产型实训”开展需要上下游工艺课程和检测课程的衔接,对发酵技术课程来说,要开展完整的发酵工程药物从产品到原料药的“生产型实训”,需要生物分离技术课程、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以及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4]。因此,“生产型实训”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工作,更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的协同结果。

4 结语

借鉴企业真实生产实践的组织和运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在高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开设“生产型实训”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要转变。采用岗位分组的形式,以生产规范文件对实训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同时引入岗位职责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方式,责权到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在实训中贯彻规范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去。此外,还要做好专业课程间衔接的工作,从全局的高度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工作。

5 参考文献

[1] 秦钢.高职发酵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时空,2012,8(2):107-109.

[2] 宋超先,韩敏.产教结合一体化工作室——厌氧发酵生产实训车间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7):5-6.

课堂实践教学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数学素养;陶冶情操;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83-01

目前的数学教学课堂实践证明,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所创新,既能体现教学经验的继承性,又能体现时代精神,通过数学教育实践引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的追求,以达到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独立的数学思维能力,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能够自己主动安排的,发散式提升自己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爱好。而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正可以有效培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很好的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转型。

一、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的侧重点应该以学习过程为基础。

教学评价,其实本质上是对学生学生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而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更多的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即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情况,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关注。其实关注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发现教育活动的成功与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好的思想和做法,达到极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其实,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其伴随和贯穿数学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关注具体的学习和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即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结果,教学评价的重心在“教学过程”上。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小学数学关于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其本质就是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主动性是否积极,在具体教学实践只能怪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数学的学习具有极大地兴趣和喜好,并十分乐意地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与同学开展交流合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要主动创设和谐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之中,教与学是恒久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和谐相处,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至关紧要的条件。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特点,即此年龄段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师性”。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若学生对数学老师有好感,由此便会对数学教学课程分外感兴趣,便肯用心用情努力学习数学,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数学成绩,且会把数学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取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效果。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主动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融入学生,和学生交好朋友,用心了解其兴趣、喜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重点给予那些“问题”学生帮助,提升其对数学教学的兴趣。这样,当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数学教师对他们的爱是真诚、深挚的,便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地营造关系和谐、感情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纽带,在这样和谐、快乐的浓厚氛围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功效。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如沐春风,心驰神往。同时,具体在教学中,要充分与课本知识融合,用各种发发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适时给予学生需要的评价,适时给予学生需要的微笑,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严谨。实践证明,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让老师用心关注、了解学生,让学生用心尊敬自己的老师,让课堂充满平等、民主、愉悦,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焕发青春活力。

三、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要多维度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时,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学生,评价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和肯定,用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全面发展。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十分渴望教师的鼓励,家长的认同,同学的赞许,特别是对于后进学生,更是在心理渴望赞许和鼓励。为此,老师要从多个维度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还可以延生至生活细节,让学生在生活细节里感受到老师的爱,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学生带着感情去学习数学,定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以激励为导向,主动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除老师主动评价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学生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开展自评、互评,双向进行,会起到意象不到的效果。其实,做到教学评价的多维度开展,要注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主要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是单一的过程,需要将各种维度的理念和实践融入教学之中,融入每一次教学评价之中,才能促进数学教学课堂充满活动,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人生修养。

参考文献:

[1] 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课堂实践教学第8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自身优势,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定位于培养专门性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在促进培养创新、应用性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首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学效果提升显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业包括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这些专业对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一样。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座谈等形式,我们发现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1实验学时压缩,无法兼顾各层次水平学生

从学时分布来看,一般化工类专业中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分别为32学时,生物类专业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总共24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总共32学时。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专业实验课程的新生来说,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及基础操作很多,限于学生的层次差别,教师很难在3个学时的实验课时中兼顾每一个学生。尽管学校提倡开展“导师制”,学生课余时间进实验室,但是限于学校实验室条件、教师的空余精力及学生的主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较为困难,使得部分学生规定时间内难以高质量完成实验学习内容,不能完全掌握实验操作。

1.2实验内容基础,缺乏创新性培养

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因为是低年级开设,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以及限于实验条件,难以开设创新性较强的实验。目前实验教学中开展的实验任务多是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课程引导探究

多年来,实验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教师在实验操作前进行课堂演示,随后学生进行重现[1-3]。限于实验室布局,难以让全体学生看清教师操作演示每一个细节,使得学生连模仿、重现都难以做好。加之教师忙于指正学生的操作练习,疏于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较多关注实验结果,较少关心实验过程。由此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验学习与理论学习的相互促进也难以保证。

1.4实验考核体系陈旧,难以客观量化成绩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检查实验结果,综合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给出成绩[4]。但是,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存在部分同学随意记录实验数据,更改实验结果,甚至会出现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由此导致教师给出的实验成绩难以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

2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逐渐进入各类课程中[5-8]。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在线交流主动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结余的时间回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提升教师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在实验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2.1重视引导实验课程预习

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中免费的“慕课”平台网站以及qq群等媒介,精选实验内容,通过平台上化学实验操作视频的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涉及实验基本操作、基本原理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包括玻璃仪器的洗涤和使用、分析天平称量、加热、药品及试剂取用、固液分离、实验原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上网观看。作为课前预习,可提前了解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等,这相对于仅看实验教材作文字预习更加直观生动、印象深刻,并且可以弥补课堂演示的不足[9-10]。

2.2加大实验课程内容讨论

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反复学习,并记录学习难点和疑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验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以问题为引导,精心设置实验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多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增加创新创造性实验内容

选择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增加创新创造性实验内容。例如,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在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加入了“利用鸡蛋壳制备葡萄糖酸钙”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提前准备鸡蛋壳作为反应物,实验的产品也与专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训练了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各个实验操作,实验态度极其认真,效果较好。

2.4实施多维度实验课程考核

教师全程参与实验的预习、实验的讨论、实验过程实施及实验报告批改等过程。以实验过程加实验结果的多维度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整个实验教学期间,教师全程认真记录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表现,随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实验预习情况实验交流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不断积累成绩。另外,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和效果的进步,给予鼓励性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以此提升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

3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物质合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基本操作,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合成技能、分析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责任,还对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实验教学工作中,结合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师全程参与,提升预习效果,增加创新性实验内容,实行多维度实验考核体系,对于实验类学科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刘向举.浅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81-81.

[2]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2.

[3]陈立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30):72-74.

[4]曹洪斌,申明金,陈莲惠.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1):91-94.

[5]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6]张颖.基于任务驱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19-222.

[8]罗天兰.基于微课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9]武宁,郑朝华,郝利君.高等院校分析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