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4 16:26:05

课堂安全知识

课堂安全知识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课堂教学;伤害事故;对策

每年都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因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而受到“伤害”,体育教师对体育安全事故可谓是谈“伤”色变,而体育课堂安全事故又是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落实体育课堂安全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体育教师出发, 从体育课堂出发,提出“一备四多”来落实体育课堂安全。

1、备好课,预防安全事故

体育课堂安全,预防是重点,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把好备课关,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杜绝侥幸心理,从教师源头杜绝安全隐患。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考虑周全: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深与浅,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和方法;备学生,知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体状况,定位合适的运动负荷;备场地器材,提前准备并检查场地是否平整,检查器材是否有损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与场地;备天气,提早关注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做出相合适的判断:室内课还是室外课,大强度还是小强度。

2、多落实,构建课堂安全

体育课堂当中体育教师须注意力高度集中,谨防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努力落实体育课堂安全。体育教师应加强三方面落实,一落实准备活动,让学生通过慢跑,做关节操等准备活动将肌肉、韧带、关节尽量打开,为安全进行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二落实组织纪律,良好的课堂组织和纪律是进行安全体育活动的有效保证,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课堂的组织,使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纪律地进行体育活动。三落实放松活动,体育课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后体育教师一定要落实放松活动,确保学生身体得到有效的放松,避免学生在疲劳状态下进行课间活动和学习。

3、多提醒,树立安全意识

体育课上学生的安全单纯靠体育教师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提醒教育和灌输,促使学生自身养成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课前提醒学生静心整理身心、不舒服要见习、不将尖锐物品放口袋、提前上厕所等;课中提醒学生不推挤、注意活动要求、互帮互助等等;课后提醒学生及时穿衣、喝水要少量多次、不进行剧烈运动等。从这三方面不断进行“唠叨”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自我保护意识,从学生源头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4、多沟通,确保课堂安全

有效的沟通可使体育教师获悉更多的隐性情况,可以让我们提前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确保安全第一。体育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沟通。一,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说出“难言之隐”,避免因隐瞒而造成教学安全事故。二,多和班主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家庭情况以及最近的行为表现;和学校领导沟通,及时向领导汇报体育器材和场地的损坏情况方便学校及时进行维修,和学校领导商讨学生安全事故预防机制和处理办法,清楚知道学校医务室简单的急救用具和具体的处理过程,方便救治时派上用场。三,多和家长沟通,将学生体育课堂中的正、异常行为及时向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在日常中获得家长好感,让家长明白我们是有责任心的教师,为今后的安全事故的妥善处理打下心理基础。

5、多学习,学会安全救助

课堂安全知识第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

一、食品安全学教学现状

《食品安全学》是一门多边界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与原理,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学》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食品安全学》的授课模式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而且,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课程讲解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不够。《食品安全学》是个综合概念,涵盖多门学科,内容繁杂,知识分散,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授书本知识外,还应与一定的生产实践相联系,使学生对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管理、食品流通等的认识不是停留在表面,增加学生的切身体会。(3)考核方式单一。当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对《食品安全学》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两部分,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授课结束后不主动提出疑问,平时作业有时无法独立完成。期末考试则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

二、翻转课堂概况

1.翻转课堂的本质。翻转课堂是相对传统课堂而言的,将传统课堂的课堂内外时间进行翻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美国RobertTalbert提出的课堂结构最为经典,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完成预习,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问,进一步达到知识的内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这正是翻转课堂的本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学定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理念发生了转变,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对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实现了翻转[3]。2.翻转课堂的特点。(1)教师角色的翻转。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疑解惑。有人质疑翻转课堂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其实不然,翻转课堂反而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来精心制作课前视频,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并且能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统筹安排[4]。(2)教学模式的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往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知识不再是单向式传播,转变为多向式传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因此会带着对问题的疑惑走进课堂,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5]。(3)教学理念的翻转。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变得多样化和立体化,增加学生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6]。3.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翻转课堂最早在美国应用并推广,随后传入中国,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翻转课堂已在众多理工科课程上得到应用,包括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如食品分析)。这些课程和《食品安全学》具有相似的课程特点,都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这些课程上具有很大优势,将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三、翻转课堂在《食品安全学》课程中的应用

1.课程教学前的教学安排。首先,任课教师先在校园公共教学平台上教学微课视频、PPT、电子教材等教学拓展资源,供学生观看阅读。其中,微课视频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精心策划,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后决定视频的难易程度,视频应风趣幽默,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视频不仅要突出强调教学中的重点,而且还要对互动策略等进行细致的考虑。任课教师应在课前根据学生情况布置合适的任务清单,包括观看微视频必选项和个人根据兴趣的自选项。同时,视频结尾由教师设置适量的问题,用来检测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的效果,并根据回答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梳理知识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在收到学习任务清单之后,要尽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微视频后的问题进行回答,及时总结记录遇到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2.课堂讲述时的教学安排。在课堂活动设计中,任课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课前观看和阅读相关拓展资料的情况以及课前测验的完成情况来精准安排课堂讲述内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只需要在知识网络上理清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不需要再一一展开。而对于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则需要安排和设计更为特殊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进行讲述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着重对国内外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了解国内外最新食品安全事件。在对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将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3.课后总结相关的教学安排。总结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90分钟的课堂时间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后,学生应及时梳理当日所学内容,记录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对疑惑和不足之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使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后,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贯彻“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安全管控的理念,组织学生到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品采后贮藏、食品加工、食品运输流通、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调研。在进行实习调研后,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及其成因,对教学内容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同时,通过实习调研,学生也能对日后工作的情况有所了解,对毕业时就业选择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结语

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但必须强调的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整体学习过程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所有的课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要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构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罗登林,徐宝成,刘建学.食品安全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24):74-76.

课堂安全知识第3篇

【关 键 词】教师;课堂;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20-03

一、什么是课堂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①同时,该概念也在多个心理学流派及其理论之中提及并且论述,但对于安全感的具体概念定义也由于各流派所持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别。安莉娟和丛中针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性地提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③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因而,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④

关于课堂安全感的含义,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够乐于自我接纳,具备对于课堂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教师能够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自信从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的形成因素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安全感,教师也需要安全感。⑤有研究者提出: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善,而教师心智发育成熟,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正因社会大众对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现象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探析。影响教师产生不安全感的因素表现在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和管理、教师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 社会背景层面。包括四部分:

(1)社会重视理解程度不够,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当前社会教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程度普遍较高,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宣传“读书无用论”,否定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成果,甚至认为教师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其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教师和学生本该和谐共处的关系不断受到挑战,一系列事件将教师这一角色推到风口浪尖上,特别是将个别现象放大化,以偏概全地将个别教育现象放在所有教师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心理不安全感,以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畏惧心理。另外,有些教师对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恐惧,甚至有的教师进入课堂后面对学生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不用心听课的现象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学生“出事”,但出于教师责任心和义务,又不能坐视不理,该种矛盾心理加剧了课堂上教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常常令他们焦虑不安。

(2)家长与教师的矛盾,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这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同样,离开了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也不完整。如今,每个家庭孩子数量较少,众多家长的精力集中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知识和能力、生理和心理上全面发展,也更加看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力求前列。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有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反而将希望全权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希望教师能够代替其教育孩子,错误地打着旗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教师”,将教育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全部落在教师的身上。无论是面对家长的“过分期盼”,还是家长的“过度放权”,家长和教师的矛盾始终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教师课堂安全感。

(3)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下,不利于教师思想稳定。教师职业从产生开始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尽管国家多次将教师收入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级别,但广大教师群体工资待遇仍然低下,影响其工作热情。有的男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兼职以维持家庭开支,故而无法将精力全部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至于课堂上时刻担心由于备课不够好而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处于忧虑之中,课堂不安全感明显。

(4)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剧教师课堂不安全感。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革,力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不少学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后,教师的创造力和危机感有所增强,但由于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失去监督和权力过分集中使聘任制丧失公允,“末位淘汰制”的滥用加剧了竞争的负面性。⑥教师聘任制改革后,大多学校粗暴地以学生成绩好坏、合格率多少、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采用末位淘汰制来对待教师。这一评评价机制不仅增强教师危机感,同时也加剧了其在课堂上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不利于教师教学的正常开展。

2. 学校环境和管理层面。学校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或者是学校整体氛围,尤其是学校的心理环境会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博尔洛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一般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及对教育的好感或厌恶态度的总和。⑦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师保持心情愉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地提升;差的教学环境则会影响教师心情,进而将此种情绪转化为不安全感带入课堂中,不利于教学地进行。同样,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上,公正严格、公平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增加教师信心,消减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能够帮助学校创建课堂安全感。

3. 教师自身因素层面:

(1)新老教师的内心焦虑。科技进步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教师的知识难以和社会发展同步,尤其老教师而言,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型多媒体教学,长此以往,老教师的课堂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攀升。对于工作经验不丰富的新教师而言,对教学不熟悉,课堂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教学无法得到学生认可,出现课堂焦虑和不安全感。

(2)教师自身家庭影响。教师家庭生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工作效率,教师与家人关系、对待子女问题等一系列家庭琐事,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分心,进而产生负面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教育的热爱程度、职业认同感、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教育理想与追求,也会诱发其不安全感现象形成。

三、构建有安全感课堂的措施

学校教师群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面对课堂安全感问题,一般均能正视并建立良好的应对措施。构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提出良好的应对措施,需要教师自身内部调节与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1. 教师自身内部调节:

(1)正视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首先,教师群体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问题的产生不是自身一方面造成的,也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正常心理现象,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与焦虑,妄自菲薄。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课堂上存在不安全感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和外在两方面寻求原因,保持心态积极乐观,采用科学的方式与技巧,从而理智有效地解决问题,切忌将问题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避免造成更恶劣影响。

(2)加强学习,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理应用这种知识授予学生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全面独立地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学生发展相关能力,做到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和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充分发挥应有的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提高心理协调水平,促进身心健康。⑧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关系包含相互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舒缓教师的不良情绪,并得到友谊和力量,恢复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课堂上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心理状态。因此,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朋友的沟通和交流,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是教师应对课堂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2. 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

(1)真正关心教师心理状态。当前教师心理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明显,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并提供及时帮助。学校在制定新的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特殊性,在安排教学任务(下转116页)(上接121页)时也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避免给教师过多压力。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增强教师心理归属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平等互助学校团体,能使教师保持愉悦心情并激发教师创造性,增强心理归属感;而消极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教师游离于学校之外,从内心深处排斥学校,排斥课堂,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心理归属感。

(3)科学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学校管理部门应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科学管理教师。针对目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避免“分数一刀切”、“唯成绩论”,教师业绩评定时考虑多方因素,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相结合,真正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优于学生,但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课堂不安全心感现象。如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的环境、制度、管理要多从教师心理发展角度考虑,以人为本,真正关心教师;二是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组织心理讲座,进行心理辅导和理疗,帮助舒缓焦虑,缓解不安全感,创造条件让教师自我调节,认真倾听教师心理的呼声。

注释:

①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②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③阿瑟.S.雷伯.李伯黍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④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9.

⑤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课堂与教学,2013,4:61.

⑥任颖.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新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2):54.

课堂安全知识第4篇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课堂教学;高职学生;《体育与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因素也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车祸、火灾、踩踏、暴力、溺水、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所造成的伤亡损害上,因此,生命安全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时代是学习安全防范技能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首要场所。如何从生命安全教育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保护生命,提高应对危机、避免灾难的能力,已成为教育专家及学校师生员工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究来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目前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阐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与内容,探究两者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期能为高职体育课堂介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素材。

1国内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1.1国外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在生命安全教育进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问题上,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生命安全教育理论思想,著作有《生命教育》。美国中小学开设了一门《健康与幸福》的生命教育必修课。从文献资料分析,美国的安全教育专家对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研究,多基于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进行,如提高认识、个人技巧、行为改善等,以其达到认识危险、评估危险、避免危险的能力。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分设体育与生命安全基础两门课程,体育课程包含了身体发展、运动技能、卫生、意志、心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内容,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则包括了自然灾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预防与处理等内容,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危险的能力,学会在出现危险时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

1.2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

我国对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较早的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学者,但总体情况还是滞后,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缺乏实践锻炼,学者也主要侧重于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生命安全意识的树立、生命安全知识技能传授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践不多。国内对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两者相结合的策略方法。当然,随着生命安全教育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2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关联性

2.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是提高自我保护、安全防卫、法制观念、健康心理和抵御违法犯罪等能力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涉及生活、生命、生存等各个方面,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

2.2高职体育健康第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育能力为出发点,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公共体育必修课。

2.3体育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一致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定位与指导思想上和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以身体锻炼为主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结合有其优越性,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两者有机融合是大学生获得生命安全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2.4生命安全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现实需求

生命安全教育自身的价值迎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生命安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诉求,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教育。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拓宽了体育教学功能,对当前和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平安校园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3.1生命安全教育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

生命安全教育和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的大背景,切合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急需完善的现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紧迫性和创新性。实施生命安全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是对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掌握和安全素养提高的养成教育,是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

3.2《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生命安全教育搭建平台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能更好地实践生命安全教育。通过搭建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平台,使高职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和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需要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应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3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

通过审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找到适合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载体,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的项目载体,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运动中、在项目内容中完成,激发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兴趣,提高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技能,最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4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1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4.1.1身体安全教育

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安全、运动损伤、急救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使学生理解各种危险的发生原因及防范处置方法,储备身体安全应急避险知识,熟悉自救、互救措施,并将安全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4.1.2公共事件安全教育

通过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等,使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安全准则,理解采取安全行动的意义,端正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锻炼对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4.1.3心理安全教育

通过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等主题教育,营造学生相互间信任、尊重、关心的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掌握调适心理状态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2生命安全教育与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融合的途径

4.2.1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应从培养社会安全责任感、学会运动安全技能、了解法律法规常识、掌握心理安全知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制订。

4.2.2教学内容选择

如选择安全救护、防身术、定向越野、拓展训练等运动项目,擒拿格斗、走跑攀爬等身体素质练习,紧急疏导、灾害自救互助、伤害应急处理等实战演习进行教学。

4.2.3教学形式设计

通过现有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种选项课,渗透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分阶段、分批进行授课,或者在全校开设大学生集中式生命安全教育课。

4.2.4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教师素质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专项技能以外的知识,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掌握,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与科学研究能力,并将获得的知识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

4.2.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而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一定的运动技能课教学中穿插一些安全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内容为遭遇突发事件的逃生练习,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险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团队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如果安全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需融入主题教育,通过学生活动体验、分享回顾、教师引导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结论

明确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书育人的实效。论证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实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搭建生命安全教育路径,积累体育课程改革经验,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培育校园生命安全文化,建立长效机制,开发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教材,发挥两者有机融合的优势。

作者:卓贤迪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生命安全教育初探.体育世界.学术[J].2011,(1).

[2]马忠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方向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6).

[3]王晓萍.大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J].黑河学刊,2011,(1).

课堂安全知识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室内教学;课程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8-02

国家对于青少年的成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同步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强、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体育课的展开促进了小学生身心成长,而在体育课程中,由于受到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小学体育课程中包含了比较多的室内体育课。室内体育课作为日常体育课的补充,对于学生丰富日常安全知识、体育知识、健康知识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体育课开展的必要性

现阶段,就大部分小学室内体育课开展情况来看,基本上室内体育课都成为小学生自习、娱乐或者休息的课程,大量的课堂时间由于学生散漫而被浪费。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课或者说室内体育课的不重视或错误的认识,因而也不能有效的利用体育课的室内时间,导致现阶段室内体育课被无端浪费。

室内体育课的开展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有着与室外体育课相当的作用,在室内体育课的课堂内,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室内教学传授安全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课准备知识、体育历史与体育精神等,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以及我们国家的体育精神和发展历史。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又为室外体育课的安全规范展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室内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室内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合理的方法,认真备好每一次课,并将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室内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主题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堂丰富的教育课程。

1、安全教育与室内演练

安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包括了日常安全、课堂安全、应急对策等内容的教育。在室内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当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生理疾病防护、日常生活安全、户外出游与运动安全、安全应急等内容,同时利用教室空间,邀请学生展开实际演练活动,如人工呼吸、漏电解救等基础的防护内容,在演练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以及错误行为的纠正和指导,加强学生的直接印象。在课堂最后,教师应当做好课程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课程知识,让学生牢牢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2、体育技能的理论传授

良好的理论指导对于开展体育运动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由于学习范围有限,实际经验缺乏,往往存在着盲目运动或者无效运动的情况。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的机会,向学生讲授人体主要的肌肉部位以及锻炼方法,人的生理构造以及防护措施等,让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并在室外体育课堂上加以实践,此时体育老师只需简单指导,学生便可以掌握练习技能,既节约了时间,又增强了运动的效果。

体育技能的理论传授应当讲求严谨性,防止知识传授的扭曲导致小学生后期不当的练习。通常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欠缺、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在教室内的实际演练来传授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通过短片介绍、图片演示或者收看一场实际的运动比赛,来直观的了解准确的运动技能以及其必要性。

3、开展良好的心理体育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始期,良好的心理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室内体育课的课堂上,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健康心理的讲述、娱乐小游戏等方式,为小学生开展心理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智。同时可以开展励志教育,帮助小学生在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其实现理想的信心,增强小学生的斗志,为祖国培养心智健全的优秀青少年。

三、室内体育课实践教学----以某小学排球运动规则传授课程为例

要想在室外开展好小学生排球运动,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知识,在室内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国某小学以排球运动为主题开展了一堂丰富而有意义的室内体育课程。

课堂学习目标是为了了解排球运动的发展历史,知道排球比赛的具体规则,并能让小学生对排球运动感兴趣,认真地学习此项运动。此次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排球的体育常识,学习的重点在于排球运动规则的掌握。

首先,体育老师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大致了解排球运动的概况,课堂上教师介绍排球运动起源于1895年美国人威廉・摩根,此人从海滩上渔民架起渔网的抛球游戏设计出了最初的排球,起初以16人制为标准,四人一排,故得名排球,后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又改为9人制,直到五十年代改为6人制。第二,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排球的简单规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了解的规则由学生自己介绍,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由老师来补充,相互交流来学习掌握排球的简单规则。第三,教师介绍主要的排球明星,了解我国女排的辉煌历史,通过几位排坛明星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女排辉煌的五连冠等战绩。例如袁伟民、郎平、孙晋芳等明星排球运动员;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赛、1986年第十届世界排球锦标赛等辉煌的五连冠比赛。

通过整堂课程的学习以及师生互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排球发展的历史以及在排球发展历史过程中我国运动员的主要辉煌战绩,同时还掌握了排球运动的规则以及人员架构知识,不少的小学生听了明星运动员的故事后都跃跃欲试,希望能在之后的室外体育课上一显身手。

显然,上述以排球为主题的室内体育课,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体育知识,拓展了其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规则的掌握加上后期室外的实际演练,排球课程的开展更加高质、便捷。上述这些效果是室外体育课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小学体育课由于受到天气、场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在室内进行,而由于现阶段学校和教师对于室内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大量室内体育课的浪费。小学室内体育课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小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同时通过心理体育运动的展开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智。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室内体育课的研究学习,掌握安全教育、体育规则、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技能,为小学生带来丰富的室内课程。

参考文献:

[1] 任志林.奚卫兵等.谈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J].体育教学,2012,(11):47-47.

课堂安全知识第6篇

摘 要 体育课上时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原因主体大约分为三个:学校、学生和教师,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保证。对于突发事故,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搞好体育课堂管理、全面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针对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政策,体育课堂才有保障。

关键词 体育伤害 原因 对策

从事体育教学工作20年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同志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认真付出,收获尚可,但细细总结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因为在体育课上时有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真有点防不胜防的感觉,这些问题好像是一个通病(我身边的体育同行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往往因为这些伤害事故引发学生及监护人同学校、教师在医疗费、伤残补助费等方面的原因调解不成而闹上法庭,又加上社会对学校安全的期望值高,体育课上一旦出点意外必成为社会热点,尽管学校为此也加入了校方责任险,没给教师造成过多的经济负担,但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那么体育课的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如何才能减少甚至杜绝校园体育课意外伤害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W体育课堂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体育课堂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不外乎这三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原因,二是教师原因,三是学生自身原因。

(一)学校原因

由于社会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的现象,又加上现在学校评价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的小学学校因对体育课程不是很重视,使得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没有标准的授课场地,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

(二)教师原因

1.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安全意识差,甚至责任意识出现了问题,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应付了事,“一节课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现象,组织不严密,活动过程乱哄哄,学生出现磕伤等现象就很常见。

2.教师备课方面的问题,备课不认真。备的不细,不备场地、器材、学生,不提前预判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课前准备不充分,又加上自己应变能力问题,这是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3.教师自己业务能力的问题,个别体育教师只重视技能的练习,而不注重体育的理论基本知识,讲解示范技术动作不细,甚至出错,那出现安全事故就不足为奇了。

(三)学生自身原因

我们不能排除个别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在体育课上出现运动伤害。个别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再加上教师讲课学生不认真听讲,甚至准备活动不认真做,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技术动作,不遵守活动规则,致使自己甚至别的学生发生运动伤害。

二、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对策

(一)齐抓共管,做好安全宣传,要想做好小学体育课堂的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学校就需要重视体育课的安全问题,并将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培养体育教师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大宣传安全知识力度。学校应当组织师生召开有关体育课安全的会议,进行知识培训。规划设计好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确保场地设施安全。

(二)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进一步规范好体育课的教学,对每一节课备课时除备场地、备器材等方面,必备安全,也就是说对每一节课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出了运动伤害能有效及时处理。教师应加强安全意识,体育教师应增强教学责任心,提高体育教学的安全防护意识,尽量规避因自身失误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在课前,体育教师还应认真地学习并了解教学教材,并根据教材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合理的安全教学进度,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节。还有,在进行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正确的运动要领之后,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运动状况,并对动作错误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此外,教师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尽量规避不必要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三)体育教师应在课前积极的了解所教班级中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安全档案,给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特别注意特异体质学生,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不能进行运动的学生,体育教师应对其进行劝阻。还有在进行体育活动中,教师如发现学生在运动后有不良反应时,也要及时的带领学生去保健室进行检查。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坚持体育锻炼,不光在每周的体育课进行体育运动,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课堂安全知识第7篇

【关键词】学数学 课堂练习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54-01

小学数学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基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作为落脚点和着力点,从课程安排来看,数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所以,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成绩提高、能力形成的重要方式,也成为课堂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误区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数学教学任务的达成、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成绩的片面追求、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不准等因素,导致正常的课堂练习存在着诸多误区。

1.以练习代替讲解,造成练习量过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处于初步的形成和发展期,小学数学知识点简单、课堂容量并不是很大,课堂时间相对较为宽裕。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高,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很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知识点完成理解之后,设计大量的练习来进行巩固和记忆,忽略了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知识点的完整理解。以练习代替讲解,加大了优等生的训练量,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是有效的,但是对剩余学生而言,训练量过大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内化和理解。从课堂的整天效果来看,以练习代替讲解对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利,也加重了所有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对练习内容合理安排,所有内容都大量的练习。

小学数学知识点较为单一,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多种形式,如记忆、练习等,教师在预设知识点的理解方式时,更偏向于练习。练习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一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却并非最好方式,教师对练习内容的理解不足,就不能合理的创设练习环节,导致几乎所有的点都用练习来强化。这种大量的练习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所有内容都大量练习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课堂练习时间过长,反馈和点评不够及时。

小学数学知识点简单给课堂留下了较多的练习时间,但是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环节和划分课堂时间时,不能对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反馈、点评等部分做出科学的安排,时间掌握上不够明确,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练习而压缩了反馈和点评的时间。这对于学生及时反省自身思维误区、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最终也影响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4.课堂练习难度较大,影响了练习目的达成。

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完成课堂练习任务之外,往往会安排一定的拓展练习,这些练习题的选取在难度上会比课内练习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从课堂练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当堂知识点,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消化和吃透的过程,影响了练习目的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

既然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就必须将课堂练习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让课堂练习成为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有力途径和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

1.钻研教材,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训练。

教材是组织课堂的依据,也是课堂练习的依托。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课堂体系从知识点的构建、点评的切入、训练的强度等方面有一个完整的预设,合理处理课堂练习的难度和针对性,在适当的时间段内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也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2.提炼课堂训练内容,让课堂训练效率高、耗时少。

小学数学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教学任务比较单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从繁杂的练习题中筛选出切合课堂练习的题目,要注重难度均等,适当照顾到后进生的理解和巩固,在知识拓展上,可以采用分层练习的策略。减少无效的训练时间。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3.合理分配课堂练习和讲解时间,让课堂练习和讲解相得益彰,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始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数学同样如此。数学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的分配上。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和点拨,课堂练习时间要适当的压缩,难度较小的知识点则可以减少讲解时间,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和时间,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数学能力的目标。

4.教师加强对课堂练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是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完成知识点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除了指导优等生之外,要更加注重后进生的中间层次学生的指导,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答题技巧等的不足,往往更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学生,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思考、掌握做题技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整天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5.处理好课堂练习时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单纯自主学习的策略,对一些难度较大、思维含量较高的练习内容要组织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严格把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数学练习更多的偏向于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首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合作学习时才能够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三、小结

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强化课堂练习的设计和指导能力,不断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让课堂练习成为小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珍莹,贾金花,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4:11.

[2]顾银霞.紧扣“三字”精髓提升课堂练习实效――浅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教学策略应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10:50.

[3]包丽英.让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行之有效[J].新课程学习(下),2012,09:8.

[4]王利敏,朱忠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和使用[J].教学与管理,2012,29:43-45.

课堂安全知识第8篇

关键词: 学数学;课堂练习;误区;对策

小学数学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基础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作为落脚点和着力点,从课程安排来看,数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所以,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成绩提高、能力形成的重要方式,也成为课堂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误区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数学教学任务的达成、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成绩的片面追求、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不准等因素,导致正常的课堂练习存在着诸多误区。

1.以练习代替讲解,造成练习量过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处于初步的形成和发展期,小学数学知识点简单、课堂容量并不是很大,课堂时间相对较为宽裕。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高,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很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知识点完成理解之后,设计大量的练习来进行巩固和记忆,忽略了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知识点的完整理解。以练习代替讲解,加大了优等生的训练量,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是有效的,但是对剩余学生而言,训练量过大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内化和理解。从课堂的整天效果来看,以练习代替讲解对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利,也加重了所有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对练习内容合理安排,所有内容都大量的练习

小学数学知识点较为单一,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多种形式,如记忆、练习等,教师在预设知识点的理解方式时,更偏向于练习。练习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对一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却并非最好方式,教师对练习内容的理解不足,就不能合理的创设练习环节,导致几乎所有的点都用练习来强化。这种大量的练习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所有内容都大量练习并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课堂练习时间过长,反馈和点评不够及时

小学数学知识点简单给课堂留下了较多的练习时间,但是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环节和划分课堂时间时,不能对课堂讲解、课堂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反馈、点评等部分做出科学的安排,时间掌握上不够明确,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练习而压缩了反馈和点评的时间。这对于学生及时反省自身思维误区、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最终也影响了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4.课堂练习难度较大,影响了练习目的达成

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除了完成课堂练习任务之外,往往会安排一定的拓展练习,这些练习题的选取在难度上会比课内练习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从课堂练习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当堂知识点,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消化和吃透的过程,影响了练习目的的达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策略

既然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就必须将课堂练习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让课堂练习成为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有力途径和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

1.钻研教材,有针对性的安排课堂训练

教材是组织课堂的依据,也是课堂练习的依托。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课堂体系从知识点的构建、点评的切入、训练的强度等方面有一个完整的预设,合理处理课堂练习的难度和针对性,在适当的时间段内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也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2.提炼课堂训练内容,让课堂训练效率高、耗时少

小学数学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很明确,教学任务比较单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从繁杂的练习题中筛选出切合课堂练习的题目,要注重难度均等,适当照顾到后进生的理解和巩固,在知识拓展上,可以采用分层练习的策略。减少无效的训练时间。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效率。

3.合理分配课堂练习和讲解时间,让课堂练习和讲解相得益彰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始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数学同样如此。数学教师要处理好知识点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的分配上。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和点拨,课堂练习时间要适当的压缩,难度较小的知识点则可以减少讲解时间,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和时间,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数学能力的目标。

4.教师加强对课堂练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是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完成知识点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除了指导优等生之外,要更加注重后进生的中间层次学生的指导,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答题技巧等的不足,往往更容易出现错误,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学生,让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思考、掌握做题技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整天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5.处理好课堂练习时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采用探究、合作的方式,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单纯自主学习的策略,对一些难度较大、思维含量较高的练习内容要组织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严格把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数学练习更多的偏向于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首先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合作学习时才能够集思广益、提高效率。

三、小结

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强化课堂练习的设计和指导能力,不断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让课堂练习成为小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珍莹、贾金花.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4:11.

[2]顾银霞.紧扣“三字”精髓提升课堂练习实效――浅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教学策略应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