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6 10:52:35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1篇

【关键词】 教育;经济增长;劳动力;贡献;实证分析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智力、品德甚至体力等方面的发展,使人类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与自然环境。教育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人力资本,体现出比其他产业更高效率的特征。首先教育再生产劳动能力,即人获取科学知识、技能、增进能力,由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成为正真的生产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其次,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发挥作用。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劳动力充分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是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从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角度来揭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

一、模型构建

从不同的教育程度劳动力角度来反映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7~2011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91%,使GDP累计增加2844.910亿元。

1997~2011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6702,远大于0.25[1],说明我国社会固定资产仍是稀缺资源,对生产发展的边际贡献最大。

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0854;高中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007;小学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014;初中教育程度产出弹性为-0.150。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合计为-0.086,远小于0.75。说明样本期间我国的劳动力过剩,边际生产力低,对生产发展的贡献很小。

社会固定资产和劳动产出弹性合计为2.521,大于1,表明我国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高。

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有较大的差别。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负,说明我国中小学劳动力人数过剩,现阶段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效率低。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初中及其以下教育程度与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相差0.236,若政府选择重点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战略,提高初等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可以增加GDP产出。

另外,由1997~2011年,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劳动力的贡献率比高中教育程度劳动力高2.044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劳动力比初中教育程度劳动力高19.494个百分点,所以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91。因此,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为2844.910亿元,这又充分地说明教育,大专及其以上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总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是稀缺资源,但是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很高,对生产发展的边际贡献最大。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过剩,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效率低,边际生产力低,对生产发展的贡献小。若政府选择重点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战略,提高初等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可以增加GDP产出。这充分地说明教育,特别是大专及其以上的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用美国样本估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般得到:

[2] 林勇,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及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3.06.13-16.

[3] 陈彬,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认识的历史回顾[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高等教育),1996.4.17-21.

[4] 王琴梅,殷培伟,姚宇.我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驱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1.05.18-21.

[5] 叶茂林,郑晓齐,王斌,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1.89-92.

[6] 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03.94-101.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2篇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智,当然就是指的智力。体,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共和国做更多的贡献。美,指的是美育,即一个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劳呢,现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劳动。咱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是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智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体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四、美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五、劳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3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4篇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本文主要阐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分析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部分人对体育教师常用的说法,也许当时的体育教师就是这般情形,我们不去考究,冈为80年代以前中国的体育还未兴盛,民生水平并不富裕。可是现在,有人曾想把体育教师上课的课时打八折,也就是说,1节体育课等于其他文化课的0.8节,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体育教师等于0.8个其他文化课老师?可见,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还是有不少模糊的认识,就连个别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没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还认为体育只是让学生打打球玩玩而已,体育教师从事的只是简单的劳动。有这样的认识,当然不会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有正确的评价。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引起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书中有云: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对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现代意识、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它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每个的成长,或长或短都必然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才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成员体质的强弱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快慢,同时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们体质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最积极的因素。而学校体育正是在这方面既为未来的社会劳动者打下了一定的体质基础,又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和练习方法。历数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无一不是在学校体育这个“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攀登体育高峰的。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学校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显然,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评价一个人的劳动价值不可忽视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特点和从事的劳动的特殊性,离开这一点,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他的劳动价值。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师虽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的。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并在练习中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的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却是潜在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获取、技术战术的掌握、示范保护的完成,对教学中学生各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复杂情况的分析,综合和处理、对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这种特殊劳动体现在:

1.体育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蓄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这么明显、突出和迫切。因为人的体力退化较知识的老化要快得多,人的运动青春是短暂的。也冈为如此,国家才给予优秀运动员优厚的报酬和奖励,在国际比赛中设立巨额奖金。到一定年龄后,体力下降锻炼停止就会动作呆滞,技术生疏,课前不进行运动技术的备课,课堂上表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2.由于学生体质、性格、技能的明显差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这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老师在广阔的露天课堂上,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拿支粉笔在室内教学不能不说要辛苦得多。

3.对体育教师劳动的评价与其他学科亦有不同之处。如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就不能单从多少来看,更重要的是要有“活”的标准,即学生体育“三基”的掌握,体质的增强,运动人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因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运动成绩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就出现了不设岗或拿体育教师的劳动与其他教师的劳动作横向比较,用一般教学程序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实验等来衡量。认为体育教师既不批改作业又不做实验,很清闲。殊不知,体育教师除完成体育教学外,还要承担课外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大量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是在其他教师下班后进行的。

4.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大的教学效应。因为从体育教师劳动作用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活泼乐观等优良品质,也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5篇

关键词:劳技育人;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它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程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劳技教育就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它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操作技能、认知(知道、领会)和情意(接受、养成)及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更好的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思想,更好的发挥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劳技教学贯穿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经常进行劳动,“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出特殊的教育功能。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重视作品质量的习惯,认识劳动的意义和珍惜劳动成果等。除此之外,还具有实践性。劳技教学过程主要以操作技能为主,并体现出寓意于做,做中受育。以工艺“小蓬船”制作为例,先要在一定尺寸的小木块上进行测量、划线,画出船甲板、船侧板图的线条,再进行正确的锯割、锉削整形,使船体呈上宽下窄状,然后在船体的适当位置装上船舵、风帆、五星红旗等附件和设备。还注意介绍发明家的事迹,爱迪生、包起帆等中外发明家的事迹,介绍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与高架桥、地铁、汽车产业、计算机产业等息息相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动手和创造欲望。因此,劳技教学中的情意目标得到落实,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营造育人环境也相当重要,劳技室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认为劳技课是付课,不重视动手操作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营造一个育人环境至关重要。要让这些学生也认识到提高劳动素质的重要性,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技室规则,条款中有爱护工具、环境卫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和培养等,形成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守,才能更好地进行劳技课教学。因为劳技课教学涉及到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加工、室内环境卫生和操作安全等诸多因素。通过在教室里布置名人论劳动的名言,让名人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爱因斯坦。“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多么响亮的话语,催人奋进。这些名人名言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劳技教学融合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工艺制作是劳技教学和美育的有机结合体,体现在劳技内容的工艺性和劳动过程的情感性。

工艺作品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它强调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作品艺术性,包括整体结构的合理、美观等,这些本身就包含了美的因素,如上工艺“牙签贴画”制作课时,

通过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和实物作品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牙签贴画工艺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鼓励学生构思设计作品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牙签贴画作品的构思设计,并用草图表达。

组织学生交流设计,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设计图案,并用语言表达设计构思。教师及时点拨,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修正、完善设计。同时注重分层教学,允许部分学生模仿范例设计。用设计图稿放在黑卡纸上,进行图案描印,并提示印稿技巧。学生设计出《相思》、《翠竹》等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劳技教学注重动手技能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不断发展的阶梯和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和发展“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在“笔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把识图、划线、锯割、打磨、胶结等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分成几个课时进行教学。上课时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十分注重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

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笔筒尺寸等要求外,多动脑、勤动手,在笔筒上贴上祥云图等附件或者在笔筒的面上进行镂空等操作。很多同学在学习中肯动脑筋,所做的作品也比较有新意。制作的笔筒不但尺寸精确,而且装饰精美。在参加“CAXA杯”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中,我校同学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多次获工艺木工项目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每次的制作课上,我都要求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在原来的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也开发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劳技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爱好是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原始驱动力,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作为劳技课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我在科技教育中,指导学生多次获市、区少科站组织的小发明方案设计、小发明作品,“三模”等比赛奖项。我指导的学生在2009年上海市动手做大赛上,人工岛创意模型荣获一等奖,创新作品“船舶超载简易预警装置”,获25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二等奖。实践证明,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以和谐地发展。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通过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和优化设计等,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参与探究的气氛更浓,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重视情意发展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当前提高劳动技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创造性劳动。他说:“双手的工作跟有意义的创造紧密地结合,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的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思想教育是学好劳技课的动力,掌握技术知识是学好劳技课前提,操作实践是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还在于它能够真正地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实现技术与能力的提高,品尝到作品完成所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杂志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09年3月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6篇

论文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的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基础却是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传授,技战术的演练,示范保护的完成,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各类情况的分析和处理,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等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具有一般劳动的三种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体育教师的劳动在这三种形态中与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出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那样明显、突出和迫切。体育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努力保持一定的体能储备。人到一定年龄后,体力必然下降;锻炼停止一段时间,动作就呆滞,技术就生疏,平时不进行身体运动的备课,课堂上就再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点。

其次,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性格和运动技能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个性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教师的劳动场所多在室外,他们除了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外,还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之其它课任教师不能不说要辛苦许多,这是体育教师劳动过程中流动形态的表现。体育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劳动成果),如前面所述,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特征。

再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多的教育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劳动范围。他们除了校内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外,还有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交流辅导等各类工作。仅就校内来看,他们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大20%左右。从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来看也是如此,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乐观活泼等优良品格,以及娴熟的技巧、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动作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相适应的,这既是体育引起他们关注和追求的原因,也是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所深化的原因。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重要的,也是体育教师劳动效应的客观反映。

三、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表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这种价值在通常情况下既可观察得出,也可用定量的方法测量出来,这是一种有形的价值体现。

2、体育教师的劳动创造了大量的潜在的无形价值。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这是一种以意识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无法进行测量的无形价值。

3、体育教师的劳动影响着未来一代社会劳动力的质量。

4、体育教师的劳动促进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

5、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也表现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上。体育教师的劳动不仅通过学生体质的增强而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智力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培养他们智力的发展。

四、结论

1、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7篇

【关键词】试论课改提高劳技教学质量

党的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动员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极大地振奋了党心,鼓舞了民心。在最近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明了对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殷切期望,并对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教育系统更加办好教育、社会各界更加支持教育,做出了新的重大部署,意义十分深远。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热点和难点,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教师就需更新教育理念和内容,重新定位,找准教改中的着力点,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劳技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

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第8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劳动技术 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