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8:58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1篇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

1.1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

1.2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

1.3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2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2.1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①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②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③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⑤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⑥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2.2规范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2.2.1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2.2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2.3统一的会计科目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改革;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对预算管理有着直接影响,首先,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预算改革反映出来的单位财政收支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调整会计核算工作,保证单位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其次,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是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保证。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能够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对后期合理安排资金运行以及保证收支预算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两者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能力。,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这对事业单位履行自身职能,顺利开展公益性事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至今有超过10年,随着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预算改革结构已经逐渐完善,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化特点越来越突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预算的编制要依据要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做好实地调查,认真测算,科学编制;最大程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考核、评价预算编制过程和执行结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基于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信息核算,是单位财政收支行为和细节的具体体现。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协调性不足时当我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是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法模糊、项目支出预算和会计制度不协调、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协调、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等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①编制的预算失真,不能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这主要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有关;②部门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预算编制质量不高,难以实现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③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超支浪费等不良现象频出。(2)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①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无法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②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当,科目范围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会计核算业务的需求;③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质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事业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有效协调

1.规范事业单位部门的核算方法

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对完善预算管理以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解决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问题迫在眉睫。推进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首先要明确以及规范行政部门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行政单位的经营事项应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方法,此过程要注意与财政部所规定的会计核算新规定保持一致。事业单位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适当扩大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通过对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调整和规范保证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另外,事业单位应对基本支出范围和项目支出范围进行明确,并对各部分进行会计考核和监督,从会计层面规范行单位的财政支出情况。

2.规范预算编制方法,加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预算编制是反应国家财政资金情况的重要依据,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对完善预算管理以及提高资金利用率有着重要意义。其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工作细致化,明确事业单位各部门权责,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延长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并采用当前最先进、最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结合单位部门的基本情况编制最合理、最实用的预算。同时还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报表制度和有效的反馈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其二,对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合理运用权责发生制,优化会计核算程序,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现金收支行为,以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其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不仅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有建立专门监督部门,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管控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合理设置预算、核算科目

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突出预算编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预算编制的全面化和精细化一方面要求财务人员熟知会计准则,对会计科目的划分统一口径;另一方面要依据新的预算法,将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纳入到会计核算范畴内,同时要加强支付制度和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对会计科目的调整要依托于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此外,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的灵魂部门,应加强财务部门与单位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从多方面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在保证单位部门预算完整性的同时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这对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纰漏机制,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纰漏真实性和全面性,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扩大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注意增加事业单位非会计信息的披露,比如事业单位经营过程中品牌的发展形势及受众对服务的满意度等这些方面的信息披露,从而能够从侧面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经营情况。另外,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比较容易出现信息舞弊领域的信息披露问题,注重对这些领域信息的披露处理,以便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

4.提高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是在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扮演者重要角色,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对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帮助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和掌握会计准则和预算法。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岗位责任感,单位可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另外,事业单位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紧抓预算与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完善预算编制方法,降低预算编制风险。

三、结语

预算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在肯定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脱节的问题。会计核算是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两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对预算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机改革成果最大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保证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上本文对事业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有效协调作简要分析,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舒.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48-49.

[2]杨洪.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1):89-94.

[3] 甄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2014,(5):180,190.

[4] 郭秋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中外企业家,2014,(35):68-69.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3篇

单位后勤从2008年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对集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控制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致使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后勤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科目的分类和计算口径与预算项目的分类和计算口径不同,造成会计核算数据无法与预算数据进行比较。(2)直接修改预算指标无法真实反映预算的调整数,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3)预算控制与决算出现脱节,没有实现预算与决算信息的相互融合。

2.实务操作中如何才能做好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紧密结合

在进行预核结合的实际工作中既要避免偏预算或偏核算的倾向,又要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管理效率,就成为管理者研究的课题。根据集团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预算管理为导向、会计核算为基础,两者有机结合,将预算管理融合于单位财务控制和财务计划中,并通过会计核算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这一目标。通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预算制定严格考虑核算的适应性。从信息量上看,预算与会计核算两个系统是相通的。如果最初的会计预算可以和最终的会计决算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会计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结果在内容、信息,以及信息的传递上均无差错,预算和核算就是一致的,这可以保证集团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因此,预算报表体系在结构层次、经济内容、原则上也应与会计核算报表体系保持基本的一致,即主体一致、控制目标一致、用于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基本一致、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基本一致。理论上说,核算单元划分到哪一级,预算的编制和下达就应当落实到哪一级;相反,如果集团要求从部门甚至个人编制预算,那么内部会计核算也应当细化到这一步,否则这两种预算提供的信息就无法相互传递、验证和鉴定。(2)核算时要充分考虑预算管理的要求。①集团对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项目管理等在遵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按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在集团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如果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由专门机构负责制定会计科目,并明细到一定级次。在已经规定的会计科目级次上,下级核算单位既不能增加科目,也不能减少科目,以保证数据的汇集能够自动完成。各核算单位设置科目的明细程度以满足本级的预算管理需要为最低原则,如集团在进行预算考核时,如果要单独考核下级核算单位的业务招待费,则会计科目的设置至少要能够满足单独核算业务招待费的需要。②为准确反映集团的“专项支出”发生数,通过统一规范的标准编码体系的建立,使在一个账务系统里能够同时生成“财务会计”和“专项会计”两类账簿,从而较好地满足某一专门项目对经费的管理与核算要求,减少因核算规则不同而引起的理解差异,实现了预算和核算的协调统一和共赢。③预算对核算的影响要注意把握一个度,预算指导核算,但绝不能为了预算而核算。(3)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高度集成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软件,不但可以增强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质量,还可以减轻其中的工作量,使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上,同时也使核算工作更细致、更全面地满足集团管理对会计信息不断提高的要求。(4)选择适当的差异处理方法。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无论在体系的建立上设置如何缜密,差异的产生是不可避免,因为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对出现差异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办法:①预算调整法。集团年初下达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但如果涉及集团内部体制与机制革新和调整等重大经营环境变化,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由预算责任部门逐级向集团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说明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因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导致预算执行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责任部门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集团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预算委员会或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②核算调整法。对那些可明确到相关责任人、相关责任主体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账务处理的差异,由会计人员根据相关凭据直接进行账务处理。③待分法。对在当期进行考核可能会造成不公正或难以考核,但不进行考核又无法进行解释的差异,可以在下期预算的修订中考虑前期不可预计项目对预算的影响,滚存到下期预算中进行考核。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4篇

随着现代财政预算改革工作的逐渐进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预算工作编制之上,会计核算工作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被逐渐淡化和削弱,还出现了预算单位主体现象受到撤销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难以实现与制度改革的同步进行。

(一)预算单位难以实现会计监督

根据《会计法》相关规定来分析,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单位所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给予一定的监督和核算,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搜集、储存、处理、输送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单位可以通过调节、控制和指导等有效的工作制方式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合法、合理、有效的评价和考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加以影响,从根本上达到前期制定的工作目标。目前,很多基层预算单位所开展的会计工作大都是把核算作为主要方法,受到不规范基础工作、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虚假会计信息的影响,导致会计核算地位受到影响,严重阻碍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基层预算单位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基层预算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渐深入,其各项收支预算、决算已经开始实现逐步公开,因为预算单位所设置的会计核算科目较为简单,预算编制口径和核算口径难以实现一致,有的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难以给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有的单位领导仅仅把预算数据看成会计核算数据,从而导致预算单位管理阶层难以对其信任。

(三)会计核算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为了能够保证会计结算相关信息达到安全性的标准要求,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很少能够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较为孤立的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只有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因为有的信息较为滞后,很难在预算决策或者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多有效的作用和价值。

二、提升基层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相关措施

在基层预算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行影响下,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地位给予规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层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开展。

(一)明确会计核算工作重点

基层预算单位在对用款额度进行申请之前,需要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要求以及用款的具体性质、用途来申请财政授权和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会计核算工作重点需要进一步转移到核算预算资金之上,还要对实际运行成本加以核算。在全面预算工作逐步开展的影响下,基层预算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把行政事业性收费、各项税收、罚没收入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都纳入到“应缴财政专户”以及“应缴预算款”体系中给予核算。对于预算单位各项没有实际控制的收入则需要交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的安排,所以,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的工作重点就是需要能够全面、准确地对预算单位的运行成本进行反映。在执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能够把核算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监督、核算共同实施的层面之上。在预算单位收支预算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影响下,社会有关部门开始注重预算单位各项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绩效。会计核算工作在提供相关核算信息的基础之上,需要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以建立,充分发挥出会计监督工作的实际职能,通过指导、调节以及控制等有效的工作方式来对相关的经济活动给予合法、合理的评价和考核,并采取实际的措施加以干涉,从而保证实现财政性资金支出的实际预期目标。

(二)扩大权责发生制使用范围、明细会计核算工作职责

我国现阶段基层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权责发生制明确指出财政应返还额,并将其限制在正常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范围之内。在政府采购范围逐渐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逐渐深入的影响下,预算单位因为接受劳务、商品形成了更多的债务,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预算单位实际支出情况进行反映,只有扩大全责发生制的会计事项范围,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预算管理改革工作逐渐深入的印象下,预算单位会计工作执行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出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职能,就需要立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尽可能满足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的实际需求,从而合理、科学地对预算单位实际收支预算的执行进行全面反应,给预算编制工作提供更多的有力依据,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还需要结合财政批复的实际收支预算来对各个明细科目加以核算,从而为预算单位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有力信息和数据支持。

(三)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信息公开和共享

在基层预算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实施的影响下,为了能够满足财务公开和财政预决算提出的相关工作需求,预算单位的会计信息可以他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形式实现社会公开,会计信息也不再作为预算单位的独有秘密,会计信息的公开化也对核算工作提出了较高的需求,只有保证科目核算、设置内容达到统一、规范的需求,并将不需要保密的信息及时阳光公开,才能够为其他部门所制定的发展计划以及发展需求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并非孤立的个体,需要与其他管理系统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深化发展的影响下,会计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要求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并改变孤立系统的角色和地位,成为预算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会计核算系统尽可能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共享,会计核算系统利用其他管理系统的信息自动形成相关数据和会计凭证。其他的管理系统可以利用、查询会计核算系统的有力信息,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在管理决策的价值和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信息的运用和使用效率。

(四)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会计人员作为基层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影响者,其综合素质将会对整个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强化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导他们对先进的核算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并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财政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利用原有的信息平台,融入新的管理工作方法,有效结合集中支付和会计核算两种不同工作方法,从而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束语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5篇

(一)管理方面提高预结算审核效率,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得工程造价的预算和结算工作更加便捷、准确,切实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二)经济效益方面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结算审核工作,可以使合同双方对工程的成本和造价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减少资源的无故浪费,降低工程成本,切实保证双方各自的利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四)企业信誉方面提高预结算审核的效率,可以确保企业在合同规定的施工期限内完成工程的建设和结算,保证工程项目的及时交付使用,从而使得企业信誉得到保证。

二、影响预结算审核效率的因素

预结算审核工作必须兼具准确性和高效性,以确保审核速度和质量,保证审核工作的高效进行。而在预结算审核工作中,影响其效率的因素也主要是以下这两个方面:(一)速度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由于数据庞杂,信息量巨大,而且涉及范围广,专业众多,对于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而言十分困难,也就使得预结算审核的速度难以提升。(二)准确1.定额预算不合理。因缺乏调查,无法获取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导致补充定额或者换算定额不合理。2.工程项目变动频繁,造价过程中计算基础选取不一,造成计算错误。3.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在结算时巧立名目,计算过多的工程量以及高估、冒算等。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准确性。(1)对施工图进行严格的审核和预算。为了方便预结算工作并给结算提供有力的依据,要求工作人员重视施工图的预算工作,并保证其预算编制具有准确性。首先,应该对工程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对全部的施工设计图和工程资料进行掌握和了解,按照规范的计算工程量的标准进行计算。将从设计图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记录并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出现交代不清楚的地方,应该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按照相关施工规范中规定的施工方法进行考虑。要正确地选取计算公式,按照“一次算出、多次使用”的计算原则,将计算出的数据形成数据表,以方便下面计算过程中能够直接使用,这样能够大大缩短编制时间。其次,采用统筹计算法合理安排计算工作量的顺序,对“三线一面”这几个基数灵活运用,防止错算、漏算和重算,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快速性和正确性。再者,套价要准确,预结算必须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际的工程造价,按照定额书的规范进行合理套价,最大程度地将漏项几率降到最低。预结算人员对实际施工中,人工、机械耗损以及建筑耗材进行合理的测定,这样才能够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最后,编写科学的预结算说明书,要求预结算人员把预算编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编制依据进行系统的整合,这样能够方便补充预算和完善预算编制,确保准确地进行结算工作。(2)对现场进行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目前,大量的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时都采用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因而大部分都缺少可以直接套用的现成的定额子目。因此,相关审核人员必须亲自进入到工程现场去收集关于工程新结构、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相关资料,以及和这些有关的人工、设备以及工程耗材等的用量,然后进行补充预算编制定额,这样才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编审工作做好基础。(3)做好和预结算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变更的收集工作。具体包括经变更的设计图纸、施工合同以及会审图纸记录、变更通知、洽商好的工程记录以及材料差价和签证凭据等。并不断按照项目变化进行相关的变更和积累,这将是工程结算过程中的重要凭证。为了使以后的工程设计能够方便、快速、正确地选择合理经济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相关预结算人员要收集并积累大量的关于经济分析工程技术的材料,这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4)准确计算和整理变更工程。预算是结算的基础工作,为了达到最终的结算目的,预结算人员务必要做好变更工程的计算整理工作。通常情况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变更,尤其是工艺复杂的大型工程。这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先对会审记录中设计变更、变更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审核,并做好内容修订,方便进行准确计算。变更结算要具有时效性,否则会造成重复结算或者漏项等。计算变更时要将变更通知和变更图纸及时清理,力求结算达到“快、细、准、全”的目的。

三、提高预结算审核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目前,预结算审核采用的方法通常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以及分组计算审核法等。其中重点审核法能够将工程审核中的重要项目提出来进行审核,这种方法的侧重性很强,效果比较好;全面审核法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对工程量少的工程,这种方法能够全面细致地进行审核,但是它工作效率很低,对于紧急项目的审核或者大规模项目的审核显然不适用;对于复杂的工作,实践中采取最多的就是分组计算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工作效率高、速度非常快。为了提高工程审核的效率,建议在工程审核中采用分组计算和重点审核相结合的办法。把工程项目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划分,将划分成的小项目按照一定的差异进行编制分组,然后进行审核。对于项目中那些没有规律的小项目,采用重点审核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审核效率。除了采用科学的方法之外,还要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随着工程结构的不断更新,审核人员原有的技术知识架构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审核工作。审核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且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做好预结算工作。(一)借助工作造价单位提供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外出深造学习。熟悉掌握投影原理,扎实基础。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更新的软件以及审核方法应及时掌握。企业应该做好考核工作,以便对审核人员进行有效的督促。(二)提高审核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审核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单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进行宣传,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督促审核人员自觉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四、结语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6篇

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保障我县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反映乡镇财政收支全貌、规范乡镇预算债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财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完整方向迈进。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总会计核算职能上有缺位。目前乡镇财政所设有总预算会计、企事业财务专管员、农村财务专管员、惠民补贴一折通专管员、非税收入及票据专管员、经费会计及出纳等业务岗位,而其中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有的调控、核算职能却有所弱化,现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全面反映乡镇财政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支状况,诸如乡镇惠农补贴类、民生救助类、村级三项资金类、涉农涉企专项建设补助类、乡镇融资债务类等项目平台资金,执行着单项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多数采用县直接支付和直接报账单独结算模式,未全额纳入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统一核算,发挥不了总预算会计资金总关口、总核算、总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完善财政所内部监督机制,不利于确保财政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2、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待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推行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业务的规范,同时提高了乡镇财政财务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在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加大、项目逐年增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们的会计基础工作尚有以下欠缺:一是财政预决算核算统计口径不统一。目前个别乡镇对预算外收入核算口径把握不清,出现了预算外收支业务放在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账套中核算反映;总预算会计将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支出与预算外支出核算“两账合一”,不能直观反映乡镇财政预算内和政府预算外支出的实际情况,导致乡镇总会计在编制预决算报表时取数随意性较大、选用核算科目的选项权较大,年终容易出现人为调节预算外支出或挂账,导致预算支出不实情况的发生。二是账簿设置不健全,有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现象。部分乡(文秘站:)镇总预算会计账簿及辅助台账设置不健全。有的不设预算指标账或以表代账;有的即使建立了指标账,但平时记载不及时,年终突出补记;有的不设财政周转金总账和明细账,以表代账;有的对往来款项明细核算不清,往来单位个人名称或资金性质记载不明。年终报送财政决算报表经上级主管部门调整有关数据后,对调整事项未及时作会计处理,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问题。三是预算收入记账核算不及时。由于国税、地税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区域管理体制不一致,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够按月及时地向各乡镇财政所提供月度税收入库报表纸质资料,加之各乡镇每月未入库税收有调增调减事项,需经县财政部门认定后才予确认,致使乡镇总预算会计不能在账套中及时核算每月税收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往往只有在每年度终了时,县镇财政结算才一次性记账核算。

3、 往来资金长期不清,资金占用过大。笔者经调查发现,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和原财政周转金账套中,财政性债权债务发生时间久远、累计余额较大。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以上的事项较多,累计余额也较大。由于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长期挂账往来的有效性较差,有些往来已根本不存在,有些因会计人员业务核算错误,应将收支核算业务记入往来科目核算,有的确实成了无法清收的呆账、死账,也容易给单位不法人员产生经济舞弊行为提供可能。

4、财政报表信息失真。在乡镇财政审计中常见到的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财政收支数据“掺水分”。乡镇政府迫于上级财税收入指标考核需要,想方设法“做税”或“引税”,从而虚增收入;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受收入来源少、支出保障压力大、基建投入多、债务负担过重、增收节支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年终出现财政赤字多,但为了谋求面子上的收支平衡,只好采取虚减支出、赤字挂列“暂付款”或部分“暂存款”转为收入,任意调整往来科目。最终导致财政决算报表数据不真实,给决策者带来决策上的失误。

5、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到位。目前乡镇政府财政性资金收入基本纳入了总预算会计账户归口管理,收入缴存入镇财政所预算专户;但所有的支出拨款未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仍通过镇财政所预算专户再转拨至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专户,再由镇会计站账户支付结算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者用款单位,从而不利于乡镇总预算会计加强对用款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资金的适时监控。

二、加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受财税政策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二是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财政财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核算错误。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完善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应当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债务管理的要求,适应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核算要求,适应财政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乡镇财政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与镇村债权债务审核与管理,完善拨款支出的审批流程,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结算制度,充分发挥乡镇总预算会计职能作用,有效控制各项财政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二是增强乡镇分管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单位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财经法纪观念,深入学习财政、税收、财务等重要法律法规,提高财经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理财、管财和治财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支持会计人员坚持会计原则,履行会计职责。

三是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充实了部分年轻干部,由于部分会计人员良莠不齐,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还 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会计核算工作的素质能力。要使这些同志尽快能够适应和满足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需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整合现有财政会计队伍资源,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政会计人员开展业务检查辅导活动,增强财政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财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7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预算管理;结合策略

本文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分析现代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如何借助财务部门的力量,有效地对预算进行深入管理,全面提高预算编制与执行有效性。

1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内涵简析

1.1财务会计内涵

财务会计主要指的是在财务会计法规的指导下,按照财务工作管理的基本程序,对事业单位主体内的所有资产、资金流动、负债、经营往来账目进行管理的形式。财务会计要对单位的资金运转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要在预算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核算,从而使与单位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证。财务会计主要反映单位财务的基本情况,形成具体的财务报告,及时的传递财务相关信息。财务会计工作是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它通过一定程序性的操作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并且参与提升单位效益,促进项目有序发展等内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主要向上级财政主管部门负责,主要以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为依据,按照相关的财务会计科目,编制会计信息报表,提供必要的会计验证信息,促进单位预算的有效执行,并且进行必要的预算执行成果评估,促进单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效地落实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现代财务会计工作面向资产、负债、所有者收益,要做好财务分析的项目促进预算的有效执行,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1.2预算管理内涵

预算是根据单位的工作项目,对各种财务资源进行的预算分配,预算管理是对单位各部门、以及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考核、控制的有效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合理的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实现科学的资金管理与财务分配。现代预算管理要有明确的计划性、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并且合理的组织交流活动,要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价值联系,并且形成完善的沟通手段,预算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达到激励员工的干劲,避免日常管理中的盲目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必须要体现出有效的协调性,能够以数量化的方式明确管理的标准,并且运用财务手段监控日常业务工作,切实消除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行为,因此预算必须要体现出事前控制、事中调节和事后总结作用和程序性,能够在财务部门的相关数据和控制支撑下,不断完善预算的标准,达到有效协调差异,起到鉴别推动作用,发挥出预算的实际功能。

1.3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协调

现代事业单位的改革深入进行,要求在财务会计与预算方面达到有效的协调,只有实现预算与会计制度的协调,才能形成完善的以财务数据为保障的良好运行体系,从而使事业单位承担的各项事业单位任务有序高效的运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正在向着科学编制部门预算,集中实行政府采购,完善国库支付制度,实现向收支两条线的方向发展。在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财务会计关系更紧密,只有发挥出财务会计管理对预算的监督与协调作用,才能促进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从而在预算阶段就注重收支核算的准确性,达到有效地分配资源,合理地进行各项支出,全面提高支出效率,并且反映出事业单位改革情况,达到全面科学核算的目标。

2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问题

2.1两者不能有效对接

当前有些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方面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主要由单位各部门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进行预算编制,由预算规划部门进行总体汇总,由单位领导进行逐项把关审核。但是预算编制部门与财务会计部门管理对接不足,存在着相互分离的现象。首先,在相同科目的内容不同,例如,水电煤气费在会计核算中的内容与预算编制中的内容存在着相分离的现象。其次,还有预算编制项目往往从不同的科目列支,有些有专项资金的可以列支到专项当中,还有些预算项目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因此只能调整列支到其它的科目当中,这就存在着两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对两者有机结合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最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预算变更的速度远远比会计核算的速度快,这使得财务会计的管理跟不上预算发展的速度,因此影响了财务会计工作准确性。而且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预算变动和预算执行跟踪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影响了两者的衔接。

2.2缺少必要的预算审核审

核预算是保证预算合理和有效开展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当前不少单位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存在着审核把关不严格的问题,在预算编撰与执行的全过程都缺少必要的审核机制,不仅没有规范的预算审核程序,而且存在着预算更改随意的现象。首先,有些事业单位没能建立起必要的预算审核体系,单位领导往往拥有直接审核权,预算审核没能经过细致的讨论,也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机制,导致预算列支内容不准确。其次,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导致预算执行有出路,预算超支现象较为严重,财务支出过程中没能收集必要的佐证材料,财务管理数据信息不全面,没能就预算支出变动给出具体的原因,因此影响了支出的准确性。最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和监督程序,导致预算更改的现象较为普遍,极大的减弱了预算的执行力,给财务会计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2.3预算编制方式相对落后

目前事业单位没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式,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过于陈旧,不能体现出时间变化性,缺少科学的预算编制依据,因此影响了预算编制有效性,导致预算的合理性存疑,不利于预算最终的精准有效执行。首先,事业单位缺乏对全面预算的精准规划,预算编制的时机不对,预算编制与全年工作规划结合的不紧密,现有的预算编制不能有效的满足全年工作的需要。其次,随着事业单位相关工作项目专业程度日益增强,突显出预算制定人员专业性不足问题,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缺乏专业工作知识,导致预算编制内容不清晰,对各种情况考虑的不足,预算基数不能随着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导致预算编制较为粗放。最后,还有些预算编制没能按照上年金额按比例上涨,无法反映实际支出水平,实际上弱化了预算编制的作用,因此影响了预算的有效性。

2.4财务工作相对拖沓

财务工作管理不足,财务部门办事效率问题也是影响财务会计与预算结合不力的重要原因。首先,对预算的信息反馈不足,从预算编制到预算向上级汇报再到预算的执行,上级很少能够反馈必要的预算编制意见,不能围绕着预算的细节问题进行有效审核,无法得到预算编制的具体指导意见。其次,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会计部门也没能就相关报表给出回复意见,没能围绕着预算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形成很好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能有效地就现实问题进行协商,无法实现两者有机协调,存在着成本核算不到位,不利于科学执行预算的管理评价机制。最后,在预算变动的过程中,财务会计部门没能给出必要的意见建议,没能就有效的消除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导致相关类似的问题仍然出现,因此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发展,不利于预算工作的有效改进。

3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结合的策略

3.1优化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

只有实现优化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消除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本质区别,实现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达到财务会计与预算紧密结合的目标。例如,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之前,应当对财务会计科目有详细的了解,注重根据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预算编制,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适应性。还要根据会计科目的指标来衡量预算编制的方法与各项活动的指标,保证预算编制内容与会计内容相符,切实满足会计编制的实际需求。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性,注重加强预算编制的超前性,能够根据以往经验和财务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进行预算编制的改进,达到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有效消除预算不适应的问题。

3.2完善预算审核的制度

只有完善预算审核的制度,有效转变预算审核的方式,实现财务会计审核与预算管理的一致性,制定出健全的预算审核机制,达到在全面履行科学预算审核程序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完善的预算监督管理体系,从而在完善的保障系统中,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信息化的背景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数据信息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预算审核制度,和预算执行监管制度,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结合,完善远程数据保障监控体系,从完整的财务网络系统中抽取出必要的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才能有效的监督财务预算的顺利执行,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效消除预算支出中存在的漏洞,切实达到会计精准核算目标。

3.3规范预算编制的方法

使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方法,有效消除传统预算编制漏洞,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进行预算编制,这样才能消除预算编制对预算执行方面的制约,达到切实对资金情况进行重点关注的目标。只有采用综合性的预算方式,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全面系统衡量,事先对预算编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为后期预算编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这样才能从增量的角度进行预算管理,有效的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达到合理进行预算配置,消除预算不稳定性因素,全面提高预算的有效性。

3.4切实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加强对预算编制的回复,有效的进行预算编制指导,发挥出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才能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有效的消除预算编制工作的问题。财务部门只有全面加强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解决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才能促进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财务部门在审核预算编制资料时应当根据财务制度进行全面审核,重点加强细节方面的审核,保证预算科目有效对应,切实提高预算回复时间,保证预算回复合格,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实现监督,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科学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目的。

4结语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相辅相成,只有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发挥出财务会计的审核与监督作用,才能保证预算的科学制定和顺利执行,提高预算在事业单位运行中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置.浅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

[2]何海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9).

预算会计核算方法第8篇

一、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不相适应的表现及原因

(一)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有些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并非为财务预算更好地实施服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财务预算本身缺乏准确性所致,由于企事业单位不重视财务预算,往往出于应付心理,对财务进行预算时草草了事,缺乏科学性、准确性,没有参考价值;其次财务管理不严,有些不按照财务预算执行,或者变形执行,导致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最后,会计核算技术跟不上时代步伐,财务预算管理近些年来发生了重大改革变化,管理越来越细,但是会计核算制度仍然是1998年制定的,不能适应需要。(二)会计核算科目难以对财务预算进行动态反应。会计核算和财务预算计算口径不同,导致财务预算不能动态反应财务预算情况,使二者出现严重的不相适应问题。收付实现制是企事业单位主要会计核算方式。例如,如果企业按照分期付款方式已经购买某货物,会计核算只能把实际支付数额计入,若分期付款期限若超过一年,这时会计核算就会与财务预算不一致。(三)会计核算年度与预算批准后执行时间不一致。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财务预算需要经过上级部门批准方可实行,而财务预算经上级批准往往在第二季度下旬,甚至半年之后。会计核算的期限为全年,半年时间的财务预算空白会对一些经济行为起到消极作用,可能使某些经济业务无法开展,错过推进工作最好的时期,进而影响企事业单位发展。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上级部门出于管理需要对企事业财务预算进行统筹管理,却没有重视财务预算对执行单位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相协调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企事业单位应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以使之在核算内容、核算口径、核算时间和项目执行上与财务预算相适应,促进二者能有效衔接协调,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企事业单位要健全会计核算标准,不能单纯的只采用收付实现制标准或只采用权责发生制标准,而是应该在一定程度和条件下,将二者相结合,例如,单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企事业单位,其会计核算制度难以与财务管理衔接,无法完全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的要求,因此要将权责发生制作为辅助的会计核算标准,从而使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相适应。(二)完善财务预算制度。企事业单位要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要将各项收入和支出完整全面的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预算内容,使各项收支能清晰地列示在财务预算报告中,以使企事业管理者能一目了然了解财务计划情况。完善财务预算制度首先要完善预算批准制度,使财务预算的制定与批准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做到事前预算而不是事后预算,预算审批单位以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财务预算,预算须有前瞻性,一旦出台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就不要在短期内变动,否则很难与会计核算相协调,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其次,加强财务预算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预算方案一旦制定,就严格的执行下去,加大对不按预算开支行为的惩罚力度。(三)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促进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相协调,除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预算制度、增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硬件设施外,还应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能高水平地协调开展。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需要企事业单位重视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理论基础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通过不断加强对会计工作者的培训,使他们提升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的专业水平,做好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存在着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不协调的问题,管理者应从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促进会计核算与财务预算相互协调。

作者:肖东 单位:广州铁路(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