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算的管理

预算的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2

预算的管理

预算的管理第1篇

关键词:财政 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管理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指结合了年初编制预算、预算经费使用、全过程经费监督的一个考量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绩效考核手段,是政府实行全面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实现年初制定的绩效目标,通过全程监管与后期评价等方式达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政府机关的运行成本,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目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可以理解为使针对整个财政预算流程所采取的以目标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降低政府机关的运行成本,其中包括了事前绩效编审、事中绩效跟踪和事后绩效问效的系统性工作。财政预算绩效是一项涵盖前期目标设定、中期执行监管和后期效果评价以及长期反馈运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绩效管理工作。

绩效管理是一种将绩效目标作为向导,采用绩效评价的方式、用绩效预算监控作为保证、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结果应用为关键,改进预算管理,提升公共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的的预算管理方式,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二、与预算编制的融合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将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管理进行融合,因为财政资金的安排是以目标绩效为基础的。财政资金主要是根据各地区财政预算与财力相结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实行统筹安排。所以,绩效管理与预算安排属于预算管理工作的两个方面,并且缺一不可。因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做好预算编制融合

国家财政部将绩效目标管理与下一个年度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同时进行,确定目标内容、目标标准和指标的填写要求。政府在进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地的政府中心与当地财政部门的工作相结合。利用部门职能和政府财力等可能等信息,对预算绩效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

(二)做好预算审核融合

在进行预算审核时,财政部和预算部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共同对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的编制完整与否、重复与否和合理与否等情况进行审核。财政部门的绩效管理机构对绩效目标的规范性要加强审核,审核绩效目标的编制是否完整、合理和规范。如果发现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针对不达标的坚决不允许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流程。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在编制预算管理文件时应该注明绩效目标管理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在相对应的软件中设置绩效目标编制的要求和审核流程。结合政府中心的工作,结合政府的财力进行资金预算。

(三)做好预算批复融合

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资金安排和绩效目标管理两个方面,财政部门在进行部门年度审批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把绩效目标的内容和指标同绩效标准一起审批。另外,有关的绩效换构还能够对有些项目进施行批复试点,对绩效目标的格式与内容进行研究。

三、做好预算执行融合

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包括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的评价、对预算结果的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对绩效的评价包含项目政策的评价和事中评价。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把绩效跟踪、始终评价和预算执行进行有效融合。

(一)效跟踪跟预算执行融合

在2009年时国家财政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的指导意见》,禁止地方政府在对财政进行安排时超出国家重大财政政策,围绕着重大财政政策进行有效实施是国家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要求,把财政资金作为重点,将监控系统进行动态操作,全过程的监控财政资金的各项支付活动,并建立完整的预算建立系统,促进财政管理向精细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对预算加强管理和监督,从而保障财政资金应用的安全、有效、规范。所以,财政部门对预算的动态监控进行机制制定的时候,可以把绩效跟踪和预算执行融合到预算机制中,在监督资金的使用是否安全与规范的同时,还要全程监控项目的进度和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当发现绩效运行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立刻采取相对应的方案进行更正,对于无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立刻终止或暂缓拨款。如果确定是因为政策变化或者是突发事件对绩效目标造成影响时,根据绩效管理的要求和审核流程,绩效目标可以跟随预算一起进行调整。

(二)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预算执行进行融合

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预算的互相融合,实质上就是绩效规划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与预算资源配置协调体系紧密结合,串成一个整体,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做好规划和评审工作,将预算编制的计划与预算挂钩。预算执行过程中与执行之后有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对本年度或下一年度的预算进行调整或作为参考。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与此同时,财政的支出也是十分迅猛。基于财政绩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所以需要通过加大对财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培训提升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更好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峰.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张宇蕊.绩效导向下的政府财务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周信汝.我国财政预算监督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预算的管理第2篇

一、全面预算

在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中应用的靈栗性全面预算是企业对自身的经营决策所需要花费的财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进而实现战略目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而言,一个完整的工程包括了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企业预算管理应当全面贯彻建筑工程整个始末。然而就目前来看,施工禽亚预算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施工和竣工阶对工程前期没有做好预算管理。同时,建筑工程有着建设周期长、施工复杂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面出现一些非人为、不可避免的因素,给工程施工造成影响。而这些非人为、不可避免的因素具有不可预见性,许多施工企业在预算中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而影响到施工成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立足的根本,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中应用全面预算,可以对企业经营决策进行全面监控,对企业预算进行查漏补缺,对工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管理,进而减少施工成本,为施工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全面预算在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一)提高认识

当下,施工企业会存在这样的一个疑问:自己明明做好了预算管理,却依然得不到好的经济效益。就施工企业来看,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施工阶段,预算管理还不够全面,自然就难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全面预算是企业对预算期内的经营决策所定目标的全面综合的财务描述,加强全面预算可以更好地的指导经营管理活动,降低经营管理活动成本,进而实现战略目标。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高度重视全面预算,要加大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强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使之成为一项长效的管理策略,被施工管理者接受,进而更好地进行施工,降低施工成本。

(二)建立健全全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而施工企业要想全面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成本核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工程建设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巨大的,建立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更好地控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避免资源的闲散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首先,施工企业必须综合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制定出预算方案,预算要包括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当工程有变动或者需要增加投入时,必须结合工程成本及预算做全面的分析;其次在成本核算管理中,要对成本管理的权限与职责进行重新划分,要加强监督,避免以权谋私的行为发展,进而确保预算管理质量,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对施工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管理,确保企业财务安全。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施工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当重视管理工作。首先,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来开展项目活动,同时,工程施工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都需要支付资金,在预算管理中,企业必须强化多方面的管理;其次,施工人员对现场施工进行统一指导,落实责任制度,秉着谁浪费,谁负责的原则,从而规范施工行为,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另外,施工企业还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协调好内部关系,促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控制优势;另一方面要调好业主、设计的关系,敦促设计单位及时交付施工急用的设计文件,敦促业主按合同要求提供条件及支付费用;最后协调好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物质供应单位的关系。

三、结语

预算的管理第3篇

关键词:现代预算 预算法治 绩效管理

一、践行预算法治化的制度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明确提出:“财政属于一个国家进行治理的重要支柱与经济基础,必须要建立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体系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维护市场统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委托―关系,反映到财政层面不仅表现为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也表现为广大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预算则是上述这些关系的重要载体。站在经济学的层面来看,所谓现代预算,实际上指的是政府所实施的行为,主要指的是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或者产品,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要站在社会公众的意志角度来思考,同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针对政府预算实施管理。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种可以精确、全面、系统的,可以反映出政府全部收支的现代预算体系,而这些开销必须要包含政府全部存量资产与流量资产。其不但涉及到公共财产权能否得以实现,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与政府的经济利益,并且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利能否得以实现。现代预算体系不仅是我国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要求的关键标志与基础,也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集中体现,成为践行预算法制化的制度基础。正如刘尚希所言,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透明、高效。反映到预算方面就是确立现代预算制度,使预算代表人民的意志,成为约束政府的一个工具。

(一)现代预算制度的确立及目标取向

我国现代预算制度确立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释放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能量,尤其在近十五年的预算制度改革创新中,政府先后针对部分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为以及政府各种收支分类等有关方面所采用的管理体系实施改革优化,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已经初步生成了现代预算管理体系的大致框架,为我国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对于改革社会领域、政府管理体系以及公共财政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各项行为的透明度与公开度,并且还能够将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与法律意识。

现代预算制度的建设过程实质上也是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制度现代化过程,其目标取向应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现代预算制度属于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其可以反映出我国预算制度构建与预算活动的通行做法与一般规律,不仅要充分彰显我国预算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同时还必须要主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预算制度。其二是现代预算制度属于法治预算体系,预算调整主要是针对国家与群众、地方与中央、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联系,关系到公权、私权、行政权以及立法权的平衡、划分以及约束,关系到广大公民群体的基本政治权利与基本社会经济权利,其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政府治理以及法治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确定预算公开、预算法定以及权力制衡等现代法治预算的标准,构建在人大主导下的预算权力配置体系,才可以针对政府的预算权力进行有效的控制,真正达成税收的本质意义。其三是现代预算制度属于透明预算体系,实现民主、透明的预算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运转,真正实现将“看不见的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看得见的政府”以及“廉洁政府”。透明、公开的预算体系在实践与制度方面都能够对我国预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采用公开、透明的预算体系,能够让广大公民享受预算的基本权力,从而有效激活民主制度,对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改革具有巨大的作用。当具备上述特征的现代预算制度逐步确立起来,那么,现代财政制度便具备了得以切实落实的基石。

当然,在确立现代预算制度过程中,其关键因素在于解决好如何为制度运行奠定良好的运行基础和运行环境等问题。本文认为加快推进预算法治化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一方面预算法治化不仅是贯彻落实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着手点,同时也是促进我国治理体系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以预算法定约束政府预算行为,向公民与社会公开预算分配的标准、依据以及结果,从而有效防止政府预算发生暗箱操作的情况,切实保障广大公民的监督权、知情权以及参与权。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算法的修订承载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

(二)预算法治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本轮《预算法》修订之前,我国政府预算改革是遵照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的框架下开展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在某些方面打破了原《预算法》的制约。通过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可能获取非常高的“实体”性效率,然而其对法律法规实质性遵从的忽略,却非常容易导致政府预算管理偏离法制化的发展途径。例如,在原《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必须要严格遵循收支平衡与量入为主的基本原则,必须要避免赤字的情况”。“除了国务院与法律进行另行规定之外,各个地方政府都不可以向社会发行有关政府的任何债券”。然而,通过分析部分省份的预算报告可知,许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预算赤字,存在巨大的负债,而具体到省级政府以下的财政收支平衡则存在着更为复杂的情况。一些县级财政自身本来就承担着巨大的包袱,再加上乡镇财政处在极为困难的局面,一些区域甚至存在拖欠退休金与工资的情况。而乡镇一级的财政收支情况则存在更大的困境,现阶段大多数乡镇财政的自给能力都无法保障,一些乡镇甚至存在拖欠政府工作人员工资的情况。全国各地通过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公司或者以地位政府为担保等各种模式引发的变相政府债务,则是极为普遍的情况。可见预算管理只是简单遵循预算组织、预算程序等形式层面上的法治过程,对于预算编制口径、参与式预算、预算公开透明乃至利益关联等实质性问题的解决或落实仅处于的操作性制度建设阶段,极易诱发上述这种依赖的情况,即倘若程序本身设计是科学的,其最终得出的结果也会是正确的。这正是预算法治进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为此就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而言,需要切实改变依靠财政机构所采用的“单兵推进”的模式,建设具备“纵深体系”的共同治理体系,其中关键问题是找出实现预算法制化的突破口,即在完善预算法的同时,提升法的约束效力。由此备受关注的预算法修正工作被赋予了构建法治政府、推动治理现代化等多重意义。预算法修正的目标定位在要按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要求,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确保使预算成为约束、规范政府各项收支行为的手段,而并非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权利的手段。这就意味着在确立现代预算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预算管理的宗旨由预算控制转换到预算法治层面上来,形成刚性的法律约束。

二、预算绩效管理是实践预算法治化的最佳选择

(一)预算法治化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与破解之道

从1999年算起,我国的预算改革已经历经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虽然我国的预算改革成就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预算制度对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性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社会当中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常话常新问题:为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巨额经费的公共预算不能够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何我国的政府预算在某种情况下被人们说成“政府自己所进行的预算”?为何预算资金结构性配给的自由裁量权并没有受到对应的制约,反而存在不断拓展的趋势。处在当前的预算模式中,针对资本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的年初计划通常都是建立在各个资金使用部门所汇报的信息资料,通过财务机构确定整体的资金规模,而各级发改委则能够直接决定详细的各个支出项目的先后顺序,导致大量的预留资金存在。为何在我国审计结果公开的几年时间里,人民群众并非盲目叫好,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审计结构背后各项制度存在的问题,法的约束效力何在等问题?从上述现实矛盾来说,预算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其已经发展到必须要向社会大众提出一个明确的“标绘”出践行预算法治的路线图,来破解因过于依赖外部力量推动预算法治化进程的怪圈。为此,创新预算管理模式并借此重新诠释《预算法》的法律理念、法律制度、法律约束等诸多法的要约,实现借助预算内在力量来推进预算法治化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成为强化预算约束的必然

从管理学范畴看,绩效界定为业绩和成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也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成果)。而绩效管理则是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结果应用、绩效考核评价以及绩效目标提高的持续循环过程。伴随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组织其管理绩效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为此借助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编制出有效的预算,在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达到既有引导激励作用,又不会约束到部门的正常运作绩效管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段阐述即诠释了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也指明了强化绩效预算管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国家非常注重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工作与内容,反复强调必须要进一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切实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从而有效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与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率。2011年,我国国务院正式成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联席会议,以此来促进并指导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有序开展,。成为推进该项工作的里程碑。主要表现在国务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选择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改革试点。《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实施政府行政问责与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估指标与体系,将专家评估、内部考核以及公众评议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绩效评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尤其在十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必须要全面根据国务院、党中央以及财政部的相关要求,主动摸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在各地组织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从整体层面来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其应有的效力未得到充分实践,究其原因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制度建设不完备是一方面,但深层根源在于与绩效预算息息相关的立法工作相对较为落后。由此可知,从立法的层面来全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实现预算管理由控制论向结果导向的绩效论推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新《预算法》中的预算绩效观及其制度呈现

(一)新《预算法》绩效观的确立

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于法治化,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来解读新预算法。即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的决定》,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20年来进行的首次修改。新预算法进一步规范并明确了预算监督、预算决算、预算调节、预算执行、预算审批以及预算编制等几个环节,核心对预算体系、预算平衡、预算约束、预算绩效、预算公开等五个人大追踪的重点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坚持厉行节约,硬化预算支出约束。在上述修正内容中,较之与1995年采用的预算法,虽然总法章都为十一章,其内容增加了22条。而之前采用的预算法中并没有涉及到绩效一次,新预算法当中一共有6次提及了绩效。从中能够看出,新预算法当中明确要求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包括:预算编制、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预决算公开、相关法律责任,以此约束政府权利,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从绩效视角解读则体现为通过投入导向下的绩效预算,以彰显预算行为的合规性,以结果导向下的绩效预算来确保预算结果的有效性,促使预算法从传统的政府管理真正转变成为管理政府与规范政府的条例。旨在突出受托责任,维护民众共同利益。

为了实践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我国必须要将现代预算制度的建立作为核心内容,真正实现从法制化转变为民主化、从行政控制转变为法治控制,使得民主控制的目标得以实现,其不仅是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任务。由此可知,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改革创新仍然是将预算控制技术创新当作重要内容,通过有效提升预算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切实提升预算控制的科学性与透明度,使得预算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强化预算约束力以确保预算法在预算管理中的绝对权威性和效力的实现。鉴于预算绩效管理本身属于应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效评价实施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以及绩效目标管理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全面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充分诠释并体现预算改革的该践行内容,促使预算绩效管理更为科学、规范,从而有效提升相关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以及评估、监测有效性等,这将是实践预算法制化的重要保障。

(二)新《预算法》绩效观的制度呈现

1、编制全口径:预算管理既要“全口径”,又要“跨年度平衡”

全口径预算管理属于新预算法中的重要亮点,比如第4条当中“政府所有的支出与预算都必须要纳入到预算中”;又比如第5条当中“预算包含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一般公共预算”。全面采用全口径预算管理是构建现代财政体系的先决条件。当中收入必须要实现全口径,不但要包含收费与税收,同时还必须要包含政府资本经营收入与基金收入等内容;而相应的支出活动同业也要有效覆盖政府的全部活动内容;此外,地方政府债务也应当归纳到预算管理体系中,以此来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出现脱离人大监督与预算管理。此外,“针对预算控制模式也进行了深入的优化与改革,相比于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更为注重刚性、硬化的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则从传统的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收入管理则更为注重应收尽收、依法征收”。使得审核预算的核心从赤字规模、平衡状态逐渐拓展为政策与支出预算。通过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短收或者超收情况,能够实现从法律层面组织结余资金随意转化为 支出与超收收入的现象,切实提升了年度预算的制约能力。可见,上述法律规定为实现所有政府财力的总收支大体平衡,在保证各种公共产品足量供给的基础上实现政府花费或成本最低的预算决策提供法的保障。一般来说,该项规定的旨在结合预算周期性特征约束政府预算收支关系,规范年度财力的使用额度,有关资金的实际使用限额与相关项目则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详细项目的优先选择权利主要交给各个单位,政府主要重视整体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2、产出求绩效:“勤俭节约”入法违纪铁腕追责

针对我国现实情况中政府预算不能实现精准、全面的反映政府每年所消耗、占有的各种资源,存在巨大的浪费情况,要想有效落实国家关于厉行节约的有关要求,真正达成建设廉洁政府的相关目标。新预算法主要细分了2个层次进行规定。首先,明确了收支平衡、追求绩效、量力而行、勤俭节约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其次,注重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工作,必须要严格遵循勤俭节约的基本原则,针对各个机关单位的建设、运行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实际工作中潜在的一些浪费现象,新预算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例如在新预算法的第12条当中提出了收支平衡、追求绩效、量力而行、勤俭节约以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又比如第337条当中必须要针对各个机关单位的建设、运行资金进行严格的控制。原预算法只是针对隐瞒预算收入、擅自更改预算以及擅自进行库存支配这三种现象只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职责,然而其并不够明确,但新预算法则针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定义,进一步加大了责任追究与处罚的力度,分别在第92、93、94以及95条当中进行明确的法律责任划分。比如政府与相关机构在预算之外或者超预算标准进行楼堂馆所建设的,挪用重点支出资金,违规举债等行为,针对存在直接责任的主管干部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开除、撤职的处罚,如果存在犯罪行为的,还将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上述法律规定核心是协调好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从现代预算属性分析,对于绩效的理解需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满意度等角度综合认知和判定,前者能够直接采用货币单位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则不能采用货币单位来进行衡量,其高低不仅会受到行为主体决策的直接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各类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其是难以进行准确计量与有效控制的。政府预算本身属于一种非市场化的行为模式,其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与社会提供与之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外部性特点是政府预算的显著特点,一般来说,通过政府预算所生成的社会效益要明显优于其所生成的经济效益,处在该种状况下,自然不能有效计算政府预算能够生成的具体效益。从成本的层面来看,无论是针对市场来说,亦或是针对市场行为而言,一般都可以应用存量资产和流量资产来进行相应的表现,其是当前技术条件下我们能够进行精准衡量的。鉴于此,在对政府预算实施绩效评价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成本方面的各个问题,即必须要建立在预期生成同等效益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所需要的具体成本。处在该种背景下,能够可以全面、精准、有效的核算出政府的具体成本或者开销就成为我们针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评估的重要内容。从绩效评价的技术层面来看,当前主要可以针对支出的决算数、预算数所获得的成果来实施对比分析,其所表现的情况是否真实会直接涉及到整个成本核算的结果是否真实,并且会对绩效评估的成效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绩效预算评价的基础上,依法构建一种可以全面、精确、有效反映政府全部开销得到报告体系,才可以对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提供有效的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实施自身行为的时候,因为政府占有、耗费了由于过去投资所生成的存量资产,通常将其安排其在当期或者当年的政府预算中进行一次性的反映,处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当期或者当年的正本自然体现为大幅上涨的趋势。因此,我们在针对政府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如果当期或者当年所涉及到的存量资产存在过多的情况,则能够得出该阶段政府财政支出绩效不佳的结果;如果当期或者当年所涉及到的存量资产存在过少的情况,则能够得出该阶段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较好的结果。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政府预算体系存在巨大的缺失,其无法反映出政府在某个时间段所占有、消耗的所有社会资源,导致其无法针对政府财政支出的实际绩效实施客观、全面的评价。

3、转移重控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减少“跑部钱进”

为有效解决我国转移支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规范我国转移支付体系,新预算法着手各个层次,在不同层次当中添加了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要求。一方面,“新预算法当中明确提出,必须要完善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与退出体系,通过市场竞争体系可以实现调节的事项,不可以设置专项转移支付。与此同时,当上级政府部门在进行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应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相关事项以外,上级政府不能够要求下级政府承担对应的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够进行自由支配的一些限定用途、规模较小的转移支付,针对该转移支付当中存在的配套要求多、资金分散、重复较差以及项目复杂等各种问题,新预算法当中的第16条、第38条以及第52条当中明确规定了转移支付的下达实现、预算编制措施、设立目标以及设立原则等。这一法律规定在规范政府之间财力关系的同时,极大约束了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盲目申请或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冲动。这一方面为该类支出绩效预算评价给出工作时点,也为各级政府节约高效使用预算资金奠定良好基础。

4、结果刚约束:“预算公开”入法,彰显法的效力

预算的管理第4篇

现行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现行的预算更多是关注财政资金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而不关注自有资金的使用情况。事实上,医院有90%以上的资金是自有资金,只有不到5%左右的资金是财政资金。这样的预算对医院的经营管理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而全面预算管理是西方企业普遍实施的一项管理制度,中国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它是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借鉴了现代企业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有力措施。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不少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有误区:由于不少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认识不足,医院预算编制仅仅是为了满足卫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需要。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没有提升为医院的全局性管理行为。实际上医院全面预算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并非财务一个部门就可以确定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很多医院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观念落后,编制预算毛估估,预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忽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为预算而预算。各个预算未统一于总预算体系,未能做到按管理层次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保证全面预算的完成。预算执行主观随意,重编制轻执行是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医院将着眼点放在预算编制上,预算编制与执行考核不成体系,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所必须的责任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预算执行考核与医院科室核算有机结合,预算反馈信息质量不高。编制预算时轰轰烈烈,编制完毕即大功告成,执行成了走过场。使在相对重视预算的医院,也仅仅是将预算的执行放到财务部门。由于财务部门工作的局限性,无法对所有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单纯根据预算额度决定是否批准支出。预算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资金使用效率低当前,多数医院采用基数法,以单位基期收支执行数作为参考依据,然后考虑可能影响预算年度收支的各种因素,在基期财务收支基础上编制单位预算。尽管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但由于缺乏业务部门的参与,缺乏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医院的发展要求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等因素,使预算的编制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的战略目标。同时,使用“增量预算” 的编制方法,使支出预算逐年增加,越来越庞大,不利于医院成本的控制。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医院管理体制中集权体系与分权体系的对立。目前,绝大多数医院采取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往往是领导“一支笔”说了算。但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上是分权管理模式的产物,没有分权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全面预算管理。因此,很多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往往会遭到种种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集权体系与分权体系的对立。

预算的管理第5篇

1995年,公司开始了预算管理的探索,组织预算管理机构,设计预算模型,建立预算管理程序,形成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受益非浅。

一、预算管理的意义

1.预算是计划的数量化。预算不是简单的收支预计或仅把预算看作财务数字金额方面的反映,预算是一种资源分配,对计划投入产出内容、数量、以及投入产出时间安排的详细说明。通过预算的编制,使企业经理人明确经营目标,工作有方向。

2.预算是一种预测。它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收支情况的预计,预算执行者可以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采取措施预作准备,控制偏差,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3.预算是一种控制手段。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标准,控制是以确定的管理工作标准,对行动的度量和纠正偏差。所以预算管理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投资项目或生产经营的规划、预算的编制,详细的描述了为实现计划目标而要进行的工作标准。事中控制是一种协调、限

制差异的行动,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事后控制是鉴别偏差,纠正不利的影响。

4.预算管理是一种协调。公司的总预算是由各分预算汇编而成的,从组织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各相关部门必须协商沟通、相互配合,有利于管理层工作协商一致,导致出更好的计划和执行效果,这也是预算管理的基本目的。经董事会批准的预算,表述了计划期企业的业绩展望,所有经理人员和雇员一定要努力工作达到计划目标。预算是预算期之煎编制并获得董事会批准的计划,通过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之差异分析,可以评价相关经理人员和雇员的工作表现。

5.预算编制有利于完善企业基础管理。预算编制必须有各项相关的定额,如人员、物料消耗定额等。要求定额合理并随定额条件变化而修正。预算的编制与预算控制对信息要求面广量大,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促进信息管理发展。

6.精益生产的手段。它是即时销的生产经营方式,预算及预算控制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配,也是精益生产适行的管理手段。

7.预算是考核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标准。预算是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本身具有可考核性,因而可以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来评定工作成效,分析差异改进工作。

预算的编制到执行控制和业绩评价,完整的体现了管理上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就象纲与网的关系。建立以预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由于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二、预算管理的分类

我们把预算管理分为两类,投资预算管理与生产经营预算管理。根据业务对象,我们设计了两种预算模型,投资决策预算模型和生产经营预算模型。

1、投资预算管理

投资决策过程是投资预算的编制、不同预算方案优选的过程。投资预算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改建、改造、更新,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何时进行投资、投资多少、资金来源、获得收益期限、投资回报率、每年的现金净流量、需要多少时间回收全部投资等等。借助于计算机建立投资预算决策模型,把采集到的经济信息、投入产出转化为数量,优化组合成不同的预算方案,并进行方案的优选。如1996年,公司借鉴国际轿车装备发展历史和我国轿车市场发展方向,公司决策层预测到abs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经预算模拟分析显示分步投入,逐步发展方案为最优,决定实施战略性投资。首先推出产品抢占市场,扩大影响,然后以规模经济求发展,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1997年项目实施投资,1998年abs产品推向市场,其经营额占公司总经营量的46%,1999年abs出口创汇174万美元,项目投资收到预期效果,公司被国家经贸委批准为abs的定点生产单位,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借助于p.p.b.s系统(计划、规划、预算系统一planning programming budgeting system)把计划、规划、预算程序描述如图1。

p.p.b.s中的环境分析和优先次序是为了确立计划目标。计划是任务、目标和优先的安排,以及各方案的展开。规划是为实现计划所要求的各种方法和项目,由具体的、局部的行动构成。预算编制是将计划转化为用数量表示的工作标准,反映出项目与其业务量、收入与支出一览表。该系统向公司及公司各部门主管解释清楚如何达到目标,项目和预算是否合理,并把整个工作视为一个循环系统。

2、生产经营预算管理

公司在某一时期为实现经营目标而编制的计划,描述了在该时期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数量标准,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人力资源预算、间接成本预算(包括制造费用预算、行政管理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和财务费用预算)、经营损益预算、现金流量预算。通过建立预算模型,把销售预算等各分部的预算输入生产经营预算模型进行模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预算方案为执行方案。经营预算同样反映了公司的业务量、收入与支出一览表。向公司及各部门主管解释如何达到工作目标,预算项目和数量是否合理,明确各个部门每个工作责任者的工作标准是什么。

投资预算和经营预算模型都包含了财务预算即计划期内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的预计。财务预算以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一般我们编制两种经营预算,一年期的年度预算和五年期的中长期预算,每年的8月组织落实预算编制计划,9月完成各分部预算的编制,10月完成总预算的编制并报董事会审批。通常预算获得通过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整。

三、预算控制是计划目标实现的保证

通过预算编制,把各项目标具体化,必须进一步将各项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预算编制为实际行动提供控制的标准;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主要注意对工作成效有关键意义的进行控制。如为实现预算利润目标,控制的关键点是销售收入、材料采购成本和数额较大的费用成本。控制对象并不是事物现状,而是事物的变化趋势。如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控制原材料国产化的进程,就意味着采购成本的降低和在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的提高。

四、预算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

公司内各职能部门是预算管理的基本单位,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公司设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管理及制度建设。财务部是日常工作机构,负责预算编制的组织及预算的汇编工作。预算批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制度建设是预算管理有效性的保证,其中通过授权明确责任,防止工作推委或扯皮,这是预算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一环。建立预算管理程序,包括预算编制程序和预算执行控制程序。预算编制要组织与协调各部门共同进行。预算控制是协调、纠偏过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有个时间过程,先后次序及处理各部门之间关系的规定。程序控制制度的制定旨在避免工作混乱,追求较高的工作效率。

五、预算管理的原则

预算管理的原则包括责任制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有效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动态管理原则。

责任制原则指对负责的工作范围可控制事项负责。如我们把各责任区域的成本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各责任区域对本区域发生的可控制成本负责。

例外管理原则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情的情况,因为实际发生的情况往往与预算有出入。如发生的差异不大,一般不逐一查明其原因,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项。如某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生产用刀具等用品特别节约,经过核查,是外方管理专家的非程序性采购造成记录的时间差和因非程序性采购造成的工作混乱、数量差错。这是一种不合情理的节约。

于是公司重新修正公布了新的采购控制程序,并随时检查该程序的有效性。

有效性原则是指预算编制不要过于繁琐,预算控程序要有可操作性,避免预算管理失效性。

经济效益原则是为控制所费与所得效益相比,后者应大于前者。

预算的管理第6篇

1.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落后,缺乏有效的编制依据和评价方法

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缺乏科学体系,有些公立医院在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编制方法,大部分预算数据是在上年实际执行情况的基础上简单调增调减形成的。这影响了预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公立医院的预算编制很少采用“零基预算”的模式编制,预算编制过于松弛,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也缺乏沟通,全员参与度不够,实践中,许多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度不够,存在上下达不成共识的情况。影响了公立医院预算执行、使预算管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预算执行也缺乏相应的管理规定,同时也很少见到比较科学的预算评价方法。

2.全面预算的执行不到位,缺乏有力的预算过程监管

公立医院的经营活动必须在预算的控制和制约下进行,这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公立医院对全面预算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些公立医院缺乏预算执行过程的真实、完整的记录,这就导致预算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强化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全面预算管理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要求公立医院通过全面组织、协调人、财、物等资源,实现公立医院价值的最大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公立医院各项财务收支和资金活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进一步严格全面预算审批制度

通过公立医院预算审批使全面预算队公立医院领导、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产生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的影响下公立医院的经营行为、管理行为以及职工的个人行为的规范也势必会相应形成,这样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才能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得到体现,成为规范公立医院日常管理的准绳,从而提高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因此,公立医院及其监管部门都要根据财务制度要求对预算草案进行综合审核和审批。

2.建立健全广泛参与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很多公立医院的领导和部门并不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对预算工作重视不够,认为预算只不过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必须明确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责,强调预算管理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全员参与。要建立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发现不正常情况,及时进行纠正,真正实现“全员、全面、全程”的预算管理,构建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3.促进公立医院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目标

预算管理体系是对事业发展计划的数字化模拟,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对公立医院事业发展战略或规划的影响因素,并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要采用“零基预算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模拟医疗服务的全过程,预见未来关键因素对运营成果、现金状况、财务状况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预算管理目标体系。

4.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基础数据体系,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的管理第7篇

作业预算管理作为一种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方法,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已开始被各国的许多企业运用。作业预算法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其他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较之传统预算管理的优势,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在进行作业预算时,企业首先是确认各类资源,设立相应的资源库,并将各类资源库价值进行合理归集。明确客户需要以后,制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战略目标。其次确认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作业,设立相应的成本库,并将各类资源库归集的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最后选择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分配率,最终计算出每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预算过程中,通过对资源价值和作业整合、分解的合理分析,按照战略目标分析客户所需产品的价值,调整资源需求和资源限额之间的差异,确定重点作业,消除不必要和低效益的作业,进行企业作业链重组,从而达到优化企业流程,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2,有利于企业较早地调整资源供应量。在作业预算管理中,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源动因率和作业动因率使资源的分解过程以及每项作业消耗的资源项目和数量得以清晰地反映,从而使企业可以较早地调整各种资源的供应量。

3,使企业流程控制更为有效。作业预算管理将预算直接深入到“作业”层面,企业预算中心可以清楚地掌握企业每项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及其变化,从而及时根据资源需要量组织资源供应以及所需要的资金。传统的预算管理只关注结果,不重视流程,而作业预算管理通过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流程和资金流程,实现各作业流程之间及整个企业流程的合理、有效衔接。

4,作业预算管理打破了部门间的分割。作业预算是基于企业各个作业流程的资源供求而编制和调整的,每个作业流程以及每个流程中的每个作业中心都会直接影响其他作业流程及作业中心预算目标的实现,会增加部门间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因此。作业预算管理有利于打破企业部门之间的分割,消除部门间的障碍,有助于将预算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相结合,提高企业整体的业绩水平。

5,作业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更加科学。传统的预算管理大多依靠单一的财务指标,但由于财务数据容易受到主观控制以及产生非主观的错误,从而产生误差,并且财务的短期行为也是对企业战略的一种偏离。而作业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了财务指标和符合企业战略目标要求的非财务指标两种,从而提高了企业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预算的管理第8篇

关键词:现金预算 宏观经济 适合性

2008年底,由欧美国家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面对金融危机,企业作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基本单元,从没如此紧密的与国际、国家经济形势密切相连,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从没如此紧密的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联系。美国通用,曾经是美国工业的标志,在经历了百余年辉煌后,在这次金融风暴荡涤下,也不得不宣告破产,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在研究通用的过程中观点迥异。但有一点应明确美国通用并不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实行节约费用、控制支出的预算管理而倒闭的。

单纯企业发展来讲,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是致命的,再好的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现金控制等等一切内部管理措施在宏观经济的惊涛骇浪面前,被碰得粉碎。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建立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的预算管理体系。

一、预算管理阐述

就今天来讲,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利用预算管理的方法管理企业。预算管理的理论也从刚开始的计划管理而发展到成本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管理进而到比较先进的全面预算管理、现金预算管理理论。就各种预算管理方法,各个企业重点将其用于内部管理,特别是在成本、费用控制等内部管理制度上应用非常广泛。

预算管理简单说就是用货币或数字表示的各类计划,全面预算就是以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体员工参与,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全部内容的预算体系。具体来讲可能有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等等各种类型的专项预算管理措施。无一例外的是一种内部管控措施重点是降低成本、节约费用,即使个别企业发展到现金预算管理,更多的是控制现金的内部支出。而体现不出现金的收入控制,体现不出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体现不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基本上处于内部管理范围。

二、全面现金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现金预算必然以现金流动为管控核心,其中现金收入是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现金预算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强化现金流入管控,辅以已经成熟的现金支出控制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它所获的财务目标是企业利润的合理化而非最大化,现金流入的合理化而非最大化。

企业无论经营、融资、投资均以现金为纽带,现金不仅是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现金流转构成企业资金流转的核心。单纯的收入、成本、费用等单项预算,存在其阶段性、局限性,而以资金控制为主的全面现金预算具备管控的持续性。全面现金预算是以现金流量表所列栏目为基础,根据经营、筹资、投资三种现金流动形态编制而来。

(一)全面现金预算也是企业业绩考核的关键依据

通过编制预算将企业的各项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使之成为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指标,这些细化的责任和指标就成为衡量各部门工作业绩的具体考核标准。经营资金流入预算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当年收款政策,甚至体现了应收帐款回收政策及坏账回收力度。从宏观上体现了主要客户的经营状况及企业在主营业务方面的战略要求。该现金流入的数额必须大于经营性现金流出的金额,即经营性现金收支预算必须为正值,方能体现企业发展潜力。

筹资现金流入预算体现了对外融资尤其是对外借款的数额在整个企业现金流入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形象地说明企业的金融机构信用状况,并且一定时期的筹资现金流入中借款流入必然对应后续一定时点的同等金额现金流出。毫无目的的现金流入特别是准备不足的债务性现金流入流入过多,必然带来另一特定时点的大量现金流出,如无法管控只能意味着扰乱企业的正常发展速率。

资本吸引投资的现金流入体现了股权之间的变化。投资现金流入预算,可以体现企业所关注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的规模。上述三方面的现金流入具体反映了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

(二)全面现金预算是企业运行的控制依据

运用预算规定的各项具体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分析原因,从而采取措施,使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三、宏观经济调控对全面现金预算的影响

为应对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2009年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截至2009年7月央行数据显示,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增幅比上年末高15.17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54个百分点。1~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货币供应持续加快。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1~7月份净投放现金25亿元,同比少投放541亿1至7月份,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增长分别达到62.5%、27.8%和36.5%。其中中央项目投资8370亿元,同比增长25.3%;地方项目投资87562亿元,增长33.7%。整个数据显示,在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都有所增加。

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有两方面,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照总量经济是否过热或衰退采取不同的手段予以调节,行使经济学中看的见手的作用。

附表1货币政策调控方式,

表2财政政策调控方式。

企业必须主动适应政府调控措施,从政府实行的各种调控措施中发现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经济衰退、复苏、萧条、繁荣等各阶段交替时适时调整全面现金预算指标,把握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

四、全面现金预算应特别注意现金收入与支出的适合性。

企业的资本运动最初是从货币资金开始的,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依次由货币资本形态转变为储备资本、生产资本和成品资本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只有现金流动才能产生盈利,静态的利润数额如没有现金流动作支撑,则毫无意义。

全面现金预算在同样重视经营现金流量的情况下,更多的关注资本层面、宏观层面上的筹资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筹资、投资现金流量净额并非越大越好,应适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也就是说经营性资金、筹资性资金、投资性资金三者应匹配,应采取适合性的资金预算自标。三者之中,经营性资金是基础,筹资、投资是资本运作。使资金在流动中产生最佳流量。以最佳现金流量作为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

五、全面现金预算的实施

(一)组织保障、健全制度

任何一种管理体系的建立都依赖于人的执行,现金预算也不例外。预算的实施必须有企业主要领导为首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确保预算的顺利实施。

(二)全员参与、全员有责

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既是各方面经济活动的财务反映,又是企业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必备要素,企业的资金状况代表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最终体现了企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也反映着企业的资本构成和产权关系。

只有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真正具有强烈的现金流意识,赋予其适当的资金运作和管理权利并使其负有相应的责任,企业各部门会因为自已负有资金管理的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而努力管理好“自己”的资金。用全面现金预算指标替代单纯的成本、费用、利润等阶段性、核算型指标中脱离出来,使其失去指标失真的环境,使其业绩体现与企业战略目标持续一致。

总而言之,任何企业内部管理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下,这就是我们以前恰恰忽略了预算管理的外部功能,即适应宏观经济形式对企业的影响方面。这就需要对传统的预算管理进行创新,使之适应整个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方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创新性的现金预算管理,以现金预算为基础,更为强调现金收入控制的全面现金预算管理。只有顺势而为,道法自然,顺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企业才能真正生存,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