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8:5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1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选拔录用体制 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转贴于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文革”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重点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应对国际激烈竞争和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必须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改变目前以文化理论知识“应试成绩”为重点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适应选拔和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重创新、重能力的用人制度,引导和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2篇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来自社会、来自群众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有些甚至很尖锐:择校的问题,群众反映很强烈;收费的问题,尽管这些年在不断规范,但仍有一些学校变着法子乱收费;课业负担重的局面没有改变,有人说反而加重了;教学理念方法滞后,社会各方面反映较多;困难群众读书难,特别是民工子弟读书难,还是个没有破解的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对群众的呼声、群众的批评,必须高度重视。这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应有之义。

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问题。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孩子的教育,是着眼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看到,应试教育这些年不仅没有根本改变,在有些方面,在有些地方,在有些学校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今年有几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是某地一位11岁男孩杀了10岁女孩,尽管11岁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还不能负完全责任,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我们教育的缺失。二是那天到学军中学参加全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在座的有几十位学军中学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我问同学们“快乐不快乐”,大家齐声回答“不快乐”,尖子学生校园生活都不快乐,其他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三是有位学生给我写信,告诉我他们学校从早上不到6点钟就开始读书了,一直到晚上10点钟,中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我不敢说这些现象具有普遍性,但群众反映是很强烈的。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应该有紧迫感,首先从教育自身入手,为实施素质教育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决定人才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教育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帝国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当年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时,在德国率先推行9年义务教育,这使得普鲁士在与欧洲列强的激烈竞争中胜券在握。古希腊文明为什么直到今天仍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么大,这与一些智者从事教育工作不无关系。大凡世界发达国家,背后都有发达的教育作支撑,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就离不开大学的支撑。解决认识问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多做些考虑。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以品德,给学生以能力,否则将来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很难面对现实,很难在就业创业中有竞争力。教育应该为孩子一生幸福创造良好基础,而绝对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做习题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这样做会抹杀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我们不是为了教育而办教育,我们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办教育。我们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增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自觉性。我们不是为人家抓教育,是为我们自身抓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扎扎实实进步,这才是教育的扎扎实实进步。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好教育理念问题。素质教育涉及许多问题,有一些我们长期认为有效的方式、有效的做法其实未必正确,也未必有效。我们满足于让学生多做习题,让学生经历各种形式的考试,认为这样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认真分析未必如此。有一些学校为了见效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搞所谓的快慢班,这种做法对慢班的孩子不利,对快班的孩子也未必好。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学生的学校。教育到底是“造房子”还是“种树”,是值得深思的。“种树”是它自身有生长能力,“造房子”始终依靠人家,所以有一些孩子离开老师离开家长就不知道怎么学习,甚至不知道如何生活。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切入点问题。素质教育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要选准突破点,上下齐力,一抓到底。我们考虑近期应重点抓几件易于做的事:

一是抓减负。关键是严明纪律。要严格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按要求开课、上课,坚决制止搞快慢班,制止任意拖课,任意延长教学时间,切实减少考试次数。现在,不少学校到了高三,不说天天考,隔三差五地考。考完还要排名,有的学校还把排名和座位挂起钩来,排名前的坐前面,排名后的坐后面,更后面的坐到其他教室去。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我们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二是抓课改。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突出品德教育、能力培养、体质增强等关键环节。要把“健康第一”真正落到实处。大力推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保证课外活动和体育运动时间。积极推行学校学生体质状况定期公布制度,先在示范高中试点,逐校公布学生体质状况,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在某些运动项目上,通过组织校与校联赛调动方方面面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美国的一些学校,很多学生为什么那么重视体育,这与联赛有很大关系。许多学生家长都很看重孩子在学校的橄榄球、篮球比赛成绩怎么样。

三是抓帮助后20%学生。考试排名后20%的学生,有的学习能力比较弱,有的行为有偏差,有的身体有残疾,很多是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民工子弟、农民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后20%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帮助。要建立后20%学生的监测制度,重点监测学生的成长变化情况,特别是排名靠后学生与排名靠前学生之间差距拉大和缩小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导向,引导各学校大力帮助后20%学生进步。将来示范学校复核认定要与帮助后20%学生进步情况挂钩。

四是抓推行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学校按学生数有比例分配。这些年许多地方都在这方面作探索,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方面的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加大。通过抓示范高中招生名额的分配,使各类学校学生都有进示范高中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缓解择校热,有利于改善薄弱学校生源结构,有利于促进各类学校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3篇

一、关于素质教育、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的概述 (一)素质教育之于国家,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历史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构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决定》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事关基础教育,而且涉及教育领域;不仅仅是一次教育改革,也是一次社会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落实的总要措施。是我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举措;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要举措。 (二)音乐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众所周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渗透精神世界、心灵深处的审美感知教育,它有着巨大的教育和陶冶价值。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像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为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口”,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合格人才的有效措施。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 (三)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村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就是我国素质教育落实情况的“集中体现”。 因此,农村音、体、美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音、体、美教育的整体水平,乃至农村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换句话说,音乐教育的开展情况,折射出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对音乐教育而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重中之重。 由于农村校点分布较广,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学校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差别很大,所以,农村音乐教育的开展情况,恰恰是“考量”农村素质教育落实情况的重要指标。 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题目,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音乐教育问题”的提出 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现在,素质教育已经走过了20年的时间了。随着各市县陆续通过“普九验收”,“普九复检”。河北省各县市硬件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000年开始,各县市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详见说明)工作,也陆续展开。“布局调整”对于推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实现规模效益,解决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从2000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0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及布局调整效益明显的校舍改造和设备购置。 2001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同时也拉开了音乐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纷纷投入到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来,音乐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4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协调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

高教30条重点强调七个方面: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首要工作,强调以夯实教学为核心的四个理念,即强调高校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人的社会需求作为检验办学的主要标准;建立德育为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内涵发展是提高质量的核心,内涵发展就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出路,认真做好高考改革,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把试点学院作为教改试验区,三改革一完善。四是教师队伍是质量的根本保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五是坚持评估作为手段,强调立标准、抓评估、抓项目。六是加强创新,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七是对外开放是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着力于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当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由“象牙塔”般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之后,教育理念、教育价值体现,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都对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了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高教30条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原来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现在拓展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对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作了界定。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善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坚持集体备课和教研室活动,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方面好的做法要坚持,比如集体备课,开新课、新教师开课都要集体备课,倡导教研室基本教研活动,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学方法理论化、系统化和最优化,切实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探索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入教学改革

内涵发展是提高质量的核心,内涵发展就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教学改革是教学基本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推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同时,教学改革能不断促进课程建设,拓展教学内涵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机制,推动本科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构建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和要求。素有“指挥棒”之称的考试,对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针对过去对学生考核评价只重视知识性考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考试改革要结合学生情况,改变以往“一考定成败”的模式,创造多途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性评价的理念。这是一次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教育部“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质量的动力源泉。高教30条以创新为引领,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能有跨越式发展,靠的是改革和创新。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质量,仍然要靠改革、靠创新,所以鼓励校进行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多角度能力素质培养,激发大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造活动的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逐步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机制。

五、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创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为了改变专业划分过细、教育过于狭窄的状况,培养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二是为了减小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创新人才。努力改变目前国内教育界“重学习、轻思维,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激发大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动手的能力,点燃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日后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提供可能性。三是为了改变重理轻文的现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扭转社会人文精神缺失的局面。

教育改革要改变以往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轻视学生人格的塑造的做法,要加强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结构丰富,更有利于今后学生积极的走向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5篇

一、素质教育概述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对素质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基本上能按照新课标、新理念开展教学工作,基本能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却没有明确的转变。在我县,大部分农村小学还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原因在于教学设备严重落后。

2.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首先,教育教学设施、师资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和“两基”工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用房,但很少有配套设施。如,音、体、美教学设备根本不完善,更谈不上什么电脑室、多功能教室了。

其次,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县农村学校每位教师至少要承担4类学科教学,负担可想而知。在这样高负担的教学中,从何谈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修好了教学楼,就认为改善了办学条件,就能实现教育的转轨吗?

三、农村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措施

根据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我认为农村学校要真正实现教育的转轨,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明确了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无论任何部门和教师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加强思想认识和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教育转轨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认真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更是实现农村教育转轨的前提。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甚至向农村教育倾斜

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转轨,就必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即在经费投入、校舍修建、教学设施设备的添加、师资配备等方面要向农村地区学校倾斜。要把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摆在同一地位,甚至倾斜于农村学校的教育,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这是实现农村地区教育转轨的重要的核心任务。国家的兴旺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学校没有足额教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实现教育的转轨吗?因此,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把好学校教师队伍进出门槛,保障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4.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要实现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转轨,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转轨是实现素质教育发展的保证。

5.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很难真正实现“应试教育”的转轨。因此,不改革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其他的任何改革都将是个形式,“应试教育”的转轨就没有轨道。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重点对策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农村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该问题着手,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师数量缺乏,结构失衡

从我所在的县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看,一位老师至少要上两门课。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还需担任思想品德课;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外,还需负责英语和科学科目。仅仅两位教师担任了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几乎无法开展。例如体育课,只局限在随便跑步和自由活动的范围内。因为教师短缺造成的学生发展片面,根本无法开发学生潜质的现象,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农村小学生在起跑之时就比县城就读的小学生慢了很多,更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同时,音、体、美学科教育资源极度缺乏,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二)农村家庭教育面临“无能”与“缺位”的状态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出外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家庭教育,在农村,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而且孩子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缺失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容易造成他们孤独、自卑的性格,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些感情和交流是学校教育无法给的。而且由于没有科技馆、少年宫,也没有什么夏令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大多窝在家里无人管理,陷入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孩子本人,这都是极端危险的。

(三)农村素质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城乡差别造成的

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委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委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真正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在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的学法仅仅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循环中。今天的教师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明天的学生素质,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的业务素质迫在眉睫。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发展途径的狭窄,激励机制的贫乏,使得这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团体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促使农村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满意感,从而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二)吸引更多的农村素质教育人才

从现实情况来看,应着力应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提供比较可行的提高自我专业素质的机会。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整体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熟悉和学习,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渠道。还可以定期安排农村教师到县城、城市优秀学校观摩优质课程。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当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这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加强宣传和教育,为农村师资注入活力。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

(三)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7篇

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全市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理顺发展思路。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工作经验,扬长避短,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上来,统一到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对全市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宏伟目标上来,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按照认真专业务实的要求谋划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明确工作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明确“深化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名市”目标,打造“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教育精神,掀起新一轮的“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热潮,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二)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愿望、需要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坚决破除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坚决改革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坚决纠正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做法,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两大规律,科学判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好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理顺市、区县两级管理体制,建立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三)进一步强化学习,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拓宽发展思路,落实具体措施,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敢于触及,敢于解决,敢抓敢管,靠前指挥,严格落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常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教研组、年级组,深入课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反复督查。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读书会制度,走出去、请进来、深下去,学理论、重实践,着力转变教育质量增长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四)进一步把握用人导向,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在教育系统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五)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讲学习、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讲政策,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树立全局意识,强化全市教育“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增强执行上级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要求办事,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大力气解决会议多、文件多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行电子政务、网上办公,从根本上精简文件,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推进全市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措施

(一)理顺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城乡统筹,强基固本,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为载体,以为学生终生发展、终生幸福、终生快乐奠基为理念,以实施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广先进经验为举措,以打造优质教育品牌为目标,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全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解决突出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针对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分析检查查摆出的突出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间要求,分解到处室、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员,抓好集中整改。对于当前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尽快解决,让群众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成效;对于需要多方面努力、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要抓住不放,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要抓住那些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带动面上问题的解决,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三)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改革创新,勇于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建立健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导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四)统筹教育发展。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作息时间,开齐开足课程,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到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职教集团,到实习的各种环节等方面全面加强管理引导,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强市。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质量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全面加强成人教育,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人力支撑。

三、落实为民办的事实,办好人民放心满意教育

(一)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道路。抓好“五个统筹”,推进全市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一 是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规划。坚持“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发展,小学连片建设,学前教育规范办园”的总体规划,不断改善育人环境。巩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果,全面实施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抓好城区小区配套建设。加大对沂源、高青和三个老工业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推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能力建设,提高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三是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既保持学校的适宜规模,更注重优化结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益。四是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五是统筹社会资源。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大教育”格局。

(二)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育人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大力实施教育创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德育为先,实施德育“十大工程”,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遵循学生健康成长规律,坚持“健康第一”,开足开齐体育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普及“四操四球一拳一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减负刚性措施,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中小学科技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格考试管理,改革中小学日常教学评价,不断改革完善中考方案,规范高中招生行为。

(三)大力实施教育“强基固本”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提高师机、生机比例。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不低于省标准完成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积极实施“教育装备更新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中小学“211”(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和特教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扩建一批城市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用人机制健全、经费使用高效的目标,力争使所有城区中小学班额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消除城区学校班额过大、孩子就近上学难的问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能力素质。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名校长建设工程、初中校干全员培训等,完善校长招考制、聘任制及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等工作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校长,造就一支职业化的校长队伍。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原则,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为重点,继续抓好中小学名师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骨干教师市级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外语教师出国培训、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全市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及两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全体教师的思想集中到“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主题,以大讨论促进发展观念的大转变,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习、讨论、整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深入开展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教育活动,而是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整改、大实践活动,最终要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来。

认识决定行动。我们必须对科学发展观及其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让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行动起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我校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的要求及我校的重点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力解决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与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加强教育科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从认识入手,切实提高我校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进一步加深广大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如何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如何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达到统一,形成共识。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工作,切实在两个“加快”上探索新路子、推出新举措、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二)从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实际,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着力解决一些教师和干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着力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再上新台阶,以及提高教师师德建设等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从制度创新入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监督管理制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主要目标

1、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进一步统一全校上下思想认识,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全校形成人人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3、进一步促进全校党员、干部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领导方式转变,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4、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形成成熟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鲜明的导向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促使党员、干部和教师把心思用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全心全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

五、实施原则

1.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我校教育发展现状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针对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2.坚持实效性原则:通过学习、讨论,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全面育人、科学育人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紧扣实践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实践,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实践载体,丰富实践形式,下功夫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取得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3.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日常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4、坚持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创新的原则。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积极探索发挥广大党员作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5、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开门纳谏,吸收群众全过程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尊重群众、贴近群众、惠及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的过程。要始终关注群众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整改落实方案向党员、群众公布,整改落实情况向党员、群众通报,让人民群众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

6、正面教育为主,把握正确导向的原则。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注重加强正面引导,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激励、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查找和剖析问题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增强发展信心、促进科学发展上来。

六、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工作步骤

我校参加此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全体党员教师,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做好准备工作。

1、召开党支部成员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共**镇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统一思想认识。

2、成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由校长姚正品任组长,纪王宗跃、纪能祥任副组长,周德文、林乃永、黄飚为组员,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黄飚担任。

3、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紧密联系学校发展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

4、9月19日,学校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由姚正品校长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部署。

5、全校动员大会后,支部要组织学习讨论,进行再动员、再发动,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明确教育活动的工作步骤和目标要求。

(二)做好实施工作,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xx年9月20日—11月5日),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包含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三个环节。

动员大会后,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在此期间,学校每周安排1次进行集中学习,保证集中学习阶段学习次数不少于3次,组织党员开展专题研讨,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每天安排1个小时进行集中学习,保证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0学时。在学习中,要做好学习笔记,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撰写心得体会,注重提高学习效果。

2、深入调研(9月26日——10月6日)

1)、校领导要围绕“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主题,结合各自的分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制约学校发展、教师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形成调研报告。

2)、在学校开展“我为学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进言献策”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网络信箱和热线电话等形式,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3)、采取相应办法,广泛听取学生及家长代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着重梳理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10月7日——11月5日)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密切联系教育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抓好专题研讨会、座谈会,采取征文、组织群众评议等方式,营造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破除自我满足思想、保守思想、依赖思想和畏难情绪,增强加快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真正做好认识有深度、工作有创新、实践有成效。学校拟在10月下旬举行一次思想大讨论成果交流及演讲活动。

根据前期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学校领导班子、党员干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重点在实施素质教育、队伍建设、质量提高、稳定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上,进行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召开民主生活会。在召开民主生活会前,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充分准备,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党员之间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认真听取周围群众的意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要积极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坚决防止民主生活会走过场。

学校领导班子要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紧密联系实际,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完善。认真查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剖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检查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检查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绩和职责任务,检查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的不足;对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检查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

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要在教师代表中进行评议,征求意见。评议可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进行,着重评议查找问题是否准确深刻,提出问题是否实事求是,原因分析是否透彻,整改措施是否可行。根据评议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把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体现在分析检查报告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监督。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xx年元月初—2月底),要任务是抓住重点,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促进发展。包含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机制体制三个环节。

针对前阶段查找的问题,学校以及全体党员干部要制定整改方案。主要包括:整改事项、整改办法、整改目标、整改时间、整改进度、督查办法等。整改方案制定后,党员干部的整改方案还要在支部范围内公示,主动接受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20xx年元月24日—2月13日)

根据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对一些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时间,逐步解决;对单位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要求协助解决;对有明显政策规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情况。要多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实事,不搞“花架子”和“形象工程”。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两个加快推进,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落实。制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应急和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推进制度创新,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三)做好总结工作

1、实事求是地总结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客观系统地总结成功经验和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及主要措施。

2、召开总结大会,向全体教师通报,并组织他们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学习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宣传内容,制订专门宣传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导向,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运用网络、校报等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时报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新进展及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反映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思想的新提升、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业绩,生动反映教职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呈现出的饱满热情和崭新风貌。

(三)加强教育,保证质量。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不走过场,学校党支部将组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督导组,随时督察党员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四)统筹兼顾,务求实效。正确处理教育教学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关系,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素质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工作。

(五)注重总结提高。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梳理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努力把鲜活的实践上升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使科学发展的理论真正深入人心,使坚持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性行动,推动我校发展进一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