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7:16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设计以及建设而言,加强对水利工程的设计以及建筑是很必要的,要有一个良好的水利施工设计,才能保证水利建设的质量。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对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一些问题。在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的同时,也对我国水利事业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1、我国水利工程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

1.1水利工程设计不够规范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一般是按照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进行,传统的设计方式不能说明工程的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工程论证缺乏经济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基础资料基本上是直接套用上一设计阶段的,设计方案没有结合本工程的实际,另外工程设计时没有考虑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使设计出来的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缺少理论性的认证,导致工程建设完工后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除此之外,工程美观也没有纳入到设计理念之中。

1.2工程管理观念落后

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居民普遍缺乏集体意识,没有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特别是在水利施工设计中,设计中只是对取用水进行了合乎规格或更为严谨的设计,但是却忽略了对施工地周围的环境保护,任意对周围的山林土地进行无节制的滥用。此外,在我国目前的水利施工建设中,没有对工程设计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工程质量要求的不一致,建设而成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不一。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居民区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使得一些水利工程设计在建设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衰败。

1.3缺乏严谨的质量意识

在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一些管理人员严重的缺乏质量管制意识,在工程的建筑过程中,也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管控,以至于我国的一些建筑在施工完成之后,水利设施方面的建筑问题频频爆发,尤其是普通的居民楼,更是水利问题的高发区域。一般来说,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论证阶段,需要对市场上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并且还要对以往的各类工程设计进行整理总和,这一项工作看似无关所谓,实质上是一很重要的环节。资料中的细节往往可以直接决定水利工程的设计。但是,一些工程设计的执行人或者管理者往往会因为对这项工作的不够重视,或者为了节约时间而忽视。从而影响了在水利工程设计环节的资料的搜集,使得设计的工程缺乏稳固的设计依据以及严谨的科学性,为以后的建筑环节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1.4工程论证缺乏技术性

在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提是要对施工项目进行经济性以及科学性的验证,以便能更好的设计出符合工程条件的方案。但是我国目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对施工项目进行施工时,缺乏科学的策略方针,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工程设计不能很好的结合施工地的地理环境、施工环境、水文资源等条件,来进行因地制宜的施工设计,致使工程设计完成后,由于相关的专业技术论证以及自然生态安全理论的缺乏,而导致后期施工中各类生态问题的出现。

2、水利工程设计中所存在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

2.1工程设计具有充分的依据

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求有一定的依据。在工程设计的论证阶段,首先,设计人员要对以往各类相似设计进行归档整理,并且还要对当前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此外,还要结合目前新兴的设计材料,保证设计工程具有科学合理性;其次,工程的设计人员应该对施工地进行实地考察,要对施工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还应对周围的环境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可以因地制宜的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使设计具有技术性。最后,要对设计中的花费进行合理预算,对各类材料的价格等进行市场调查,使得设计具有经济性。

2.2培养良好的质量意识

建筑企业不仅要对员工的质量意识进行培养,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在工程建设中,如果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质量意识,那在施工中就很容易出现上行下效的情况。因此,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工程质量的培训,并且做好相应的惩处措施,如果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充分的质量把关,则应惩处到个人。除此之外,对于员工也要做好质量意识的普及,保证施工人员亦或是工程设计等人员在施工、设计中严把质量关,提高工程的质量。

2.3鼓励设计人员的创新

鼓励员工的技术创新,应该在企业建立创新竞争机制,对有重大创新或改革者给予实际的奖励。设计施工单位应该把眼光放在未来,必须清楚的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时代的发展,使得自身能够跟上时展的要求,及时的对自己的管理体制进行更新,对施工工程能够自主的进行开发设计。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以及设备,总体来说,国内的一些理论是无法跟上国际的理论发展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将国外先进的理论基础融入到自身的设计中,进行设计上的创新;对一些新兴的理论要勇于实践,使得先进的技术融为己用,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以及创新水平,保证设计的质量。

2.4技术经济观念不足

在工程设计时由于设计单位没有进行收集资料的工作,同时也没有对旧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导致在整个设计工作中施工方案大部分没有比较,缺少技术经济观念,更没有进行技术经济的研究。由于没有设计优化,施工样图设计过程中业主干预过多,导致阶段施工详图多处修改,甚至引起了经济纠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水利工程设计发展初探

3.1人才结构的调整

鉴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水平不一,人才结构不合理。由于市场的需要将会对人才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对用人的环境进行改善,重视对人员的培训,使得人员的流动能够更加的合理。并且,在薪资结算方面,也将更加注重人员的实际贡献,企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以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人才结构的调整。

3.2对生态因素的强化

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国家也在不断地对生态资源进行恢复。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结构的发展,在做好设计要求的同时,也要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因而,水利部门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制定新的发展策略,以便越来越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的要求。

3.3健全法制制度

法治制度是各类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现今我国水利建设的生产管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生产管理已经向着项目管理为中心,专业性为基础来改变。在改革的初期,会遇上较大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出现一些违纪或者违法的行为。对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审查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以便于我国的水利设计越来越科学化。

结论:

总而言之,现在的水利工程已经不同于传统,我们应该更加的注重生态,保持生态的平衡,并且要强调设计的创新性。只有新兴的理念、设计等才能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的要求,使我国的水利设计更加合理。在本文中,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期望能以此文对我国的水利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前言

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1、小型水利工程的概述

水利工程最为一个项目工程就是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调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的用处很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用影响深远,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 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工程主要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在我国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是必不可少的,既能帮助人民生活又能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2、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发展较为缓慢,只有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率,才能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在我国, 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面较广,水利工程规划是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的组成部分,而一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财政投入资金较小,由于农村发展较慢,资金相对匮乏各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对农村政策的一度照顾,但是我国农村发达地区较少,农村贫困地区较多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很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由于资金的关系,工程进度很慢,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更使得农民积极性降低,工程进度缓慢并且在农村难以进行下去,导致工程施工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时有发生。②农村水利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再者说,水利人员素质较低,致使其效率低下,并未达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或者并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③新建工程难度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现有工程设施尚未全部配套,如有的灌区缺乏田间工程, 有的有灌无排,有的设施已经老化,加上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工程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

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3.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3.2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3.3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3篇

关键词: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环保;科学;国际性

1.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

水利施工是一个大项目,大工程。其工作量大,从开始施工到竣工结束所需时间长,耗费资源种类多,耗费资源量大,对自然环境影响大。水利施工需要大量的电资源,水资源,土资源,矿产资源等,而这些资源在我国都是有限的。如果水利施工技术水平低,技术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就会对这些有限的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同时水利施工技术如果只追求水利施工完成,其施工技术较差,就会造成植被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塌陷等不良的现象,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吸取过去几十年的水利施工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教训,在近些年来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观念的影响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低碳经济的引领下,水利施工技术也必定顺应了这一大发展潮流,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朝节能环保方向行进。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向演进,在将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水利施工技术在将来的发展中将提高其技术含金量,创新发展,寻找新手段,寻找新方法,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最小。水利施工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的这一发展趋势,是在时代大背景产生的,是全新的,它的出现又对水利施工技术产生反作用。它的这一发展趋势势必改善资源,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状况。

2.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水利施工技术归根到底是是一种技术,是科技的一种形式。其发展是一个不断吸取经验,

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必定有革除旧的过时的技术,创造性地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创新是一项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水利施工技术也毫不例外。在21世纪的背景下,水利施工技术呈现出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涉及面很广,关系到一系列科技技术的运用和创新。近年来,水利施工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很好地体现了水利施工技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水利施工技术选用了容量较大的,效率高效,配套良好的施工机械。在大范围内采用液压,激光,电子,声波等新技术;应用了耐热性好,高分子合成,纳米等新材料;运用了震动碾压,高压喷射,锚喷支护等新技术,在运用这些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为了对水利工程技术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运用了电子计算机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知识理论。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已新身份出现在水利施工技术中等等。科技创新是水利施工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水利施工技术将更加注重科技含量,更加注重创新的独特作用。在科技创新的指引下,水利施工技术将采用现代化新技术,加强相关领域的探索和科研,注重在施工实践中的总结创新,不断提高水利施工技术的质量和水平。在这种条件下,以高水准的水利施工技术知道水利施工,必将推动水机施工稳健快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水利事业和现代化的进程。注重科技创新是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鲜明点。

3.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交流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主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间学术技术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就为水利施工技术技术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要求水利施工技术必须进行有益的交流与合作,否则水利施工技术难以真正的壮大和发展。虽然我国水利施工技术在过去年份内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水利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也要求我国水利施工技术必须面向世界,必须与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最近几年,我国在水利施工技术方面积极同多个国家展开了丰富全面地交流合作,有很多案例体现出交流合作这个趋势。例如我国通过开放,引进此方面相关的外资企业到中国,从而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水利施工技术;积极选派安排相关人员到外国先进国家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多次组织承办与水利施工技术有关的年会等会议,专家学者得以有效的学术交流;有关专业人士积极在国际上发表想关论文;积极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开展水利工程共建,同时,我国也热心帮助发展中国家水利设施。在交流合作中,水利施工技术得以传播学习互补,发扬光大。如果闭门自守,拒绝交流合作,是违背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难以让水利施工技术得以健康发展。

4.水利施工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安全和“人本”

水利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其施工技术稍有漏洞或稍有疏忽,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水利施工技术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成熟性。在过去发展段内,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诸多的事故案例为为我们敲响警钟,事故的原因有死搬硬套水利施工技术,未经严格测试使用不成熟的水利施工技术,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等。这些惨痛的教训和巨大的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水利施工技术的安全性。这也让注重安全成为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在注重安全的发展趋势下,对水利施工技术提出了很多高的新的要求:修复完善旧老技术;提高新提出的水利施工技术的审核测;对新提出的水利施工技术实际测试率不得低于百分之百;严格把关,对水利施工技术的漏洞,哪怕是小漏洞,也不能疏忽;加强水利施工技术人员的的培训,提高水利施工技术人员掌握运用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安全性是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重要一条,安全性的要求是严格的,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性将是贯穿树立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未来的长期的一条主线。没有了安全性,水利施工技术将失真失本,其发展就难以壮大。

水利施工技术只追求技术的突进,工程的完成,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施工技术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以人为本也是水利施工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水利施工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将具体的体现在以下的方面:水利施工技术提高其安全性,保证其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水利施工技术更加注重实效性,更大限度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水利施工技术更加注重环保性,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等等。在以人为本的的发展的趋势的推动下,树立施工技术将更稳健更科学的向前发展。

5.水利施工技术四个发展趋势的总论

水利施工技术呈现出注重节能环保,注重科技创新,注重交流合作,注重安全和以人为本的四大趋势。但水利施工技术四个发展趋势绝不是独立,而是相互关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例如水利施工技术注重节能环保,需要其科技创新,而树立施工技术的科技创新有推动了其环保和安全的发展趋势。水利施工技术这四个发展趋势共同作用下,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绿色安全,更好更稳健。

【结束语】:

通过全文对水利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总结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水利施工技术的四大发展趋势。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实际操作中,重视树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让水利施工技术朝着这四个方向演进,让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紧时代的步伐,更好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4篇

1.1采取措施完善水利工程机电技术标准

为推动水利工程健康发展,要求对水利工程是机电技术相关的部门或相关企业标准进行明确统一,确保标准规范性与通用性,从而在标准上避免设备通用性不足或难以应用问题。加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有效联系,组建机电技术行业交流有效机制,在执行标准的基础上,有力推动机电技术快速发展。

1.2加强跨行业及部门协调,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机电技术管理问题,组织机电技术各行业及部门,依据实际构建出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各行业机电技术应用在统一机制基础上有序进行。为确保机电大型设备设计及制造应用性,应综合考虑行业需求,综合全面研究,确保机电技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对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机电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管理。

1.3对水利工程机电技术应用进行检测与评估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确保机电技术应用及整体工程安全性,要求对其工程进行安全性检测与评估。依据机电技术标准,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实际,有效贯彻综合标准,对其机电技术设计、建设及运行进行监测与评估。此外,还应落实国际化标准,考虑到部分水利工程中机电设备存在着进口现象,要求在推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同时,综合考虑国际化标准要求,提高标准设置,有助于推动我国机电技术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机电设备制造水平,实现其整体效益。

2水利工程中机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2.1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未来机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机电技术中实现智能化,可以实现对人类认知及判断等有效模拟,让机电技术及相关设备具备一定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配置相关数据库,通过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以实现其智能化操作。机电技术智能化,可以让其相关设备完成一定的工作,尤其是在处理风险性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其作用更为突出,随着信息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技术智能化发展更为突出。

2.2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普及,让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让其广度及深度不断扩展。水利工程机电技术网络化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表现,尤其是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加快机电技术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效率,为信息交流提供更好平台。应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远程监控,为实现无人监督奠定技术基础。

2.3系统化趋势

随着机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实现系统化一体化势在必行。机电技术实现系统化,有助于机电技术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的有效实现,系统性管理优势凸显。依据特定生物构造,研究出新的机体,推动机电技术向生物系统化方向进步,以实现更加的发展效果。

2.4环保化趋势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特点;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建筑领域来讲,人们对建筑工程技术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提高建筑工程技术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1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比较低,建筑物的主要作用是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在这个时期的建筑物大多由石头和木材等组成,人们对建筑物的美观性没什么要求,对建筑工程技术的要求也不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对建筑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结构单一的建筑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此时出现了砖木混合搭建技术。但是总的说来,在这个时期内的建筑工程技术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这主要是因为砖木混合技术只需要工人将砖块和水泥混合到一起来完成建筑工作即可。砖木搭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增加了建筑物的使用时间。但是,砖木搭建技术也有一定的劣势,包括破坏环境,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等等。

总的说来,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建筑工程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就比较低的。虽然也有一些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基本上为上流社会群体修建的,包括陵墓、园林等等。但是上流社会群体不是社会的主流,人民大众才是社会的主流,主流建筑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追求实用性。

2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有绿色建筑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智能建筑技术等,这使得现阶段的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同时具有美观性和娱乐性。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现阶段建筑物的特色:

2.1 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指的就是在构建建筑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来减轻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具有下述优势:第一,减少资源的使用量;第二,减轻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维持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生态平衡。现阶段,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正在竭尽全力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绿色建筑的出现可以避免建筑物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保证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建筑物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技术指的就是在建筑工程中融入各种高科技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阶段,一个生态建筑项目的设计实现需要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建筑设计原理、物理原理、材料学一级气候学等等。生态建筑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生态建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

2.3 智能建筑

随着经济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等。上述新技术的加入使得现代建筑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具体来讲就是现代建筑中拥有了防盗系统、先进的电力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等,智能建筑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和便捷的室内居住环境。

3 建筑工程发展趋势

3.1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之下,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化和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如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计算机系统可以及时的向施工人员提出警告,避免严重失误的出现;第二,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透彻分析,进而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就可以提出更加准确有效的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3.2集成化发展趋势

所谓集成化指的就是将建筑工程中的安装技术和施工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建筑工程项目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通过集成化可以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可以这样说集成化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

3.3精细化发展趋势

所谓精细化指的就是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提升现有的技术水平,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以钢结构为例具体说来就是,不断提升现有的焊接技术,这样就可以提升钢结构的安装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质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精细化处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4国际合作趋势

世界各地的建筑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全球化的热潮之下,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也逐渐增加。现阶段,好多国家重点项目都是合作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融合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进而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建筑项目的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竞争,还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出现,从而使得整个建筑行业获得长远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建筑工程结构单一,对环境影响较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建筑越来越多样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生态建筑不断涌现。未来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是对环境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资源消耗更小等等。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可以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菁,余振榕.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01)181.

[2]张从海.探讨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5(08)74-75.

[3]陈伟.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2)129.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6篇

【关键词】智能化;机械工程;发展趋势;探讨

中图分类号: F407.4 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化是未来我国机械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的趋势。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分析实现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重要性

机械工程作为一种与机械的生产和应用具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其通过对科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机械设备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社会的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机械设备作为拓展生产范围和促进生产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各行各业中各种机械涉笔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加上机械工程中包含了多种机械与控制技术,在机械研发与应用过程中都离不开机械工程的应用,因而必须对机械工程进行有效的分析。

然而智能化并非一蹴而就,其涉及了方方面面的技术知识,因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智能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对于智能化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而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对于我国机械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加上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而就必须对智能化的机械工程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此外,机械工程在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通过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实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并通过智能化的实现降低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实现机械工程的智能就显得十分必要[1]。

2.我国当前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现状的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机械工程的知识系统也正在日臻成熟,而智能化是结合人脑构造以及功能的研发得出,智能化的机械工程是模仿人脑,进而利用机械替代人工进行劳动。虽然当前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我们过很多企业所采用的模式较为传统化,因而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均需要对现有的自主能力进行创新,尤其是在信息收集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我国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现状有待进一步改进,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使用时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2]。

3.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队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发展的现状和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必须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机械工程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就笔者的几点浅见来看,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机械工程管理智能化是未来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实现而开展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方式。能否选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配置和优化资本资源,进而将权责利具体细化到每个人身上,从而确保企业的各项投资决策得以有效的实施。因而未来机械工程管理的智能化在机械工程管理过程中不仅能实现上述功能,还能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优化的管理,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程度,因而未来的机械工程的管理必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带来可能,同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因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工程管理的智能化。

3.2企业产品的智能化是未来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机械工程的智能化是实现企业产品智能的化的关键,而企业产品又是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根本前提,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并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得以企业产品的多元化的需求,因而未来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势必导致产品的智能化,为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做好各项应对工作,通过生产智能化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3]。

3.3生产设备智能化是未来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除了管理的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未来的机械工程设备也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设备作为企业的重要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活动的根本,因而一旦企业缺乏设备配合就只能生产部分简单的产品。且诸多复杂的产品无法生产。因而未来机械工程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正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而兴起的,进而在促进企业设备管理有效性的同时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弥补传统设备中出现的不足,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因而作为企业必须在未来的生产活动中注重智能化设备的引进,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以智能化的设备生产智能化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智能化生产效率。

3.4机械工程智能化生产是未来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根基

由于机械工程不同领域对产品结构、性能等的需求不同,机械工程智能化产品发展的模式、目标等也不同,对不同领域的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应该根据具体需求而有有所差别。不能采用“一概而论”的方式,要针对具体需求,进行适当的技术、设备选择配置,使机械工程智能化生产更有效率,智能化产品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4]。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机械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当前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现状,致力于管理、产品和设备的智能化实现,应用用智能化技术充实、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促进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提高机械工程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东.机械工程智能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J].硅谷,2013,10:3+2.

[2]朱剑英.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J].航空制造技术,2003,05:17-20.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土木工程建设一直在不断地进步,时至今日,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同时,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新型设备、新型工艺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改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土木工程中技术与创新的功能不能忽视,只有掌握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1、图谋工程的概念阐述

所谓的土木工程就是指各类工程设施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首先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设施,包括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水利工程与人类生活等各类的工程设施,包括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隧道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工程等等;另外的含义则是指为了工程设施的建造所采用的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活动。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拉看,我国的土木工程实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论是结构力学分析、或者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发展及施工方式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在高层、大跨结构与钢结构上的成绩十分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土木工程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在高速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更加迅速,我国几乎成为一个大的工地。在我国涌现出很多新的高层,新的商圈,新的公路、桥梁,甚至是铁路、刚看等等大型的工程,在这些工程建设中我们随处可见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大力研究、开发及应用。发展速度令人咂舌,数量之多,令世界叹为观止。

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铁路运用路程已经达到6.78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是亚洲之首。当前的铁路正朝着城市轻轨与地铁两个方面发展。同时,我国正在积极的构建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以现在的运行速度在4个小时之内完全可以达到。同时,磁悬浮列车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增加,桥梁工程成就惊人,随着桥梁类型的多元化,主跨跨度一再被突破。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大跨桥梁的建成都标志着我国的大跨结构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已经跨入到世界的先进水平行列。当前,我国已经完成千米以上桥梁建造达3座,800m以上的大桥超过8座,600m以上的大桥则超过15座,400m以上大桥40座,重庆万县单孔跨度达420m的钢筋混凝上拱桥更引起世界同行的莫大兴趣。在水利工程建设中,50年的时间中,全国大小水库一共建造了8.6万座之多,水库的需水量超过了4580亿立方米。建设与整修大江大河提防25万公里,目前防洪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超过了7000亿。在建设大坝过程中,我国先后建造了青海龙羊峡大坝、贵州鸟江渡大坝、四川二滩大坝等水利工程。

3、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土木工程的发展十分迅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发展不容忽视,具体来说,其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性能材料也将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以钢材为例,其会朝着高强、具有良好塑性、韧性与可焊接性的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将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但是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高强度的钢,使其可以在土木工程建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朝着如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3.2 计算机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普及与结构计算更加完善,所计算的结果也与实际更加贴近,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材料的性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人们也可以设计出更加优化的方案完成土木工程的建设,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3.3 环境工程建设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更加受到重视, 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于一体、城市综合症、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又无一不与土木工程有关。较大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乃至建设过程中的振动、噪声等都将成为土木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3.4 建筑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建筑一直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解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业机械化的发展,尤其是重点工程建设在大城市建设中发展迅速,但是总的来说,仍然落后于其他的工业部门,所以,事先建筑业工业化是我国建筑发展战的必然趋势。要准确认识建筑产品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尽量实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科学管理体制,采用专业化、联合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同时还要不断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3.5 开发空间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土木工程的活动场所在未来会有转移的趋势,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围内。随着地上空间的拥挤,人类将注意力转移到地下空间,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包括海底世界在内的地下空间被不断地挖掘出来。实际上东京地铁已达地下三层:除在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设置了车站外,还建设了博物馆。

3.6 完善结构形式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计算理论与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新材料工艺的出现,为结构形式革新提供了有力条件。空间结构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结构融为一体,结构形式将更趋于合理和安全。

3.7 能源的多元化

能源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必须解决的难题,这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束语: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不断地做好基础建设。在土木工程的各项专业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专业活动包括:建筑物、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建设,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土木工程的价值,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树金.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第8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分析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交易成本、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在分工水平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熟能生巧以及“干中学”所导致的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则是不同地区分工水平演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分工水平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1952-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本文所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经济增长 分工 面板数据

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对分工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分工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分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主要表现在: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受到地区分工水平发展的影响,它与地区分工水平的提高表现出相似的增长趋势;区域专业化水平随时间的增加速度影响分工水平的提高速度,专业化水平随时间提高的速度越快,分工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将越快;在专业化程度一定的地区,交易条件以及专业化水平随时间的增加率是影响地区分工水平增长率的两个决定因素。

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既然从理论上可以得出,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动力在于分工水平的提高,其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表现出与分工水平的提高相似的增长趋势。在实际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否能够很好的证实上述结论,对此本文定义两组模型来检验这一结论。

由于很难找到描述地区分工水平的变量,但考虑到区域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将导致区域内以及区域间各主体交易活动的增加,也即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将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因此,区域第三产业的繁荣程度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地区分工水平,考虑到地区人口、面积的差异性,本文认为采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以衡量地区分工水平更加合理。

分工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将会导致地区人均GDP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增长趋势。因此,在对地区人均GDP与分工水平增长关系实证检验之前,需首先分析人均GDP增长是否具有突变性。在突变点前后,不仅仅人均GDP增长将具有不同趋势,同时其与分工水平、专业化程度、以及交易状况之间都将具有不同的趋势。其次,在对地区经济增长阶段进行简单划分之后,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一)经济阶段的划分

对地区经济阶段的划分必须依据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因此,本文使用1952-200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608组年度数据,对不同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特点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的基本环境存在差别,但是,在同一个区域内,各省差别则较小,为更好分析数据与拟合模型,考虑将全国的数据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虽然不同省份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较发达省份将会比那些不发达省份的增长速度要高一些,但由于共同处在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下,其发展趋势仍应具有相似性。由于各阶段增长趋势的较大差异性,可以将数据按时间分为三段:1952-1978为一组,1979-1992为一组;1993-2006为一组。对三大区域分别建立以下模型:

Ln(RGDPit)=βLn(t)+εit (1)

εit=αi+μit (2)

式中RGDPit为地区i,在时间t的人均GDP数据,αi为对应于i省的固定效应,β为系数,t为时间,μit是误差项。本文采用相同系数的固定效应模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尽管我国各省、市经济增长存在一定差别,但是,由于处于相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彼此增长趋势应该是近似的;二是Hausuman检验如表1所示,故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得以下结论: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在1952-1978年,全国各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率是不断减小的。在1979-2006年,全国各地区的人均GDP的增长率都是不断增加的,但是1979-1991年之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率较1992-2006年之间的增长率要低很多。1978年前后和1990年前后为全国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的转折期。

总体上来看,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特点基本上表现出三个不同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在1952-1978年,三大区域的人均GDP缓慢增长,其增长率具有不断减小的趋势;第二阶段,1978-1991左右,三大区域人均GDP的增长率缓慢增长;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三大区域的人均GDP的增长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分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回归模型如下:

Ln(RGDPit)=C0+C1*Ln(nit)+C2*1/nit+εit

εit=ηi+μit(3)

式中:RGDPit表示i地区t时期人均GDP的数据;nit表示分工水平的值,用地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C0为常数截距。

数据集与前相同,回归软件采用Evies5.0,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Hausuman检验如表4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全国各地区人均GDP随分工水平的增长率是先负,后正,再减小的发展趋势,即先负,后正,再增加的发展趋势,从绝对值看,第一阶段最小,其次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最大。由于,结合表2进行简单计算,即可得上述结论。结论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地区分工水平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的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其快速增长往往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配合。在此阶段内,分工水平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分工水平的增长率也较低,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工水平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分工水平开始增加,但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而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作用,但总体上,分工水平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为正向促进作用。1993年以后,分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即1978年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分工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的转折点。结论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各地区分工水平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其对地区经济的增长基本无较好的促进关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的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的增长,而实际上往往可能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第一产业的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其快速增长往往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配合。在此阶段内,分工水平相对较低,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分工水平的增长率也较低,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工水平甚至有降低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区分工水平开始增加,分工水平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为正向促进作用。此时,第二产业开始取代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服务于第二产业以及交换活动的第三产业也开始快速增长。1993年以后,分工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各地区分工水平快速增长,专业化水平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分工导致的专业化利益日益增大,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交易成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但其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也变得相对微弱,反而经济的增长更大程度上导致地区交易成本的增加。此时,由分工导致的服务于第二产业以及交换活动的第三产业增长更快,专业化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地区经济的增长一方面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依赖于分工水平导致的第三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导致的经济利益更加明显,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更大。

结论

本文在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的基础上,使经济体的专业化程度按照动态的方式逐步演进,本文以Yang and Borland(1991)的内生分工演进模型为基础,将模型由比较静态分析发展到完全动态的分析,分析了分工水平的发展路径以及专业化程度、交易成本、分工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长间的影响关系,结论认为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交易成本的变化、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均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与分工演进的重要因素。在分工水平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工水平、交易成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熟能生巧以及“干中学”所导致的专业化程度的演进则是地区分工水平不同演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分工水平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结论认为,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受分工水平提高的影响,即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地区经济结构的改变。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与劳动力两种要素的投入,实际上,这两种要素的投入是否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关键还是要看这种投入是否促进地区分工水平的提高,导致经济结构的有效改变。分工水平的提高既包括地区间分工水平的提高又包括地区内分工水平的提高。因此,积极改善地区间与地区内的交易条件,加速专业化经验的扩散,促进地区间与地区内分工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Yang,X.The division of labour,investment,capital.Metroeconomica,1999

2.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4(12)

3.汪斌,董.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5(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