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发展的意义

水利发展的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7 17:20:04

水利发展的意义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水土资源不相匹配,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加强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增产,而且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除涝等各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能够有效抵御旱涝灾害,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设施,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命脉,还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现代农业也得到了大跨度的发展,为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具体来讲,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发展中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夏儿女与自然灾害持续的、顽强的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只有取得治水的成功才能保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然而与此同时灌溉面积持续增加。随着各种技术措施的应用,在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科学研究的支撑下,农田灌溉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粮食紧缺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了温饱的生活。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只有为农业生产打好基础,依靠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为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奠定基础,为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支撑,藏富于民,保持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农产品多来源于灌溉耕地,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灌区的更新改造进程,进而关系到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效益。限于农业用水量无法持续大幅增加,因此只有依靠灌溉水的充分利用来扩大灌溉面积、保证灌溉效益。现代农业对灌溉水的利用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生产也极度依赖于高效低耗的灌溉技术和设施,因此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只有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相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从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满足我国基本国情对农业生产的要求。

2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2.1 整合资源来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来讲,最基本的就是规划。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制定出村级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政府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及讲求实效的原则,将水资源合理配置作为出发点,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力度。这一措施可以由水务部门来牵头,并联合国土规划等部门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设计,从而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广开投资渠道推进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并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进行充分的利用,来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盐碱地的改良以及灌区建筑物的建设、灌区分期进行改造,从而使灌区的骨干工程和小型的田间工程配套齐全。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旱涝碱沙荒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抓好田间工程配套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促使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要做好资金统筹工作并扩大本级投入。可以组织乡村的干部以及县乡的相关部门,使其积极投身于这一工作中去。对于村级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来说,要在群众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实行政府补助的方法,来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2.3 应用高新科技手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加大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建立信息化网络,联合调度灌区水资源,尤其是做好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最大化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3 结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一定水平的技术资源以及资金支持,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资源的约束和市场的限制,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还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适当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经济、技术的支持,协调好农村与城市发展、农业与工业等行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2篇

在党的*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全党扎实开展的重要时刻,水利系统党组举办这次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班,采取专家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部署,推动水利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谈点认识和体会,同大家一起交流。

一、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大报告已经作了科学阐述。我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特征。

第一,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第一要义,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二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四是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是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三是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

第三,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精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第四,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实践依据。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党既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也艰辛探索积累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和坚持运用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经过实践检验、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五,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揭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坚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尊重人民合理诉求,努力兴办人民群众所期盼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受益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六,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科学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总之,我们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着力把握的几个重大水利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前进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利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全面发展,实现保障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城市水利与农村水利相统一、东中西部水利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河湖生态健康、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认识和发展水利的前提。水利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

一是从水资源条件变化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我国的基本水情。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我国水资源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二是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看,经过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同时也要看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东西部之间、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水利建设的差距还较为明显,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亟待提高。三是从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看,近年来,城乡居民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还有很多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会有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四是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看,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带动下,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用水总量增长趋缓,河湖生态系统有所改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不仅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五是从水利管理看,水资源管理、河湖水域管理、水利建筑市场管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作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水利工作需要协调的关系更加复杂。六是从水利对外开放看,我国水利已经迈上国际舞台,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分析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满足现状、放慢步伐,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认识和发展水利的基本依据,科学分析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入思考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牢牢把握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重点,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更加自觉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完善,不断提高领导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这是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把握了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深刻变化,凝聚了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治水实践,在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水情、富有创新特色的对策措施,推动水利工作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转变: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综合防控;水资源管理工作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建设秀美山川;水利建设工作从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注重水利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问题,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水行政管理工作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转变,注重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的国家。当前,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上迈出更大步伐。一要进一步把握规律性。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水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进一步体现时代性。牢牢把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资源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水利工作新期待,不断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对改善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能力。三要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针对现阶段我国水资源条件变化和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局的倾向性、关键性问题,促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四要进一步强化协调性。继续推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流域区域、城市农村、东中西部水利协调发展。五要进一步增强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与各流域、各地区的水利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破解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上有新的进展,在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推动水利科学发展上有新的成效。六要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治水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中国水利全面走向世界。同时,要立足我国水利发展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水利发展道路。

第三,必须突出解决好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这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工作为抓手,在推进民生水利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民生水利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从发展水平看,我们建设了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但有的还没有达到规划和设计的标准,设施还不够配套,保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管护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人民群众长期受益问题还面临挑战。从发展内容看,我们解决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存发展、生活条件等方面最基本的水利需求,但与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小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民生水利发展还不全面。从发展区域看,东部地区起步早,发展快,覆盖广,群众受益程度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起步晚,欠账多,问题还比较突出。

应当指出,民生水利具有阶段性、差异性和交互性等特点。阶段性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要求不同;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体对民生水利有着不同的期盼;交互性表现为同一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改善民生、保障经济、治理生态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些特点告诉我们,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民生水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五个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一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如防汛抗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管理等。二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极端干旱情况下城乡供水保障、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三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牧区水利等。四是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如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血吸虫病防治等。五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如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总之,我们要着重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保障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

第四,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这是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形成了水权制度建设的初步框架,完善了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快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有的属于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来抓,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着力解决一些难度大的深层次问题。一要加快构建以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权制度体系,促进水权有序流转,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效益,维护用水公平。二要加快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三要加快健全能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四要加快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稳定增长的水利投资机制,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中水利投资的比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五要加快理顺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造价和资源环境价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兼顾社会可承受度的水价形成机制。总之,要结合查找影响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必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这是实现水利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以水法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和覆盖全国的水行政执法网络,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在水利发展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相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意识相比,水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解水事纠纷和行政争议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权责统一。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的认识,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提高法律修养,切实强化法律在解决水利发展突出问题中的作用。一要着力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水情、覆盖全面、相互协调、功能完善的水法规体系。针对民生水利、资源配置与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水法配套法规建设,加快抗旱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节水条例、太湖管理条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努力做到立法进程与水利发展和改革进程相适应。二要着力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执法体制。以贯彻实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三要着力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和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把编制水事矛盾焦点地区水利规划、建立稳定的水事纠纷调处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建立和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加强水事纠纷排查作为主要工作措施,力争把水事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防范和化解水事矛盾,促进水事关系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四要着力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自觉维护水法规的尊严和权威。五要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加快职能转变,促进政府职能向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公开透明转变。

第六,必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推动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中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进水利事业发展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推进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面对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黄河凌汛严峻险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沿海超强台风频繁登陆以及局部地区严重洪涝灾害,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实践充分证明,水利干部职工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是一支敢于负责、能打硬仗、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当前,水利发展与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新的要求,少数干部的思想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促进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二要切实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力量。三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规律,重实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四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党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廉洁自律,严格要求。

三、领导干部要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做出表率

中央明确强调,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点是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能否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借此机会,我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第一,在深入学习上带好头。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必须潜心学习,深入思考,才能学懂弄通。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努力做到学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要带头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第二,在调查研究上带好头。深入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了解实情、联系群众、汲取智慧、推动工作的基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基层单位、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专家学者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基层,求智于民众。要围绕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推进水利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确定调研课题,深化专题调研,带队进行调研,带头撰写有内容、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在调查研究中掌握实情、找准问题、创新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把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确定为联系点,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把联系点建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由点及面,扩大成效。

第三,在解放思想上带好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结合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发展民生水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水平等重大问题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促改革,谋发展。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

第四,在分析检查上带好头。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这三个重要环节。带头广泛征求意见,撰写发言材料,进行自我检查;带头开展认真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把分析检查的着眼点放在取得共识、总结经验、明确方向上,努力做到既沟通思想又增进团结,既帮助同志又教育自己,既总结过去又谋划未来;带头组织群众评议,开门纳谏、汇集民意。

第五,在整改落实上带好头。整改落实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在完善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多办实事好事上下功夫。要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基础上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把报告中提出的努力方向具体化,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把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和分管部门。要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整改落实方案,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党员和群众监督。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3篇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面对发展新形势,纪检监察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安达、发展安达这个主旋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找准切入点,打好主动仗,不断开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天地,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我们水务系统而言,加强廉政环境建设,一定要从水务中心工作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找准不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下面谈三点建议。

一、加强廉政环境建设,对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我们水利部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要紧密联系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实际,认真思考在加强廉政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努力提高执政兴水的能力。

从1998年大洪水以来,水利工作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水利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出了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方针,防洪抗旱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水利现代化建设有了较大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有了大的进展,人、水和环境的和谐相处有了实质性地进步,水环境和水污染治理有了明显地改善。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较快发展。但是在改善水利发展环境,特别是在提高执政兴水能力上,至少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全面贯彻新时期中央治水方针。2、依法行政。3、总体规划布局。4、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5、推动人、水、环境和谐相处。6、确保防洪抗旱供水安全。7、建设队伍,处理复杂矛盾和突发事件。8、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体讲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遵循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切实解决水资源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约保护、科学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人与水、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要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既要善于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优化配置水资源,又要善于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努力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企业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切实运用好价格杠杆引导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水利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立党为公,不谋私利,进一步做到求真务实,为民造福,服务社会。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强和提高水利部门行业管理的能力。同时加强监督,实行政务公开,严格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提高为社会、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选人、用人、考评、激励、培训教育的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特别是对水利基层单位拖欠职工工资,工作、生活条件困难,下岗及贫困职工的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切实帮助解决。

四是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越是改革深化,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思想到位,各级领导要从执政能力的高度,真正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管理到位,一把手要管,班子有人分管,要过问,要布置检查;组织到位,要有相应的机构,要有办事人员;经费到位,要保证必要的活动资金和工作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来开展,要服务水利事业的发展,要为水利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障。

二、加强廉政环境建设,关键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的建设

加强廉政环境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任务,但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关键,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建设是重点。

我们水利党组织是重视领导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在加强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据水利系统全体干部职工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98%的职工认为本单位领导班子能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导水利工作实践中取得突出和明显成绩;96%的职工对本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职工认为本单位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好和较好的占85%,认为廉洁自律好和较好的占90%。

但从新形势下对水利工作的要求来看,我们在领导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上确实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如:怎样将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的治水思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变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怎样维护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真正做到防洪、抗旱、供水、环境安全;怎样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关心解决基层水利职工拖欠工资等实际困难;怎样加强领导干部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在 廉洁勤政方面做出榜样等等。在调查问卷中,有2%的职工对本单位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和不满意;对本单位水利事业发展认为一般和差的占4%;这些反映出水利行业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我们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主要解决好为谁掌权、靠谁掌权和怎样掌权的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按照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面向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及时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基层的实际困难和群众的喜怒哀乐,把问题尽可能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之中。各级干部要把为基层、为群众服务,放在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扎扎实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次,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本领指技能和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领导干部个人身上的体现。重点是要学习掌握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精通水利工作的业务知识,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熟悉水利建设的规律,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推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积极贯彻中央的治水方针,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在发展观念上有新的拓展,在发展思路上有新的突破,在领导发展的能力上有新的提高。要坚持学习,刻苦钻研,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不断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能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保证发展的能力。

再次,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着力提高以德拒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弘扬社会主义的思想风尚,带领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以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反腐败体系,着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一是抓住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提高防腐的自觉性,树立不愿为、不想为,疾恶如仇的意识。二是抓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大监督的力度。三是建立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完善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举报受理、激励、保护和向举报人反馈信息的制度。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对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让群众对考评对象拥有真正的甄别权和选择权。五是建立和完善向社会各界聘请监督员的制度,有效实施社会监督。领导干部要常思贪欲之害,着力提高以法治腐的能力。通过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高效廉洁的能力、提高按程序办事的能力和提高政务公开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依法决策的水平。

第四,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标准,科学、民主、公开、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科学构建领导班子的文化、专业结构,健全考评、激励、监督机制,保证领导干部队伍的高质量。

三、加强廉政环境建设,实现执政兴水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加强行业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政治建设是队伍建设、班子建设的灵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和基础,也是加强廉政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要实现执政兴水的宏伟目标,我们就必须大力加强行业思想政治建设。联系水利行业的实际,我们发现在思想政治建设上确实存在一些弱点和问题。主要有:1、党的基层组织"三个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还不够坚强有力,党内生活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2、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缺乏活力,方式方法有待创新。3、部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4、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创建活动的覆盖面要进一步扩大,活动载体创新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加强行业思想政治建设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1、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群众,教育全党,塑造培育一支振兴水利、特别能战斗的水利队伍。

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是思想政治建设首要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研究,深入探索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并自觉的运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二,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武装全党、教育干部职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树立起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第三,用共同的理想凝聚人心,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而奋斗!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心群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维护群众利益,团结带领群众努力实现党的治水方针。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在团结、教育、关心、鼓舞干部职工,落实党的治水方针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得到改进和加强。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加强廉政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执政意识,在提高党员干部的党的意识、忧患意识和公仆意识上下功夫。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道德、诚信、团结、稳定的意识,与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作斗争,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上下功夫。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改革,在继承发扬党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执政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时展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奠定思想基础上下功夫。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职工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由于世界多种文化、思潮的激荡和碰撞,国内各项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干部职工中思想十分活跃,认识存在差异,面临许多困惑。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各单位要集中精力了解、掌握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摸清原因,提出对策。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针对性地、平易近人地做好解惑、释疑、化解矛盾工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亲和力,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行动,使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结合水利实际,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活动,认真探讨新时期水利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各项改革深化,适应信息社会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总结交流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推行各级党政干部一岗双责(既负责业务 工作,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加强大政工队伍建设,提倡人人都做思想工作。

3、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服务水利,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牢固树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意识,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体制。我们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和不足,切实加强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要使广大干部职工具有旺盛的斗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要从水利行业实际出发,大力弘扬抗洪精神、"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培养造就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水利队伍。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水利工程;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23-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要充分利用全国上下高度关心关注水利的良好氛围,围绕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范围动员社会力量,抓住时机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础水利工程的意义和作用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村水利更是农业的命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各地农田经常受到水旱灾害的威胁,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战胜灾害、建设高产稳定田,一直被看作农业发展的命脉。为此,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水利,更多地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相应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以蓄水、引水、提水、灌溉、抗旱排涝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水库、沟渠、排灌站、水井建设及小流域治理等。

1.1 农业生产方面

农村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坚实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我国灌区以占全国 46%的耕地,生产了全75%的粮食、80%的商品粮、90%以上的经济作物。随着人口的增多,粮食增产任务越来越重。近些年江苏、浙江、上海等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地方,都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地方。

1.2 农民生活方面

农村水利建设是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坚实基础。水利是民生之本,加快水利建设,保证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1.3 农村生态方面

农村水利建设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社会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当前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这些问题的背后或多或少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不同有密切的关系。做好水利工作,调节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用水公平,营造稳定的用水秩序,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然而,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然是制约农业稳定发展的突出因素。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还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组织动员农民投工投劳难度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监理等力量不足问题凸显,出现质量隐患的风险加大;工程建后管理和维护机制不健全,过快老化损坏问题突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水利工程建设。

2 发展农村水利基本建设需要加强的工作

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农田灌排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末级渠系改造、田间工程配套、重点涝区治理,强化“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二是抓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普及推广,建设一批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区;三是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四是抓好水毁工程修复,对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工程设施要在每年的农闲季节修复,对各类防洪设施要在明年汛前全面修复;五是抓好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六是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水资源与粮食、石油并列为战略资源。有的还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将水短缺列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危及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的严重问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发展思路,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曹开军.浅论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J].北京农业,2012,(06).

[2] 张涛,徐恩英,冯文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调研与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

[3] 郑发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

[4] 卫晓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11,(07).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 灌区水利建设 新农村建设 作用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34-0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已徐徐的拉开,而大型的灌区建设作为服务三农建设的水利工程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但就当前的东北地区来看,多数灌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灌溉方式欠佳等问题,大大的制约着灌区作用的发挥,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大改造和改革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一、灌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1.灌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阵地和战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便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而良好的灌区建设是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东北地区灌区达到所有土地的2/3以上,因此大力发展大型灌区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增产,灌区一方面灌溉成本低,灌溉便捷,这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灌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坚持和发展 农村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心之所在,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的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可能不同的地区生产元素不同,生产方式各异,但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生产要素那便是灌溉,可以说灌溉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命脉之一,如果没有完备的有效的灌溉设施和条件,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一句空话,农业生产也将举步维艰,另外灌区周围可以栽种大量的树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质量的提升.

3.灌区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进程.我国灌区是以组建 的农民用户协会为依托的水利工程监管体制,这种协会是经过群众民主选举而来的,管理的民主性是其主要特征,其主要的职责是组织用户有序灌溉,维护建设灌区水利工程,征收水费等工作,本质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管,因此,加强灌区的建设对建立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的农村民主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灌区的建设问题不够重视

在一些灌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灌溉过程中的铺张浪费问题视而不见,没有意识到节水灌溉的意义所在,没有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例如在节水灌溉中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灌溉基础设施老旧和损坏严重,这样必定限制节水灌溉的推广和发展,另外对采用综合技术而没有发挥整体效果的重视不够,大部分灌区是关注单项的工程建设,如渠道建设就渠道建设,喷灌技术就喷灌技术,而没有达成其综合技术的配套,因此节水效果也就不会显现出来。

2.灌区对节水灌溉的宣传不够到位

虽然节水灌溉的理念由来已久,但就目前来看,在东北地区的灌区的浪费显现却相当明显,农民也没能体会到节水灌溉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另外自古以来,农民对节水意识都比较淡薄,文化素质差,等导致了灌区浪费的现象突出.

3.灌区的用水机制和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的大部分灌区都没有相关制度和法规的约束,也没有统一的激励机制,灌区的收入主要是靠收取水费,另外,没有实施水价 的阶梯收费,使得农民在节水后也没得到好处和利益,这样就使得用户缺乏节水 的积极性.另外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节水标准和指标体系,这也就导致了用水的操作性和指标体系失衡,给灌区的节水带来诸多的不便和影响.

三、灌区建设的策略探讨

1.加快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灌区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重点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建立体系完备功能健全的水利工程设施,据统计,在东北灌区有相当一部分排水沟道破坏严重.淤积阻塞而导致了其排水功能的弱化,应用功能的降低,这就使得灌区农民农村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2.深入改革水管体制,为灌区的良性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众所周知,大型灌区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托,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灌区普遍存在着水管体制落后,水利设施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和保养,维护经费不足,效益微弱的现实问题,因此水管体制的改革便显得迫切而重要,具体可以将水管单位按照具体的功能和作用分为纯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以经营为目的的,并通过各自所防御的对象和对应的人群来做不同的管理.例如公益性的水管单位可以有政府投资费用,进行相关的维护和管理,经营性的单位,由企业或个人来出资或管理.另外还应做到水利工程的管养分离问题,管养一体,含糊不清,职责不明,经费浪费等导致灌区难以发挥其应用的优势和作用。

3.科学的建立水价机制促进灌区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的灌区资金严重匮乏,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一方面水价连续没有上调,一直保持一个较低的价位,另一方面,近年来却物价上涨,人员工资和维护费用大幅上升,这就导致了灌区建设难以为继.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通过提高水价来达到收入的提高,而我却认为这一点是行不通的,农民的增收和增产相当困难的,如果盲目的提升水价可能会导致农民负担的加重,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这样对建立新农村是背道而驰的.要考虑到农民的承受力而又能使灌区各方良性运行和发展,因此我认为.要通过听证和民主的方式来聆听百姓的心声,出台政府补贴的政策.从而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水价机制和补偿机制。

灌区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优化水资源的配置,统筹各类水资源.努力推进节水型的社会,加快水利工程和灌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是灌区水资源向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发挥起因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 建设机制 存在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新机制

一、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1.工程建设盲目、随意,建设标准偏低,建设质量低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统筹兼顾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很多小型水库建设于上个世纪,排灌建设标准低,后期存在灌溉涵管漏水,但政府并未着力整修,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使很多水利设施成为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其补旱排涝作用。

2.工程建设存在重复建设、烂尾工程,并伴随很多工程纠纷。各地政符为完成经济发展指标,提高当地GDP水平,满足政绩考核需要,往往在缺乏全面考虑的情况下盲目重复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引致耗费大、效率低、劳民伤财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规划、管理无序,工程修建过程中缺乏专家论证与政府专员的全程监督管理,很多水利工程建设一度陷入停滞,无人过问。

3.工程建设缺乏农民群众支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迈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产业逐渐与国际接轨,粮食产业收到国际低价的不断冲击,我国农民的利益收到一定损害,农民增收缓慢,同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缩减,更加剧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水平和积极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的群众基础不足,广大农民群众兴办水利积极性下降。

4.政府水利建设意识淡漠,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着眼于对大项目大工程的投资建设,而忽视了小型地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部分地方乡镇政府无视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没有将有限公共资源用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耗资多,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地位缺失,影响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二、建立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的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环节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也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环节。但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缺乏创新、效能低下与缺乏市场规制等问题严重阻碍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了有效地保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不断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成为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三、建立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探测水资源储量,设立较高门槛,严格限制用水量较多、水资源污染和破坏严重的产业和工厂数量,督促本地产业引进先进节水技术,建立水资源节约机制,促进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发展水循环健康型经济;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河、塘、湖的纳污、净污能力,确定净化排污指标,制定排污限制制度,稳定水资源环境;建立水管理责任对应和责任人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并制定相关有效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和考察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奖惩分明,严抓水资源管理。

2.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节水灌溉是以最低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收益或产量,即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当前世界各国普及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实行节水灌溉工程,可有效减少灌溉劳力使用,滴灌技术通过局部湿润灌溉,易溶性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内吸杀虫剂等可随水滴入,可减少中耕、施肥、喷药、锄草等的作业次数和劳动力投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节水灌溉,农作物得到及时的灌溉,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能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这也是节水灌溉工程的主要效益。此外,节水灌溉还能实现节水、节地、节电、等效益。

3.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稳定增长

加大政府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度。政府应设立并不断完善专项财政拨款基金促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利用金融融资渠道支持小型水利建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的参与,拓宽国家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四、总结

加快建立和完善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等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业长效稳定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建筑界-2013年 第1期 (3)

[2] 李代鑫, 吴守信, 严家适. 农田水 利建设保障机制的重大改革-―《关 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 解读[J]. 中国水利, 2006(7).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在当前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期农村新旧问题的交织冲撞,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思想保证,是关系到富国强民的重要课题。

一、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农村发展是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然而政治、文化、道德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只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农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同志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

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的自立自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意识、时效意识都得到增强,然而转型期也带来了农村新旧问题的交织冲撞,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社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各种亚文化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出现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一)信仰流失

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股“信教热”。各种地下宗教、力量和民间迷信活动正在快速扩张和“复兴”,一些地方农村兴起寺庙“修建热”和农民“信教热”,正在出现一种“信仰流失”。针对河北(闵淑范、韩松青,2002;傅国钧,2002)的调查表明,农村地下宗教活动滋生,封建迷信活动是当前一个带有倾向性的社会现象。地下宗教、力量和民间迷信只是我国农村“信仰流失”的一种,属于普化宗教的范围,而相对普化宗教,制度宗教也是“信仰流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以基督教为例,在国家正规宗教部门所统计的2000万人数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数以亿计的信仰人数,农村信仰流失规模很大。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也说明了我国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贫乏,与庞大的农村文化需求相比,目前中央政府对农村的文化公共产品投入还属杯水车薪。

(二)精神贫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角色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却无实质性的改变,精神贫困是农民的一种生存状态。精神贫困是“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精神文化水平及精神状态却没有出现相应的跟进或提升,各种社会文化性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如婚姻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等,农民的精神生活陷入虚无状态,只能靠打麻将、买码等消磨时光、寻求刺激。这种思想境界低下、道德意识缺失、文明素养滑坡、价值观念陈旧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村的非组织化和农村自身缺少外来信息的有效流入,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缺乏。

(三)道德失范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村庄成员之间那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淡化,村庄成员之间的角色行为、思维方式、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村庄成员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越发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在家庭内部,代际“观念沟”的存在使得代际之间的交流无法正常实现,农民家庭关系日益理性化,孝道衰落,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公共生活日益萎缩,公共舆论日趋无力,传统的家族伦理已经不能发生作用,集体主义伦理也退出历史舞台。生态伦理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也严重削弱,在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滥砍滥伐、乱捕乱杀、乱排乱放,滥用农药,致使农村生态伦理道德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农民诚信缺失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农副产品中掺假现象屡见不鲜,在蔬菜生长期使用违禁农药,在家畜、家禽生长期喂催肥剂,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并直接损害了他人利益。农民骗贷、欠贷现象也较为普遍。农村道德失范的出现是由于“经济利益”成为村庄逻辑的普遍核心,伦理道德已不能满足农民对物质利益的需求。

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探讨

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保证文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乡风文明认同平台,建构主流道德秩序,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建立民主管理的社会环境,需要诸多因素的共同努力。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人们的道德观念,归根到底,由他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地位和什么样的利益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农民的道德素质、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因此,现阶段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正如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道德对社会发展还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道德的变化、道德意识的发展往往同社会经济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道德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经济关系的变化,但有时又可以成为经济关系变革的先导。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却没有出现相应的跟进或提升,这需要注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二)办好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农民群众,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提高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

生态伦理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农村新一轮经济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把环境教育纳入农民教育体系,强化农民生态环境道德观念,理性控制各种欲望和行为,有节制地开发和消费自然资源,推进生态伦理建设的法治化,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用电、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困难。为农民参与农村社区的社会生活,提供公共的空间。注重村风民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增加农民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平,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同志指出:“搞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基础一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廉洁自律,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还要善于从农民群众中去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为本”,倾听他们的意见,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民主管理和文化活动。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教育、多渠道教育的教育方式。只有切实为广大农民理解和支持,才能增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鲜活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宜载体,开辟多种途径,探索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符合他们审美心理和当地文化习俗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EB/OL].,2008-10-20.

2、闵淑范,韩松青.唐山市宗教基本状况及发展态势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傅国钧.基督教发展问题的典型调查与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刊,2002(4).

4、博议“两会”(六):向文化部部长提问[EB/OL].bbs1.省略/postDetail.do?id=91004481,2009-03-06.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M].哲学研究,2002(12).

6、.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EB/OL].news.省略/politics/2006-02/20/content_4204867.htm,2006-02-20.

水利发展的意义第8篇

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巩固水利行业全体职工团结奋斗共同的思想基础,为推进我国现代化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因此,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水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水文化建设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个方面去努力。具体到水文化建设,应从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指导水利事业发展、以人水和谐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高尚的水精神鼓舞斗志、以优良的水美德引领风尚。这些不仅对水利行业,对全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指导水利事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优先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切实加强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各流域、各地区结合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实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归纳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进程。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 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成功之路,涵盖了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既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积极推进,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水利实践的新发展,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以人水和谐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人与水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这对矛盾的基本要求就是人水和谐。人水和谐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国“天人合一”和“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人水和谐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水不要危害人,把除害兴利、造福人类作为水利事业的根本宗旨;同时人们也应该爱护水,善待水,不要伤害水,要尊重水伦理和水规律,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这是世世代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当今,人水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是水文化中最根本的核心理念。水与生命、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资源。治水、用水、管水、乐水等都要依靠人,都是为了人,因此, 在一切水事活动中都要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水事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水造福了人类,人类也理应善待水。应该把水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最忠实的朋友。把河流、湖泊及一切水资源生存的处所视为有生命、有活力的载体,要用心地去珍惜它、保护它,使人与水友善相处。只有实现人水和谐,社会才能安宁和谐, 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这是中华儿女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 是当今水利行业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目标,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

三、以高尚的水精神鼓舞斗志

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是以水对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示喻,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精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水精神,是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民族性格有极大影响。水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与水有关的哲学思想、民族传统、高尚品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观念形态。现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即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周流不滞的求知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深入研究,正确把握,大力弘扬这些精神,就一定会更好地推进我国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四、以优良的水美德引领风尚

对水的优良美德,我们的先哲有许多著名的赞语,现仅引几处略加说明。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德人性化了,他认为高尚的人应具有水的七种美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善利万物的事;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老子认为水的这七种美德最接近他的“道”。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以致以后创立的道教把水与天和地并列称为三官作为崇拜的神像。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对“智者乐水”有这样一段叙述: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回答:“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真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心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水必观焉尔也。”子贡进一步又问:“夫智者何以乐水也?”孔子进一步回答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问,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樱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信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智者之所以乐水也。”

《管子・度地》中说:“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圣者之器也。”荀子在《宥坐》中说,水可以利万物而无任何索求,表现出仁义道德标准。《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水“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这些先哲对水的美德赞颂实际上是对人们道德、仁爱、理义、智慧、勇气、明察、坚贞、善化、度量、意志等美德的赞颂。因此人们常用带水的成语,如冰清玉洁、冰魂雪魄、洁身浴德等来赞美人的高尚品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承和弘扬“上善若水”和“智者乐水”等水的优良品德, 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引领社会风尚必能发挥积极作用。因为我们可以从水象征的品德中, 知道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水,永远充满活力,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成为生命之源,进化之本;水,不畏艰难不惧,阻力愈大,其势愈壮,百折不挠,时刻在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水,豁达大度,能容能忍,洁身自好,激浊扬清,能兼容清浊于循环往复之中;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集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积淀着历史的业绩;水,像铁面无私的法官,给人以无私的馈赠和公正而严厉的惩罚。人们从这些对水崇敬和赞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人间的真情、民族的情怀都可以在水中找到映衬和寄托。这样,水的特性人格化了,人的情感自然化了,人性与水性协调了、沟通了。人与水的关系越和谐、越融洽,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更安宁、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