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的主体

健康教育的主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7:16

健康教育的主体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发现学习理论指出知识的获取是学生经由类别化的自主发现过程,不是外力的强加给予,也不是别人的施舍灌输;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同样认同学习是由学生个体自主完成的,主张将学生的学习行为简化为学生的本能冲动。可见,学习不仅是学生自我的需求活动,而且是学生个性表征以及心理趋向的重要的载体。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意识,认知各种体育活动形式的重要途径,理应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意识开发出来,让学生乐于锻炼,喜于生活,善于运动。到底怎样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中渗透自主学习理念呢?本文基于此展开探讨。

一、正确理解关系、提高综合素质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主观意志和潜能完全发挥的途径和载体,是尊重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主体性的保证。而合作学习则是将多个自主学习的个体连接起来,充分发挥这些个体的合力作用,让每一个个体都在特定的合作情境中进行交流、谈论、对话和辩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激起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探究学习看似高深,小小一个学生,能探究些什么?其实探究行为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老师:踏步走为什么这样摆臂”,“立定跳远脚为什么要分开”等等,但由于我们的忽视,不愿意去回答他们提出的看似简单、荒谬、愚蠢的问题,从而使儿童越来越少地去问“为什么”,越来越少地去探究这个世界。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如为什么篮圈的高度是3.05米,高一点儿行吗,低一点儿行吗;又如人为什么要进行锻炼?为什么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再如,为什么篮球场的线要那样画呢?所以,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只有个体独立参与的行为,是体育合作学习以及体育探究学习、体育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个体的潜能和主动性得到完全发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才能达到目的。

二、发挥教学民主、树立学习信心

1.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是演变为简单机械的肢体训练,就是过多地掺杂纪律教育或干脆被其他课程占用,学生在这片原本可以带来欢乐和喜悦的土地上,看到的经常是遍地的荒芜,而无奈的叹息便逐渐侵蚀学生的主动精神,窒息了学生个性,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发挥教学民主,重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内容编排的优势,合理搭配教材。想想篮球的“一大、二小、三高起”的三步上篮动作能否运用到跳高、跳远中去;排球的正面上手发球动作和抛掷实心球用力顺序有什么区别等。古人云“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教师在教学时,要巧妙且恰当地设疑设卡,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迸发,及时捕捉学生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运动练习。一般地说,运动素质和技能不怎么样的学生心理素质差,如胆小、爱面子、自卑感强,缺乏竞争意识。差了就怕练、越不练就越差,越差就越怕练。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以诚心和赏识之心慢慢矫正。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多让他们做他们会的辅助练习,他们在练习中用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神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要善于“沙里淘金”,及时扬其所长,激起他们锻炼的欲望。

2.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问题是一切探索的源泉,而问题意识又是每一个个体发展和进步的见证。因此在教学中体育老师应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问而答,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一是不敢问,二是不知道问什么,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育课上要想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体育教师就应想办法激励学生提问题。例如:在教五年级第二学期篮球移动步伐时,你在篮球场上干什么?进而引发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怎样运球?怎么摆脱防守?怎样移动?这样起动、侧身跑、急停、滑步这些移动步伐就会被学生想出来,以达到能自主地做出篮球的移动步伐。在学习五年级50米放松跑时,让学生先想到如何才能跑得自然放松,进而提出两臂前后摆动,前脚掌着地的动作要求的有关问题。当然,当学生提出体育知识问题,有同伴能够利用已知知识解决的,教师只可充当“旁观者”,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能够回答完整的,教师只可默默倾听,不可盲目插话,打击学生提出问题和问答问题的自信心。当然也得“激发矛盾”,让学生善于提问。同学和同学之间意见不一时,让他们自己拿出能说服同学的理由。

总之,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与学生一起设计自主学习的方案,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树立自尊、自信,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2篇

关键词:自主 分层 体育与健康课

一、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自主、分层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自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主动练习的习惯。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探究练习、相互交流、模仿展示、相互评价与反思等活动,体验练习成功与挫折的情感,感悟竞争、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从中感受到自主练习的乐趣。

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教学法就是体育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与努力目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练习的兴趣。

二、教学研究提出的现实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初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生源外流,因此,我校的生源质量不理想。再加上所在乡镇小学体育老师的缺乏,体育设施、设备、器材及经费的严重不足,迫使一些小学的体育课流于形式,导致初一新生在身体素质、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面对这种学生的实际?怎样才能做到既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又让大面积的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我们需要寻找、探索一条解决上述问题且适合农村中学实际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实施自主分层教学的过程

1.体育与健康课的组织形式

将我校9个班的学生打破原班级界限进行分类、分层授课,学习选修项目。其具体作法是:①将九年级3个班、八年级3个班、七年级3个班的学生分别分成男女两个大组,每组5个行政班。②每个大组再打破行政班界限,将选修内容分成蓝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武术等类,每期从中选出三类,分为三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再按照人数和专项基础层次等情况分为A、B、C三个层次组。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心发展水平结合长远目标选择类层申报,教师指导、协调后确定一个教学班的某一层次组练习,一学期之内不作调整,只在学期之间进行类层的调整。

2.教师教学组织形式

每节体育课由3个教师分别为3个教学班学生授课,教师除对专项教学内容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外,还应针对A、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和管理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如:统一讲解,分层辅导、练习;分层讲解,分层辅导、练习;专项讲解,专项辅导、练习;骨干学生示范辅导等)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专项训练,使学生特长训练与升学相结合,同时特长专项训练还可拓展到课外体育活动课。

3.关于层次变动

通过单元目标检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对分层教学目标的选择,鼓励学生不断提高目标层次。同时,还要做好初始选择了较高目标而又不能完成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体会

我校采用体育与健康课自主分层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由于实施了自主分层教学,每个学生自主选定了目标,使学生练习、训练有了劲头,又有了奔头,一些素质较落后的学生也后来居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2.实现了“因材施教”,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发展、张扬了学生个性。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克服了教学中“一刀切”的传统教法,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4.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提高。

实施自主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而且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教育新理论,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

5.推动了我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广大农村普通中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

总之,我校大力推行的体育与健康课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使教师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推动了学校艺体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利于构建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的全新教学体系,有利于体育尖子的成长和各层次学生的提高,是目前培养体育人才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学生主动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3篇

幼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年龄小,无法用准确丰富的语言与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幼儿心理情感的教育,积极引导孩子们表达自身的情感。绘本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中经常借助的教学素材,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入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幼儿心理 小班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绘本教学 体验

绘本是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儿童文学形式,近年来,大量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绘本教学不仅可以使孩子们更快更好的学到知识,还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幼儿的年龄、性格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带领孩子学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进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小班幼儿的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

受幼儿的言语表达水平不高以及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大多来自于具体的行动与所看到的具体形象。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师应借助于图片、声音等对孩子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满足孩子们的视听要求,引导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来感受整个世界。

我国的幼儿教育专家根据各项研究资料以及幼儿身心发育特点,提出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包括情绪情感的培养目标、个性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以及与意志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相关的培养目标。其中,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指标指的是,孩子不任性、不哭闹,可以与同伴协作完成各项活动;有一定的分享意识,与同伴分享玩具等;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小班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绘本体验教学的方法

绘本教学以丰富的绘本资料为基础,由教师带领组织阅读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班多注重于爱的体验以及学校等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发展需要以及接受能力,选择内容合理、长短适中、主题合适的绘本教材。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绘本体验教学,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第一,创设适于阅读的氛围。在实际学杜仲,可以通过增加舒适的地毯、合适的教学工具等措施,构建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第二,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教师必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材料,同时,针对同一个绘本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绘本《我爸爸》,由于小班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未完全发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环节或者借助于视频等工具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具体内容。

第三,以幼儿为主体的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出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索、交流,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们。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对绘本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在绘本教学《我好害怕》中,让幼儿扮演小熊,表演出小熊害怕的过程。

第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随着教师对孩子了解的深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孩子们的具体生活与绘本阅读相结合。比如,绘本《妈妈抱抱我》的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画画、言语等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在绘本《小老鼠学画画》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学画画的过程。

第五,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比如性格过于内向、不自信等。针对这样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孩子薄弱环节的培养,与家长配合,改变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比如,在绘本《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喜欢自己,克服不自信的弱点。

三、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绘本体验教学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绘本体验教学促进了幼儿对情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心情愉悦,乐观向上,也培养了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体验教学中,不免要让幼儿表达绘本阅读中的感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幼儿的心理状态会受到故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绘本体验教学通过幼儿写作的方式可以增加孩子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增加他们对自己行动与情绪的控制能力。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依赖家长与老师,有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绘本体验教学,幼儿从绘本故事中的孩子、小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而且,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进行绘本故事的分享,玩具的分享等,增加了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教师在绘本体验的教学中,更容易发现存在有某些问题的个别幼儿。针对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使得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等得到解决。

【结 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知识需求,也可以对幼儿的情感、心理体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安排幼儿的绘本阅读,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增进孩子的情感体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淑婧. 以体验为主的绘本教学在小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导刊,2014(6)

【2】姜艺. 基于图画书特质的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研究,2011(5)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4篇

【关键词】 老年; 血液透析; 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 自我效能; 总体幸福感

doi:10.14033/ki.cfmr.2017.17.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158-02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由于老年人群体质差,常伴多种急慢性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期间也更容易并发复杂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关注度更高[2]。有研究指出,自主支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满足患者的需求,改变患者的行为,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对老年血液透析护理中开展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护理服罩柿刻峁┎慰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透析治疗的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85±5.2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8±5.3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透析治疗适应证,且透析治疗时间超过3个月;年龄超过60岁,有1位及以上家人陪同照顾;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疾病者;有视力或听力及认知功能障碍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教育干预和护理工作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1)集体健康教育。组织观察组所有患者每隔4周进行1次集体健康教育讲座,每次1~1.5 h,共3次。主要完成对患者和家属疾病基本知识、日常照料经验、正确用药、并发症预防、健康饮食及正确生活习惯等内容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血液透析及护理知识的认知度,并对家属的照料工作进行肯定和表扬[4]。注意在宣教的内容中要突出对患者和家属的关怀、理解、支持、鼓励等。(2)个性化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5 min。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访谈,通过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引导自我动机性陈述等咨询技巧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健康状态,疏导患者和家属的压力和负性情绪,对家属的照料工作予以鼓励和赞赏,耐心解决照料期间所遇到的问题[5]。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入院时)和干预后(护理干预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

总体幸福感量表包括18个问题,涉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维度,计算总体幸福感,评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高[6]。

自我效能量表包括10个问题,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等内容,共4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好[7]。

生活质量采取文献[8]SF-36进行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患者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在血液透析更容易发生多种复杂并发症,也更需要家属长时间的照顾和陪伴,否则容易对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但长期照料期间家属也会承受较大负担和压力,需要加强关注[9]。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很好地兼顾了患者和家属在照顾与被照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属的负担,提高其照顾技巧,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与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在改善患者身心状态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另外,笔者所在医院在实施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中总结了一些经验:针对集体健康教育,3次讲座的内容要循序渐进,第一次讲座强调家属照顾的重要性,由家属和患者分别讲述照顾与被照顾的经历和感受,组织大家交流护理经验和感受,同时对家属的护理工作进行鼓励和肯定,并鼓励患者对家属进行感谢,增进家庭情感和家属的照料积极性。第二次讲座针对家属,帮助其了解国家的医疗补助政策、家庭护理相关知识(定期检查、动静脉内瘘和留置管管理、日常护理操作、并发症防治等),提高其对患者的照顾能力[11]。并通过建立QQ或微信讨论群的方式与家属进行经验沟通,帮助其解决日常问题。第三次讲座针对家属,主要帮助其掌握患者的日常用药注意事项、饮食控制、饮水限制、疾病恶化的防控等内容,并对家属的护理工作予以肯定和鼓励[12]。针对个性化健康教育则需要根据患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进行,以实现良好沟通、耐心引导、解答疑问等为主要原则。

总之,自主支持性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徐慧.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0):949-950.

[2]俞月笑,杨斌.综合健康教育对高通量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119-122.

[3]沈卫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70.

[4]张淑清,刘兰霞,李桂兰.同伴教育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97-99.

[5]叶春,王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6):165-167.

[6] Belmokhtar K,Robert T,Ortillon J,et al.Signaling of Serum Amyloid A Through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Uremia-Related Atherosclerosi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6,36(5):800-809.

[7]胡象X,田春凤,孙方尽.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J].心理学探新,2014,34(1):53-56.

[8]杨小,王阳,李秀君,等.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解剖科学进展,2009,15(4):383-385.

[9]黄锦桂,钟德福,杨志红,等.血透病友之家综合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6):68-71.

[10]陆兆娣.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4):130-132.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5篇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育我国众多教师的基地,是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人才的摇篮。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人民教师,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为了促进高师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对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对高师学生心理引导的有效方法。

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特殊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师范性”,注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保证师范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面向高师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特性来展开活动,不仅要考虑到高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变化,也要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解决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加以重点培养。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服务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使高师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加关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发挥以身传教的意义。

二、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体现在了两方面,一个是教育主体,一个是受教育主体。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高师学生要极大的发挥主体性作用,体现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能自主提升内心思想觉悟。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视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注重自身教育的主导型、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精神。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师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在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是从高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内在也要提升,要使高师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观念,这样才能成为全面的、综合的现代教师人才。

三、关于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在落实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需要有系统的、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规定和章程,规划对高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同时,在设立学校内部心理健康咨询室后,提出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相关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学生的案例分析,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的建议及方法进行研讨和交流。

(二)组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师院校在针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平和高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是重要前提。高师院校要定期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积极参加全国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交流会,从而不断提升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也能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自身灵感,从而打造属于自身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之路。

(三)建立健全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其不仅关注了高师在校生的心理状态,也对高师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身心健康以及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我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在今后的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着力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6篇

一、认识及起源的比较

二次大战后,日本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人认识到:“身体教育主要是促进身体发育的系统教育,而健康教育是关于身体保养的系统教育,两者在以身体当对象上是共同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因此,应该同时作为体育科学的内容”[1],出于这种认识,日本战后第一部《学习指导纲确》明确把学校体育的名称从战前的“体育”、“教练”改成“保健体育”。

在以后的历次《学习指导纲要》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健康教育。

在我国,虽然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健康。但我因学校体育始终十分强调体育的培养。重视主动锻炼身体而轻视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指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未。一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以后,[2],人们才认识到:“体育锻炼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健康,保护体能发展。”[3],中日两国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认识不同,在两国提出的体育目标中得到最好的证明。中国在1985年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日本在1977年的体育目标中则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学习运动的方法,提高运动和活动能力,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很少提出,同时重视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保护指导。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内容的比较

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体育部分同中国学校体育的内容大致相同。??日本在1990年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确立了小学体育以游戏和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学校体育以运动技术和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由于日本40年代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体育科学必要的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他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我国是在1988年才开始在天津、湛江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实验。所以,在1993年新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中国比日本要丰富些,实用些。

三、实施途径的比较

日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两个特点:①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②重视课外的教育和活动。而在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课堂传授知识。

四、师资来源的比较

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来源主要由体育科学专业、健康专业、体育教师专业、社会教育督导、体育娱乐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生产体育专业、运动医师专业培养。而中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由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但起步很晚,全国仅几所高等院校开办了上述专业,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目前,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体育卫生专业毕业生担任。

从两国师资来源比较看,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低于日本。特别是学校健康师资有待进一步加强,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五、字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效果的比较:

四十年来,日本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使日本孩子懂得了健康的意义,学会了保健的方法,形成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了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竞争意识和本领。而中国学校体育正是由于缺乏了应有的健康教育才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许多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得保健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据对天津、湛江八所实验小学的三干多名学生的调查,表示喜欢本课程,学习后锻炼的主动性有提高,对养成卫生习惯有帮助,能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行动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7.7%、95.5%、97.5%、90.5%。八所实验中学四千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大致相同。”[4]可以预见在1993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有明显的改观。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日本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等。

2.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能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能提高教学效果。

3.我国在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搞好师资培养,科研工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使之具有中国特色。

4.改革我国高校体育专业不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

(二)建议:

中国在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健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长期局限于智育教育的圈子里,忽视了身体素质教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矗为此,笔者建议:

1.转变学校教育观念。学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上来,搞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

2.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专人分管,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各地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各国教育和体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公共体育课 健康教育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81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多年实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健身氛围,但是我国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中出现的“过劳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而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阵地,其公共体育课是培养知识分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投入。

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上的现状

1.1 正确健康理念的缺失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以及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不够全面和深入。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生理健康方面,容易将体育、健康、体质等概念混为一谈,而对于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健身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认识常常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

1.2 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上,各项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导向的,虽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课堂上会涉及到体育健康、科学健身方法、运动损伤处理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显然不够全面,在大学生的体育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的指导还是相对欠缺。此外,在课外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则是相对缺失,很难满足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个性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健康体育的良好发展。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容易造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疾病的危害,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而有助于疾病的减少或恢复。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多是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弱化,随着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的进一步上升,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1.4 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旨在以恰当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考核和确定,是公共体育课程得以实施和教学质量得以改进的主要途径,而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多是局部性的评价、静态的评价或结果性的评价,但,主要是考核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达标程度,忽略了健康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首先要实现教学中心从竞技体育向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变,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竞技体育课程同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上的健康并没代表着真正的健康,只有实现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整体上的健康,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2 构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是强化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自体育健康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来,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师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当坚持以健康育人为重点,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个人觉得至少应当包括健康理论、体育理论、体育锻炼卫生、体育锻炼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医疗医院等方面的内容。

2.3 明确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基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明确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完善个人意志品格、修身塑形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建立以发展个性、强身育人、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教育新模式。

2.4 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中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或存在的缺陷,公共体育教学要强调“知、信、行”的统一, 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改变, 重点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及提高个人健康技能。因此,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等表面成绩进行考核,还必须对学生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求更加科学的检验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出能够真正适应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丽杰,卢春艳.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课程的弱点与盲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健康教育的主体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 发展 学校体育

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已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将成为一种趋势。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如何通过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有效地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已成为现如今刻不容缓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有事贡献。

二、健康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1.牢牢树立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把高校学校健康体育的目标定位于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和运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真正意识到运动的好处与乐趣。

2.改善课程安排,实施多样化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制定与之相符的内容安排,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更新教学方法,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凸现体育活动特色。课程设置应以开放性、探索性、个体性、前沿性为基点,注重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健体与娱乐相结合,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3.改善体育环境,拓展运动空间。目前许多学生因场地设施不足而放弃锻炼,为缓解这一局面,高校应加大体育器材和场地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开发和提高利用率、加强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以延长使用寿命。高校学校健康体育的健身方法是学生自主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南针,但其成功实施仍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学校健康体育模式怎样科学运作,如何体现学校健康体育教学大纲的连贯性与阶段性,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和技能,学生的群体体育活动与个体健身怎样结合,怎样科学考核体育锻炼效果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构想

1.构建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赋予其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1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教学内容、规律、教学手段,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把体育教学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其着眼点在于如何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态度,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框架,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在国外,美国整个教育体系都设有健康教育课程,并有一整套课程设置、配套管理服务。学校健康体育教育不能单单从高校开始,因为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健康教育体系。

1.2形成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格局除基础型课程外,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同的学生人群和特点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学校可成立由心理辅导、卫生、体育和生命科学(自然科学) 等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健康教育教学组,并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落实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任务。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日宣传活动、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纳其他一些可供借鉴的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发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施效果。

1.3采用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促进工作有机结合模式,具体方式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总体而言,健康教育应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既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通过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扩充学校健康教育资源,动员家庭和社会协助学校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原先的单纯生理卫生教育,发展为全面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综合型教育。教师作为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健康认知的帮助者、健康行为的指导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当地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系列。本人认为,提高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是一条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3.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综合保障体系,确保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以进一步发挥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强化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促使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均衡膳食行为和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预防“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共识。因此,探索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学校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将是今后我国教育一项极其重要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余岚 . 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周鹏 . 高校健康体育教育改革探析 [J].文教资料,2013.

[3]李红,李继红 . 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J].当代体育科技,2013

[4]储建新 . 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J].开封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