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01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1篇

【 关键词 】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管理

1 前言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 ”、“提高水资源调控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这些论述强调了“以水利信息化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 ”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了各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行业共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强大合力。宁夏水利信息化工作呈现出项目逐年增多、投入逐步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加强的新局面,水利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随着水利项目中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逐年增加,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资料和文件,文件数量多,种类多,文件创建者多,创建时间不定期,加之由于人员的流动,对原有文件的再现,传统管理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查找与重新整理文件要浪费许多的人力、物力。因此,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信息化档案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就是要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

2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

2.1 领导重视档案工作是管好用好档案的关键

科技档案的管理是单位科技、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应加以重视和关注,使其在制度上、装备上和人员配备上得到支持和保证,使档案工作能真正发挥其职能和作用。2011年9月,水利厅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后,设专人专岗管理各项目建设资料,并将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基建项目来管理各类前期资料、招投标文件、合同、工程建设等档案资料。为项目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

2.2 制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章可循

自水利厅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之初,就把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水利基建项目进行了定位,资料的收集、整理也要求按照基建项目进行归档,为了规范资料收集行为,实现各部门档案收集、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势在必行。目前,我们虽已制定的一些档案收集的基本制度,但还须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办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2.3 拓宽档案收集渠道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点多、面广、建设年限长、涉及部门多等复杂性特点,为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需要拓宽档案收集渠道。一是分部门收集,具体到实际工作,如前期可研类的由前期计划部负责收集,工程档案由建设管理部负责收集,各市县自行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向各市县收集等。二是分项目收集,如已经实施的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项目、正在实施的水资源监控建设项目、水库监测预警项目、国家防汛二期项目等等,按项目划分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收集。三是分阶段收集,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信息化项目工程,始终保持与兼职档案员及施工、建设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加强催收,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这样能保证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2.4 加强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综合能力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载体,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加快培养和构建一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专、兼职档案人员通过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改变传统档案“重藏轻用”的局面,使档案人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与有效开发利用。

3 水利信息化档案资料科学有效管理的方法

水利档案信息化应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的制度制定等等。当前,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水利信息化整体建设进程中已显滞后,必须加快速度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3.1 制订档案信息化标准

档案信息化标准是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它贯穿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始终。水利部门从上到下也先后制定了一系统管理规范,诸如《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移交进馆档案质量检查办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档案著录规则》(DA/T 18-1999)、《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00)、《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等,档案信息化标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各部门制定符合本系统本行业的档案信息化标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没有标准化,档案信息化建设难以实现。

3.2 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档案信息数字化改变了档案信息传统的储存、传输和利用等方式。目前,水利厅已实现了档案目录级数字化,实现档案全文数字化还有较大差距。只实现了档案查阅快速检索,还不能方便快捷的利用。可将宁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档案的数字化作为水利档案信息化管理试点项目进行先行建设,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依次实现水利档案的数字化。

3.3 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水利厅信息化建设内容之一的通信网络建设项目,已组建完成了覆盖全区的水利通信网络专网。搭建完成了涵盖26家市县水务局、14家厅属单位的通信传输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了以租用为主、自建为辅、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水利通信专网,为水利档案信息化管理搭建了网络平台,为水利档案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

3.4 建立互连互通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宁夏水利信息化一期工程水利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为各部门业务数据的存储利用提供了硬件平台。鉴于此,我们可以借此建立档案数据中心,采用服务器组和集中的存储设备为各所属单位提供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应用服务。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可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电子档案数据都放到数据中心系统存储,由信息部门统一规划数据的存储空间和实现备份及恢复。随着每年的数据增量,根据情况扩充存储设备。

目前,宁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正在进行,这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加大投入,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同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同时,逐步提高信息化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概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2] 王传宇,张斌.科技档案管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正确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一)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新的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涌现,提出了一系列档案学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数字档案馆(室)建设问题、档案工作参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高校档案界都必须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回答。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人类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理想目标是在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公开与信息利用的社会公平。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一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认真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新时期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部门要以国家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依据,加强档案网络建设,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的实时接受、归档、管理和利用,确保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及时、完整、真实、有效的保存在档案部门,为“电子公文和纸质公文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二)加快馆藏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档案管理要从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方便利用这出发,不能仅仅满足于目录及的检索和下载一个表格等,而应当提到新的高度,要适应信息化的需要、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利用效率的需要,保证查得快、准、全。要在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上下功夫,做好原有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强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加快实现手工检索向计算机全文检索的全面过渡,为档案利用提供最大方便。作为实施的领导要充分意识到数字信息资源是根本而硬件是手段,要把有限的资金重点用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全文录入、系统设计等环节上,特别要优先对一些重要的、珍贵的、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

(三)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障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存储安全,一是档案信息利用安全。在信息存储安全方面,要增强档案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做好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监控,存储档案信息的设备要加装有效的防毒软件,内部局域网要与一切外部网实行物理隔离,各种数据库要及时进行备份,保存到符合保管要求的脱机载体上,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在利用安全上既不能只强调利用而忽视保密,将不该上网公开的内容公开或未设置访问权限,又不能只强调保密而限制利用,使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过少,应坚持利用和保密并重的原则。

三、有效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和整体水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系统等。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包括了档案信息化的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网络,关键在软件。

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逻辑功能,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便于用户使用和管理。包括:计算机的监控管理程序、调试程序、语言翻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和安全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是解决某些具体应用问题的程序,如: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软件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平衡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务必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只有做好基础建设,才能稳步、健康、高效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档案馆的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是影响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最大障碍。加大投入取决于学校领导对现代化档案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通过Internet、CERnet网可以看到,网络化的优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学校信息服务中心的档案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领导的重视,预示着经费的加大投入。档案馆自身也要通过多种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许多高校拨专款给档案馆购置了性能较好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

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如何,关系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档案人员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相互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现代化的管理和应用,否则就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根本无法介入到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管理中去,更不可能高质量地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和服务。所以,高校不但要为档案部门配备计算机专业人才,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优化档案队伍整体结构,为创建高校档案工作新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3篇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分支子系统或模块的面向任务、结构、功能、设备类别、数量和技术指标,以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和配套工程种类分项(形式、工程量等)汇总表。

(4)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主要是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设备选型和技术性能指标能否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及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论述,重点是系统的安全性。

(5)工程实施计划。列出工程建设计划时间,各分支系统或部分的进度及相应的资金安排计划。此外,还应根据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核准固定投资项目招标投标方式和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粤计资[20xx]652号)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发包初步方案。

(6)工程管理设计。主要拟定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管理机构,并根据(参照)有关标准作出运行费用估算及资金来源说明等。

(7)论证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在工程包含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或配套工程涉及对周边环境、景观有可能产生破坏或者影响的开挖和建筑项目的前提下才需要进行论证。

(8)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由于现有的设计定额很少包括信息系统工程的设备和软件费的标准,应由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将设备和软件的购臵价提交概预算编制人员,按规定的估(概)算编制规程作出工程建设投资估(概)算。

(9)经济评价。包括工程效益、工程经济合理性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应依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颁发)以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总院1994年颁发)进行编制。

4、其它

4.1与外部系统的衔接安排及之间的边界划分

由于水利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联密切、共享要求高的特点,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只要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条件下建设的,都应该在可研报告中对新与旧(若有的话)、点与面以及内与外三者之间的衔接及边界作出合理的安排和划分。否则,就没有回答工程是否存在重复建设以及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4.2多媒体演示汇报稿制作

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写后,便进入专家评审和计划部门审批程序。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不可避免地要在评审会上,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向与会专家以及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计划部门等单位的领导作汇报。通过高水平制作的多媒体演示汇报,能够使与会的专家、领导和代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架构和要点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对可研报告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如何将大篇幅的可研报告浓缩为提纲式的讲稿,充分利用计算机Powerpoint的功能,制作出简明、清晰、图文和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汇报稿,也是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重要任务之一。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水利广域网 信息化网

天津市水利局是天津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引滦供水等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天津水利内部办公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局机关实现了网上公文运转、档案管理及信息等功能,全水利系统实现了网上公文、信息传递。随着网上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网络依赖性的提高,原有帧中继和电话拨号的联网方式,在网络带宽和网络稳定性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全局办公自动化的需要,由于局机关是水利部门的指挥中枢,各种水利相关信息要快速、可靠地向局中心网络传输,天津水利办公广域网正是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求而建设的。

1建设前接入内部网络情况

天津水利内部办公网络建设完成后,局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应用,局下属单位分别以帧中继和电话拨号方式与局中心计算机网络连接,但中心端速率只有1M,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逐步深入,需要传输各种大量的水利数据、视频等信息,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以光纤接入替代原来的电话线接入,提高整个网络的带宽和接入响应方式已迫在眉睫。并且随着天津水利办公广域网的逐渐扩大,网络节点的增加,原有的静态路由方式广域网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网络结构要求. 2天津水利办公广域网建设后整体网络结构

局属单位水科所等22家单位新增为2M光纤方式接入,实现与局网络中心的宽带互联。改造后水利局的核心网络以原有的防火墙作为水利局内部网络与其他各机构网络中间的隔离。网络内只允许用户端能够访问到水利局内部网络的相关服务器网站所对应的端口。

新增加网络内核心的接入路由器,起主路由作用,并在其上新建1块CPOS光口卡,此光口卡连接到网通的SDH节点设备上,带宽为155M,此通道可以划分为63个2M,最多为63个分支机构提供2M的接入通道。网

原有的路由器作为原有网络核心接入设备,现在作为于桥水库备用路由设备。

引滦入津沿线7个管理处使用引滦入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光纤网络,采用统一门户,通过引滦工程管理处至水利局的光纤通道,实现引滦工程信息网与局网络中心的网络互联。

3相关技术实现手段

3.1选用OSPF路由协议

天津水利办公广域网肩负着OA文件系统传输和实时水雨情信息的传输以及各种大量的水利数据、视频等其他信息传输的网络重任,要求网络必须可靠稳定。

整个网络必须具有多路由选择、路由迂回、路由备份的能力,以防止因单路由的损坏而造成全网或非损坏节点的中断。同时,网络禁止出现路由循环或路由不被利用的情况。并对有多条电路连接的情况,尽可能地做到各条电路上的流量和负载均衡,保证带宽的合理和充分利用。

天津水利办公广域网网络覆盖面广,经过的路由复杂节点多。以局网络中心机房为中心,连接局机关及局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区县水务(利)局等单位的网络,实现全水利系统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为水利信息化提供硬件基础.

OSPF路由协议具有以下优点:可适应大规模网络、路由变化收敛速度快、无路由自环、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支持等值路由、支持区域划分、提供路由分级管理、支持验证、支持以组播地址发送协议报文等。所以在水利办公广域网的设计和建设时,采用以OSPF为主,静态路由为辅的路由策略,使原先的办公网络平滑的融合和过渡到新的网络体系中。网

3.1.1 OSPF区域划分天津水利办公广域网运行OSPF路由协议,对现节点OSPF协议中的AREA值设定为1O0。随着更多设备接入,网络扩充,可划分更多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网络特点设定相应的网络环境。达到隔离故障,防止蠕虫病毒及网络设备失效(如端口故障)等对全网的影响作用。并可对外隐蔽网络结构,阻止外部用户通过扫描探测网络的结构。

3.1.2路由器配置内容①核心路由器0SPF配置为:

routerospf100          /启动OFPS协议/

log-adjacency-changes  /记录OSPF邻居状态的改变/

redistributestatic    /引入静态路由信息/

network192.168..O.O.O.3area100/通告本地连接网段路由信息/

(其他节点互连网段略)

②下属各单位路由器OSPF配置。以cisco2821接入路

由器为例0SPF配置如下:网

routerospf1OO

log—adjacency—changes

redistributestatic

network192.168..O.O0.255 area1OO

netw ork192.168..O.O.O.0area 1OO

3.1.3 OSPF路由的实现广域网的连接自动完成OSPF路由学习功能,把整个区域的所有路由自动学习到默认网关上面,完全不需要人工设置路由,达到了路由自动寻找和更新的目的。

3.2安全防范措施

在天津水利办公网络系统中,要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保证非授权用户不能访问路由器、交换机或防火墙等关键网络设备。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3.2.1对网络设备的控制台访问和远程访问都必须在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提供强认证机制,保证用户口令不在网络中明码传输,并定期更换口令。配置认证服务器,对网络设备的访问进行统一的认证、授权、审计(AAA)。网

3.2.2通过对设备的配置,使得只能由某个指定JP地址的网管工作站才能进行网络管理,对路由器或网络设备进行读写操作。

3.3.3根据全网的安全访问控制策略,配置防火墙的过滤规则;访问控制的原则为必须是缺省禁止,即凡是没有被明令允许的访问一律禁止。

3.3.4关闭路由器的源路由功能,以防止通过假冒lP地址和源路由技术侵入内部网;在路由器或交换机上配置静态ARP,以防止假冒lP地址的主机接入内部网。

3.3.5由于拨号网络使用公用的电话交换网,在网络上传输的机密信息存在被窃听、篡改等威胁。针对以上威胁,必须保障用户口令不在网络上以明码形式传输。

3.3.6水利专业网络作为业务系统的内部网络,从路由概念上讲不与公用网络直接互连。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疆 水利 信息化 建设

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的学习、思考和总结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就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新疆水资源水情的基本特点及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疆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平衡,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河流主要靠高山冰川和积雪补给,夏季水量集中,春季水量较小,且大多调节能力弱,常出现春旱、夏洪。一些地区水利工程老化,又不配套,大多数河流几乎无控制性调蓄工程,加之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灌溉定额过高,仅在输水环节上水资源的浪费就非常严重。

随着区内经济发展,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加大,以及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水污染和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上下游用水、城市用水与农业用水、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等相互关系还不够协调,且流域内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导致天然水资源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二、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处的状况、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还没有形成行业的信息网络。在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领域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目前在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信息采集方面,采集的信息在空间、时间和类型上覆盖面还没有达到信息化的要求;网络建设方面,未形成覆盖全疆的网络系统,单位内部的局域网建设也不够完善,且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数据标准化程度较低,存贮分散,集成度差。

三、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浅析

3.1 逐步建成几个水利信息系统和水情、水务数据库

3.1.1 逐步建成新疆水利政务信息系统

通过水利信息骨干网,与上、下级对口部门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水利政务信息交换的电子化,最终形成全疆水利行政事务处理、部门业务管理和具有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的政务信息系统。

3.1.2 逐步建成新疆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主要包括新疆的水文地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已建和在建的供水工程;用水户和用水定额;供水、用水、耗水、污废水排放量及水价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水资源需求分配的预测、分析、模拟仿真、优化等应用模型,逐步形成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制定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1.3 逐步建立新疆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灵活地提供水质历史资料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

3.1.4 逐步建立新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历史资料、现状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库,检索与查询。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技术规范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建设与管理等信息。

3.1.5 逐步建立新疆水情、水务数据库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分部门建设,逐步建成面向全疆水利系统的、基本完备的水情、水务数据库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机制,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服务。采用微机进行水文、水情水务数据的整编和存储。将纸质文本数据电子化,并建成数据库,规范水文、水情水务资料整编与存储,做到资料规范、完备、详尽。

3.2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培训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方式搞好计算机应用知识特别是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努力造就能从事水利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研制开发、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的专业队伍。

3.3 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选择和系统的维护

水利信息化建设涉及计算机硬件、网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是指水利信息化的业务管理软件。没有先进适用的应用软件,就好象没有车的高速公路,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软件的开发与选择就显得犹为重要。简单的买卖机器的交易已经不能满足水利信息化需求,只有深入了解水利行业的特性,才能真正让信息化在水利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进入这一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商的门槛较高,既要有丰富的IT技能,也要有对水利行业的丰富经验。

在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选择,同时系统的维护也不容忽视。根据软件工程学理论,维护好一个信息系统,可能要比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更难,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都更大,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系统维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4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计划的专家论证评审制度;项目立项审批制度,防止项目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项目建设中坚持招投标的竞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最优秀的方案和最合适的承包商,避免项目建设承包方为了自身销售产品的经济利益而进行不正当商业行为,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项目建设规划设计水平和工程施工质量,并安全可靠地达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建立项目检查和验收制度,采用效果评估的方式,对通过项目建设压缩了多少工作流程,提高了多少服务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3.5 重视水利信息化标准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应用软件相互兼容,各级水利信息处理平台互联互通的先决条件。

随着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一些问题逐渐展现出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同业务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问题。水利部已正式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来规范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问题。由于水利信息化涉及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根据新疆的实际,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好基础。

3.6 协助监督和防范水资源污染

面对新疆尖锐的工业、矿业开发、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是解决新疆城市水资源紧缺、防止水污染、改善生态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城市化发展中,应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把污水处理和回用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

新疆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能够协助监督和防范水资源污染问题,通过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定时、快速收集水质信息,及时进行水质监测和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水质信息和评价结果,在监督和防范水资源污染发挥应有的作用。

3.7 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观

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地下水不合理开采,新疆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地表水水价过低,导致超标准灌溉,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资源利用效能低,新疆人均水量是2500立方米,北京、天津是300立方米,但万元产值用水量新疆是4000立方米,北京是200,天津是160立方米。由于超采地下水,天山北坡和吐哈盆地绿洲边缘植被严重退化,一些片状的沙漠呈现合拢之势。

通过应用价值规律来调解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水资源的占用、消耗和污染造成的损坏,都必须按市场价格支付费用。以有效制止和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2004年3月,新疆开始施行新水法,在健全水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此改变新疆长期以来“贫水富用”的不合理现象。这也要求新疆水利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用水户、用水定额、供水、用水、耗水、污废水排放量及水价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制定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3.8 重视重大调水工程中的信息化配套建设

新疆每年流出国境的水资源约230亿方,一是额尔齐斯河约110亿,一是伊犁河约120亿方。北水南调与西水东调工程是开发利用这部分水资源的关键,今后的重点工程如:635上游的水库(库容21亿方)及向乌鲁木齐的输水;伊犁河支流喀什河西水东调工程;伊犁河支流特克斯河西水东调工程;阿克苏河大石峡水库及塔河中游河道整治,是新疆水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基本骨架。这几项工程,投资额度高,意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要力争作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配套进行。

3.9 做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

作好灌区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录入工具将灌区的资料输入到数据库,满足灌区日常管理和决策支持的要求。实现基础资料的数字化,规范化,作到有据可查,有据可比。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和通信系统。建立大型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灌区需配水计算及模拟、水量调度及决策支持、测水量水及水费征收、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灌区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疆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注重实效。通过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流域内水资源监测、评价、管理系统,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科技含量,逐步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邹凯,李思寰. 信息技术在中国管理部门中的应用. 科技与管理,2003(1):94-96

[2] 周学文,张建云. 水利信息化及其发展思路《中国水利报》02-13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工作研究;信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乡镇图书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平安、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氛围,而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是重要环节,其涉及到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无一不与信息环境建设相关;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任务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村镇文化室、运动场等建设,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部门更应首当其冲。

1乡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之一

1.1研究农民信息需求—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从发展眼光看需求的。这种观点不看实际,而是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农民的要求来确定文献信息的收藏和传播。实际上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习俗所限,这些脱离实际的文献信息便成了摆设。这种文献鼠的收藏与传柿必然导致失败;二是从实际出发。—要看当前的需求,二要看他们接受和利用的能力。

1.2那么当前农村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以为,一是农民的文化水平还不理想,特别是科学文化知识还不那么普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移风移俗与小康以及和谐社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说明乡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与传播要注意这个实际晴况;二是农村的文化设施还十分地落后,应该说绝大多数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因此,农民,腓霹到先进科学文化的熏染。作为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图书馆没有普及的前提下,又主要是为农村服务的,一定要考虑这个现实。

1.3我们以为原则应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重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在这个基础上传播生产生活知识和相应的科学技术。当然,传播各种致富及生产营销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2乡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之二

2.1首先是搜集文献信息资源的形态问题。就目前看,乡镇图书馆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纸质形的文献,包括书籍、报纸、杂志。这应该是主要的收藏对象;文献。这类文献不易过多,原因是因阅读设备的限制不易被更多的人利用,更何况需要较多的资金;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农民科技致富资料上;三是声像资料包括磁带、光碟等;四是网络文献。特别是建立网络文献信息集成库。这是个文献收藏的方向,虽然也需大量的阅读设备,但收藏就目前看来,还牵涉不到版权等问题。这一切不需大量的资金。在—般的情况下,乡镇图书馆都是办得到的。

2.2乡镇图书馆的定位仍是科教、信息文化部门。因此它的宗旨也仍是普及与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那么它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也必须有绝大部份属这方面的资源。这其中文化消遣要占绝对优势,例如文学类、科普类还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这类文献要占总藏量的百分之70以上。这是个原则也是客观实际。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在逐渐富裕的条件下,文化消遣是生活中占重大比例的事情。因此,图书馆作为文化部门,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3适宜农卡寸应用的生产生活科技文献信息要多多益善。特别注意那些深入浅出的科技资料一经发现决不放过。

2.4就是把握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的信息 除了在报刊搜集外,重点放在网上搜求。当然,这种搜求也一定是有针对性的。一定要及时的、准确的、当地能用得上的。这些信息也要存储起来,但要设两个数据库,一是永久.眭的,一是临时性的对于临时陛的信息资料库要设删节的功能。

以上应算作乡镇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指南,要强调两点:其一文献信息收集要精要多要快。就目前包括相当长的未来,乡镇馆藏书是少的不能再少了。所以所说的零增长,稳定增长在这里免谈!而且还要注意下一步普及村屯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工作;其二是文献信息收集的资金问题。我们以为就当前中央政策看,有利于这方面工作。我们多做工作争取领导支持就是了。其次是发动社会的力量,群众合力办图书馆。

3文献信的传播与服务工作

3.1培养农村乡镇潜在读者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方法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办学习班、报告讲座、开会宣传等等。培训的内容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要他们知道文献信息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是让他们有文献信息的需求之举;之后,便是培训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和利用网上知识息的能力。比如了解文献信息的产生和流通睛况、获取的方式方法,如何查找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呀等等。这就是说要有点利用微机和网上检索的能力。

3.2宣传吸引潜在读者用户利用馆藏、利用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宣传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其一是宣传馆藏、网络集成库的储存、网络文献索引等等。其目的要民众了解这个乡镇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储存,以便民众更便捷地利用。其::.宣传民众利用图书馆的效果。民众看到利用的效果是吸引民众利用图书馆最好的办法。其三通过调研指出农村乡镇有哪些生产生活的问题可以在图书馆得以解决,这种方法应该说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用户的最好办法,当然也是工作量较大,要求业务高水平的工作。其四开展一些活动,例如知识竞赛等方法以吸引民众利用图书馆。

3.3开展读者活动,建立读者协会。迄今为止,读者活动大致有这样三项内容:其一是宣传图书馆,前面已经说过;其二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其三是以知识为单元直接为读者服务。而读者协会正是承这三项任务而存在的。它组织广大读者读书、研究读书效益,又协助图书馆进行导读,发展读者主持和开展一系列的读者活动。

3.4说到底还是要看乡镇图书馆的利用率,通过以上的各项活动,流通率能达百分之二百或者更多。我们这个乡镇馆就算成功。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4加强规划,重在落实。

我们论题的关键不在有多深的道理或如何好的方案,而在如何将其落于实处。本文研究的是已有的乡镇馆,如何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传播和服务工作。所以普及农村图书馆不是本文的课题。而就乡镇图书馆而言,能够将上述内容落于实处也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再深^提示以下三个问题。

4.1乡镇图书馆建设与其他工作一样,也要事先有规划有论证。所以,要有一完整的规划,经论证、并得到上级批准后附诸实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水利档案利用管理现代化思路和建议

论文摘要摘要: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社会功能和社会使命是档案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档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某种或多种积极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遍和电子文件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和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档案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黄河档案信息化建设简况

当前,水利行业尤其是黄河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黄委和网管中心为主点,向全流域扩散为面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体系,而水利系统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仍然是有待填补的空白,现已迸发出和数字黄河不和谐的音符,已逐渐显现出对“三条黄河”发展的一种制约功能。因此,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进水利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黄河水利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摘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和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且强调,和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档案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如何始终做到和时俱进的关键新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非凡是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档案事业更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充分熟悉到只有通过档案资源信息化,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有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为国民经济和水利行业向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3思路和建议

3.1以人为本,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即计算机档案管理。电子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和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给档案管理者带来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检索方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目前水利系统档案人员知识结构还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将成为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新问题。所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3.2要改变档案工作长期无声无息的封闭局面。要面向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积极参和社会活动,加强协调能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加强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意识培养。彻底改变传统的档案“重藏轻用”局面,使档案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

3.4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和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把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3.5强化练习,加强培训。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档案专业教育,同时突出时代应用知识教育,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法律、WTO等知识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档案管理队伍中,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3.6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表现以下四点。

3.6.1首先,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3.6.2其次,各级领导,尤其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每年至少要探究一两次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重要课题,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目前状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新问题。

3.6.3再次,上级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本系统内的交流和合作,在本系统造成一种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以先进带动落后,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差异,取长初短,共同提高。

3.6.4最后,宏观上要有总体的指导思路,实现发展战略上的创新,微观动作上实现管理内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对档案事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城的信息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为了叶各地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刹评,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而规范的测定方法。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内洒、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内容构成、各个指标的具体量化方法和综合侧评方法等若干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想必是对我国教育信息理论的一次有益尝试,旨在抛砖引玉,目的是期待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尽早出台和颁布实施。

人类社会进人到二十一世纪之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面对新技术革命的翻程浅,我国政府予以了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信息产业部的成立;“金”字工程的建设;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颁布,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在逐步地向纵深发展,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渗透。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正在稳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乃至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而规范的教育信息化测定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内涵

教育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利用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就是教育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对于学校教育来讲,这一现代化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建设过程,为了适时地对这一过程进行测定和评估,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测评方法。wWW.133229.cOM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定,应主要围绕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学校信息化人才的配备状况、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学校信息化安全措施的采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二、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设应迎循的原则

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和测定,必须依据相应的指标体系,而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为依托同时突出教育信息化的专业特色。具体来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教育信息才扮旨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遵循教育信息化的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借鉴和吸收教育理论和信息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其次,要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必要的相关分析,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避免重复,使每个指标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目的性原则教育信息标体系的设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一目的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用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以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便于制定和出台必要的政策和制度,整体推进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二是旨在引导各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即:主要围绕领导重视、基础建设、技术应用、人才配备、资源开发、安全运行等六个方面来加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可操作性原则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突出其实用性,也就是说,在具体指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某一指标的必要性,同时,更要考虑这一指标资料取得的可能性,要尽可能的与现有的统计数字相衔接,以便能够准确、及时的收集到相应的信息资料。

(四)拓展性原则由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因此,要求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可以延续,而且在内容上也可进一步拓展,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内容构成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有关理论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可以围绕以下六个方面来设置。

(一)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视程度。这一指标的设置,对于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校领导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以下3个二级指标来测定:1.主抓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的级别;2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3.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

(二)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这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以下6个二级指标来测定:1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人情况;2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3,职工平均计算机台数;牛计算机联网率;5.网络性能水平:;6.多媒体教室所占比重。

(三)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这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因为信息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开发和管理信息的能力,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以下6个二级指标来测定:1.信息化手段授课率;2上机实验课课时比重;3.学生作业网络批改率;;4.网站建设水平;5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水平;6远程教育的开办情况。

(四)学校信息化人才的配备状况。信息化人才的配备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还是信息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以下3个二级指标来测定:1.管理人员中信息技术人员所占比重;2信息技术教师占教师人数比重;3.掌握信息化手段的教师所占比重

(五)学校信息资谏的开发情况。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服务于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是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核心指标。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以下5个二级指标来测定:1.教学管理软件自主开发率;;2电子图书总量;3.电子阅览室的日均开放时间;;4.学校外源信息网上采集率;5学校内源信息上网率。

(六)学校倍息安全措施的采用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充分重视信息安全问题。这一指标可以通过以下2个二级指标来测定:1.信息化安全费用所占比重;2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

四、教育信息化指标的具体化方法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确定之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调研组,对其所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测评。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考核对象的层次,对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二级指标,制定出相应的具体量化际准,作为量化考核的依据。

其次,组织有关专家调研组,深人到所属学校,收集各个二级指标的具体数值。在具体操作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是a,b,c分级法,即根据各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对每一个二级指标进行a卫,c三个等级的界定,然后,将a卫,c三个不同的等级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数值。

二是综合打分法,即考核组的每一名成员,根据对所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直接给出每一个二级指标的相应分值,然后,采用简单算术平均的方法,得出一个平均值,即为各个二级指标的具休指标数值。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各个二级指标的具体指标数值,提供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供其分析研究和制定决策之用。

五、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绘合计算方法

通过调研、测定,可以得到每个二级指标的具体数值,这些数值尽管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但在使用这些指标时,有时会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包括了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我们在利用这些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时,有可能会现此高彼低的情况,使我们无法对所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因此,有必须采用一种综合的方法,对这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运算,来综合反映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这种综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平均法,二是指数法,现分述如下:

(一)平均法就是将25个二级指标的数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出一个平均值,来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般水平。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两种形式。

1.简单算术平均法简单算术平均法就是将25个指标的数值进行直接平均。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代表一个学校总的信息化水平或一级指标的得分

pi:代表每个二级指标的信息化水平得分

n:代表二级指标的项数‘

2.加权算术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就是根据教育信息化指标的分类休系,结合各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一级指标在总水平中所起的作用,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一个平均值,来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得一般水平。与简单算术平均相比,加权算术平均更加科学、合理。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代表学校各个一级指标或总的信息化水平得分

r:代表一、二级指标的信息化水平得分

d:代表一、二级指标的权数比重

(二)指数法指数法就是采用指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先要求收集25个二级指标的基期数值和报告期数值,然后,计算出25个二级指标的个体指数,再利用平均数指数的方法,依次计算出一级指标和信息化水平的总指数,综合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代表学校各个一级指标或总的信息化指数

ki:代表每个一、二级指标的个体信息化指数

d:代表一、二级指标的权数比重

六、摇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这一测评方法在具体操作使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譬如指标的权数比重问题、考核对象的分类问题以及个别指标的资料来源问题等等,现作如下说明:

(一)指标的权数比重问题

这一测评方法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所构成,在进行综合计算时,无论采用平均法,还是采用指数法,都涉及到加权计算问题,为了准确地进行计算,就必须根据各个二级指标在其一级指标中、一级指标在信息化总水平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赋予不同的权数比重。具体权数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意见法来确定。

(二)考核对象的分类问题

这一测评方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考核。为了便于比较,可以将考核对象进行分类,如将学校按层次可分为重点大学组、普通本科组、专科组、中专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当然,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志进行分类,或者分得更详细一些,更便于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