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7:08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1篇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2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产方式,消费理念,价值观念。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主要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软件服务,更是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以电视剧产业和动漫产业两个典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来论述论述中国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在IT革命的背景之下,数字内容产业以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何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出特色,如何提高文化竞争软实力。如何让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一个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带上鲜明的民族特色,烙印上“中国符号”,渗透进“中国元素”。首先,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品牌形象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度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品牌建设之中。最后,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倡导自主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

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传统文化

0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以他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亲和力逐步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和大众生活。经济、社会和文化不断互动和融合,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网络文化,多媒体文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文化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可比拟的巨大经济驱动力的特征,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并以独特的产业内涵和演进轨迹,在市场经营化的大力推进下,以产业化的规模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政策条件

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不久,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设和管理还很滞后,面对入世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的挑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管理,弘扬主弦律,保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广电行业有效整合资源优势,同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体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鼓励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完善影视制作,有限网络,新媒体等产业政策。促进广电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以产业化、市场化手段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2 传统文化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永续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曲、赋、书法、国画、戏剧、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民族音乐、民族工艺、民族服装、民族饮食文化等。在如此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如何发掘民族文化的发展潜力,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焕发活力,需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尺度,需要大智慧,更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

日本和韩国在把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韩国的电视剧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做得比较成熟,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四 韩国和日本文化产业对我国的借鉴

自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掀起强劲的“韩流”,韩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家庭生活剧、青春偶像剧、青春励志剧在我国及亚洲周边国家备受追捧。韩剧的成功是与充满着“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的。

人文精神洋溢着人生理想和信念,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韩剧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2.1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尊重

韩国普遍关注平凡人社会生活的平常事,将能触动人性的人类普遍具有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乡情演绎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容易接民大众的生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激发共鸣,让观众在回味中感受人家真情和人生哲理。我国在电视剧播放和影视作品的制作相关的文化产业方面可以加以借鉴。以普通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以真情、人性的温暖和朴实的风格接近观众。将精力放在“家庭剧”“校园剧”“都市剧”“乡村剧”的创作上,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需求。最后,推向海外。

2.2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伦理道德的恪守

韩剧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韩国对本民族的文化保护、继承、发扬的比较好。一部《大长今》的走红带动了韩国饮食、旅游、服装、时尚行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韩剧里所反映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医道文化带浓郁的韩国民族特色。这为我国的影视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在电视剧拍摄、影视作品创作方面,要充分渗透“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将优秀唯美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将电视剧、电影、动漫行业做成产业链。带动与影视行业相关的餐饮、服装、音乐、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影视广电产业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

2.3唯美和对现念的倡导

韩剧崇尚纯真唯美,感人的亲情,烂漫的爱情,质朴的友情。韩剧中男女演员青春靓丽,演员服装优雅得体,充满着时尚元素,电视场景如诗如画,影视插曲唯美动人。这些我国都可以选择性的借鉴。把广电影视产业做得细腻、唯美、精致,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宣扬积极正面的东西,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益求精,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做成品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日本动漫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日本动漫集中体现了日本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宗教,历史,道德观念,美学原则等。日本动漫中包含了日本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骄傲,对生活方式和对价值观的珍视。日本动漫技术相当成熟,总是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其制作的动漫,不知局限与只供儿童观众观看,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这一点,值得我国的动漫产业借鉴。我国的动漫产业需要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开发老少皆宜的动漫作品,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电视研究 》2013年第1期.曾文莉.张君昌

[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赵彦云 余毅 马文涛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3篇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 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 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 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 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wWW.133229.cOM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 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 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 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 年的12 万元增至2000 年超过1000万元。2007 年12 月22 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 月6 日,总计演出120 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 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 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 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 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 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 亿,无线音乐118.9 亿,互联网音乐1.17 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 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 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4篇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传统产业改造;藏羌彝民族地区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国家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融合互动,创新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当前国家基本方针。但是,民族地区在传统产业改造中遇到了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多的困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确立的国家战略。“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表明了国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决心和布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在信息化水平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广大的民族地区,其传统产业改造在技术、资金、体制等多个层面仍然面临难以克服的困境。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环境中,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径走得更加举步艰难。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它的颁布不仅仅意味着国家将民族文化产业作为藏羌彝走廊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同时也是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改造的一个良好契机。2015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调研组以茂县为单位,对羌族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中发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其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中具有积极作用。

一、价值: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传统产业生产要素配置具有辐射和融合效应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畴。以农业为例,在工业社会,采取传统耕种技术并生产传统农产品的农业,而基于高新生物技术的农业就不属于传统产业。因此“传统产业”中的“传统”就成为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产业分工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代名词。根据国家有关文件中的界定,“传统产业是以采用传统技术、运用传统方法进行生产或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组织生产经营的各类产业。传统产业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包括农业、传统制造业、能源工业、传统服务业等等。这些行业都是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1]我国传统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达90%以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传统产业仍是占中国市场份额最大、最具劳动力便宜优势的部门,是实现中国经济振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依托,也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和进步的主要源泉。[2]但是,由于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环境危害程度严重等原因,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和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鉴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了消除其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必须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所谓传统产业改造,就是运用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其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改造,改变其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效、环保和智能的方向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型优势,提高传统产业在生产和服务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互动融合,以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是当前国家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思路。可见,实现融合互动和创新发展是实施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战略中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传统产业改造的核心是改变落后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优化和使用效率。通过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来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的目的,是传统产业改造的基本内涵。

作为目前全球新兴起的最具产品附加值的高端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众多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3]其行业包括数字化文化艺术、现代传媒产业、节庆会展业、软件网络信息业、数字工艺设计业等多个门类,是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变革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完全是创新驱动的产业,创新性是它的灵魂和本质,只不过这种创新直接表现为文化创意。“文化和创意是受时空限制最小的全球性资源,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扩张性、开放性、带动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创造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新就业机会、新社会财富,而且能极大地提升产业能级。”[4]西方学者奥康纳认为,“可以断言,地方和区域战略后10年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的方式,创造性、风险、创新和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将具有核心作用”。[5]以文化创意产业推M传统产业改造,就是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和融合效益,以改善传统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使用效率为核心,在要素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式等层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

二、内涵:存量激活与增量优化的双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意味着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民族地区的战略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民族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具有积极价值。只有夕阳的理念和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传统产业,而是帮助传统产业改造进而焕发新的面貌和生机,使之成为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在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型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存量激活:破除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困境

在现时去产能去库存的迫切形势下,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由之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国家基于整体考量所做出的路径选择。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这种改造方式的实施遇到了比东部地区更多的障碍。西部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产业层次低端,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融资难度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产业在引进和应用信息技术上的难度都远大于东部地区。甚至在民族地区的偏远乡村,信息化所要求的通讯、网络、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其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障碍更加突出。可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因不同的地区和产业而采取不同的模式,直接性的技术引进和应用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效应和融合效应,对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化现有产业机构具有重大意义。以包括节庆在内的会展产业为例,根据国际测算,其具有的相关产业联动效应系数约为1:9,即会展收入如果为1,那么相关产业如交通、通讯、贸易、广告、餐饮、物流等的总收入为9。[6]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延伸形态,其对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即把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融合为一体,从而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2、增量优化:解除民族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局限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纳入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十三五”规划中,将其作为地方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扶持。民族地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迅速。以茂县为例,震后经过几年的锐意进取,茂县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行业门类越来越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齐全,羌族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其龙头产业,文化团体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业逐步增加,文化产品实现了多样化和层次化。据茂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二五”时期,茂县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4%和44%。[7]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局限,如物质基础薄弱、市场空间小、产业层次低端、创新人才流失、资金短缺等。第一、二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温床,没有现代的农业和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土壤。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新旧产业的融合互动可以对传统产业的要素配置方式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这样就会提升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市场空间,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条件,而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从根本上解决创新人才以及资金短缺的问题。所有局限的解除,最终会使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战略新兴产业走上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发展转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加速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虽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但其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众多问题。例如产业链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混乱、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低、社会产业服务设施不完善等。[8]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缺陷之一是传统产业所展比重过大。[9]以茂县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计算,截至2013年末,其传统产业无论在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和产值等方面所占比重均高达95%以上。[10]根据《2014年茂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茂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5:66:19,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而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是主要经济部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微乎其微。民族地区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以此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不仅可以在产值中降低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而且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促进产业间的重组和融合,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所固有的创新扩散效应在传统产业中会引起发展理念的主动更替,其结果是引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粗放式增长方式最终会被以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所代替。

三、路径:文化创意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条件下,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经过不同产业或行业之间的业务、组织、管理和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和市场需求的特征,导致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1]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互补关系,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有效途径。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必须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所具有的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等元素扩散到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中,从而优化传统产业要素配置方式,进而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形态、经营方式、发展方式等多个层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1、要素结构改造:优化要素配置方式

要素结构的改造是传统产业改造的核心环节。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一般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四个要素。当然,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驱动下,信息与技术逐渐成为传统产业新的投入要素。但是,受限于民族地^在市场机制、资金积累、创新能力、经营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传统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其要素结构的边际报酬非常低,资源配置水平低效。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以文化创意、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元素扩散到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中,达到改造传统产业要素结构的目标。在文化创意产业所满足的新市场需求的导引下,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水平,融合后的传统产业会自动重新组织要素结构进行生产,加重文化创意与信息的比重,降低传统要素的比重,在传统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线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造,逐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例如,艺术设计行业与传统纺织业的结合,现代会展产业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传媒产业与演艺产业与传统旅游业的结合等等都将创意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这些传统产业的生产设计过程中,从而实现了要素结构的优化。

2、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最具产品附加值的高端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性需求或心理需求而产生溢价效应。现代需求结构的变迁导致消费者效用结构更加丰富,对产品价值的追求更加多样,尤其是对精神性文化的消费越来越重视。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的改造,就是在传统的生产要素中增加民族文化、创意、信息等多种元素,重新组织生产,赋予传统产业的产品以民族文化内涵和创意性、信息性特征,改变产品效用结构和层次水平。这样的产品,除了具备原有的基本使用r值之外,更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观赏、体验、收藏、赠送、投资、娱乐、休闲等,这样就会极大提高其附加价值。

3、产业结构改造:降低传统产业比重

改造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结构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降低传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改善传统产业中的三次产业比例,三是改善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空间布局即二元经济分隔。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众多且外延效益突出。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结构改造,有以下路径:第一,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降低三次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第二,通过新旧产业融合,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将互联网、软件设计、电子商务、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中,间接提升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现代化改造;第三,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长价值链特性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文化创意园区和项目带动周边尤其是乡村地区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消除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经济分隔。

4、产业形态改造:培育新兴产业形态

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形态改造,主要通过两者之间的融合,促进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并不具有明显的产业边界,它现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耦合效应而产生新的经济业态。例如节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出现的民族文化旅游业;会展产业与传统农业、手工业结合而产生的民族产品博览会;文化旅游业与传统农牧业、制造业结合而产生的体验式生态农业、民族特色衍生品产业;养生产业与制造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而产生的健康产业与休闲产业等等。另外民族风情村旅游、民族工艺品加工、民族服饰设计、民族旅游应用软件、民族乐器制造、民族文化影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产业形态更是层出不穷。

5、经营方式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的改造,要贯穿于传统企业从研发到售后的所有环节。“信息技术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与企业的机制改革、流程再造、组织架构设计相配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因此,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环节。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融合,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学习型组织结构带动传统产业向学习型、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第二,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与广告产业、传媒产业等之间的天然联系,帮助其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理念和品牌理念;第三,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密切关系,帮助传统产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商业模式转变;第四,以文化创意产业的版权保护意识帮助传统产业树立牢固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第五,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产业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产品数据管理(PDM)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

6、发展方式改造:向创新驱动的集约经济转型

民族地区的传统产多是劳动密集性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方式基本属于以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型。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改造,即通过融合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的集约经济转型。主要路径有两种:第一,借助现代传媒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处理方式,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流动与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创新扩散效应,可以使创新成果可以在段时间内被传统产业学习和模仿,最终引发创新的系统反应。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还需要政府在体制、机制、环境等多个方面去除掉各种障碍性因素,并且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与市场导向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2008.10.

[2] 王雨生.中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路[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12.3.

[3]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4] 吴存东,吴琼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15.

[5] 吴承忠,阿瑟亚德主编.国际文化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58.

[6] 史国祥,贺学良编著.会展经济[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09.109.

[7] 数据来源于《茂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8] 兀晶.西部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第7期).

[9] 施正一主编.民族经济学教程(第二次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11.201.

[10] 数据根据《茂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5.06)相关统计测算得出.

[11] 马健著.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4.

[12] 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1.9.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5篇

关键词:河北省;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助推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07-03

全球化时代,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就要掌握文化的主动权。“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河北省对文化产业建设非常重视,明确要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并且“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1]然而,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也因政府的意识形态、经济政策的束缚导致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互相封闭并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河北文化产业不能与非同行业有效互动,产业链与产业环节缺乏协调,最终造成文化产业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结构体系。

一、河北传统文化是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众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从内涵上看,它既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含了无形的精神价值。河北文化集有燕赵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各种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于一体,而具有河北特色的精神也是靠它们孕育而成的,并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很多时代精英,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大学者,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河北精神价值,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可以说,燕赵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等文化重要价值体现在河北传统文化中,它包含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没有将文化看作产业来开发,更是缺少对文化本身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其具有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此外,只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具有市场传播的潜力以及产业价值。作为传统文化,它无论是在思想意识还是生活习俗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应该说在河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促进文化产业资本的形成。目前,河北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产业开发还是文化传播传承都未赋予文化的资本性质,它们尚缺少市场化的运作,其带来的各种弊端使二者都最终受损,所以说只有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转换方式,才能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储备库及重要的资本。

二、构建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

有效机制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需要实现价值的放大,要找准价值的契合点,找到价值契合点是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机制的前提,二者需要通过发展新项目,集中人财物进行重点突破,并以文化创意、开发、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以此为发展的基点促使它们更富于再造性和能动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改变河北文化产业小而分散的经营状况,促使其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我们还应注意到只有真正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河北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经济及文化的联系才会加深,才能使二者得以互相助推、共同发展,并促进河北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当前,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助推机制,已通过观念启发、产业融入、资金支持等途径基本建立,然而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助推机制却并未建立。因此,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区域化布局构筑以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大系统观念,习惯于就文化谈文化,就文化产业谈文化产业。不习惯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探索其互动关系;探寻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也习惯于从文化系统内部找原因,对系统外的原因有所忽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也只习惯从文化产业本身找出路,对怎样加强各文化企业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怎样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缺少探讨。

第二,观念滞后,产业化意识不强。由于受文化政治工具化传统及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对待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的认识上,在对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片面性。往往是对文化的政治功能强调得多,社会经济功能强调得少;往往把文化产品单单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视其商品性;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识不强。

第三,条块分割,部门管理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以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本应该形成本地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优势区域板块,很好地发挥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作用,但目前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由于多头管理或分头管理,条块分割,使文化产业链上下游脱离,产业链某些环节被割断,严重影响和制约文化资源优化和整合,致使一些特色优势的文化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四,进入门槛高,不能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门槛太高,手续繁杂,致使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导致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兴办文化产业,使得投资渠道单一,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难以形成,绝大多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

第五,缺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目前,河北省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企业管理者大多为传统管理型,难以用市场的眼光来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除文化资源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缺乏。目前河北省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资本资源、材料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尚未形成良性开发机制。缺乏精心包装的、特色鲜明的、前景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致使河北省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吸引力不强。文化资源一方面存在发展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存在资源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等问题,尤其是缺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群。

第八,基础还很薄弱。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是发展战略市场化运作成熟度、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与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晋冀鲁豫四省邻界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存在着较大差距。许多民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旅游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大部分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2]

四、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

产业发展有效机制的构建路径(一)理清基本思路

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其基本思路应当是:依托本地资源,吸取外地资源,营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并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非文化产业、文化基础研究、文化保护及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良性互动、滚动发展。

(二)明确发展重点

河北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能否发挥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其次要考虑产业本身发展前景如何,盈利能力怎样;再次还要考虑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怎样;最后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提升河北省的文化品位、提高河北省的整体形象、扩大河北省的社会影响。综合这些因素,建议河北省重点发展出版印装发行、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行业。

(三)找出具体措施

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对此,可归结为:制定“一个规划”,实现“两项改革”,破除“三种观念”,做到“四个优化”。

1制定“一个规划”

即制定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借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全局性指导。河北省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规划文本》,对河北省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指导原则,理清了发展思路、目标和实现路径,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3]河北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及广大民众要积极贯彻这一《规划》,以此为指导详细规划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众志成城,共同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实现“两项改革”

实现“两项改革”,一个是改革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事业单位体制”,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另一个是改革投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并实现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仅仅依靠自己积累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充分运用数额巨大的民间资金,学会运用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借壳上市”等新兴的融资方式。

3.破除“三种观念”

破除“三种观念”,第一要破除文化与经济不相干观,树立文化与经济一体观;第二要破除文化上的产业化有害论,树立产业化意识;第三要破除就事论事的习惯思维,树立联动发展的大系统观念。

4.做到“四个优化”

做到“四个优化”,一要优化人才队伍,着力改变缺乏经营人才、创新人才的局面;二要优化文化企业经营方式,使文化企业经营能够紧密结合当地、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富有自己的特色;三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一个幼稚产业、弱质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强势产业,进而把河北省由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四要优化政策环境,对网络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业、健身健美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实行减免税措施,并在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其顺利渡过创业艰难期。[4]

[参考文献][1]张云川.重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开创河北文化建设新局面[N].河北日报,2008-12-31.

[2]荆林波,李蕊.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百度文库.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6篇

关键词:文化;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升级

佳木斯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沃土,在今后的一段时期中,佳木斯应该进一步深化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积极的应对其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探索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与传统的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在规模以及优势方面是十分明显的,但这并不是终点,要将这一优势不断拉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出现的一个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根基较为薄弱,很多人对这一产业的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有先进的观念将其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了。加之在投资融资方面与人才方面是相对匮乏的,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加以进一步的阐述。

1 佳木斯文化创意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

在对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是将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产品相互融合,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而传统产业的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但是在外界环境的冲击下,这一优势显然不足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其优势也逐渐被掩埋,将文化创意融合进传统产业的产品之中,就应该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产品的外包装设计上多下功夫,当前的中国风比较盛行,所以在设计产品外包装的过程中增加中国风元素的融入,这样从新的角度增加人们的购买欲望,能够让人们重新对传统产业产品进行界定,从而开辟出新的市场。

其次,可以将文化创意与传统的食品产业相互融合,佳木斯地区拥有许多知名的产品品牌,如北方佳宾酒业,汤旺河宫廷御米,力佳食品以及冬梅豆粉等,食品产业的发展在佳木斯拥有深厚的根基,以冬梅豆粉为例,佳木斯是世界上盛产大豆的主要地区之一,具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工业污染,所以借助当地的地缘优势以及资源优势,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传统优势不能一直保持下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开辟出新的发展之路,文化创意与传统食品产业的融合也就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可以进一步促进本土品牌的推广,这是一个崭新的销售渠道,并且不需要大量的成本。当食品与文化相互融合时,往往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火花,政府需要加大关注力度,策划以食品为主题的博览会,形成食品加工、食材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在推广品牌的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传统产业想要发展,响亮的品牌是重点,所以树立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是传统产业得以振兴的关键,文化创意需要与传统的产业品牌宣传相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品牌的推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与企业的发展渊源,自身名字的蕴含以及相关联的方式等挂钩,让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设计产品品牌标志时,也要具有独特之处,让人印象深刻。笔者认为产品的LOGO与产品本身是相互挂钩的,当人们看到“√”时,第一印象就是耐克,或者在听到一句广告标语时,就能很快的联想到这个产品,比如“好吃看得见”,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了康师傅方便面。所以,要想促进本土品牌的发展,打响产品的品牌宣传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以更加鲜明的形象留在人们的印象当中。

2 加强文化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的建议

2.1 优化产业融合的配套政策

由于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过程中会对原有产业边界有所突破而产生新的产业,需要政府创造宽松的制度条件,要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规划不断引导产业融合。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要为产业融合创新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放松产业管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要继续做好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工作,从制度上、程序上减少并规范各类行政干预行为,制止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

2.2 加大产业融合的宣传推介力度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为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全面提升人们的素质和生活水平,具有高的附加值和渗透力,不仅可以增强区域的硬实力,还能够提升区域的软实力,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等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文化对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的作用、现状和趋势进行剖析,为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品牌、营销、市场、创意、宣传等提供服务并定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2.3 建立健全复合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各要素与文化元素的相互渗透,不仅需要创意设计人才,也需要制造、营销、网络等各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首先要全面壮大创意设计人才队伍,为加快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能够把握国际创意设计潮流和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高级创意设计人才,为创意设计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培训一大批创意设计产业相关人才。同时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留住和提高,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

2.4 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技术、信息、资金等都可以通过编码化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化对于市场需求分析和产品策划以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管理提供的支持使生产经营效率会大大提高。但是,融合后的产业提供了新的服务和产品,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风险。网络及其相关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政府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保障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商等各方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

结束语

总之,文化创意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借文化创意塑造优秀企业精神,借文化创意更新材料和能源,借文化创意进行造名策划,借文化创意方便公众识别,借文化创意改善商品营销等,文化创意是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7篇

而作为文化行业鼻祖代表中国上下五千年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华文化依旧停留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中,用什么样的互联网模式将中华文化重回人们的视野中来?而后是否可以改变中华文化行业,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机会?

文化大数据产生聚合反应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从黄帝时代开始,在每段历史朝代演变的过程中都在形成每个时代特有的文明形态。直到五千年后的今天,中华文化被归纳成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种类约有20000种之多,这些文化或是进入博物馆,或是成为当地著名的传统文化企业的产品,又或是面临失传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文化践行者与传播者来说,欲想将散落在华夏大地的中华文化整理与归纳是一种挑战,想以一个单体文化去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更是一种难上加难的事。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或将改变这一困局。首先是文化数据的挖掘,以往从业者想要获取文化数据都必须经过文化发源地或者当地图书馆历史文献,而互联网挖掘技术的实现,则大大缩短文化数据收集的时间。再就是对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在获得与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的时候,建立系统、科学的数据库管理,可以分层次分内容深入分析数据的有效性与价值,在中华文化中去得到过去无法企及的商机,也避免从业者决策与判断成本的浪费。

同样,将若干单体文化汇聚成专业类的数据库,形成聚合反应,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参与到中华文化行业发展中来,从而为中华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O2O模式,拉近“人”与“文化”的距离

“传承与保护”永远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文化部门为此成立非遗办等管理单位,帮助民间即将失传、快要消失的中华文化传承人申请专项资金,达到保护的目的,实际上,一个行业或说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停留在所谓的“目录申请”上,更重要能够正确引导与发现中华文化的商业价值,如何实现中华文化商业价值的实现是要重新回到商业的本质上来,让存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中华文化回归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互联网O2O模式风暴正在刮向各个传统行业的同时,中华文化同样也存在机遇与挑战。互联网O2O模式注重线上产品的内容输出与线下产品体验服务,高质量的内容与完善的功能让用户更清楚的了解产品,更便捷的选择产品,中华文化可以说每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也有着独特的技艺工序,如果我们通过包装与重新打造,将中华文化转化为用户喜欢的文化产品,那么,20000种中华文化就是20000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出现定会滋生新的市场与新的用户需求。在市场与需求面前,则对承接用户体验场所的行业内企业与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当然也将改变中华文化行业格局。

我们将中华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博物馆、传统文化企业与非遗机构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线下体验地,互联网O2O模式将改变他们什么?

让博物馆“热闹非凡”。博物馆作为文化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众而言,在中华文化的诠释与展现上比教科书有更强的直观性和更专业的知识性。文化部备案的各类博物馆有4000多家,每座博物馆都承载一种文化,都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然而除了规模与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省级著名的博物馆具有吸引观众和游客的先天优势外,其他大部分博物馆,特别是专业博物馆,观众量普遍偏少。虽然现在多半博物馆,早已实行免费开放的政策,但是依然门可罗雀。在观众和游客数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博物馆很难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因此或通过不断的改造,或推出各种陈列展览与活动,刺激观众走进博物馆,增加博物馆游客数量,从而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然而,因为缺乏对游客精准的分析与理解,推广渠道的匮乏,改造后的博物馆或各类活动并没有带来真正有需求的人。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O2O领域,产品多种多样,从行业的各个角度来满足用户对生活的追寻,用户同时也愿意为更富有内涵的内容贡献时间,为更富有体验性的产品去买单。博物馆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借注互联网科技服务将内容不断的完善,再上有效的推广与传播,定会让更多人发现博物馆的内涵与魅力。

试想,一个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通过一款移动应用,就知道身边有多少博物馆,哪座博物馆离的最近,清晰的了解博物馆的内容与馆藏特点,知道哪家博物馆正在进行什么形式的展出,再加上电子导览、咨询预约等科技服务的实现,让人们更主动的去接近,去享受博物馆文化气息,进而培育人们的博物馆情结。

让传统文化企业重拾商业价值。如果谈到对某座城市的印象,不得不说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比如,来到绍兴会想到黄酒,到了嘉兴会想到粽子。这些商品的生产企业被誉为城市“文化名片”的缔造者,这些企业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企业。传统文化企业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多半为百年老店演变过来的,留存着浓厚的记忆味道,有着让几代人都割舍不了的情怀。

如今,因为产品的不同属性,一小部分传统文化企业己经走向企业化运营道路,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地位。绝大部分传统文化企业还在延续着依托政府“文化礼品”的渠道,由于政府三公等政策的出现,这些企业遇到发展的瓶颈,或进行新一轮的企业转型。

在传统文化企业在探索转型之路的时候,按照传统方式所付出的代价要比新型企业要大的多,原有体系模式的固化,原有产品渠道的变化,尤其是产品转型要面对更复杂的大众消费市场时,给传统文化企业带来未知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企业产品转型首先是要了解产品的市场在哪里,产品购买的人群在哪里。互联网O2O模式或将为传统文化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渠道服务,文化类企业产品本身拥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将这些文化内容推送给用户,但由于内容不够具象,企业方需提供可以阐述文化内容的体验场地,让用户与企业之间产生强烈的互动,让拥有IT行为的消费主力用户更直接的发现与体验企业文化与产品,让企业在产品转型有更“接地气”的思考与尝试。

在有效用户与企业产品服务进行精准匹配的同时,O2O模式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渠道服务-体验式营销,不仅大大减少企业渠道成本,而且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忠实用户,这种新模式或让传统文化企业寻找到新的商业机会。

让非遗文化“真正”代代相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蕴涵独特的文化艺术,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在中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公布1517项文化遗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没有准备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则不低于2000项。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为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遗产。

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遗产组成则是传统手工艺。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大工业时代,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观念的转变,导致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甚至消失。费力耗时的传统手工制品在廉价方便的批量工业制品面前不堪一击。而且,多半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年龄过百,濒临手艺失传的困境。

对于已经无法迎合市场需求但又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政府主管部门从“养”的角度,对一些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和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人进行保护。但一味强调保护,反而使传统手艺与社会现实产生距离,加快传统手工艺行业的萎缩。

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第8篇

关键词: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创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3702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对于羌族特色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大多仅停留于资料的收集,或者是依托于旅游业而进行的商业性开发,缺乏对羌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少有人从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基于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地调查和挖掘,从历史渊源、目前面临的困境等方面阐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概况,探悉羌族主要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经济价值,以期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和政府部门有关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建设中的部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持。

1 相关理论综述

创意(create new meanings)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其明显的标志是具有知识产权性,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产业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David Thirsby(199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其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可以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本质是一种文化经济,也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新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传承保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保护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发展现状

羌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技术精湛,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集中分布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如玉米酒主要分布在马槽乡,古羌茶艺主要分布在曲山镇、擂鼓镇,水磨漆主要分布在曲山镇。至2010年,绵阳市羌族各类不同级别(县级、市级、省级、部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69项,其中传统技艺类40项,传统美术13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基本保留着羌族的文化基因,得到了较好传承和发展。如现代羌人制作的羌绣、漆器、织毯等工艺,集功能性、本真性和装饰性等多种工艺集于一身,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工艺世代流传,极大丰富了中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内涵。

近年来,为大力弘扬羌族文化,各级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尤其加大了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力度。2005年以来,绵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研究和抢救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府也组织人员通过普查、确认、整理、登记、建档等方式,记录抢救和保护了一批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收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实物。在41项羌族传统技艺类中,县级有26项,市级11项,省级4项(羌族水磨漆艺,羌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玉米酒酿造技术)。尽管如此,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都处于濒危状况,传承后继乏人。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4年上半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长8.3%,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0%,比上年同期提升了32.4个百分点,其中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对第三产业贡献日益突显。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就业人数和产值,在所调查的北川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中北川羌绣规模最大。2013年,北川羌绣企业及绣庄数量达到22家,全年培训绣工4500余人次,专业绣工达3000人,居家灵活就业绣娘达到1万余人,全年总产值4900万元,而其他几项主要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的产业规模则相对较小。从企业数量来看,羌族玉米酒和古羌茶艺企业各2家,而水磨漆和北川草编企业仅各1家;从从业人员来看,除了北川羌绣、北川草编较多以外,其他所调查的企业从业人员只有数十人;从产值来看,除北川羌绣外,所调查的其他几家企业年总产值从一百多万至四百万不等,规模相对较小。

2.2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要充分展示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遵循系统完整的传统方法,对材料使用、使用方法和加工制作过程等进行本真性传承。然而长期以来,现代文明的流水化、无差异化生产方式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非遗文化内涵遭到异化,手工技艺传承乏力,致使具有活态流变的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灭失危险。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基本都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困,从北川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统计中可见一斑。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羌族草编虽然建立了一些培训基地,但依然难以满足企业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问题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短板。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的手工技艺企业中,除了羌绣规模相对较大,其他规模均相对较小,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羌族手工工艺的主要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认为,创意的核心是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但在羌族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是关注如何保护羌族文化原生态的存在形式、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普遍缺乏创新。如相关产品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羌族手工艺品大多都拘泥于传统,过分注重保其原汁原味,普遍缺乏创意,民族图案本土气息过重,商品的观赏性与时尚现代感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羌族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开发,致使有些手工技艺传承保护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

3 羌族民间手工技艺产业创新发展

3.1 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理论,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而对羌族手工艺品进行创意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设计时,应立足羌族的传统文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创作出具有新意、有羌族地域特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羌族手工艺产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否则,只有手艺没有创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就只能限于低端生产,其内部蕴含潜在价值和产业拓展空间就不能得到拓展。如将羌族草编与现代科技结合,研发动态的集声、光、智能为一体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同时,创新企业的思维模式,如在羌绣题材内容、工艺风格和表现力方面进行创新,应该在保持原生态艺术神韵的基础上,组建研发团队,创新羌绣题材和工艺,开发以羌绣折叠屏风、画框、羌绣DIY套画产品、羌绣保健香包、羌娃等羌绣创意产品。

此外,还可对羌族手工艺产业链进行创新发展,将其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向家居装饰和服装产业延伸,建立产业链式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和商品街、专卖场、批发点等。如将传统的绘画与雕刻工艺应用于传统建筑与装潢,在保持手工艺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其进入市场流通。

3.2 发展羌族手工艺体验经济

发展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以传统手工艺生产线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走体验经济的发展路线。毋庸置疑,体验型手工艺文化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有效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传统手工技艺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文化,因此,羌族体验型的手工艺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核心,而其传承人是关键。为此,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可以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开办非遗工作室或传习所,以生产促进活态传承,以生产促进文化传播,学生可以动手现场体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事实上,目前在绵阳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课外兴趣活动课和多个非遗工作室,广泛开展非遗知识和技艺的传承普及。如在陶艺工作室的传承人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创意设计制作陶艺作品,对传播文化、体验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羌族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还可使非遗资源转化为体验经济,通过人人参与,分享传统,释放创造力,以实现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3.3 打造嵌入式合作创新模式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应该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免破坏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为了有效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建立嵌入式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不失为有效的路径选择,从而引导和推进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化。

随着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立足本土经济,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因此,羌族传统手工艺在发展过程中,应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共赢发展”理念,遵循“传承文化、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目前,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羌族传统手工艺企业已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了深度的嵌入式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高校与社会的力量,在高校内建立嵌入式非遗工作室,开创性地培育热爱非遗文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技法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艺设计师,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也为手工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

3.4 创新羌族手工艺产品营销手段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推广策略,可采用以下一些具体举措。

通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美术家网、雅昌艺术网、卓克艺术网、艺术中国网等网络媒体对羌族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免费的宣传和推广,推行线上营销、线下体验的全新营销模式;利用国内几大知名综合门户网站如搜狐文化、新浪收藏、雅虎艺术等设立传统手工艺专区;组织召开一些民族文化交流研讨会,或者申请举办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等规格较高的学术活动;建立相应的生产合作社和协会等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加工、销售队伍;以城市为轴心,以旅游景区为销售链和售卖点,建立手工艺产品专卖街和销售点,并以市场为杠杆自我调控产品价格和品种;结合羌族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宣传,同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和手工艺产品的介绍和推介;同时还可利用手工作坊、传承人传习所、博物展示宣传、DIY、休闲购物等要素进行产品销售;举办和参加国际性专业技能比赛,举办中外产品对比、交流、观摩展览,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这些手段,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多元化的销售网络,以进一步扩大羌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4 结语

羌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活态遗产,我们不能为了维持原态而希望遗产一成不变,这种过度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绝对不能借传承保护之名,大行获取经济利益之实,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因此,我们认为,对羌族传统手工技艺应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对其既要传承,也要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传承与发展并举的发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又要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既要坚守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根基,又要实现其产业化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思豪.手工艺创意产业[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9,(01).

[2]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01).

[3]储俊峰.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振兴的探讨[J].金田,2013,(11).

[4]高月红.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05).

[5]周乙陶.经济转型时期的民族传统手工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6]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R].绵阳市文化局,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