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医学特点

传统医学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3-11 14:41:07

传统医学特点

传统医学特点第1篇

关键词:蒙医药学 特色 发展思路

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

3、现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2、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传统医学特点第2篇

从去年开始刮起的“养生风”,让传统的中医药又重新被大家认识。虽然张悟本、李一之流,假借养生之名,大敛不义之财,但反过来看,它也促使公众重新重视和了解中医,为中医药院校和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传统医学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医、中药、针灸等技术在反复应用中不断改善。在近代以前,传统中医药教育基本上都是师承制,徒弟从小就跟随师傅,白天抓药、看病、抄处方,晚上在师傅的指导下背诵中医基础知识,然后师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自己的思想和诊病心得。就这样跟师学艺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可以出师,独立诊治,自立门户。中医按照这样的模式传承了几千年。清代后期,西方教育模式进入中国,中医教育也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统一标准、教材,编写课本、讲义,由专人进行授课。这时出现的一些中医学校已经初具现代医学教育体系雏形。这些中医学校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中医学院或中医药大学。

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有二十多所,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所中医药院校,它们以“医”和“药”为主攻方向。在这二十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院校,也是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的“老四校”,在整个中医药教育领域内,教学和科研实力都高出一截,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理想。其余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立足于本地区行业需求,虽然实力不如这四所行业翘楚,但同样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特色模式培养纯正中医

中医作为中华国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院校利用科技做出一些尝试,但任何尝试和创新都不能颠覆中医的内涵和精神。至今,仍有中医院校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纯正的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李斯帜”班从2010级开始招生。新生入校后经过专家层层笔试、面试,选拔出在中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行纯中医的理论教育。学校配备专门的专家进行培养,训练特有的中医思维模式和方法。学校还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了中国古代医学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课程,并开设《易经》、《说文解字》等15门公选课程。

山东中医药大学自2005年起,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设置了传统型中医方向(传统中医班),启动了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课程设置上淡化英语、计算机、西医等课程,强化中医课程,增加了《本草经》、《难经》各科中医文献选读以及历代医案、医话等系列课程;在中医课程上以中医典籍和中医理论为主体,突出传统中医特色。

地域和流派决定的院校特色

提到中医,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草药。的确,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正因为这样,中医的发展必然会烙上地域的特色。同时,中医跟中国戏曲类似,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地域和流派,使得中医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特色鲜明。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川黄连、川贝母、川附子等很多地道药材均产于此,因此位于此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得尽天时地利,在中药学领域一骑绝尘。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中药学专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08年,中药学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一起入选全国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凭借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学校在中药炮制、中药化学、药植鉴定等方面成果斐然,还开辟了峨眉山、卧龙和青城山后山等多处野外实习基地。

在中医界有着“北华佗,南新安”的说法。活跃于亳州的华佗和鼎盛于新安江流域的新安学派,是安徽中医药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华佗发明麻沸散并用于外科手术,新安学派长于喉科和骨伤科。安徽中医学院凭借地理优势和文化传统,在新安医学研究、针灸经络和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医临床等领域有独特的优势。

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中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藏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从校名就凸显出其特色领域分别在于藏医和蒙医,而广西中医学院则在壮医的继承和发扬上独树一帜。

合作办学,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如何使这一文明走向世界,则是众多中医院校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梦想。随着世界崇尚天然,回顾自然的趋势,中医药以副作用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德国将近有5万人在从事中医针灸的事业,美国大约有5000个中医诊所。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医院校除了在国内以“定向培养”和“中医药+外语”模式培养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外,近几年,更多的培养模式为直接海外办学,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008年3月3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揭牌,成为我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高校在海外的第一所分校,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又奠定一块基石。荷兰有一所“清白中医学院”(音译),招收了800多名欧洲各国学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与这所学校达成协议,每年都会选派老师或学生去讲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跟德国合办了一座示范中医院,虽然只有72张病床,但是疗效显著,口碑很好。

专业设置,万变不离中医药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盲目追求建设综合性高校,似乎大就意味着强,实则不然,这种不顾实际地在并不擅长的领域增设专业,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医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做大做强的问题,同样增设专业,完善专业结构,但从学校招生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非中医药类的专业,都设有中医或中药方向。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和财经院校的市场营销就有所不同,除了学习市场管理等基本知识外,还要学习药品经营和销售,必须对药物生产、制作和临床使用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一位中医药翻译方向的同学在介绍自己的专业课程时特意提到了中医基础、中药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几门必修课程,课时竟然也和临床医学专业一样。就连中医药院校的体育专业,在进行常规的学习外,还要学习中医解剖学、骨伤科学等。

【报考点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和蕴含着悠久的中国文化精髓。因此,选择中医药专业,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兴趣。

传统医学特点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传感器,医疗保健,应用

1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对于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开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传感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地预防、检测、治疗各种疾病,它作为医疗保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疾病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保健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应用高级功能生物材料和研发新型技术创造智能、微型、可靠、成本低、多功能、高效率的生物医学传感器,实时对人体的状态以及功能进行连续性监控和检测,确保在不间断的观察下及时发现疾病并做出及时的治疗。

2生物传感器简介

(1)生物传感器定义。生物传感器是指:利用具有固定化的生物分子与换能器结合,用于侦察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以及和它发生特异性交互反应并产生响应的装置。生物传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来自于生物体组织部分、生物体分子和个体细胞的分子辨认组成部件,这一部分是生物传感器的信号产生和接收部分,另一部分为仪器的硬件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物理信号的相互转换,检测元件主要为光学检测和电化学组成。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涌入新材料、新原理、新技术,特别是生物芯片技术和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出现,使得生物传感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以及芯片化为特点的处理、生物检测的微系统。(2)生物医学传感器工作原理。生物传感器的使用原理为:被检测的物质通过扩散用与生物活性材料相结合,经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后,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信息,相应的化学或物理换能器将这些信息转变成可以处理和可以定量的电信号,这些电信号再通过信号处理系统输出,便能检测出待测物质的相关信息。

3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应用

生物医学传感器可以实时的对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通过动态观察抗体、抗原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及解离关系,准确计算抗体的亲和力强弱,对人们了解单克隆抗体以及有目的的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重要作用。(1)临床应用。利用生物医学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例如乳酸、血糖、谷氨酰胺等具有临床意义的基质。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使得以前的依靠经验治疗转变为依靠科学治疗,对临床检验具有指导性意义。依靠科学的手段对其检测能大幅度减小药物的毒性作用,抑制毒性的发作。现如今,血液中葡萄糖的检测广泛使用的为葡萄糖酶传感器,并已取得大众的认可。乳酸测定仪作为目前研究最为成功的一款商品酶传感器,可以检测由于肌肉持续运动产生的乳酸代谢产物的含量,具有现实性意义。(2)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药物过程中,使用生物传感器监视各时段生化反应特征,可以及时获得数据,对生物工程产品加以实施监测,保证生物产品质量。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癌症药物的研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进行癌症药物研究时,提取患者的癌症细胞培养,分别把各种药物作用于细胞,利用生物传感器观察癌症细胞对每种药物的反应,从中选择最为合适有效的治疗药物。

4生物医学传感器发展趋势

及时了解身体状况、获得身体健康信息是预防疾病的基础措施。积极预防、早期诊断是系统性的预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生物医学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医疗设备可以及时获得这些信息,对于重病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从事特殊职业的危险作业人员来说,使用穿戴式传感器或无线植入式传感器对其重要的身体信息特征进行实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领域的发展要求与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密切相关,利用生物传感器对疾病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对患者进行筛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远程医疗、一次性使用传感器、远程会诊业务会随着家庭护理需求的增加而逐步发展扩大。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方向会是具有低成本、低功耗、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远程供电、无损检测、无线传输等特点。

(1)具有无损特点传感器。在当前的医学领域上有着多种方法对相关医学参数进行检测,生化医学传感器大多是采用侵入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这样会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不利于诊断的进行。因此,选用非侵入式的无损医学传感器进行检测成为了最理想的检测方法,开发具有无损特点的医学传感器也是生物医学传感器发展的重点。(2)纳米传感器。纳米技术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完成对材料的设计、操作以及使用,并可以使材料产生新的功能特性、生物特性、化学特性、机械特性,生物医学传感器与纳米技术的相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以及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发展会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保健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3)人体局域网和无线传感器。当前医学上对重病患者的监测主要采用ICU等设备,然而ICU设施具有一些不利特点,例如:线路繁多、设备复杂、价格昂贵、难以移动等,并且过于繁多的线路会对患者的心里造成一定影响,制造紧张情绪,在这种影响下会导致对患者的诊断数据与真实情况发生偏差。针对这一情况研发的无线医学传感器,在其外部设备没有线路连接,并通过无线通讯设施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连接,可以保证患者在正常的自由活动下完成检测,这样可以确保检测更加准确、方便。

人体局域网是指将人体周围可植入、可穿戴、可侵入的无线医学传感器,例如腕表型血糖传感器、可在指尖穿戴的血氧传感器、心电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呼吸传感器等和便携式的信息采集装置或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手机相连接组成无线系统。人体局域网可以自动诊断并对相应情况发出报警信号。它在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医学特点第4篇

关键词:浅谈 蒙医 发展 几点 认识

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是蒙古民族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蒙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结合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区,多户外活动,多肉食的特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基本也是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病,其间也受中国中医的影响很大,以前也掺杂着萨满教的迷信,如跳大神之类,但现在已经进行研究,去其糟粕,如同中医学一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一种医学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地区的游牧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牧民饲养的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他们把用骆驼奶作成的“酥”作为补养身体的佳品。蒙医传统方药还有很多“酥制剂”、“酥引子”。另外还有“马乳疗法”等等。唐代,早在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期,在有位医生,当地人民叫他“苏克布门巴”(藏语,意为蒙古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明,被人们誉为“起死良医”。元代,是蒙医阐古启新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时,在宫廷里“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卫生的研究。饮膳太医忽思慧,曾编著一部《饮膳正要》(公元1330年),书凡三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民族以后,同国内各兄弟民族, 特别是同汉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于是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有了手工业,创造了蒙古文字。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里, 也有"蒙古灸"的记载, 并在《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一书中提到"蒙古放血疗法"。常年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等疾病, 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病症的方法。因此,正骨、 正脑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对伤口的"烧灼疗法"、重伤者的"腹罨疗法"(即把牛或骆驼的腹腔剖开,将伤者放入,利用其温施疗)。 在元代,饮食疗法得到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发展。著名的元代宫廷饮膳太医、 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如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及营养卫生的内容在该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书在祖国医学营养学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蒙汉两族医药很早就有交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载有很多北方民族的医疗卫生知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医家则致力于研究汉医,并介绍到蒙古地区。如宋《圣济总录》在南宋时即已散失,后由"夷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辽代的耶律庶成则把一些汉医学的方面的书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广泛传播。还有直鲁古写出《脉诀针灸书》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视,在明人陈弟编的《世善堂藏书目录》中仍有著录。元代蒙医学家沙图穆苏用汉文撰成《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书中反映出蒙医学的某些特点,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该书所载方剂达数百首,其中有些方剂实用而有效,至今仍为医家所乐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剂,均出自该书。用沙漠中生长的地锦草乳汁治疗创伤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森林地带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尤为丰富。如14世纪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记载:"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药剂,并以蒙古疗法医病之事,颇有盛名。"随着与国内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蒙古肉苁蓉和动物性药物传到内地和国外;同时,内地和外国的药物也传入蒙古地区,促进了蒙药的发展。

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从维文、藏文译成蒙文。在该书第24章里摘述《圣心八部医法秘书》中的"平息由赫依、希拉、巴达干引起的疾病和聚合性病症的理论"。随而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初次传播于蒙古地区。16世纪,明代中、末叶随着喇嘛黄教输入蒙古,藏医也随之而来到蒙古地区。1576年,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传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尔经》于17世纪末被译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医学巨著《寿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对蒙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理论和七要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蒙古地区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在18世纪时,已经形成了以寒热理论为主导的理论体系。涌现出许多蒙古族医学家,编写注解和补充《四部医典》的书以及其它医著,对蒙医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传统医学特点第5篇

据调查,传统医学英语的授课情况如下:5门课程《医学英语术语》、《医学英语视听说》、《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写作》。学生从大学三年级首先进行《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此门课程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讲述医学英语术语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介绍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前缀和后缀,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准备;第二部分按人体系统划分,每章介绍相关系统的常识、英语常用词根及词缀、基本词汇和临床词汇,并配以大量针对性练习。医学英语术语的学习主要是运用英语语言词汇学的理论(如音位学、形态学、词源学等)来系统探讨医学英语术语的读音、构词、词源等,内容包括:概论(词源介绍,读音规则,构词法,希腊、拉丁两大词源的异同),此门课程的学习可对后续医学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医学英语视听说》,此门课程的学习旨在与从传统语言教学到结构主义教学到交际法教学的转变,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培养到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转变。第三,《医学英语阅读》,根据教材安排,从人体十大系统进行逐一讲解,以4学时为一个单位时间段。按照人体解剖系统划分,基本4学时完成关于某一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疾病病理知识的两篇阅读文章的阅读理解,课前由学生对相关医学词汇和知识背景制作PPT做大约5分钟的演示报告,课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启发讨论等方式解决阅读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学期阅读分九章,分别为人体概论、疾病概论、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和免疫以及发育和遗传。第二学期阅读涉及眼耳、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肿瘤学、药物、高科技医学等内容。

以上囊括了人体解剖十大系统的相关知识阅读。最后两门课程是《医学英语翻译》及《医学英语写作》,该两门旨在培养医学院学生的翻译与写作能力,以实用和实践为主。翻译部分以各种医学文体为例,讲授英移互译技巧,写作部分引导学生用英语练习多种医学文体的写作。《大学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教程》对医学院校研究生、本科生提升医学英语应用能力颇有帮助。然而,经过对学生的参访调查及课堂观察,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懂,并且趣味性不强。在以上传统授课上,西安医学院医学英语教研室做出以下教改:

(1)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规范、结构化,而网络和多媒体则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现代网络、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扬长避短、互取所长,老师能更有效的传递知识信息,学生亦能更有效地吸收课堂内容,学生能够以一种感性生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现如今,网络能够提供海量的信息并且具有更新速度快、图文并茂、鲜活生动等特点,但是网络信息资源上的有效教学信息内容难以筛选,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务必进行准确筛选。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模拟医院情景对话,能锻炼学生基本的应用交流能力。可以设计情景对话或短剧表演,诸如患者问诊情景、医生与病人的对话、病历讨论等情景。但是在所有这些活动之前,必须提供相关场景的语言支持,即相关医院场景的用词及表达习惯等。可建议同学多观摩此类视频资料,比如:医务剧《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BBCDiscovery医学健康系列等,选取其中和医务方面相关的内容和学生一起听对白,然后进行配音表演和比赛。还可以采用VOA慢速英语的HealthReport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写或跟读,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听说能力。

(2)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由于医学英语课程知识量大,并且较难吸收消化,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尽人意,所以传统的医学英语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为主,多采用大班授课、由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的形式进行。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医学英语教学在一个积极活跃的环境下以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方式来实施。在医学英语的学习首先应从医学术语词汇学习开始,要让学生明白专业英语词汇和公共英语词汇的主要区别就在构词法上,可通过制作FlashCards交互式单词卡片,使学生了解医学英语术语特征和构词法,具备不用词典猜词义和自定读音的能力。

(3)加强配套教材建设目前市场上适合本专业的优秀医学英语阅读教材较为匮乏,医学院校应根据本校的特色医学专业,与医学英语教研室携手合作,打造出双语系列的多媒体课件,编写教案讲义教辅材料,为学生的医学英语学习助力。

传统医学特点第6篇

关键词:中医医院 中医药 宣传文化建设 实践途径

中D分类号:R 197.3 文献标识码:A

理念为先,管理为实。价值取向的外化和行为的文化内核以及中医传统的艺术和医德,这些是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内核所在,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为何要加强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

(一)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

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中医医院,能够治病救人,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近年来,社会上“中医养生”、“中医美容”等话题成为热点,也带动了许多私人店铺的发展,“专家”们大谈中医之道,可以说,中医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于中医而言未必有利,非法行医、违法行医以及借中医之名诈骗之人比比皆是,这给中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医医院作为合法的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带给人们关于中医的正确知识,使人们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治疗药理,认识中医文化,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粹,从而使社会建立起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

(二)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社会上中医医院并不少见,但却极少能够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医院出现,虽然中医医院发展迅速,规模也在扩大,但影响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中医医院大多是中西医结合,虽然将中医纳入了医院之名,但是实际行的却是西医之道,中医医院名存实亡的现象正在加剧,文化传承面临缺失危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逐渐从硬实力竞争转至软实力的搏斗,服务理念、文化战略成为医院立足的重要因素。中医医院的困境在于如何发挥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治疗理念,形成独特的中医医院特色,进行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中医药的社会凝聚作用。

(三)中医医院是中医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

中医医院作为合法的医疗机构,具有以中医药行医的合法资质,也是中医药宣传的主要阵地,患者接受传统中医诊疗,恢复健康并进行身体保养,同时,了解中医药文化和药理。中医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其医院资质和中医诊疗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对中医文化方面的解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民众愿意从中医医院获取相关知识,因此中医医院是重要的中医文化宣传基地。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能够系统地、潜移默化的宣传中医文化,例如,从医院的装饰风格、设施特色、诊疗手段等各方面出发体现中医文化,同时将中医思想融入医院的价值理念和制度之中,将中医医院打造成为中医诊疗的专业场所。

二、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内容

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即外化条件,从医院建筑、装饰风格、就医环境、设施特色等要素入手,将中医医院与其他医院区别开来,形成中医医院以中医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和服务,增强中医医院的竞争力。二是行为文化建设,即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与患者的亲近和关怀,使其认识到中医的不同,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使得患者认同中医的行医理念和文化价值,在中医医院就医时感受到传统中医文化的卓越,增强中医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三是精神文化建设,中医精神是中医医院得以建立和运行的核心,也是其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对医院内部人员的价值观建设,使其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患者和民众,通过传统中医理念与医院精神的结合,形成中医医院特有的精神文化。

(二)宣传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外在形象上,以庭院、内饰、标识等宏观和微观上的中医标志性符号向社会展示中医医院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与普通医院相区别。行为建设贯穿“大医精诚”,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传统中医讲求医者仁心,中医医院职工首先要学习的便是仁医之道,给患者最直接的中医文化宣传,使其感受到中医的服务理念,从而愿意接受中医诊疗,从医德医风约束职工,提升其素养,一言一行皆有规范,将患者摆在第一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普通医院形成立竿见影的差别,提升中医医院的社会形象。“仁、精、诚、和”的价值取向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生命为大,和谐至诚的行医和服务理念,最重要的是勤谨的治学理念和行医态度。

(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宣传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即偏重形式和物质,而忽略了核心内容,即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建设以及其重要的外化行为规范,建设过于片面,达不到弘扬中医文化的目的,中医医院也未能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观不能深入员工的行为之中,则不能为民众所感知,中医医院的价值取向依旧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同,且一些员工并未在思想深处形成中医该有的仁医之风,其过于表面的价值构建在遇到挑战时立即分崩离析,从而使得中医医院与普通医院并无实质上的区别。中医医院未能将网络纳入宣传文化建设路径之中,中医医院的宣传活动虽然较多,例如义诊、院报、电视等,但忽略了现在的中青年群体中网络的普遍性,忽略了一个广阔的宣传平台。

三、如何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

(一)以优秀精神创建文化品牌

中医医院要进一步进行宣传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独属于中医的文化价值理念并形成系统的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实现依赖于管理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从体系化的管理到系统化的理念。具备中医特色的管理体系是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的着重体现。具体而言,建立符合传统的中医操守和品行要求,以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中医医院的体系管理。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明确的价值取舍来体现价值取向,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区分普通的现代医院与中医医院的方向、理念,建立独特的中医医院特色,使中医医院的价值体系由员工传递给患者、再由患者传递到整个社会。

(二)以精、诚理念缓和医患关系

现代医院逐渐向服务业靠拢,服务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成为衡量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医患关系几乎成为现代医院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经营不仅需要医学,还需要社会学、经营学,精、诚理念即是医术精、服务诚,中医医院要加紧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钻研,从传统中寻找出路,致力于将中医药作为中医医院经营的王牌,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研究其理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对患者做到以诚相待,提供人性关怀,以传统中医的仁心医德缓和医患关系,形成中医独特的医疗环境。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视触扣听等诊疗方法蕴含着中医的核心技术,医务人员要学会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

(三)发挥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

网络在今天的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其信息传播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广、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首选,尤其是青少年、中年群体,微博、微信几乎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必须将网络平台纳入,并赋予其足够的重视,加紧网宣平台的建设。对医院情况、门诊信息、网上预约等进行系统的设计,尤其要注重中医医院紧扣中医知识、中医文化特色,不仅是看病诊疗,中医养生护体的小妙招也可以实时更新,中医医院要将发扬中医药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官方的权威信息来挽回民众对于中医的正确认知,使其重拾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将中医医院的公益活动、义诊等情况及时于网络,例如传统中医的坐堂问诊等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 李敏哲,程荑. 杭州市精神卫生地方立法五年来的政策导向及评估(摘要)[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 朱章志. 弘扬专科中医特色的实践与探索[A]. 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C],2012.

[3] 莫少伟,高芳,王为服. 海南省人民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现况及对策[A].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2第四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2.

[4] 陈公杰,虞海伦,贝尧汉. 海岛乡村医疗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A]. 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5] 朱新根. 东林镇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点情况介绍[A]. 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6] 赵奇江. 医改后基层卫生院绩效考核体系的初步探索[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c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 2012.

[7] 黄茂平,曹乙,梁志强. 安吉县医务人员狂犬病暴露防治知识问卷调查[A]. 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 2012.

传统医学特点第7篇

以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探讨微课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中的运用。药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和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中发挥有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药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药理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教学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微课”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特点,进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药理学传统课堂教学及传统实验教学中,讨论微课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本文旨在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微课;药理学;自主学习;传统教学;多元化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多元化教学模式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药理学是一门跨越基础与临床、药学与医学的医学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包括药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由于药理学内容繁多、机理抽象、课时冗长、教学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如何在教授药理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微课是基于信息化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对于我国医学教学模式多元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1-2]。

一、微课在药理学传统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传统药理理论教学模式特点

目前,传统药理学理论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特点如下:(1)点多面广:药理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对于各类药物都会介绍其药物结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几部分内容。由于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又强,导致学生不易理解。(2)授课时间长:本科药学和临床专业均采用大课授课形式,一般2个学时,80分钟,上课时间长,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3)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出现“满堂灌”现象,课堂教学互动少,获取知识的途径扁平化。(4)时效性差:教材是药理学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材料,它遵循教学大纲编写,有利于教学的标准化,但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不能紧跟医学前沿,知识老化,时效性差。

2.微课在药理学传统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于传统教学,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网络学习模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主要有以下特点:(1)短小精悍: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min,一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点。由于视频短,内容少,便于学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以把药理学中每一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做成微课,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2)时效性好:微课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可以承载最新医药进展,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内容滞后这一不足。(3)高效性: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对学习者形成强大的信息冲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然而,由于微课内容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而呈现碎片化特点,对整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好,而这一不足可以被课堂教学很好的弥补。因此,微课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疑点。同时,微课视觉效果良好,可以兼顾趣味性和专业性,能作为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很好的尝试[3]。微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兼顾“点与面”;从教学效果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从成绩考核方面便于实行过程化考核,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微课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机能实验学教学模式简单,即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然后进行演示,让学生进行操作,课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动性,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提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严重。因此,我们急需改进实验教学模式,优化讲课及实验安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4]。

2.微课在药理学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可以应用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原因如下[5]:

(1)可重复性:一般教师讲完实验内容后会给学生做示范,但不一定照顾到每个学生,导致学生实验操作时记不清操作要点,需反复去查看教材确认实验要点。但对于一些实验操作的窍门,教材不一定编写,可能会导致实验操作不当影响实验进度。如果把实验过程用微课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很大程度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实验微课,提高实验准确性;

(2)高效性:由于微课时长短,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出现无用的表达;此外,可以让学生针对微课内容进行讨论,深化对实验的理解,进而合理安排实验;

(3)视觉化:传统药理学实验主要依靠老师的讲述以及板书,而微课可以做到实验要素视觉化,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对象、实验仪器、操作步骤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参与性;

(4)以学生为中心:把微课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学生转变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可以基本独立完成实验,而教师则变为辅助和诱导的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在药理学教学实践中,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较于花样繁多的教学模式,我们更应该改变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条件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不应盲目进行教学改革。尽管微课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它并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因为缺少教师与学生的现场教学互动,缺少面对面教学的交流与互动;另外,微课内容重点突出,但对整章内容的整体性把控较差。由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因此我们应该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育娴,介平,秦颖,等.微课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体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3-1446.

[2]张金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17:2441-2442.

[3]孟亚鹏,何冬梅,韩桂琪,等.微课在医学院校教学课程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40-44.

[4]朱宝安,尹丽.微课在医学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5):544-546.

传统医学特点第8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医学影像学;比较影像学

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教师授课时利用板书或投影仪,教师是主角,学生缺乏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我院自2004年建立并运用了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系统,对医学影像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传输和重建的系统。自该系统平台应用于教学后,极大地方便了《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PACS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优越性进行了探讨。

1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

即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影像系统,是应用于医院环境中对医学影像数据实施数字化管理的专业化综合系统,能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储、传送和管理[1]。

2传统教学方式特点

2.1各类影像分支学科单独讲授,课程之间关联和融合性表现各异,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获得单种的影像诊断方法,缺乏各种影像方法的纵横比较。

2.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尽管讲述了各类影像的基本理论、模式化的影像学特征,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对实际的病例,选择哪种影像手段、如何综合分析各类影像结果仍使学生感到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类影像的特点(如超声、X线、CT、MR可以提供精确的定位和解剖学信息,放疗侧重于治疗,而核医学更侧重于观察病变的功能、代谢等等),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各类影像学资料,紧密结合临床得出合理的判断,是促进学生从课堂顺利过度到实习节段,从实习节段过渡到临床首先需要培养的能力。

2.3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角,学生是被动的。部分课堂与临床分离、图像与患者分离、同一种病症影像手段相分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依赖、被动的学习习惯,影响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3 实施方法与效果

3.1 系统建立PACS教学系统由我院PACS系统和影像多媒体教室组成,全院影像资料包括CR、DR、CT、MR、DSA、数字胃肠、乳腺DR、超声、病理、内镜、ECT全部覆盖。硬件组成:超大容量服务器及数据备份服务器各一台,高级工作站一台,多媒体投影系统10套(其中DICOM接口一套),标准配置电脑35台以及扩音系统等。软件支持:GD-PACS医学影像浏览、诊断报告系统及自动阅卷等。

3.2 系统操作方法 教师在主机上操作和控制多媒体教室内其它所有的电脑,当教师进行典型病例讲解时,通过操控,其他电脑的屏幕显示与主机保持一致,学生在有限的权限内对图像进行操作。教师让学生自行阅片,解除权限的限制,学生可以浏览PACS系统内所有的图像,方便了师生的互动及归纳总结。 教师应用PACS系统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知识、阅片能力的掌握情况。

3.3 教学效果我院PACS系统所建立的影像教学图片库包含了CR、DR、CT、MR、DSA、数字胃肠、乳腺DR、超声、病理、内镜、ECT的典型图片5000多例,涵盖了影像学中各个系统、部位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典型病例,大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图片质量非常清晰,学生可直接在多媒体实验室直接访问服务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读片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及相关教师的一致好评。

4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

4.1学习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传统的实验课采用观片灯读片,先由教师逐一讲解,然后学生分组轮换阅片。由于时间和图片资料的限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片数量少,而且受环境影响大,如:学生读片时相互干扰,受个人视力、阅读距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多数人不能不能完全认识和理解图片,造成实验课质量及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3]。

既往的教学片搜集耗费了教研室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原胶片模式影像教学资料利用率较为有限。一张胶片只能在一个教学场所使用,而且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传统胶

片的有效保存期限在20年以内,且随着阅读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缩短[4]。PACS系统运用之后,影像学教研室教师可直接在工作站上,通过平时收集、病例查询功能能直接获取所需的图像,操作简捷、方便[5]。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典型病例传给学生,带教老师只需对典型病例特征进行讲解,学生即可在各自的终端电脑前进行阅片。同时,利用PACS系统具有完备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如:窗宽与窗位、添加定位线、缩放、旋转及标注与测量(大小、面积,CT值)、MPR、VR重建。学生可将图像调至最佳状态、双屏或三屏显示、前后对比,亲自感受并学习书写报告,提高自己对所见病变的诊断及认知水平,反复练习书写报告的能力[6]。利用PACS系统,老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疾病的异同点,对某些疾病的演变进行动态观察、前后对比,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例如: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肝Ca的疾病发展过程。使学生形成比较影像学概念[7]。对于图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从中查询出本院高年资医生审核后的最终诊断描述、诊断结果及病理结果。

4.2数字原始图像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4.3特殊检查方法的优越性

对于影像中的动态检查如:胃肠造影、超声检查及各种介入手术治疗等,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一副或多副图像常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PACS系统运用后,学生能见到动态操作过程及动态图像而加深认识,比如食道造影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动态、能动的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4 “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PACS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开展“诱导式”教学方法: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PACS网络上的图片自学,分析讨论,查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知识内容,全方位了解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这种传统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的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构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形式。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影像学资料,既能掌握某一部分病变的共同体征,又能掌握其不同的特点及独特性(即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道理,以及(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优势)[8]。

4.5 PACS为解决临床教学与法律不匹配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采用PACS后,影像资料可以共享,患者的胶片归属权不影响PACS内图像的存储和调阅。在使用资料时,可以隐去患者基本信息,从而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权。在临床教学中,实训基地的模拟人可较好地解决临床学习与患者隐私权的矛盾,而PACS既能解决图像共享问题,又能提供最直接的影像资料平台[9]。

4.6 学习方式多样化

PACS系统根据DICOM标准以扩展到医学影像学图像领域,同一患者的近期医学影像图像皆可在局域网内每一台PC机上调出,同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远程影像教学成为现实,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7 实现了“无纸化”的考试

通过PACS系统,建立了《医学影像学》传统题和影像图片的题库,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具有以下一些优点:①使得学生负担减轻,理论与读片合二为一。②方法新颖,学生容易接受。③考试的内容更加完善。④教师出题和阅卷的负担明显减轻,PACS系统中的软件会自动阅卷,生成评分。⑤节约了大量的纸张,使得成本明显减低 [10]。

5小结

PACS系统在数字化医院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使教学方法进一步向符合现代临床教学理念的方向发展进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其从传统的影像诊断模式向比较影像学发展,学生通过了解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及不同疾病在不同检查方法当中的表现特点、局限性,让学生掌握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如何选择有利于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方法。结合患者的病情,本着有效、安全、经济、简便的原则,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方案[11]。通过运用PACS系统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备课、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相联系,实现了网络远程教学,实现了无纸化考试,使此系统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网络教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建平,PACS的特点及其应用进展.医学信息[J],2013,26(1),316-317.

[2]刘德祥,陈汉威,唐郁宽,等.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在现代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J].实用医技杂志,2011,1(18),88-89.

[3]张卫方,张燕燕,李欣欣.建立综合病例影像库促进以病例为中心的医学影像教学[J].中华高等医学教育,2012,11:119-120.

[4] Colang JE,Johnston JN.PACS storage tochnology update:holo-graphic storage[J].Radiol Manage,2006,28(3):38―46.

[5] 张 宁,刘朝晖.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影像检查技术专业模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82.

[6] 周山,王海波,黄文亮.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44-45.

[7] 赵圆,邢艳,刘文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影像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71-104.

[8] 余深平,孟悛非,罗柏宁,等.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教学的优势与思考.中高高等医学教育,2009,1,81-82.

[9]陆勇,潘自来,黄文冕,等.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2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