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0 10:17:20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1篇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教育就被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表。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觉悟。但由于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不重视甚至轻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单薄,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劳动技能低下,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但不爱劳动,而且轻视劳动,少数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独立生活,“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校决定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学校开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分册――《烹饪》,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真正的身体力行中爱劳动、会劳动、善思考、能创造,通过把劳动技术的教育与道德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养成。

二、烹饪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的一个必修的基础性学习领域。烹饪课程充分体现了手脑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其基础性、探究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诸实施。

1.动脑与动手结合。烹饪领域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建立在操作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综合性学习。

2.以项目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烹饪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如:进行一项设计,完成一件产品、一个任务、一样制作等),先后展开“决定――计划――实施――检验”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真正贯彻项目引导教学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饪教师要扮演另外一种角色,即由原来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建议者。学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式、伙伴式或个人式。

4.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课程的设计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小环境为基本背景,选取其中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如:环保观念与行为措施)来组织教学。烹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学习领域充分开放。烹饪课程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特征要求教学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三、烹饪课程实践的措施

烹饪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烹饪教学,必须要有充实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劳技教育特色的健康运作。

加强领导。成立劳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学校《烹饪》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把《烹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和实施。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计划。积极、稳妥地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饪》教育校本课程,使其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我们除了以省编劳技课教材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外,还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迁移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编写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教材。

设置课程。根据江苏省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开设、开全、开足课时,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每周比我国现行课程计划多1课时,即每周2节劳技课,且连排,烹饪课3-6年级学生每月到烹饪专用教室实践一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式上课,烹饪课是我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培训师资。为培训劳动师资,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省劳技师资培训中心短期进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并以市级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力量的整合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为核心,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学术沙龙,编印教师劳动教育论文专集。同时还邀请校外厨师到校对劳技教师进行烹饪指导,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专一会二学三”劳技教学基本功要求。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劳技专题论文或获奖40多篇。烹饪课教学故事《幸福的感觉》发表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劳动与技术》上。

装备教室。校内装备了“三室一厅”(烹饪室、缝纫室、农具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德方资助使得我校的烹饪教室设备日趋完善,走进烹饪教室就如走进具有本地区现代化的家庭厨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等应有具有,学生操作台由原先的5组增加到10组,满足了小组教学的需要,学生兴趣极高,社会影响极好。

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学习――家庭实习”将成为劳技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学生在烹饪课学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买菜、洗菜、炒菜,让辛劳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歇歇,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而且逐渐帮持家务、养成孝敬长辈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德,体现我校劳技思想的内涵――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2篇

一年来,我科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把握工作要点,开展了劳教管理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加强队伍素质建设。

1、强化“三个作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领导的核心作用、党支部

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干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为基本目标,把立足点放在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切实提高广大干警的职业道德水平,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指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劳教人民警察队伍。

2、建章立制,用制度管理干警队伍。制订了××*等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干警规范化管理和直接管理的力度。同时在干警中深入开展各种专项教育,通过抓教育、抓防范、抓查处,构筑思想防线。

3、继续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所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坚持所长办公会,抓好层级控制,增强机关工作的条理性、协调性、规范性,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对劳教人员的收容、延期、减期、提前解教、所外执行、所外就医等执法审批程序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执行。完善了一系列执法措施,落实责任追究,坚决杜绝渎职、侵权等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强化安全首位意识,确保场所安全稳定。

1、牢固树立“确保场所安全稳定是劳教机关工作永恒主题”的思想观念,在巩固现有安全稳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工作的可靠程度,以实现零指标为动力,再创“四无”所。

2、继续抓好各科队“一把手”责任制,突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性。认真落实大包干、大排查制度,以责任区划为要求,抓好落实。加强对所情和劳教人员思想动态的研究和掌握,发挥、利用好劳教信息员的作用,开好动态分析会,增强安全工作的预警性

3、开展“清找超期外医、久假不归劳教人员”专项活动,把在外的劳教人员及时收回本文所内管理。并根据省劳教局的安排,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专项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抽调专人负责解教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切实做到人员底数清、资料齐。

4、成立场所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场所护卫组织建设和安全大排查工作,认真落实所领导带班督察制度,各大中队实行双人双班,加强对场所周边环境的巡查,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并认真加以落实,消除场所安全隐患,确保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党的十七大”等重大节日和特殊时期的场所稳定。

三、强化教育改造功能,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1、抓好“三课”教育和出入所教育,在入所教育上,强化从源头抓起,建立新入所人员“底数”情况、认罪认错等方面教育档案,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在出所教育上,进一步拓宽教育内容,提高回归人员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心理适应能力、就业谋生能力等),巩固改造成果。

2、认真落实好劳教人员思想动态分析会制度,准确掌握所情,认真细致地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及时了解劳教人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教育、防范措施和教育改造方案。对重点难危人员建立“难为人员教育转化档案”,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一对一的包夹监控和帮教措施,促使其转化。

3、继续深化劳教办特色工作,健全、完善三种管理模式配套制度,坚持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继续在劳教人员中广泛深入的推行《劳教人员三种管理模式实施细则》、《劳动教养人员计分考核实施细则》,以此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4、塑造人文教育环境,大力开展所区文化辅助教育和社会帮教。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活动、专题座谈会、法制宣传报告等形式,深化教育效果;利用图书室、广播室、黑板报、场所小报等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篮球、拔河、猜谜、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力调动了劳教人员的参与热情和改造积极性,营造了安定祥和的所区文化。

四、继续抓好生活 卫生达标工作。

1、对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劳教人员按标准吃足、吃熟、吃得卫生。在劳教人员生活经费严重不足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在节日期间对劳教人员的生活进行补贴。继续抓好小卖部的管理,在保障价格公平,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严把进货质量关、价格关、审查关。

2、认真抓好生活卫生达标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健全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坚持在场所开展以环境卫生、内务管理、个人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检查评比,加强对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3、制定了××等一系列生活卫生、防疫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生活卫生安全管理;在所内广泛开展防病治病宣传教育,加强对性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监控、治疗。

五、深化劳教经济改革,加快劳教生产发展。

1、改革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引入竟争激励机制,调动、激活劳教人员的积极性,搞活劳教生产。积极鼓励生产一线的学员对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等进行改革创新

。并对提出合理化建议和革新生产技术的学员给予奖励。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3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导向,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一为政治服务升学导向、就业导向等。现阶段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院校建设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的。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一)劳动市场足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不仅取决于该国的教育制度,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不但有《教育法》,还有《劳动法》。劳动市场对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一个方面:第一,体系的从属性。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劳动市场体系决定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宽窄是由社会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的,教育层次也是由社会人才结构决定的职业教育采取学校式还是校企合作式办学模式也同样是由企业内部劳动市场和外部劳动市场的不同比重决定的。第二,需求的决定性。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前者对后者的适应,才会实现职业教育真正的质量和效益。第三,政策的导向性。劳动就业政策历来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驱动力,它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业政策设定了就业的“门槛”,规定了职业岗位资格,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用人单位也提出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也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

(二)就业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伞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四个服务,反映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四个服务可分为对经济社会服务和为个人的服务,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又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直接服务是有限的,其主要是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而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为个人服务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就成为了四个服务的核心,成为其他三个服务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推广科研成果、校办产业、咨询服务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但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仍然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率和就业质量来。既然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学校就必须抓住这个结合点不放,要抓好这个结合点,就必须找准经济的增长点,尤其是地方经济增长点。

(三)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全面的、多样化。同样,职业教育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发展,所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需求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的客观性,两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职业教育到底应向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倾斜,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也是政策制定者和计划者的两难选择。尽管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两种不同的倾斜都存在,但都不能简单地照搬。我们认为,无论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只能通过就业来实现。从共同的效果出发,我们就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能否顺利就业、较好地就业。当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冲突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通过成功的就业来达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专业口径的宽窄上始终在寻求平衡,其实合理的平衡标准就是能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是职教宏观政策的本特点

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存在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得成功的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多数是劳动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表现之一是形成政策合力,如,世纪20世纪80年代初的“先培训、后就业”政策,就使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相关政策相得益彰。表现之二是两种政策相互促进对方的事业发展,如,劳动部门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教育部门把就业准人政策作为自身发展的社会推动力。表现之一是职业教育部门把劳动部门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业率,作为评价院校办学效益的第一指标。表现之四是政策扶持目标对象有较大的重合度,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部门疏通转移渠道,教育部门提供转移培训;对城市失业职工,劳动部门提供资金购买教育部门提供的再就业培训。表现之五是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将教育部与劳动部进行合并,从政策协调的角度实行部门整合。表现之六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组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困家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求同时荻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发展规律看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合理选择。而建设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更需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随着我国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建设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定位将会越来越明确。通过对建设行k现有岗位进行分析,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高职土建类专业可按4种类型确定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1.土建施工类: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安全监督、程监理等。主要岗位是建造师助理(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检测实验员、监理员等)。

2.建筑没备类:在土木T程设备安装企业从事设备安装凋试,在城市供水系统、环卫系统从事水质榆测、污水处理。主要岗位是安装建造师助理(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水质检验员).

3.经济管理类:在工程施企业从事工程概算、预算、决算,以及投标报价等,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在房地产管理部¨从事物业管删等工作,主要岗位是造价师助理、物业管理员等。

4.建筑艺术类: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工作,主要岗位是设计师助理。

这些岗位应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是: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概念;了解相邻专业建筑产品的原理、构造和施工艺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构造、基本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和方法;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具备必要的基层施工人员沟通与调的能力尽管对专业类型的划分和列各类专业毕、世生的就业岗位的确定在理论上和现实中还不尽完善,但对确定各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建设类专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鬲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建没施工企业和建设管理部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慨预算、中小型工程设计、工程质量检查、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职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拓展的不同要求,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每一模块又依职业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确定若干个二级单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文化素质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如可将职业能力分为:制图与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根据四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了相应的四大教学模块,即:建筑制图识图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的专业提升打好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采用“技能层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但在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单项技能的初级阶段,越是摹础的知识越“没用”,只有随着技能的层进和模块组合的时候才有可能逐渐地接近基础知识。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知识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倒挣”或者“断层”的状态,学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项目教学法”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课程我们均围绕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同标进行讲授。在实训环节中,如施工方案的编制施组织设计,计量计价实训,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工地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3.教学过程“案例化”

教学过程“案例化”,是高职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切人点。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实习、实洲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案制订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实现就业“零距离”。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与学院共同定岗位、定技能、定模块、定内容、定教材、定教法,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社会肯定的效果。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4篇

这次党员大会经市司法局机关党委批准,于今天正式召开了。现在,我受所党委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四年来工作的简要回顾

现任所党委自2002年6月组成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所党员民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感化、挽救”劳教工作方针,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为工作目标,以维护场所的安全稳定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主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场所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以党组织建设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根基,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素质过硬的党员民警队伍

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所党委于2002年6月进行了改选,2003年初又作了补选。所内各支部于2002年6月改选后,于2004年初根据工作需要又作了改选,2005年6月,随着康复大队的成立,又设立了新的支部。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落实了党务目标管理的各项措施,所党委先后召开了民主生活会7次,各支部召开了支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8次,先后发展党员23名,按时足额缴纳了党费,每年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先后利用、、肖占武案件等反面教材对民警开展了警示教育。认真开展所务公开和执法执纪教育活动,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重点强化了对涉及劳教人员减期、所外执行、所外就医和计分考核、奖惩审批等主要执法环节的监督,不断完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四年来,民警中未出现大的违法违纪事件。

2、加强班子和民警队伍建设。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不断探索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开展了“大力解放思想,优化开放环境”、“执政为民、加快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等学习教育活动。建立了思想政治例会制度,着力研究解决队伍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民警的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对民警作了专业化分类,有序地开展对民警的培训工作。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决定》,落实“八个坚持和八个反对”的要求,建章立制,2003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修订和制定了本所的管理制度200多项,积极探索完善队伍建设的管理和考核机制。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先后两次进行了所领导和环节干部竞争上岗。严把了民警进口关,通过国家公务员统一招考,录用了民警9名,进一步优化了公务员队伍。加强对民警队伍建设的领导,健全所内政工、纪检机构,配齐配强专职政工、纪检干部,不断加强对政工、纪检干部的理论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对民警的承诺事项全部得到落实。

3、加强民警规范化管理。一是逐步完善了《民警月记分考核办法》、《场所安全工作奖惩办法》、《干警管理奖惩制度》、《生产奖励基金奖惩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奖金分配倾斜基层,充分调动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配足配好一线警力,基层一线民警人数始终保持占劳教人员总数的20%以上。三是加强政务管理,规范了警衔申报工作。四是开展立功创模,争先创优活动。四年来,我所先后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人民满意的行政执法单位;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自治区司法厅评为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十佳”先进单位、抗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档案管理晋升为自治区特级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严打整治”斗争先进集体;全市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连续四年被自治区劳教局评为划类升级目标管理考核一类所。全所民警中受到自治区级表彰奖励的有6人,受到盟市级表彰奖励的有42人次。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工作、劳教业务、工会、共青团、妇女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结合起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在全所民警职工中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以场所安全稳定为核心,加大管理、教育、生活卫生、生产经营工作力度,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1、场所保持持续安全稳定。实行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落实了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加强了交通、通讯、警戒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建章立制和基础业务建设,共制订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33项。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参与了全市“严打整治”斗争和“禁毒人民战争”,组建了戒毒康复大队。加强了重点安全保卫期的管理,对“十六大”召开期间、场所改造施工期间及其它重大节假日期间实行特殊时期特殊管理,开展了百日安全无事故、打击“所王所霸”、争创“四无”劳教所、争创平安劳教所等专项活动。确保了场所稳定。

2、管理、教育、生活卫生工作力度不断提升。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理好劳教人员的收容、解教以及“两外”、“三试”等手续。做好劳教人员的分级管理、民主管理,抓好百分考核和升级达标工作。成立了劳教人员奖惩审核委员会,实行了劳教人员延期聆询制,成立了劳教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加大了所务公开力度。加强了大中队基础业务建设,规范了各项法律文书和表卡簿册。坚持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了司法部“三个绝对不能、四个绝对不允许”和“三个严禁”精神。

树立“大教育”思想,建立健全了教育机构,加强了民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工作投入,新建了电教中心、心理矫治室、图书室、活动室。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个别教育,每年组织召开个别谈教工作座谈会,规范了个别谈教记录。加强了辅助教育,办好了所内《春雨》小报、板报和广播节目,设立了市图书馆劳教所分馆,积极组织参加全区劳教人员文艺汇演,共组织各种大型帮教活动14次。加强了心理矫治工作和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了解教人员的调查回访。

落实伙食管理制度,提高伙食管理水平。加大了生活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餐厅、厨房、仓库等设施和炊事器具等设备有了较大的改善。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工作,并制订了《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学员的医疗防治病工作。对戒毒劳教人员进行了性病、艾滋病检查和预防知识讲座。积极开展了戒毒模式的试点工作,结合本所实际开展了“六步四期”戒治法。

3、调整了生产项目,硬件建设实现突破。根据本所实际情况,种养业实行了对外承包经营。所内工勤人员纳入社保,经费纳入了财政保障。建立了乌海市地天泰电石厂,做为在教人员习艺劳动基地和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增强了劳动的习艺功能。场所建设方面,新建了劳教人员综合楼、行政办公楼及附属设施共6586平方米,累计拆除旧房1500平方米,院内硬化15000平方米,绿化8000平方米,场所植树造林近百亩。累计投资78万元,购置现代化办公设备15台(套),开通了所内局域网,改善了办公和生活条件。

4、劳教办特色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结合场所实际,对劳教人员实施了放假奖励、亲情电话、亲情餐厅、亲情同居等措施。二是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在劳教人员中全面推行了三种模式管理、学分制教育。三是在民警中每年开展创办特色论文征集活动,使民警对创办特色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同志们,2002年以来的四年,是我所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四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离不开老一辈劳教工作者奠定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广大党员民警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在此,我谨代表所党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所发展的人们表示最衷心地感谢!向所有为我所劳教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同志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民警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民警适应新形势、驾驭新局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场所安全防范工作任重道远,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缺乏劳教人员习艺楼和集警戒、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指挥中心,与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建设硬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生产和习艺劳动项目还待探索。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所党委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所党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劳教工作方针和劳教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保证场所安全这个大前提,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大关键,围绕教育改造这条主线,坚持深化管理工作改革这个重点,推进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全面加强各项业务建设,争取整体工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开创全所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全所民警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坚持政治建警,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认真加以落实。二是要建立学习型队伍,完善民警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监督体系,着重预防队伍中出现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四是要坚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严把进口,疏通出口。五是要坚持从严治警,加强警风警纪建设。六是要进一步落实从优待警政策。七是要加强建章立制,实现依法治所。八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党委、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九是要抓住班子建设这个核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健全和落实党委职责和议事规则,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委的集体领导,实现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

(二)紧紧围绕场所安全稳定这个大前提,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防范长效机制,完善物防、技防设施,努力争取警戒指挥中心早日建成,建立统一有效的指挥系统,建立健全应付所内各种突发事件的方案,提高警戒护卫能力。与公安部门及场所周边地区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力争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限度。

(三)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实现文明公正执法。深入贯彻“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管理原则,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做到程序清楚、责任明确。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深入、持久地在大中队开展规范化管理竞赛活动,提高一线管教民警的执法能力和工作能力。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发挥劳教人员奖惩审核委员会的职能作用,逐步完善劳教人员延期聆询制,深入开展劳教人员法律援助工作,加大所务公开力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执法公正。

(四)抓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条主线,实现教育工作的课堂化、制度化、系统化、正规化。坚持全面办学、整体办学、长期办学的指导思想,开展办学上等级工作。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更新和完善电化教育设施。加强所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技术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帮教。

(五)继续创办劳教工作特色,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深化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的三种模式管理,加强心理矫治工作,以所内教育和课堂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联合办学模式。在选择生产项目时,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习艺性劳动比重大的生产项目,充分发挥习艺劳动的矫治功能。

(六)继续抓好生活卫生工作这个龙头,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推进。建立全面合理的劳教人员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凭证就餐制。加强卫生所建设,经常对劳教人员进行疾病预防教育,确保劳教人员身心健康。

(七)巩固现有项目,寻找新的门路,实现生产效益的稳步提高。在抓好现有生产项目,确保生产收益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营规模、盈利水平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提高。

(八)继续加强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司法部劳动教养场所所政设施建设标准》为依据,以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建设标准为尺度,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文明、规范的要求,继续推进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所区及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进一步提高场所建设品位。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5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素质教育;培训机制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山多地少的贫困地区,共有2个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个参照省扶贫县待遇照顾县。全市现有贫困人口42.1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86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1791元。但是,现有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难度非常大。只有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转移出去的人员就业保持持久性和稳定性,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等。

一、贫困地区农民培训的内容

目前,怀化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包括“农民务工培训”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而“农民务工培训”以专项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为辅,重点开展“扶贫技能转移培训”、“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村人才培养(111工程)”和“阳光工程”4大专项培训。

(一)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的服务对象为留守在家的农业生产人员,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劳动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大专院校的科技下乡服务、各级农业部门的科技下乡服务与建立示范基地、乡镇七所八站的科技指导服务、各级协会与农村经济组织对其会员(成员)的培训等。

(二)开展农民务工培训

1、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2、专项培训。专项培训也称职业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第一,扶贫技能转移培训。该项目是针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进行的专项培训,2004年开始由各地市扶贫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由中央转移支付,培训经费按1000元/人拨付专款;2004年实际培训了1216人,2005年实际培训了3439人。2006年开始把这项培训工作交由各县级扶贫管理机构来负责实施,培训经费减为800元/人。2007年这种培训开始改革,实行“工学交替型”培训模式,全年培训3960人。第二,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这项培训工程是2005年湖南省实施大湘西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湘西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2005~2006年共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28400人,投入培训资金3000万元,并使93.8%的培训农民实现转移就业,2007年培训13550人。第三,新型农村人才培养(111工程)。111工程的含义是用10年时间每个村培养10名中专生和1名大学生,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领头雁”。2005年培训了660人,2006年在52个村进行试点,培养了639人,2007年培训了800人。第四,“阳光工程”。“阳光工程”全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负责实施的。“阳光工程”是公共财政支持开展的非农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通过订单培训形式,面向社会招标,确定项目实施单位。2004~2007年分别培训了13663人、13500人、14500人、22000人。

二、贫困地区构建农民培训机制的实践

(一)政府重视农民培训工作

1、加强和完善了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建设。怀化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成立了怀化市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财政、农业、劳动、教育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下设了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负责农民素质教育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相应的农民培训工作组织机构。

2、初步建立起农民培训工作的运行机制。怀化市政府为了顺利开展各项农民培训工作,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农办主管、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运行机制。

3、加强了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管。怀化市政府为了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管,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并明确了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监管职责,包括对各专项培训项目计划的制定、培训学校的选定、培训质量的测评与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管。

4、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年初市政府将省里下达的各类农民培训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并与各县(市、区)政府签定目标管理责任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必须做到专项培训资金不截留、不挪用、实行专款专用,建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统计台帐和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卡,财政预算安排农民素质教育经费不得少于5万元;此外,对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数予以明确规定。每年年末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农民素质教育办等有关部门部门,对各县(市、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督查,对照目标管理责任状的内容进行逐项检查。

(二)培训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1、开展培训生源摸底调查。怀化市劳动就业局曾3次组织市、县(区)、乡(镇)3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在25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台账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台账,建立了4级生源网络资料库,按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状况、培训专业和求职意向等项目进行归类。

2、加强教学培训工作监管。首先,严格审定培训机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怀化市范围内选择培训机构,并将情况在《怀化日报》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其次,加强教学管理。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计划、教学方案和课程表等)上予以规范,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要求。

3、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如会同县就业培训中心的电动缝纫机班与福建漳州格兰德制衣厂联系,承接其成衣或半成衣加工业务,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学员的收入,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

4、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岗位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培训农民,同时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工作,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沅陵县就业培训中心给每一个结业的务工人员发放了跟踪服务卡。

5、加强监管。实施“培训券”管理制度,制定了《培训券发放管理暂行办法》,对每期培训班都要派人到学校对培训民工进行身份审核,实行身份证、花名册、本人“三对面”,审核无误后将培训券发放到学员手中,并告知培训券是有价证券,学员对培训和就业满意后才将培训券上交培训机构。反之,学员可以拒交,培训机构则无法申领培训补助费用。

(三)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工作

目前怀化市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的培训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竞争态势,既有16所大中专院校,又有一些私立或个体培训机构。湖南省怀化万昌中专学校是该市最大的一所私立学校,该校坚持“劳务公司+职业学校+用工单位+跟踪管理”的办学方针,根据企业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与车间式教学相结合的“双证书”培训特色,由于该校的办学质量高和学员就业率高,成为了湘西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基地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每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500余人。

三、贫困地区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建议

2007年一号文件中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养要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实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要用系统论的观念把政府、培训机构与农民的职责与利益结合考虑,以培训效果为目的,以项目经费管理为主线,积极探索并创建贫困地区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培训项目监督机制

1、强化农民素质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要对培训计划进行统一安排,对培训资金进行统筹使用,形成培训资源相互共享,做到不多头培训、不重复培训,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资源的效能;此外,要组织协调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开展工作,积极参与各专项培训项目计划的制定、培训学校的选定、培训质量的测评与培训资金的监管,充分发挥其督促检查的职能。

2、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在各县(市)区镇乡已经建立台账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组织网络,使用统一软件,配设专(兼)职人员,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统一服务,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登记、素质培训、就业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登记电脑化,对培训人员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3、监测培训效果。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不仅要对各类专项培训的培训过程进行严格监管,还应对培训后的效果进行监测。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卡制度,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跟踪服务,不仅了解其务工动态及务工基本情况,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及其他服务,而且还能动态把握培训市场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后的培训工作。

(二)健全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农民培训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准公共产品。而且,加大农民培训投入,符合WTO“绿箱”政策,是公共财政的扶持方向。实际上,许多培训项目是需要地方政府进行资金配套的,可是到了市、县,两级政府却因财政困难难以配套,致使培训内容“缩水”,造成培训形式走过场,甚至于一些地方或培训机构伪造培训学员花名册来套取政府培训资金。因此,地方政府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培训项目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市、县(市、区)两级政府也要从地方财政支出中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用于农民培训,对参加培训的贫困农户予以适当补助。

(三)整合农民培训资源

实际工作中,农民素质培训的项目有很多,分别来自政府的不同部门,如农业、劳动就业、扶贫等相关政府部门。但项目间的彼此独立性,不仅在农村造成了“撒糊椒面”的状况,起不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而且还易形成地方政府部门间利益的保护性,不愿意丧失项目经费的管理权。因此,在完善农民素质教育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的同时,关键是要建立起以民素质教育管理部门为主导的农民培训行政管理体系,以整合农民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资金的效果。

(四)以市场导向培训农民

目前各类农民素质培训项目的人数是由省级主管部门把任务分解市级,市级再分解到县级。因为培训人数确定欠科学,培训农民工作的结果变成了各级政府应付上面的检查,而没有发挥出主动性。现有的各级政府的文件和指令,不乏关于农民培训的单项规制和号召,但大多没有准确的需求依据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农民培训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应发挥市场配置的功效,由农民自愿申请培训项目,政府组织各项培训。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郭建鑫.从新型农民的内涵浅谈农民培训的有效措施[J].安徽农业学,2008(4).

2、张娟.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探析[J].农业经济,2007(8).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6篇

【关键词】中职生 劳动耐力素质 桎梏存因 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193—01

一 桎梏中职生劳动耐力素质的存因

1.社会历史的原因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及我国《劳动素质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确实促进了群众活动的开展,家长对学生劳动素质的重视程度,参与劳动素质活动的热情、意识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如偏重娱乐性的劳动素质而忽视基本身体素质的培养。许多家长在子女所从事劳动项目的选择上,对基础性的项目热情很低,有的甚至持反对态度,害怕子女吃苦或出危险,这种想法造成了学生走上社会后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从挫折教育的角度看,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存在着较大的教育缺陷。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大大削弱了学校劳动素质的基础性教学,也阻碍了劳动素质项目的长远、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劳动素质能力的更好培养,同时与学校培养学生劳动素质的根本任务也是背道而驰的。

2.“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学生劳动耐力素质的培养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对迅速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给这些被称为当代“小皇帝”的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他们多受长辈溺爱、呵护,以致养成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缺少主动亲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不能吃苦耐劳,缺乏乐于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这自然加大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难度,尤其是使当前社会还没有正确认识观的中职教育更是举步维艰,要想将劳动素质教育实施得有声有色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3.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的设置和调整放松了学生劳动耐力素质的培养

目前,桑植县的教育仍还茧缚在应试观念的尘网之下,多数学校只围绕体育考核项目而上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其中有关耐力的项目多被取消,致使初中生的耐力素质水平整体下降,进而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的耐力素质水平逐年下降。现实生活中,普高、职高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晨会等重大活动,站立晕倒的现象呈逐年上升之势。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局限了学生劳动耐力素质的培养环境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使许多农村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农村学生通过体力劳动来提高耐力素质的自然方式和优势亦已逐步失去。过去农村学校学生耐力素质水平整体优于城市学生的格局已被打破,城乡学生的耐力水平差距已大大缩小,客观上也造成了农村学生耐力素质水平的逐年下降。

二 对劳动耐力素质的再认识

劳动耐力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广义上,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保证,是人体这台世界上最精密“机器”运动的一个基础,对人体的正常行为动作起到了一个保障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耐力的认识有所增长,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对其获取仍局限在被动水平上。纵观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它们都很重视基本劳动耐力素质的训练,都把基本耐力素质的训练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如日本技术工人的素质是世界一流的,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劳动强度的承受方面都是最好的,这正是与日本重视发展体力,大力推行劳动素质教育有关。

我国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更新了教育观念,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任何方法、手段、观念均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未必能达到最佳效果。就学科而言,双主体教学无疑代表了当今教育教学的潮流,但必须要以一些条件作为它的发展基础。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强调“快乐”,忽视了当前农村劳动素质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现状,忽视了可操作性,把劳动耐力素质这类最原始的、操作起来方法简单易行、锻炼价值较高的项目给忽略了。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劳动耐力素质是中职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职生在校期间体能的储备、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学生走上社会后谋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等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三 提升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学校劳动素质管理体制。由校长室督导下的教研组长负责,教务处协调,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及学生会协助。

第二,把劳动素质耐力跑项目作为每学期的硬性必考项目和课外活动的主要项目来组织实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素质思想意识,并适度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使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劳动素质教育。

第三,营造积极的校园劳动素质文化氛围,来推动学校劳动耐力项目的开展,通过多种形式介绍耐力跑知识及耐力跑的运动规律、运动技巧等。

第四,以围绕“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来开展劳动素质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注重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认真做好班级的普训和学校的集训工作,努力做到以点带面,逐级推进。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7篇

(一)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工委工作水平

根据公司工会XX年工作思路和公司两代会精神的要求,项目工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公司八届三次职代会及七届三次工代会的精神。结合项目实际,项目工委及时组织成立了由各工区工会负责人组成的项目工作委员会,并认真组织工会干部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重视在实践中修炼十种能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做好工会工作、服务职工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心、平安“意识

黔东项目工委以培育员工的“爱心、平安”意识为目标,在广大员工中广泛开展“爱心”理念和“平安”理念教育,着力宣传“五个关爱”的内容,把“五个关爱”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在全项目形成全员参与、人人奉献的良好氛围。

公司“两代会”召开以后,项目工委以广播、橱窗、图片展等形式,集中宣传公司“两代会”精神,突出宣传“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核心理念, 广泛开展“爱心”理念和“平安”理念教育,激发了广大职工在工程建设中参与“爱心活动”“平安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爱职工生命安全,切实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

黔东项目工委从关爱职工生命安全出发,以劳动保护为主要内容,以开展第七届“安康杯”竞赛系列活动和第五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配合行政大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构筑安全生产防线,确保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一是加强劳动保护教育。项目工委充分利用站班会、专题组织学习、网站等方式和载体,大力宣传劳动保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国网公司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公司安全工作视频会议的有关精神,教育职工遵章守纪,强化劳动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加强履行“群众监督”职能。今年是黔东项目工程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项目人员增进频繁的一年。随着工程建设的需要,项目工委及时成立了项目工会劳动保护组织监督检查网络,新建班组及时设置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保证了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网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改善职工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项目工委协助行政认真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以及春夏两季的流行疾病防疫工作,定期会同项目行政进行劳动保护用品质量检查。协助行政认真做好生活区的临建工作和环境绿化工作,指导和督促做好职工食堂的饮食卫生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劳动保护专项检查工作。项目工委在坚持日常巡视现场的基础上,定期会同项目安全部门组织班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对项目进行专项检查。为贯彻国网公司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公司安全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在全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查自纠,积极参与业主和管理公司组织的安全大检查,组织全体职工举行了“四不伤害”签字仪式。

五是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今年,我们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过程中,加强了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了措施指导,加强了安全考核,竞赛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为配合安康杯活动的开展,项目工委组织项目职工观看了《国泰民安》安全生产记录片,并与项目安保部联合举办了四期《安规》培训班。同时,与行政联合组织职工进行了安全知识竞赛以及安全有奖猜谜活动。

(四)关心职工,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

项目工委始终把稳定职工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在工作中关心职工、服务职工,为职工群众送温暖,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继续坚持职工、家庭联系卡制度,与出行和休假的职工保持联络,及时有效地解决职工家庭困难,做好出行和休假职工的接送工作。

劳动教育项目式的实施第8篇

关键词:应用英语;学生;设计;教学

国际上应用语言类大体上都实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 较典型的是北美的CBE 和DACUM 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着重于能力标准, 即对职业岗位做十分详尽的工作任务分析, 以对应专项能力开发相关课程, 并进行实训。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文科生基数小, 常可与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挂钩安排实训, 通过实践工作过程, 实现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主要城市入学率已达40 %以上) ,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从过去的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化。目前大多院校在课程开发和设计方面作了相应调整,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并增加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实训环节的进行, 但多局限于理工科专业。应用语言专业除师范院校外只能进行单项技能实训(如计算机操作、普通话等) , 多无法进行综合技能实训, 使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得到全面实现。其根本原因是文科实训基地资源匮乏、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模式。

1 应用语言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训环节来完成

应用语言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训环节来完成, 这点已经得到有识人士的关注并呼吁尽快将此纳入高等教育的常规教学。目前我国少数高职高专院校正在尝试建立实训基地, 但大学本科教育将其纳入常规教学者却凤毛麟角, 集系统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实训模式还未建成, 配套的教学体系尚未形成, 对实训基地的建设仍停留在传统的单项技能训练层次上。这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还使综合能力的培养无法实施。因此, 通过对应用语言类实训模式(例如: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 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能力培养实训模式、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为科学性建设综合实训基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应用语言类, 该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通过实训环节来完成, 应剖析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晰各门课程的专业能力, 进行企业调研, 深入了解商务实务中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的实践模式, 将项目设计引入实训环节, 尝试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

2 建立以项目设计为主要形式, 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实训主要形式, 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的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不需要太多的硬件投入, 节约资金, 而学生却能在此过程中将学得的综合技能付诸实践, 缩短职场适应期; 而且, 项目设计用英语进行, 能充分将语言技能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是该专业实训的理想手段, 既符合国情, 也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项目设计, 有利于学生发现市场潜在机会,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拓宽就业渠道。现在商务活动中已广泛引进项目策划和管理的概念及运作, 要求项目的策划者和管理者以实际市场为依托, 从市场调查入手, 分析顾客需求、明晰自身的市场定位、选定项目; 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 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其全程监控和管理, 收集相关原始资料并加分析整合, 对项目进行评估。这要求策划者和管理者不但有较强的信息搜集整合能力、与多方面沟通和协调能力, 还要有较全面的实务活动能力等。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可将项目设计引入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环节实践。项目设计充分体现语言以及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突出了专业核心技能,注重过程和连续性的考核, 加之通过项目设计, 不但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 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

3 商务英语实训模式应以劳动过程为导向,体现劳动过程系统化

为了随时跟踪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 劳动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将劳动过程系统化引入商务英语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 为有效考核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实施是否实现了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劳动过程系统化即按照实际劳动过程的基本程序, 如确定工作任务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验结果质量控制分析反馈信息修订计划等, 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编排, 因此商务英语实训模式应以劳动过程为导向, 体现劳动过程系统化。实训模式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并适应由社会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发展而导致的职业流动和职业替换的要求。

商务英语实训模式的建立, 突破我国文科类专业普遍存在的实训难以落实的现状, 尤其为应用语言类专业构筑了一个实训平台; 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和实务环境中独立实施项目, 使之最大限度涵盖专业能力要求; 探索了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训教学的有效结合, 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改变目前大多数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实训与就业脱节的状况。通过将劳动过程系统化理念引入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训环节建设和开发, 使该专业的实训内容设置、教学及管理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 为今后应用英语乃至文科专业如何以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课程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而且项目设计这一实训环节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填补我国高校应用英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考核的空白。为制定应用英语专业实训环节建设的可行性, 为同类专业乃至文科专业开展实训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 高等学校社会职能及其相关问题评析[J ] . 教育研究,19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