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8 17:01:41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1篇

论文关键词:影视艺术,嬗变,审美文化心理

 

艺术功能问题是研究和探讨艺术现象的基本的理论命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影视文学、网络影视等新的艺术类型的崛起,艺术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影视的历史虽不久远,但它正以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借助于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影视艺术的异军突起,它的功能体系也在发生嬗变,我们很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功能要素的嬗变

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功能要素的嬗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娱乐功能时尚化

休闲娱乐功能实质上是文艺审美功能作用于欣赏者心灵而产生的实际效用。这不仅给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而且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当代审美文化图景中,影视艺术正以人们文化消费主产品的方式进人人们生活和心灵的腹地,我们无法抗拒它的吸引力,更无法把我们的生活和它完全隔开。欣赏影视艺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休闲娱乐时尚。由于艺术是以审美为宗旨的,艺术本身也就具有了潜在的精神导向作用,这种功用是艺术通过审美作用于人的心灵,发生效用的特殊方式。

另外由于影视艺术的虚拟性和假定性而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补偿替代释放效应。对于处于快节奏和紧张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人类的感情在强制性的社会规则中处于高度压抑状态审美文化心理,艺术的这种效应成为拯救自己的一种方式。时下更多的观者偏重于选择娱乐性、趣味性、情节性强的影视作品,甚至寻求某种刺激以实现替代性欲望的直接满足,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这种效应多半是有益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人们通过补偿替代效应超越了现实障碍,象征性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潜意识的宣泄、释放和满足。

2、政治功能潜导化

“一切意识形态都为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服务。”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诗人和故事作者的作品”须对城邦有益,到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艺术的目的是善,即城邦的“正义”、中间层奴隶主阶级的“共同利益”。到了中世纪,艺术成为神学的附庸,变成了为宗教服务的工具。在中国,由于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环境的需要,以及受苏联艺术思想的影响,艺术为政治服务在20世纪的中国基本上处于独尊的地位,全民族都在寻求光明的政治出路,文学艺术被纳人政治意识形态的结构系统中发挥作用,成为政治工具。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上到下全社会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民众对自身实际利益的关心更甚于对政治的关心,影视艺术的政治功能的中心地位逐步消解,功能体系发生了嬗变,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政治功能的潜导化。然而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思想感情及兴趣爱好都不是与社会政治无关的。时下即使一些“休闲影视”,如以吃喝玩乐等休闲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功能也未必止于休闲娱乐,未必与政治无关。所以说,政治功能的潜导化绝不意味着影视艺术政治功能的丧失,只是在以审美为中介的艺术功能体系中,政治功能失去了以往的核心地位,它只是或隐或显地渗入影视艺术之中。

3、经济功能强劲化

影视艺术的经济功能,是指影视艺术产品的生产能够创造价值,并通过产品流通和交换带来经济效益的功能。中外历史上影视艺术创作者利用其商品属性,实现其经济功能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张艺谋的《英雄》以及经典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都取得了惊人的票房。影视艺术经济功能的发挥有利于调动影视剧编导的积极性,能够为影视艺术生产提供较为丰厚的物质、经济条件,因而有利于影视艺术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其经济功能会变得更加强劲化,甚至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助推器。影视艺术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先天性的经济功能,但影视艺术作品并不应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应通过情感、形象、幻想的方式使人们在生产中建立精神上的牢固联系,以便相互合作审美文化心理,间接促进生产的发展,所以影视艺术创作主要在其艺术价值,没有艺术的结晶,作品的经济价值就无法实现,艺术性是实现经济价值的基础。

4、消遣功能消费化

影视不断地为真实世界中的观众制造一个又一个虚幻的影像世界,让人们在不断的情感流泻中释放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影视已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体验形式展现于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之中。影视正是这样一种由媒体传播的通俗文化,它具有“通俗文化”的所有文化共性,是一种文化休闲意义上的“通俗文化”。文化意义上的休闲指的是由闲情导致的,为不断满足审美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等一种活跃的生命状态。人们不再渴求从文艺中寻找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而更习惯于“一次性消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使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感性审美浪潮。在今天,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更强烈的追求艺术休闲化生存的冲动,甚至连逛商场、社会交际、出游旅行无不染上了感性审美的色彩。人们在享受巨大经济实惠的同时,更进一步注重满足和充实精神生活,渴望开始美的生活。在生活中解放感性、释放感性、满足感性正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更是人们内心的要求。在人们可选择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休闲方式中,影视欣赏无疑是一种最自然、体验最丰富的方式。影视给人们带来了绚丽的画面、神奇的色彩、让人砰然心动的音响和地毯式轰炸般的信息,使人们时刻涌动着的体验魅惑可感的形象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当代影视才不断地通过对观众无意识审美需求的调用,为大众不断地制造着快乐原则的狂欢节。影视使当代大众热切地投身于一种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游戏体验中去,当人们在一个十足的感性释放的快乐空间中满足于那种心醉神迷的乐趣之时,其实影视的消遣娱乐性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因此影视欣赏成了一种具体化了的文化休闲行为,并且更习惯于一次性消费,所以影视欣赏对于人们来说,既是平常的观看体验,又是一种可以自由舒展的文化休闲行为,这正是影视独特的魅力。

二、影视艺术功能要素嬗变的理性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然而,世纪转折的特定历史时期本身又包含着许多变异性甚至是冲突性的要素,既凝聚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沉淀,又包孕着当代社会的活生生的生活内蕴;既融汇着人们的魄力与期待,又释放着全方位跃动的审美活力。中国当前影视艺术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特有的思维敏感成为了当代审美文化中坚强的一冀,曾经经历过太多的文化磨难和心路曲折的中国人们在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空间中,在它的叙说中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渴望,感受它温存的道白与无所不在的情感裹挟。人们遁入到它的铺陈中审美文化心理,释放着情感,收获着感动的、哀伤的、苦涩的、幸福的体验。

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打动人、感染人,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相反,低劣的影视艺术作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起到负面的诱导作用,从而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我们同时应该意识到,中国当下影视艺术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地方,人们应当在影视幻化美丽中理性面对。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实现某种现实目的不得不对观众的审美趣味俯首称臣,从而陷人了类型化的创作模式和复制性的生产机制。“类型化”使大量的影视作品成了片面追逐娱乐性的普泛化的文化模拟物,往往是在赢得大众的某次垂青之后不得不再为下一次求得观众的认同而患得患失;“复制性”使许许多多的摹本代替了过去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经典原作,从而导致了艺术作品本真性和神圣性的失落。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影视在当代审美文化中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大众审美意识的世俗化和艺术价值的平面化为代价的。它在为人们的生活编织漂亮外衣的同时,又让人们在它温暖的遮掩下不知不觉地导致了内在精神生活的崩溃。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现代人的失落、惶惑、空虚与无奈的情绪,把玩世不恭、以自我为中心、享乐放纵当作平复精神创伤、疗救意识危机的药方,从而抛弃了对生命的审美合理性追求;否认人生意义及终极价值,则又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失衡、精神失态和道德失范。这说明一种开放、稳定、有序、健康和能够为大众认同的审美文化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出努力。中国当前影视艺术只有珍惜本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品格、文化底道的包容性、深刻性、广泛性才能完成这一历史性责任。

参考文献:

[1]查希里扬.银屏的造型世界·序言[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3]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2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心理机制;诱发;渗透

从心理学角度看,影视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含着个体的个性化心理因素,又包含着社会文化影响下诸多社会审美文化心理积淀;既体现着感性的审美心理体验,又呈现着理性升华的审美满足与心理愉悦。它是欣赏主体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的综合审美心理反应。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审美心理要素主要是审美感知、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它们彼此间有着微妙而又复杂的互动过程,彼此互相诱发、渗透,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机制,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就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受众要体验到对象的美,通常会以最直接的感受方式去把握对象,一般会从对象的外在形状、声音等,去把握审美对象,并形成一定程度的印象。在此,审美感觉是一种对外在事物个别特征的反应,是一种最直接的条件反射,即所谓的生理反应;而审美知觉却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一种整体感受,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具有理性意识参与的心理活动,因此,审美感知,实际上是受众在审美接触中最早的感觉阶段和较复杂的知觉两个阶段。

(一)审美感觉

审美感觉,是一种对外在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突出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大脑皮层所形成的主观条件反射,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反应。如欣赏《英雄》时,飞雪与如月胡杨林之战,画面色彩艳丽;无名与残剑五色湖祭奠飞雪的交锋,画面空灵、幽怨,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卷,受众对之的欣赏是兴奋、是激动,是一种来不及思考便获得的审美感动,这同样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具有最基础性的作用。

因为人的审美感觉是建立在各种官能之上的,在人的感觉中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这种包含着各种官能的感觉人们可以知道事物不同特征,如颜色、冷暖等。在影视的审美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是其最主要的方面,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们在影视艺术欣赏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所获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人的视听感官。因此,影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较之其他艺术,从其大众化程度及审美效果方面看,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具有其优越的审美地位。因为影视艺术具体、生动的视听形象,可以使受众如同身临其境。如看过《泰坦尼克号》的受众,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高度逼真的视听效果中,如同和男女主人公杰克与露丝一起亲历了那场人类的海难和超越人性超越国界的爱情绝唱。而看过《英雄》的受众,也不会忘记那些精美的画面及其震撼的视听效果。那是一种来不及思考,瞬间便获得的审美愉悦与感动,它是一种最直接的生理反应。

(二)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审美感官的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一定程度的理性把握和整合。审美知觉与感觉的不同在于,感觉是对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突出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外在客观事物各种不同特征如形状、光线等元素构成的客观对象的综合性把握以及对这一客观审美形象所具有的某种内涵及情感性表现的整体性理解。

审美知觉的首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即人在过去经验基础上把由各种特征及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所谓完整形象。人们在无意识中是不会人为地将之区分为各种感觉元素,它本身具完整性的特征。在艺术欣赏中,艺术作品总是以整体形象呈现在欣赏者脑海中。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欣赏者决不会把作品形象区分为色彩、线条等孤立的元素来加以感受,而是自然地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去感受“父亲”那深深沟壑上呈现出的沧桑和文化历史感。同理,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与价值判断,受众最终也是以一种整体感受去把握作品,而不会将其有机元素进行分割。

二、审美联想与想象

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影视艺术欣赏中最富于张力与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在主客体互相交流的审美活动中,因主体的审美感官接触到客观审美对象的某特征而引起想到另一事物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研究发现联想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联想、类比联想等。联想是主客体审美交流活动中最常见的审美心理现象,这即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正是指审美主体在类似条件的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和感情体验。如有些女性受众在看了意大利影片《西西里美丽的传说》后,因女主人公玛丽莲的漂亮而导致她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坎坷命运,联想到自己也作为女性所饱受的许多坎坷与酸涩,不禁潸然泪下;而一些男性观看后,则联想到自己作为男人的贪欲与不敢承担责任的虚伪心理则深深自责。

在影视艺术审美活动中,联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影视中蒙太奇的各种表现手法就充分运用了人联想的天性。即是说,联想构成了蒙太奇的心理基础。如影视中的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就是运用了人联想的自然天性。比如“隐喻蒙太奇”的审美心理就是受众类比性心理联想自然天性的体现,如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段非常突出的画面,即在一群黑压压犹太人后面跟着一个身着“红色”裙子的小女孩,看上去天真、可爱、无邪,她似乎不知道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最后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被放在了一个推着死人的板车上。电影画面在黑白底色的映衬下小女孩红色的裙子显得特别的突出,令人心痛而又触目惊心。影片正是运用隐喻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即受众类比联想的心理天性,通过画面色彩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力,使受众自然联想到,小女孩红色的裙子象征人类鲜活的新生命,最后这个象征人类生命蓓蕾的小女孩也被纳粹扼杀在死人堆的板车上,至此,小女孩的红色裙子成了对战争对残酷对纳粹的隐喻与控诉!正是由于人这种联想的心理天性,影视作品用不同的类比性事物进行画面造型,使影片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影视中蒙太奇艺术手法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二)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指受众在精神时空中超越感知的银幕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对直观的影视艺术形象某种程度的联系、组合和再创造。影视艺术的形象由于具有高度的逼真性、具体性,因而它不像文学那样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特洛依战争为美女海伦打了十年的仗,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对海伦的美进行无限的想象,而一旦把海伦的形象搬上银幕,受众就会认为原来海伦的形象就是这样,海伦的形象立即被具体化、直观化,令受众或满意、或失望等等。然而,尽管如此,影视中仍具有一定艺术张力的想象空间。如影片《黄土地》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叙事。14岁的翠巧所嫁的丈夫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影片只是让受众看到翠巧结婚当晚蜷缩坐在床上,此时只见一只又大又黑的手把盖头揭开,接着画面呈现的是翠巧惊惧的表情形象,只见其本能地往后退,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受众对翠巧丈夫的想象及对翠巧悲惨命运的悲悯之情。在影视的叙事中,常会出现某些情节、细节的空白或“静默”,这是创作者特意留下的想象空间,以强化艺术效果,充分调动受众的审美想象。

三、审美情感与理解

审美情感与理解是影视审美心理因素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它体现为受众最后的审美感受与体验的升华。

(一)审美情感

影视作品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呈现,情感的结晶。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情感性运动过程。艺术欣赏同样也是情感的运动与交流。

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的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内在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带有本质性、稳定性而又具有易变性的主观态度与体验。情感在审美心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美学家认为,审美心理是感知、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体。即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在感知和注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感性里积淀理性、在理性中表现着感性。情感在影视欣赏中主要表现为受众对艺术对象的态度,集中体现为受众的“审美移情”和“审美认同”。所谓“审美移情”,就是主体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把人的生命情趣无意识地移至审美对象,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使审美客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对象。正因为这种“审美移情”作用,影片《红高粱》中那一望无际在夕阳映照下狂舞通红的红高粱,似乎就融入了“我爷爷”“我奶奶”的生命冲动与原始本能力量。在此狂舞的红高粱,隐喻着对人类生命自由追求的赞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所谓“审美认同”,是受众在移情作用条件下,与影视作品艺术形象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切换,用其眼睛、心理去看、去感受、去面对其所面对,去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即发生与作品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确认。如美国片《魔鬼代言人》中,作为律师的丈夫因有魔鬼的父亲加之天才般的才能,使其任何正邪的律师辩护都永处于不败的辉煌境地,可付出的代价却是父亲对其美丽妻子肉体与灵魂渐进式的折磨和毁灭,当其失去深爱的妻子时,他作为人和律师的良心受到猛烈的痛苦撞击与人性的警醒,他最后以死来抗抵魔鬼父亲对他虚荣内心的诱惑,完成了作为人其人性和作为律师其职业道德良心的回归。在欣赏过程中,影片使受众进入了作品中人物的世界获得了一次人性的拷问、职业道德良心的回归和对人类虚荣原罪的思考,从而使受众与作品产生了一次深切的交流与认同。

(二)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在感性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理性把握,是在感知、注意等感受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审美对象不仅具有感性形象,而且蕴涵着内在的本质和意蕴。因此,在影视欣赏中,必然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判断的统一。

在影视欣赏中,受众通过视听感官感性地接触艺术形象,然而,在这种感性接触中必然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参与。这即是说受众在欣赏时,必不断地在脑海中把握和理解影片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等,最终形成一种生命体验与理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只有这样,受众才能领悟《黄土地》中对农耕文明的历史沉积和农民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体验《泰坦尼克号》中爱情对生死的超越价值与意义,等等。

综上,对影视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心理诸要素的探讨与描述,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不是各种心理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诸要素之间复杂运动的结果,最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影视审美心理结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3篇

同时影视艺术又具有其他艺术所难比拟的巨大观众群和社会影响,从而具有审美教育,认知作用,审美娱乐和宣泄等作用。

关键词:审美教育;认知作用;审美娱乐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影视传媒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看一些影视节目,这些影视节目在人们心中或多或少都产生一些影响。影视艺术又有许多社会功能,包括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审美认知的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影视节目具有最直接的认知作用。影视艺术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的同时,又发挥了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影视节目包含了人文、历史、地理、自然、音乐、舞蹈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使我们开拓眼界,获取知识而且更加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历史,人生的内涵与真谛。

就像央视的《人与自然》这档节目,它的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让我们在看节目学习了动物,植物,自然等科普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大自然的神奇和动植物生命的延续肃然起敬,更多了份对人与自然间该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

还有像《道德观察》这类社会伦理性节目,在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些问题和其中一些反映人性的东西产生深刻,强烈的思考。这对我们今后该怎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人生都是有帮助的。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由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这使得影视成为最直至,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在人们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使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影视艺术的许多题材都是来源于生活,让我们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剧中人物他们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又让我们又多了一份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描述了一个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尽单身父亲的责任,如何辛苦的带着小儿子为了生计辛苦奋斗,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专家的励志故事。这部影片的主角他那股不为命运低头,坚守自己心中的梦想奋发向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明白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愿意坚持到底,幸福总会来敲门,付出最终会获得成功的。

《风雨哈佛路》同样是一部在精神上催人警醒的优秀影片,描写了一个生活无家可归的女孩,父母双双染上艾滋病,但这个女孩没有放弃人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命运挑战,最后踏入哈佛大学的学术殿堂。看完这个影片感触颇深,完全被这个女孩子的精神所感染。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故事那么简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警醒,只有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才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影视艺术具有最直接的解压、娱乐特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时候我们会被这些压力压得喘不起,在这个时候就要适当的休息,通过欣赏一些影视节目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影视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者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通过欣赏电视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满足和解脱。现在我们提倡的是高格调的娱乐性,以健康的形式通过艺术欣赏来陶冶人的情操。就像我们看的一些喜剧电影、小品它不仅让我们欣赏聆听了优美的画面艺术和语言艺术,而且让我们的精神消除疲惫,产生愉悦感,受到教益。

例如印度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轻松愉快的电影情节加上充满娱乐性的故事情节,让观众被三个主角的幽默诙谐逗得哈哈大笑。在欣赏这部影片的同时,也被电影中他们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所感染。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又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因此影视艺术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影视文化,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同时影视艺术又带给我们新的认识和反思,在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中,应该从根本上确立影视艺术的人文价值。从而为更好的为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审美观、提高人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提供良性循环的平台。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4篇

探讨电影视觉语言审美特点 文章 来 源 3 e d u 教 育 网

电影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既区别又联系,它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一、当代电影艺术的文化属性与构建“文化”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孕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同一民族又因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自身的运动规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文化呈现各异的形态,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前者是文化的民族性(或地域性),后者是文化的时代性(或阶段性)。

电影文化是人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文化样式,是指电影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电影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电影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作为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而存在的,是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内的子文化部分。电影艺术,在今天的社会中不仅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而且对其他文化正在产生着深刻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电影艺术和其他精神文化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人类从事精神活动的结果,并对人类的精神领域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论及中国美学与中国电影艺术的关系,首先应考察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属性。而中国电影美学的文化属性,当然是既打上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同时也包蕴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当下色彩。而这种时代精神和当下色彩本身,也是既体现着一定历史阶段主流文化的意志,又与电影形式与生俱来的西化倾向和不断变化着的工业文明息息相关的。它们间的互相整合形成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独特个性,发展至今,则又在“全球化”思潮的策动下,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古典美学与消解主义、中国国情与西方浸润,既矛盾地碰撞,又苦涩地同处的所谓多元化格局。

二、当代审美受众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等。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从美学角度看,受众需要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受众选择接受媒体过程中其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电影发展至今,商业化倾向已成世界性潮流。

今天的类型片,如言情片、武打片、科幻片、侦探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等,都有着强烈的商业动机,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也开始了风格转型,如《三枪拍案惊奇》,但同时电影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在审美接受方面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科技的发展又为这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在上述的文化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今日中国人的观影审美接受已由过去的较单一的共通性,而转为变化着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所形成的接受悖论。一方面有着明显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又带着强烈的差异性。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5篇

[关键词] 中国动画;审美;视觉;内涵

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审美领域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偏重视觉娱乐性效果的审美形式,沉迷于对画面视觉审美的营造,作品缺少内容思想的提炼、民族文化内涵的传达,不大注重动画的思想的内涵和个性的创新。刻意追求题材外在视觉形式的表达,画面过分注重视觉形式的商业性,作品缺少文化艺术品格和个性韵味的传达,很难给予观众长久的审美品味,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故难出经典。

一、中国动画问题的思考

当代中国动画重视影像视觉娱乐性无疑是源于以下两点:一是对国外动画作品视觉依赖;二是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性概念的形式化,过于追求短期的商业性价值。

首先,从本土动画作品来讲,近20年来国内动画片的定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动画业一直存在着“重教育”的问题,中国对文化产业历来都是要求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因而对动画片的娱乐性看得很低。人们在本土的内容僵化教条、形式感单一的动画作品中得不到心灵审美的寄托,自然就转而在国外的动画上寻求精神安慰。动画艺术从视觉上具有很强审美固化作用,国外商业性动画片在其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画面形式风格具有很强大的视觉娱乐性和内在文化的吸附力,正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的心理释放的要求。同时对本土传统动画的形式风格逐渐失去认同感。反过来迫使目前国内的动画创作上不得不对国外动画进行视觉形式上的模仿。

其次,注重视觉形式显然是受西方现代商业动画片制作观念的影响。商业性促使动画的运作模式必然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动画的创作也就从传统的精雕细刻转变为大规模的效率生产,在中国动画产业还不具备成熟的运作模式前提下,只有以视觉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来吸引观者。结果,视觉效果的娱乐性逐渐成为动画艺术创作的首要目标,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涵也变得不甚重要。表现在中国动画中,作品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故事性和情感思想的表达,而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形式的多样性和单纯的画面特效,甚至出现克隆国外作品视觉形式风格的现象,面对动画作品一味地追求视觉娱乐形式的多样性而文化内涵空洞且流于数量的生产泛滥成风的现象更令人深思。

再次,我国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类型有了长足的发展,诸如科幻、神话、现实、历史等,具备了丰富性。但是,中国动画艺术在视觉艺术形式和内容上依然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动画角色造型的脸谱化,角色性格塑造的定型化,叙事情节的简单僵化,甚至出现动画作品为了追求片面的视觉特效,动画故事结构的完整性都受到影响的案例。作品思想内涵上,民族文化的性格特征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对视觉效果多样性的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征缺失铸成艺术性格的空洞,黑格尔《美学》宣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艺术失去了性格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相对比,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特伟、徐景达等老艺术家编导的作品,《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牧笛》《骄傲的将军》等作品在故事内容、叙事结构、角色形象、思想主题、动作节奏、音乐等方面,整部动画片从表层的视觉审美元素到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内涵,各方面元素都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格,其经典性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探求其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中对民族性文化表达概念化、符号化,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二、从视觉审美到知觉活动分析

视觉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联结起来,克服视觉感官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性,使获得表象超出直接视野,突破物理性质的透视原理。动画视觉艺术是由个性的动画形式、表达语言、影像空间构成的形式、内在生命力等因素所共同营造出的影像整体气势,偏重视觉娱乐性的动画作品在视知觉感官上更容易进入观众的视野,快速地引发感官上的停留与。

强化视觉娱乐性的审美体现当代功利性社会中,人们显著的视觉消费特点:读图与功利性活动相关联。视知觉的审美活动一旦与功利性活动关联,心灵容易变得浮躁、焦虑,艺术审美活动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扰动,审美过程中断或不能顺利进行。美国知名学者帕森斯提出,人的日常知觉活动有“匆忙”“狭窄”“概略”“模糊”四个特点。“匆忙”是人日常功利活动的需要,这种知觉活动主要靠一种“自动性式样识别机制”,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大流量信息中,迅速捕捉那些对自己有益或有害的信息,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因而,培养了一种过分简化的观察事物的态度。“狭窄”则是日常知觉活动仅限于功利相关的特征和范围,而忽略其他,在功利的支配下,日常知觉活动一般都会追求效率而变得特别的迅速。为了迅速,知觉活动通常只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别或式样做出反应,面对陌生的类别或式样,则选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甚或完全的视而不见。“概略”是指快速的对眼前事物作基本的扫视,识别出这目标事物所属的种类和级别。在作出区分之后,知觉活动到此终结,不再探究其他细节部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用已有的概念和范式去同化眼前的形式,在把眼前事物归类后,视觉知觉活动就完成了任务,而不再顾及其多层次的审美表现。 另外,当代的人生活在视觉符号过剩的文化中,从客体方面来讲,它体现为视觉符号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急剧倍增;同时又展现为符号形象的同质性、相似性和仿象化倾向的增长;从主体方面来讲,呈现为视觉符号的消费者大量甚至过量地功利化视觉消费,这样更加强化了视觉的依赖性和惰性,甚至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讲的“餍足现象”。这类视觉惰性使得“快餐式的审美现象”出现。而主体一旦形成简化的、追求效率、概念化的视知觉习惯,审美活动始终习惯性地停留在视知觉表层,难以深层次展开。

三、中国动画的视觉审美与人文内涵

当代动画作为独特的影像艺术思维表达的方式,融合了各种门类艺术的精华,如戏剧、绘画、音乐等,尤其是叙事性的文学语言,吸纳、化解和整合成影像艺术的构成要素,其艺术思想的发展成熟与贯穿整个20世纪出现的绘画艺术、电影、人文哲学、影像科学技术等发展密切相关,奠定了动画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基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类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给动画艺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动画也由早期的单纯的绘画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与全球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成熟的商业化产业经济模式,变成了一种消费型的文化艺术。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审美的内在动力是它可以为人类带来心灵。费斯克认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它们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和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从而进行社会意义上的运作。[2]动画艺术创造一个完整的有别于现实功利性社会的虚拟空间,以童真的视角描述着人类的“真善美”情感活动,寄托了个体在现实空间中不能实现的情感理想。这在某种程度缓解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为寻找个体理想情感空间提供了媒介。

因此,动画艺术不能把视觉效果放在第一位,动画艺术具有美术性,但不同于美术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动画首先是个叙事性影像,侧重于讲述故事,表达情感,通过独具魅力的艺术手段把戏剧性的情感真实地共鸣到每个观众心里去,即使其内容表现为虚构的想象。而只注重视觉效果的营造在情感的审美过程中略显单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优劣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长久的审美品味。“一见即悦”的作品无疑是动画艺术在视觉娱乐性上的成功,但从深层次的情感审美角度来说,视觉娱乐性十足固然重要,但刻意的自造娱乐效果,作品的艺术品质就流于表面。换而言之,仅具有视觉娱乐性效果的作品,在主体情感的审美过程中,只停留在视觉感官上的愉悦,而深层的情感审美体验没有展开,至多属于“悦耳悦目”浅层次的美感,[3]不能过渡到“悦志悦神”深层次的“意境”情感审美,而“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4]也是中国民族性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

动画艺术是流动的影像,具有时间性和叙事的空间性。把握好叙事空间结构,运用动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内在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充分地烘托出人文理念,这类拥有艺术个性品格的作品才是经久品味的经典佳作。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龙猫》,中国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在表征上角色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剧情结构合理,叙事表达具有诗一样的情怀;在深层上,真正的“意境”之美都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民族文化性格的内涵,进而形成艺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动画作品让观众在感官的愉悦中体验着人类普遍共存的“真善美”,经久不衰。“民族性”内在的“意境”之美,即是耐人寻味的情感之美。相比而言,近年来国内动画艺术难出经典之作,问题就在于片面地追求视觉上“热闹、震撼”,作品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欺骗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在韵味之美不存,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

此外,动画艺术的创作中,数字动画技术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转型。传统手工绘制被数字动画技术替代,动画制作效率在商业性上获得提高。动画艺术作为视觉形式元素被广泛地应用在多个领域,传播手段从传统的电影电视拓展到网络、交互媒介等,从应用的角度实现了功能性的多元化。但是,动画艺术审美的根本性没有改变,动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视觉表现形式的“新奇”是动画艺术审美表征上的扩展。因此,在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过分依赖、热衷于数字动画技术运用会使数字技术的单一性或同质性掩饰了动画艺术审美结构上的多层次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为动画艺术拓展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才是动画技术价值的体现。

总之,动画艺术作为人们理想的情感审美媒介,是社会群我关系的一种对照,具有社会功能性。一部经典的动画艺术作品从内在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到外在的视觉艺术表征都要富有创造性、观赏性与娱乐性,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是当代动画艺术创作的时代诉求。只要用真挚情怀做有民族品格的动画艺术,必能再现“经典”。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0.

[2][英]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

[3] 徐孝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6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大众化品格 平面化 娱乐化

在当代,作为现代社会艺术家族中拥有最大生存空间的影视艺术,它极高的综合性同它的大众传播和消费特性一起,产生出影视艺术特有的大众化品格魅力,影视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与大众密切联系,影视艺术作品也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的内涵

第一,为大众所接受的叙事方式。影视艺术是一种叙事艺术,是用叙事的方式来建构影视作品的,在故事结构的表象下蕴藏着人性善与美的内涵,在叙事中特别注意大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心理的调动,并且从大众可接受的程度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营造自己的故事氛围。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应该重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面向大众的叙事精神,并使之应用于一切影视题材,从影视作品表层的故事本身一直到影视作品故事的内涵,用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与大众情感同频共振,并且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强大召唤力量的深度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

第二,为大众所领悟的影视语言。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影视艺术作为目前最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艺术样式,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应该是大众所能理解的语言。如前所述,不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影视叙事的重要因素,其它声、光、电等也是影视艺术巨大魅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有机组合直接形成了影视的艺术语言。当然,对影视语言的创新和开拓方面必须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水平和接受心理,必须在中国大众文化传统和大众文化心理接受能力范围内来进行。

第三,为大众所欣赏的结构模式。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戏剧,因此难免有着戏剧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这就说明影视艺术应该以观众为中心而不是以影视创作者为中心,应该以影视创作者的努力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意念并积极调动受众的情绪,从而让观众陶醉在饱含情感的叙述策略中。也就是说,影视创作必须在遵循传统戏剧模式的同时,具有自己的为受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个性,在综合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同时融合创作者自己的个性和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影视艺术自身的独有魅力。

二、当代中国影视艺术走向大众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从诞生起,就始终面对的是最广大的受众群。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从戏剧开始的,而戏剧正是中国传统的大众化艺术,千百年来受到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热爱。因此,中国的影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贴近生活,重视大众的审美感受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影视艺术同社会潮流一起,过度渲染感官的刺激,表现出脱离广大受众的审美形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品位,仅仅追求感性张扬却丧失了理性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艺术不但具有精神产品的特有属性,而且同时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影视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也就和广大受众的密切联系,优秀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广大受众进行消费,使其得到情感释放,产生心灵共鸣,与此同时,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又从另一方面约束着影视创作者的创作趋向,进而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表现

大众化的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融合最先进技术及艺术因素的大众文化势必越来越具有传播及发展的优势,影视艺术随着格调和品位的提升也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同时提升了其社会和艺术价值。表现如下: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7篇

影视艺术的教导动能综述 影视艺术的教导动能综述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影视艺术的教导动能综述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影视艺术作品是我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品味,是民族性的象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发展高校民族影视艺术教育、紧跟时展的步伐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完善。在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影视艺术教育充分表现了其寓教于情的功能,体现了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当今社会高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社会就业压力,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必须重视影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塑造,使现代大学生通过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可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审美追求中培养自我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思想感情,从而超越现有物质社会对其的消极影响,实现自我完美人格的建构及个人思想的独立,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现代影视艺术在高校教育功能上涵盖了众多方面。首先是现代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感性认识的发展,提高其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其次是审美思维的训练;再次是审美境界的提高、审美性情的培育、艺术知识结构的完善、社会道德理论的储备、心理素质的增强等。通过对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状态和教育功能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影视艺术教育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着自身准确的社会定位,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影视艺术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第8篇

一、影视艺术以特殊修辞性美感对文学审美意象进行营造

作为影视艺术,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和视觉性语言形态表达出文学作品在语言修辞方式上所具有的特殊美感。文学语言形象性的独特美感,主要是来自于文学语言的意象性。因此,影视艺术作品不仅首先应该具备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还应该找到一种与文学语言相匹配的独特的视听语言,而不是影视声画和语言文字的简单相加。影视艺术的意象性特征,主要就是指影视艺术在视听语言方面具有的与文学语言相适应的特殊修辞性美感,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点。

1、省略营造的想象空间

文学的形象性中包含了“意”和“象”两层含义,除了“栩栩如生”和“如见其人”等语言的视觉效果之外,还具有语义的不同排列组合、语音抑扬顿挫所造成的审美效果。以造型艺术为叙述基础的影视画面,具有直观现实的形象性,同时,作为电影基本单位的镜头语言常常具有丰富的表意性。一个是时间性的、想象的,一个是时空交错的、视觉的。电影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往往采用闪回镜头,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用影像表现人物的内心,自有许多的省略,电影中镜头缓缓摇过,没有其他任何的解说,细心的或有小说阅读经验的观众,就能从这个动作中了解一些言外之意和更深层的东西。这当中叙述的省略造成的“意象性”的效果,给受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影视语言直观中增加了空灵的感觉,画面和声音中不仅有“象”,也有了“意境”,有了想象空间。

2、通过时空变异增强抒彩

影像与文字相比,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的综合性与快捷性,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题挖掘。镜头语言以“呈现”为主,一般擅长表现的是动作化了的形象,通常观众不可能像读小说那样细读和反复,隐藏在电影镜头后面的那些“意义”是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电影镜头画面即时解码而获得的。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运用时空变形处理的方法,可以使画面产生一种凝固的雕塑般的造型美感。王家卫自《花样年华》是一个充满着怀旧情绪的电影。但这种怀旧以其特有的美感冲击人们的视觉。影片的场景其实非常狭小,都是在灰暗的上海旧阁楼里,而王家卫为充分展现孤独的内心世界,充分利用了这样几个狭小的空间,来表现影片需要的怀旧情绪。除了在阁楼,影片还经常在一些古老的车里、弄堂口这些怀旧气氛非常浓厚的场景中展开电影的心灵铺垫。这类画面和声音,已经不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出某种象征意味,以增强其抒彩。影像把小说形象化、生动化了,使抽象的符号化了的人物、事件被具体生动地表演出来,形成一种画面感,画面感的直接性给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更大,它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了一种对生命更为感性的体验。

二、影视艺术以新的大众视听手段使纯文学审美得以升华

1、影视艺术以新的视觉冲击方式传播文学满足审美需求

以影视为主的图像文化作为我们新的审美对象,它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大众的体贴、迎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使纯文学作品得以普及。部分当代影视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最初目标是让观众原汁原味地欣赏文学原著。“原汁原味”要求影视仿真技术描摹出符合文学作品实际的原貌,从审美上讲这只是实现文学作品的普及,更确切的说是制作出文学作品的影视版。由此却引发了受众的欣赏联想,再现或升华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意蕴。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既赢得观众也赢得票房,由此也说明,视觉文化的审美因子,是不排斥文学的,反过来还要依靠文学作为其基础。人们观看影视艺术作品的感受也许与文学课堂上所体会的意境不大一样,与纸质的作品阅读不一样,获得的感想、心得与满足不一样,但都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却是一样的。影视的仿真技术与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结合,弥补了文学虚构的不落实,从而开拓出虚拟的真实空间,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中类似童话的奇妙幻想,在这个童话世界里,人们的思维被大大激活,梦幻不再虚无。《哈里波特》由畅销书到电影,并从《哈里波特Ⅰ》一直幻游至《哈里波特Ⅳ》极大的满足了从孩童到成人的类似童话的奇妙幻想,影视的技术手段恰当地作用于受众的心理感受,由此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预设,衍生出千万个存于人心的开放的作品,文学在当代受众审美取向的日常化趋势中得以存续。

2、影视艺术是以大众化姿态引导人们接受文学传统意义的艺术欣赏活动

在当今社会中,工作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迫使人们没有时间、精力去思考一些沉重的问题,越来越趋向于接受一种简单的普适性的快餐文化。影视艺术因以视听为传达手段,更接常人对世界的感知,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冲击力往往超过文字阅读。于是,文学名著在当代遭遇到了阅读危机,悉心研读大部头小说的读者已越来越少。但是,现代传媒的发达又使得名著的传播更为快捷,常常会出现一些名著声名远播却很少有人读过的怪事。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一方面使经典作品更加大众化、商业化:另一方面又使原本应反复咀嚼的文字、意义和思想变成一种满足的视觉享受,再由这种视觉来冲击审美心理,提升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结果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可以从中获得启迪,普通大众也可以从中得到最直接的体验。

三、避免影视艺术与文字审美的营造的不和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