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5 16:50:17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1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26-03

一、引言

自2004年直至2014年,连续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向“三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进程。在进行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但期间所积聚的农村金融风险也逐渐显露,甚至成为发展中的“顽疾”,正日益影响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如成立于2010年8月15日的高淳区砖墙镇农民资金合作社于2013年6月20日突然停止营业,约有3200万元资金无法兑付,对当地金融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据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金融风险有关(stiglitz and Weiss,1981)。而简单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中国金融年鉴2013》数据显示,在2012年不良贷款机构分布情况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8%)远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1.0%)、股份制商业银行(0.7%)及外资银行(0.5%)。农村金融机构增量改革过程中,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也面临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据银监会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8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为0.45%,拨备覆盖率480%,拨贷比2.16%。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目前农村金融所积聚的风险较多,需注意防范和治理。

在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中,防范金融风险研究广泛而深刻,而农村金融风险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如温涛(2005)将农村金融风险分为农村金融内部的运营风险以及农村金融外部的环境风险。何大安(2009)将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分为内部构成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两大部分。周才云(2013)从外部和内部双重层面探寻当前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现国内外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各大商业银行,而对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较少关注。同时现有的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认识较少地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进入2013年以来,金融市场上新的形势层出不穷,农村金融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期从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3个方面来探讨外部冲击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如何面对。

二、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

农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依赖于金融信贷。银行信贷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农村资金来源而言,其提供信贷的主体主要为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王蒙,2013),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杨小玲,2010)。在2008年上一轮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尚未消退,银行不良反弹压力仍存的情况下,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着一系列风险。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项目进行的,银行信贷资金也是跟着项目流动的。而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公益项目,其项目本身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投资回收期较长,而且现金流入“前低后高”,造成短期收益较低,流动性较差,与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要求存在矛盾(常戈,2013)。从资金逐利的角度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较大的动力为其进行信贷融资。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为其进行融资,这就会产生一定的收益风险。

同时光有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不足以解决新型城镇化中的资金缺口问题,作为地方政府需要利用相应的地方融资平台,来进一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在融资过程中对地方政府形成的财政压力较大,使地方政府容易负债经营,而负债经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相对应的农村金融机构。这就需要防范由于地方政府过度财政赤字所带来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下面临的金融风险

“十二五”期间,央行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2013年贷款利率的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势不可挡。利率市场化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成本增高。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会彻底放开,农村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将不得不顺应市场要求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加大融资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二是贷款利率降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而且基本上都是“一浮到顶”,但农村利率市场的彻底放开,贷款定价将由市场说了算,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的加剧将迫使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同时,农村信用社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将不得不进入市场,寻找新的客户。这样“一升一降”将严重挤压其利润空间,银行的利差将趋于收窄,对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将形成较大冲击,这就迫使农村金融机构需进行业务调整。

(三)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创新一直是维护金融领域活力的持久源泉,现阶段农村金融也在进行着相应的体制、产品创新(杨小玲,2013)。但在推行农村金融创新时,也需防范相应的金融风险。新型城镇化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融资需求,利率市场化增加了银行净利差收入的压力,这就迫使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创新,主动满足新的金融需求,并注重构建跨越传统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综合经营平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转型。针对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财产品这方面,根据wind金融数据库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47家农村金融机构(不含中国农业银行)共发行2759款理财产品。但也应看到,在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积聚的金融风险,应注意防范。在2013年3月份,银监会就曾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文,要求严格限制向负债过重的地方政府发放贷款,并且规避“影子银行”关联业务风险。

三、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探讨

(一)农业自身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经济决定金融,农村金融中存在的系列风险很大部分原因来源于农业自身。农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回报率不稳定的行业,现代农业所面临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风险(刘成玉、黎贤强等,2010),例如:自然风险、生态风险、市场风险等,依靠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无能为力的。农业本身利润率低的事实也致使商业银行相应的资金不愿大规模流入,出现资金外流现象。加之缺乏农业风险保障与预防机制,一旦发生银行挤兑风潮,容易使农村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资金逐利的本质迫使农村金融机构违规发放贷款产生金融风险

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都存在着压力,特别是在上面考核指标的严控下。加之近期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也对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冲击,为了提升业绩及完成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任务,违规发放贷款的现象在农村十分常见,这也容易形成金融风险,需要加以防范。

(三)农村金融脆弱性是其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内部原因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贷款质量监管的风险防范制度,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突出,形成了一大批不良贷款。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下存在的风险

目前农村地方政府对信贷干预的刚性依然较强。长期以来,特别是在近年来农村资金和县域资金严重外流的情况下,县、乡政府部门受政绩的驱使和财政资源的硬约束,在上项目、争速度中只能主要依靠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成了农村地方政府的“钱袋子”,造成信贷资产大量沉淀。同时在现有农村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下,地方政府盲目地推广一些并不适合本地自然条件或经济发展条件的农产品种养殖项目。但在这些农业推广项目出现问题时,农民并没有动力归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而农村信用社对这样的情形也没有得力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干预。这就容易出现农村金融机构被动贷款,农户被动借款的情况,这种不正当行政干预加剧了农村金融风险,需引起注意。

四、新形势下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应对策探讨

(一)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应该发生转变。政府必须逐步缩小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范围,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只在调控失效的情况下才对经济实施二次调节,所用手段也主要应以经济手段为主,发挥其对市场调节的补充作用。政府应尽量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明确分开,把政策性贷款交给政策性银行去完成,不再干预银行和信用社的业务活动和贷款自。

(二)尽快出台相应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监督作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如《农村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等,确保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等共同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为农村金融机构免于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提供法律保护,尽量减少对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限制,健全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处罚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法律约束,避免农村金融机构出现偏离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问题,为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提供依据。

(三)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

在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创建一套新的适应中国农村经济和政策性银行发展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信贷管理制度。为此,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督促借贷单位专款专用,按时还本付息;对所有使用农业政策性贷款的借款主体,都要进行评估,确定其信用等级;在增加政策性信贷投入的同时,必须讲究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加强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严格审查贷款项目,确保各项政策和宏观目标的实现。对于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应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预警与评价体系。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注重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创新是伴随着风险产生的,无论是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都会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全新的信贷业务,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化、判断利率趋势,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品种,以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当然在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的同时,应该注重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监管,这就需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Stiglitz.J.F.and Weiss,A.(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2]温涛.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何大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理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59-67.

[4]周才云.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及其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3(2):115-120.

[5]王蒙.农村金融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J].江淮论坛,2013(5):31-34.

[6]杨小玲.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l(2):18-22.

[7]常戈,关于商业银行加强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3(2):53-59.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2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一、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等,但在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包括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近年来,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不规范的经营扰乱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现象,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牟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到来,对于金融风险我们应该谨慎对待,积极防范,高度重视。如果金融风险爆发将会引发一些列的金融危机,这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对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有效预警机制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的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能够减少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造成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预警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又能够与其他国家接轨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充分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金融市场状况金融机构等现实金融情况从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指导性强、易于操作、覆盖多个层面的金融预警指标,从而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检测。三是根据国际标准和与我国的金融情况相类似的国家和地区设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临界值,并根据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特点适时进行修正。四是加快建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预警系统,发挥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自律作用。

(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金融业发展的深入,金融行业呈现出了国际化、竞争市场化等新趋势,面对这些新趋势和新风险,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业的监督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也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对金融风险进行独立判断,但是同时又要考虑到他的关联性。比如银行方面可以重点关注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强化信贷资金的风险控制,防止信贷资金流入一些泡沫经济,发生崩盘。二是着力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进程,转变其经营机制。三是对于一些期货和证券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价格评估,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积极引导舆论,避免一些虚假消息的传播。四是在保险业,要进一步完善保险赔付的办法,加大对保险赔付的监管,参照国际先进的保险赔付措施。

(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有效进行和稳健运行的保障,它能够极大的提高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可以开展有关信誉方面的工作。如举办诚实守信讲座,加强诚实守信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二是可以进一步扩大运用企业和个人的诚实信用系统,多方面采集信用记录,并且在多个环节运用信用记录,形成一个覆盖政府、企业和银行的信用新体系,提高信用度运用的水平。三是可以对一些与金融有关的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诚信水平。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的的法制建设,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积极保护金融机构的债权。

(四)加大我国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的银行信贷业务基本上都是来自企业,因此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与否主要就是看企业的盈利水平,所以银行最大的债务人其实就是大多数的企业。因此,为能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加大对我国国有企业等进行改制,建立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改制成功与否这是防范和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关键。首先,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要从企业制度入手。企业必须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其次,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要从企业融资渠道入手。可以运用多种有效地手段进一步改变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最后,企业要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新的银企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减少人为干预,从而规避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3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加快,形成了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以及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这对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带来了重大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改革的任务。现行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和研究了一季度经济形势后,明确要求“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且将其提高到“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高度;而在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4月初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等场合,“防控资本泡沫”、“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表述也频繁出现。本文在此背景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问题。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类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整体市场的一种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因此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即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风险,指在金融行业的经营和操作中由整体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对金融价格所造成的影响。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是:其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某些共同性因素而引起的风险。这些不可控的共同性因素一旦出现或爆发将对整个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二,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无法通过分散化投资来加以控制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各大系统内的不可控因素相互作用与发展变化而引起的金融风险,影响范围广,涉及多方经济利益,因此金融机构无法对其加以控制和消除。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类型

通常来讲,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政策风险等。货币风险是指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引起货币贬值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利率会与金融机构资产之间的利率发生偏差, 从而造成损失;国际收支风险是指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状况变动过大,由汇率涨跌幅度过大而出现的风险;政策风险是指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发生损失。这些因素的存在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金融行业的整个系统产生影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降低经济损失、控制市场经济全局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我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增速下降、新旧产业转型,金融风险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显著提高,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互联网金融违约事件频发等。当前宏观经济进入“风险性三角”状态,生产率显著下降、杠杆率明显上升及政策空间大幅收缩。过去,我国的金融风险能够得以化解,主要获益于两个因素:一是持续的高速增长化解、掩盖了一些风险;二是政府长年用财政、货币政策扩张来稳定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但这两个因素现在都难以为继,因此,必须重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政策滞后性

政府主导型经济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生了资源高耗费和环境高污染等问题,并在后期治理过程中耗费了巨大资源。近年来,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应对政策,但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下的政府行为有可能伴生金融体系高风险,这个问题如同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样,所带来滞后性影响是很危险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很有可能频繁产生过热的地方政府行为,随之放大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弱化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加大金融风险发生的隐患。

(二)金融制度不完善

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形成了新的银行不良贷款,导致我国的金融体制存在系统性风险,对个人的金融资产造成不良预期。一旦突发性事件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通过金融市场不断扩散和膨胀,就会产生不良行为,如银行挤兑或者大量抽离资本等现象,金融风险由此产生。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健全与同质化现象

金融体系的科学有效运转和金融市场功能的实现应建立在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相应信息完备的基础之上,但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的不平衡现象,相应的交易一方总是拥有更多的金融信息。信息分布的不平衡状况会产生相应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给金融体系带来了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同质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稳定的金融市场应建立在大量偏向不同的市场主体的参与,而随着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市场上逐渐形成综合经营以及风险转移、金融市场国际化等特征,致使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观念、偏向标准越发趋向同质化,金融市场易出现相同的金融行为,从而引发国际市场的震荡和金融行业的整体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行业的开放性和外部性特点决定的,具体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决定的,难以受到相应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控制。

(四)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金融监管力度不够,内部控制不严,金融监管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金融机构的审批上,忽视了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监管,没有重视对资本充足率、负债的清偿能力和经营状况的监督管理,对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不够,导致金融机构的发展过快,金融衍生品使用过度,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防,导致金融风险大量产生。

(五)市场主体行为非理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经济行为已难以用经济学中的相应理论进行解释。基于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致使人们在信息极度不全面的情形下进行不理性的投资或是在风险到来之际做出类似行为从而以最大限度挽回自身损失。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和难以实现有效的市场监管体制之下,人们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无疑提高了金融体系发展和运行的风险。

(六)利益分配模式不健全

银行等相应的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建立与客户的联系,同时也建立了针对客户的监管体系。银行与相应的投资者之间存在很长的利益链条,利益链条导致了相应责任的分散和风险的加剧。资产证券的细分化过程致使金融市场参与者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造成了利益链条上各环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贷款危机带来了按揭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利益链条上的市场参与主体,扩大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范围,给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五、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危害

(一)连带、波及、危害性大

金融业既是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如果处理不得当,小风险会酿成大风险,区域性风险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关乎金融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危及金融体系安全

由于近年来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处于较低水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严重制约了抗风险和偿付能力,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以至于进一步危及整个金融体系安全。

(三)传播渠道、方向多,危害大,易酿成全局性灾难

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的危机会迅速从一个机构传递到众多机构,从局部市场传递到全部市场,造成市场价格下降、流动性枯竭、市场信心丧失、金融机构倒闭,最终酿成全局性灾难。

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金融机构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十分重大。一方面,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累积的风险逐渐暴露;另一方面,担保公司、典当行、小贷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问题较为突出,给社会稳定和金融稳定造成了巨大压力;此外,金融风险事件的诱发因素、表现形式及传导途径日趋复杂,防范和应对难度加大。面对影响广、危害大、不确定性高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着力强化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健全金融稳定工作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一)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金融稳定机制建设

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国家层面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手段,统一和规范各协调主体不同层级的履职行为,增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执行力,同时实现不同层级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纵向协调。

(二)提高监管力度

1.建立宏观的审查监督体系。传统的监督体系致力于单一的金融机构,而宏观的监管体系应从金融体系的整体着眼。关注经济的发展和动向,关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市场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并通过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相关因素的监督管理和相关金融机构 的监管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2.建立跨部门协调和合作的监管机制。在金融市场中,各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具有不同的职能,承担不同的金融监管职责。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各自拥有不同的监管专长和信息资源,中央银行能从整体上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而其他的监管机构能对具体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

(三)完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积极构筑“防火墙”

应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的立法,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内涵、组织领导、参与部门、职责分工、责任追究等进行总体设计,规范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部门的法律规章逐一修订,细化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与金融稳定总体法律衔接;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强化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防范实体经济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非正规金融风险向金融体系蔓延,实现各部门、各层级金融稳定工作的统一性、主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健全金融?L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在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后,还需要定期评估金融风险实行的稳定性。通过评估结果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和规模,得出对未来风险的评价或结论。因此,需要将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指标加入风险评估系列工具,通过这项工具来评判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发现可能发生风险的界面,并在源头进行处理和控制。另外,应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根据金融体系主要参数,如信贷增长、资产价格、杠杆率等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判断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政策,抑制风险波动;同时也应从微观着手,从机构自身角度出发构建风险防范的“内力”,如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

在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还需完善预警制度,定期进行测评,找到风险的形成原理和内在因素,并确定目前的风险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报告和风险变化过程做出警示。

(五)推进风险补偿制度建设

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风险补偿机制是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看,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在全社会的传递和蔓延,减少风险的破坏性和冲击力。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4篇

【关键词】财政风险金融化;政策框架

一、政策框架构建

1.政策目标与原则

政策框架的目的是建立有效、及时、准确的政策应对框架,对财政赤字风险的金融化提前预警、及早防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为保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政策框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符合国际惯例与本国国情原则。政策框架应符合国际惯例,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符合我国的经济背景与体制环境,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及时有效的应对政府财政赤字风险金融化。有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有效性是指所构建的政策框架能全面、灵敏地反映金融体系可能面临的财政赤字风险,实用性是指所构建的政策框架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所选取的政策工具不能过于复杂,所需的数据应该具有易得性。有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政策框架既能准确、灵敏的反映及应对风险,又要简便易行,成本不应过高。动态性原则。财政赤字风险向金融体系的传导具有动态性,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赤字风险的金融化也将有所改变,政策框架应该与时俱进。

2.框架内容与流程设计

政策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收集系统、风险评估识别系统、预警报告制度、风险应对措施、信息反馈系统等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是指能够通过各种可靠途径收集有效信息,将信息明确的表达出来,使信息使用人一目了然的体系。防范财政赤字风险金融化必须以丰富的信息为基础,需要一个反应灵敏、渠道通畅的信息系统向预警机制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构建政策框架的基础。二是建立准确的风险评估与识别系统。风险评估识别系统,是对信息系统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根据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对风险的类别和级别进行合理界定,并对风险的主要暴露点给予确认,将财政赤字风险融资行为可能引发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建立预警报告机制。为确保防范财政赤字风险金融化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该根据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所做出的判断撰写风险预警报告,提交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决策部门决策,并抄送给相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四是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立足我国的政策环境与经济实际,结合央行的金融稳定职责,结合风险评估系统提出的对策建议,最终做出预防、转化等应对决策并付诸实施,以尽可能减少财政赤字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五是建立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将风险检测评估情况和采取应对措施后的风险处理结果及时全面地反馈给领导决策部门,并加入预警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作为历史数据对以后的评估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不断完善风险预警预警机制。这个过程中信息传达的真实性是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最终的预警效果。

二、风险预警监测

遵循相关性和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和合理性原则、可得性和客观性原则,结合中国当前财政赤字与金融体系的特殊性和可行性,设计从财政赤字、政府融资渠道、金融稳定等3方面、17项具体指标构成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中,财政赤字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赤字风险;政府融资渠道指标主要反应的是政府财政赤字融资行为风险;金融稳定指标主要反应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同时,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警戒线设置及现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风险上升趋势,将各项预警指标的风险状态划分为“轻警”、“中警”和“重警”三个区间。此外,为了使指标的风险测算结果具有可比性,我们根据每项指标的风险水平,赋予了每项指标在不同风险区间上相对应的风险指数。

具体来看,财政赤字指标包括7项子指标,其中债务负担率指标衡量政府债务的经济负担程度;财政赤字率指标衡量政府财政赤字的负担程度;政府承债率指标衡量政府的动态长期承债能力;地方政府偿债率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债务依存度指标衡量政府预算支出的债务依存度;政府担保债务率衡量政府隐性债务的经济负担程度。政府融资渠道指标包括4项子指标,其中政府借款衡量政府借款借新换旧的程度;政府债务逾期率衡量政府债务逾期情况;政府短期融资率衡量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融资率衡量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转嫁风险程度。金融稳定指标包括6项子指标,其中信贷扩张率衡量一国的信贷扩张规模;货币乘数衡量货币衍生工具放大基础货币的程度;实际融资成本衡量金融机构融资成本的稳健性;通胀率衡量货币政策效果以及金融系统收到的负面影响程度;不良贷款率衡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汇率稳定度衡量国际资本流动风险。

三、政策应对工具

1.集中度管理工具

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政府贷款的集中度管理,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可以通过监测相关指标对金融机构的政府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一是政府平台贷款集中度指标,是政府平台贷款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重,可以分为整个金融体系与单个金融机构两个层面,主要衡量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对政府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情况;二是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指标,是金融机构对某一政府融资平台的授信总额与该金融机构资本净额的比重,主要衡量金融机构对单一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敞口情况;三是政府平台贷款动态集中度指标,是政府平台贷款增速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的比重,主要衡量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对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敞口的动态变化情况。

2.安全性管理工具

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政府贷款的安全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政府贷款的资本质量、融资成本及不良贷款等情况进行管理。一是政府平台贷款不良贷款率指标,是指金融机构列入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及损失类贷款的平台贷款在整个金融机构政府平台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主要衡量金融机构向政府平台贷款的贷款质量与风险状况;二是政府平台贷款展期率指标,是指金融机构的政府平台贷款中进行展期的贷款金额的占比,主要衡量金融机构向政府平台贷款的逾期情况;三是政府贷款收益率指标,是指国债收益率、政府平台贷款利率与基准贷款利率的差额,主要衡量金融机构的政府平台贷款对资产收益的影响程度。

3.风险防范工具

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政府贷款的风险防范,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政府贷款的损失拨备及期限管理等进行管理。一是金融机构政府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率,是指金融机构的政府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的比例,主要衡量金融机构在防范政府贷款损失方面的准备程度;二是金融机构政府贷款拨备覆盖率,是指金融机构政府贷款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及特种准备金总额与政府贷款不良贷款的比例,其中政府贷款不良贷款可以包括政府平台贷款中进行展期的贷款金额,主要衡量金融机构在面对政府贷款坏账冲击时的风险覆盖程度;三是金融机构政府贷款迁徙率,是指(期初正常类政府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政府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正常类政府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政府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政府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政府贷款期间减少金额),主要衡量金融机构对政府贷款风险变化的控制情况。

四、政策建议

1.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投融资的统一管理

中央政府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的统一控制,通过在中央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地方借款委员会)统一负责对地方政府融资的监管。根据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和财力状况等因素,充分论证举债的必要性,举债的资金、投向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提供充足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增强执行刚性,一经审批不得随意改变。本届政府只能按照规划的设计要求来组织实施投资建设,以便控制过度投资、超前投资和与规划不符的项目投资,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每年的融资额度执行情况的监督。

2.健全债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披露的内容需要全面反映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既要反映政府债务收入及其结构分布(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债务担保情况、债务使用情况、债务还本付息及延期情况、债务未来状况的发展预测等,还应及时报告有关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债务活动的信息,如地方金融资产及其经营情况、公共设施的收费管理与运行情况、社会保险等基金的运营情况等。此外,在披露形式上不仅要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和对人大的披露,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形式适度向社会公众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情况,使人民大众成为真正的知情人。

3.推进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国债运作管理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要明确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的界限,既提高财政投融资的投资效益,又保障货币政策免受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冲击。要规范、强化、整合债券市场,切断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融资渠道,切断企业和银行用信贷资金盲目投资的渠道,把有效的投资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国债运作上可考虑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全国人大每年给财政部批准一个国债余额指标,这个指标是上一年国债余额加上本年度财政预算赤字之和。只要国债发行不突破余额,由财政部视市场情况灵活掌握发行规模和期限品种。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5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风险;机制

我国是经济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经济总量虽然排在前列,但人均购买力相对不尽如人意。如何将每人手中的蛋糕做大,让大家的钱袋子更鼓,生活得更加舒适,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在国际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处于过度转型期,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偏高,增加坏账风险,一旦触发,将影响到银行、证券、投资等金融机构,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互联网的兴起,支付方式、集资方式的多样性,经济诈骗案件多发,不仅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也带来对各项金融信息安全的挑战。

一、金融市场运作监控的必要性

网络的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现代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给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较大挑战,各种隐形风险逐渐显现。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激增,如何规范这些新兴行业的运作,从信息的交换、电子支付及税务、法律等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的安全方面还没有相对系统和权威的技术标准,因涉及网络和货币支付,这对网络信息和资金流转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强大的技术层面的支持。不仅如此,新的发展也将引导社会新的思维,创建新的市场秩序。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主要突出在哪些方面

(一)政府“护短”思想的弊端

经济发展放缓,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以往各地政府“护短”思想致使盲目的扩大投资,国企、民企盲目扩张,造成了当前经济债务的违约风险高的状况。钢铁产业、煤炭产业、光伏产业等产能过剩,传统产业的没落对当地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地方政府的扶持在客观上加重了负债率,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中央财政会为其买单,行政的不作为将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高房价、大库存过度集中了社会贷款

近年房地产市场“资产配置荒”愈演愈烈,楼市资产泡沫化也是我国现阶段的一大风险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房贷的压力,近年房价的过度上涨,各地商品房大面积的开发,开发者和消费者合力将房J推至信贷的最大比例。虽然限购政策的已推出,银行对部分开发商在信贷业务上仍大开绿灯,在资金链上保持供应,为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企业有了储备资金进一步开发项目,但同时提高了负债率,在此意义上银行也促使了金融风险的增加。

(三)老工业基地缺乏革新,耗资高

世界经济形势有所缓和,但我国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结构调整周期长,企业债务率高,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其库存甚至可以满足以后几年十几年的需求量。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低迷、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出口量的减少,也是需求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部分传统产业普遍性的产能过剩造成融资成本过高,不良信贷产生,加大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种种风险的存在,不仅对于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也是紧密相连。我国正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有效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因子,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建立健全金融防范机制,从资金的投放、流转到回笼,在“事前”管理,约束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减少风险,减小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增大收益,保障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行。

经济决定政治,我国如何在国际大舞台上站稳脚跟,如何打造一个大国形象,首先要打好经济牌,从金融市场着手,向世界展现一个大国的崛起。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做好市场预警,提前防范是重要一步。整个监管过程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资源配置,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调配资源分配,以产生最大社会效应,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三、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政府――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执法体系,执法过程接受公众监督,抵制诱惑,绝不向恶势力低头,杜绝非法行为。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集思广益,积极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增强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要有所作为,通过政策引导,淘汰没有发展潜力的产能过剩的企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格把关,让投机者不敢触碰高压线。

(二)加快立法步伐,健全金融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弥补监管空白

改革监管模式,增强协调机制,改变政策的滞后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构建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通过立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行为有法可依,并健全金融市场信用体系,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决定对其的政策优惠等。对于个别触碰法律红线或者信用等级低的经营者对其做出处罚,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新兴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模式的监督和管控,给予技术和政策层面的引导和监督,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资本活力

对于有资信良好的小微企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更有利于分配社会资源,促进就业,是对社会的大利好。各地小微企业发展的越好,越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动力,引进人才,促进当地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统筹规划,发挥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进积作用,旨在建立优势互补、井然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辐射周边地区,逐步形成良性发展。不同于传统结算方式,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及网络信贷等新型支付模式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一部分,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不足。从长远看来,规范新型支付方式,有利于资金在全社会的流动,有利于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预测未来风险,引导市场主体

风险监管者根据市场风险的客观性及相关指标对当前经济形势与金融业前景合理分析,做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对每个行业不同的运作特点、行业发展方向和风险偏好,研究分析当前行业的风险状况,并提出风险管理要求,制定不同的融资限额、贷款政策、受益时期等,根据不同的市场主体进行匹配。监督政策受益者政策实施期间的经营和管理,跟进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的变化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规范,协助市场主体降低经营风险,化解生存危机。

(五)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针对部分人员金融意识、风险意识淡薄的状况,大力推进法律法规及风险意识教育,促进市场主体的自律,基于共同的利益,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建立正确的金融观念,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调节各方的利益冲突,促进彼此间的协作,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六)提高危机意识,保障金融信息安全

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业的变化日新月异,尤其金融市场信息传递和整合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的传送和提取,尤其在国家金融安全领域方面,更要注重信息安全。面对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合理化监管机制,提高准入门槛,整顿不合规业务,严格监管金融活动,保证资本运作的安全性,建立一套完备、高效的监管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合国情的防范制度。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现状 对策 原因 防范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09-01

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加快了各国经济交流,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壁垒。另一方面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也随着变大,影响程度也更严更。从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开始,债务危机、证券危机、金融危机都接踵而至,从本国波及到更多的国家,所过之处经济一片萧条。失业、工厂倒闭、银行停产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加入WTO之后,我国时刻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国际经济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劳动力资源多,但是没有顶尖的影响力,这会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在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过程与融合中,认清形势,规避风险,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

1 我国面对的发展现状及日后的趋势

不容否认金融市场的繁荣受到金融条件还有其他金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制度还不是太完善,存在许多的漏洞,受到国际世界的影响也非常的大,需要我们及时的发现,其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1.1 诚信事业发展缓慢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买卖双方而言存在着很大的不对等性,信息的不公开,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想要得到改观十分的困难。尤其是与公司利益挂钩的信息对外是很难了解的,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市场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的进行金融贸易。虽然国家有相关的文献做出了的规定,但其实质并没有得到改变,谈不上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信贷赤字在黑背景的频繁频发,让我们看了解到金融诚信的缺失,给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不法的企业甚至以这个为漏洞,不断的进行非法的交易,在日后会成为推倒整个象牙塔的破坏性力量。更有甚至陷入泥淖都不能自拔,还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1.2 黑账、洗钱比较多

市场的占有率往往是衡量一个公司发展好坏的标志,为了吸引眼球,导致大公司、大金融企业弄虚作假,自顾自身的利益,盲目的抬高某些指标进行商业性质的贷款,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当进行这方面的改进过程中,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味的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没有遵循客观的规律,导致了黑账、洗钱现象的发生,影响着市场的和谐。

1.3 信贷的投资步伐过快

由前面提到的呆账存在,使得有些金融机构不惜扩大放贷的力度,这无疑是向着更深的深渊走去。在这个过程中又一次的的增加了呆账的比例,在这个恶性循环当中,带给金融机构的将是巨大的信贷危机。在做到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忘了促进整个大环境的融洽。

2 金融风险累积与扩大的原因

2.1 经济体制

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地健全当中。相比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的薄弱,而且在金融体制的改革中缺乏借鉴的经验,在这种进度上制约了金融事业的发展,更别提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规划,也是我国的一个矛盾存在点。

2.2 商业性政策贷款

从政策上可以了解到我国是鼓励贷款的,不仅贷款的利率比较低,而且还贷的期限也比较长。这就促使了有些企业把精力集中到了贷款这一块,忽视掉了其实贷款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这些隐性的风险达到某些特定的环境就会爆发,着不仅是对企业,对整个行业都将是一种冲击。所以商业性的政策贷款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3 防范与对策

3.1 加强金融体制改进力度

由以前各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金融体制完备的国家发生金融风暴的概率是比较小的,一般是在一个国家在转型阶段才会出现此类的问题。所以对我国而言,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就摆在了极度重要的地位。它有包容性与自身发展性,它在促进其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反作用于自己,这样的模式是我国多年探索得出的积极的效果,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满足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加快经济的整合,减少经济合作的壁垒,增加合作的规模,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市场化的结晶。

3.2 建立金融缓解机制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在其突然爆发时,要做出应对的时间是很短的,有必要建立一个实用的缓解机制。把压力分担到一个更大的集体上面去,能有效的缓解带来的影响,也就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了谋生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价值。还有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手续不齐全的金融机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危及降到最低,改变现状。

3.3 改善我国的金融环境

外部的环境不管是对企业的未来规划,还是对自身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影响,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的加强沟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与矛盾,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还有就是放宽对企业、金融机构的控制力度,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才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相应的改革。最后就是要谋求好的发展,必须提升自己信用等级,经济贸易是建立在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彼此相互了解不用做一些隐性的动作,充分的考虑到了共同发展。

4 结语

不管面对怎样的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的彼此合作与整合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彼此的信息公开应该做到公开化、平等化。在信息化的今天,要打好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旗帜,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加强自身的建设,反过来又积极的促进共同发展。规避经济危机不只是自己的事情,要与整个国际世界接轨,这样才能了解各自的走向,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谢家智.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结合形成互联网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虚拟的线上交易,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交互连接,通过现实的网络手段而形成的虚拟金融市场。虚拟金融交易也包括金融活动以及金融服务等一切与金融有关的业务,这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延展性活动。互联网的特性不仅具有虚拟性,全球性也是他所具备的,还属于高科技技术性活动,属于高科技风险,由此带来的监管难度大,所以应加强监管力度。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多样化,金融市场体系的庞大性,我国金融市场与现实信贷平台进行了合作,开展了“网络贷”,“e信通”等多种信用度有保障、信誉良好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其中,中国建设银行建立的电子交易平台,则是现实信贷与互联网信贷交易成功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方式不仅具有群众性,还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成本。由此给第三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使开发方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1.互联网金融存在的特殊风险

1.1金融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服务方没有与第三方达成好双方协议要求,或是没有按照规定履行双方条约,从而导致第三方利益受损,这样一来,双方利益均受到损害,信誉也遭受损失。信誉风险导致的消极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导致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长期受损。有长期性的利益受损,必然有长期性的利益收益。可见,信誉保证是相互的,同时也是利益长期受益的必要保证。

1.2金融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的定义来源,是根据网络上的金融立法各方面初步制定从而导致很多漏洞存在交易风险而设定的。但由于大多数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刚起步,法律体系法律规章制度尚待完善。这与BIS息息相关,进入BIS后,在陷入权利与义务的法律的风险时,能够分清这些纠纷,增加整个网络金融的交易链,从而增加交易金额,获取相应利润。

1.3金融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共同完成的工作,由此得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风险不可小觑。计算机病毒在当今可谓是普遍性的多种方式传播,其中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同时,计算机若遭遇某些病毒,整个系统面临瘫痪的风险是对计算机数据致命的。首先,计算机加密系统存在漏洞。其次,把病毒扩散性的影响较大。其中,病毒性的扩散是破坏力极大的。

1.4金融市场选择风险

一杯水放在沙漠里是珍贵稀有的,放在大海里却是微不足道的。同样,将金融市场的主体放置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对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对金融本体的肯定,也是对市场选择对错的肯定。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虚拟性的网络交易,存在互不信任的思想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规避的缺点。实际选择金融交易业务的时候,客户会有诸多不放心且不确定性,这对开发方是不利的,这同样也导致了选择客户时的狭小选择性。互联网金融市场从而就直接遭受到了收益上的损失。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深化改革以后,提出了全面深化的战略路线。在这个背景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给如何管理并加以防范风险踢出来更高的要求。

2.1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一是加强互联网线上的安全防护网,网络环境亟待改善。网站与网站之间的防护网是门户网站之间的大门,大门的保险措施则需要做好安保工作,防病毒攻击措施的完善与切实落实,才能使安防工作到位。

二是自主研发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若能自主研发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信息以及安全密匙的操控能力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也具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安全防御能力也能够在自主研发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2.2健全互联网监督管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催生了诸多行业,如黑客盛行或是商业机密的买卖横行,权利同时也催生了暴利与暴利。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增强金融风险的内部控制,加强互联网之间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的人事监督管理机制。

2.3加强政府间的行政体系

政府是权利的领导者,同时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应对互联网金融业加以管理整顿,才能使之更加有效的发展,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加服务于人民。

结语: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朝阳产业,潜力巨大,具有不可小觑之势,在政府与金融业的共同努力之下,互联网金融才能在各行各业占有更加优势的地位,使未来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开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基于服务主体的互联网金融运营风险比较及监管思考[J].征信,2013,(12):10-14.

[2]周小娟.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 ,2013,(22):113-113.

[3]张晶.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4,(4):81-85.

金融风险防范研究第8篇

摘要: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而金融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金融创新已成为金融业共同关注的话题。但金融业在进行金融创新并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了金融风险。本文在分析金融创新产生原因的同时,对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同大家做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2.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除了对于传统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

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金融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面向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我们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主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保持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如果总是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模仿仿制,就会失去先机、受制于人,而且失去金融创新产品先期投放市场的巨大效益,造成亏损风险。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