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2 16:35:58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当下,协同创新成为整合多种资源、提高创新成效的重要途径。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不仅是大学适应时展要求的社会责任,也是推动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又一次挑战与机遇。[1]开展协同创新是加快高校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是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是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打破行业、地域和部门界限,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活动组织能力;通过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从而实现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协同创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创新效果,实现重大突破,满足重大需求。[2]从高校外部创新主体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形式包括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国际教育科研机构等之间开展协同创新。从高校内部创新主体分析,高校协同创新也包括高校内部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从协同创新的结合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包括协同科研、协同生产、协同育人、协同服务等。从“人”这一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分析,高校协同创新也指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以及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3]

概而言之,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高校实施协同创新应以“开放、集成、高效”为目标,引导创新元素汇集整合,突破高校内部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教育、科技、信息、资本、人才、市场等创新资源的活力。

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

(一)协同创新功能的多层性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多功能的复合体。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其基本职能,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充分利用高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优势,与社会各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高校也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具有特殊的学科群优势。高校不仅能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为政府关心关注的社会问题开展合作研究;高校不仅能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也可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高校不仅能与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科研,也可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可见,高校协同创新的功能具有多层性。

(二)协同创新主体的多元性

协同创新改变传统的一元和二元创新模式,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构建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政、产、学、研、用”多主体间协同的创新模式,在时空上呈现出网状型、立体化架构。此外,协同创新的要素既包括“人”这一核心要素,也涵盖资本、信息、技术、制度、组织、管理等若干支撑要素,是多元要素的整合与集成。因此,从协同创新的要素主体分析,也具有多元性特征。

(三)协同创新机制的灵活性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与境外高等学校交流与合作、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等方面具有办学自。高校可以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境外高校等协同主体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培养、合作科研、合作生产、提供决策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高校职能的多样性和办学主体的自主性,为高校与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协同发展历程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养鸡业和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自1992年,华南农业大学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温氏集团开展校企合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7年,温氏集团兴起养猪业,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为其提供猪病防治技术服务。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先后成立“养猪股份公司”和“大华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02年,共同组建“广东温氏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06年,双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华南农业大学为温氏集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合作领域涉及畜牧、兽药、加工、信息、金融管理等,实现由单一学院、单一学科向多学院、多学科融合;2011年,双方签订了第二期全面合作协议,并组建“温氏班”。2013年,联合成功申报“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部级研发平台。

五、校企协同创新的思考

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为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引发了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一)校企协同创新应成为高校重要的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由初期向中后期过渡。[8]新的发展阶段必然迎来大学理念的创新。[9]正确的发展理念对高校改革与发展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当的发展定位,高校则难以办出特色与水平。当下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社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急迫。高校是输出知识、技术和人才的重要载体,并不断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推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与融合更加频繁,资源配置的广度与深度更加突出。然而,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不对接、高校办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不融合、高校内部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协调,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担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高校,应摒弃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积极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社会大潮,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人才培养融入行业、融入市场、融入社会。

(二)校企协同创新应建立双方共赢机制

建立合作双赢的体制机制是校企协同创新持续有效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重点与难点。据调查,企业认为影响他们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最重要因素是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企业最关注的是经济收益,特别是直接的经济效益。[10]就企业而言,招聘到能够直接上岗的各类专业人才,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是其合作的主要出发点。

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不论差别有多大,所有参与主体都应从中获益,都应是协同创新的赢家。[11]高校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是两个创新主体间的联合,是付出与收益的双向过程。只收益没有付出,协同则无法双赢,难以实现协同创新的常态化与持续化;没有企业所需的优势资源,企业也无意与学校协同。简言之,没有合作共赢,难以有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双方的共同利益。为此,校企协同创新双方应找准契合点,将双方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建立合作双赢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

(三)校企协同创新应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办教育,教育则成无源之水;简单地依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无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高校则成无本之木。[12]高校实施校企协同创新应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的大战略,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彰显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促进良性发展。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与经济社会的关联度日益加大,校企协同创新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地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同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中,高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得到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校企协同创新应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

由于体制机制障碍,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自成体系,彼此间协同融合度不高,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校企协同创新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涉及不同主体、不同部门,需要协调校内外多重关系,整合多种资源,平衡多方利益诉求,打破各种体制机制壁垒。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人、财、物和制度体系的聚集、融合与协同难以实现。高校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应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有力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校内各种创新资源,解决协同创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1-5.

[2]张正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0-21.

[3]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4]顾金峰,程培.校企合作失灵:原因与矫正措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3(3):58-63.

[5]张欣韵.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2):84-87.

[6]申书兴,武艳艳.农业院校实践教学路线图的设计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3(7):7-9.

[7]潘懋元.从“回归大学的根本”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4):1-2.

[8]别敦荣.谋划世纪中叶发展愿景的战略举措――《高教30条》精神解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5-7.

[9]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10]吴御生.高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6):74-76.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摘?要: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行为、群体行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能够形成在概念、理论、方法上的交叉与互补,继而能够产生综合、横向和交叉等协同效应。促使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发生横向协同效应,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发生交叉协同效应,有助于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协同效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39—04

一、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

建设的内涵及发展现状??(一) 普通高校学科及国防教育学科的涵义???? “学科”在英语中称为“discipline”,其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处罚、锻炼效果、规章制度、约束以及熏陶等等。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该词源于拉丁语的动词“学习”(discere)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名词“学习者”(discipulus),后来人们通常把一门知识或一个特定的研究范围称为一门“discipline”。可见,学科的最初含义与“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学科也是对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归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伯顿·R·克拉克所指出的:“学科明显是一种联合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高等院校中的学科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它是以知识分割为依据对人才实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学科是在普通高校中通过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实施综合教育的知识体系。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国防技能教育。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安全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利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国防教育的核心”。????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其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教授和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多科型工业大学及文理科型的综合大学的校长们,为了克服原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科结构的弊端,率先对我国高校的学科结构与设置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改革实践,并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到“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自此以后,有关以学科建设问题为主旨的讨论在学界营造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当前,学科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指高校作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防教育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手段促进国防教育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有两个方面:调整国防教育学科结构和提高国防教育学科水平。????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从“七五”时期起步,到“九五”期间已经初见雏形。党和政府对高校国防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从1985年开始,按照新《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三总部等八部委文件精神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以来,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关国防教育的法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成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统编了教材,规范了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也应看到,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所授知识大多是“点多面广”,缺乏系统性;国防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流和融合较少;作为构成国防教育课程的两个模块,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大多是“各自为战”,两部分的教学知识点未能做到协调互补。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

建设的协同效应研究??(一) 协同及协同效应???? “协同”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在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通过对物理学上诸多客观系统进行大量研究,发现在任何系统发展演化中,各子系统之间均存在依靠有调节、有目的的“自组织”过程,使千差万别的子系统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于是,在《协同学》一书中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与特征。???? 在哈肯看来,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之间会产生协同效应而提高整体功能,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协同侧重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者各个部门、各个功能块在同一时刻具有相似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产生关联运动,进而出现新的结构与功能。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关联、相互合作,从而使各要素间形成拉动效应,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 (二)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协同效应及类型????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协同效应包括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横向协同效应以及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的交叉协同效应。????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横向协同,就是指在协同学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国防教育独特的功能,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协调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国防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国防教育的结构要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要素(系统结构)具有的共同性,是二者发生协同效应的纽带和桥梁。国防教育现状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要求的差异性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找到了突破口。????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部的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之间的交叉协同,是指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间发生知识迁移,即撇开二者现象、过程的具体特性,用抽象的方法研究二者共同的运动规律,把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拥有的共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融会在一起,产生许多新知识,优化整体的国防教育学科格局,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方式能使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或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军事技能的认知水平,从而使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者协调互补,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工作。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 三大教育系统 协同教育 网络平台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教育环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言传身教般的家庭教育、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一种由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组成的新型教育系统逐渐成型——协同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使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从而形成合力,已经被纳入了致力于协同教育的研究人员的课题中。其中,网络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最为普遍的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但是,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网络功能性不全、协同要素缺失(社会教育系统被忽略)、平台稳定性不好等问题困扰着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导致已有的平台效果并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水平。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纷纷投入到新型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中。

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相关调研,首先在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相关成员中进行走访调查、网上问卷调查等,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网站搭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为搭建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作铺垫,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作前期的准备,从而运用协同教育的理念促进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全面成长。

1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理论基础及需求概述

1.1理论基础

1996年,刘纯娇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协同教育”的概念,她认为协同教育是将协同学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但是她只探索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系统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的关系。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教育系统是由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和社会教育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教师不能独自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智力、个性、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技能和养成一定的态度需要社会公民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提供帮助(Dodd & Konzal,2002,p27)。

南国农教授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指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在这篇论文中,南教授特别指出,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尤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三位一体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他的介绍,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搭建先进的平台”。在黄立新的《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一文中,他也指出:协同教育平台是关系着协同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协同教育平台的工程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协同教育网站,这和本文所研究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正相契合。

1.2需求概述

在网络与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相比于传统的家校协同方式(如短信、家长会、家访等),网络平台具有信息时代明显的优势。如图1所示,在网络平台中,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某一个学生与其家长相互交流讨论而避开了原来群发短信时的不便性,并且社会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作用(如:专门开辟的社会教育专栏,提供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为协同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形式,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联系变得紧密而有序、有效。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研究是时势所趋。

近年来,有关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发展迅速,网站平台多达几百个,如:“阳光通协同教育平台”、协同教育门户网等,有一些一线教师利用非专业的平台:如QQ群,博客空间等。它们为当今的协同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问卷、访谈调查反馈的信息与数据,现今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现状为:

(1)家庭、学校常规联系基本满足。家长可以借助协同教育门户网等了解孩子的学习课程进度等。

(2)与社会教育系统的协同缺失。在笔者所调查的平台中基本不涉及社会教育系统,协同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系统不能完全实现。

(3)平台稳定性低、特色功能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存在访问不稳定的问题,而且其协同功能仅限在资料交流、信息交流等,特色性不强。

2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用户分析

调查与分析平台用户,了解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可能的服务对象和需求,规划与设计符合目标用户群的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功能和服务,吸引他们对网站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成功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

2.1 中小学生是平台服务的中心

在三方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无论是哪一方都是围绕中小学生进行的。我们在规划平台之初,就应该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作为平台各项功能建立的出发点,如学生年级的分类、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成长相关点等,这些都是平台中各栏目所建立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教师是平台服务的主导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是主导用户,平台中的功能与栏目应该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适应,如应满足教师上传教育资料、回答教育问题、与家长相互沟通等需求。

2.3 家庭家长是平台服务的重心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智慧启迪、人格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三大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基地就是家庭,通过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与学校、社会联系、合作,从而形成协同教育。

2.4 社会教育是平台服务的延展

社会教育通过环境熏陶、社会活动和大众媒体宣传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提供机会。通过实行教育改革,开展社会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协同学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同步、协调、互补,协同一致有序;否则,产生无序。中小学生作为中心,以平台为技术基础,将家长、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沟通联系,使之汇集力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形成合力,达到有序状态,更达到1+1+1>3的教育效果。

3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1总体目标

3.1.1界面美观,操作简单

由于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用户多为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普通成员,美观大方的界面就是平台吸引用户的一大特色。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如阳光通协同教育网,就以其良好的界面设计吸引了较多的访问者。对于常常和中小学生打交道的用户来说,平台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出学生风貌的图像与色彩,如鲜明欢快的色调、可爱大方的图片和文字效果等。此外,简单的操作界面也十分需要,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除去工作,他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简单的点击就可以完成交流与提高,那么平台的功效就更容易实现了。

3.1.2三大教育系统功能齐全

在以往的平台中常常忽略了社会教育系统的作用,在本文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各功能模块的选择既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必须加上社会教育系统。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也已经广泛地被人们所承认。大众传媒、社区文化、博物馆、少年宫等社会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3.1.3三大教育系统联系紧密

有些平台,虽然把各个系统的功能需求都放入了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之中,但是模块自成一体,在无形中将它们割裂了开来。本文所描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为避免这一缺点,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论坛、博客、微博等,将三大教育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达到形成合力。

3.1.4特色突出、分级管理

在实现了三大教育系统合力的同时,更不应该丢失每个教育系统各自的特色,如家庭教育的基础性、示范性,学校教育的规范性、专业性,社会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等。这些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此外,为了实现稳定的网络平台,可以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赋予系统管理员、教师、家长、访客等不同身份不同权限,达到分级管理,简明数据库的目的。

3.2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本文中笔者借用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即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先提取出了总体的几个模块:家庭教育模块、学校教育模块、社会教育模块和交互模块。如图2平台功能模块概况。其中,模块的划分只是方便对平台进行分级管理,使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在实际的网页界面上,不同的栏目可以根据界面设计的不同要求作出排版。

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笔者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层次方框图,通过不断的对模块进行细化,达到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齐全、分级管理、结构合理的总体目标。

3.2.1家庭教育模块

笔者将此模块分为:家长个人空间、学生家庭表现、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留言评论四个版块。

如图3家庭教育模块所示,在进入这些版块之前,家长首先应注册登录,以家长的身份进入后,就可以访问这四个版块下的各个栏目。家长在个人空间中添加个人信息、撰写教育日志,在学生家庭表现中记录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体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在家庭教育知识中学习各阶段的教育知识,同时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体现示范性。

3.2.2学校教育模块

如图4学校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分为:教师个人空间、学生在校表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留言评论四个版块。教师首先注册登录,可以添加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展示学生在校情况,包括思想、学习等,还可以将其用图片、视频、学生作品等展示出来。为体现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在教育教学资源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添加各个阶段的教育知识,为访客提供专业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3.2.3社会教育模块

如图5社会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与前两个版块类似,但为了体现社会教育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版块改成了最新教育动态,包含教育新闻、协同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活动通知(如:大众传媒、社区、少年宫等的教育活动安排)。

而在教育知识一栏中,分为小学、中学教育和家长、教师培训,既提供社会教育资源,也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3.2.4交互模块

如图6交互模块所示,这一模块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其他三大模块的联系和沟通。无论什么类型的访客,登陆后,可以在教育知识问答版块中提问不同阶段的问题,可以涉及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甚至是休闲方面。而且本平台交互的另一特色就是集成了各协同教育交流平台,包括论坛讨论、博客讨论、微博交流,或是其它交流平台,它们都可以以本平台作为跳板进入个人所喜爱的讨论专区,运用便捷的讨论方式,交流教育经验,传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水平。

4总结与反思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连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架构一个良好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鲁丽岚.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2]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第12卷第5期),2006,10:9-10.

[3]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总第188期),2008,12:23.

[4] 彭轩雁. 基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8,8:62.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家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70-03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对做好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建立家校协同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1.社会环境的因素。我国社会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快速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各类不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当下传统的网络时代正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他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接收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大,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协同支持。

2.家庭教育的因素。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完全有能力独立面对成长中的各类问题,就忙于自己的各种事务,对孩子精神上关心甚少。而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并没有离开过家里独自生活,尽管他们的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心理年龄并未成熟。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了学习困难、心理障碍、情感迷失等问题,一方面跟其自身和校内外环境有关,更多的是从小到大的家庭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这个时候,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与家庭充分沟通,才能协同找到问题根源,将问题有效解决。

3.高校工作的因素。高校生源地广泛,与中小学的划片区管理不同,学生几乎来自全国各地,家长与学生、学校的沟通联系不能像以前面对面的方便。

二、建立“沟通―反馈―协同”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沟通是家校协同的初级阶段,以学生为主体,起信息传递作用;反馈是第二阶段,起到理解共识的作用,协同是目标,形成家校的育人的合力。

1.建立家校协同信息库。建立家校协同信息库,是学校了解学生家庭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要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

建立有效的家校协同信息库最合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新生开学初。学校可以制作新生家庭信息登记表,由家长或学生在第一时间进行填写(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家庭住址、家庭联系电话、父母姓名、父母工作单位、父母联系电话、QQ、邮箱、家庭收入等)。此后将登记表信息编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在每一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都要作好记录,在信息库中登记,以便查看。

2.利用电话、短信、书信互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应经常跟家长电话、短信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出现违规违纪、产生异常生理心理动向、成绩出现较大滑坡、迷恋网络、因事请假离校等情况时,都应立即电话提醒家长和确认事实。重大节假日、寒暑假期间,视情形可进行电话或短信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动态,及时给予提醒、指导。

书信是家校沟通较为方便的形式。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书信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成长成才计划家校协同活动”。在新生报到时,学院以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将学生入学家长要注意的事项;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方式等写在信上,发给每位家长。到每学期末将学生现阶段的成绩、奖惩等信息,填在一张大学生成长成才计划表上,并通过班主任召开班会的形式,结合实际情况为每位同学制定下学期的目标计划,并将计划写在表上,班主任再签上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利用放假将表带给家长,家长看过后签署意见,返校时再带回。通过此活动,家长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情况。另外,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方向有何建议或要求,也可向学校提出;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都能及时反馈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及时处理。

3.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十分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但高校召开家长会存在着较大的实际困难。高校家长会因受地域的限制,不能经常或大规模的召开。一般在新生入学和毕业典礼两个时机可以召开家长会。在新生报到时,由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组织参与,与家长共同探讨新生入学后的种种问题,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出国交流项目、贫困生帮扶政策、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等,这对于新生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利的。在毕业典礼时召开家长会,邀请一部分毕业生家长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在典礼结束后,与家长及时沟通毕业生就业去向等问题,请家长提一些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对毕业生安全有序顺利离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以后做就业统计及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组织专门的家校合作调研,或利用在外面专业实践的时候,组织地区性范围的家长会。

4.进行家访活动。有三类学生家庭是特别有进行家访必要的。一类是针对于优秀学生的家庭,主要是和家长探讨何种模式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家庭对于学校在培养人才上的需求;第二类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此类家庭家长在以往的家校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不愿主动参与到家校协同中来。家访主要为了帮助此类学生改善学习条件,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第三类是特殊群体家庭。如单亲子女、孤儿、心理上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的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家庭。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行为模式和实际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合适的教育方式。

5.建立网络沟通平台。现代媒体技术发展快速,网络平台的沟通成为一种高效、便利、快速的方式。常见的网络交流联系方式有QQ、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所带学生班级的一些信息,包括班级建设、学生活动照片、教育经验等,家长在浏览信息后可及时回帖给予反馈和建议,形成网络互动交流。

第二可以建立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将一些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大学生们现在关心的一些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等,发到群里,供家长们获取信息和讨论,学校和家庭双方互通信息。

第三学校可以在学校网设立主页,此主页将大学生家庭教育较成功的案例放在网页上,供老师和家长共同学习,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用来公布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获奖、受处罚等。在新生刚来报到时,就将学校网页地址、用户名和密码告知家长。并在主页上公布相关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邮箱,以便反馈问题和建议。

第四开辟“家校微博”和“家校人人网”主页。现在“90后”大学生常用微博和“人人网”两种网络平台来表达心声,很多学生家长也喜欢上网发表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及意见。因此,高校家校协同在此领域中不能缺位,高校开通家校微博和家校人人网主页,构建家长、教师、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积极鼓励家校互动,从而解决传统家校合作中过于单向性的问题。利用微博构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实现“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能记录共同体成长的历程,从而推动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构建。

三、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时,要想达到良好的目标,需具备两个条件。

1.沟通平等,互相尊重的条件。在家校协同教育模式中,学校和家庭的目标是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忽视家庭的主体性,更不能认为家长是高等教育的外行,只能处于接受信息的地位,这种缺乏沟通的合作,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等,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家校之间的对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认识到不同的家长在思想、背景和教育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尊重每一位家长,真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每一项意见或建议。当然,作为家长,也应了解高校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认同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认同高校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惩戒手段。家庭和学校沟通平等,互相尊重是构建协同教育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2.目标一致,长期协同。高校和家庭的目标通俗来讲就是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健康成长成才,毕业后能够成就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家校协同模式的周期少则三年,多则七年到八年。家校协同应当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在教育过程中许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双方应齐抓共管,循序渐进,通过协同的深化与改进慢慢地达到预期效果。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资源,发挥各方面积极的因素,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秀英,罗毅.论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新机制的构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2]韦海梅,王红玉.校园网中家校合作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

[3]李跃进.高校辅导员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近年来,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的实践逐步升温,究其背后动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在新课改的推进中遇到很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并无现实经验或者直接理论做支持借鉴,因此学校和地方教育局希望请大学来给予支持和指导。二是大学自身功能转型的需求。目前大学除却教学、研究的职能之外,其社会服务功能越发彰显,特别是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下,教育学科等这类更偏重应用性,且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走出象牙塔,走向学校的动机更强。三是教师教育的变革。这一动因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就可见端倪,而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走向灵活开放的新局面,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趋势越加明显,也进一步促成大学和学校在共建教师教育的大背景下走到了一起[1]。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动因,包括:大学教师个人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学校领导寻求发展改进的新平台等等。

与之相应的,是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李宋昊等人基于对国内学者研究的综述梳理目前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一、关于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内涵与意义的研究;二、关于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的原则及双方关系的研究;三、关于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模式及收获的研究;四、关于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中遭遇障碍及突围路径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对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相关议题取得一定的共识,包括:U-S合作作为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诉求、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内涵、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应遵守平等对话和互补互益的合作原则、合作中存在的大学权威下学校失语和文化冲突下“协同合伙”的掣肘阻碍[2][3]。不过从当前各地的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的实际来看,不少合作项目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和参与[4]。从“点对点”到“点对面”再到“点对区域”,这种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的趋势恰恰反映了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介入渐强的态势,而这种趋势又与目前我国所处的转型时期对“强政府”的需求不无联系[5]。因此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已经初见雏形,但其中的运作机制和深层结构尚未成型,尚未出现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正是在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走向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的背景下,重庆江北APEx实验区项目应运而生。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决定着它要承担西部教育开拓者和先行者的模范使命。因此重庆教育一直是在城乡差异明显、教育投入不足的大背景中不断摸索着适合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独特路径,其教育改革成功经验在整个西部地区都有广泛推广的价值。而江北作为重庆市新兴城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的背景下,教育均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这些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江北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重庆市教委和江北区政府在系统调研和反思思考之后,把改革重点放在“教师教育”上,一方面考虑到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江北区实际存在的“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办学水平亟待提高”的现实难题,希望以教师教育体制创新带动教师队伍质量的整体提高,通过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和高质量。为此,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江北区人民政府协同共建“重庆江北APEx实验区”,旨在通过教师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打造一支优质教师队伍。

二、大学―区域伙伴协作的模型建构

Goodlad对于伙伴协作的分析中,首先指出它应是一个共生关系(symbiotic)[6]。后续研究也逐步揭示出伙伴协作的一系列特征,包括:协作参与方来自不同机构,在结构和文化上有差异;各方有共同目标,力图解决共同的问题;各方取长补短、互利互助;各方需要不同,协作能满足各自需要;要求分享的决策和责任,成员自愿参与、地位平等;协作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7]。因此在策划重庆江北APEx实验区过程中,项目组力图在已有实践和相关理论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大学-区域合作模型,其中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多元机构参与。在整个APEx实验区建设中,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委和江北区政府形成三方合力,将高校学者专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和民间团体等多方力量整合在一起,参与各方在协作中承担不同角色,实现优势互补。

二是共同愿景构建。大学和区域伙伴协作要形成共同愿景,以引领参与各方。在APEx实验区建设中,各方主要通过多轮对话以及大学方到重庆实地调研来实现愿景共建,在这一过程中,各方对伙伴协作的目标“以模式创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支持教育改革”达成共识。由于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中,大学作为项目策划人,要主动对接区域需求,更要服务区域需求,因此在共同愿景构建中大学要主动靠近区域的教育现实和期待。所以大学人员在实地调查中分别访谈重庆市教委领导、区政府领导、区教育局领导、区教师进修学院领导、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多方人员,并参与区教研活动、区学校自发组织的“七校联盟”联合教研、校本教研等多个活动,获得参与方对协作的期待和需求,进而不断厘清自身的角色,最终认同这一共同愿景。

三是分享决策领导。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中各方之间是平等参与的关系,这必然要求在协作具体运作中分享决策与领导。为此,APEx实验区建立独立管理委员会,各方派出一名代表参与其中,负责实验区重大事项的决策,以管理委员会会议或联席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子项目组都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委员会,相关行动决策都会进行会商,逐渐建立起“调研-提案-协商-决策-实施”的决策分享机制。

四是多级协作平台。由于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参与方的多样性,因此在协作平台上也呈现多层级的特点。在大学-区域协作的主平台上,主要负责整体项目的规划、推进和评估,并建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实体机构来具体负责;在区域内协作平台上,主要由北师大的专家团队与教研员依托区教研活动来建设,并建立“教师研修集群建设”项目来具体落实;在跨校协作平台,主要依托区域内学校自发建设的“七校联盟”“九校联盟”来开展工作;在校本协作平台上,则依托校本教研活动来展开,并由北师大的专家团队入校参与和指导;在个体协作平台上,则依托“名师工作坊”项目实现大学专家与当地名师对接,并建立名师共同体,实现个体间的协作。

三、大学―区域伙伴协作的路径突破

在大学-区域伙伴协作的具体路径上,目前APEx实验区仍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既强调理论引领下的改革探索,做好顶层设计,也关注实践一线的创新动力和“摸着石头过河”;既强调覆盖整个江北区所有中小学及一线教师,实现“整体推进”,也关注改革深水区,力求在试点学校和骨干教师上“重点突破”。

在顶层设计与创新驱动的整合上,整个实验区在对江北区教育现状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江北区教师队伍中新入职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未来教育家等不同层次,开发出名师工作坊建设、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集群建设、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开发等四个项目,且兼顾教师群体建设与教师个体发展,从而实现对江北教师队伍的全面辐射。与此同时,在项目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又强调计划性与变化性的统一,项目组可以根据成员的参与反馈和过程评价,及时修正计划。尤其强调吸纳区域参与人员的建议,让顶层计划与教研员、校长、教师更加贴近,突出“创新动力在实践”的理念。

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整合上,很多前人研究都指出,伙伴协作不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活动,其还涵盖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其中包含各方的政治角力和文化互动。因此整个实验区建设强调调查研究、政策借力、行动主导、措施配套、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齐头并进,而不只偏重于具体的行动和技术层次的改变。所以在实验区设计之初,各方都非常重视项目的建设理念及其文化标识体系的构建,并专门设计了APEx的概念和实验区的区徽,以体现该实验区追求培育卓越教育者,支持其达到巅峰的核心理念。与此同时,考虑到各方参与的人力、资源有限,实验区更强调在重点领域的专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集中力量进行项目攻坚。所以在实验区建设的第一年,就把建设重点放在名师培养和集群建设上,以18位名师、七校联盟教研及英语、体育学科为突破口开展活动。

四、结语

Trubowitz谈到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关系的发展时,认为其可分为八个阶段:(1)敌意与怀疑;(2)缺乏信任;(3)休战阶段;(4)混和接受;(5)接受;(6)收缩;(7)重生;(8)持续进展[8]。国内研究者也发现,在大学、学校和政府的三方协作中,会经历“政府推手”“学校意识觉醒”和“三方对话协作”的三个阶段[9]。可见无论是US合作还是UGS合作,协作关系的发展是在历经复杂的过程中,即便有全盘的顶层设计,依然无法完全避免过程中的弯路、回头路。而在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中,由于参与方更多,其协作关系的复杂回路预示着其发展过程的艰辛程度之高,因此参与各方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好相关应急预案,从而能够针对过程中突发问题和紧急事件做出及时回应。

而作为大学方面,更要对协作关系建设的复杂性有清醒认识,特别要关注“指导和参与”的平衡:一方面要摆脱高大上的专家姿态,主动对接区域地气,尊重其他各方的主体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要意识到自身对改革的抗拒性,因为专家在权威惯性下更容易抗拒对自己的改变。因此,再回到“同生共长”的伙伴协作本质,大学与区域伙伴协作中参与各方共同面对着区域教育情境的种种不确定性、复杂性,因此各方都是在协作中实现共同成长,从而共同构建一个不断创新的教育生态。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首批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重庆江北‘APEx’实验区:优质教师队伍培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景斌.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8(3):84-89.

[2]李宋昊,肖正德.国内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研究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5):64-6.

[3]滕明兰.从“协同合伙”走向“共同发展”――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2).

[4]杨朝晖.“U-S”伙伴合作关系问题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8-82.

[5]韩兆柱,黄钦,韩娜.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刍议[J].学校论坛,2007(9).

[6]Goodlad, J. I.Reconstructing School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Educators:The Partnership Concept[Z].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5.

[7]Shive, R. J.School and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Meeting Common Needs[J].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1984,32(3):119-122.

[8]Trubowitz, S.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ˉcollege Collabor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6,43(5):18-21.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目前,由于我国各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办学特点和办学传统的不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保障等多个方面存在多样性。

1.一级管理模式。研究生人数在1000人左右规模的高校,多数采取对全校研究生集中管理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管理机构学院化。一般会独立成立研究生学院,同时成立研究生党委,比照其他各二级学院的建制与功能,统一负责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日常管理。第二,研究生特征多样化。全校的研究生不论培养类别、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全部在研究生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第三,思想教育同步化。由研究生党委统一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管理,活动比较好统一开展。第四,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学校根据研究生人数和规模,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其辅导员身份、待遇、任务以及职业发展方向非常清晰。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打破各专业和学院之间的界限,方便研究生党委全面掌控研究生的思想状况,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党团建设、班级管理,以及和研究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内容,集合程度高,易于管理。其缺点主要体现在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仅依靠研究生党委的负责人和少数几个专职辅导员,很难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同时,由于与研究生学科方向关系松散,与学科、导师分离,不利于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也不利于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交流与沟通。

2.二级管理模式。当前,随着国家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开始将全校研究生按照学科方向,比照本专科生管理模式,分别归属到各相关学院进行管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管理模式。在学校设立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院系具体执行对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由于不同高校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人数中的比例差别较大,加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与特点不一样,这种二级管理模式也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独立建制管理。多数研究生规模与本科生规模达到1:1左右的高校,都单独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独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由于研究生规模较大,一般各学院还会单独设置一个党委副书记专门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比例配备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二是与学工部门合署办公。研究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万人以下的高校,大多数采用了合署办公的管理形式。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合署办公的管理机构设置,一般在学生工作部下设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门,配备专门的处级管理干部和专职辅导员。各学院明确党委副书记肩负全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本专科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有同等责任。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各学院辅导员由党委学工部统筹选拔、招聘分配,辅导员接受学工部的统一领导、培训、调配。三是与研究生院合署办公。部分高校成立了与研究生院合署办公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门,并单独设置有独立的处级、科级管理岗位。一般情况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都兼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或副院长,合署办公体制下工作人员也往往存在多岗多责情况。在这种模式下,党委副书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责,容易出现推诿或弱化的现象。各学院辅导员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单独管理、单独选拔,但由于研究生人数规模不大,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往往配备不齐整,多数由教学秘书、党委秘书、科研秘书来兼任。还有一些高校只是在研究生院内明确一位处级干部分管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对应在各学院则设立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只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日常教育行为进行管理,研究生的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全部由各学院党团组织负责。无论是独立建制管理还是合署办公的二级管理形式,在突出学院学科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协同来促进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了明显优势。但是在突出了学科差异性与针对性的同时,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融合性被削弱,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受学院、学科不同的局限,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规模处于中等水平的高校,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配备不够,研究生分布过于分散,党团组织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很难集中开展,容易出现主体缺位现象。

二、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管理机制

当前的各种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优劣,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应坚持“以研究生为本”,尊重研究生的个性特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需要,服务研究生的自身发展,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协同机制。通过协同交融,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切实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1.管理体制协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模式。学校成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统一部署、集中检查、同步考核。学院成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分任副组长,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以及研究生代表任成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性质和类别不同,分别开展工作。如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评分标准及等次考评由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负责,多征求导师意见;评定的宣传、组织、申报、公示等程序事宜则由党委副书记负主责,多听取学生的需求意见;学院党委书记主要负责全局把握与统筹协调,从而确保工作运行顺畅、科学高效、成果显著。

2.培养教育协同。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素质的提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加强专业实践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形式,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有机结合,有利于把思想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本硕发展协同。通过科技创新、党建、专业引导等途径实现本科和研究生的传承与帮扶。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协同平台,共同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补充导师的科学研究助手。创新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研究生、本专科生按照专业纵向建设学生党支部,在专业引导、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间的朋辈效应,培养研究生自我示范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4.管理队伍协同。通过指定考核体系及工作职责划分,实现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协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负有首要责任,肩负着帮助研究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者,同样担负着引导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应建立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其工作联系与沟通,把握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5.外部环境协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培养与教育,更需要形成学校与家庭协同的共同育人模式。政府、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拓展研究生社会实践途径,加快研究生科研成果孵化,增强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家庭也肩负着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责任,可以成立研究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们直接参与研究生切身利益、基本权益等方面事项的决策与监督。

三、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协同的保障要素

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管理体制、培养教育、本硕发展、管理队伍、外部环境”相互协同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从组织、队伍、经费和制度方面建立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落实组织保障。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军,研究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及政治信仰直接影响到国家接班人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繁荣。切实提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工作的重要保障。党和国家应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调查与研究,切实推进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高校党委应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中心工作,统一部署和检查;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应做到恪尽职守,协同管理。

2.创新培养机制,落实队伍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建设,创新研究生辅导员培养机制,是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重要保障。一要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待遇。只有待遇得到了一定保证,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中。二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发展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既能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也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职业发展。三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尽己所能,发挥自身优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四要创新队伍建设模式。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情况的不同,实现灵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兼职配合模式,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3.加强管理协调,落实经费保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费保障,对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要统筹国家经费的使用。当前,国家正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幅度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经费以及奖助标准。要充分用好国家政策,统筹国家、省市的各方资金,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并将其有效运用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二要完善学校经费预算制度,优先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经费支持。三要成立校德育发展基金,向合作企业、优秀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募捐,拓宽经费来源。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微博;协同教育;家校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19-02

引言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家校协同”教育得到普遍关注。2006年南国农先生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把协同教育定义为[1]: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而家校协同又是协同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育将成为信息化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新型媒体微博的诞生,为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不限时空的新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微博的应用特点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原型为Twitter,是一种新型的Web2.0互联网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网页客户端等利用这个平台实现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信息的传送、分享和下载,将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微缩成一句话或者一张图片,发到新浪微博上,和朋友分享。传播内容限制在不超过140字(140字可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出现了长微博,长微博就是字数在10000字以内,这时将文字转换为图片),可以添加表情、图片、视频音乐等,并可以添加需要关注的人,即时看到他(她)的信息。引用陈永东教授的观点[3]:微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字 “短、平、快、碎、即、开”。

二、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优势

微博能解决如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家校交流通道不畅通、学生的特殊指导不能兼顾等弊端。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微博优于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模式

微博能解决传统家校协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说:家长可能会因为事务忙碌不能到场,而且家长会一般是安排在学期前和学期末开展,其连续性差,交流不充分,教师不能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并且如果没得到学生的允许就对家长进行电话采访或家访,会对学生的个人隐私造成伤害。而且家访不能顾及到每位学生,同时,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家访都存在反感,对教师的敬意不断削减,认为教师是向父母打小报告,这样反倒会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反作用。对于这样的问题,通过微博教师可以每周末与家长们协商时间进行网上交流;相较于家访和电话等传统形式,教师可以从家长那获取到学生的近期生活情况,根据这些情况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信息。利用微博的形式,学生、家长可以同时参与,学生不仅得到知情权,也能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及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当然,微博的设置要求父母不以真实姓名命名,以防止其他与家长了解自己情况,造成心理压力。[4]

2.微博是优于其他家校协同教育的社会性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性的软件迅速走向教育领域。家校协同教育中一般用的通信技术主要有校讯通、博客、Q群、E-Mail、微信等。大部分校讯通都要向家长收月费,而微博的注册只需通过极少的时间和资源就可以申请到免费的个人微博。同时,微博是面向大众、操作简便、易学的交流平台,没有年龄和专业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信息。因此,利用微博来开展家校协同教育,对家长的信息技术水平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据《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有一半的博客用户因为没有空闲时间而放弃了对博客的更新。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琐事,教师也并没有太多时间去管理博客,家长也不能保证及时查看博客。而微博140字快速更新的方便快捷,能够支持手机发表,让微博实现随时随地更新。[5]微博比Q群及微信更具有组织性,比E-Mail内容形式更丰富些。

三、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考虑到需求情况、角色的分析、内容和功能模块的设计。

1.需求分析

家校协同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沟通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高[6],而合理利用微博,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2.角色分析

在利用微博进行家校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教师、学生则成为微博主要的角色。应该深入了解三者在微博中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微博教学设计。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微博的发起者和管理者,并充当着主持人的角色;家长充当的不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而且还是讨论者,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咨询;而学生则充当参与者的角色。

3.内容设计

利用微博完成家校协同教育,教师微博的内容不仅是作业的布置,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也不是仅仅是发表学生的成绩,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而应该以讨论或者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微博互动中来,既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功能设计

教师作为发起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微群。教师每天作业,也可以发表个人见闻,进一步让学生和家长增进对自己的了解。教师与学生、家长创建微群,可以针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微博,去了解学生的最近动态,可以私信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最重要的是,教师最好定期组织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家长以匿名的方式申请微博,可以发表关于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如果孩子能够加以关注,可以有效增进对父母的理解。而家长关注教师的微博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还能够对其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也可直接与之对话。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从第三者的立场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家长甚至可以关注其他家长的微博,与其他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学生以真实姓名申请微博,并加入教师创建的班级微群,不仅可以了解作业的布置情况,还可以发表心情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热点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同学讨论学习问题。还可以关注教师的微博,以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感。

5.善于运用混合型通道

仅仅运用微博这种单一的家校协同教育通道是很难达到效果的。以上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方式虽然在一些方面不及微博,但是由于微博只能在网络支持下运行,目前,很多高龄家长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计算机和手机运用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互动活动。微博毕竟是网络社会性软件,教师不能与家长面对面解决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教师也不能像家长会那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学生家庭真实情况,从而无法和家长沟通。所以,家校协同教育是离不开传统交流形式的。这就需要将传统家校协同通道与基于新型技术的通道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型通道,这样家校协同会更好地有效进行,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

四、总结

通过利用微博能够使家庭、学校互相沟通,紧密联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防止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带来的影响。并能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拓宽了家校协同教育的通道,更好地发挥家校协同的优势。但是,微博毕竟是刚开始在教育领域进行实践,目前,在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也处于开拓阶段,今后还需对家校协同设计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2]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2005.

[3] 王弘张.玩转微博:个人、企业、政府微博实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徐涛涛,盛礼萍.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