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校沟通的价值

家校沟通的价值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9 16:34:26

家校沟通的价值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树立;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内在地包含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价值的实现受到社会条件和个人主观条件的作用。中职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不仅自己对社会和自己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中职生的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和职业是互动的,俗话说,人各有志。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这个志向就是他的职业价值观的体现,职业价值观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是为了“收入高”“条件舒适”“个人有发展前途”“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名声好、社会地位好”“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等。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他对职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同时,不同的职业满足不同的价值需求,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才能对我们的就业差生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现代中职生的委曲价值观

1.自我主义。有的中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

2.拜金主义。有的中职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学校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中职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3.享乐主义。有的中职生认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现状。他们不专心学习,而是上网打游戏、聊天、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职生要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和满足个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学校应重点抓好价值思想教育建设。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鼓励学生把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

(二)强化与社会的沟通,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让成功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

(三)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现在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人生道路。

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核心就是要倡导团队意识,反对个人主义。团队意识并不抹杀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同时,没有卑微的职业,只有卑微的思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职生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兢兢业业,踏实肯干,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0.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2篇

关键词:沟通;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56-02

群体、组织之间的沟通的实现,最终是通过人际沟通来实现的。所谓沟通是指人、群体、组织之间传达思想、交换情报、交流信息的过程,其中人际沟通是最基本的。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沟通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沟通把学生个体、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如班级、非正式群体如老乡会)、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种种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做到有效沟通。而通过调查分析,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沟通所占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以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沟通技巧,是提高沟通有效性的前提。沟通首先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沟通的基本要素,语言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另一方面,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交流,更包括心理、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其中心理因素对交流的有效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动机与目的是沟通双方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要素,而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影响或改变人的行为。人际沟通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心理保健及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通过沟通传达者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观点等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以便影响接收者观点及行为方式,来达到传达着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实际过程中沟通往往形成的是两种功能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效沟通的作用在于使班集体中个体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另一个个体,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保证班集体建设及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翔实的资料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沟通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源(发送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信息和接收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三大要素。教师根据各种信息,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绩效的基础,不管是指导学生还是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等,都必须以所掌握的各种信息为依据。辅导员老师在判断和决策的失误或不当,往往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善所导致。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及时准确地拥有信息,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而要获得翔实、准确、有效的信息,首先要做到沟通的有效性。

二、有效沟通是统一思想认识、行动一致的有效载体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生活阅历和习性的不同、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未来的职涯发展目标等的认识和态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客观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影响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效果。因此,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校规校纪、科学规划未来的职涯发展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达成共识,内化并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换意见、统一思想、明确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和个人所承担的职责,并协作行动以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和个人的职涯。因此,没有有效的沟通就无法协调一致,就无法实现班级体建设目标和学生个人的职涯发展目标。

三、有效沟通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一个班集体内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水平、态度和方式。我们所说的班级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主要是指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了解,配合默契。要达到班级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要做到有效的沟通,首要的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更多地参加学生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做到及时反馈。所以,有效沟通是素质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良好人既关系的关键。

四、拓展信息沟通渠道,提升沟通的有效性

有效发挥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学生想学什么样的知识,想接受怎样的教育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所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学生的需要教育内容的主体,学生个人是教育体系的主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沟通在教育体系中,最应该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确立组织方式、活动程序,并付诸行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搭建有效的家长沟通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各学校要建立一个旨在促进社会、学校、家长从各个方面了解学校、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信息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家长可以详细的掌握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与学校及相关老师进行沟通是这个平台最应该具有的功能,而非仅仅从校方的角度来进行设立。据了解,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平台基本上都是包含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政策法规、就业新闻等专栏,而非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就会导致家长的认识度和利用率不高,为此,我们完全应该利用这个平台,增加实现家长与学校的互动的窗口,开辟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专栏。在这个整体里,学校不断地根据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培养目标,来适应社会及家长的需要。建立和规范家长访谈机制。发挥现代通讯手段解决学生家庭地域分布广的问题,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其成为家长会、家访的有效补充。建立QQ群,微信等群,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教师按照访谈内容和周期整理成每个学生的访谈记录。这种有效的机制将更加有效便捷的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并扩大范围,从点到面,改变以往我们忽视与多数学生家长沟通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扩大覆盖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和力量,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配合学校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这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上理论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在学生工作中,要加加强沟通,去实现学生管理的效率性与科学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3篇

摘 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家庭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老师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合作提出建议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长;合作;探讨

引言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的两个基本保障。家庭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榜样。学校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给他们教授知识。要想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将家庭和学校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一、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价值

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在家里,家长能够很好地教导孩子;在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塑造的更加的优秀,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白是非,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这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帮助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

初中阶段是每个学生性格、人格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脱离父母的监管,渴望做一个成年人。但是大多数的初中生并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他们没有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心理准备。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和班主任有效地沟通,帮助学生在这个时期养成健全的人格。家长与老师的合作形式就是相互反映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沟通下,针对学生遇到的情况制定有效地解决方案。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重这些方面的教学工作。初中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应试教育,而是符合时展的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合作。家长要改变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维,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强化初中生的道德修养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叛逆的现象。这时家长不能和孩子硬碰硬,要想办法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还要及时和班主任老师沟通,反映学生出现的情况。老师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让他们养成优秀的品德。初中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通过家长与班主任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少年。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增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二、加强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措施

(一)班主任要与家长进行平等交流

家长在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时,要平等的交流,这样班主任与家长才能良好的合作。双方在沟通时,要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现中,有的家长在与老师交流时显得唯唯诺诺,不能平等的进行沟通。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对孩子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

要想班主任和家长良好的合作,还要提高家长的参与热情。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自己就不用再操心,这种想法导致家长与班主任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家长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当学生成绩出现下滑现象之后,要从家长和学校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家长不能只责怪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还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是否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家长就要提高自己参与教学的热情,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和班主任老师一起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还要支持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班主任应该营造合作的氛围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占主导地位。要想做到家长与老师积极合作,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让家长在合作的氛围中明白与老师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班主任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应当保持诚恳的态度,用一种积极的心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有了相同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家庭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初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开始,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塑造的更加的优秀,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明白是非,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给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促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好少年。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趋势不断增大,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做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加强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是促进初中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2014,(18):21-22.

[2]黄宣燕.浅谈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3(3):192.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4篇

张忠玲 黎晓明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0)

【摘要】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等误区,学校要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知道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他们在获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大学生在朝着文明、健康、向上方向发展的同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当今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某些原有的观念和规则被废弃或搁置,而某些新树立起来的观念和规则也难以很快建立健全,加上封建腐朽观念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甚至产生以下的误区:

1.个人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以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他们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他人之上。有的同学直接表现为自私自利,不愿意帮助关心他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而有的同学则持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主动关心集体、同学,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但是“客观为他人”未必总是给他人带来好处,尤其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马上回到“主观为自己”的出发点,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事”,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惰,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而是用于上网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全部。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的辛勤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高消费,不能安心学习,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4.功利至上。有的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绝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之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伴随着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要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使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学生的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简单说教,应该把他们作为行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可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打造互联网上的教育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进行网上互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培养出品学兼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扬各行各业的榜样,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学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的门路,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确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成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学校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育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自己的孩子。

总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对社会的贡献为真正价值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芳;当代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5篇

[关键词] 成长;成才;自我认知;社会责任感;教育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描述了三个杨家表姐妹从学校毕业后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人生、事业、感情定位的故事,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她们并不满足于长辈们对自己的安排,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道路。

一、《我的青春谁做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自我认知的现实意义

(一)《我的青春谁做主》在社会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反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人参与,其中“80后”占65%,在校大学生占据了很大比例;“70后”占21%;“90后”占5.8%;还有6%为“60后”),12.9%的人表示这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64.1%的人认为从中看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影子。调查中34.3%的人表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自己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太大,沟通起来很困难;29.4%的人称自己的父母特别爱攀比,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做比较。也有35.9%的人表示“父母很尊重我,会鼓励我实现自己的理想”;21.3%的人说,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很顺畅,他们很理解自己。有38.4%的人表示父母总将他们的理想意愿寄托在自己身上;20.3%的人感觉自己的使命就是去实现父母没能实现的理想。

(二)剧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的折射作用

《我的青春谁做主》将对当前青年学生面临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以艺术的方式集中体现出来,这种对现实的思考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直接的折射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存在的观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认知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正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对自己的认知。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过程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了矛盾,虽然大部分人都认识到是自身素质不够或者理想定位偏高造成的,但是仍有不少大学生没能正确找准焦点所在,而是强调客观原因,有些甚至明显地令人不能信服。在如何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统一问题上,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较为理性,或者通过自我调整、与父母沟通等方式降低理想自我以适应现实自我;或者通过艰苦努力以实现理想。但仍有少数同学过于自负,或者听天由命、态度随意、动力不够、韧性欠缺。同时,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现实自我认知的偏差或为了实现父母的理想,给自己制定了背离现实自我真实状况的过高的目标,并且对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艰难估计不足,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我的青春谁做主》的人物内涵和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成长、成才的观念意义

(一)沟通是成长中的主题

《我的青春谁做主》这部剧表达一个对青年人成长、成才观念的阐述。那就是,当前青年学子对待问题十分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坚持自己的认知结果,与长辈的观点背道而驰,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自己的青春究竟应该谁做主?大学生们希望能有他们自己的空间和生活方式,至少他们的青春的某一段时间要自己做主。但父母们也有他们的观念和见解,想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经验去为大学生们的青春做主。两代人必然就会有碰撞。但答案是什么呢――《我的青春谁做主》包含的精神就是其实谁也做不了主。家长与大学生们之间缺的,也是当下中国家庭教育普遍缺少的东西,就是沟通――一种双向的沟通,更多的是大学生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所以年轻人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与家庭以及所处环境的积极沟通正是这部剧集带给我们的重要意义之一:成长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对于大学生们的成长,家长更多的是起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而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与问题,要与家长以及外部环境积极沟通,在沟通中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新的成功概念是《我的青春谁做主》为大学生们带来的对成长、成才观念发展性的诠释,解读的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成功,传达了一个思想,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思考方式去看待成功。过去,今天卖一根油条,将来开了许多个连锁店,这才是人们所谓的“成功”;而在剧集中,今天卖一根油条,明天即使只是比今天多卖了几根油条,但是在多卖的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成长的欢娱,这就是“成功”,这种“成功”享受的是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贯穿了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矛盾,却比成功的结果更为重要。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却忘了其实成才是一个目标,是要靠不断成长的过程积累起来的。,一个是成长一个是成才,两个“成”字后缀不同的词,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灵秩序,它能校正人的行为和无限制的自由,帮助人类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责任感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大学生在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之间保持平衡与大学生成才有着一种内在的正向关系。它有利于大学生从道德人格、能力发展、政治修养等方面自觉完善与提高,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对自身社会价值有所追求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使命意识――即将要由自身来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责任的承担是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基础的。因此,这些价值取向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求知学习、锻炼身体、提高表达与交际等综合素质,实现自我能力的发展。相对当前部分大学生靠“自我发展意识”来激励自身能力发展而言。这是一种更深层、抗挫折、可持续的强大动力。因为前者在思想意识中比后者更多了一层自我发展,或者说个人价值的终极实现必须与社会的价值目标一致的清醒认识。

三、对实践《我的青春谁做主》带来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观的现实与观念价值的探索

(一)处理好大学生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心理世界中,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都是同时存在的。作为价值观形成和存在主体的个人,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存在过程首先是以自我认知的既有结论为前提的,正确的自我认知的结果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从理想、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提高对成长、成才的自我认知,当代大学生应 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于自己的成功机会。高估自己,会使人选择那些自己实际上达不到的目标,经受不必要的挫折;低估自己,则会使人丧失进取的热情,不去努力寻求发展,结果使自己发展不顺利。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其次,大学生要学会从周围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自己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再次,在心理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达到充分自我接纳的途径有三条:自爱,自尊,完善自己。

2 挖掘自己的潜能

心理学所说的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量。人的潜能大致分为躯体能力和心理能力两大类。在心理能力中,智能和情感是最基本的内容。潜能开发不只是智能的开发,除智能外,人的情感潜能也是极为重要的。

3 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自我发现的机会

自卑常常导致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困难,如果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就会得到发展。新经验的建立过程实质也是自我发现、自我了解的过程,可以使人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个性、自由、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现在部分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太关心社会事务,在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时,过于强调自我,社会责任感令人堪忧。因此,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

1 帮助大学生解决认识问题

一是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独立与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同时,社会也离不开个人,没有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也难以健康发展。我们摈弃只言社会而忽视个人的观点,更反对重个人轻社会的自私主义。二是要使大学生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衡量的,不承担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不具备多少社会价值的,因此也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 帮助大学生增强抵御环境冲击的意志力

有很多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环境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面前,或者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产生徘徊和动摇,做出背离自己认识和思想的行为,出现言行不一致甚至人格的分裂。意志力的锻炼需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把对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上升到信念和信仰的层次。二是注意在实际生活或是自己有意创设的情境中有意识地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三是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亲人、他人,关注周围环境、社区的行为习惯。

3 开展自信、自尊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与自尊

自信、自尊是大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两个重要支柱。当前高等教育实行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后,部分成绩不甚优秀的学生进人大学校园;还有一些因家庭贫困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障碍的学生等等,他们或多或少地缺乏一种自信,对自我评价不高、自我能力不肯定,进而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因此,做好大学生的自信、自尊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与自尊,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6篇

论文关键词:师生沟通;管理机制;交往行为;民办高职院校

根据倪春丽等人设计的《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因素调查问卷》,在广东地区8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正式对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沟通文化因子是妨碍师生课外沟通的5个障碍因素之一。沟通文化障碍因素,指学校鼓励师生沟通的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管理制度欠缺,未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等。良好沟通管理机制或平台的形成,能促进有效沟通行动,并且能为克服其他妨碍师生沟通的障碍因素提供良好的基础。

沟通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是要依据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合理性,为沟通架设桥梁,形成沟通行为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或者不能符合沟通实践的需求,就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因素。要克服这种障碍因素,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课外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系统细致地构建,让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成为促进师生沟通的积极因素。

一、师生课外沟通及其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沟通)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他相信,人们能够通过沟通理性,找出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诚地生活。这种理性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通过沟通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启示意义。理性沟通可以保持教学的有序化和合作化。目前一些师生关系的紧张化、淡漠化等不良现象就是缺乏理性有效沟通所致。有序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师生间理性沟通行动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沟通行为和沟通机制是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1984)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结构——行为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结构的二元性”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吉登斯认为:行为者利用结构做中介手段,由行为转化为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结构的一部分。结构是众多行为者的行为与互动所建构的,本身也提供给行为者展开其行为或互动的媒介。结构不是外在于社会行为者的某种东西,而是由行为者在他们的实践中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行为与结构构成了社会实践的一体两面。沟通机制的安排,就是沟通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媒介”或“规则”之一。这些规则随着高校办学过程而发展,包括沟通的不成文惯例、习俗以及成文的规章制度。最初可能大部分是不成文的规则,但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日常积累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会逐步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来提高沟通的效率。

大量的理性有效沟通会形成帮助有效沟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的清晰化、明确化、书面化又会促进有效沟通。因此沟通机制建设是沟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师生课外沟通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

师生课外沟通,应放在师生关系的网络结构中进行考虑。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社会功能的定位是社会各方需求的反映。师生课外沟通的一个目标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社会功能的实现,涉及到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学校董事会、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政府、社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学校功能的定位是这些相关方沟通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的社会功能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显性的功能,如传授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和精神、创新科学和技术等,也有潜在的功能,包括代表社会和家庭管理和控制学生、调节就业市场、筛选社会精英、对同龄群体进行情感和生活的社会化以及提供挑选婚姻伴侣的条件等。学校社会功能或者办学方向会随着各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通过各方沟通不断形成新的共识,才能达到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实践主体即师生对此类问题的沟通,对于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和社会功能目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二个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学校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民办高校,有快速面向市场,敏锐应对需求变化的天然优势。通过有效沟通,确定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形式。师生的课外沟通,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因而需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沟通。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三个目标是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关系,基本的含义是教和学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和学的形式都发生着变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的社会资源也得到极大丰富。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直接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教育主体就难以使受教育主体得到主体性的更好培养和升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步由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即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相互建构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得到提高的过程。课外沟通的形式天然具有直接交往的性质。为了实现更好的师生直接交往,除了课堂教学模式要革新,教学形式,课堂和课外沟通的比例安排也要革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外沟通的效果。

三、沟通机制建设内容

沟通机制必须通过行为规则、组织结构建设、资源配置来实现。其中规则的形成是机制建设的核心。这些规则一类是体现在柔性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另一类是体现在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柔性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沟通文化建设

沟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学校各方共同认可的有关沟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视主体间沟通,形成共识,上升为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观,坚定理性有效沟通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师生教学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念。

沟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校管理最高层的大力提倡。管理最高层的身体力行成为理性有效沟通的典范,对组织全体成员必然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通过不断实践构建师生沟通的各种习俗、仪式。如教师的开放接待日;教师节假日邀请学生交流沟通;师生座谈会;导师制等。树立沟通的榜样,评选师生沟通优秀教师,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并通过经验交流,倡导理性有效沟通的氛围。

(二)沟通制度建设

高校师生沟通制度建设在校内的最高规范是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章程必须写明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同时规定了制定和修订章程应当充分反映师生的意见。高等学校章程明确保障师生沟通的主体地位,就从学校“最高法”的层面保障了师生理性沟通的主体性条件。

师生课外沟通具体的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沟通过程的各种要素,引导和保证这些要素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对师生课外沟通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的制度安排,以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制度的引导,对沟通主体进行培训和激励,提升师生课外沟通的积极性。有效的师生课外沟通背景和条件的建立及维护也必须靠制度来保障。

师生课外沟通还涉及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划分,这些需以制度的形式给以规范。师生课外沟通的内容广博,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结构。现有的师生课外沟通一般分为生活和教学两大主题。学生生活方面的沟通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辅导员为主;教学方面的问题沟通以教务部门的专业教师为主。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管理上专业分工的考虑,有利于把日常性、专门性的管理工作分离出来,进行比较有效率的管理。但是不能因此把专业教师言传身教,全方位与学生沟通的职能给剥离了。民办高职学校,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要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而这些,必然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职业环境的渲染。这些职业化的教育需要师生全方位的沟通。

教师是整个群体作为承担和学生全面有效沟通任务的主体。实现这样的任务需进行教师间的团队协作。在沟通制度安排上应结合教师的专长和意愿进行适当的分工,既能保证团队总体任务的实现,又能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提高沟通效率。

师生课外沟通效果管理,也应是沟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课外沟通的目标,按目的价值取向有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主体意识、提高师生满意等各方面。按工具价值取向有加强师生自主管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满足教学潜在需求等各方面。目标实现情况可设置具体的指标进行监测。如师生沟通满意度、师生课外沟通的频度、师生课外沟通的平均时间、师生课外沟通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等。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7篇

一、与家长沟通,让学校发展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网络论坛上出现的质疑声,学校没有回避,而是选择第一时间将活动的意义和安排、选择高职院校的目的在网上说明,并及时将活动照片和小记者的采访陆续传到网上,活动结束后,又将学生的活动感悟作为系列消息发至论坛,学校诚恳的态度和详实的沟通不仅消除了家长和网友的误解,而且还演变成一次学校发展的对外宣传。

经过反思,我发现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中,恰恰忽视了与家长和学生的良好沟通,有些班主任只是简单布置,导致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和意义,以及在活动中要干什么、会有怎样的收获等模糊不清,于是有些家长和学生便误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差点使一次颇有意义和创新的活动流产。我们体会到:缺少沟通的学校活动,其意义和创新之处便少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得到的反馈就越不理想,会让原本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创新受阻。根据市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我校于2014年9月开始原址重建,全体师生到附近某高校过渡,于是出台了一系列过渡期间特定的管理要求,这种要求尽管通过家长会、短信、QQ和微信等多渠道呼吁,仍然有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配合。

怎样才能赢得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显然,只有双向互动,沟通才能获得彼此信息的畅通。我们便在家长委员会中招募志愿者,成立家长工作室,让家长义工轮流参与学校管理,和干部老师一起值班、疏导进出车辆、参与午餐管理、检查饭菜质量、走进课堂观摩、参加学生活动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义工,学校管理和规定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配合,通过家长义工的倡议和呼吁,校园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家长们的牢骚也渐渐消失。这让我们意识到:家校之间的“伙伴关系”其实应该是一种教育合作关系,而积极互动的双向沟通,能够让“伙伴关系”更密切。

二、与社区沟通,使学校教育获得更好的口碑与影响

本市一所小学原址重建,因为学校拆除对周边房屋的影响,受到社区居民集体投诉,由于双方没有事先进行沟通,所以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导致学校建设受阻。两年后,处在同一个社区的我校也面临原地重建,如何避免同样的阻力发生,成为学校改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我们意识到,只有让居民们意识到学校发展与社区休戚相关,学校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通过社区和村委的组织,我们提前与居民代表进行沟通,反复解释学校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学校的改造方案和建设效果图张贴展示,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征求各方意见,加强对外宣传和沟通。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与周边保持联系和沟通,将学校发展、师生获奖、中考喜讯等及时宣传,广泛的沟通与诚恳的态度赢得他们的认同,学校重建逐渐变成整个社区关心的一件大事,演变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愿景,学校建设就在大家的期盼中顺利完成了。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沟通的时机非常重要。假如有了纷争再去沟通,所付出的精力和取得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而提前沟通,不仅考量管理者的智慧,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校愈来愈得到社区居民和小学师生的关注和支持,学校教育也会增加自身的发展力,我们也愈来愈意识到:主动沟通、提前沟通,是重要的沟通艺术。

与媒体沟通,为学校教育构筑更丰富的发展网络据管理学家研究,管理者70%的时间要勇于与被管理者沟通,没有做成的事,70%是没有沟通或者沟通无效造成的。在信息爆炸时代,学校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2015年底,市教育局在微信公众号发起了一场“最美校园”的评选活动,近20所初中参与其中,分别在微信平台公示校园环境、师资队伍和学校特色,接受全社会投票,在微信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显然,这是一个与全社会进行沟通和宣传、让学校发展获得更多影响力的良好契机。

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和全体师生一起分享了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成果,引导大家逐渐认识到“最美校园”的评选,其实是一次获得大众认同、展示集体能量的机会。于是,一次网上的评选逐渐成为一个令所有人激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发动与宣传,我们将投票进程每天公布,不断激发众人的参与热情,尽管投票仅十天,却掀起了一个维护母校、宣传母校、热爱母校的热潮,除了学校师生和家长校友,连社区居民和小学也加入进来,而大家欣喜于评选结果的同时,也让团队的力量更加凝聚,与外界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于是,我们意识到,与外部的沟通应该抱有主动的姿态,而主动沟通离不开媒体的力量。传统媒体仍然拥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也是学校与外部沟通的不可忽视的方式,而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新媒体的力量日益重要。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校长致力于学校管理,却忽略了对校园网的更新,但是我们看到,从家长到退休教师、校友,大家还是会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除此之外,校报、校刊、微信公众号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学校与外部的一次沟通,通过这种沟通,学校将更多的消息传播出去,成为学校赢得认可和支持的重要力量。

家校沟通的价值第8篇

关键词:德育问题 个体差异 与时俱进 沟通 创新

学校德育活动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正是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对未来的发展特别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找到的解决方法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当前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忽视对生命的教育与尊重。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生命体,将来都要独立走上社会,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生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发展。然而,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家长急功近利,漠视情感和理性的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如情感本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被当作催化认知发展的有力手段,而失去其原有的纽带作用。高考的指挥棒无形的压着家长从小学起就对孩子分数的格外重视、而忽视蕴含着德育情感的综合素质,致使很多学生唯分数至上,缺乏基本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是学生在道德活动中因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受人尊重的权利,但目前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很多纪律、制度的制定,却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例如:学校主办的“三项红旗竞赛”等缺少人文性和灵活性,体现出许多局限性,很难体现出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德育工作的真正内涵。在课堂教学、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乃至师生交往中,也常常出现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体谅学生感受,不允许学生出错等情况。学校往往过于关注学生言行的"是非",而忽视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漠视学生生命权利,缺乏人文关怀,已成为当前德育管理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2.忽视德育内容的创新,活动流于形式。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学科,应从整体上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要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的内容体系。但目前很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总体上以抽象的说教为主,缺少针对各类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师生思想实际的具体目标,强调共性发展,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操作性不强,使德育目标的指导功能弱化。

不少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活动中,偏重学生认知心理的强化,忽视行为的规范,无论是全校性的活动,还是主题班会,一般都是说理多,其结果学生也能说很多道理,但不知从何做起。例如:学校举办的一些校性活动,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却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而且有很多活动是应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的,使活动带有一定的应付性质,这样流于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除了给学校留下一些活动资料,几乎没有什么实效。

二、以人为本,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1、创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内涵。学校德育只有符合时代要求,从“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基本要求出发,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内容,努力构建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具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为人民服务”的集体情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使其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

重视生命教育的内容创新和拓展。生命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结合思想品德课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对生命的出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的分析以及生命价值的讨论,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对小学生来说,在活动过程中应避免生命教育过于严肃而失去教育的效果,倡导“亲和化”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健康地生活,快乐地成长。例如组织“孕妇运动会”活动,邀请家长参加,让学生在腹部绑上五六斤重的沙袋,模仿孕妇走路、睡觉、系鞋带,生动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活动后,让学生与家长沟通,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过程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包含着父母长辈的殷切希望,从而认识生命的可贵。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德育大课堂。学校可以联系家长,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班团活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与家长多交流,例如:组织学生和父母一起参加活动,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体验父母的工作、邀请父母为同学叙事、参加家长会等,通过活动让学生走进父母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了解子女的内心需要,使学校、家长、学生三者同步一致,共塑价值观。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让德育在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中进行,以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确立。开辟生活实践基地,引领学生回归现实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经验,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明白事理,获得经验,受到启迪,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对道德规范的记忆和道德知识的获得。德育工作者要创建有道德、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孕育人生的信念,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德育环境,使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德育追求,得到和谐充裕的发展,为学生终身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