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10:19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1篇

“家校合作”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因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的见解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隆巴那(Lombana)认为,广义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指家长从事的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孩子(学生)的教育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在学校担任志愿者、与学校教师及其他人员交流、家庭配合儿童学习、参加学校活动、是教师一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参加家长教师会议等。

在我国,学者对家校合作也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群体――家庭和学校,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合作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家庭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学校指导。天津市教育科学院教育研究者岳瑛认为,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首先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其次才是教师与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以及教育管理的完善。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和支持而采取的协调一致的互动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有别于家校联系,是指家庭和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从以上众多关于家校合作的见解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是:

(1)家庭和学校两大组织群体相互配合支持的过程;(2)学生是合作过程中的关注主体,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3)合作要平等、双向;(4)合作要形成常规的制度等。

本文参考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是指,为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并且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和学习,开展全面性、经常性、双向伙伴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

二、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情况

(一)鸟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实施模式

笔者对乌鲁木齐市八个区的二十四所小学进行调查,依据苏州大学马忠虎副教授对家校合作模式的划分,总结了乌市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如下。

1.“以校为本”的实施模式

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家长委员会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教师依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同家长一起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家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分析原因。

“以校为本”的活动一般有以下步骤:(1)与家长一起制定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2)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方向性的建议;(3)通过便条、汇报、家长会、电话或家访,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法与策略;(4)举行家校合作专题活动,通过阅读、参观、讲座、角色扮演、观看电影、录像、图片等方法,协商解决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以家为本”的实施模式

就目前而言,在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仍然起主导作用。家长教育人员一般由专业心理教师承担,如经常接触孩子及家长的专业人士,家庭教育专家以及一些家长领袖等。家长教育人员要对各个家庭的内外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合作活动方案进行策划和组织,深人家庭,给家长提供教育技能方面的支持。乌市比较成功体现这一模式的运用的是“家庭教育寻访员制”。寻访员通过分析家庭及其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把握家庭问题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3.“以生为本”的实施模式

一些小学会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家长作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召开专题讨论会,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与教训;学校还经常提供对学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各种信息,使家长在了解学生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子女的个性问题,具体考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措施和教育方法。

(二)乌鲁木齐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长、教师对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问题

笔者在乌鲁木齐市的二十四所小学对部分家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2003)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调查对象中教师236名,家长1896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水平。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由表1可知,首先,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与认识存在差距。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与教师的交流中以及学校教育中关于孩子最应该接受的教育,有70%~80%的家长认为学习是第一位。其次,从参与学校心健康教育活动来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还有一部分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或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谈不上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学校为集体,视教师为权威,视心理健康教育为高难度的工作,认为孩子在学校应由教师全权负责。家长的这些认识与做法反映了“学校教育唯学习论”“学校教育万能论”的社会取向。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在态度上处于矛盾状态,93%的教师喜欢与家长合作,但有63%的教师更愿意独立工作,87%的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些;在与家长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的认识上,有95%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又有65%的教师感到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负担很重。其次,在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上,教师有推卸责任的想法,如有89%的教师认为学生成绩差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90%的教师认为孩子衣着不整是家长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再次,只有48%的教师认为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总之,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正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以上结果在后来的访谈中找到了原因。一些教师认为,首先,家长受教育程度一般相对较低,文化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则麻烦太多。其次,除了学习,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与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与期望,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再次,一些学校搞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建立心理咨询室来应付上级的检查,只在硬件上做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有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

2.实践中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目的不明,渠道单一,时间仓促。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形式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有这 种行为。有了这一矛盾,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就是有交流,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偏爱电话联系,而对传统的书信联系和新兴的电子邮件方式利用率极低,造成沟通渠道过于单一。这主要是由于电话方便、快捷、省时等优点使书信形式所需的周全构思、长时传递、繁琐事宜相形见绌。而电子邮件方式虽然也具有及时和便捷的特点,却要受到经济条件和使用人文化素养的限制,难以推广。

针对这种合作渠道单一、时间仓促的问题,虽然部分学校尝试使用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家长心理学校、亲子互动和建设心理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但因地域、经费、设施、人力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方式很难得到普及。因此,合作渠道单一、沟通时间的仓促已然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

(2)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狭窄。原因在于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短视性,总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业。其中多涉及成绩提高、课业辅导、家庭监督、资料购买等,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至于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交流也只是头痛医头,粗浅涉及,很少作专题性、系统性的探讨。

(3)单向为主,互动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双向合作的机会极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教师认为家长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不可及的事情,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更是单向的活动。

(4)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上看,都不能与现实的需要相适应。在调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市只有不到32%的小学有专职心理教师,有49%左右的学校有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有19%左右的学校连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都没有;另外,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尽管接受过高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的基础知识,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则在进行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理论化,要求学生做笔记,划重点,加重学生负担。此外,个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

(5)正式机构欠缺,监督检查不力。在调查中发现,组织协调开展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乌鲁木齐市没有专门的机构,除了自治区团委、自治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有时会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外,就是一些民间组织发起的一些活动。比如,挂靠在妇联的“妈妈协会”会不定期地与一些小学合作,组织家长参与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的专题活动。在乌鲁木齐市有关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谁来组织,怎样协调,如何加强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三、乌鲁木齐市小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强化合作观念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首先要使所有的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和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所在。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全心全意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在合作中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成功经验;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情境活动等。

(二)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要想建立有效联络,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学校要成立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会中的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通过“示范学校”促进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性进程

促进区域性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行政手段推行示范学校的合作经验。要积极借助现代教育网络,营造全方位区域推进的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既要对全体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要对少数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特殊辅导。注重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科研先导、经验引路;抓住师资培训这一关键,把家校合作作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切入口,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力机制。学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和交流,纵横联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良好的“大教育”氛围。这一良好的环境反过来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办家长心理学校,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子女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目前乌鲁木齐市没有一所学校和机构成立家长心理学校。家长心理学校的出现有其时代必然性,它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家长不是天生就会当的,当一个合格的家长就更不容易。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家长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就会陷人误区。创办家长心理学校,其效果和实质就是抓了两代人的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心理学校有着特定的教育和被教育关系,有着自己特定的内容、特征、原则和方法。把家长心理学校作为整个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这从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心理素质的意义上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样,将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五)加强师资培训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校合作

家校合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配合,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互动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其并非可以在朝夕之间就完成的,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经过长期的合作配合方能实现。就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与道德教育混在一起共同展开的;再加上,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家校合作,弥补家庭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失,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1.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校合作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家校合作与时俱进,提高家校合作效率。比如想要让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必须让家长清楚的了解学校每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而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制作校园网页,让家长在家长就可以浏览到学校的信息,这种方式既便捷,又迅速。而且,学校也可以将近期的工作事项,以及学生在校参加的各种活动和表现全部放在校园网页中,供家长去浏览,去发现孩子在学校是否存在问题。

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自己的教学日志、所看的经典著作等等公开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家长分享,供家长去阅读借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家长也可以通过博客向老师留言提问,毕竟大多数的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他们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多,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控,所以需要老师这一类专业人士的指导,通过网络,家长可以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在网络上获取答案。这使得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快速,问题的解决也就更加的高效。在互联网这个平台里,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能够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多途徑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三、总结

家庭和学校和学生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对于学生性格品行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合理性。家庭和学校之间要保持频繁且有效的沟通,学校要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家校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4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财力、时间支出,带来管理上的某些不便,但它也能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优化学校教育。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5篇

胡光武

摘要

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构建家校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出“健康中国”,构建和谐校园就是实现健康校园。我校通过采取召开家长会并且每周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以及学校的安全演练活动等措施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了家校同心共抓的安全管理体系。我们着手从以下几点去进行建设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经过学校老师的心协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合作安全校园

一、提高家校联系

1.家校联系的在当今农村小学的现状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入城区。致使这些学校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且班主任工作都由学科教师兼任,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客观上使班主任在家校联系方面不能深入开展工作。

其次,学校对班主任工作重视不够,激励措施有限,因此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不怎么高,甚至出现不愿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情况。家校联系必然就是空话。

再者大多家长为了家庭生计,基本不能陪同孩子一块上学,或留在老家务农或者外出务工照顾孩子读书的重任就落在了老人身上,孩子的教育自然也就转移到了家中老人身上,而家中留守老人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对家校联系不重视或无法与学校沟通,一旦遇到相关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使家校联系成为一句空话。

另外相当一部分家长误认为:只要把孩子转入城区等教育相对重视的学校就无后顾之忧了,他们忘记了教育的最核心之一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致使对学生安全教育出现了轻视,对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安全意识不能监管和督促,甚至个别家长更是不闻不问,更不会主动联系学校。

2.提高家校联系的措施

一是建立家校合作价值信念系统。家校合作的首要推动力是明确家校双方是命运共同体,坚持权利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动、科学发展的价值信念,学校创造并持续合作共育文化,家庭也依次全面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学校事务和当地社区中,不断帮助教育对象获得成功。

二是建立家校互动对话教育机制。探索让每个家庭参与决策制定,学校积极建立家庭参与儿童学习的支持系统,区域推进家校合作机制,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同互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如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坚持重要事件家校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南京市岔路学校研制《家庭档案手册》,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家长监督三位一体的互助长链。

三是建立家校合作的专业支持系统。家校双方作为“合伙人”“伙伴”,应坚持科学性、发展性、互动性、包容性、多样性、多维性、支持性、文化性等原则,建立科研支持系统和基于志愿服务的家校合作制度支持系统,推动家校合作实践创新。

四是可以建立科研支持系统可以通过研究项目引领,如将家校合作纳入德育创新奖评选;可以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一线教师家校合作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主题式德育科研推进;还可以把家校共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成果评选的主要内容,孵化家校联系册、家校共育指导手册、家校合作公益团。

五“ 互联网+”背景下,单薄的教育方法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热情。 打电话、上门家访或要求家长到校等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或捉襟见肘,唯有与时俱进,改革沟通方式,运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家校互动,才是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的长久之计。

六是举办亲子运动会。我校开展体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起奔跑、一起欢笑。那飘荡在整个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孩子摔倒时妈妈亲切的鼓励和亲子接力时孩子满脸的自豪,无不让人身心愉悦。

二、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安全教育

1.爱心促进家校同心,共抓安全管理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只有家校齐心共抓,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学校安全和谐局面的形成。每学期开学时我校都要召开家长会,会议的主题就是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常规教育。每次开家长会之前,我们都要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温馨提示信收到这样一封充满爱心的信,家长们都很感动,纷纷表示这是他们接到的老师写来的第一封信。开会那天,家长们都早早地来了,他们首先对我表示最真心的感谢。其次表示一定和老师同心协力,共同管理好孩子们的安全和学习。对于一些“特困生”,我会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在家长会上和他们的家长沟通之外,我还在 平时走家串户家访,或通过电话交流了解情况,做好家 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也赢得了家长的拥护和支持,家校同心协力共抓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便逐渐形成了。

2. 强法律法规宣传,促使家校联动,整合安全教育执行力。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澄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和责任,让学校、家长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划分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身责任,树立强烈的“安全责任心”,懂得对孩子不能只关心他的成绩,也应关心他的安全,能够真正与学校联合教育管理孩子。

3、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

要想安全工作永不降温,并一如既往地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必须持之以恒,严格要求,确保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沟通情况,了解实情。二是寒暑假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三是利用校讯通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每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主题。四是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五是邀请家长观摩学校组织的各种疏散演练。六是上、下午第一节课由任课教师将缺课学生情况并予登记,发现学生缺课的情况不明,及时和家长联系。七是每学年举办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家长恳谈会,利用多媒体汇报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实施情况等,征询意见和建议,为改进和创新来年的安全工作做准备。八是聘请政法干警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经常邀请社区、疾控、药监、政法部门的有关人士到学校作不同类型的报告、讲座。九是组织学生由家长陪同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网上安全知识竞赛。十是联系派出所指定护学岗,联系交警大队,实施上学、放学时的路段交通疏导管理。这一系列措施,对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的形成很有作用。恳谈会是家长喜欢的“节目”之一。自由度大,了解、学习的信息多,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比如,对于放学站路队,家长建议将低年级路队带到固定区域,既便于家长接,也可以避免校门口拥堵。学校经过分析研究,对类似建议进行了优化:一是贴出温馨提示,便于家长查找某班路队的位置;二是在接小孩的相应区域写上标志,并固定区域三年不变;三是分时段错峰放学,避免拥挤踩踏;四是值日教师规范接学生的车辆停放位置。结果是校门口的拥堵“消肿”了,出路顺畅,学生路队也就安全了。

4.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培养学生安全知识技能工作还需要依靠社会其他力量来共同开展,形成合力。保障学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制定对策时,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而且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社区组织、社会媒体、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与支持。家庭培养、学校培养、社区培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理念不仅要贯穿在学校教育中,而且要体现在家庭培养和社区培养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时空的衔接,保证整个安全知识技能培养工作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最终让学生在培养中真正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健康地成长。

5. 最后,家校合作安全教育,请对接实际需求。安全教育动辄“八个一”“十个一”,丰富了,但是否有效?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广受家长学生欢迎?笔者觉得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家校合作开展安全教育,也应该基于需求,立足有效。不同年龄要开展不同安全教育。如针对刚入学新生,重点在于幼小衔接,做好新生适应期的安全防范教育。如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应男女有别地开展青春期心理安全教育。不同时段需要选择相应教育主题。如暑假期间高温时,重点做好玩水导致的防溺水引导教育;汛期则应该针对气象灾害的安全教育。每天的各个时段安全教育重点也应不一样,就餐时段,留意饮食安全习惯养成;上下学时段注意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的教育;而体育活动课,则要关心运动创伤知识学习。不同场所的安全教育需要有所侧重。如外出旅游,注意景区安全提示。参观动物园需要明白参观规则。参加游玩游乐设施需要做好安全防护。老师和家长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是因时因地在变化的。学校里,教师做好引导教育关爱。通过调查摸底,了解家庭安全教育的薄弱点。及时通过网络短信群组等途径向家长做好宣传。校外,家长履行好监护人责任,时时处处要做好安全提醒和保护。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6篇

一、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加深,班级管理难度加大

在分层走班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一个班级的四十多名学生扩大到两个班的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如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为自己、为班级争光的激励作用下,学习上相互竞争,形成了更好的学习氛围;但与此同时,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特别在基础班中,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影响也很大,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度加大,有了“抓不住学生”的感觉。

(二)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偏差

1.产生焦虑感

分层走班教学客观上可以激发学生(特别是提高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主动加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长期的竞争压力也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过大,出现过度焦虑。调查显示,焦虑已成为学生心理偏差中比率最高的一种。

2.心理不平衡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使部分被分到层次较低班级的学生,心理失去平衡,产生自卑心态,进而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学习。

3.对班集体的归属感降低

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团体认同。但是由于分层教学上课班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班级的整体认同感,班集体意识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降。

(三)学校管理产生一定难度

由于我校对班级考核细化到班级常规,这对上午走班期间班级卫生、纪律、眼保健操等常规工作的检查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学生的流动,班级的公共产物、其他学生的个人财物等,也会出现被破坏的现象。

二、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层制度

如何科学分层,对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教育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学校极为重视分层前的调查准备工作,制订了学生分层的依据:

【A班(基础班)】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智力水平一般,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中等偏下。

【B班(提高班)】基础掌握较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以上。

在这一依据的指导下,我校综合学生多次学业能力测试的结果初步确定教学班人员,再采取“听取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意见,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综合考虑决定适合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层次。

2.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

分层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要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所以每学期期中、期末,我们对学生层次作局部微调,使学生层次作双向流动,让学生在走班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变化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二)不断完善学生管理体制,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鉴于分层走班教学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的新问题,学校经过缜密讨论,决定采取A、B班组合考核制度,即学校日常管理中,A、B班作为一个整体绑定考核,其中一个班级取得成绩或者出现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到另外一个班级。这就使得原两个行政班的班主任,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共享管理经验,共同管理教育学生,防止了可能出现的B班德育管理情况良好,而A班在卫生、纪律等方面出现较为严重的现象。这不仅为我校的班级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尝试,也为走班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加强师生交流沟通

对于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心理偏差,学校环境内的各类因素的影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分层走班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而不仅仅是成绩。对此,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针对分层次班级和原先的行政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在每次分层变化的前后对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及时了解学生心中真正的想法。同时,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校园网站建立“阳光小屋”网上心理咨询QQ等,让学生有倾诉的地方。同时,学校还利用周记、心灵信箱、校长信箱、贴吧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与老师有了更全面的沟通。这为分层走班教学实施后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情绪或者出现自暴自弃情绪等开辟了一条科学而有实效的疏导和交流途径。

(四)开辟渠道,寻求家长支持

分层走班教学对于我校这样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而言才刚刚起步,家长对此知道得很少,他们需要了解分层走班教学,并且参与到学校分层走班教学的管理中来。因此,为了扩大家校联系的渠道,交流分层走班教学中的想法、意见,我校努力开辟多种沟通渠道,通过校讯通平台、家委会、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交流。校讯通平台是日常工作学习中最多使用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开展日常办公与班级管理,同时,也可将学生在校情况以短信形式随时通报给家长,家长可以短信方式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给老师;家委会则是代表家长们与学校交流意见的重要途径,家长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要求,或者学校要求家长的配合,都可以通过家委会来沟通;家长会是学校与全体家长保持沟通的必要途径,我校每学期都会召开家长会,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的情况、取得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交流学生的思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在分层走班教学过程中 健康成长。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7篇

一、从我国传统人伦美德看学校现代人际关系管理的原则

1.我国传统人伦美德的核心内容是“民本”和“仁爱”。

从孔孟开始,“民本”和“仁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上神宗摆皇帝书》)“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大厦凌霄,赖群楝之积;轮曲辕直,无可阙之物。”(《王辰轮对第一札子》)国家的生命,如国人的生命一样。人的生命在于元气,国家的生命在于民心。得民心,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要求爱一切人如爱同胞手足一样。

民为本,和为贵,仁爱、忠厚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一贯坚持的崇高法则。这一法则不但体现了中国人善良的本性,而且具有十分巨大的功利性:与人为善,处处春风得意;与人为恶,处处受阻难行。

2.我国传统人伦美德十分注重人际往来的“真诚自然”。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和人之关系应出自天性自然,即出自真诚真心,这样的友谊稳固长久,像老酒一样时间越长越甘美,凡是人为刻意追求的友谊,尤其是利益组合式的友谊都是靠不住的。

3.我国传统人伦美德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强调相互尊重。

《庄子.至乐》里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庄子认为每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背景和行为规范准则,与人相交就要尊重别人的这些特点,而不能好为人师,横加指责,更不可要求别人按你的意志来有所改变,否则你将犯“鲁侯饲鸟”的错误,从而失去朋友。要和他人友好相处,说话得体,应对自如,这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若“言语一出,风波便起;付诸行动,则得失难料。”风波容易带来动乱,得失容易招致危机,人一愤怒便无中生有,不择措辞,言辞偏激失当。而克服言辞偏激失当的最好办法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和为贵”的道理。

4.结论:团结是治校之本。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到,仁爱、和谐、友好、合作、中庸、谦让等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和创造形成的令人骄傲的传统人伦美德。她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不仅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精神。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她的哺育下成长;而旷古未有、美仑美奂的跨世纪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应该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更应该在学校人际关系管理和校风建设中,把人际团结、人心凝聚作为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团结,是历史的召唤,事业的大旗,成功的源泉。团结为本是校园人际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和要素如下:

(1)友爱。友爱是团结的基础。学校人际关系建设首先应突出尊师爱生,尊老爱幼,文质彬彬,三省吾身,和睦相处,真诚待人,长幼有序,友好合作等伦理道德。

(2)和谐。学校的人际关系应该如诗一般和谐悦耳,画一般赏心悦目。和谐的标志是上下同心,左右协调,政令畅通,春风化雨。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氛围,有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经济管理全面优化的工作秩序。

(3)民主。教师个体有强烈的参与合作意识,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观念;学校集体有进言纳谏的氛围和渠道,有上下同欲、志同道合、万众一心的可喜局面。

二、从教育现代化要求看学校现代人际关系管理的内容

1.现代师生关系的管理。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文革以来,我国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生关系的面貌一直不能尽如人意。“师道尊严”、“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等传统礼仪和秩序一直未能很好恢复和建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一头。虽说近几年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全社会已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但一是限于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仍未根本改善,二是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学校教育包括师道尊严受知识爆炸、大众传媒的严重冲击,三是囿于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缺陷和人格素养的有欠完善,因而就整体而言出现了教师不少、导师不多的状态,新时期的校园还远未普遍恢复师道尊严的传统古训,在师生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在学生心灵的家园中,教师形象还远未普遍达到师表楷模、偶像崇拜的境地。而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急切呼唤着现代化的师资队伍和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

要从根本上改变局面,建立现代文明意义上的新型师生关系,首要的任务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以身立教”的师表形象,铸造“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格力量。其次,帮助教师确立师生间的民主合作观念也是搞好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独立的主体去对待,从而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应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我们教育和服务的对象,也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事业成就的唯一重要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因为教师的劳动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进步去表现,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第三,要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少做侃侃而谈、喋喋不休的“教授”,多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教练”。学生只有在知识的长进和能力的同时提高中才会真正感到教师的重要,才能从心底产生亲切真挚的“向师”感。

2.现代同事关系的管理。

现代社会和宏伟的教育现代化事业使人际沟通和合作显得更为重要。对一所学校来说,同事交往管理的水准,直接决定学校的风气建设,决定学校办学现代化的进程和前景。

影响同事关系的最大障碍也许就是工作关系带来的竞争及与此相关的功利冲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十分注意运用“共生效应”这一教育原理。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单调而没有生机,时间一长就会枯萎乃至死亡。而当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不仅根深叶茂,而且生机盎然,竟相争荣。要让老师们懂得,水大才能鱼肥,林深才能叶茂。同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而且同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于己有利促己奋进的外部条件,在这种竞争中都是胜利者而无失败者。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良好的群体规范作用,它和植物界的“共生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

搞好学校内部同事关系管理的另一要着是抓好“尊老爱幼”工作。“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传统人伦美景。如同家风门风、党风民风之可贵,一所学校如能真正做到尊敬老教师,爱护青年教师,就能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能形成良好的学校风尚。 转贴于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老教师历经坎坷,枯木逢春。同时,由于年老体弱或退居二线,和生当逢时的中青年教师比,无论是工作事业上还是精神与物质生活上,都普遍不如青年人潇洒自如。因此,尊敬老教师,首先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调节好他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实现心理平衡。其次,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参谋咨询、舆论导向、工作评估、指导督促等方面的管理作用,使他们生活充实,精神愉悦。当然,在经济待遇、物质生活方面给老教师以照顾、优惠、孝敬,也应充分重视。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说,这种投资是“预付性”的,它能带来校风建设的良好回报。至于对青年教师的爱护,主要应体现在对他们工作上的关心、帮助上。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促其早日成长成熟,让他们在事业的成功中获得满足,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

3.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的管理。

学校与社会交往关系管理,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学校领导、学校行政与上级领导、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管理,二是指与广大教工和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家长的交往管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随着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日益好转,这种关系的管理也日益艰难和复杂,日益紧迫和重要。这里只就教师与家长的交往关系谈一些看法。

第一,防止商业化庸俗倾向。近年来,在学校和家庭沟通联系的人际交往中,请客送礼,有偿家教,相互利用,物质利诱等不健康的庸俗的商业化倾向,正日益严重污染着历来十分神圣纯洁的校园,腐蚀着学校与家长之间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控制,社会舆论也要给予关心支持。报载1996年教师节前,无锡市100多位优秀教师联合发出倡议,抵制有偿家教,此举博得普遍赞赏,很有舆论导向和心理震撼作用。

第二,期望值偏差的纠正。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现代社会分工对知识和学历要求的提高,刺激着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并由此衍生出“期望值”过高的共性偏差。这种偏差固然也有形成社会评价、促进学校工作的正面作用,但其对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关系的负面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在学校现代人际关系管理中,一方面要多渠道建立家校沟通网络,要求教师虚心听取和正确对待家长的批评督促,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家长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引导家长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子女,并且要以鼓励为主。这样,才能把家长期望值偏差带来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搞好教师与家长人际交往管理的另一办法是组织和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办学管理,让家长变旁观者为工作者,变客体为主体,从而全面沟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实现人际交往、家校交往的和谐自然。许多学校或者努力筹建由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董事会之类的社会性学校管理机构并积极开展活动,或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来校日、家长学校等活动,或建立“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承诺制度等等,都可资借鉴与仿效。

三、从校长的地位看学校现代人际关系管理的方法

1.校长权威

校长的权威性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使师生员工信赖、服众的力量和威望。有人把校长与乐队指挥相比较,认为校长是在指挥演奏极其复杂的学校学年劳动交响乐。是的,作为中国特色的校长,是什么都得管的“总理”。然而,校长组织管理学校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应该是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最好的表演、最佳的发挥和最大的成功。因此,校长权威对学校人际关系的管理,首先应表现在能对全体教师在工作事业上以及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完美上倾注最大的关心帮助。“士为知己者死”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心理,校长的一个很重要品质就是要能够成为每一个教师的知音知己,能高兴地看到每个教师的成绩,不仅善于及时肯定、高度评价这些成绩,而且能广泛宣传这些成绩,从而不断实现良好的期待效应。切忌老盯住教师的不足和缺点,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靠的是他的特长而不是缺点。明白于此,校长就会“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个老师都会越看越喜欢。而教师的工作状态和人格修炼也会在“抓积极越抓越积极”的效率循环中良性运转。

其次,校长权威的建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校长要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在一所学校特别是规模型学校里,教师之间在水平能力、脾气性格、价值观念、爱好追求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校长在和他们的接触交往中,难免会有不满意不称心不顺利的苦恼甚至痛苦。这就要求校长具备特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修养涵养,具备常人不具备的气量和肚量。为了学校的事业,为了人际间的和谐美好,校长要大肚能容,容各种个性风格,容各种优点缺点,容各种成功失败。如果稍有欠缺,真正的“校长权威”和真正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就难以建立。

2.人心操纵

“人心操纵”是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中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重视人际心理沟通、心理相容,重视用人才、重人情、聚人心。在学校人际关系管理中用“人心操纵”方法,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校园环境这一管理客体的实际情况,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运用这一方法首先要求校长真诚待人,礼贤下士,以心换心,以情动情。这是一种非权力性的感染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仅是领导和被领导,也包括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等人际交往的建设,都要十分注重和提倡这种缩短心理距离,靠沟通和理解取胜的管理方法。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人心操纵”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爱护和关心师生员工,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师生员工的自身素质,提高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把积极性引导到做好本职工作上来。任何无原则的放任、放纵,无原则的感情赚取,无原则的物质利诱都是有悖于“人心操纵”之真谛的。另外,强调“人心操纵”也不等于放弃和轻视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第8篇

关键词:ICQM 家校合作 个案研究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欧美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家校合作一直是其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的香港地区,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家校合作得以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我们研究团队在考察“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相比于香港其他学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

一、家校合作概述

现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随着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仅靠学校这一专业机构承担所有的教育事务是不可能的。现代公民的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任何一个方面的残缺,都会使教育变得不完善,甚至会给受教育者造成终身的遗憾。而学校如果不能与家庭、社会等不同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因素取得协调一致,也会导致各方面的教育功能冲突和抵消。

未成年人由于其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其生活基本在成人监护之下,主要时间均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社会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家庭和学校来实现的,这与成人经常独立面对社会事务不同。因此,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社会化场境,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协作,在教育上形成共识,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就指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布《综合行动纲领》也提出,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促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作。

在英语表达中,“家校合作”最常见的表达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和“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一教师配合),此外还有“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m involving(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长参与决策)等。“家校合作”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内地地区的家校合作实践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与此同时,大陆学者也对家校合作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并提出了众说纷纭的见解。关于什么是“家校合作”,我们比较认同如下定义:“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开展有组织的家校合作实践最早的国家,其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也较为丰富。早在1897年,美国就成立了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组织——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并成为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作的主要力量。除PTA外,还有许多推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融合的组织,如全国家长教育协会、全国家长和教师大会、美国儿童研究协会等。在理论研究方面,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认为,家校合作有以下目的:①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等);②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导等);③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的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④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一教师协会等)。另外,美国较具影响力的家校合作研究机构“家庭、学校及社区合作伙伴中心”提出的家校合作的六大领域则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具体为:①亲子教育,学校帮助家长提升其亲子能力;②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建立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③家长辅导子女在家学习,家长要知晓子女在学校所学,配合学校教育,辅导子女在家学习;④家长无偿参与学校的义务工作,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力所能及的参与子女所在学校的义务工作;⑤家长参与学校校政决策,这属于家校合作中比较高的层面;⑥学校与社区建立协助关系,随着家校合作的发展,可以把这种合作推广到社区教育中间去,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家校合作在香港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家长极少有机会踏足学校或参与学校事务。198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顾问团来港,考察香港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指出香港学校缺乏与小区的联结,华人传统文化相当强烈,“学校与教师各自有一股尊严,学生应该服从而家庭应该附和”。这种学校指令学生和家长的学校权力中心模式,是当时香港典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随着香港小区发展和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香港教育署先后推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推动现代学校的家校合作发展。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第四号报告书》指出:学校与学生家长互相合作,会为教育带来莫大裨益。1991年,教育统筹科和教育署颁布《学校管理新措施》(SMI),指出家长不应停留在接受通告的被动层面,而应该有机会与教师商讨其子女的情况,并参与到学校的一些事务中去。SMI还建议学校应允许家长和学生循正规的程序适当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并倡议成立“家长教师会”以在家校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在校董会中引人家长代表。1992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第五号报告书》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建议成立“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并指出“家长有权知道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和有责任参与教育子女,而家长对子女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和教育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技术相辅相成”。1993年2月,教育署正式成立“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负责推动学校的家校合作事宜。

在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过去近二十载的努力下,香港的家校合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全港所有政府及由政府资助的中小学校均设有家长教师会。家长教师会的目标及功能:①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及沟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②透过家校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子女在学业和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长;③透过策划及举办各类发展性及康乐性活动,发展家长潜能,加强父母与子女关系;④借着家长教育,让家长更明白子女的需要,关注青少年政策;⑤让各家长及学校就校政提出意见,推动学校发展;⑥选出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家长校董,与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学校。家长教师会既有家长代表,也有教师参与,是学校实施家校合作事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香港还建立了家长教师会的地区网络,在全港十八个区均成立了家长教师会联会。这些联会对促进区内家长教师会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家校合作、凝聚家长力量、促进教育及社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的家校合作实践

“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由基督教教会办学团体主办,是一所全日制男女生中小学“一条龙”贯通的、以音乐教育为特色的优质私立学校。该校是获得政府以“象征式地价”批地和1.7亿标准校舍基建投入,并自筹两千多万建校,2003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至今已配齐中小学阶段的所有年级。ICQM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办学上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ICQM尽管办学只是短短的10年,但已为香港输送了一批优质毕业生,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ICQM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但有良好的学术和艺术修养、丰富的创意,更有良好的文化气质、道德操守、使命感,愿意献身本港和祖国,以致整个世界——他们正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该校强调“以灵育为核心”,“以圣经真理为办学的基石,以音乐为培育的土壤”,促进学生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该校在办学中,基督教教育和音乐教育是两个十分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家校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彰显。

本研究重点关注ICQM的家校合作实践。我们在考察中发现,ICQM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家长建立紧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设立家长教师会和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校合作: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是,“引领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意图,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大环境,更有力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自我增值”。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围绕学校展开各种教育活动;另一类是“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围绕家庭展开各种教育活动。以此观之,ICQM的家校合作,采取的是“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但我们分析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发现,在ICQM的家校合作实践中,学校和家长两者的角色是一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不是“伙伴合作关系”,学校重在“引领”,家长则主要是在学校的“引领”下“参与”、“理解”、“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认为,ICQM的家校合作,可以称之为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

ICQM的家校合作之所以运用以学校为主导的策略,我们认为与其以坚定的基督教信仰立校密切相关。目前,香港由宗教团体主办的学校为数不少,据《香港2011》年报统计,基督教团体开办了639所学校(包括260所幼儿园、199所小学、180所中学)及相当数量的幼儿中心。此外,罗马天主教主办学校和幼儿园也有278所,就读学生约192000人。但是,香港绝大多数宗教团体所办学校,从学校经营的模式、教学的内容、具体的目标各方面看,已与一般的现代学校差异不大,宗教团体更多的只是扮演主办或承办的角色。但ICQM的创办,是要在当代的香港社会建立一所在基督信仰指引下,具有国际视野,充满音乐艺术氛围,理念先进、办学规范、校风淳厚优雅的优质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宗教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艺术气质、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热诚的服务社群精神。ICQM在办学中,尽管要履行香港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但更注重发挥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将基督教教义的宣导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工作之中。ICQM的教师全是基督徒,在校学生已超过90%是基督徒,可以这样说,ICQM是期望全体学生在本校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养成坚定的基督教信仰。而要达至这一目标,就需要学校始终秉持办校宗旨,去主导包括家校合作在内的所有工作的开展。

下面对ICQM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1.家长教师会

ICQM和香港其他许多中小学校,在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并设有专门的家长教师会办公室来方便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每位家长会员(学生家长自动成为会员)每年缴交的25元会费。

ICQM这样表述家长教师会成立的目的:“本校致力推行基督教教育,为了促进、巩固及强化家长与学校间之联系及沟通,建立家校合一的和谐气氛,本校特别成立家长教师会,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桥梁,联系学校、家庭、教会三方面合作,使学生在学业和品德上有更好的发展,促进家长与学校合作,协助推展学校办学理念,同心协力,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ICQM家长教师会上述成立目的,充分体现在该校家长教师会的宗旨上:①联系学校与家庭之联系、沟通和了解,促进彼此间合作;②透过组织各类型的亲子活动,促进彼此间合作,让孩童在智慧、身量、灵命和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得到适当的栽培和发展;③家长与教师能同心协力推动本校的办学理念,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分析ICQM家长教师会的成立目的和办会宗旨,有几点特别之处:①家长教师会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桥梁,要联系学校、家庭、教会三方面的合作;②家长有协助推展学校办学理念的义务;③最高目的是共同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将ICQM家长教师会的成立目的和办会宗旨,与香港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编印之《家长教师会手册》所确定的“家长教师会的目标及功能”相比较,可见ICQM家长教师会并没有提及“让各家长及学校就校政提出意见,推动学校发展”和“选出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家长校董,与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学校”这两条。为此,我们与学校相关人士进行过讨论,校方认为:家长中不乏专业人士,但并一定是教育专才,而且本校有既定的办学宗旨,学校需按自己的意志处理校政。同时,ICQM是私立学校,可不按照政府津贴学校那样设立家长校董。由此可见ICQM在家校合作上校方的主导地位。

ICQM家长教师会自成立始,就一直高效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家长教师会下设行政组(负责策划及推动会内一切行政事务)、义工组(负责招募和培训家长义工)、活动组(负责策戈Ⅱ及推动会内活动)、学生福利组(负责跟进学生福利事宜),这些小组的角色及职责分工明晰,积极为学校提供支持。行政组做好制订工作计划、文书记录、档案收集、经费稽核等工作;活动组负责筹办每学期的亲子活动,如家长合唱团、家长一教师合唱团、大型家长分享会等;义工组专责招募家长义工,每学期都有200多家长报名,其中服务于图书馆的义工——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特别尽职尽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福利组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庭提供辅导,也负责监管校巴、午膳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2.家长学校

ICQM像香港其他学校一样,也设立了家长学校。但是,其他学校的家长学校一般纳入家长教师会的工作范畴,但ICQM的家长学校则由校长直接管理,属于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作上强调学校的主导性。该校对家长学校如此之重视,源于如下考虑:“本校深信要帮助同学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除了老师与家长的合作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也是责无旁贷,因此,本校除了重视学生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家长的教育,本校每位家长都要参加本校的家庭教育课程。”由此也可见,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并不因应家长是否自愿,而是学校的一项规定。

ICQM家长学校重视帮助、引导家长按着圣经的真理去教养孩童。家长学校的学员不仅仅是本校学生家长,也包括他们的亲友。家长学校课程以讲课、讨论、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透过分享经验或现实个案,帮助家长掌握教育技巧,解决切身问题。2010-2011年家长学校主要课程有:亲子沟通、上帝是子女的最好辅导员、全家蒙主祝福、沉迷打机深渊、洁身自爱、主动学习等。这些课程由陈永生校长主讲,同时也邀请资深社工、教育心理学家及其他资深人士授课。这些课程让家长得到成长,进而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培养。

3.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

ICQM十分重视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要求家长主动完成督促孩子完成课业。为此,该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协作,且这些措施也显现出以学校为主导的特点。

(1)学校网页及内联网

ICQM会定期将学校最新的消息上载于学校网页,并将学校通告eNotice上载于内联网(Intranet)。家长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随时上网,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亦可在网上方便地签署通告。这项措施反应良好,深受家长欢迎,每份通告的签署率达70%,有的通告的签署率甚至达到90%以上。

(2)网上家课日志

ICQM将小一至小三的各科家课上载于学校内联网页内,使家长能提醒学生完成家课。而一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各科评估也上载于内联网内,设定各班每天不超过两科的评估,从而增进各科间的协调,避免一天也过多的评估。此措施反应良好,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备评估,又能让家长对孩子作鼓励和监察。

(3)欠交功课措施

为帮助家长了解子女交功课情况,同时鼓励同学准时准时交功课,ICQM设计并实施了欠交功课措施。如学生当日欠交功课,班主任会于学生手册上盖上欠交功课印,需要家长签名,以助家长提醒子女完成功课。如学生于该学期内,欠交功课达五次或以上,需于星期五留堂完成欠交的功课,班主任亦会盖上留堂印以通知家长。如小学生能持续一个月交齐功课,老师会奖励学生小天使印一个并豁免以往的欠交记录,以加鼓励。此措施使学生明白准时交功课的重要性,懂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欠交功课的人数明显减少。

4.学校教会工作

ICQM在学校内设立了基督使命堂,从事宣教使命。基督教使命堂80%的教友为本校家长,方便教会服务家长、引导家长。使命堂两位牧师经常探访教会家庭,了解家长的需要,共同牧养学生。每周五,教堂都组织家长祈祷会,祈祷、分享本周牧养孩子的经验(该校对学生实施“牧养计划”,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措施,也是树立学生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引导家长按圣经标准去牧养儿女。周日家长还带着孩子回到校内基督使命堂参加礼拜活动。此外,基督教使命堂教会还对在学生中开展的宗教活动提供协助。

基督使命堂的教会工作,帮助ICQM实现了家校合一的牧养。这种学校教育与基督教增长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形式,对ICQM办学宗旨的实现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促进。

5.其他家校合作形式

ICQM在家校合作方面,还通过开放日、家长晚会、学生手册等形式,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和家长同心协力,共育学生。

四、结语

ICQM的家校合作在运作上,似乎有着“学校为中心”的印记。回顾基督教会办学的历史,其实也有着“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但细究之,ICQM的家校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它也有着与时俱进的方面,如成立家长教师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内容针对孩子应对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等,都显示出受到香港地区学校家校合作不断发展这一大背景的深刻影响。ICQM提出要培养“面向2l世纪所需人才”,在办学上,在家校合作上,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潮流也是应然的选择,也显示出ICQM在办学上开放性的一面。

当代社会强调开放,强调对不同主体的尊重,因此,在家校合作的理念上,十分强调学校与家庭建立一种“伙伴合作关系”,亦认同家长对学校决策的参与。这些方面,在ICQM的家校合作上似乎并未得到充分体现。ICQM在学生的培养上,既强调能适应当代社会,又要树立基督教信仰。而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纷繁杂乱,ICQM办学者坚信圣经真理的价值,不仅将自己视为教育者,也将自己视为圣经真理的宣导者,因此在办学上十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得到落实。鉴于此,ICQM在家校合作上突出学校的主导地位是必然的选择。这其实是ICQM对自身办学信念的一种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