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5 17:13:41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1篇

一、新公共管理和我国离等教育改革政策

随着国家公共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方法出现变化,传统管理方式逐渐表现出效率偏低的问题,更多新思想要求国家对各大公共部门进行改革。新公共管理理念认为,政府应当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的成果,而非其服务过程与准则,因此要提髙其工作效率,就要采取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把集权管理转变为市场竞争,使经济利益最大化。新公共管理的特点是注重效益,问责机制和反馈机制健全,以竞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公众服务,以责任机制代替细节掌控。高校管理方式改革也在这样的浪潮下变成了公众焦点,从以往的“软管理”,如民主投票、道德约束、专业信念等,转变成了如今的“硬管理”,如产出最大化、竞争上岗、问责机制、资金控制等。

二、近年来我国离等教育的重点改革政策

(一)高校教师录用政策。我国出台的《有关加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中指出,高校录用教师要遵守按需开岗的原则,招聘流程要公开透明,让求职者能够公平竞争,并对其实行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制度和解聘制度,全面推行合同管理。高校教师录用制的改革突破了我国长期延续的终身聘用制,开始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采取退出机制,让能力不足的教师适时退出。这样一来,能够提髙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老师之间和各大学校之间掀起一场“伪市场方向”的竞争。即髙校教师互相竞争上岗,学校与学校之间又互相抢夺能力优异的教师。这一形式的竞争并非把“价格”作为媒介,而是凭“量化标准的表现评判”进行。髙校录用教师要把其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表现作为主要根据,教师决定自己在哪所高校供职时,也要考虑该院校在学术工作中各个领域所获得的成绩。利用这种竞争政策,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配置。

(二)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政策。我国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应用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所、企业科教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相互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升华。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是为髙等教育机关提供公众服务。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出,要全面实现公众服务,可以灵活应用将成本转化为效率的手段,比如教育权或是专利售卖等。在目前知识经济引领的潮流中,知识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传统观念中把知识视为公众财产,但如今,版权、专利、商标等多种形式已经把知识产业化、私人化,并用法律手段保护起来。企业生产过程中若是需要用到科技研究成果,那使用者就要付给专利持有人一定的资金。所以,各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高校的经济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公众经费,而是扩展到各大企业、集体与个人。

(三)高校教育评估政策。《教育部有关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育部要依据我国对提髙高校教学质量的新需求,逐步探索并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政策。以其教学评估成果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坚持以评估的方式促进髙校建设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要对高校教育基础情况作年度统计和数据报告,并予以公布,将其视为教育工作评判的主要根据。自此可看出,我国政府对髙校教学的控制不再深人到任何一处细节,而是实施权力下放,让各大髙校真正掌握管理实权。不再多方涉足髙校内部事务,但仍要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髙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性的监督管理。将以上政策贯彻到教学实践评估中,就能把教育活动简化成可衡量、可对比的元素,从而避开了繁杂的干涉手段,实现了国家对教育和学术工作的远程调控。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学术工作的影响

(一)市场驱动追求利益,公正求真思想衰落。新公共管理理念提倡伪市场竞争方式,提髙了公众对教育和学术质量的关注度,使学者的竞争透明化。但其弊端在于容易引发两级分化,使强者趋于更强,弱者变得更弱。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产出、能效、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到对髙校人力资源的监管上,就是把学术工作成绩和老师本人的经济收人相关联,在聘用、工资、评估、升职等各个方面都激励并强化老师间的竞争。如此一来学术人群内部资源分配与差别日渐增大,这一情况容易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发生。“社会资本”这一词汇用中国化的通俗语言讲来,就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资源和收入分配时可以起到极为明显的影响,这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而言是致命的问题。

(二)学术工作整体性与统一性受到冲击。新公共管理理念重视表现指标。在学术工作中,如果层面不同(教育、科研、服务等),则对象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管理、评估和追查责任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于是学术工作的不同领域就被分割开来,优良互动性遭到破坏。高校评估机制对教育的标准普遍偏低,缺乏E别性,但科研对此要求较高,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老师聘用和升职的重要标准。此外,科研还能给教师带来更髙的利润,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收人还比较可观,但多数是来自于“创收”或科研项目提成。所以,目前髙校教师大多会对科研投入更多精力。

(三)权力与责任的主体单一。国家把部分权利下放给高校,看重的仅仅是教育结果而不是操作过程。政府不再多方涉足髙校内部事务,但仍然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高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监督管理。这一角色转换对于髙校问责而言,只突出了政府官员的职责,但对于社会群众、消费者和专业集体说来,其责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未和官员职责构成相互弥补和相互制约的状态。所以,这一改革并未减少国家对髙校的控制力,反而是将其加强了,政府排开了各种责任和风险,保存了掌控权。而落实到高校内部,政府下放的权利没有掌握在学者手上,而汇集到了行政人员那里。一级决断人员手里掌控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权力,而这些恰恰是学者所缺乏的。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减少了对髙校的直接干涉,但却利用间接控制和责任监管,把大权转移到了行政部门手中。

结束语: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1.突出主渠道地位。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地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将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等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牵头负责,教务处、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做到三个结合: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3篇

>> 构建园校合作共同体的模式探索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设置的几点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区域合作:高职院校二级校企合作理事会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 “高校―幼儿园”专业实践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高职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 江苏财经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利益共同体驱动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同体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高职就业工作院系三级管理及考核机制探索 农村小学“家校心育共同体”的建设与运作实践 我园“管理共同体”的创意设计与实践 以理事会为抓手 创新实践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浅论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探索家校策略,构建和谐教育共同体 “校企共同体”培育应用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践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模式下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 国内U—S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实践研究:回顾与前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赵红霞,胡碧霞.“高校―幼儿园”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及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5,(4):37-38.

[5]张景斌,蔡春.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共同体建社[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2-13.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4篇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公共服务;语境

0.前言

受社会各个领域飞速前进态势的驱动,当下高校教育方面的管理尤其是大学生的受教育模式已越来越难以契合社会整体进步的需求,因而我们的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向多元化、现代化、人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行[1]。为了提高做为高校教育首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要求所有高校执教者在认真研究现阶段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倾向的基础之上,选择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来推进和强化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便他们能够符合国家、政府和人民对大学生整体健康发展的要求[2]。

1.相关理论与内涵

1.1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定义和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念是由美籍行政学家登哈特为适应现代公民在民主以及民权意识方面的觉醒和发展所提出的,这一新型的公共行政观与旧有的以效率为目的的公共管理理论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该理论主要包括了七项内容[3],即:对人的重视高于对和产力的重视;对公共服务和公民权益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所有个体利益的总和,而是来源于公民的共同协商结果;公共利益是公共服务的最终和主要目的而非附属物;制定的策略应当符合公共的具体需要且策略的有效执行有赖于集体的协作;公共服务是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全方位关注;该理念的核心内容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而不是对公民的掌控。该理论提出后不仅成业当下全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理论基础,更以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迅速风行于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大行业。

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在于,将学生做为教育的主体,将采取正确有效的育人行为做为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将所有受教育者做为一个整体给予充分尊重的同时还注重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存在给予尊重,通过施加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行为来塑造出获得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与实干性兼具的高级人才队伍。

2.基于新公共服务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1对高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

思政教育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领域,在学生们的日常活动场所如图书馆、教室、食堂、操场、寝室等地点同他们打成一片,通过对学生们生存、生活环境的实地感受来洞悉他们的思想动态与政治认识,在给予真诚关注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力争同学生们建立起平等对话、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还可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来实施与学生的双向对话,如借助于智能手机所提供的qq群、微信群、微博等沟通平台来确认学生的满意度,对学生的思想脉搏给予准确的掌控。

2.2承认学生的个体存在感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在校大学生因其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也存在着不同的需要,固定不变、千人一面的思政教育策略必定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在需要方面的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高校生的个体存在感加以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并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实施自我发展,充分理清个体需要与国家民族需要的内在关系,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相融合。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思政教育方式,如针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因为他们此时还未能完全适应其大学生的身份,所以他们可能还难以确认清晰的自我需求,故我们十分有必要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和指点,引导他们对自已实施正确的评价并确立合理的目标,正确把握其个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关系。

2.3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系统的管理服务

对高校生实际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间的结合点做出准确的把握,力争为高校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便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渴望。高校思想政治执教者要深入学生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对情感的诉求之声,切实地进行换位思考,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想其所想和急其所急,保证自已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合理需求。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开展工作,尊重并维护高校生的自尊,照顾和满足高校生的需要,注意对高校学生个性的培养,重视对高校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2.4思政教育执教者要注意对自身执教能力的提高

在新公共服务语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执教者必须注意对自身执教能力的提高,改变不适应时代进步的传统教育理念,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执教者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不断自省,找出执教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和完善,以圆满完成新公共服务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教学任务。

3.结语

尽管以民主和为公利服务做为主要内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原本被应用于行政领域,但做为新时代的高校执教者应善于吸纳该理论中的科学精髓并切实应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管理领域中,以便促进该领域的前进与发展。新公共服务语境的精髓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有效应用主要体现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要求高校执教者不断探索、创新并实施更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思政素质培养模式,从而为高校生的未来发展提供经得起考验的政治素质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伏力.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45-47.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5篇

目前全球公共管理领域发生变革,国内高等教育政策也随之出现变化,开始引进各种新型管理模式,而这些模式既有优势也有缺点。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公共管理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关系,然后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改革政策内容,最后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学术工作的影响,希望能为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高等教育;学术工作

现阶段,新公共管理已经发展成世界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主要思想。我国最近几年也制定了许多相关法规政策,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特点。学术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心与根基,其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改革现代高校教育制度的时候,应当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政策背景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思考,创新性地探究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发展学术工作的方法。

一、新公共管理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政策

随着国家公共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方法出现变化,传统管理方式逐渐表现出效率偏低的问题,更多新思想要求国家对各大公共部门进行改革。新公共管理理念认为,政府应当重点关注公共服务的成果,而非其服务过程与准则,因此要提高其工作效率,就要采取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把集权管理转变为市场竞争,使经济利益最大化。新公共管理的特点是注重效益,问责机制和反馈机制健全,以竞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公众服务,以责任机制代替细节掌控。高校管理方式改革也在这样的浪潮下变成了公众焦点,从以往的“软管理”,如民主投票、道德约束、专业信念等,转变成了如今的“硬管理”,如产出最大化、竞争上岗、问责机制、资金控制等。

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改革政策

(一)高校教师录用政策。

我国出台的《有关加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中指出,高校录用教师要遵守按需开岗的原则,招聘流程要公开透明,让求职者能够公平竞争,并对其实行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制度和解聘制度,全面推行合同管理。高校教师录用制的改革突破了我国长期延续的终身聘用制,开始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不合格者采取退出机制,让能力不足的教师适时退出。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在高校老师之间和各大学校之间掀起一场“伪市场方向”的竞争。即高校教师互相竞争上岗,学校与学校之间又互相抢夺能力优异的教师。这一形式的竞争并非把“价格”作为媒介,而是凭“量化标准的表现评判”进行。高校录用教师要把其在学术研究工作中的表现作为主要根据,教师决定自己在哪所高校供职时,也要考虑该院校在学术工作中各个领域所获得的成绩。利用这种竞争政策,可以有效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配置。

(二)生产、教学、科研结合政策。

我国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应用研究,鼓励高校、科研所、企业科教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用相互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升华。产学研相结合的目的是为高等教育机关提供公众服务。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出,要全面实现公众服务,可以灵活应用将成本转化为效率的手段,比如教育权或是专利售卖等。在目前知识经济引领的潮流中,知识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传统观念中把知识视为公众财产,但如今,版权、专利、商标等多种形式已经把知识产业化、私人化,并用法律手段保护起来。企业生产过程中若是需要用到科技研究成果,那使用者就要付给专利持有人一定的资金。所以,各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高校的经济来源也不再局限于公众经费,而是扩展到各大企业、集体与个人。

(三)高校教育评估政策。

《教育部有关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育部要依据我国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新需求,逐步探索并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政策。以其教学评估成果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坚持以评估的方式促进高校建设改革,推动教育工作,提升教育质量。要对高校教育基础情况作年度统计和数据报告,并予以公布,将其视为教育工作评判的主要根据。自此可看出,我国政府对高校教学的控制不再深入到任何一处细节,而是实施权力下放,让各大高校真正掌握管理实权。不再多方涉足高校内部事务,但仍要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高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性的监督管理。将以上政策贯彻到教学实践评估中,就能把教育活动简化成可衡量、可对比的元素,从而避开了繁杂的干涉手段,实现了国家对教育和学术工作的远程调控。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学术工作的影响

(一)市场驱动追求利益,公正求真思想衰落。

新公共管理理念提倡伪市场竞争方式,提高了公众对教育和学术质量的关注度,使学者的竞争透明化。但其弊端在于容易引发两级分化,使强者趋于更强,弱者变得更弱。新公共管理理念注重产出、能效、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到对高校人力资源的监管上,就是把学术工作成绩和老师本人的经济收入相关联,在聘用、工资、评估、升职等各个方面都激励并强化老师间的竞争。如此一来学术人群内部资源分配与差别日渐增大,这一情况容易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发生。“社会资本”这一词汇用中国化的通俗语言讲来,就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资源和收入分配时可以起到极为明显的影响,这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而言是致命的问题。

(二)学术工作整体性与统一性受到冲击。

新公共管理理念重视表现指标。在学术工作中,如果层面不同(教育、科研、服务等),则对象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管理、评估和追查责任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于是学术工作的不同领域就被分割开来,优良互动性遭到破坏。高校评估机制对教育的标准普遍偏低,缺乏区别性,但科研对此要求较高,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了老师聘用和升职的重要标准。此外,科研还能给教师带来更高的利润,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收入还比较可观,但多数是来自于“创收”或科研项目提成。所以,目前高校教师大多会对科研投入更多精力。

(三)权力与责任的主体单一。

国家把部分权利下放给高校,看重的仅仅是教育结果而不是操作过程。政府不再多方涉足高校内部事务,但仍然制定详尽的考核指标和风险评测,对高校教学质量实行灵活监督管理。这一角色转换对于高校问责而言,只突出了政府官员的职责,但对于社会群众、消费者和专业集体说来,其责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未和官员职责构成相互弥补和相互制约的状态。所以,这一改革并未减少国家对高校的控制力,反而是将其加强了,政府排开了各种责任和风险,保存了掌控权。而落实到高校内部,政府下放的权利没有掌握在学者手上,而汇集到了行政人员那里。一级决断人员手里掌控着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权力,而这些恰恰是学者所缺乏的。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减少了对高校的直接干涉,但却利用间接控制和责任监管,把大权转移到了行政部门手中。

结束语:

新公共管理的部分理论和策略确实为高校运作带来了一定资金来源,同时起到了激发研究者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但我国传统教育的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单一性并没有得到突破,并且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也需要有相关政策给予保证。此外,新公共管理本身存在局限性,若是单纯追逐经济效益,那最基本的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就会遭到损害。因此,发展新公共管理理念要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反思,构建公正求真的学术研究环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作者:王绮晶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琳琳,卢乃桂,黎万红.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及学术工作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2,05:29-35.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体育课 现状 对策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强调的“未来十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未来几年,河南省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年招生人数还会不断的增长。面对河南省培养新世纪专业人才的挑战,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期,应重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公共课教学工作的发展。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和实训工作都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是整个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黄河科技学院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9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这些高职院校当前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近几年的相关文件,了解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职体育教育的方针政策。并利用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网络查阅网上期刊数据库,参阅了相关课题研究和文献资料。以其对本文起到理论支撑和指导作用。根据对各项材料的整合分析发现应改进现行公共体育课教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模式,以期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针对对在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上体育课的实际情况和对教学内容安排的满意程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16份,回收率90.7%,有效问卷785份,有效率87.2%,符合研究要求。

2.河南省高职高专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2.1体育课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现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就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很早就制定的教学大纲,循规蹈矩,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始终是中心,教师的教学就是机械的模板式教学,学生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技术、技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 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上毫无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和标准上,主要是考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入校时是按照专业进行归类的,由于所学专业的技能要求不同,就形成了对学生体能、性别的不同要求,而这些差异与他们未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密切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服务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所区分,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需要。

表1 学生对当前所在院校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教学虽然有所进步但是还是影响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绪,也相应的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师资和硬件设施存在差距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师目前没有体育博士,硕士占13%,本科占85.5%,大专占1、5%。由此看出硕士比例也不够高,本科生比例占到绝大部分,还有个别的大专学历的老师,都是学校升格过快的弊端,大部分老师都还需要进修提高。目前,河南省职业院校具有高级职称比例的体育教师占26、5%,中级职称的占40%,初级占33.5%,职称结构相对合理,基本能满足目前的职业院校的体育课教学需要。通过对9所职业院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的调查,可以找出职业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见表3)。

表2 河南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职业院校体育场地设施里国家教育部配备《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目录》要求差距很大。河南省人口众多,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这几年经过发展和改进体育场地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人口基数大,国家和省里这几年政策都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个学校的招生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新增运动场地的速度。随着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和河南经济的飞速发展,省里对高职院校经费的大力投入,高职院校的场地硬件设施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2.3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育考核方法不科学

现在的体育教学考核考评很多年就是不分专业和年龄,只区分男女和年级采用统一的标准,考试的数据很多年以前就早早就制定好,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

表3 学生对体育考核模式的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参加调查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评价比较满意的只占了总人数的14.39 %。很不满意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13.38%。说明了现在体育考核方式在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很不适应现在学生的情况了。全省体育考核都是同一各标准,不能做到区别对待,如:地区差异、个体差异、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容易造成差生的心理波动:抑郁、自卑、害怕、沮丧,甚至对体育失去兴趣,影响同学间的交往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3.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进策略

3.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思想

职业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公共体育课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将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提高为目标。

3.2 改革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公共体育课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本时代的特点、年龄段、健康状况、兴趣、娱乐性和所学习专业的特点出发进行设置。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体育教学模式和经验去参考,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另外就是要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了适宜的教学项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里还存在着教法手段运用的选择。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和合作性的群体,在学习体育技能过程中可尝试一下各种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培养其合作精神.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比赛的魅力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在上学习运动技术的体育课时,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应通过有趣味的组织形式使体育技能的学习更具娱乐性,以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些运动技能,使他们在上体育课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体育的兴趣,把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进行练习。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各高校行政部门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重要性,积极支持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领导、监督工作,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和落实。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强教材、场馆、器材硬件建设和师资的进修培训建设,为广大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各类丰富的、数量充足的体育场地和设备,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后勤和教学保障。

改进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体育成绩考核和评价体系。考试成绩是学生体育方面受教育的水平和程度的反映,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及对考试的重视程度都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其考核评价时应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形式、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应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相对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等,成绩增长幅度、健康指标增长幅度的评价,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进步程度予以评分。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充满希望地进行体育学习。

4.结束语

当下几年内也是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前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多年的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已和世纪变迁,社会转型,经济改革,人才的激烈竞争等大环境不相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增强我们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高职高专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老师科学合理的用新方法,新思维去授课。改革陈旧的体育公共课教学模式,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方法,不断提高体育公共课教学质量,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河南省职业教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顺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荆建怀.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管理学家,2010(08)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7篇

调查对象及方法

1.对象

对象:以云南红河学院学生和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

2.方法

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面对全校学生,采取整群抽样方法,由学生自行匿名填写,以打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顾虑,确保回答内容的真实行。对任课的教师进行了谈话、交谈。

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本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7.5%。在195份有效问卷中,大一的学生有60人,占30.77%,大二的学生有101人,占51.79%,大三的学生有21人,占10.77%,大四的学生有13人,占6.67%。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学习形势与政策是必要的,对国际国内形势也很关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

2.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您平时关注新闻类节目吗?有81名(41.54%)学生回答,我经常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去了解新闻;有110名(56.41%)学生回答,偶尔了解一下;有4名(2.05%)学生回答,从来不关注。

您认为您对当前发生的国际国内时事是否了解?有3名(1.54%)学生回答,非常了解,如数家珍;有154名(78.97%)学生回答,知道个大概,对一些比较重大的时事还是有所了解的;有27名(13.85%)学生回答,几乎不知道;有11名(5.64%)学生回答,说不清。

您觉得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有助于您了解时事新闻吗?有115名(58.97%)学生回答,有帮助,是我了解时事新闻的窗口之一;有44名(22.56%)学生回答,没帮助,不感兴趣;有36名(18.46%)学生回答,说不清。

3.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目的

您学习这门课最大的目的是什么?有25名(12.82%)学生回答,获得学分;有106名(54.36%)学生回答,扩大知识范围;有19名(9.74%)学生回答,提高“三爱”(即爱党、爱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觉悟;有33名(16.92%)学生回答,认清“四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有2名(1.03%)学生回答,其他。

4.形势与政策的开设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上,您更喜欢哪种形式?有92名(47.18%)学生回答,专家、教授开办的讲座;有53名(27.18%)学生回答,公共课教师定期授课;有31名(15.90%)学生回答,校内外领导作的相关政策的答疑、解释;有17名(8.72%)学生回答,辅导员定期组织大家学习相关资料;有2名(1.03%)学生回答,通过电视,播放新闻。

5.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方式

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考核,您认为什么样的形式最能反映大家的学习情况?有38名(19.49%)学生回答,出案例题让大家分析;有65名(33.33%)学生回答,选择一定的主题写论文;有24名(12.31%)学生回答,课堂测验与大家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为依据;有68名(34.87%)学生回答,课堂测验与课外表现相结合,与大家综合量化考评结合起来。

对策

1.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规范化、制度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基础和前提。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指向我国,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青年学生是它们进行渗透的重点和突破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修订完善的《十条诫令》前三条分别规定: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精神;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一切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让中国的青少年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是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形成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建议由宣传部、社会科学部和教务处负责形势与政策的相关事项,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研室设在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部负责组织上课;教务处负责学生成绩的记录;宣传部负责协调及与外界的联系,组织《形势与政策》的讲座。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进一步搞好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条件。要坚持走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聘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既要配足少而精的高素质的专任教师,又要广泛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专家名师以及地方党政领导、先进人物和杰出校友的优势,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要改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单一地由社会科学部和政治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况,建议由宣传部、社会科学部、政治系、团委、学生处以及各院系的总支书记和总辅导员组成,充分发挥学校的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为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学校领导和聘请校外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来作讲座。

4.教学内容的编撰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中心,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容休系上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时效性,也可称为动态性或现实性(因为形势与政策本身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而且人的思想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实施时,既要突出现时性又要兼顾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编撰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成立“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编撰小组”, 每学期初根据教育部社科司下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要点》,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讨论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建立教案审批制度,对教员编制的教案进行课前审核修改,切实把好教案质量关。

第三,增设社会实践内容,并以教学计划形式统筹安排,逐步形成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考虑到学校的实际,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采取假期参与社会调查和组织观看形势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课时的安排

2004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在课时的安排上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课时安排固定在每学期的政治学习(星期四下午)时间进行,每次上2学时,避免与实验课、体育课相冲突。

第二,合理安排专任教师的课时和外聘的本校教师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授课和讲座的时间安排。如,可以将专任教师的授课时间安排在10个课时以内(6个课时讲国际国内政治形势,4个课时讲重大政策),外聘的本校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授课和讲座的时间各安排6个课时。

第三,为保证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的相似性,在分散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对于学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授课或讲座则采取“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形式对全校师生公开进行。

第四,由于毕业班在第八学期忙于撰写论文和联系就业,《形势与政策》课可采取学生自学,完成相关的作业即可。

6.成绩考核和录入

形势与政策课以课堂作业形式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随堂考核,题目由任课教师根据讲课内容拟定,学生因特殊原因缺课,需有证明和有关负责人签字确认,并自学指定材料和补交课堂小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跨越八个学期,前七学期社会科学部负责考核和成绩保管,到第八学期时,总计前面的成绩作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登录学生总成绩,专科前五学期社会科学部负责考核和成绩保管,到第六学期时,总计前面的成绩作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登录学生总成绩。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第8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形势政策课 教学模式 改革与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为指导,以相关的政治原理为基础,以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宗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现实的、综合的教育与培养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对于宣传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件精神,各高校加强了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按照和教育部统一部署,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目前,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或讨论为主。讲授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是观察分析形势方法理论,以及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已经有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教学、讨论、作业、考核等都充分利用这一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楚雄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2001年升本以来,学院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为契机,以贯彻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4】13号及中共楚雄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院党字[2005]9号)文件为根本指针,深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我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模式,被评为云南省两课教学优秀单位,对形势政策课的满意度较高。我院在形势政策课改革方面的探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由于师资力量、学生规模、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地方本科院校开设形势政策课与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看到这种差异性所带来的特殊性,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坚持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的同步与自选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是以研究形势和政策为主要对象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易变性的特点。每年,教育部社科司下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现行政策及政策运行、国际关系、我国经济形势及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我院坚决执行该教学要点,将其作为学生必修课内容足课时给予保证,确保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不走样。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大学问。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中小城市办学,高水平师资力量普遍缺乏。为了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我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根据形势与政策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从2007年起便与共青团楚雄州委联合在学校打造每月一讲的彝州青年政论性文化精品论坛――楚雄青年论坛。利用这一平台,如2008年青年论坛的“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美国与伊朗之恩怨”、“云南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思考”、“解放思想话改革――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等专题,外请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与学生面对面,深层次地解读当前形势与政策。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一年中必须至少听“楚雄青年论坛”讲座一次,并当场将笔记交主持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最终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的确保,自选动作的增设,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本校教师与外请专家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2.教学准备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形势政策课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备课、讲授、答疑、批改作业到考试,每一环节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基于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能力素质的高要求和地方本科院校两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开设该课的教学准备更加重要。我院历来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会指导下的教师个人备课。每学期,由资深教师根据教学要点做教学准备,在集体备课会上做讲课指导和中心发言,相关教师作评议和讨论,最终由任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坚持了教学的个性,还增强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学方法历来是形势政策课程改革的活跃点,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一套教学方法。当前,作为不可取代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普遍在5000―10000名左右,这样的学生规模利于专题讲座的开设,我院的形势政策课均排在100―200人的教室,而如此规模的专题讲座开设与动辄千人的礼堂大课比较,我院这样的教学安排更有利于教学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为使教师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我院优先确保形势政策课使用多媒体阶梯教室,充分保证该课课堂教学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效果。再加上我院担任该课的任课教师都是精挑细选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教师也有充分的能力运用这些条件,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注重互动探究,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参与到形势政策课教学中。我院教师打破“一言堂”、“满堂灌”和压服式、说教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采用讨论、辩论、演讲、撰文、参观、调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观点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辨和讨论来解惑受益。教学方法的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参与性、针对性。

4.教学过程的课内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加强了校园网络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网络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支持下的交流和研讨,为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提供了先进平台。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以其虚拟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大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肥沃土壤,也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我院充分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形势政策课程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搭建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程网站。针对热点问题,既有事实报道又有理性思考,不断增强网络教育的亲和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教学是形势政策课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

5.教学运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与老牌、名牌院校学生相比较,普遍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差距。为促进形势政策课“入脑”、“入心”,实现教学效果的知行转化,在学习活动中,我院每学期均组织“形势与政策”征文比赛,对学生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给予表彰。同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要求每名学生参加寒暑期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和提交调查报告,成绩计入课程学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对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二、形势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的创设与结合

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的改革和方法的运用,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这也是社会更加开放、教育封闭态度被打破的重要标志。然而,必须注意其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负面影响显得特别突出,加上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这些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内弱化学校教育,对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基本的突出问题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反差太大。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从标准到内容都必须具有超前性,德育更应具有鲜明的超前性,但超前的“度”到底以多大为宜,还应深入研究。不超前,失去了教育的意义;过于超前,反而会削弱教育的实际效果。地方本科院校在地方办学,其形势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置理应体现地方性,如设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热点介绍,用生动鲜活的地方素材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由此拉近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距离;在形势政策课的师资和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特邀地方党政领导、社会人士作为形势政策课的特聘教师,用社会教育的资源来进行一些社会教育,使学校形势政策课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减少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偏差而带来的社会教育的反差。

2.处理好形势政策课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的关系

包括形势政策课在内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形势政策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形势政策课的教学与其他德育工作分开,孤立地进行所谓“纯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形势政策课教学这一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他渠道,如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党团活动等的作用。实际上,离开了这些渠道,主渠道的作用将难以得到最佳发挥,因此充分发挥其他渠道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达到形势政策课教育的最佳效果。

3.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

此处的显性课程即指形势政策课,隐性课程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对于它的确切涵义现在还有争议,但基本上可定义为学校内除显性课程外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如网络、报刊、图书、校规校纪、校风、校貌、师生关系、校园物质文化,等等。显而易见,隐性课程是除显性课程外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综合,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范围广,对于学生实施“看不见的教育”其影响难以量化,它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相当大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校园文化一般传统和积淀较少,在办学过程中发展校园文化,形成大学精神,是地方本科院校向真正一流大学学习的内容之一,而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并使之与显性课程统筹计划、协调发展是学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需关注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

[3]罗秉森.形势与政策课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4]黄桂兴.形势与政策可的缺失与反思[J].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