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企审计重点

国企审计重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2 09:43:35

国企审计重点

国企审计重点第1篇

2007年全国企业审计工作会议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明确提出全国企业审计工作要在原有“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审计的层次和水平,适时开展国有企业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此时,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全国企业审计工作会议的要求,开展国有企业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将对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是指在国有企业某一行业范围内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开展的全行业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如2006年审计署统一组织12家省(市)厅(局)和特派办开展的盐行业食盐专营管理体制审计调查。此类工作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唯物辨证主义观点,符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它将查明情况,分析原因,从体制机制高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国家实施行业性宏观调控、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近几年,随着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全国的企业审计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查出了一大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还在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企业审计工作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国有企业审计工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和新困难也逐步显现。此时,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迫切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新的视野来改革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在对国有企业集团开展正常的财务收支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之外,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这个连接微观与宏观的平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尤其是开展垄断性行业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以此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的层次和水平,真正实现审计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目标。国有企业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行业性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面广,涉及到行业中的许多企业,甚至是全部企业;专项性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内容突出,主要针对行业内某一具体问题。因此,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有利于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把行业的“全面”和专项的“重点”结合起来,在全面把握全行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基础上,对行业内存在的突出的、共性的问题开展重点审计和审计调查。四是有利于实现企业审计为国有企业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在逐步将自身的改革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和力量共同参与,研究解决自身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整个国有企业、行业领域内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此时,开展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将有利于发现并解决企业行业甚至整个国有企业内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为帮助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布局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二是要用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和处理问题。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是针对行业内某一具有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这里的问题通常涉及改革的历史或进程,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国有企业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专项性的特点,决定了要用客观的态度去评价和处理问题: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评价和处理,必须考虑客观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原因,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做到既严肃财经法纪,又保护企业行业的切实利益。

四、国有企业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要科学开展选题工作。科学开展选题工作,是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成败的关键。科学选题要做好充分选题调研,要使选题符合国家一段时间内的产业政策、经济动态以及宏观经济调控重点;要经过审慎的可行性论证,使所选题目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代表企业审计服务大局的发展方向;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现阶段要在全面选题的基础上,突出垄断行业这个重点,重点反映石油、通讯、电力、铁路等垄断行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题是否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否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否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决定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二要结合行业特点突出审计重点。国有企业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审计中,既要做到审计对象、范围、内容等的全面,又要突出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确定审计重点。因此,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审前调查应充分了解行业的经营背景、主营业务、经营方式、核算方式以及执行政策等,要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经营特点和生存规律心中有数,以便更加合理地确定审计重点,使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更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三要把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可以在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调查与分析,寻根究底,从发现事物的现象,到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问题的规律。因此,要注意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通过审计发现某些普遍性和苗头性的问题,通过审计调查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后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以调查带动审计的广度,以审计促进调查的深度,既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又能够充分地深入地将微观审计发现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从而增强审计成果的反馈层次,促进宏观政策的全面落实。四要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是提升企业审计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行业性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效益审计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影响企业效益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审计关注的重点不仅局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仅要从体制机制上查找影响行业效益的问题和原因,还要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与企业共同制定整改措施,帮助提高效益水平,促进企业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的企业效益审计,要注意符合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国有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加强企业科学化管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企审计重点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今天也不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同时由于其管理经营模式与普通生产经营性企业存在的明显差异也让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变得更为重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替国家执行资产经营管理的人员,其行为对国家负责同时其领导也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运作及收益,所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也成为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审计重难点分析入手,谈谈如何有效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以供参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一、前言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管理及领导活动中的自觉性与自律性,能够提升国有企业各项生产运作的总体质量。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也是加强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的思想素质及工作能力,因此,作为国有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成为相关工作部门及国有企业管理层都加以重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现状分析

国企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企业构成类型,国企在我国建设发展的数十年历程中肩负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使命。一代一代的国企领导人员也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但是虽然大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都能够做到严格自律、尽忠职守,带领企业员工和整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造出更多财富,但是也仍然存在着极少数企业领导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因为不断受到个人利益的冲击与侵蚀都逐渐变得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不断通过职权之便为自己的创造岂会,最终不仅给企业的建设发展及运作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工作现状,我们必须采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对她们进行及时的监督、评价以及制约,从而推动我国国有企业始终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重难点分析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稳定国有企业建设发展同时提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个人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及运作模式不同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特点影响,让经济责任审计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重点与难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克服,在寻找克服方法及措施之前,我们应该就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的对症下药。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科学化、规范化与统一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国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性的指导意见与文件,却在更为细则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方面并未进行严格统一的规定。因此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时容易因为执行人员的不同而让结果产生很大差异,这不仅会直接影响被审计领导人员自己的事业发展及个人规划,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改革和提升。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目前我们所遵循的一般都是先离后审,也就是在领导人员离任之后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往往会造成难以及时纠正领导错误和弥补经济损失的问题,而且许多时候领导人离任或调任,其之前职务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般不会对后续工作和职务造成较为深刻的影响,这也就在许多时候让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徒劳无功,从而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极大的打击了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四、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思考

前文我们就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工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下面我们来就这些问题进行措施研究。

(一)树立科学意识科学意识的树立不仅能够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也能够强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时的配合力度。树立科学意识首先是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及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尤其是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工作力度,进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对自身以及对企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加强科学意识树立才能够明确自身责任,明确工作重点,从而切实做好审计工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积极作用。

(二)细化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细化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个人原因造成的审计疏漏,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项目,提升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总体质量。虽然当前我国出台的政策文件不够详细规范,但是我们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工作主动性来实现其进一步细化。在审计评价体系的细化方面应该从更多层面上来实现有效审计,具体来说应该分为外部经营、内部控制、经营发展和社会责任等几个层面,在这几个大的方面确立以后又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外部经营方面要强化净资产收益率审计、总资产报酬率审计、流动资金周转率审计以及销售增长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审计等。在内部管理方面要重点强化订单需求满足率方面的审计及成本管控审计。在经营发展方面要侧重新技术新管理方法在使用成效及效益增长方面的审计工作力度以及在内部人员培训教育方面的费用及成效对比。社会责任层面要重点审计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及社会事务开展活动中的成本费用比例。通过制定更为详细的规范化的审计标准及内容才能够在提升具体审计工作质量的同时拉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总体水平提升。

(三)落实审计结果的具体应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是维护国有资产有效运转并全面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非功过,因此审计结果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就成为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前文提到了当前审计结果应用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方法上首先应该确立先审计后离任的审计制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及结果应用质量,提高被审计领导人员的配合度和自律性,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落实审计过程及结果,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树.国有企业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4.2.

国企审计重点第3篇

P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审计;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征程正式开启。其后的一年内,十多个专项改革方案或意见相继亮相,内容涵盖了混合制企业员工持股、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1+N配套文件体系基本形成,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在2016年起正式步入实施阶段。国家审计要成为新常态、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助力,就必须要主动转型升级,明确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审计新路。

一、新一轮国企改革政策的特色

2016年2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国企国资改革研讨会”上,披露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试点落实计划,明确了董事会职权改革、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等十项措施,北京、上海、湖南等多个省市制定相关细化方案,各大央企也开始密集披露公司改革的最新运作方案。国企改革政策走向呈现出四个“化”的特色:

一是功能定位清晰化。国有企业进一步划分为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商业类国企和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公益类国企两个类型,两者定位更加清晰。不同类别的国企进行分类施策,资源与分配进行重新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二是企业管理现代化。推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运行机制,解决政府管理过细干扰自主经营问题,企业独立市场地位凸显出来。职业经理人制度、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层、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及分类分层管理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各类管理要素活力都将被激发,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国企股权多元化。沿着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主线,企业“国有”色彩进一步淡化。以混合所有制为导向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并购、重组将加速,民资、外资、基金等各类型的非国有资本将更多地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铺开,各种所有制资本将齐聚国企改革,相互促进。国家一股独大的局面将逐步改变,改革的涉及面将更加广泛,效应加大。

四是管理体制链条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国资委角色被重新定位,不再是简单的国有企业的出资方。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后,国资委管理的重点将是国有资本,通过对国有资本的有效运营,推动国企的兼并重组和结构优化。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将进一步减少,而企业经营的活力和效率将有很大提高。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国有企业的链条式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二、国企改革中国家审计的定位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对企业国有资本的经常性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国家审计在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扮演重要的外部监督角色,而这个角色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审计目标上。

1.改革性目标。评价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完善程度和落实效果,纠正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发展存在的偏差,从政策落实层面、体制机制层面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改革内容的推进。

2.经营性目标。分类评价两类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关注其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其提高运行效率;对于商业类国有企业则是重点关注国有资本布局,国有资本回报水平,促进其规范国有资本运营、维护国有资本安全。

3.责任性目标。通过对国企负责人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是否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预防经营风险,注意查处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等方面问题,有效抑制问题的发生。

三、改革背景下国家审计发展方向

1.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体,企业效益审计及改革重点热点问题专项调查作为重要补充

以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体,是促进企业负责人勤勉尽责、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要做好离任审计,做到“离任必审”,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履职经营情况和科学界定经济责任;二是要关口前移,适当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及时提醒并督促国有企业整改,提高审计的时效性。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国企改革重点热点问题专项审计调查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补充。不定期地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改革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审计,有助于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提供决策的依据。

2.进一步开拓审计视野,多维度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国有企业审计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但不局限于财务收支,注意摆脱传统就账查账、埋头看账的局限。一是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情况及实施的有效性,要腾出手来对项目安排、决策程序、款项拨付等关键环节进行实质性的分析测试,对内控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二是要敢于接触国有企业业务数据,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采集、梳理各类业务数据,将采购、销售、投资、资产处置等环节与财务报表联系起来进行点、线、面的全覆盖数据分析,把握各业务环节的关键点及风险点;三是要更加善于利用外部数据,结合国资委、经信委以及税务、环保、社保等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获取层次更高、综合性更强的数据,以便全面揭示问题。

3.进一步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构筑高效有力的常态化监督网络,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的国有企业数据资料库。限于审计有限的力量,要实现全覆盖审计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审计信息的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对象资料库,把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生产经营情况、年度财务报表、社会审计报告等有关资料收集起来,便于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掌握经营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点,为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和重点服务。

二是要重视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成果利用。企业资产规模大、经营范围广、类型多样、信息不对称,审计难度加大,而审计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通过借鉴和利用国企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找准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社会审计执业质量的监督,形成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监督企业、审计机关监督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监督链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才能腾出手,确保国企审计能够“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三是要推动建立审计与其他外部监督工作会商机制。强化与纪检监察、国资监管、企业监事会、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作,共享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检查,提高监督效能。对于审计手段限制难以查实的案件线索,应及时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税务稽查等部门的联合协作,借用各种力量深入查实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同时,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建立健全高效的核查、移交和整改机制。

四是要注重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企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财会知识为主的企业审计人员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更新,加强宏观经济、现代企业管理、大数据分析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明玉.关于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16(10).

[2]深化改革配套文件陆续出台国有企业改革趋势愈见明朗[J].产权导刊,2016(10).

国企审计重点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启示

作者简介:孙合珍(1967-),女,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财理论和实务。

中图分类号:F7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64-04收稿日期:2007-11-20

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一)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20―40年代的财务审计阶段。随着现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营管理跨度增大,经营地点日益分散,一年一度的外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迫切需要不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2.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形成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必须强化内部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这就迫使内部审计的内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不断地向以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重点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拓展,其审计目标已拓展到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分工、企业素质、经营管理决策、资源利用效果、计划方案等各个方面的审查,并针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审计评价和建议。

3.21世纪至今的战略审计阶段。如今,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即管理会计)向风险保障转变;二是由被动审查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内部审计作用更具有前瞻性、建设性。

(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1.1983―1993年,内部审计初步建立阶段。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其中第10条明确规定:“县以上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1987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条例,其中第6章对内部审计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2.1994―2002年,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其中第29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内部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职业化。

3.2003年至今,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二)找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点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

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企业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坚持依法审计,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章程是确保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健康运转的前提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内部审计章程是经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批准签发的纲领性文件。该章程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目标、责任和权力,内容包括: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授权在审计工作时可以检查的有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等。

(四)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是改革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不可缺少的一环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并在评审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即所经过的程序为:了解内部控制――(评价内控)确定符合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确定实质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资本金保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质量控制的评审,监督现行制度是否被执行,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富有效率以及符合效益原则等,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促使企业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使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五)对资金投向及其效果进行评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企业工作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中心是决策,对企业投资前的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预测效益,从中选出技术先进、经营合理、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的方案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内部审计部门应从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生产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审查评价其必要性、可靠性,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项目上马后,还要进行追踪调查、合理预测、定期分析、考核,开展事中、事后审计,促使企业降低消耗,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六)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关键

内部审计的成败与否与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有直接联系。西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得到了企业成功人士的重视,在定期召开总裁办公例会上经常要求监事会通报内部审计情况和提出对策措施,并亲自部署落实,同时也得到了决策层和经理层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各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希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和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具体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应该更严。

(八)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突出重点,并正确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应将企业经营活动中重大的、带有倾向性或共同性的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突出审计监督的宏观职能。对于审计重点,注意集中力量查深查透,做到不仅事实清楚、处理得当,而且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收到明显的成效,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对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服务和顾问作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还应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关系,尊重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有关意见,但又要坚持原则,做好按制度要求如实上报检查事项的协调工作,共同形成为上级领导负责的融洽局面。

(九)坚持“三个结合”,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桥梁

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十)内部审计运行机制要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紧密连在一起

公司治理是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向企业管理层负责,还要向企业出资者负责。而其最终的工作目标是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内部审计运行中不断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高层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内部审计运行机制顺畅进行。

(十一)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对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向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拓展,通过调查、取证、分析,评价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拟定审计项目优先秩序,扩大视角,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将审计工作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以对战略的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及效果实施动态控制,审查并评价子公司是否与集团公司战略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2] Andrew D.等著,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国企审计重点第5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引言

审计作为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规范企业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相较于以前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生态环保问题、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的现存状况对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的监督目标和方式应该相应的随之进行调整。

二、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问题

1.国有企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保审计压力重重。黑龙江省是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近年来,经过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黑龙江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但是,还有些问题还没有彻底的解决。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从资源环保审计情况看,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环境、非法征地、越权审批、违规出让土地和矿业权等问题屡禁不止;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监督,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对国有企业审计观念落后,经济效益审计没有真正纳入工作范围内。对于国有企业的审计,现阶段一般是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国有资产进行真实和安全的审计,查出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例如,投资决策缺乏可行性研究以致决策失误,财务系统不规范,操作不严格,操纵利润,多计收入,少计成本费用等一系列不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出资设立的企业,应该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基础,为社会大众谋取利益,争取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是国有企业的第一要务,但是,现在的审计基本上只针对国有企业的违法违纪行为,很少针对国有企业进行效益审计即对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情况进行审计。

3.对国有企业审计重视不够,审计力量削弱。近些年,随着对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越来越简单,相反,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国有企业的规模却越来越大,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生活日用品到重工业制造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因此,国有企业自身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也越来越困难。企业审计力量大幅削弱。一方面,随着审计工作重点逐步由企业审计向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转移,审计机关投入企业审计的力量已逐步减少。业务量的大幅减少导致平时缺少练兵,而方方面面的工作考核又更多倾向信息化和宏观性,导致新进人员往往对企业审计技能的积累重视不够,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相对要复杂些,愿意认真学习、钻研企业审计知识的人员也较少。企业审计业务人员少,不利于今后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4.审计方法落后,审计效率较低。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们被广泛的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审计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导向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主要方法。在对黑龙江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现代审计方法又大量依赖计算机技术,所以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时,很多时候审计方法过于简单,仅以手工查账方式对其进行审计,不仅很难实现审计目标,效率也非常低下。

三、解决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基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环保问题的审计。黑龙江省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瞩目,因为重工业的聚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又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其一直是全国污染比较严重的省份,对其进行审计的重点也仅仅只是停留在经济方面,几乎没有关注过环境保护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意识不断加强,也促使着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加大对环保设备的投入。因此,对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的审计也应该把国有企业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投入纳入到审计的重点领域来,促使国有企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把保护环境与创造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实现国有企业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2.转变审计观念,落实效益审计。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是国家出资设立的企业,其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为社会谋取福利,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的重点也应该是朝着这方面方向来努力,不仅仅是监督国有企业是否遵守国家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经营企业的日常生产运作,同时也要关注企业是否能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效益问题,做到开源节流,该支出的成本费用决不减少,能节约的成本费用决不多支,在做投资决策之前做到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推算出项目的可行性,并据此来决定是否对项目进行投资以把项目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项目投资决策的失误等等,督促企业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创造效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3.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审计专业人才。由于国有企业逐渐向规模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国有企业的广泛运用,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精通有关会计、审计等方面的财务知识,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审计单位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在招聘的时候提高招聘条件在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其次,要在工作中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全方位的审计人员,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分析解决问题,做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

4.加强内外部审计的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不光有外部审计监督还有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我们应该加强国有企业内外部审计监督的联系,互通有无,沟通协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对国有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属于长期驻扎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而外部审计则是在年末之时对国有企业全年的经营活动进行再一次的审计监督,把握全局。当对国有企业进行外部审计时,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外部审计机构,提供其工作成果,供外部审计机构参考,提高工作效率。而当外部审计机构审计出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之后,内部审计机构也应该据此来调整对国有企业内部进行审计的重点,监督企业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目的。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企业,审计机构应该尽心竭力的做好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保证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效益性。

参考文献:

[1]陆迎霞.关于审计机关监督企业内部审计的路径研究——基于国有企业角度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3(8).

[2]赵希琳.加强企业审计,确保监督到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9).

[3]王瑾.加强国有资产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J].浙江金融,2012(6).

[4]卢照洋,加强对地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思考[N]金华日报,2012.

[5]刘正午,沈小燕,国家治理视域下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型[J]廉政文化研究,2013(3).

[6]文瑶,国家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和内容[J]财会研究,2013(10).

[7]陈希晖,夏明东.“免疫系统论”下的国有企业审计定位[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1).

国企审计重点第6篇

一、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具体而言,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可以对企业的下列诸多方面起到监督作用:第一,监督管理企业内部治理中存在的委托关系;第二,监督管理企业内部的非对称信息;第三,监督管理企业内部经营者有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第四,监督管理企业内部经营者有可能产生的违约风险;第五,监督管理企业内部经营者对企业管理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在内部审计中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和完善的企业财务审计制度,对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具有的作用有:第一,预防和纠正企业经营者可能发生的经济犯罪;第二,减少企业财务系统中可能出现的财务差错;第三,最大限度地杜绝企业财务系统中有可能披露的虚假财务信息;第四,监督和管理企业的公正性、合法性经营;第五,监督和管理企业董事会和企业高层决策是否具有效益性、合法性和程序性等,减少企业高层非效益性、非合法性和非程序性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第六,监督、考核、评估企业高层的廉正自律行为;第七,监督、考核、评价企业高层的企业经营绩效;第八,监督、考核、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性和完善性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制,通过预测和管理企业在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的途径,将企业生产与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迅速报告给企业高层,促使企业高层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来规避风险,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内部组织整体管理效率的目的。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生产状况和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情况由于比较熟悉而提供审计服务和管理服务的作用更加突出,所以在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很容易迅速发现本企业生产状况和本企业的经营状况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报告给企业高层并向企业高层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制在企业的内部组织治理中的确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且独立性比较差。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制与企业中的其他部门一样,受制于企业高层的管理和指导,自然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完全行使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全部职能。比如,很多企业的高层将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与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置于平等的企业组织地位,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和无权对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真正的、认真的考核和评估,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表面直接接受企业董事会的领导,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均受到来自于企业中层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企业中层其他部门的领导,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应付于表面。

(二)内部审计重点不明确,并且职能尚未转变。目前,在我国有不少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从事的仍然是对企业各部门进行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其审计的效果和效率也低下;另一方面我国上市企业中的很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片面地理解为审核财务系统的经济账目,从而导致我国某些上市企业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的财会职能部门合为一体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上市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无法正常地、独立地行使本机构的职能而顺利地开展审计工作,更无法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三)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公司治理的发展要求。鉴于我国很多大型上市企业都已经采用了网络化信息系统操作程序,所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的审计人员必须学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不仅如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还应该至少有两名甚至多名熟练掌握和熟练运用最新计算机技术的专家。熟练掌握和运用最新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将协助上市企业研究和开发企业生产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协助企业培训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企业审计人员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计算机中的技术审计软件。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上市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因为尚无上述方面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导致既不能缓解更不能解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不多但是审计任务却非常繁重的矛盾,导致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出现无法正常发挥审计作用、更无法超常发挥其审计职能的严重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如此缺乏高屋建瓴的审计和建议,当然无益于企业高层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益于企业高层预防与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潜在的风险。

(四)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都是将企业的治理重心聚焦于董事会和企业的外部审计部门,对建设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此重大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看作外部审计的辅助性机构,企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上市企业的内部治理,而是为了敷衍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上市企业审计部门的要求。因此,我国上述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企业生产和企业经营时往往难以主动地、独立地开展正常的审计工作。

三、强化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建议

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取决于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故此,企业高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从而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拥有的独立性地位,是企业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调查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和向企业高层如实报告调查所得情况的基本保证。上市企业审计机构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中的审计人员在对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审计时,不参与到被审计的相关职能部门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之中;不与被审计的相关职能部门发生任何的利益关系。事实证明:企业内部健全与完善的治理结构可以有效推动和有效促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上市企业必须采取下列主要措施有效推动和促进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正常运作和审计职能的超常发挥: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根据自身需求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例如,规模较小并且尚未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的企业,一般都会面临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可设置2~3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受总经理领导;业务比较单纯、规模比较小的上市企业,可以设置单独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综合性业务多、规模比较大的上市企业,可以在上市企业的董事会下属再设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改进审计技术。内部审计领域正在不断融入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边缘学科,由此可见,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推动和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迅速完善,可以推动和促进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定期披露。正因为如此,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逐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第一,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第二,从传统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与静态审计相结合;第三,从传统的现场审计转变为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

(二)调整审计范围和重点,继而转变内部审计职能。面对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我国上市企业必须迅速调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中心和审计范围:第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必须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第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必须以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第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必须考核和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第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必须考核和评价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第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必须对企业各部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考核和评价。目前,在全球企业中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在这种态势之下,上市企业中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与日新月异的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格格不入。而我国上市企业传统的落后的内部审计机制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迅速由传统的 “监督导向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为先进的国际型的“服务导向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第二,聚焦于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服务”功能,明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除了准确地迅速地向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报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之外,还要针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企业高层提出良好的建议,协助上市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好上市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工作,提高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拓宽审计领域。我国上市企业为适应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变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各部门生产和对企业各部门经营的熟悉程度,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相对独立的组织地位等,逐步扩大对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审计范围,逐渐健全和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模式,公正客观地评价上市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解决上市企业中存在问题的依据。与此同时,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重点还应该迅速进行下列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重点必须向企业的价值增值审计方向转变;二是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重点必须向企业的战略审计方向转变;三是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重点必须向企业的风险审计方向转变;四是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重点必须向企业的管理舞弊审计方向转变。

(四)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标准。我国很多上市于美国的企业,已根据美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中的COSO风险管理框架构建起了非常完善的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并承诺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上市企业必须通过上市企业的外部审计师对上市企业的内部组织进行全面的、多层面的审核后,我国上市企业才能向本上市企业外部公布本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审核报告。

目前,我国财政部正在为在我国本土的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制定适合于我国上市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条例。根据相关公司治理准则要求,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协会必须尽快制定适合于我国上市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条例,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必须尽快修订和制定适合于我国上市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条例。

(五)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我国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迅速纠正对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偏见,全面了解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协助上市企业高层管理者管理本企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赋予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职权和地位。与此同时,生产规模大、业务经营多的大型上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独立的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借鉴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上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充分发挥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巨大职能与重大作用,及时发现我国上市企业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助我国上市企业高层管理者管理好我国的上市企业。

国企审计重点第7篇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结构性重组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秩序混乱的客观实际要求加强企业审计,要求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审计中要结合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权界定、重组分立、兼并破产等时代特点,切实做好审计和审计调查,以此来审慎调整各方经济利益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是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在这个环节中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往往通过隐匿资产或夸大债务的方式流失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产权转让,则通过低估国有资产或高估非国有资产的方式流失国有资产;同时国有资产经营能力下降导致的企业破产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对国有资产的认定具有终结性,这个过程流失的国有资产很难在以后追回,因此,我们审计机关应该从独立第三者的角度加大监督力度。在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关注资产评估机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合规合法性。

二、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审计和调查,促使国有企业尽快走向市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虽然呼声很大,要求很严,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资产虚置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仍未真正解决,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促使企业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优化,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必然成为企业审计和审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促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审计内容完成。实践证明,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的内在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形成合理的权力配置,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形象,符合国际惯例,所以我们国家审计机关要把推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审计的关键。

三、围绕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把服务宗旨贯穿于审计始终

新形势下为了拓宽企业审计的思路,丰富审计内涵,就需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观念,强化“大服务”的意识。一方面要在查处和纠正企业违纪违规问题、增强其依法经营、依法理财自觉性的同时,围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因素,分析、查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共同制定整改措施,为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企业改革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调查和纠正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障碍,为指导面上的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抓好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审计和调查,抓好直接体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调控等宏观政策作用结果的重点国有企业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总结、报告审计和调查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查找漏洞,分析原因,提出高层次的建议,为新形势下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

四、围绕企业体制转换,积极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新形势下,以股份公司为重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将成为主流,以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即企业集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多单位、多法人、经营多个产品系列、在不同的地区经营等特点。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化趋势与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审计风险很大,审计成本将会无限增大,严重影响审计效率。因此,一是必须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一般只审计其中的核心部分,重大问题对其他成员企业进行适当延伸,审计报告只对审计过的部分和内容发表意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多地采用测评内部控制基础上的抽样审计、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尽量减少繁杂的账证检查。具体可按照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存货业务、货币资金业务、工薪人事业务、投资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和筹资业务等经济业务循环,分别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根据专业判断分别采用不同的抽样技术。分别进行分析性复核,找出与正常指标或规律之间的差异,根据分析性复核所提供的线索来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以便通过其他方式取得更直接的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成本。三是随着经济活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手工审计面临严峻挑战,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也是企业审计技术方法改变的必然。四是积极研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参与国有企业审计。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资产的鉴定等业务审计比较熟悉,比如合并会计报表、资产评估以及产品成本核算等业务熟悉,把握审计质量较好。把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国家审计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发挥审计作用,保证审计质量。同时还可以解决国家审计力量不足问题,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而且审计署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参考学习。

五、围绕我省国企实际情况,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审计原则

根据我省国有企业现状,认真研究整理企业的性质、结构以及经营发展情况,按行业重点排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审计。可以集中审计资源,组织市县审计人员,统一部署安排,统一方案要求,像湖北审计厅那样,一个中心,两条通道、一个平台、三个依托,集中力量打总体战。对我省石油、煤炭、有色和机械等集团公司和重点行业进行审计,通过对一定比例资金量审计,摸清行业基本情况,揭示企业在财务管理、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的违纪违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为政府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建议。重点对我省石油、煤炭行业资源能力,持续发展前景进行审计调查。改变过去单个企业审计,零敲碎打,浪费资源,质量不高,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的做法。同时可以缓解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的矛盾,保证审计质量,体现审计成果,更好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六、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对我省污染严重.对节能减排影响较大的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行审计调查

通过对我省煤炭、石油、电力和冶炼企业审计调查,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执行落实情况,是否达标?指出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加强科学性,真实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帮助政府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七、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国企审计重点第8篇

〔关键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国家审计

2003年5月,温家保总理以378号国务院令颁布实施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以上规定表明,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已经定位,这就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条例》明确界定为专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对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并进一步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这表明,企业国有资产已由原来意义上的政府公共资产成为了由专门部门管理的专项资产。《条例》的这些规定使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职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由主动性变为了被动性

《条例》出台前,各级政府将企业国有资产是看作政府公共资产来管理的,因此,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负有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的职责。这种职责是一种完全的职责,即政府审计机关不仅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主动性负责,而且还要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结果负责。审计机关要在自己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来确定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的重点审计对象的范围,并据此制定年度审计实施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是一种主动性的审计。这种主动性的审计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审计对象确定的自由性,而这种审计对象确定的自由性在对审计对象的确定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也无法有效遏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无序、流失严重的局面。《条例》的颁布实施的确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的地位,并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权次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来实施,相应地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也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来承当。这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有了自己的明确的“老板”;对于政府来说,有了专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可明确追溯责任的主体,无疑这是一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保值增值的更有效的方式。

然而,这种规定是否表明政府审计机关失去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权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主体地位确定后,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权依然存在,只是这种审计监督已由原来的主动性审计监督变为了被动性审计监督,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需要实行限制性受托审计,即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是在接受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构委托授权的基础上而实施的,是一种被动性的审计。

这里所指的限制性受托审计是相对于原来将企业国有资产作为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政府审计机关只要经过政府对公共资产审计监督授权后就可以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主动性审计监督而言的。《条例》颁布实施后,企业国有资产已作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明确地从一般公共资产中分离出来,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专项监督管理,这意味着政府审计机关对这类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不能只通过一般政府对公共资产的审计监督授权,而必须经过专门机构的授权委托,即限制性授托审计。对企业国有资产实行限制性授托审计后,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对象的确定就必须事先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取得审计授权委托,并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委托予以确定。审计机关不再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主动性负责,而只对审计监督的结果负责。随着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由主动性转变为被动性,其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结果负责的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转变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对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的重点由原来的维护财经法纪转换为查错防弊以及绩效审计上来。这也对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人员的培养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即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必须由重点熟知财经法纪转变到重点掌握和提高审计技能,以及对各种经济管理知识的熟悉、运用上来,使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在企业审计上达到技术、的真正一致。

二、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法定代表人实施责任审计的受托主体和审计发生了改变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为寻求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有途途径,1999年以来,开始了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国家有关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实施审计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管理部门委托政府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在国有资产主体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对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这种国有资产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其难度是较大的,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是难以确定的。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企业的重要的负责人应当是专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及企业的前景承担责任。但在以往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选任上实行的是任命制,而任命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实施管理的部门也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甚至是党的组织机构。这样,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就不是职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而成了准政府官员。这种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行为责任的难确定性,从而,使得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增大。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行为责任的难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难以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对其行为进行定性,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定性也就只能主要是从勤政、廉政的角度来确定,也就是说这种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以突和经法纪为重点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