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9 16:31:40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1篇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5)

【摘要】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包括生产管理、采购与销售各部门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有价值,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不断改善和时间的印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提供数据及客观的评价,仅靠财务部门独立思考有时难以发现问题。本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现状,阐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总结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成本核算控制方法,从而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 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促进科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平。经调查了多家企业成本核算情况,对能给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简洁有效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现分述如下:

1 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2 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3 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对策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4 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4.1 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4.2 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5 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综上所述,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最科学合理核算出成本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有力的服务生产管理及经营决策,每一个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管理任务,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从而服务于企业管理与决策。

参考文献

[1]张立伟,吴桐林.成本会计[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4.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战略 学科 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促使我国企业迅速成长,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势,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系统,而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一、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定位

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了解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定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研究视角。

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对象,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财务战略能够将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战略集中到一起,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宏观调控以及微观调控的重要桥梁;另外,相比较而言,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中涉及到企业管理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各个层次战略都具有影响。因此,在明确财务战略管理体系在整个企业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以竞争力为核心,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竞争优势,从而构建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

二、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构想

构建财务战略管路学科体系涉及多方面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首先,战略的制定需要在目标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战略目标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构建的核心和基础,能够指导财务战略学科体系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形成一套逻辑性强、系统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其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是将企业资源和能力作为重点对象,而财务战略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是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运用,促使财务能力得到挖掘,实现财务战略引导企业发展,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的目标;再次,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应将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作为基础,通过企管理实践大方向来指导财务战略,主要分为财务战略决策与选择、执行与控制以及业绩计量和评价三大方面,决策与选择是合理安排企业资源,对企业财务活动具有一定影响;执行与控制主要是财务战略理论转型为战略性结果的重要过程,是战略发挥作用的重要阶段,有效的战略决策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并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业绩计量和评价是企业检测战略决策的重要过程,能够及时发现战略的不足之处,加以调整,提高财务战略管理科学、合理性,从而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最后,财务战略管理学科框架的形成是支撑整个学科体系的重点,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内容和本质的研究,构建财务战略体系需要将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加强对竞争地位的分析,并按照步骤实现战略目标,从而构建完整的财务战略学科体系。

三、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随着现代企业不断发展,促使财务战略管理地位逐渐升高,受到企业广泛关注,与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也随之发展,不仅充实了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也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支撑。

(一)与战略管理会计学的联系

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在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在投资决策、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是,两个学科整合难度较大。为了能够完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将两个学科整合到一起具有现实意义。两个学科都是在外部经济环境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大环境下出现的,而且,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重合之处,两个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因此,将连个学科整合到一起,能够为且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

(二)与战略成本管理学的联系

成本作为影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财务战略管理学与成本管理学紧密相连,是企业战略决策选择、制定、实施以及评价的基础;通过控制成本,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加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还能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将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与战略成本管理学有机结合,能够完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完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势在必行,了解战略目标,加强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练习,能够有效构建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从而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红,佟慧捷.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构成及要素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管理制度;管理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因此,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协调企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保持企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企业管理是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企业效益增长、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就是指企业在开展各项管理活动时,要自觉地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中,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一、实行企业管理科学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

多年来,加强企业管理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管理的手段陈旧,管理的模式单一,尤其是受旧体制的影响,企业很难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完善企业管理科学化是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

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科学化,管理主题的知识化,管理过程的职能化。这些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就必须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企业领导者的管理实践中,贯穿到对企业领导者的考核、评价与监督中,贯穿到整个管理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衡量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质量和进程。为使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必须明确为谁管理、由谁管理和怎样管理,怎样才能建立起周密、高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其次,在怎样管理上用科学的办法充实、调整、细化各系统的管理职能,使之逐步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每个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集中民力,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评价和监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实到企业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之中。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的灵魂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思路:就是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而科学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科学”。科学发展要靠科学管理来实现,科学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靠管理者正确的思考,敏锐的洞察,科学的分析,认真的研究,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一条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二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给与打击或制裁。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上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4篇

因此,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全面协调企业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各个环节,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保持企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企业要发展,管理是关键,企业管理是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企业效益增长、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就是指企业在开展各项管理活动时,要自觉地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中,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一、实行企业管理科学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

多年来,加强企业管理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管理的手段陈旧,管理的模式单一,尤其是受旧体制的影响,企业很难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完善企业管理科学化是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

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体制的科学化,管理行为的科学化,管理主题的知识化,管理过程的职能化。这些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管理科学化,就必须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企业领导者的管理实践中,贯穿到对企业领导者的考核、评价与监督中,贯穿到整个管理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和衡量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质量和进程。为使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必须明确为谁管理、由谁管理和怎样管理,怎样才能建立起周密、高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其次,在怎样管理上用科学的办法充实、调整、细化各系统的管理职能,使之逐步达到管理科学化的目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每个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集中民力,在履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评价和监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实到企业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之中。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的灵魂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思路:就是通过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而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思想观念的突破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再到管理水平的提高,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建设的成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而科学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科学”。科学发展要靠科学管理来实现,科学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靠管理者正确的思考,敏锐的洞察,科学的分析,认真的研究,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一条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才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二是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给与打击或制裁。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上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5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 ; 创新体系 ; 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科技档案往往多是企业内部在生产实验和科研开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小改小革,因此其作用长期以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久而久之,科技档案的管理也因此常常演变成仅仅是档案的归拢与存放,许多存在着价值的档案因此最终被人淡忘,科技档案故而有“尘封的故纸堆”之称。

本文仅就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档案管理包括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音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

1.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表现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基本规程,首先收集工作,即把企业在生产、科研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包括实验过程、试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论或者已发表的文章等等)收集起来,其形式既有收集、整理的上交文件,也有指定上交文件,还有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的主动提交文件。这项工作有利于使各类生产、科研活动的成果以书面的方式加以保存,为实现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1.2及时归纳整理是有效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档案整理,顾名思义是将集中起来的科技档案按其形成规律和内容、形式特点,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基本编目,实现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组织和系统化。

1.3科技档案的鉴定是未来科技活动的动力和诱因。科技档案鉴定工作是通过对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质量和保存价值的鉴别分析,决定其保管等级的科学划分及筛选存毁。

1.4良好的保管措施是未来科技档案再次激活的保障。保管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保护科技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保证科技档案在质量上的准确,维护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序列,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科技档案的自然寿命和保证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延长科技档案的生命周期。

1.5科学的统计为科技档案未来发挥最大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统计工作是通过统计数字的积累和分析,掌握库藏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基本状况,既是保护科技档案对其实行监督的基本手段,也为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科技档案提供了数字依据。

2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档案管理在企业是一项技术性基础工作,为企业生产与科研开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依据,是生产技术管理、科研、设计管理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科技档案管理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产业升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技术创体系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表明,利用好科技档案,将使企业更加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创新资源,进一步赢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对构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生衍射作用。

科技档案管理不仅对档案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良好的促进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对区域性共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生衍射作用。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内行业的共性特点,纷纷建立起区域内的同行业技术创新协同机构,有的发动同行业企业组成创新战略联盟,为区域内行业创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吉林省为例,即在国务院1999年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率先建立了省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逐渐形成了吉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国企科技档案管理内在价值

4.1国企科技档案是企业多年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沉淀。

作为“国家队”,国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技术进步的时代重任,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典型缩影。而以企业科技经验的总结为主形成的企业科技档案不可忽视的成为企业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即知识产权(这个知识产权包含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和企业的特有技术包括技术机密和工艺秘密及工艺配方等)。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档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资产,是国有企业宝贵的也是重要的企业财富。

4.2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国企增效显著。以吉林通化矿业集团公司为例,作为大型国企的吉煤集团下属企业,通化矿业集团把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知识产权矿藏,始终在企业综合档案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矿集团科技档案管理积极改善科技档案的归档率,遏制了归档率下降的势头,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强化了科技档案管理能力,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通矿集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项目资源数据库。

4.3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科研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08年,从科技档案管理中尝到甜头的通化矿业集团继续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其八宝矿改扩建工程的成功,在将煤炭年产量提高到300万吨的良好经济形势下,同时兴建了洗煤厂、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砖厂,形成了集煤炭开采、洗煤加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为一体的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污染零排放和资源的再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八宝煤炭循环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22.2亿元,每年上缴税金3亿元,企业可实现利润3.5亿元。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科技档案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推进,企业对科技档案需求日益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工作者只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及时调整档案工作方向,踏准企业发展的节拍,想企业所想,做企业所做,将科技档案工作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抓好重要领域的档案工作,切实增强与企业发展的互动能力,紧密配合,与企业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科技档案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1987年.

[2]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Z].

[3]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财政部,1988.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1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5]熊巍.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31-36.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7篇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内涵 

企业管理模式是不同企业设立和运营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不同企业各具特色的企业制度。企业在总结大量管理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管理的操作思想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特征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基础性和规范性,是企业应用于管理领域的制度和形式。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通过成套的体系运行来规范整个企业生产方式,使企业的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资源配置、利用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程式化和科学化,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是企业运行的基础条件。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对企业管理整体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含了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一些列企业制度基本要素,企业管理模式是由各个相互协调、相互独立的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运行的质量。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保持一致,还要与企业自身发展相一致,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发展水平、管理思维、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 

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会随着社会经济、制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以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基础的,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保持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模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不断创新。 

流通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的共同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表现为政府高度集权,私有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家族管理,在当前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定后,我国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当时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造成国有和私有流通企业管理粗放,运营效率低下,生命周期短,无法实现更高的发展。我国流通企业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具有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大多数流通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因此,我国流通企业将先进管理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并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是改善流通企业以上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 

流通企业的基本职能是商品流通,在经济转轨发展新时期,流通职能的作用不断深化,起到促进和引导消费的功能,因此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商品流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商品从生产领域的购销运存等一些列环节进入到消费领域,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工作流等重要流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要实现各个流程环节的和谐,就需要规范、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商品流通涉及市场变化、市场竞争、营销风险等多种因素,只有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商品流通的高效完成,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保障流通的高效运行。 

(三)有利于适应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等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转变为文化管理,由资金、人力、设备等物质资料为主的企业管理要素也转变为知识、科技、文化要素,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原来过分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变为运用管理思想提高生产效率,由硬性管理手段转变为柔性的内在管理,这些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给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必须与社会发展前沿接轨,保证流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现代流通企业经营中,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在企业构成与运营中的重要功能作用,并借助文化的融合功能对企业管理各个要素进行协调和整合,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充分鼓励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断了解和满足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效率和贡献,实现企业的综合发展目标。 

(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流通企业的投资主体单一,国有流通企业的发展存在政企不分、产权责任不明、产权制度僵化、缺乏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私有流通企业存在家族干预和决策独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流通企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及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国有流通企业通过实行企业内部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等方式吸引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私有流通企业通过新股东的引进、独立董事会的增设等方法实现资产的自然化。流通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流通企业的科学管理。 

(三)建立专业化的经营决策团队 

传统的流通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并与统一,国有流通企业也按照行政干部晋升程序配备经理,这种企业经理官员化的领导机制不利于企业各项权利的制衡和决策的科学性。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流通企业管理中的经理层成为一个独立经营决策的领导机构,企业根据标准配备具有学识、阅历、资历、业绩、品格、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具有敏锐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敢于承担风险、廉洁奉公,具有经营决策的能力。职业经理人有利于流通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增值和利益。现代流通企业还建立专业化的企业经营决策团队,团队成员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为企业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强的领导功能,促进流通企业的成功经营。

(四)实施程序化的业务流程 

流通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环节纷繁复杂,各个岗位与员工的职能也不尽相同,只要依靠标准、专业、程序的业务流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企业的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各类资源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运行的基本路径,业务流程的运行直接影响企业内在机制和管理。现代流通企业通过专业化的流程设置、程序化的流程运行及标准化的流程操作,深刻体现出资源的运动规律和管理制度。 

(五)引进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传统流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主要沿用直线职能制,实行“两级核算三级管理”,这种组织结构设置实行分散经营,不利于发挥企业总体控制功能,易造成基层管理部分权力过重,无法进行集中管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企业有关职能部门集中负责企业商品购销、人员调配、资金使用、财务核算等管理工作,形成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避免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弊端。 

(六)加强数字化的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还是现代流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获取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还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阶段,资金、技术等都还很缺乏,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但多数流通企业逐渐开始建立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先进管理理念下利用先进的网络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加强信息软件的开发等,提高流通企业信息管理的数字化。 

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流通企业的流通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一)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是企业进行管理的整体理念和思路,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企业的管理思想决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和管理方式,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运行,是企业经营的首要因素,也是企业创新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因此,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应首先创新管理思想。 

(二)管理目标 

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管理目标。企业管理目标的确立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供具体的方向和标准,具有管理约束功能和导向作用,有效的避免企业管理的盲目性。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目标体系,通过实施战略目标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日常管理目标体系的建立为经营管理问题提供解决参考。 

(三)管理体制 

企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内容、治理结构等,是组成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能够表现出企业各个生产关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要素,促进企业经营和运行的协调,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流通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确定企业经营决策权的归属。 

(四)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指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财力、信息等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企业管理机制形成于各项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组合的过程中,是构成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要建立完善企业动力、决策、调节、约束、激励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体制的巩固。 

(五)管理系统 

流通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商品购销运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物质技术设施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行政事物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流通企业应配置每个系统独立运行的流程,促进管理体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六)管理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思想手段等,流通企业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参考各项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流通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流通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转轨经济发展时期,我国流通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首要前提,参照现代流通经济和先进企业管理理论,结合流通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逐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企业科学管理体系第8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企业管理  管理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是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才能有新举措。每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正确的战略选择,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探索,得益于企业远景的部署和推进过程的美好实践。就是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实践过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企业科学化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

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包括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市场开拓、企业文化等,可是,为什么在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下、不同的企业发展水平常常会有天壤之别呢?原因可以有多种,比如说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等,但是导致企业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里,而是科学化管理,有了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技术,没有人才可以吸引人才,没有市场可以开拓市场。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很人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内容、企业管理的理念、企业管理方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就能敏锐地把握时展热点,紧扣企业当前面临的质量成本的竞争或新产品等竞争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克敌制胜、做大做强。此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仪用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内部管理,而且可以把科学发展指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企业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尤其是在围绕如何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化解发展难题,以顾客和全体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主旨,为企业和市场贴得更近一些,更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取得政府和顾客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精髓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滞后是对企业发展最要害的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寻求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的体系,确保以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一是在建立管理科学化体系中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培养,注重调动人的聪明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因素。把抓好人才培养和管好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使管理体系既科学化又人性化。_=是科学建制、合理规范、高效执行,实现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管理和持续经营。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完整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管理制度要体现严密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易考察性。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也要系统化,哪一处存在管理漏洞都可能导致企业全盘失利,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全能够闭合的“制度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好的制度能够得以落实,必须要配套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全体员工照章行事,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要求内充分发挥其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遵章守纪,对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职工要给予表彰、奖励、重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要对那些不执行制度,不照章行事的职工实行纪律约束。激励和约束要形成规范的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合理性。四是大力加强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大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力真正用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企业全面发展来。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三、科学发展观是管理科学化的行为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奋斗目标。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管理科学化的动力,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改革创新,企业发展才会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才能打开新局面,使企业在管理科学化的作用下走出低谷,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管理科学化,必须要在当前形势下,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是抓住机遇,发挥现有优势。坚持走自我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存质量,争创各种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优化企业内部格局,提升服务竞争力,以最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实际的目标制定,推动企业向新型化方向发展。二是在管理作风上下工夫。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求企业领导者不能单靠听汇报,拍脑门来进行管理,而是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狠抓工作落实,到生产一线中去,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情况解决不同问题。三是向管理民主化方向努力。建立符合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周密,高效的民主管理机制。注意发挥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用,从抓班组建设做起,调动工、青、妇等组织的基础优势,形成人人参与管理,管理条理明确,民主参与浓厚的局面。

四、科学发展观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