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资产的范围

企业资产的范围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42

企业资产的范围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1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关联;内在关系;政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一组相互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均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从本质上看是宏观与微观之别。因此,与之相关的有两组概念:即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微观企业层面的,主要是指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行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行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通过对二者概念的检视,规模经济说到底是因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具有纵向的重复性特征;而范围经济则是多元化、关联化经营所形成的经济,具有横向的多样性特征。然而,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经历了从范围不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个人、组织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总体上处于工而不分的社会状态,即便出现了分工,大多是建立在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差异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工所带来的优势,于是,社会分工开始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理性。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分工的结果不仅因劳动者工作的同质性增强,劳动技巧业专日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劳动者发现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实现其工作目标。因此,劳动分工是对劳动混杂状态的革新,因而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营。然而,劳动分工也是相对的,从企业内部的情况来看,绝对的劳动分工相反影响了企业内部集成效应的充分发挥。正如研发人员不到生产车间进行技术应用的咨询与指导,势必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因此,范围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协作与多元化经营。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不是孤立无联的,而是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些联系的背后隐匿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呢?揭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不仅丰富了经济管理理论,而且为政府、企业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关键词的语源来看,“规模”与“范围”都体现了量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同样也无法构成范围。这里“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规模经济中所指的产品或服务更具有同质性而已,而范围经济中的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则表现一定的异质性。按照曾卫锋(2012)的理解,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然而,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同质”的指向很宽泛,既有外在的同质性,如材料、功能、用途、款式、花色等方面的同质性,又有内在的同质性,如资本、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要素。无论是外在的同质性还是内在的同质性,都表现为异质基础上的同质性,或者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从这一思想出发,我们从企业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入手,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并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便是本文的基本脉络。

二、内联模型分析

我们先从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演变历程来考察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假定这个企业投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四种要素,分别用K、T、L、A表示,其产量为Q,那么产量Q是上述四种生要素的函数,即:F1(K,T,L,A)=Q1。作为厂房、设备、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投入作为固定成本(C)在一定条件保持不变。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C/Q。如果外部市场尚未饱和,产品或服务不存在滞销,因此,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可以有两种途径加以选择:一是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函数,使生产效率提高。即F2(K,T,L,A)=Q2,当然Q2>Q1;二是企业通过同比例地扩大生产要素来获取产量的增加,但这样又会有三种种结果,第一种是产量也是同比例地增加,即:F3(λK,λT,λL,λA)=λQ1(λ>1),第二种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即F3(λK,λT,λL,λA)>λQ1(λ>1),这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第三种情况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的投入比例,即F3(λK,λT,λL,λA)

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的获取是建立在短期均衡的基础上。如果外部市场发生了变化,例如同行业的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饱和或衰退阶段等,这时通过规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会发生滞销情况。外部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于是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是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资源方面的压力成为最大的障碍。所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只能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办法。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看,它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相近性依次进行选择的。对于企业而言,“最近”产品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产品迁移所产生的转换成本。所谓转换成本是指企业在保持和适当压缩原有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和加工另类产品所新增的成本。它具体包括新技术投入、新的机器设备投入、新的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的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的成本等。而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新增的成本主要是由生产加工技术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开发和引进了新技术,那么相应连锁地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因此,技术转换成本对企业新增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于是其他成本可以看作是技术转换成本的函数。

假定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那么机器设备成本、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成本分别为λ1CT、λ2CT、λ3CT、λ4CT(λ1、λ2、λ3、λ4为常数),故企业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所引起的转换成本总值为(1+λ1+λ2+λ3+λ4)CT,显然,企业的转换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转换成本CT。而技术转换成本大小又与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程度息息相关。一般而言,范围产品的技术关联方式主要包括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技术的整体关联和技术的混合关联。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某个技术环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其他原料)但不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撑就可以独立地生产另类产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按照技术局部独立关联的。如果这项技术环节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另类产品,则属于局部交叉关联情况。技术整体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整个技术链在不需要其他技术的作用,仅仅在不同条件下又可以生产另类产品,这两类产品是属于技术的整体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就是生产加工某类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环节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再生产加工出另类产品的情形,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技术混合关联的。由于技术的整体关联使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类产品之间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引起的转换成本最小,其次是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

假定企业选择技术的整体关联方式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1,因而生产技术得到规模使用,同时也引发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等要素的规模化利用,从而为企业创造了范围经济。从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看,它实质上是企业生产要素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且又以另一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增加为条件,因而范围经济实质上在另一种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当然,当企业按照技术整体关联的方式经营的新产品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企业又会依次选择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和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技术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多元化经营必然会有技术以外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生产要素的成分,所以产生范围经济的过程始终是技术的“同质”部分产生规模经济的过程。当转换成本超出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时,便出现了范围不经济。

我们必须看到,在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时,并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其实,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单个企业自身在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中的不足。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来共享外部资源,并非一定需要企业自身的投入,这样可以节省企业的转换成本。邓俊淼(2013)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带来以下好处:一是集群内部大型固定资产的共享使用;二是企业地理的空间聚集促使默示性知识溢出;三是中小企业集群内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供给;四是中小企共享交易渠道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资源缺陷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经济。规模经济的普遍性与范围经济的条件性。从上述模型分析中不难看出,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始终是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性。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的重复使用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分工与企业不变成本的普遍存在,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便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常态。在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对规模经济的不懈追求是企业的天性,所以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决定了企业随意地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越发困难了,只在遵循原有生产状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近渐进,才能稳步发展。也就是技术的锁定效应成为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国之间在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各国商品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形成了绝对差异,这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出口来进口那些自身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生产那些成本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贸易而满足各自的需求。虽然这个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想的内核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企业也是一样,首先择其在生产方面具有优势的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当情况发生了改变,才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范围。所以,范围经济的发生是对规模经济的扬弃,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因此,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范围经济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从分工带来效率的原理看,范围经营本来是不经济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只要范围经营体现了对规模经济思想的弘扬和坚持,范围经济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在连续7年时间里,一直坚持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在电冰箱领域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海尔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经营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海尔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开始从单一冰箱产品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领域,完成以技术关联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目标,这是制冷技术、智能技术、电子技术的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当资本积累达到了足以支持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规模时,海尔集团开始从家电领域向数码、家居、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挺进,使资本这个稀缺资源得到了极大效益的使用,可以说是资本创造的规模经济。目前,海尔已形成了96大门类1,51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是国内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样板,有力地印证了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活水。

(二)范围经济是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我们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很多时候难免出现对“范围”的误解。“范围”其实是一个集合概念,从数学当中的“集合”概念出发,“集合”是指建立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多个元素的聚集。这些元素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之所以能“集”能“合”,就在于有着共同的规则。范围经济所及的产品的共同规则是关联要素。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既有资本、技术方面的,也有机器设备方面的,还有员工素质、管理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关联要素的产品是不能作为范围经济的经营对象。当然,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我们在单一经营的视野下考察的规模经济,所生产的单一产品内部其实同样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是在关联要素上表现为100%的关联状态。而范围经济则打破了生产加工单一产品的格局,它在寻求一种部分关联的机制。例如,在保留部分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时,在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催化下,技术的规模使用、设备的规模使用、管理的规模扩展、需求的充分满足得以实现,它们一起成为创造范围经济的重要力量,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图2、图3)

(三)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剩余利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所投入的要素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们之间在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形成综合的生产加工能力。规模经济说到底就是不断挖掘内部综合潜力的过程,并不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高效利用。而且不同生产要素实现高效利用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如技术的使用频次与使用的时间越长对成本节约更具有优势,而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则讲求损耗与折旧,而员工则要保持一定的“再生产”过程,要更加休生养息等等。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特性各不一样,所以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个别生产要素的剩余,例如生产技术总是具有“永不满足”的特点,在任何生产过程中,它都具有剩余性。范围经济正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与剩余要素的重新结合,充分利用,是对规模经济的散落部分拾归到生产过程中,发挥经济效益。

(四)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条件经济。规模经济的背后隐藏着三个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情况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规模经济总是以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前提的;三是规模经济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第二与第三个条件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生产要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往往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总之,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发生了变化,规模经济的作用方式与表现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市场竞争加剧或者产品进入饱和期或衰退期,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规模经济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保持或压缩生产规模,寻找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为范围经济积累条件。当第二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又有三种情形:一是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是融入了新的生产要素,原先各生产要素的比例相应发生调整;三是既减少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同时又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无论是哪一种条件的变动,都为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也都是朝着新条件下规模经济的均衡迈进,当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在打破均衡格局,向着新的均衡发展。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在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因而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互动关系原理,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如下重要启示:

(一)政府要不断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环境。减少企业对发展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开展多元经营的最大考量就是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成本问题。转换成本同样具有内部性和外部性,而且两者之间的边界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企业为开展多元化经营而投入的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所花费的成本,除了有些支出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而有的则可以通过外部免费或廉价获得。当外部公共产品(如配套设施、交通物流)的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环境优化,无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企业创造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公共设施、产权交易、融资政策、人才成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二)企业要通过技术研发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所谓“专用性”特指专门为支持某一特定的团队生产而进行的持久性投资,并且一旦形成,再易做他用,其价值将大跌;也就是说,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事后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企业内部资源的专有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它作为企业形成独特优势的来源,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异化产品实现其战略优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较弱,专用性资源的替代用途很少,因此较之于非专用性资源所承担的风险更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资源的专有性并在很大程度锁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多元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障碍,也是阻碍范围经济形成的内在因素。因此,企业现行的资源如果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力度,要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寻找技术关联的突破口,不断地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扫除路障。

(三)企业要考虑产业集群提高外部资源的共享性。关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了。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的密度较高,一些企业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会使游离于企业外部而处在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得到规模化使用,会给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利益。当然,不同集群内的资源类型和密度均有差异,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开展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要全面比较转换成本中的各构成情况,力求充分利用自身稀缺但集群密集的资源,这样通过加入到集群内部会较大幅度地降低转换成本,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4.11.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2篇

【关键词】第一财经 范围经济 媒介经营

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①。范围经济的可能,使得许多企业寻求通过扩大规模、生产多种产品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盈利。在传媒集团化的今天,范围经济的高效越来越得到重视。上海第一财经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利用范围经济求效益的传媒集团。

第一财经隶属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业财经传媒集团。第一财经旗下有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网站等众多形态的媒体。第一财经的众多媒体资源,使得其具备创造范围经济的基础与条件,同时多样的运营策略也使得该集团在树立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成为中国传媒市场的一支富有生机的力量。

一、范围经济理论综述

1、范围经济的概念

范围经济这一概念出现在1975 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John C.Panzar)和威利格(Robert D.Willig)最早定义: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②。这个定义是基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

范围经济的另一经典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Chandler)在1980年出版的《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里提出的,即“联合生产和联合经销的经济”,具体地说,“利用单一的经营单位内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来生产和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从概念发展可以看出,范围经济从一开始的强调产品生产范围,已经进一步发展到了产品的销售。也就是说,范围经济了的实现可能来自各个环节:产品生产、技术、销售,企业管理等,与范围经济相关的要素也从企业本身,延伸到市场、消费者等诸多方面。

2、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一点也得到了学者的公认。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钱德勒认为,范围经济带来显著的成本减少,源于用很多相同原料和半制成材料,以及同样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种类的增多,降低了每一产品的单位成本③。

潘扎尔和威利格将范围经济表述为“主要来源于共用要素与富余生产能力生产的充分利用”。上述观点包含了范围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认为某种公用要素在被应用到一种产品的生产中后,可以在不需要太多其他相关要素的投入下即可投入生产其他相关的产品,这就存在范围经济④。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范围经济源于对企业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国外的学者提斯(Teece)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其中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这也体现了范围经济从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延伸。

3、范围经济的应用:企业多元化经营

范围经济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与企业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联系起来。当下,许多企业选择多元化道路,在企业内部实现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从而达到范围经济效益。

正如前面内容论述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利用原料等有形资源,也可以基于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达到范围经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为实现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的策略日益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扩大生产规模,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专业化生产;整合企业的价值链,“使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在生产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同时得到实现”。

二、传媒范围经济的前提与可能

从供给上看,范围经济本质上来源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学者潘扎尔和威利格认为范围经济来源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即一种投入用于生产一种产品的同时,对其它产品的生产有帮助⑤。从这个意义上看,传媒产业具有天然的创造范围经济的优势。

首先,媒体的主要产品—新闻,因其共享性、服务性等特征,被视作是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新闻具备正外部性—例如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等等。从生产者的角度讲,新闻工作者制作新闻产品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价值,为他们自己带来了酬劳,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社会信息的集中、传递过程,通过新闻影响了社会。第一财经集团以财经为其新闻诉求,拥有丰富的财经信息渠道资源和专业的财经新闻制作队伍,已成为广受认可的专业财经媒体。实际上,在其收集、加工、传递财经新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起到了为整个社会的财经信息库添砖加瓦的作用。合理利用伴随新闻传递过程的信息集中的外部性,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创造价值,恰恰是被许多媒体忽视的创收点。

其次,媒体作为生产者,参与市场活动,其本身能够通过借鉴、遵循企业运作规律和经验来实现盈利。而传媒集团本身就具有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如今许多传媒集团纷纷涉足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领域,这种跨媒体经营模式也为范围经济提供了可能。多种产品的相互影响、支持,也极大增加了范围经济实现的可能性。

传媒产业的特性,使得第一财经达到了实现范围经济的条件。同时,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财经传媒集团,第一财经还具备了独特的财经信息优势。这个优势极大地整合了各种资源,为第一财经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三、第一财经范围经济的实现策略

资源,是范围经济实现的基础,也是关键。专业的财经信息资源,正是第一财经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上站稳脚跟、表现不俗的法宝。针对这个优势,第一财经从经营、管理多方面入手,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多方位资源整合,降低经营成本

资源整合是实现范围经济的首要步骤。第一财经的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信息资源。第一财经业务平台项目建设始于2007年,这是国内首个为财经类媒体定制的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多媒体协同工作平台。该项目主要由非编网络系统、数据中心和协同工作平台等多部分组成⑥。

这一平台通过信息的整合储存,为下属的日报、频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这一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丰富信息资源,而且能够大大压缩媒体产品制作成本,减少信息搜集等环节上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人才资源。经过几年的积累,第一财经已经建立起一支从信息采集到制作、的完善的财经新闻工作者队伍。如今,建立国内第一家财经通讯社,成为了第一财经的新的工作重点。

建立专门的财经通讯社,不仅能够创造又一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也能建立专门的薪酬激励机制,更能够促进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利用人力资本。在这个意义上,记者也能够完成从单一向包括数据库建设者、增值业务提供者等多重身份的转变。

受众资源。第一财经以其“财经”主题的突出,旗下媒体的目标受众几乎是一致的。以《第一财经日报》为例:该报的目标读者主要包括中国的商界领袖、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工作管理者等⑦。跨媒体的方式,其实也正是为这类目标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实际上也起到了巩固受众的作用。

2、跨地区、跨媒体运营战略

跨媒体、集中式的经营战略也是许多国际大型媒介集团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经营之道。第一财经在走这条道路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中国传媒市场的许多个“第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个在中国真正实现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传媒集团。

第一财经不仅实现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的全方位跨媒体经营,而且旗下的《第一财经日报》在2004年创办之时就在北京、上海、广州同步发行。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做法,扩大了经营的规模,降低了经营成本,也使新闻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利用。同时也扩大了第一财经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这对于发展第一财经的产业链规模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树立品牌战略

成功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后,都会形成自己的品牌。优质品牌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第一财经,已在当今中国传媒界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品牌,其代表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媒体,而且是一种标志、一种社会认可。这也为第一财经的进一步拓宽市场、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光是媒介产品,第一财经集团还抓住了新闻信息的外部性特征,延伸出独特的产业链,例如建立第一财经研究院。该研究院以第一财经现成的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市场,设计各种符合客户追求的财经资讯产品”,将信息“经过专业人员的整合、分析、评价、预测,形成第一财经自主创新的有知识产权的资讯产品”,包括金融资讯衍生品等。这种利用新闻产品外部性而创造出的盈利模式,覆盖了以往媒体容易忽视的盈利点,不仅为第一财经带来了良好的收益,也为传媒市场带来了新的创收模式,形成了创新示范效应。

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拓宽市场、增长产业链、进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众多媒介亟需考虑的问题。第一财经通过专业优势,利用新闻产品的外部性,着力创新产品,打造品牌的做法,能够为各类媒体的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借鉴范本,对处于改革节点的我国传媒市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罗伯特 等:《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申倩倩,《范围经济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③吕超,《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J].《集体经济》,2011(7)

④吴斌、高遥,《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J].《商业营销》,2011(5)

⑤王大树,《关于范围的几个问题》[J].《管理世界》,2004(3)

⑥《第一财经业务平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8)

⑦冷梅,《做专业媒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访第一财经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高韵斐》[J].《新闻战线》,2008(2)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3篇

一、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一)我省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地区为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和淮南市,具体包括上述5个市的市辖区和所辖县、市。

(二)我省实施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行业为上述地区内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力业、采掘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用的具体行业范围见附件)。其中:

1.石油化工业不包括焦炭加工业;

2.冶金业不包括电解铝生产企业和年产普通钢200万吨以下、年产特殊钢50万吨以下、年产铁合金10万吨以下的钢铁生产企业;

3.火力发电的纳税人不包括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2号)文规定应关停燃煤(油)机组发电作为其主营业务的纳税人。

二、试点企业范围

(三)我省上述5个市内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力业、采掘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准予按照规定计算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

前款所称为主,是指纳税人生产销售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力业、采掘业产品年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50%(含50%)以上。具体按以下原则确定:

1.20**年7月1日以前成立并已发生销售业务的企业,其20**年度或20**年度生产销售上述八类产品的销售额占同期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上,均可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2.20**年7月1日以后成立的企业以及20**年7月1日以前成立但未发生销售业务或仍处于筹建期的企业,其预计生产销售八个行业产品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50%以上的,也可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四)企业申请享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实行资格认定登记制度。企业应先向主管国税机关提交有关备案登记资料,办理备案登记手续,自主管国税机关受理备案资料之日起,可以按照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相关政策规定申报纳税;经审核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主管国税机关应取消其资格,不得准予其享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企业备案登记资料包括:

1.《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认定备案登记表》;

2.按高新技术产业申请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企业,应报送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或《高新技术产品证书》;

3.20**年7月1日以后成立的企业以及20**年7月1日以前成立但未发生销售业务或仍处于筹建期的企业,还需附报立项计划书或其他相关资料。

(五)主管国税机关应自受理纳税人备案之日起30日内,按照以下程序完成对企业备案登记资料的审核:

1.办税服务厅受理企业备案登记资料后,应于受理的当日将相关资料交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2.税源管理部门应于收到资料15日内,安排税收管理员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核对企业报送的备案登记资料情况是否真实、准确,并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涉税事项调查表》。对企业的实地调查应由两人以上共同参加;

3.区县级主管国税机关应在税源管理部门完成实地调查10日内,审核确定是否准予企业取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资格,并将审核结果交税源管理部门执行;

4.对取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资格的纳税人,税源管理部门应通知金税工程岗位人员在防伪税控管理系统的纳税人档案管理中加载标识;对不符合政策规定范围的纳税人,税源管理部门应填制《税务事项通知书》,书面告知纳税人;

(六)对企业采取提供虚假资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资格的,主管国税机关一经发现,应立即取消其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资格,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九十六条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三、准予抵扣固定资产范围

(七)试点范围内企业自20**年7月1日起(含)实际发生,并取得20**年7月1日(含)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发票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合法扣税凭证的下列项目所含进项税额,准予按照规定予以抵扣:

1.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下同)固定资产;

2.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下同)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增值税应税劳务;

3.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514号)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

4.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八)企业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即:

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2.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

纳税人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不得享受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

(九)企业购置的不属于消费税征收范围的机动车,其抵扣凭证为购车时取得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的抵扣联。但纳税人应将该部分进项税额暂时挂帐,具体享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的时间待国家税务总局另行明确。

(十)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发生下列情形的,进项税额不得享受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

1.将固定资产专用于非应税项目(不含《中部六省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所称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

2.将固定资产专用于免税项目;

3.将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4.固定资产为应征消费税的汽车、摩托车;

5.将固定资产供《中部六省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城市、行业范围或按规定准予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的总分支机构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使用。

四、企业退税申报

(十一)企业取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资格后,应继续按现行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办法的规定,计算每月的应纳增值税额并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发生的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采取单独计算退税的方法,不得在每月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十二)企业应从办理备案登记之日起,将20**年7月1日以后购进固定资产所取得的防伪税控专用发票和公路、内河税控运输发票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主管国税机关进行认证。经认证相符后,企业应根据本期固定资产的抵扣情况,在纸质《防伪税控专用发票认证清单(固定资产)》中对应的固定资产专用发票前逐票加注“固定资产”标识,并将《公路、内河运输发票认证清单》中明细发票连同铁路、海洋等非税控运输发票一并填写《运输发票抵扣清单(固定资产)》。

对购进固定资产取得的海关完税凭证,企业应在发票开具之日起90日内,将其与每月正常抵扣的海关完税凭证一并录入通用信息采集系统,于每月纳税申报期内报送主管国税机关;并在打印的纸质《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中对应的固定资产海关完税凭证前逐票加注“固定资产”标识,也可手工填写《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固定资产)》。

(十三)企业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实行应缴增值税增量计算、按季度办理退税的办法,即分别于每年4月、7月、10月和12月办理上一季度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退申报(其中,企业12月份发生的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应当在次年4月办理退税)。企业在办理退税的月份申报期内进行固定资产退税申报时,应向主管国税机关提供下列资料:

1.《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

2.纳税人本期有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根据实际取得的抵扣凭证情况报送以下抵扣清单:

(1)加注“固定资产”标识的纸质《防伪税控专用发票认证清单(固定资产)》;

(2)加注“固定资产”标识的纸质《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或纸质《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固定资产)》;

(3)纸质《运输发票抵扣清单(固定资产)》。

五、主管国税机关审核退税

(十四)主管国税机关应在企业退税申报的当月,办结退税审核及相关退税手续。其流程为:

1.办税服务厅将纳税人报送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相关信息录入税收征管系统,并于受理申报次日内将退税资料传递到区县级主管国税机关税源管理部门。

2.税源管理部门收到退税申报资料后,应于15日内对纳税人进行书面审核、实地核查和发票异常情况核查。并在完成上述审核、核查后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中“税源管理部门意见”栏签署意见,连同纳税人申报资料一并报区县级主管国税机关业务部门进行复核。

(1)书面审核内容:

①审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中本期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与纳税人报送的加注“固定资产”标识的《防伪税控专用发票认证清单(固定资产)》、《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固定资产)》或加注“固定资产”标识的《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清单》、《运输发票抵扣清单(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合计数是否相符;

②审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中“本年累计应纳增值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增值税税额”等栏次与增值税申报表中对应栏次数据是否一致;

③审核《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栏次逻辑关系是否相符。

(2)实地核实内容:

①是否有固定资产实物,且实物与发票是否一致;

②是否将享受退税的固定资产专用于非应税项目方面;

③是否将享受退税的固定资产专用于免税项目方面;

④是否将享受退税的固定资产专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

⑤是否将享受退税的固定资产提供给非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企业使用。

对企业的实地核查应由两人以上共同参加,核查人员应根据核查情况认真填写《涉税事项调查表》。

(3)发票异常情况核查内容:

对企业申报的固定资产进项抵扣凭证经稽核比对结果属于“比对不符”、“缺联”、“重号”“作废”的,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四票”异常信息审核检查规程和内容及时进行核查。经查实确有问题的一律不予抵扣,应自《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本期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栏目中转出,并通知纳税人作相应的帐务处理。涉嫌偷骗税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3.区县级主管国税机关业务部门在接到税源管理部门传递的退税申报资料后2日内完成审核。经审核无误后,应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算抵(退)税申报表》中“主管税务机关意见”栏签署审核意见,并将相关资料报送给主管局领导审批。主管局领导应于当日审批完毕。

4.主管局领导审批后,业务部门应于当日将审批结果转交计统部门,由计统部门填写“收入退还书”,送国库部门办理税款退付。在税收征管系统改进功能之前,暂由业务部门将审批结果转交办税服务厅,在税收征管系统中录入退税申请审批信息(其中的退税种类暂选择“其他退税”)后,再由计统部门通过税收征管系统开具“收入退还书”,送国库部门办理税款退付。

六、相关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地区国税机关要层层成立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流转税、征管、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经常性地研究和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政策准确落实到位。要加大工作支持力度,从人员配备上给予重点倾斜,抽调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从事有关企业资格核查、退税审核调查、固定资产跟踪监控等项工作。

(十六)明确职责分工。按照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原则,合理划分国税机关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具体是:市局流转税部门主要负责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宣传、管理;征管部门负责税收征管系统的有关业务指导;计统部门负责根据相关部门审批资料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信息中心负责相关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区县局业务部门主要负责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政策宣传、管理,退税申报资料复审等项工作;办税服务厅负责企业固定资产进项发票认证、认定资料受理,退税申报资料受理、抵扣清单信息采集与上传;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认定资料审核,退税申报资料的书面、实地审核和异常发票核查,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日常监控等项工作。

(十七)深入宣传辅导。要积极向党政部门汇报,将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地区、试点行业、抵退方法等政策规定及其对经济、税收、财政收入的影响、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工作困难等汇报清楚,以赢得领导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政策规定,通过报纸、电视台、办税服务厅等途径及时刊播《关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公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氛围。要深入开展内外人员政策培训与辅导,在做好税务人员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政策规定和操作要领的基础上,采取会议培训、编印宣传手册等形式,及时开展对相关企业的政策辅导,详细讲解有关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行业范围、资格登记、抵退税计算方法、发票认证、退税办理等要点,使其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规定,准确享受税收权益。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4篇

在我国相关法律中指出注册资金就是指国家依法授予企业法人的财产数额体现,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财产与自有财产两部分。在实际中,注册资金是企业实有资金的总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与规模,随着实有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注册资金也可以相应的增减,但当实有资产比企业注册资金增减范围高于20%时,企业就需要进行变更登记。在我国企业法人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企业法人的经营规模和范围与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场地以及从业人员应相适应,企业可以主要经营一种产业,同时兼营其他产业,但必须在登记注册核准的经营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谓资金是企业在相关机构审查、核实后拥有的实有资产,再通过注册登记便成为了企业的注册资金,资金是企业成立于开办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即企业在申请成立、开办时,需要向有关机关单位申报企业自有或经营管理的才财产数额,并通过注册登记将这一财产数额转变为企业的是有注册资金,同时作为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限额。企业还必须在注册机关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规模、范围和注册资金数额必须与企业自有或管理的资金额度保持一致。

项目总额与企业注册资金量的内在联系

1项目的总额与其注册资金量的联系

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范围和其注册资金大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企业在采购活动中所承揽的项目总额和企业的注册资金额也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根据条例规定,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资金、技术等条件应当相适应,就是说企业拥有的资金额应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限度,若企业在某个经营活动中承揽的项目总额高于了自身拥有的资金额度,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拥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项目的正常实施与完成。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活动一般是循环不断的,企业可能同时在实施几个或者多个项目,如果仅仅一个项目预算总额就高于了企业的注册资金额,那么该项目以及其他同时进行的项目就会没有资金保障,最终会导致企业一个项目都无法顺利完成。所以,应当合理的设置注册资金数额来限制参加采购活动者的条件,由于项目预算总额与企业注册资金额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确定这种关系,并根据具体的采购项目合理设置企业的注册资金限额,是关键问题之一,需要慎重考虑。

2合理设置注册资金额

基于历年采购工作的分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出,投标者的注册资金与采购活动的预算应该相符合,也就是说为了有效防范采购风险,要求投标人的注册资金不能低于最好是要高于采购活动的预算金额。当然,也需要注意不可以随意增加注册资金的数额,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合理的注册资金数额一般是按照采购活动预算金额的1-2倍进行估算,例如50万元的采购项目,相应的要求投标者的注册资金不能少于50万元,如果是技术含量高、过程复杂、建设周期较长的采购项目,就相应要求投标者的注册资金要高于50万元,这时就可以按照预算金额的1-2倍即50万元-100万元设置注册资金数额,但不可将注册资金额设置高于100万元。总之,对于采购预算50万元的采购项目,注册资金额设置在在50-100万元之间是较为合理的,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项目正常招标与实施。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5篇

关键词: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

合并会计报表是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而编制的会计报表,所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首先需要界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明确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至关重要的前提。所谓合并范围,一般是指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

一、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能够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被投资企业,即所有的子公司,包括境内和境外从事各种经营业务的子公司,都应当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所谓控制是指能够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以此取得收益的权利。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具体包括:

1 母公司占有大部分的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企业。权益性资本从本质上说是指对企业拥有投票权、并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资本进行参与,如股份制企业中的普通股,有限责任公司中的投资者出资额等。

2 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可以这样理解,母公司与其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着下列任何一种情况的,该被投资企业就可以被母公司所管理与控制,并被作为子公司被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1)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另外的投资者相互间的协议,持有该被投资企业超过半数表决权。这种情况的本质是母公司与另外的投资者一起对某企业进行投资,母公司可以直接与另外的投资者签订协议,受托管理并对另外的投资在该企业中的股份进行控制,从而在该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大会上具有该被投资企业超过半数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与协议,可以对该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进行管理和控制。通常这种情形可以理解为,在被投资企业的管理规章中,能够体现母公司对其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的权限与范围。

(3)拥有任免董事会等如同权利机构的大部分成员的控制与管理权。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母公司通过任免董事会的成员进而获得并达到控制被投资企业的决策权。

(4)在董事会及如同权利机构工作会议上有超过半数的表决权。这里是指,母公司可以对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会议进行控制,进而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不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子公司

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尽管子公司超过半数的权益性资本是归母公司管理并进行控制,不过也有许多特殊复杂的一些因素,致使母公司无法合理的实施控制行为,或者说在一定限度内限制了对其子公司的控制权。对于这种情况,母公司在进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把子公司划分到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之外:

1 已准备关停并转的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子公司或者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管理和控制,或者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母公司对这类子公司的控制权受到了限制。

2 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根据破产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在宣告清算整顿期间,应当按照整顿方案进行整顿,并由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整顿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受到了限制。

3 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根据破产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宣告破产后,必须设立清算组。在宣告破产后,破产企业的财产即由清算组接管,并由清算组行使管理和处分权,其他任何人员不得处理破产企业的财产等。

4 准备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这种情况是指,母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但属于短期投资性质,准备在短期内出售。所以,该子公司不必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5 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只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所以,母公司也只承担对子公司投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因此,没有必要将其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6 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母公司不能够完全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意图来调度和使用子公司的资金,母公司的控制权受到了限制。

三、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编制合并工作底稿;第二步是根据合并工作底稿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其中,编制合并工作底稿是最关键的一步。合并工作底稿的编制程序如下:

1 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数据过入合并工作底稿。

2 在工作底稿中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加总,计算得出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加总数额,并将其填入“合计数”栏中。

3 编制抵消分录,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购销业务、债权债务和投资事项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

4 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数额。根据所有者的贷方发生额度的大小,在项目的数额上减去借方的发生额,对所有权益的各个项目通过计算得出的合并数额。通过对各个项目的合并数额,可以反映某一阶段的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

合并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将合并工作底稿计算得出的各项目的合并数额,过入各合并会计报表,即可得出整个企业集团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

参考文献: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6篇

当前在学术界特别是有关实证研究的文献中,人们经常将企业规模经济误当作企业范围经济,这往往给企业资源配置与经营战略的决策带来误导。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企业联合生产100台拖拉机与100辆卡车的总成本是400万元,单独生产100台拖拉机的成本是110万元,单独生产100辆卡车的成本是330万元。由于企业联合生产拖拉机与卡车的总成本400万元小于分别单独生产拖拉机与卡车的成本之和440万元,于是就认为企业联合生产拖拉机与卡车存在范围经济效应,从而就认为拖拉机生产企业或卡车生产企业应该实现多元化经营,既生产拖拉机又生产卡车,这样可以获得范围经济利益。实际上,在这个例子中,企业联合生产拖拉机与卡车,既可能存在范围经济效应,也可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但人们却将其中的全部或部分规模经济效应也算作范围经济效应了,这就是人们经常将企业规模经济误当作范围经济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特别是有关实证研究的文献中都非常普遍存在。为什么人们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范围经济概念中关于“产品”的概念阐述得不够清楚;二是在范围经济概念中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不同种类的产品,这也没有讲清楚。本文从企业的“产品”概念出发,对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辨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一、什么是企业的产品

不同的学科由于其研究目标与任务的不同,企业产品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里就存在不同的内涵界定,比如市场营销学所界定的产品内涵同微观经济学所界定的内涵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微观经济学当中,一方面,企业的产品概念与其说是指企业所生产出来的物品,还不如说是指企业的一种生产技术;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学分析目的来灵活应变企业产品的内涵。当分析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时,实际上我们是进行企业的成本分析与资源配置分析。为达到我们的分析目的,就有必要将企业的产品区分为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其中最终产品的生产技术包括了中间产品的生产技术,而不同中间产品的生产技术又很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上面拖拉机与卡车为例,拖拉机与卡车是企业的最终产品,但它们都是由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前后桥、轮胎、转向系统等等中间产品组装而成的,这些不同中间产品的生产技术又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成本分析目的来看,拖拉机生产企业或卡车生产企业生产的是“一种”产品还是“多种”产品呢?鉴于我们的分析目的,在这里就应该将企业的每一种生产技术或多种生产技术的组合看作一种产品。

二、什么是企业不同种类的产品

假设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将拖拉机与卡车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分别划分为M与N两个部分,其中M部分包括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前后桥、轮胎、转向系统等等中间产品,企业生产拖拉机M部分中间产品的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同生产卡车相应M部分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分别是完全相同的;N部分包括拖拉机的悬挂系统、卡车的钢板弹簧、卡车的音响系统等等中间产品,企业生产拖拉机N部分中间产品的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同生产卡车N部分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是不相同的,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在这种假设情况下,拖拉机与卡车是两种不同的产品还是两种相同的产品呢?从产品成本形成机制与成本构成来说,它们既存在同质性又存在异质性,它们M部分是相同的产品,而N部分则是不同的产品,因此,拖拉机与卡车实际上是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产品。

进一步地,如果在拖拉机的总成本中M部分所占的比重是90%,N部分所占的比重是10%,而在卡车的总成本中M部分所占的比重是80%,N部分所占的比重是20%,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该企业生产的拖拉机中的90%同它生产的卡车中的80%是同质的或相同的产品,而拖拉机中的10%同卡车中的20%则是异质的或不相同的产品。由此,可以说该企业实际上生产了三个不同种类的产品:第一种产品是拖拉机与卡车的M部分,第二种产品是拖拉机的N部分,第三种是卡车的N部分。

三、正确区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继续前面拖拉机与卡车的例子。由于拖拉机M部分与卡车M部分是同质的,从相应的原材料、劳动力与设备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技术都相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假设生产1个单位的卡车M部分的产品相当于生产了3个单位的拖拉机M部分的产品。如果分别单独生产100台拖拉机与100辆卡车,拖拉机与卡车M部分的成本分别为99万元和264万元,拖拉机与卡车N部分的成本分别为11万元和66万元,全部成本合计为440万元;而联合生产100台拖拉机与100辆卡车时,拖拉机与卡车M部分的总成本是332万元,拖拉机与卡车N部分的成本分别为9万元和59万元,全部成本合计为400万元。在这些假设情况下,可以计算出来,拖拉机与卡车分别单独生产时拖拉机M部分的平均成本为0.99万元,卡车M部分的平均成本为2.64万元,而联合生产时拖拉机M部分的平均成本为[332÷(1+3)]×1÷100=0.83万元,卡车M部分的平均成本为[332÷(1+3)]×3÷100=2.49万元。企业联合生产拖拉机与卡车M部分时的产量比分别单独生产拖拉机与卡车M部分时的产量增加了,从而使得拖拉机与卡车M部分联合生产时的平均成本比单独生产时都下降了,这是企业联合生产拖拉机与卡车时它们同质M部分的产量增加带来的M部分平均成本的下降,这属于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是范围经济效应。对于拖拉机与卡车N部分来说,联合生产时各自的产量分别同单独生产的产量相比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但联合生产时拖拉机N部分的成本从单独生产时的11万元下降到9万元,卡车N部分的成本从单独生产时的66万元下降到59万元,联合生产时拖拉机与卡车的总成本68万元小于两者单独生产时的成本之和77万元,这部分才是企业联合生产拖拉机与卡车N部分的范围经济效应。总的来说,企业联合生产同单独生产相比节约了40万元的总成本,其中所节约的31万元(99+264-332=31)来自规模经济效应,所节约的9万元(11+66-9-59=9)来自范围经济效应。当前在学术界特别是有关实证研究的文献中,人们往往并不区分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从而将这里所节约的40万元全部当作企业的范围经济,这种做法显然不妥,这往往会误导企业的决策。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企业规模经济是从“产量”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变化来分析问题的,它具有多方面的来源:(1)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如果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若干倍,产量增加的倍数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在上面的例子中,联合生产100台拖拉机和100辆卡车的M部分产品,相当于将单独生产100台拖拉机M部分时的产量提高了3倍,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不需要增加3倍,从而使得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了。(2)资源共享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在上面的例子中,联合生产拖拉机和卡车的M部分产品同分别单独生产时相比较,联合生产时有些生产设备甚至大部分生产设备可以在同质产品生产中共同使用,这样就可以适当减少所购设备数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与利用率,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在资源共享中,管理资源的共享从而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是企业规模经济产生的一个较为普遍受到重视的因素。(3)生产要素的价格折扣也是企业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例如,分别单独生产时所需要的原材料较少,从而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较高,而联合生产同质产品时需要较多的原材料,从而原材料就可能存在价格折扣,使得产品平均成本下降。与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不同,企业范围经济是从企业“业务范围”变化所引起的产品成本变化来分析的,它主要来源于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异质部分之间的积极外部性。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拖拉机和卡车的N部分产品分别单独生产,则这两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互相独立,在生产技术方面不容易互相影响;但是,如果企业联合生产这两种产品,在同一家企业内生产拖拉机N部分产品的技术可能会受到生产卡车N部分产品的技术的启发而获得改进,从而降低了拖拉机N部分产品的成本;同样地,生产卡车N部分产品的技术也可能会受到生产拖拉机N部分产品的技术的影响而获得改进,从而降低了卡车N部分产品的成本,这种不同种类的异质产品之间的相互技术外溢就可能使得各种异质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给企业联合生产各种异质产品带来范围经济效应。除了生产技术外溢之外,企业内不同种类异质产品的管理、营销、研发等方面的知识或技术外溢也是企业范围经济产生的来源。

只有正确区分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不同的内涵与形成机制,才可能正确运用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正确运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1.正确认识什么是企业的产品与什么是企业的产品种类数

从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目的性来说,企业的产品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或诀窍,而不一定就是企业提供给消费者或用户的最终产品形态;企业的产品种类数是企业不可相互替代的生产经营技术或技术组合的种类数,而不一定就是企业最终产品的种类数。在上面的例子中,企业的产品好像就是拖拉机和卡车,而实际上是企业生产拖拉机与卡车的技术或技术组合。按照技术或技术组合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本文将上述企业的产品划分为拖拉机和卡车的M部分产品、拖拉机的N部分产品和卡车的N部分产品等3种异质产品。再例如,沃尔玛超市卖很多种不同具体用途的生活消费品,表面上看,沃尔玛似乎卖很多种不同的产品,但从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分析目的来看,沃尔玛实际上就是给广大消费者提供“消费品零售服务”一种产品。对于只提供一种产品的企业来说,它只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而不存在范围经济效应,因此,沃尔玛所发挥的是“消费品零售服务”这一种产品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不存在所谓的范围经济效应。然而,不少人认为沃尔玛发挥的是范围经济效应。当前,国内外无论学术界还是实业界不少人将规模经济误当作范围经济,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根据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目的来正确认识什么是企业的产品与什么是企业的产品种类数。

2.企业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及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专业化经营只涉及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涉及范围经济效应。企业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大类。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如果在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同质性与较少的异质性,那么企业多元化经营就会涉及到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相反,如果在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甚至不同最终产品之间是完全异质的,那么非相关多元化所涉及的规模经济属性较少而范围经济属性较多,甚至仅仅涉及范围经济属性而不涉及规模经济属性。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及国内外许多学者或实业界人士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范围经济利益,而我们的分析表明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涉及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这一点同当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同。

沃尔玛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因为从表面上看,沃尔玛经营着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消费品,因此,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沃尔玛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而本文的分析认为虽然沃尔玛给消费者提供的消费品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实际上只经营“消费品零售服务”一种产品,因为沃尔玛经营各种各样消费品的技术是一样的,因此,它是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它发挥的是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是范围经济效应。沃尔玛专业化经营的一个特定在于将它的一种“消费品零售服务”产品设计得非常巧妙,那就是从最大化适应和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出发,通过最优化配置各种各样消费品的种类来最大化地扩大“消费品零售服务”这个产品的“产量”,达到发挥出这个唯一产品的规模经济效应的目的。如果沃尔玛既经营“消费品零售服务”,又经营“消费品批发服务”或“生产资料零售服务”,那么它就不是专业化经营的企业了,因为“消费品零售服务”与“消费品批发服务”或“生产资料零售服务”的经营技术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沃尔玛专业化经营“消费品零售服务”的成功经验当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两条启示:第一,巧妙地设计出企业自身的“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市场范围的限制而扩大自身的“产量”规模,这是让规模经济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第二,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可能比发挥范围经济效应要重要得多。

3.科学分析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

我们分析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目的,是要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或相关多元化经营或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将企业规模经济误当作范围经济,不仅如此,还需要科学分析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运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前面我们阐述了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来源;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还有没有其他来源?本文作者希望今后能同学术界与实业界的朋友继续共同探讨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Alvin J. Silk and Ernst R. Berndt.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the Global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Service Business. NBER Working Paper, no.9965, 2003.

[2]Jeffrey A. Clark and Paul J.Speaker. 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in Banking: Evidence from a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4,33(2):3-25.

[3]黄薇.中国保险业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86-95.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7篇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差异

合并会计报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第一次兼并浪潮。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国际会计界逐渐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合并会计报表问题,国际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展开了长期的研究与探讨,由此形成多种理论与实务的处理方法。1995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该规定为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实务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在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越来越快的背景下,该规定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我国财政部于 2005年 12月 31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该准则以《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为基础,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和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下文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颁布之前的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相关规范性文件统称为“旧准则”,同时,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简称为“新准则”。

新旧准则比较而言,新准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义的变化

新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定义为“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而在《暂行规定》中,合并会计报表的定义是“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二、合并报表编制依据的基本理论的比较

新准则中规定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基础是控制的存在,更加注重实质性控制,其强调实际意义上的控制的存在,而不仅仅以达到法律规定的股权比例为标准。《暂行规定》确定合并范围的基础是法律形式(股权比例一般超过50%)达到标准,如果股权比例低于50%再考虑以实际控制权进行确定。两个准则相比,《暂行规定》以权益性资本比例确定合并范围,而新准则采用了以所拥有表决权的控制标准来确定合并范围,相对来说实际意义更大一些,因为尽管公司法中有一股一表决权基本原则的规定,但是由于目前企业实施的累计投票、类别投票、委托投票和现实生活中部分特殊因素的影响,投资企业时所拥有的权益性资本并不意味着拥有相应的表决权。所以,在确定是否拥有控制权时,权益性资本只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而所拥有的表决权才是确定是否存在控制的关键。另外,新准则中规定的控制标准对于实务中的承包、委托及租赁经营企业的合并,提供了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范围的基本标准。

三、如何确定合并范围的比较

合并范围确定变化较大是新准则最主要的变化之一,新准则的合并范围确定为母公司所有能实施控制的子公司,而不一定要考虑股权比例;其次,合并范围也应该包括业务与母公司差异较大的子公司;再次,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子公司,只要还在持续经营的,也应该纳入合并范围。《暂行规定》中有多种情况不应纳入合并范围,例如按照破产程序、已经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准备近期内售出而短期内持有其半数以上的权益性资本的子公司,已经宣告破产的子公司;还有,根据财政部门(1996) 2号《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规定的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小规模子公司的判断标准和银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也能不纳入合并范围。在实务中,对于尚在筹建期间的新成立的子公司也能够不纳入合并范围。

四、合并财务报表种类的比较

在《暂行规定》中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四个部分。而在新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而且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其中对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规范及时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五、合并报表具体操作方法的比较

1.合并资产负债表

(l)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购买日,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占的份额的差额,应当在商誉科目中列示出来。对商誉发生减值的,要按照经减值测试金额列示。而旧准则规定抵销时产生的合并价差,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科目在长期投资项目中单独列示。

(2)新准则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债券投资和应付债券相互抵销后,产生的差额要计入投资收益科目。而旧规则规定产生的差额,进行合并价差处理。

2.合并利润表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其他往来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和无形资产等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要予以抵销。并且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和无形资产等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与本企业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的部分也要予以抵销。而《暂行规定》只提及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存货、固定资产的交易所产生的末实现的内部销售损益抵销。

六、报告期内增加于企业合并方法

企业资产的范围第8篇

在网络经济下,知识以及信息越来越成为1个企业生存以及发展所不可或者缺的经济资源。工业经济时期传统的出产经营模式遭到了巨大冲击,发生了1种根本扭转的全新的经济环境。有的中小企业在这场变革中显示了与大型以及超大型企业一样的能力,这主要由于网络经济正促使企业范围影响弱化。

一、交易费用与企业生存环境

交易费用是价格机制运行所必然发生的本钱,它“可以看做是1系列轨制本钱,包含信息本钱,拟定以及施行契约的本钱,界定以及节制产权的本钱,监督管理的本钱以及施行契约的本钱。简言之,包含1切不直接产生在物资出产进程中的本钱。”(《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P五八)

市场不肯定性象征着,有关价格、质量、品种、交易火伴和供求双方可能的搭配情况是难以预感清楚的,这使患上交易的难度增大。正由于市场的透明度较差,因此发生并增添了交易的费用,例如交易双方为了尽可能使自己免受或者少受未来市场变化的不利影响,会尽量地了解价格变动的趋势,这就增添了谈判以及达成合同的费用。

当通过1个组织,让某个权威(企业家)来安排出产要素,并能够以比市场外购更低的本钱来实现一样的交易时,企业就发生了。即企业发生的缘由是由于可以节省部份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通过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以减少交易的次数,从而降低了部份的市场交易本钱。简言之,企业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而发生的市场机制的替换物。另外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只为了减少交易数量,而把范围无穷地扩展。在企业内部,也一样存在着技术上和内部调和管理的本钱,发生许多效力损失。其中信息本钱是1个很首要的组成部份,它包含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上的各种缺点,导致所传递的信息损失、失真、迟滞或者扭曲,从而增添企业内部的交易本钱。

二、网络经济挑战“交易本钱”理论

网络经济则是以网络交易费用的低廉为基础的。正如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俭市场交易费用1样,网络交易比市场交易节俭了更多的交易费用。当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于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以及分析工作,因此使信息资源同物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生极大的“互补效应”。对于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方式及交易本钱发生1种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1个全新的企业生存环境。

网络极大地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信息在网上的传送10分迅速、便捷,时空差距再也不是网络世界的障碍,网络极大地降低了时空本钱。在传统环境下,企业因为资金以及技术局限,因而不可能在大规模内搜集用户信息并对于其进行分析,很难针对于用户的尤其需要提供定制服务或者个性化服务,很难面对于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施行针对于性的营销策略。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本钱,广泛采集用户信息,可以制订并施行针对于性的营销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等,可以低本钱地为更多的消费者服务。

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简化市场交易进程,消解市场中介组织,可以低本钱地进行精确的统计与分析。传统经济环境中,许多的经济行动不可能做精确细致的统计分析,因而许多结论或者对于未来的指望都是10分不许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的经济行动可以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于经济行动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并能借此作出总结,预测未来和作出较为精确的决策。最后,网络可以减少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于称程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力。经济学理论认为,信息不对于称会致使市场交易效力的低下,减少信息不对于称象征减少用于搜索信息的时间、精力以及财力,象征着社会运行本钱的降低以及社会净剩余的增添。总之,网络拥有大幅度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

三、大中小企业调和发展的新局面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色是对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替换,即企业内部交易接替市场交易,但这类替换是有本钱的。企业内部亦同时存在着组织出产、调和管理等等的内部交易费用,因而存在1个企业效力边界的肯定问题。当企业内部用于组织出产及调和管理等的边际费用刚好等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费历时(MR=MC),企业即到达了其最好的范围,也即是企业的范围边界。这类分析法子是以本钱为中心的,即各种要素(资本、人力、资源)在产品中的比例跟着总产出的扩展而减少。工业时期寻求的标准是企业范围。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技术扭转了传统的企业生存方式,它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提供给企业1个斩新的生存环境,使患上不但是大企业能突破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束缚向更大范围发展,也使中小企业解脱了市场中面临的许多不利因素,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网络经济时期,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以及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树立在工业经济时期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以及人力来树立的国际联络,来开辟在工业经济时期只有大公司大批量出产的产品才能开辟的国内、国际市场,来进行在工业经济时期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气力进行的技术转移。

二0世纪七0年代以来,因为技术革命的发展,许多商品逐渐由少品种、大批量出产状况向多品种、小批量出产转变,使企业结构呈现了专业化、扩散化以及小型化的趋势,中小企业患上到了蓬勃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愈来愈首要,许多国家也10分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世界规模内构成了1个中小企业发展热潮。据统计,二000年我国中小企业约有一000万家,国民经济出产总值的六0%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已经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平均每一年增长速度超过二0%。

但某些行业,像汽车、钢铁等,因为遭到资本、装备、技术等前提的影响,企业必需维持较大的范围才能更有益于发展。咱们看到,在小企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大企业的数目仍在增添,大企业的范围仍在增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并无休止。销售额在二0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一九八八年全球只有三八家, 一九九0年增添到五一家,一九九一年增添到五三家,一九九二年又增添到六一家,一九九六年增添到一三九家。销售额在三0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一九九二年全世界只有三五家,一九九六年已经经增添到了三家。并呈现了许多超级大企业,一九九六年,销售额超过一000亿美元的超级大企业就有一0家。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企业范围呈现了集中与扩散、大型与小型“双向协同”发展的趋势,企业的战略由求大求全转向求新求快。

四、网

络经济使范围影响弱化

(一)电子商务使企业范围影响竞争力的基础产生扭转

面对于电子商务,大企业与小企业处在同1条起跑线上。电子商务缩短了出产厂家与终究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扭转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本钱。在工业经济前提下,企业知名度与企业范围成正比,大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以及广泛的市场影响来提高知名度,反过来企业应用其较高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益地位。但电子商务使范围差距的竞争已经变患上微乎其微。中小企业可与大企业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电子公告,进行商品宣扬,同等地应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展开经营流动。踊跃主动地将产品信息推向主要的分销商以及消费者,而将市场动态、出产规划、R&D信息推向战略火伴。这样,企业不管大小,都大大降低了本钱,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依托自己的信息体系,与其他企业分工协作,获得范围经济效益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在发展以及壮大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将其他非核心技术业务“外包”出去。中小企业也可成为某个大型企业的“外包”企业,从而与大型企业结盟,患上到更大的动力以及更多的机遇。在1个公道的分工框架之下,各自施展自己的优势,提高效力,风险分摊,降低本钱。大企业为了取得范围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实现“大而全”,必然要依赖中小企业,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中小企业也能够依托自己的信息体系,通过Intranet以及 Extranet及在其上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与大企业树立分工协作瓜葛;同时才也可与其他中小企业在同等互利的基础上,树立紧密的合作瓜葛,有效地应用有限的资金以及技术气力,战胜单个企业没法战胜的难题以及危机。在工业经济下企业重视独立性,而在网络经济下,企业则必需加强与同行的联络与合作,即是合作火伴瓜葛,又是竞争对于手瓜葛。通过与其他合作火伴树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构建“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的基于信息交换以及技术立异的战略同盟,从而获得范围经济效益。

(三)网络经济下立异以及知识将成为企业的首要出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下,企业寻求的是规格单1的大范围出产,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本钱,并应用庞大的销售队伍在尽量多的市场上把出产出的产品推销出去。而网络经济下,消费者被认为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火伴,企业按他们的需求组织出产、提供服务。大范围单1出产情势将逐步转化为小范围多品种出产情势。同时1个企业除了固定资本以及劳动力是首要的出产因素外,立异以及知识的作用愈来愈首要,并将成为企业(尤其是IT企业)的最首要的出产要素。作为小企业可以选择与大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本身的立异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以获得竞争优势。

(四)虚拟企业趋向“无界”经济

虚拟企业可以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1种没有围墙、超出空间束缚、靠电子网络手腕联络、统1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本钱的新产品。虚拟企业的实质是,通过突破企业的有形界线来延伸企业的功能。1方面可以提高竞争力,1方面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保证以及加速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

虚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划分已经不显明,逐步趋向“无界”经济。虚拟企业的功能以及效果远远超过原来单独企业的机动性以及竞争性,它没必要像工业经济下的企业那样,大而全。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取决于企业范围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某个企业的优势,而是来源于各个相干企业多种不同的出产能力、功能特长整合在1起的能力,是1种总体上的优势,是取决于能否将介入的企业最合适的部份紧密无缝地有机地集成在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