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儒家德育思想

儒家德育思想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41

儒家德育思想

儒家德育思想第1篇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儒家、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脉络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对当代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后来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接受并传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被“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所淹没,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今天反观历史,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当代高德育服务,是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路径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德育的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储备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坚力量。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引入儒家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成效。儒家的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因材施教,同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校德育面对的是个性心理与心智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的客体,更需要因材施教。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情商、兴趣和个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也要注重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主体要德才兼备,在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做到“慎独”与“内省”。还要做到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主体不能局限与书本知识的汲取与传授,还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发展潜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二,塑造“仁爱”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和坚定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德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仁爱”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的思想基础。加大“仁爱” 思想宣传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大学生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使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儒家“仁爱”思想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塑造大学生利他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儒家“仁爱”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内容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让大学生从情感养成角度达到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要完美的诠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有益内容,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比如,儒家“仁爱”思想提倡诚信教育,教育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展到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等方面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汲取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精髓。

第二,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儒家“仁爱”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动力,高校德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完善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以人为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收与弘扬,并且进行理性的转化。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转换,工作的内容的充实,工作模式的构建,工作环境的塑造,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渴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三,提有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校德育过程本身而言,施教主体的人格品质与内在修养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的养成。高校德育的施教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与人之为人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评价,更加会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教师作为智慧的代表,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儒家“仁爱”思想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作为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传授有益的人生哲学,体察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施教主体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

儒家德育思想第2篇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已经融入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探索儒家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蕴涵在其中的思想精华,对积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推进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仁”:帮助学生建立和谐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仁”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所有理论主张都是以仁为基础展开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套由己及人、由家至国的完整理论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首先,“仁”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施行仁政和德治。仁政儒家学者一直在反复论证一个道理:“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以民为本,做到“爱民”、“利民”和“富民”。在社会的治理上提倡德治,就是要重教化轻刑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仅仅用教化来引导人民,用严厉的刑罚去管理他们,人民只是暂时的免于罪过,但是却不知道羞耻;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的规范去要求他们,人民就会知道羞耻并且能够自律。作为政治的管理者,其自身也负有很重要的责任,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会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对他们进行仁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只有这样,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才会尊重群众,帮助群众,为群众真正解难题、办实事。

其次,“仁”的思想体现在社会交往中就是要与人为善。所谓“仁”是指二人,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仁”的根本标志是“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学校中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以此为借鉴,同学之间相亲相爱,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努力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充满爱和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后,“仁”的思想体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学会感恩。孔子提倡“孝悌”,这里的“孝”是子对父母,“悌”是弟对兄长,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这是讲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另外还要学会感恩,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在父母亡故后儿子要戴孝三年,要知恩图报。作为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学生更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处理好与自己兄弟姐妹的关系,促进家庭美德的建设。

二、“义”:推进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先公义后私利的价值观

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乃至舍生取义。儒家把对“利”、“义”的追求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利”指的是物质利益,“义”指的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即道德原则。儒家把“仁义”作为做人的标准。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他认为义是最重要的,若君子只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土匪强盗。孔子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舍生取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千百年来,在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无数志士仁人在生与死的关头,能够勇于牺牲而成全仁义,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思想在公与私的问题上也存在“公以为上”的思想。孔子对公的肯定是十分明显的,荀子认为公与私是截然对立的,“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在他看来君子要做到大公无私,“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由此可见儒家对公义的推崇之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不断出现,这些腐败之风也趁势进入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此时用儒家“重义轻利”和“以公为上”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三、“礼”: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导方法

“礼”即恭敬、谦让,是儒家学说中比较崇高的一种思想。儒家讲的“礼”广义上指的是社会规范,正是有了“礼”的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得体适度,才能做到“尊卑有等,男女有分,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在个人的修养方面也要有“礼”,孔子一直崇尚礼,他认为不知礼,就无以立身。圣人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而有别于禽兽。孔子有句著名的话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把礼提到了立身、立家、立国的高度。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不仅在立身方面要有礼,而且从个人安危的角度,儒家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孔子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恭敬而不知礼法就会辛劳,谨慎而不知礼法就会胆小怕事,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作乱,直爽而不懂礼法就会误事。《礼记》之中对礼的规定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些礼法有经久不衰的精华,也有封建主义的糟粕,我们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从而推进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智”: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有效途径

“智”,就是一个儒者应具备的知识。《论语》的第一章就是论述学习的,说明儒家对学习的重视。“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在智的学习上,孔子认为有“五好”即好古、好问、好习、好师、好用。在好古方面,孔子认为古代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学习的首选,作为后人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它。在好问方面,孔子认为为了学到知识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入太庙,每事问”。在好习方面,要注重温习,反复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好师方面,这里的师是传播、教授知识的意思,孔子从来不把知识看成是私有的东西,它一直主张知识的传播,从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在好用方面,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将教育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

五、“信”:推动学生树立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观

“信”,就是诚实信用、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儒家学说认为信是人之本,这里的信有两层含义:一为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二为讲信用,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君子为人处事的一个根本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并认为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交往守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言行表里不一,是为君子所不耻的,所以才会有一诺千金之说。当前学校中,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言而无信等现象,这就需要弘扬诚信理念,要用儒家诚信思想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推动学生诚信观的建立。

道德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需要,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而个体对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其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他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个体主动思考的过程。当前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能动选择,降低了道德内化的效果。因此,要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仁义礼智信”,德育教师既要肯定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认同,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以爱施教,以情动人,也要尊重人性,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将道德教育的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安小兰.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

儒家德育思想第3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其中“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功利糟粕,保留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行为,无疑是有益的。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看不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作用和局限,看不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影响,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总括起来,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侧重于政治伦理教育。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它的核心是“有道”。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劝告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天性的“善”的境地,使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社会自然就安宁了。所谓“有道”,就是所有的人都按照封建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行其事,不允许越轨。如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各自遵守基本社会伦理规范和生活规范,讲究礼节礼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等。这些观点,在我们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是必不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大学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推而广之,教育大学生感恩报德,回报社会,关爱他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学会谦让、诚实、关爱亲友,培养亲情友情,这样就把传统的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了学生。当然这种灌输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形象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象、网络以及其他形式。例如扮演社会角色、参观名胜古迹、考察、旅行等,这样更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满足其好奇心,增加生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要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就应挑选既懂得儒家思想又热心德育工作的老师担当专职德育教师。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开展各种利于道德行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懂亲情友情。对他们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强调自我探索精神,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学历人群,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貌。把大学生置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对他们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再就是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参照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要求,制定严格而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规校训,从小处着手,优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如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抽烟酗酒,不嚼槟榔口香糖,不乱扔纸屑;谈恋爱讲文明,交往注意自己的仪表,待人诚实、守信;穿着适合自己的身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

在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灌输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还须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因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不分良莠冲击着传统道德,企图摆脱传统道德的影响,去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不打破僵硬、封闭的体制,还是“涛声依旧”,就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个性,那种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只会增加大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削弱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放任自流;要么一味拒绝、压制,长时间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因而造成孩子的压抑感,性格扭曲,到了大学仍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告诫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

儒家德育思想第4篇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德育教育

儒家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结合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儒家的人格思想、礼节原则、男女之间的规范、道德修养论、道德教育论等方面的内容与当代高校德育相结合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

(一)济世安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求孔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曾皙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孔子不仅关心每个生命从少到老的幸福,也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能过上一种安泰祥和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含有丝毫的逼迫与紧张,纯粹是享受当下的生活,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之所以喟然长叹,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还未达到这种状态,颇有需要漫漫求索的味道。

(二)一心向道的不屈不挠精神

儒家不仅关心当下生活着的人,更关注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道。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是儒家人格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可以禽去富贵,甘于贫贱,不惧威武。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由此可见,道是儒家君子全部生命意义之所在,真正宣扬了人的价值的可贵。

(三)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毫不懈怠,不断前行,是儒家又一宝贵的人格思想。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不厌,诲不倦,正是孔子难得的品质。在孔子的学生颜回身上也反映了这一品格。孔子赞叹他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荀子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儒家的19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而凡人之所以难有所为,关键就是易厌、易倦,然后就松懈不前。他们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迪。

(四)从容不迫、达观坦荡的胸禁

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同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孔子之所以没顺着子贡的问话而答,是因为如果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还很把自己的贫和富太当回事,时刻不忘自己或贫或富的状态,这样心中就有所驻,不是通明一片。所以更高的境界应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在而从容。这样的从容、达观在孔子的生活中时时有所体现。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如此。在这方面,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得更让人佩服。孔子这样赞叹他说:“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可自己的生存境遇,没有虚荣心,这样他才能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坦坦荡荡地与穿着狐裘的人同立一起,却丝毫没有自卑的羞耻感。

对比儒家的人格思想来看今日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多能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表现了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些,为国、为民的成分少些,也就是“谋食”的人多,“谋道”的人少。正因为如此,一旦实现目标的过程遇到困难,就转变方向,勇猛精进的斗志不能保持长久。尤其是在今el的商品经济时代,金钱的诱惑会让人把“道”忘记得一千二净。

二、儒家礼节原则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敬让

《礼记·聘义》说:“敬让之道,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曲礼》开篇便说:“毋不敬。”孔子也曾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些都鲜明地点出了敬让是礼之本质。

有了敬让的原则,在各种生活情境中,自然能处理得比较妥贴。这些细节在《礼记·曲礼》中随处可见。如在家里,“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到人家作客,“户开亦开,户阖亦阖”。送人礼物时,“赐人者不日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遇到丧事,应是“临丧不笑。望柩不歌。送丧不由径”。

(二)礼不妄悦人

梁漱溟先生曾说:“所谓礼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与人交往量力而行,不可言过其实。孔子曾批判过这种没有行动,仅用语言讨好人的做法。他说:“巧言令色,鲜以仁。”所以《礼记·曲礼》这样规定:“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其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真实无妄的仁爱之心。

(三)不苛求于人

《礼记·曲礼》说:“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正因为君子不要求他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他人全力为自己尽忠,所以才能使得交情完美地保持下来。同时,孔子也满怀信心地告诫我们:“德不孤,必有邻。”精力放在完善自己的品德上。

(四)群居有则

人们在交往中难免会群居。群居应注意什么呢?孔子曾感叹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非常反对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而不及于正义,却专好耍小聪明的群居的。此外,群居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群而不党”。只要是以道相处,以和相聚,一定不会结党营私的。

人际交往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未能真正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或者行动力不够。如敬人,初次相见很敬,但在一起久了,就不敬了。渴望有好的人缘,希望自己在困难之时有人能伸出援助的手,但常常事与愿违。其根本还是语言的花架子太多,而助人的行动太少。

此外,大学生的群居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即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有的甚至打群架;还有的拉帮结派,影响团结。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重温儒家经典中的日常交往的重要原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三、儒家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

《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话解释了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过程。不难看出,儒家十分重视男女之间的关系。

这一思想在《礼记》中还有论述,如《礼记·郊特牲》有言:“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礼记·昏义》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由于先人把婚姻看作是为了结两性之好,而不仅仅是为了两个人结合为伴侣。因此,男女之间一旦缔结关系,所要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更强烈些,因此,对婚礼也更看重,即“昏礼者,礼之本也”。

今天,高校恋爱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一种“敬慎、重正”之心,选择恋人随意,更换恋人轻率。没能深入了解对方,就开始租房、找旅馆同居。带着这样的心态选择恋人,未来很难有幸福的婚姻。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敬慎、尊重之情,使他们在恋爱时就应自觉地承担起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而不要看成仅仅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

四、儒家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

(一)成德由己

一个人要想达到很高的道德境界,最主要的是自身应有好德之心,成德之愿。孔子曾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好德之心得需要人用力才能具备,不像好色之心那样天然自成。孔子还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告诉我们:成德,自己是起关键作用的。否则,别人再帮忙,自己没行动,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二)成德需内省

孔子学生曾子这样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师生二人都强调内省,是因为一个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善与不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真实动机。如果自己不内省很容易变成沽名钓誉,这就完全走向了道德修养的反向。由此可见,内省是发现过错,提高道德修养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三)成德必改过

儒家德育思想第5篇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当不例外。随着现代社会意识的发展,中学生要求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由”特性的意愿非常强烈。在一个纷繁芜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让学生学会做人,已然成为社会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策略和途径。传统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对当前中学生建立科学的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以及促进中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学生道德信仰现状

对于目前我国中学生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不少仁人志士困惑不已,纷纷寻找其中的根源所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人们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十年“”所造成的思想真空;在真空状态没有填满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我国中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规范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说教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烈,然而越是规范学生做什么,学生越是往相反的方向去做,造成说与做背道而驰的怪象,这也是造成中学生德育弱势的一个方面。

二、传统儒家思想道德的现代教育应用

1.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省”。

从本质上讲,理想的思想道德应该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传统儒家一直倡导通过内省的方式加强自身修养。曾子几乎每天都是:“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内省,可发现自己行为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加强正统道德的教育内化是积极先进的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孔子也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即是说,要向贤达之人看齐,遇到不如自己的人要进行自我反省。

2.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上的“慎独”意识。

在个人的道德实践上,儒家提倡“慎于言而敏于行”。但在个人独处时,儒家又讲究“慎独”。儒家的“慎独”思想要求道德主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为善弃恶,能够做到行为高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在个人独处自居的时候,也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贪欲和行为产生。

3.倡导中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道之以礼,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在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的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中学阶段正处于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各种思想交织并存。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彼此找到兴趣的共同点,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即使存在竞争也要做到“其争也君子”。

4.现实中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

儒家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说榜样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公平正派,否则就会“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中学生也应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结语

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是促使道德主体形成主体性、自律性道德,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在具体实施这些策略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促进德育的内化,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必须经实践检验和鉴别后才能化为自觉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成为行为。班主任的活动方案要精心准备,内容要“实”,切忌“假太空”的形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而最终一无所获;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防止急功好利的短期行为。

2.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到“将心比心”。

“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儒家德育思想第6篇

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在追溯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可以看到统治者和政策的因素,更可以看到儒家思想自身的包容性、内化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其所涉及的关于职业道德的一些内容和要求,比如要求领导者要带头率先示范、刚正廉洁、诚实守信等,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推进现代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要求

客观地说,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道德在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内容仍然闪烁着现代光芒,尤其是关于职业道德相关要求。

(一)遵纪守法

儒家历来都强调统治者或管理者应当严格遵纪守法,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对此,孔子曾指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邓禹是汉武帝建立大汉王朝的重要功臣之一,后被封为高密侯,位高权重。尽管如此,他还是遵循儒家思想道德要求,强调子孙的法纪教育。 “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 。”\[2\]616历史对此评价是“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而其后代也严格遵守其教导,并延续了数代,结果造就了“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东京莫与为比。” \[2\]619

(二)廉洁刚正

东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震,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又博览群书,被誉为“关西孔子”,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官职。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守儒家道德规范,为官时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生活上艰苦朴素,出门从不坐轿子,坚持步行,子孙经常食野菜。他的子孙们深受这种廉洁刚正的作风的影响,都以他的作风为榜样,传习数代。他的很多做法在当时并未被理解,一些同僚曾劝他应该多为子孙购置产业,他却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619后来,虽然他因上疏批评中常侍樊丰等人,被诬陷罢官后自杀。但是,他廉洁刚正的作风给子孙们树立了榜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以身作则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汉代儒家十分强调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如陆贾就十分强调当权者要以身作则,他认为统治者在品德方面的一言一行,对老百姓的德行会产生上行下效、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指出:“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百姓之所取法,故其举措动作,不可失法则也。昔者周襄王不能事母后,出居于郑,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王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着,莫不仿之。” \[3\]陆贾认为,当权者坏的作为、不良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当权者应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坚持为政以德,以促进社会风气的优化。纪武昌,喻长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塑造的启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四)言行一致

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说教层面上,要通过各种具体实践将其展现出来,用道德行为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知行合一”,特别强调要躬行实践。他们认为躬行是内在道德品质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通过实践,最终达到“道术兼修、内圣外王”的境界。因此汉代儒家士人非常重视自我修身和自我道德实践,主张在道德实践方面展现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些对我们如何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很有启发意义,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对诸多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我们在制定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的要求,因人而异,要使教育具有可行性,尽量避免那些抽象的假、大、空的内容。其次,还要采用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方式,不能单纯根据其言语或文字描述衡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德高低,而要将言行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二、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对现代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一文中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既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文化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和不断加强、改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爱岗和服务质量意识,养成既讲竞争进取、又讲团结合作的风气。” \[4\]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比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

(一)坚持依法治国,主动学法守法

社会主义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绝不允许有任何违法乱纪践踏民意的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严惩。当前有些人认为违法乱纪能够捞到好处,不惜铤而走险,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受到法律严惩的人,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怀有侥幸心理,总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惩处,甚至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才开始悔恨、自责,但悔之晚矣,只能警示后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潮流涌进,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自身的学习,忘记了党的宗旨,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置之脑后。放任不良思想侵蚀自我,享乐主义、弄权思想尘嚣甚上。他们将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力当作为自己牟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阿谀奉承,放弃原则,为所欲为,严重败坏党的形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建构终生学习型社会,我们也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知识,夯实自我本职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等理论知识。尤其要结合纪律教育学习,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牢牢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讲操守、重品行,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东西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涉足,能够抵制各个方面的诱惑,真正做人民的公仆。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作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权力在服务人民、服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三)领导者率先垂范,清正廉明

2012年3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向违纪违法、腐化堕落的深渊,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丧失了拒腐防变的能力。他强调,领导干部务必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 ①反观当前有些领导者对下属、对别人,严格要求,强调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制定出若干规章制度约束他人,要求他人严格遵守,而把自己游离于这些制度之外,有时甚至带头破坏相关管理制度。长此以往,各种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领导者无威信,没有号召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领导或管理者在严格要求别人前,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只有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方可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现代化转换

现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与汉代儒家所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本质不同。但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吸收的,我们应积极使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现现代化和时代性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代化转换,使其与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良好的融合,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之路。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职业规范的要求,吸收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中的关于职业道德要求的合理部分,比如关于刚正廉洁、淡泊名利等要求,将其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将其合理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丰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内容。而且,我们还可以有效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优化社会主义职业规范道德教育方法。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综合国力得以增强等,其优势是很明显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是难以克服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导致市场主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诸如此类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我国市场积极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也可以借鉴汉代儒家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良好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职业道德体系。

总之,汉代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合理的、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吸收并加以转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用。对反映封建专制需求、糟粕的、与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我们要坚决的予以抵制,深入地批判。在批判中借鉴,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07.

[2\] 范 晔.邓禹传附孙骘传\[M\]//范 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

儒家德育思想第7篇

论文摘要: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在今天仍然体现出宝贵的价值,为人类提供着智慧和启迪。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与构筑和谐社会的观点相一致,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现代化转生,使之融人青年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继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是“把这些要求本身就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高校德育工作者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在人、社会、自然这个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生态道德教育,构建和完善具有民主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生态伦理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生态哲学。国际环境协会主席科罗拉多指出:“建立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契机和出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所以,儒学在新时期完全可以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中,为解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许多问题提供宝贵的资源。

一、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三才之道”的生态宇宙论所谓“三才”,在《周易))中是指“天”、“地”、“人”;所谓“三才之道”,则指“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是《周易》里的重要论题。《周易》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被尊称为《五经》之首。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对《周易》的宇宙观给予高度评价,特别强调了它对现代自然科学的价值和影响:“《易》以奇偶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遂为中国传统哲学最古老的宇宙观……阴阳的发现,早于西方的原子说而优于西方的原子说。到现在为止,在哲学上、在基础科学上,正负、阴阳的概念永不可少,没有它们的存在也就没有宇宙,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平衡’。“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几千年来一直左右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对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二)“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的环保思想先秦儒家的许多言论都蕴涵着明显的保护环境的思想,强调人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是有限度、有节制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不涸泽而鱼,不焚林而猎”《周书》讲的:“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人网署,以成鱼鳖之长”,表达的意思都是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规律、合理利用。“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靡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人见其灌灌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这段话细致地记载了牛山由草木茂盛变成秃山的过程,总结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规律,直接表达了警示人们吸取教训,“滋养”、保护环境的思想。

(三)“恩足以及禽兽”的道德关怀理念中国儒家的人文色彩十分浓厚,一向主张以“仁者爱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容气度来对待他人,并能够将这种人文关怀推及到其他生命甚至无生命的自然万物,做到“恩足以及禽兽”(《孟子·梁惠王上》)、“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明代王阳明仔细地描述了“大人”的道德关怀心理:“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是故见孺子之人井,而必有休惕恻隐之心焉……见鸟兽之哀鸣毅棘,而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大学问》)儒家意义的“大人”(指真正的读书人)见到儿童落入井中、见到鸟兽受困哀鸣、见到草木摧折都有怜悯之心,乃至见到完全没有生命的瓦石被毁,都会产生怜惜之意。儒学关于万物一体—“一体之仁”(《大学问》)的观点,体现出一种深厚的道德关怀理念。

(四)“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周易》位列中国哲学第一典籍,里面充满了对“生”的讨论,其中‘旧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上》)意指天地万物都在变化,而变化的内容生生不已、不断创新。《易传·系辞下》讲的“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具有很深的哲学蕴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注疏此句说:“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上天能够绵绵不息地衍生出世间万物,万物又能够不断产生新物,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断、生生不已、永远常新,这就是天地最基本的“德性”,创造了世界的盎然生机。《大学》引用汤之《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都是主张促进事物日新月异、循环发展的辨证思想。荀子讲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徐食也。污池、渊沼、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徐用也;折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徐材也。”(《荀子·王制》)清晰地描述了我国农耕时代生产方式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可持续发展措施。

二、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

生态道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国民素质,儒家传统生态道德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相契合,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因素,并为高校培养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提供启示。

(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供了重要补充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论点和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思想非常吻合,而先秦儒家思想很早就有类似观点。儒家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宋代程颖干脆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河南程氏遗书》卷六)马克思认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只能是“合理地调节他们(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儒家也认为人类活动的目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为了“赞天地之化育”—发展自己、完善自然,其实现途径是通过“尽物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可见,儒家生态思想至今还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相结合的有力支撑。

(二)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提供了有力左证《孝经。圣治》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留长。“以人为本”是管仲最先在《管子.霸言》中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儒家虽没有直接提及“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但他们的许多观点却明显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尚书·五子之歌》讲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管仲的提法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孔子也说过:“天生万物,唯民为贵”、“为政在人”。(《礼记。中庸》)因此孔子赞誉管仲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宪问》)儒家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了一个弘扬人本精神为核心的个人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的思想体系,这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本质和核心,把“以人为本”提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并提供了民族思想渊源的左证。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儒家思想中充满了“和”的思想。西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孔子吸收了这一观点,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孟子继承了孔子“中和”的观点,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到了荀子,儒家这一思想又得到进一步发扬:“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对宇宙本质的生态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转贴于 (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历史借鉴儒家思想强调不但要保护自然资源,更要着眼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长远利用。在孔子“节用”思想的指导下,荀子提出:“以时顺修”(《荀子·王制篇》)、“节用裕民”、“节流开源”(《荀子·富国篇》)等主张;孟子也提出要按照自然的生态节律和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利用自然资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都具有明显的循环经济理论色彩,对中国社会形成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传统哲学思想的作用下,中国曾经诞生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如四川的都江堰、新疆的坎儿井、广西的灵渠及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都是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之后的生产实践杰作。这些农业生产方式充满生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儒家所追求的“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

三、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现代化转化

中国儒家传统生态道德思想中蕴涵着许多超时代的人类智慧和现代价值因素,而其中又有许多因素是与科学发展观相符的。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审视儒家思想,它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种种缺陷。因此,高校吸纳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教育大学生,必须进行现代化转化,依托现代社会的载体,融人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当代价值。

(一)以辨证认识为前提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其生命力主要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在肯定中自我否定、在保留中自我更新、在传承中自我创造,而辨证认识恰恰是思想文化在扬弃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前提。对儒学这样一种产生于封建时代并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文化体系,我们要想使之历久弥新,首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辨证认识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继承、转化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要采取十七大报告里指出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以时代精神为标杆传统道德虽然内存于现代生活之中,但毕竟产生于特定的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要进行现代化转化,就要树立时代精神的标杆。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态度、人生信仰、信念、思维习惯和社会风尚的总的概括。黑格尔把时代精神看作一切文化的根源,他认为:“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当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进行现代化转换,就要在青年学生当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标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三)采取创造性的方法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都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基础。儒家传统生态文化凝聚着深厚的中国哲学智慧,但我们研究它不是为了保存它或完全受之牵制,而是为了对它加以改造、创新和发展。美国学者乔治·麦克林说过“价值观和美德的提升,并且将它们结合成一定深度或广度的文化需要漫长的岁月,需要依赖一代又一代的实践和创造。文化的传承称为文化传统。它反映了人们在发现、反映和传递生活的深层意义时的积累性成果。“只有教育一代代青年人按照时代的需要和自己的理想重新改造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文化、树立价值观,传统才能“活”起来、“传”下去,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

儒家德育思想第8篇

关键词:儒家文化德育高校韩国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低迷,大学生不守诚信、挥霍浪费、个人主义等违反公民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随之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衡等一系列现代问题,使儒家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目前,韩国是世界上儒家文化传统保留最多的国家,韩国将其作为自己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韩国对儒家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不仅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完善、提高大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水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积极发挥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由于儒家文化存在某些封建思想等消极因素,致使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儒家文化被多次批判,几乎被全盘否定在现代韩国社会,传统悠久的儒教道德思想至今还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例如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孝敬父母、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礼仪等。同时,儒教文化主张仁政,强调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威,宣扬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激励民众为集体和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些都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韩国对儒家文化的实践表明,儒家道德思想在规范人们道德行为方面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挖掘其丰富内涵,并与高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正视儒家道德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儒家文化在我国近现代史上遭到多次批判,最主要的原因是儒家文化存在消极的思想,有其时代局限性。从社会宏观层面上分析,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伦理关系虽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社会缺乏以法律为基础的制约力量,并且监督机制不完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品行和才能;从社会微观层面上分析,儒家文化注重家庭生活,强调上下的人际关系,这些思想淡化了公平和法律意识,无视平等的人际关系,导致了社会各项活动中“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效率。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同样,我国高校在积极发挥儒家文化道德规范作用的同时,一定要正视儒家道德思想的时代局限性,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汲取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

韩国在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时,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为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3.1德育内容具体化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脱离现实生活,这一方面使受教育者不容易理解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更不利于他们去实践。韩国政府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面对个人生活,主要进行“端正、诚实、节制、深思、创造”的教育;面对社会,主要进行“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以及公正”教育;面对国家和民族,进行“三爱”教育,即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德育内容的具体化有助于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德育的实践。

3.2德育工作层递性地展开

韩国的道德教育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并且层递性地开展。小学道德教育包括“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三大部分;初中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的教育,提倡学生之间互敬互爱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在高中,主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培养“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精神;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吸收近代科学技术与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基础。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遵循这种层递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思想状态,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逐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全面的道德情操。

3.3形成社会道德教育氛围

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问题,只有得到整个民族的支持,才可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现代韩国社会,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昔日儒家道德文化的统治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为继承传统,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在儒家学术界和民间,设立了很多研究儒家文化的学会、研究所和研究院等,这些组织经常举行年会和各种研讨会,学术气氛非常浓厚。他们以弘扬和实践儒家文化为己任,对推行儒家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韩国整个社会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形成了整个民族的道德基础,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取向的形成。所以,我国社会应该努力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儒家文化在韩国的实践和发展,为我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我国高校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杜成辉.韩国儒教的历史和现状.大理学院学报.2006,11(5).

[2]崔志鹰.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