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7 16:02:32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1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糖尿病;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

我国临床医学上,糖尿病属于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慢性疾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了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预防发生并发症的可能,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本文就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进行细致的探讨,获得相对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53.2岁,患者的病程在1.5~12年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50.1岁,患者的病程在2~14年之间.两组患者通过检查,均符合糖尿病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的器官均没有损害的情况,没有出现其他的急性、慢性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性。

1.2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措施进行疾病治疗,确保患者血糖指标能够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干预上增加药物、饮食、心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护理。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有效的治疗,防止因为没有合理的使用药物出现副作用等情况发生。另外,对于患者使用药物的禁忌以及方法等要充分重视。例如,双胍类的治疗药物在饭后服用有着较好的效果,而磺脲类治疗药物则应该在饭前服用,应该防止患者用药时混淆。胰岛素应该保存于冷藏的条件下,在给患者注射之前需要在常温下放置2~4个小时左右等到温度恢复后,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在患者饭前的半个钟头内进行治疗。胰岛素在注射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位置注射,应该防止出现多次注射均于相同位置的情况。

(2)心理护理。患者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进行药物等方面的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上会出现悲观以及消极等情况。根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出现的情绪进行分析,通常均为焦虑、恐惧以及紧张等情绪,因此,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正确的了解糖尿病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同时使患者心理的负面思想得到有效消除,使患者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3)饮食护理。患者在入院治疗后,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饮食方案进行干预,让患者合理的进行饮食,通过检测患者空腹时的血糖指标,确定每天给予患者摄入的能量值,倘若患者的的血糖指标超过11.1mmol/L,那么患者的饮食则要将摄入碳水化合物的量合理的减少,不能超过130g/d。应该给予患者食用谷类、豆制品、水果以及蔬菜等食物。

(4)预防并发症。倘若没有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那么患者的血管、神经、眼以及肾脏等组织则会出现相对严重的病变,甚至会出现失明、下肢坏疽、糖尿病足以及尿毒症等并发症。因此,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患者的用药期间进行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防止出现并发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在餐后2h的血糖指标检查、空腹血糖指标检查、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分泌能力出现降低以及不足等情况,造成血糖新陈代谢的功能出现混乱,进一步造成患者的全身电解质、蛋白质以及脂肪等出现紊乱的现象[2]。严重的患者甚至会造成全身系统损害,造成血管、心脏、神经、肾以及眼等器官出现病变等情况,导致组织功能衰竭以及缺陷。治疗糖尿病疾病不单单是为了能够将新陈代谢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纠正,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延缓以及预防出现并发症的可能与促进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得到有效降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是通过药物、饮食、心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的,本次观察组研究对象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糖方面的指标均有着明显改善的效果,代表着护理干预措施对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与预防并发症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2篇

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现在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将所辖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开展三级预防,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3] 孙纪新,朱俊卿,张建新,等.河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01.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3篇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产前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65-02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妊娠前,其糖代谢处于正常状态,进入妊娠期后,糖代谢出现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若不能对于产妇糖代谢异常现象采取有效的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容易出现肺炎、窒息等严重的并发症,且新生儿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1]。经研究发现,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在产前进行护理干预,能够使母婴的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因此该文研究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前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11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7月,所有产妇经临床诊断,妊娠前均未患糖尿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55例);另一组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年龄范围22~38岁。平均年龄(30.27±2.16)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6±1.35)周。其中中学学历及以下产妇21例,大学学历及以上产妇34例;初产妇42例,经产妇13例。观察组:年龄范围23~38岁。平均年龄(30.87±2.79)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77±1.82)周。其中中学学历及以下产妇22例,大学学历及以上产妇33例;初产妇43例,经产妇12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相互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的产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心理护理干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往往容易情绪不稳定,由于对胎儿的担心,导致心理压力倍增,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予以产妇劝慰,加强与产妇之间的沟通,将妊娠期糖尿病有关的医学知识向产妇介绍,告知产妇只要以积极的态度坚持治疗,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变产妇错误的观念,坚定其对抗疾病的信心。

日常饮食干预:向专业的营养师咨询产妇治疗期间的营养控制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控制产妇体重增长在8~12 kg范围内,将产妇餐后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每天供给总热量控制在30~35 kcal/kg、碳水化合物50%~55%、蛋白质20%、脂肪20%~30%。为防止夜间出现低血糖,睡前须进食一次。

药物治疗干预:指导产妇自我监测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运动干预:鼓励产妇尽可能地参与运动,如饭后散步、做一些基本家务等,有利于控制产妇体重和血压,控制好运动时间,防止产妇过于疲劳,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产妇运动期间,护理人员全程陪护,以防突然出现低血糖现象。

健康教育干预:向产妇介绍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增强产妇及其家属的重视,为日后的护理奠定基础,用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为产妇进行讲解,如告知产妇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为保证食物中的含糖量,帮助产妇选择合适的食物,告知产妇低血糖的危害以及基本症状,以便产妇能够对低血糖现象及时发觉并控制。

1.3 观察指标

两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经过护理后,观察其出现的并发症现象,并将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全文所有数据经审核无误后,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其中并发症类型包括妊高压、巨大儿、感染和早产,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并发症较多,由于其在妊娠期出现糖代谢异常,容易导致其血管出现广泛病变,据统计,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出现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更高,是正常孕妇的3~4倍[2]。而且,高血糖引起的尿糖升高,容易引起产妇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孕妇的高血糖会导致胎儿血糖升高,胎儿的代谢异常现象会导致其躯干过度发育成为巨大儿。而且,血糖升高还会导致胎儿发育出现异常,导致胎儿出现流产或早产现象[3]。由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因此需要对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诊断和筛查,以便于尽早处理。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且空腹血糖处于正常水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常规葡萄糖筛查试验。与此同时,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重视度,能够有效预防产妇并发症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护理干预措施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耐心对产妇进行心理辅导,能够消除产妇的顾虑,帮助产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心理护理干预必须贯穿于产妇护理始终,科学地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产妇疏导不良情绪,让产妇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防止其出现焦虑、抑郁等状况;通过为产妇提供理想的饮食控制,可维持产妇妊娠所需的热量以及营养,而且餐后能够对产妇血糖进行控制,防止血糖过高现象,饮食合理标准既是保证产妇和胎儿必需营养的措施,而且能够维持产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预防酮症的发生;通过药物治疗能够缓解产妇病情,对产妇血糖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视,让产妇及其家属认识到控制血糖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5]。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显著效,明显降低了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91%,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

护理干预措施运用于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产前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裕.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33):144.

[2] 吴春花.产前检查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431.

[3] 黄志芳,尤云花,余丽娜.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9):94.

[4] 肖裕红.产前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4):1966-1967.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

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猛, 大多数是在家治疗与护理, 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 常常会发生低血糖症。本文总结了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预防和护理措施的方法和效果,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间, 收治低血糖症患者28例, 均为2型糖尿病, 男性15例, 女性13例, 年龄34~85岁, 低血糖发作时末梢血糖值1.7~2.8 mmol/L之间, 其中12例经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症状缓解, 16例通过指导患者进食后逐渐缓解。

1. 2 低血糖症的原因 ①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②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③食物摄入不足。④过量运动。⑤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和降糖药清除率降低。⑥饮酒过量。⑦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⑧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 以及在哺乳进行时。

2 低血糖症的预防

2. 1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

2. 2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2. 3 适当运动 应主张轻、中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2. 4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2. 5 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糖果、饼干等。

3 低血糖症的护理

3. 1 常规护理

3. 1. 1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提高识别能力,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 加强病房巡视。

3. 1. 2 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 给予平卧位, 立即监测血糖, 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后,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对症处理。

3. 1. 3 护士严格交接班, 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重视患者的主诉, 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

3. 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基础治疗措施。

3. 2. 1 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饮食定时定量。

3. 2. 2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 如饼干、糖果等。

3. 2. 3 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

3. 3 运动指导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性别、病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 并督促其长期坚持适量的运动。

3. 3. 1 避免空腹运动, 运动前需适量补充水分, 随身携带食物。

3. 3. 2 运动时间宜在餐后30 min 或1 h最好, 运动的形式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3. 3 运动要规律, 每周3~5次, 持续时间20~30 min为宜。

3. 3. 4 注意外出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笔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3. 4 用药护理 按时按剂量服药, 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3. 4. 1 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可通过葡萄糖异生, 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 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机制, 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应, 因此, 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应注意, 服药后一定要按时进餐, 防止低血糖症。

3. 4. 2 口服药治疗, 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的患者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 防止低血糖症发生。糖尿病患者因体内代谢障碍, 机体抵抗力降低, 易遭受细菌感染, 必须严格操作。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技术, 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 防止产生皮下硬结, 影响胰岛素吸收[1]。

3. 5 监测指导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使用血糖仪进行监测, 正确记录结果并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

3. 6 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成败的关键, 是预防和观察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手段之一。为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掌握糖尿病低血糖症的预防、自救和自护能力, 在常规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同时,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糖尿病低血糖知识, 充分调动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学习积极性, 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脉搏等[2]。识别糖尿病低血糖症发生时的表现,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如有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救治。健康宣教应定期联系患者, 询问其掌握情况, 对于高危人群给予再次宣教和指导。

4 讨论

作者通过对28例低血糖症患者的预防和护理, 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正确认识, 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按时进餐、服药和打针, 依照病情坚持运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了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5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液透析;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02-02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1]。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糖尿病对肾脏微血管的损伤有关。血液透析是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但是透析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2]。笔者所在医院此次研究了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32例;年龄50~80岁,平均(66.8±7.2)岁。病程10~30年,平均(16.2±6.8)年。透析次数5~30次,平均(10±6)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透析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病房的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采取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提前干预措施:(1)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肾动脉硬化,引起高血压,加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造成血容量增加,易引起血压增高。应监督患者按时遵嘱服用有效降压药物,严格控制水、钠、钾的摄入量。(2)低血压: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幅度大,速度快,护士要仔细观察透析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异常的临床表现,应加强血压监测,调控好透析的速率。(3)低血糖:透析过程中血糖的波动也比较大,应指导患者在透析前,定量、优质进餐,了解患者胰岛素使用情况,备好糖等预防,仔细观察患者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4)心律失常:透析过程中电解质紊乱,各种离子尤其是K+变化较大,影响心脏正常的传导功能,诱发心律失常。血透时,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心律及血清K+的变化,脱水应避免过快过量,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救助。(5)心衰:透析中的各种原因易导致心衰,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的临床不良反应,准备好吸氧、镇静剂等抢救措施,方便配合医生抢救,必要时立即停止透析治疗。(6)感染:在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护理措施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血管异常及感染等并发症。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7,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一般是糖尿病终末期的一种并发疾病,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会严重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3]。目前,在肾移植治疗之前的有效方式就是透析[4]。透析是利用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是使体液内的成分通过半透膜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就是模仿肾脏在体内的功能,成为肾脏的替代疗法。但是毕竟透析是体外的一种人工代谢方法,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这些并发症有时候是致命的,所以关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就非常重要[5-6]。

笔者所在医院此次研究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5.71%,明显低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7,P

综上所述,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淑艳,黄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1):3973-3975.

[2]蔡淑兰,刘雨丰,郎友新,等.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46-47.

[3]唐嫦娥,杨慧芳.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485-1487.

[4]陈春田.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5):231-232.

[5]邹颖红.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29):174-175.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6篇

【关键词】 病程护理;护理措施;糖尿病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04-02

糖尿病足(diabetic ulcer,DU)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统称[1],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在初期仅表现为麻木、发凉、感觉降低、易受伤、抗感染力下降、浅表伤口不易愈合等情况,而后期则日益严重,多数出现溃疡、截肢,甚至死亡。对于糖尿病足病症,除了常规临床治疗,全病程的合理护理和保健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1 糖尿病足预防阶段护理措施

1.1 预防性健康教育 控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加强高危患者的宣教关键在于健康教育。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掌握其相关的自我保健知识对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使截肢的发生率减少,健康教育重点在于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足发生的机理及预后,使患者及家属掌握糖尿病足日常护理要点。

1.2 日常保健 每天常规检查双足,查足动脉搏动、弹性,皮肤色泽及温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保持足部卫生,必要时在足根部涂羊脂或植物油类剂保持皮肤,更换鞋袜。其次,鞋子选择应质地平滑、柔软、宽松,以布鞋为宜。袜子要选吸汗透气浅色的棉质袜及羊毛袜,不可过紧。不穿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影响足部血液循环。再次,修剪趾甲要平剪并在洗脚后进行,不可剪得太短、太深,防止损伤皮肤引起甲周组织感染。严禁赤脚行走,冬天禁用热水袋、火炉、电热毯,防止足部意外受伤。最后,每天还要进行适当运动,但需劳逸结合,谨防外伤。长期卧床者应加强足部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

1.3 预防控制感染应用中药洗敷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机体防御机制下降,以及局部循环障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感染[3]。一旦发现感染,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取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可联合使用中药,在中医师指导下通过抗炎化腐、活血生肌、温经增皮、散淤舒筋四个阶段的外洗外敷,从而促进创面干燥、结痂、组织新生愈。

2 糖尿病足治疗阶段护理措施

2.1 控制血糖 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范围,有利于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在使用降糖药过程中,按血糖变化再作调整,但不能因降糖药物剂量过大,为防止发生低血糖而增加饮食时的总热量[3]。

2.2 病区的皮肤护理

2.2.1 检查 观察足部,注意皮肤是否有水泡、擦伤、破裂、红肿,足背动脉搏动及弹性,足部皮肤的色泽与温度。正常触摸足部时皮肤温热,颜色红润,足背动脉强劲有力。若皮肤温度降低且肢端变凉,皮肤颜色变白或变紫,足背动脉搏动减少或消失则提示局部严重缺血缺氧,立即通知医生,尽快治疗。

2.2.2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指导患者做下肢肌肉收缩练习。每天按摩足部,由趾尖端向上环形按摩,至皮肤微微发热时停止,4-5次/d。夏季不要穿夹脚和质地较硬的鞋,不要光脚穿鞋及赤足行走;冬季要穿软袜厚鞋,避免局部受压、摩擦而产生破溃,穿新鞋时更要注意。注意保暖与避免冻伤。

2.2.3 皮肤病的治疗 足部有鸡眼、硬茧、甲沟炎、溃疡、脚气等疾病时,不能擅自找游医或修脚处切割,避免搔抓引起感染,最好回医院处理。由医生对坏死或病变组织进行清创,以减少感染机会。对于有感染者,应每天换药,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合的抗生素应用。对于严重感染创面化脓时,应切开引流、彻底清创。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用红外线灯照射,距离为30-50cm,15min/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肉芽生长,但应避免烫伤。对于慢性溃疡,可以用高压氧舱和胰岛素液湿敷。对于患肢,平时应适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2.3 下肢循环障碍的护理

2.3.1 禁止吸烟,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血液供应。

2.3.2 保暖,寒冷使血管收缩,组织供应减少,所以病人穿保暖的袜子和衣服。

2.3.3 坐位时不要一只叉地压在另一支腿上以免压迫封闭下肢血管。

2.3.4 睡眠或卧位时,若盖被很重,应在足旁放一枕头。

2.3.5 有些外用药物刺激性太强,必须经医生同意方可足部涂用。

2.3.6 禁止在足部放置热水袋或热垫以免烫伤,血液循环不良时即可损伤皮肤。

2.4 皮肤摩擦伤的护理

2.4.1 对任何很小的损伤都应十分重视。皮肤变红、生疮、疼痛、肿胀均应到医院就诊。皮肤的小裂口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形成溃疡和坏疽。

2.4.2 禁止刺激性消毒药水如碘酒等。

2.5 预防和治疗足部霉菌感染,每次洗脚或洗澡后,保持局部干燥,若已患足癣,可用克霉唑软膏,又继发感染的足癣患者应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脚,1-2次/d,擦干后外用消炎药膏及纱布包裹,必要时应口服抗生素。

2.6 坏疽的局疗处理 浸泡和外敷,适用湿性和混合型,坏疽依面积大小和部位分别采用500-1000mL,生理盐水+胰岛素浸泡20-30min,或纱布局部湿敷。

3 其他需注意的护理措施

3.1 运动护理 运动护理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为,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安排运动项目与力度。

3.2 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需要终身坚持治疗,而且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给患者生活、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精神压力也较大。利用查房及护患交谈,提供书籍资料、发放小册子等形式,宣传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及如何预防的相关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提高自我护理意识,让患者坚持并接受有效的治疗。同时通过走访家庭,让即将出院患者现身说教,努力争取患者亲人的重视、关怀与照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与其他并发症治疗相结合 治疗糖尿病和防止糖尿病足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眼睛、肾脏等并发症。每年检查眼底和肾功能,尿常规。做到自身疾病心中有数,积极治疗,延缓并发症发生。

4 结 论

对于糖尿病足病症,除了常规临床治疗,全病程的合理护理和保健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需要糖尿病人本身、医护人员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心。

参考文献

[1] 范玉仙.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淮海医药》,2007年10月25卷5期.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7篇

关键词:糖尿病;预防;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以及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60.3%神经病变、60%视网膜病变、44%肾病、41.8%高血压、25%冠心病等,引起各脏器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1]。

1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不同,概括而言,引起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2大类。

1.1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2型中其重要性达>90%,因此引起糖尿病2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1型。

1.2环境因素 精神因素: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肥胖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患糖尿病明显增多[2];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2糖尿病预防与护理措施

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伤,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做好糖尿病预防与护理措施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五驾马车”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个项目如下。

2.1合理饮食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合理调配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进食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对轻型病例,可单用控制饮食疗法。我国结合患者饮食习惯及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60%~70%,蛋白质15%~20%,脂肪30%以下[3]。肥胖型患者超标准体重15%,主食应限制在200~300 g/d并限制副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少吃肥肉及动物内脏,因胆固醇含量较高易合并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可选食瘦畜禽肉类50~75 g/d、鱼虾类50~100 g/d、蛋类25~50 g/d、奶类250~300 g/d、蔬菜类300~500 g/d、水果类200~400 g、水2000~2500 mL/d、油25~30 g/d、盐6 g/d。营养不良、体型消瘦特别是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主食可300~500 g/d、3餐/d应按早餐1/5、午餐2/5、晚餐2/5的比例进主食,水果类宜在两餐之间吃。也可按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病情酌情调整。忌食糖,包括果酱、蜜饯、糕点等。对伴有肾病尿毒症或氮质血症的患者应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可用大豆及其它制品代之,同时应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类。

2.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具有降糖、降压、减肥、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甘油三脂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还可以避免肥胖和过度紧张。安排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的原则,了解运动的禁忌证:血糖>16.8 mmol/L 、酮症酸中毒、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肌酐176 μ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即运动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跳不过快、呼吸平缓的一般运动,运动时以中等强度为适宜,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游泳、老年迪斯科、气功及家务劳动等。一般在饭后1h左右运动最为适宜,1~2次/d,30 min/次。至少运动5d/w。简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年龄计算运动中的脉率:运动中脉率=170-年龄(岁)。为了避免低血糖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1~2 h)进行,在活动时应注意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携带甜点,如饼干、糖果等。携带写有姓名、家庭地址、亲人电话号码和病情卡以应急需。

2.3药物治疗的护理

2.3.1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a-糖甘酶抑制剂类等。教育患者按时按量吃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量和体重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症状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可行的临床处理方法,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而实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为了摆脱传统治疗工作的不足,需对此类药物用量严格控制,以免用量控制失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此外,对于其它相似药物使用也要综合控制,主要是避免双胍类药物产生的异常反应,集中表现为恶心、头晕、发烧、腹泻等,以及少数的皮肤过敏。这些都是临床用药护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3.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应置于冰箱(4℃)中冷藏,禁止冷冻,为防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h自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不同类型胰岛素注射方法和注意事项,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宜早、晚餐前即刻注射;常规(短效)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可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30min内吃饭,防止低血糖发生。中效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锌或鱼精蛋白悬浊液,一般在睡前注射;短效加中效的预混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70/30,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锌悬浊液,一般在睡前注射。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外侧1/4部分、腹部脐周5 cm以外、臀部及大腿外侧等,有计划、按次序的更换注射部位。注射前须洗手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及针头应一次性使用,注射装置与胰岛素剂型应相匹配,切忌混用,切勿多人共用针头;外出就餐时应随身携带胰岛素,在就餐前注射,以防止因等餐时间过长出现低血糖;外出旅游携带胰岛素应避免冷、热及反复震荡;不可将胰岛素托运,应随身携带; 须经常变换注射部位,并应考虑到注射避开运动所涉及的部位;若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红斑、硬结、水疱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咨询医生。 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禁忌复帽,应弃在专门盛放尖锐物的容器中;超过标签上有效期的胰岛素不可使用。

2.3.3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1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即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 mL[4]。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护士应作好抢救准备。

2.4心理护理和糖尿病教育 患上糖尿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它会跟随患者一辈子,给患者带来很多的麻烦,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灵,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阴影。

2.4.1心理护理 平常心:鼓励糖尿病患者培养自己的"平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不嘴馋:糖尿病患者日常节食,常有想吃、爱吃而不能吃的感觉。因此,要从严治馋,不该吃的一定坚持不吃或者少吃;要开心:糖尿病患者最怕生气,生气后血糖常常上升。要少管闲事、少发牢骚、少生闷气;不偷懒:老年糖尿病患者吃饱后容易打盹,饭后应适量活动30min。糖尿病患者不要太亲近电视、电脑及麻将等,应该多亲近朋友,多亲近运动,多亲近大自然;不累着:有些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与多年工作劳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强度要适中,过分劳累了,血糖会升高。因此,控制血糖要做到"三不"--不闲着、不累着、不气着。

2.4.2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是重中之重,宣教不是灌输知识,是点燃火种。动员全社会人士积极投入到糖尿病教育中,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如美国礼来公司的糖尿病"看图对话",鼓励糖尿病病友相互传授控制血糖的好经验,寓教于乐,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使患者成为糖尿病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参与者。做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二级预防:早期预防并发症;三级预防:降低致残致死率。改善代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5自我监测 教会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仪,定时监测血糖。根据所测得的血糖,遵医嘱调整用药。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应该为:4.4~6.1 mmol/L。空腹血糖4.4~6.1 mmol/L理想,≤7.0 mmol 尚可 ,>7.0 mmol/L差 。非空腹血糖4.4~8.0 mmol/L理想,≤10.0 mmol/L尚可,>10.0 mmol/L差。 餐前血糖:餐前血糖是指各主餐前的血糖值,餐前血糖的测量有助于观察疗效,指导用药,有利于检测出低血糖。餐后血糖:餐后血糖是指进餐后2 h的血糖值(从进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餐后血糖的测量有利于检出高血糖,餐后血糖正常值应该为:4.4~7.8 mmol/L。凌晨2∶00~3∶00血糖:此时的血糖是人体24 h中血糖的最低点,利于发现夜间的低血糖或高血糖。体重: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因此,经常关注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标准体重应该为:(身高-105)kg,在标准体重的±10%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腰围:腰围越长,越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经常测量腰围。糖尿病患者腰围控制标准应该为:男性:90 cm(2尺7)以下;女性:80 cm(2尺4)以下。说服鼓励患者经常测量体重和腰围,合理控制体重和腰围。

3结论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预防神经病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警惕糖尿病足;延缓肾病发展;预防视网膜病变、小心眼睛失明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指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预防病因发生,对已发生糖尿病患者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五驾马车"齐头并进,做好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

参考文献:

[1]周云辉,周晓艳.谈谈糖尿病的护理[J].新医学导刊,2007,7(6):7.

[2]程沛民.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6,11(12):57.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第8篇

【关键词】儿童;2型糖尿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28-01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

1.2 正常血糖值 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6-8mmol/L。

1.3 筛查对象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肥胖儿童,主要测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共筛查了80位儿童,有13位儿童的空腹血糖值为5.9-6.5mmol/L,有13位儿童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为7.9-8.6mmol/L

2 致病因素

2.1 遗传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糖尿病发病率要比常人高。

2.2 肥胖 因为肥胖者的组织细胞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尽管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水平不低,但作用却降低,以致血糖升高而发生糖尿病。

2.3 缺乏运动

3 预防措施

3.1 定期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是早期发现儿童糖尿病的主要手段。对儿童人群中糖尿病高危因素者应定期进行筛查,主要是血糖的检测,除查空腹血糖外,还应该同时检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并对伴有代谢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3.2 避免肥胖 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儿童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

标准体重(公斤)=年龄×2+8,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一旦发现超重就要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儿童期肥胖,才有利于预防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3.3 提倡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 要防治儿童2型糖尿病首先要管住孩子的嘴巴,杜绝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减少含糖软饮料的摄入,并且慎用补品。

3.4 要加强体育运动锻炼,切忌以看电视、打游戏机代替课余体育锻炼。运动可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提高机体调节血糖稳定的激素调节能力,运动还能促进减肥效果,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辅助手段[3]。此外,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良好睡眠,保持乐观心态。

儿童2型糖尿病绝大多数可以预防,也是可以避免的。作为医护人员,我们有责任多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孩子家长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预防知识,以便能够教育指导孩子,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养成运动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如何做好个人日常保健,让儿童远离糖尿病的危害,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预防2型糖尿病,从娃娃抓起[J].糖尿病天地.教育刊.2005,(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