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0:44:09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1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社区高血压;控制;生活质量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单纯的药物降压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容易血压波动。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发病、预后及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如此恶性循环,易致病情恶化,甚至诱发脑卒中[1]。因此,采用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因疾病或自身因素带来的不良情绪,对于有效控制血压有积极意义。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对社区内50例原发性高血压采用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我社区高血压患者,均符合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前正在服用降压药者,需停用一切抗高血压药物2 周。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排除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的患者;排除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6.7)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6.8±2.4年。高血压分级1级40 例,2 级38例,3 级22例。将该组患者采用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控制血压所采用的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不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认知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病症的发生、发展、危险因素、预防、治疗进行宣教。讲解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用药目的、服用方法、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可帮助患者使用手机的定时闹钟功能提醒自己服药,嘱患者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1.2.2 心理指导 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可引起血压波动,加重自身的病情,引导患者认识身心疾病的本质,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消除畏惧、绝望的心理,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嘱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平静的情绪。针对患者的情况利用疏导疗法、松弛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及时解除其心理负担[2]。鼓励家属在情感上、经济上对关心患者。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⑴血压测量:采用标准水银血压仪进行坐位血压测定,①显效:舒张压(DBP)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40mmHg;②有效:DBP 下降10~19 mmHg或SBP下降>20mmHg;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调查,该量表共包括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20个因子和74个条目,统计指标包括总分、维度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P

2 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10例,有效3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治疗组中显效6例,有效3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只有长期、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才能降低对靶器官的损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作为身心疾病之一,除遗传因素外还受性格、心理、社会、生活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血压的波动导致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的情绪又导致了血压的波动。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人群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着眼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目的在于协调各种关系,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特殊的干预手段缓解患者相关的负性心理,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3]。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采用的心理护理手段有认知指导和心理指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的全过程,增加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掌握康复治疗的方法和应对不良情绪的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有效控制血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情况好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3-4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2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是许多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单纯药物治疗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降压,但其综合有效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心理护理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我科对收治的73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析其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44例,女29例。年龄63~76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I期33例,Ⅱ期21例,Ⅲ期19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

2.1恐惧、焦虑心理患者人院时多情绪低落、紧张,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引发恐俱、焦虑,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2.2药物依赖心理患者人院时对药物依赖的心理较重。病人的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有时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疗效。

2.3情绪不稳定患者人院后,因环境因素易诱发压抑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继而引发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

3 心理护理

3.1一般性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情,并倾听患者介绍病史,耐心回答问题,向患者提出健康向上的建议,从言行、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心理顾虑。

3.2个别心理指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鼓励和诱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以乐观、豁达的胸怀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增强抗病信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3身心放松训练法: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和注意事项,并使他们了解高血压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个性缺陷的密切关系,同时使患者保持心境宁静,分散其注意力以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缓解其身心压力。

4 健康指导

4.1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其服用的药物。老年人降压不宜使用强降压药物,以免血压大幅度下降,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症状,危及生命。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减少用药的种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可能选用控释、缓释制剂或长效制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使用价格适宜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便于长期服药。告知家属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解救处理方法。

4.2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血压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因积极预防便秘。平日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可进行剧烈活动,防止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但适当的活动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合理的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兴趣、体力、病情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不可过度疲劳。

4.3指导家属关心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家属,要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特征,积极帮助就医治疗,体贴照顾病人,减轻患者精神上的压力,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心情愉快。提醒患者定期查血压,按时服药,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促进患者的恢复。

5 讨论

从效果可见,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反应可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应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负担。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对患者应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对患者改善和控制病情非常重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军,沈敏.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效果观察.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79―180.

[2]王莹,王金萍.老年高血压病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9):86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 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 患者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90-02

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亦可说其是以收缩和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该病可由多种发病因素和复杂的发病机制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体液内泌遗传,肾脑血管压力感受器的功能异常,以及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等均可导致高血压病。它最大的危害在于对全身血管造成长期超极限的额外压力,导致血管的脆性损伤,最终引起血管的破裂、堵塞,可以说高血压病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更为严重的是高血压还与高血糖、高血粘、高血脂等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慢性损害,导致脏器功能的丧失,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患者中,符合高血压诊断的患者186例,其中,男110例,女76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0岁。

1.2 方法

住院后24~48 h检测高血压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睡眠、过量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脑出血、心力衰竭、遗传因素、动脉硬化以及各种社会因素。

采集病史:记录在发病阶段产生的最高血压及治疗效果,包括当前和过去抗高血压时应用的药物及其效果,确立影响高血压的后天因素(肥胖症、精神压力、体育活动量、饮食习惯、睡眠)。采用卧位或坐位,需测2次,间隔3~4 min,取平均数。对于可疑对象应逐日多次监测血压,然后探讨、总结。

1.3 诊断标准

根据WHO高血压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正常血压为130/85 mm Hg以下,130~139/85~89 mm Hg为临界高血压,为正常高限;140~159/90~99 mm Hg为高血压Ⅰ期;160~179/100~109 mm Hg为高血压Ⅱ期;180/110 mm 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

2 治疗及护理

2.1 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

选用钙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药物,并采用药物的联合应用,其优势在于产生协同疗效,能够合理递减药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增加治疗效果。降压以缓冲降压为主,同时不宜将血压降至太低而阻碍对心、脑、肾的供血,一般以140/90 mm Hg为宜,合并糖尿病患者降至130/80 mm Hg以下。

2.2 护理措施

2.2.1 合理饮食与高血压有着密切的关联,食盐的摄入量过多可使血压升高,饱餐与甜食易导致人体变胖,肥胖促进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在饮食中,要保证食物具有充分的热量、脂肪和必需的钙、铁、锌,但不宜过量。适宜吃含蛋白质高的物品,如豆类及豆制产品、蛋清、牛肉、鱼类等;忌用动物内脏,提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2.2 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促进血管舒张,降低血压;同时也可以提高心血管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增加,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但不宜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根据高血压患者个体健康状况、年龄来决定运动量。

2.2.3调节睡眠,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睡眠障碍,可适当予以阿普唑仑等药物改善睡眠。

2.2.4 合理饮食,减轻体重饮食中脂肪的增加会促进有肥胖倾向者的危险,体重增加明显者应减少肉类的摄入。合理的饮食既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又可以控制肥胖,是高血压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保护措施。

3 结果

186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无近期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①食盐的摄入与血压呈正比。血压对盐的敏感性通常涉及种族、精神状况、社会因素、肾脏功能和饮食等方面。食盐的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低盐饮食是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之一,同时还促进其他降压药的效果,建议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少于6g。②肥胖症患者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因此,体重增加与否是监测高血压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标尺。合理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是保证体重正常的良好方法。③保持好的心情及睡眠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孙艳红.176例高血压病患者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1,16(8):451.

[2]李金枝.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26.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5篇

【关键词】 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采取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9例,其中男105例,女64例;年龄54~72岁,平均63岁;患者血压180~230/110~140 mm Hg,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病程1~20年;发病2~72 h。

1.2 护理心得

1.2.1 术前护理

1.2.1.1 术前准备 备皮时保护头皮,避免增加感染。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留置导尿管、各种辅助检查、交叉配血实验等。控制血压在140/90 mm Hg左右。

1.2.1.2 器械及药品准备,常规消毒用物一套,冰盐水1 000 ml,利多卡因2支,肾上腺素2支,地塞米松10 mg。尿激酶,肝素钠,立止血,锥颅手术包1个,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1个,颅钻1个。

1.2.2 术中护理

1.2.2.1 严格控制血压140/90 mm Hg,进行24 h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常规暴露穿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由医生确定穿刺点,局部麻醉下直接穿刺血肿,冲冼至抽出液逐渐变清亮为止,注入2 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万U,夹毕导管,连接引流袋,术中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等。

1.2.2.2 术后护理 ①绝对卧床24 h,采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头颈部抬高15°~20°,每2小时翻身1次。②生命体征的监测 24 h心电监护,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 mm Hg,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最常见的状况是血压增高或明显波动,这是造成术后再出血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保持血压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③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可使颅内压降低,但由于容积代偿作用,可导致颅内血肿扩大。④引流管的护理 穿刺部位保持无菌,每天用3%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并更换敷料,术后每日尿激酶2万U冲洗引流1~2次,夹闭2 h后开放引流,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观察头部伤口敷料是否干燥。

1.2.3 并发症的护理

1.2.3.1 再出血 再出血是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微创术中及术后 24 h 内,术后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与颜色变化,如引流液增多、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时提示再出血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1.2.3.2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预防:①早期鼻饲,可缓解高胃酸,提供胃肠营养,必要时输入白蛋白等。②发生应激性溃疡时,打开胃管,让胃内容物流出来,防止从口腔呕出,引起窒息。

1.2.3.3 高热 术后体温如超过38℃,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可持续在腹股沟、腋窝、颈部等大动脉处冰敷。

2 结果

术后存活164例,死亡5例,治愈率90.5%,病死率2.9%;术后3 d复查CT提示,血肿完全清除138例,大部分清除9例,少量残留6例,重残、生活不能自理7例,植物人4例,死亡5例;随访6个月至2年,重残症状明显好转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9分,88例,10~12分,62例,≥13分19例;出血部位分别为基底节区104例,额枕叶皮质下血肿62例,小脑血肿3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2],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是治疗脑血一种新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部分血肿清除,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的脑组织及扩张的脑室及时复位,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减轻脑水肿、脑低氧,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避免发生脑疝。护士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护理技术,通过精心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术后进行机体功能训练康复,对减少病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抢救脑出血患者,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治愈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3]。

参 考 文 献

[1] 谢红梅.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应用.当代护士,2009,1:16-18.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6篇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干预;护理;效果

【中国分类号】 R7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92-01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动静脉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脑肾异常,且是一种以血压持续超过140/90mmHg为特征,没有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病[1]。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是一种多环境因素、多基因影响的疾病,恶劣的环境和不良的情绪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影响了高血压的预后与发展[2]。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3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34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11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范围为41-79岁,平均年龄为(61.7±4.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有2例合并肾衰竭、心肌梗死,4例合并脑中风偏瘫,1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将34例患者平均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

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17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包括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尿量、用药情况,症状护理等。研究组:17例患者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包括:心理支持和疏导,社会支持,松弛训练等。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和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有效:患者情绪障碍明显好转,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见效:患者情绪障碍有所改善,患者舒张压下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比后发现,研究组17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为(137.4±7.1)/(93.7±6.7)mmHg,对照组17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为(147.5±8.4)/(109.3±7.8)mmHg,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水平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研究组17例患者中有9例有效,5例见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17例患者中有6例有效,2例见效,9例无效,有效率为47.06%,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约有35%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根据WHO报道,有半数以上70岁以上者患有高血压,有1/3的60岁以上者患有高血压[3]。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属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疾病。有研究将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种[4]:(1)麻痹型:患者对高血压发生、发展、预后无了解,缺乏保健意识,对高血压病不重视,拒绝服药或服药不规律;(2)乐观型:能调整自身心理,客观对待自身疾病,有一定文化修养;(3)焦虑型:担心高血压会引起中风,对血压增高缺乏承受能力,对高血压病有粗浅的了解;(4)急躁型:好发脾气,容易激动;(5)忧郁型:情绪不外露,性格内向;(6)恐惧型: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害怕突然发生偏瘫、脑出血。

因此,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支持和疏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适人际关系,调适不良情绪,正确认识高血压病治疗,正确认识高血压病;(2)社会支持:与患者的亲友、配偶、子女交谈,帮助其调整社会和家庭关系,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3)松弛训练:要求患者每日至少一次自我放松。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为(137.4±7.1)/(93.7±6.7)mmHg,对照组为(147.5±8.4)/(109.3±7.8)mmHg,两组患者平均血压水平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降低血压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红妍,孙永玉.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7,28(2):23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7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患者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6月~2010年8月,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 正确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本组有1男病例25岁,无高血压家族史,个人既往史无特殊,烦躁焦虑时血压可高200/120MMHG,用硝苯地平可缓解,平时血压正常,后来经过医学心理科会诊,确诊为焦虑证,经过1个月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患者的血压保持平稳。

2.2诊疗护理

2.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2.2.2 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2.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 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患者除了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外,还要将正确的用药习惯坚持下去。稳定病情,对每天的身体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的树立,为患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孟素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459-460.

[2]严增艳.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29.

[3]潘翠柳,郭婷雯,张嫒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56-57.

[4]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1,24(18):2236-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