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2 09:32:15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1篇

【关键词】金融资本形成 经济增长

一、金融资本形成特点及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一)金融资本形成特点

我国金融资本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资本形成主要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加强对金融资本形成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面对各类金融问题,降低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的变化,我国固定资产规模逐渐得到拓展,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呈现出逐年倍增的增长趋势[1]。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投资结构的变化三个方面。

首先在经济类型结构的变化方面,结合经济类型标准,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可以分为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投资主体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我国国有经济在投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而非国有经济投资比例逐渐增加。

其次在资金来源结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流程和收入分配结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我国预算内投资经济呈现出理想状态的时候,非国有资金投资也会扩大,易于造成投资过热的问题;而当非国有资金投资减少的时候,则会出现总投资下降的情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企业自筹与其他资金资金来源占比明显上升和财政预算内投资的逐渐减少,充分说明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强化[3]。

最后在城乡投资结构变化这一方面,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深入实施,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力度逐年上升,越来越发挥着与足轻重的效果。

(二)经济增长源泉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逐渐倍增,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9%,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实体仍然没有受到较大冲击,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生产率的提升等面。

二、金融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金融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主要可以通过金融资本适度形成促进经济最优增长的理论逻辑,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最优状态的偏离及其恢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金融资本适度形成促进经济最优增长的理论逻辑

微观经济学认为生育价值的创造和视线信用支持的金融资本形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是宏观理念下,又该如何正确证实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针对于这种问题,可以首先给予一定的假设。首先假设经济是封闭状态下的,国民经济部门中只有金融部门和真实部门,其中真实部门中包含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那么社会总资产可以分为真实资本和金融资本,各种资本之间可以通过竞争机制加以调节。其次可以假设经济结构和规模经济保持不变,资源流动性较高,资本和劳动力等呈现出最优配置状态,那么社会总产出则实际由社会总资本在金融部门与真实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进而得出生产函数:

Y=F[Kr,Kf]

s.t.Kr+Kf=K

在公式当中,Y代表着社会总产出,是真实资本,Kf代表着金融资本,K代表着社会总资本,规模经济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产出函数即为一次齐次函数,资本同质。

(二)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最优状态的偏离及其恢复

金融资本的适度形成,会使经济增长呈现出最优状态,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在实际的金融市场发展过程当中,也会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信息的滞后性或者是各类决策的失误等问题,造成金融资本形成难合人意的情况。

基于不存在制度等意外冲击的影响下,金融资本和真实资本向合意比例的调整过程是通过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如果金融资本不足,那么就会造成金融部门发展滞后的问题,影响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以及金融市场中服务的质量。

与此同时,真实部门当中如果投资所形成的真实产品及服务难以达到既定收入水平的实际社会消费能力,那么也会造成真实产品以及服务价值下跌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收入,造成收入效应问题。消费者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降低消费支持,提升金融资产的投资力度。但是如果资本大量进入金融部门,也会使金融部门发展速度过快,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会造成金融资产价值出现泡沫化或者膨胀化现象,金融资产价格将会与实际资本价值相互背离,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泡沫经济形势由此逐渐发展而成。

在金融资本转移不会受到影响的基础上,真实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技术水平以及规章制度等内容产生一定变化的时候,则需要结合这些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形成一个新的利润平均化模式,有效分配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达到资产的有效转移。金融资本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结合资本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结合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情况,不断开创调节性的模式,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金融资本的形成能够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加强对金融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在明确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借助金融资本适度的形成以及促进经济最优增长的理论逻辑,使我国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能够呈现出最优状态,降低金融资本发展轨道偏离等问题的发生几率,促进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2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修理费用;成本管理;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73-02

一、新旧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处理

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指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对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确认,新旧会计准则的规定有差异。

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修理等维护性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按照受益期间,通过“预提费用”或“待摊费用”进行核算,分别计入各期损益。日常修理费用,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计入相关费用,确认为当期损益。

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简称新准则)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发生的大修理费用,有确凿证据表明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两准则对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存在两方面的不同:第一,费用化的时间不同。旧准则允许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将修理费用按照受益性原则,分配至各个受益期间。而新准则则一刀切,全部计入发生期的当期损益。第二,费用化科目不同。旧准则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将分别计入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新准则规定计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不再计入制造费用。费用化科目不同也将导致费用化时间不同,计入当期期间费用,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假如计入制造费用,而后转入生产成本,则随着产品的销售计入销售期的营业成本,影响销售期的损益。具体区别(见表1)。

二、新会计准则规定改变的动因分析

1.时间改变的动因分析。新准则对于费用化期间的规定,取消了职业判断空间,直接计入发生期的当期损益,其目的在于限制企业的利润操纵。

旧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可以运用职业判断,通过“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按照受益性原则计入各个受益期间。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科目常被企业用于利润操纵。当企业希望账面利润增加时,将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由以后若干年度进行分摊;当企业希望账面利润减少时,则将当期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当生产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将计入各期的制造费用,而后再转入各期生产成本,再随着产品的销售转入销售期的主营业务成本,损益确认的时间将递延得更久,利润操纵的空间更大。

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的发生较为频繁,情况复杂,动因多样,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致性原则对其会计处理的约束非常有限,导致利润操纵空间较大,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发生期损益的做法限制了企业利润操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科目改变的动因分析。新旧准则对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科目选择的基础都是以固定资产的用途为依据。但是新准则对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不再计入“制造费用”而是计入“管理费用”。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保证各期生产成本的可比性。新准则要求,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发生期。假如生产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发生期的制造费用,则该期产品成本将远远高于其他期间,这将严重影响产品成本的可比性。这样的成本信息对于成本管理会产生误解。假如固定资产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那么一定不能采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办法,必须通过待摊或预提计入各个受益期间。第二,固定资产的修理取决于管理者的安排。固定资产的修理是由企业技术改造部门或设备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也就是说,管理人员具有决定与安排固定资产修理的主动权。既然固定资产的修理取决于管理者的安排,则将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作为对管理部门的考核指标之一。

三、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规定存在的

局限性

1.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缩小了成本范围。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划分在于能否对象化。不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做期间费用。能对象化的费用计为生产费用,能直接对象化的计入具体成本对象的生产成本,不能直接对象化的计入制造费用,期末分配至生产成本。

作为生产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属于为生产发生的,是能够对象化的费用,属于生产费用。将该费用记作管理费用的规定违背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划分标准,缩小了成本范围。

2.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与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处理不一致。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的会计处理有四类,分别是:价值的转移、使用中的能耗费用、能资本化的后续支出、不能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这四类支出的费用化都采用的是以用途为依据,根据固定资产的用途确定费用的转移。以管理部门使用的汽车为例,汽车的折旧费属于价值的转移;汽车的油费、保险费、停车费、路桥费属于能耗费用;汽车的改装费属于能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后通过累计折旧进行价值转移;汽车的修理费、保养费属于不能资本化的后续支出。这四类费用根据汽车的用途,最终都计入管理费用。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生产用固定资产的前三类费用计入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唯独第四类费用,最终却计入了管理费用。这与该类别固定资产的其他费用的处理也不一致,与其他类别固定资产的处理不一致。

3.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责权利不一致,不利于成本管理。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生产部门的管理,其费用却计入管理费用,责权利的不一致,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生产部门管理生产用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维护和修理工作,日常维护工作做得好则修理费用将大大节约,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对各个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平行比较和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具体生产部门的管理水平,并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但是新准则将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再归入各个生产部门的制造费用,而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则无法通过该指标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

4.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容易引发业务操纵动机。新准则杜绝了利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在不同时间的摊销进行利润操纵,但是由此可能会引发企业进行业务操纵的动机,业务操纵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例如,企业在利润充足的期间,为了实现利润的降低,凭空增加固定资产的修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利润不足的期间,为了保证会计利润的实现,不顾企业实际情况,放弃固定资产修理计划,从而威胁安全生产。

四、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的建议

“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规定的变化包括期间确定的变化与科目确定的变化。期间确定规定的变化减少了企业盈余操纵空间,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科目确定的变化却缩小成本范围,不利于成本管理,不利于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期间确定规定的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是正面的,科目确定的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负面的。

建议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按照固定资产用途进行分类,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计作制造费用,管理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作管理费用,销售用固定资产计作销售费用;对于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作制造费用后允许按受益期间进行分摊,对于计作期间费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则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做法(如表2)。

这样处理,避免了缩小成本范围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不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空间。

参考文献:

[1]邵瑞庆,杨文超.关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会计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3篇

【关键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GDP 财政支出 全社会消费品总额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因素关系分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和范围,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投资建设活动的工作量,是反映建设规模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重点研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得出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政府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选取了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个因素分别是:GDP、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总额。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影响GDP的主要有三大因素:消费,投资,净出口。一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GDP变动的因素,但是反过来讲,GDP的增长或者降低对固定资产投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把GDP纳入解释变量。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由于政府支出中有不小的比例用于政府主导固定资产投资,所以理论上来说,财政支出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一般认为,消费的多了,用于投资的就少了,所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固定资产投资应该是负向的影响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为了进一步定量的研究影响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因素,本文在这里建立计量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主要变量的选择和数据介绍

基于以上的相关分析,本文选取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支出和社会消费品总额从1990―2010年的共21个样本作为研究的对象量,由于样本为小样本,解释和检验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将原始数据除以相应年份的价格指数,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对数据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处理(见表1)。

将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函数设为多元一次方程:

LNY=a+C1LNX1+C2LNX2+C3LNX3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Y(亿元)为因变量;GDP水平X1(亿元)、财政支出X2(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X3(亿元)为自变量;其中,a、C1、C2、C3为常数。一般而言,一国GDP的增加会带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财政支出的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而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加会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量带来反方向的影响,由此可知:C1>0,C2>0,C3

2、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SAS软件,对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函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的回归结果:

LNY=-4.4855+2.1557LNX1+0.0376LNX2-0.9576LNX3

R2=0.9839 Adjust-R2 =0.9806 F=304.77

系数C1、C2、C3的符号与假定相符合,说明结果符合经济理论。下面其中判定系数R2=0.9839,Adjust-R2=0.9806表示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很高。且从回归模型上看t统计量的Prob.(伴随概率)分别为0.0005、0.0000、0.0171、0.001,全部小于5%,说明参数估计值(系数)是有效的。由F-statistics可以检验方程整体的显著性,同时Prob.(F-statistic)(即F统计量的伴随概率)=0.0000,也是小于5%的,表明所有的参数不全为零。

综上所述,最终选择方程:

LNY=-4.49+2.16LNX1+0.04LNX2-0.96LNX3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1990―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民生产总值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最大,二者是正相关关系,GDP每变动1%,固定投资同方向变化2.16%。财政支出的增加,则表明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备,二者成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每变动1%,则固定投资同方向变化0.04%。GDP的提高相应的也拉动了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加,用于消费品的总额过多,就会相应的减少投资,所以社会消费品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负相关关系,若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动1%,固定投资反方向变动0.96%。由此可见,GDP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社会消费品总额和财政支出。

2、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理念日益成熟,然而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隐患。为了保证固定投资在长期向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防止短期内投资过快增长引发的低效率问题,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的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应该密切关注那些重数量、轻质量、重投资、轻效益,纯粹为了投资而投资的现象。将重点从扩大投资规模向提高投资效率转变,更好地控制经济发展和投资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第二,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投资调控。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和地方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新期盼和新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有区别地进行投资调控。

第三,适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积极地培育多元投资主体,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全面促进社会投资。积极地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使投资渠道多元化,密切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沟通与协调,进而保障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

第四,优化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投资资源的分配上,要适度地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相应的加大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投资,并适度地增加对科研、信息咨询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投资。

(注:本文属山东省软科学:发展大学科技园与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研究(2009RKB201);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区域创新资源整合的老工业区复兴问题研究――以青岛四方老工业区转型为例(J09WH17)。)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 刘晓霞: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05(9).

[3] 祝宝良: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分析及2010年预测[J].发展研究,2009(12).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4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为满足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扩大生产能力的需要.煤炭企业每年都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得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很大,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管理工作,各单位也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的管理方法。但笔者认为,目前煤炭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以确保固定资产不流失,做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资产的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经了解。原煤炭上级主管部门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各企业也在执行。后期各企业也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管理责任制,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但在企业中各职能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很好的配合,如机器设备存放地点,使用科、队组已变,只有管理部门台账有记载,而财务台账未转移,卡片也没有变更,长期以来,造成管理脱节,账、卡、物登记情况不相符。由于煤炭企业机器设备使用环境的特殊性.井下各生产队组在机器设备使用、移交过程中,移交手续不全,有时只是口头移交,不办理卡片变更手续。机器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队组清楚工作面使用、存放的机器设备,但财务资产管理中没有依据,无法变更台账,久而久之,通过几次转移,台账上登记的使用部门与实际使用部门及存放地点很难一致。再如房屋建筑物,在完工移交时,承建企业、建设管理部门(基建部门)与使用部门三方都办理了验收交接手续.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也参加,但只是将实务进行了交接,而建筑图纸等资料没有全部进行交接,台账信息也就残缺不全了。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部门之间的配台不够默契,以致账、卡、物不相符.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企业对报废的固定资产监控不严

对已到使用期限或者因技术落后、受环境影响导致腐蚀严重等原因报废的机器设备,经上级部门批准后报废,机器设备管理部门与财务台账经过注销登记.账上也就不再反映这部分资产。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对此并不太重视,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形成了空档,监管不严,极易造成资产流失。

(三)财务账务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链接时,两个系统(或软件)记载的明细账、台账间容易产生误差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用固定资产,下分为房屋、建筑物、矿井建筑物、生产设备、综机设备、运输设备、工具仪器;二类是非生产用固定资产,下分为房屋、建筑物、文化生活用具等。在年底决算时,因决算时间紧张,机器设备入账、在建工程的完工核算又集中在年底,先由财务人员按上述类别划分转增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卡片在决算后补齐,录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这样就造成财务核算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同步,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低、基础工作不扎实、对账不及时等原因,造成两系统(软件)固定资产类别划分有误,给以后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二、形成以上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有制度执行不严,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形成考核体系

在质量标准化制度中,明确了各项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单个标准管理环节中有奖罚、有考核,但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一项管理链条涉及的相关部门之间的连环考核不完善,各部门只做自身的工作,下一个管理环节中管理部门怎么做与自己无关,这样各部门之间缺乏配合。而且。固定资产作为企业固定成本部分,对其提取的折旧费一般不纳入成本考核项目,出现使用部门争、占新设备,减少旧设备的维修支出(维修费是考核项目)现象,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管理软件不统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

管理部门使用不统一的管理软件,管理人员对管理软件掌握熟练程度不同,甚至手工操作,新机器设备没有可参考的依据,以及认识性误差,加上各部门配合不到位,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这些因素都不能保证各部门数据的一致性。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固定资产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做到账证、账账、账实相符,保证信息完整准确,核算真实。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并有效地执行

在现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从固定资产的增加、使用、减少、再生产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的权限与责任,建立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制度,做好对各项固定资产的入库(因集团公司统一采购。采购环节不考虑)保管、领用、移交工作。将这些工作与工资收入挂钩,有奖有罚,进行考核,增强各环节人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二)加强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

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建立、完善损失赔偿制度,并建立监督鉴定部门,资产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一同进行清查盘点。对造成资产损失浪费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及负责人的连带责任,并进行经济赔偿。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单设一类进行管理、监控,即便注销也要做备查登记,以便在清查中核对所有资产。

(三)将固定资产纳入成本考核范围

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作为成本费用的固定费用,一般不纳入成本费用考核,若将其也按变动成本进行成本费用考核。与工资挂钩,将会促使使用部门(队组)在不用时能够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移交,并办理移交手续,及时变更台账,方便以后财产清查时资产的核对。并且,避免了生产队组抢占设备、闲置浪费的现象,可以达到降低全矿或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的目的。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5篇

关键词:田定资产投资;cpi;格兰杰检验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都是反映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形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产出结果可以在cpi中得到体现,而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因此它们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两者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国内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单独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关系的文献不多。更多情况下是把投资作为多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采用的方法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1995)研究结果认为,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是否引起高通货膨胀,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超过当时社会可利用的资源限度。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高增长到高通胀的传递过程才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宋秉芳(1996)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79—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滞后1年和滞后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通货膨胀上涨的推动因素;而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徐能毅(1997)认为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生成通胀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投资生成通胀的具体方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入手,结合实际数据对通货膨胀、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到,投资增长是产出增长的原因,但不是通货膨胀上涨的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利用1981至2003年数据,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两变量变动存在显著正相关。乔海曙和王军华(2006)分析了通货膨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对投资需求助推通货膨胀的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朱昭霖和李万峰(2008)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波动尤其是物价波动有很大影响,他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个指标,用1987至2006年2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总结分析文献,主流观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虽影响物价波动,但并不是直接原因,其作用是否发挥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因此单独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模型,并不具有多大的解释意义。首先应做的是探讨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因果关系,确定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解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解释。只有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才可以据以建立的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模型。两者因果关系的确定除理论探索外,参考来自统计意义上因果关系的依据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以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为借鉴。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和cpi变最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目的在于研究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确定两者真实的因果性提供佐证。

1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变动情况

1.1 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经几次波动,但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961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137239亿元,是1981年投资水平的142.8倍,年平均增速超过20%。30年间t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低,为-7.2%,然后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至1993年达到61.8%的最高增幅。此后增长率大幅下滑,虽1998年小幅回升,但1999年仍跌落至5.1%。1999年后固定资产增长率开始攀升,到2003年达到一个高点后稳步回落。2007年又出现了小幅上升。

受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水平大幅下挫,消费水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拉动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经济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今后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1.2 cpi变动及其趋势

近30年来,我国cpi除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发生大幅波动外,一直保持较平稳的趋势。两轮明显的物价上升趋势分别出现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其中1994年cpi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增幅高达24.1%。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情况相比较,只在1989年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动方向i其他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变动情况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并且cpi变动稍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

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理论上,cpi作为反映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重要的物价指数,应当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并且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及增速产生影响。但在实际中两者真实关系的判断。需要具体的数据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作为判断依据。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本文首先对各变量是否平稳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则对各变量是否协整进行验证,满足协整条件后,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对所得检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84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消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分别对两变量取自然对数。fa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fai和lncai分别表示对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取自然对数后的取值。

2.2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时设定各变量均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5.0对lnfai和ln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结果可知,变量时间序列lnfai和lncpi都不是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lncpi和lnfai都是平稳的,说明两变量同为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可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2.3 lnfai和lncpi的协整检验

用ols法估计回归方程:lncpi=4.851721-0.09218lnfai+ε,并得到残差变量ε。对前述估计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变量是平稳序列,可认定序列lnfai和lncpi存在协整关系。

2.4 lnfai和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数非常敏感,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次多滞后几期,对不同长度的滞后期数进行检验,确定检验结果是否保持一致性。

当格兰杰因果检验不随滞后期数变动,保持一定稳定性时,则可以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本文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对滞后1期到5期分别给出了检验结果。

滞后期数为1、3、4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cpi都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数为2和5时,cpi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结果并不具有一致型。因此可知,即使cpi可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这种影响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当滞后期数为2、3、4、5时,在5%与10%的显著水平下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对因果关系而言,cpi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只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

3 结论与评述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6篇

【关键词】 折旧基金; 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折旧; 加速折旧

一、引言

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转移到工业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计提折旧一方面是为了收回固定资产投资,使工业企业在将来有资金重置固定资产,实现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是为了把资产的成本分配于各个受益期,把工业企业的利税水平进行合理调整,实现期间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从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两大基本功能来看,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对资本存量变化和生产能力更新具有重要影响,并在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中决定着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的可持续;而企业利税水平的调整又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水平,发挥乘数作用拉动投资快速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固定资产折旧主要从会计应用角度进行研究,Campbell(1956)研究了前苏联会计折旧情况;Nelson and Caputo(1997)研究了价格变化、维修费用和折旧率三者的关系。王文彬(1980)提出固定资产的折旧必须符合固定资产的实际磨损程度;王椿生、刘慧勇(1984)探讨了折旧基金的性质问题;杨敏、严华仲(1991)探讨今后一定时期国营企业的固定折旧政策。但是,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宏观经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导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始终保持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折旧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并不明显。但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后,工业企业可以相对灵活的计提折旧,折旧率也开始偏离平稳水平。因此,可以把中国工业企业折旧加总得出年度折旧总额,并计算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本综合折旧率,研究折旧率的变化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工业企业的会计折旧制度,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一)计划经济和转轨时期,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宏观经济并无直接联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很低,仅在3.7%~4.1%之间(见表1)。按照平均基本折旧率4%计算,我国工业折旧率的平均使用年限为25年。但是,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严重得多。这一时期,由于用于生产的厂房、设备被过度使用,资本无法释放出新的活力,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又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折旧年限是由国家计划来安排的,并没有形成国家和企业的利税关系,企业也没有动力加速设备折旧、更新陈旧设备,提取的折旧基金不是用于原有固定资产的更新与改造,而成为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原始资本。1980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折旧基金用于基本建设的占80%左右。所以,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远比用基本折旧率换算的年限长得多。

1952年到1979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推动,在政治因素影响下呈现大起大落的特征,宏观经济波动与工业综合折旧率高低没有直接关系。

改革开放后,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律的相应改变,会计法规逐渐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折旧率有了较快的提高(见表2)。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仅增长0.5个百分点,但在1980年到1992年间,增长达1.5个百分点。

1979年到1992年间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虽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稳步上升,但国家对企业折旧基金的控制依然严重。这一时期,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的稳步上升主要受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律有关缩短折旧年限的规定决定,而非与经济景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关。

(二)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与宏观经济间联动关系日益加强

1992年以后的工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的数据没有直接统计,通过综合折旧率为本年折旧与固定资产原值之比公式计算,可以得出1993年到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综合折旧率(见表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折旧制度发生了较大改变,企业提取的折旧全部留存,此时才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会计折旧制度,工业企业的综合折旧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3年到1994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折旧率提高至7%左右(见表3),但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实现扭亏解困,国企的自有资金不足、效益低下,1996年以后,综合折旧率又开始大幅下降,仅为3.8%,接近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之后,综合折旧率缓慢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宏观经济也感受到改革的阵痛,出现了经济的衰退和萧条,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7.8%,有56 096家国有工业企业总体净亏损101亿元,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倒闭。

考虑到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的折旧指标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而大中型工业企业成为企业的主体,以下综合折旧率折算改用大中型工业企业指标,采用同样方法计算1999年到2008年工业综合折算率,见表4:

1999年到2002年,工业企业综合折旧率变化有起有伏。2000年和2002年仅为2.69%和3.87%,而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低迷水平。2003年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期。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7年,工业企业的折旧率也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说明工业企业综合折旧率与宏观经济间的联动关系在日益加强。

(三)结论

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完全按照会计折旧相关规定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和宏观经济景气没有直接关系。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确立以后,工业企业综合折旧率变化和与经济景气变化有了一定的相关性,当经济处于繁荣时,综合折旧率稳步上升;随着经济步入低迷,综合折旧率也会处于较低水平。从中国工业企业综合折旧率变化和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来看,在新时期有必要稳步提高固定资本折旧的水平,让更新的资本释放出更高的生产效率。

四、稳步提高资本折旧率的政策主张和相关国际经验

市场经济建立前,我国工业企业的固定资本折旧率低,这造成固定资产的物质技术更新速度缓慢、资源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国际数据,1980年,我国每GDP消耗的标准煤为2.9千克,远高于印度(1.77千克)、韩国(1.12千克),是日本(0.56千克)的6倍。物质技术更新速度缓慢造成国民经济的基础薄弱,投资效率低,经济效益差,1981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生产的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低30%,每百元固定资产净产值提供的利润和税金比1957年低30%。因此,固定资本折旧率低是计划经济时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折旧和利润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时自有资金的两大来源,折旧率下降,意味着企业少提折旧基金,其结果是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且企业上交所得税增加,投资受阻,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进而不利于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从1993年以后的情况看来,折旧率的高低与经济的景气程度联系密切。只有不断提高资本折旧率,经济才能实现有内涵的高增长。但是,如果前几年提取折旧过多会导致产品成本升高、利润相对下降,使公司的短期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所以,还应考虑到中国企业对加速折旧的承受能力,有必要在企业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稳步提高资本折旧率。

在发达经济体中,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折旧方法,大多数企业把加速折旧法作为企业折旧的首选方法,企业通过加速折旧法可递延所得税的缴纳,使纳税人获得一定的财务收益,缩短了回收时间,增加资金来源,并且加速折旧法可以使得企业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从而减少企业持有固定资产所带来的包括通货膨胀在内的各种风险。另外,政府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还对提前折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新设备和新成果的应用和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固定资本折旧率。中国财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比较长,并采用直线法,虽然近年来在逐步缩短,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相当距离,而折旧方式一经确定,又不能任意变更,1993年新的财务制度允许部分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但是限制依然非常严格。这都造成了我国和发达国家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上的差距。

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存在短缺,再加上资金不足,许多企业依靠初级技术,大量生产低档次的初级产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技术设备落后、没有核心科技含量作支撑的低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难以为继。因此,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政府稳步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进而加快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将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和实现自主创新,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本存量 全要素生产率 永续盘存法 生产前沿

全要素生产率的参数法与非参数法估计

(一)索洛余值法及模型

本文首先选择参数法中的索洛余值法来估计行业TFP。索洛余值被定义为GY-α*GK-β*GL,其中GY表示总产出的增长率,GK表示总资本存量的增长率,GL表示总劳动投入的增长率,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本文选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生产函数的形式,全要素生产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Yt表示总产出,Kt表示总资本,Lt表示劳动总投入,At表示技术进步,t表示时间。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多数文献假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常数,然而在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以不变的增长率增长这个假设也许不足以描述技术变化的实际情况,因为技术进步增长率很有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当假设技术进步以一个不变的增长率λ变化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加入时间因素,变为:

当假设技术进步增长率是随时间变化的,即,可得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变为:

相应的人均的形式为: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一种,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来研究三大工业行业TFP的变化情况。文章将三个工业行业16年的数据作为面板数据来做生产前沿面分析。应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三大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进行整体描述,为分析不同行业的技术进步状况提供分析依据。

对于每个时期t=1,...,T,均可以定义一个联结投入与产出的可能性集合St。如果xt和yt分别代表N维投入向量和M维产出向量,则声称可能性集合可以定义为。生产可能性集合的边界界定了位于生产可能性前沿面上的全部可行的投入和产出的组合。当投入产出组合位于该边界上时,则生产被认为是有效的;如果投入与产出组合位于生产可能性集合的内部,则存在生产上的技术无效率。

通过引入距离函数来界定技术无效率,在基于产出的生产前沿面中,对应于t时刻生产技术和投入产出向量xt和yt的距离函数可以定义为:

基于产出生产前沿面而定义的距离函数Dt(xt,yt)实际上衡量了相同投入下实际产出量与最有效率的产出量之间的差距。从此意义上来看,它反映了在时刻t投入向量xt及yt所对应的实际生产效率。距离函数是技术效率的倒数,即距离函数越大,技术效率越低。当Dt(xt,yt)=1时,实际生产计划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从而具有完全的技术效率。

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不同时期的前沿面之间会发生移动。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同一投入产出向量在两个不同时期里将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当技术进步发生时,与原来技术相对应的投入和产出向量在新技术下将更无效率。

以t时刻技术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为:

以t+1时刻技术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为:

取两者的几何均值作为衡量t期到t+1期效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如下:

用(xt,yt)和(xt+1,yt+1)分别表示时期t、t+1的投入产出向量,用Dt(xt,yt)表示以t+1时期技术为参照的时期t的投入产出向量的产出距离函数,用Dt(xt+1,yt+1)表示以t时期技术为参照的时期t+1的投入产出向量的产出距离函数。

Malmquist指数可以进一步拆分成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衡量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指数则反映技术变化对生产影响刻画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情况。

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的数据是三大行业1995-2010年增加值、固定资本存量及就业的时间序列。固定资本存量的数据是需要估计的。文章采用Goldsmith提出的永续盘存法(PIM)来估计固定资本存量。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固定资本存量就是用基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公式表示如下:

Kt=Kt-1(1-δ)+It

其中,K代表资本存量,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δ代表折旧率,t代表时间。计算历年固定资本存量,需要确定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其次是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最后是折旧率。对于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我国从未对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进行过普查,一些估计我国固定资本存量的文献,都是基于一定的方法和假设,由于方法的不同,这些文献估计出的固定资本存量的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确定1995年的分行业固定资本存量的方法是利用1995年《投入产出表》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数据除以折旧来获得的,用此方法估计基期固定资本存量的还有葛新元等(2000)。《投入产出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者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价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当期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计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取上述办法。

对于历年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本文通过查找年鉴和其他资料,整理出1996年至2010年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对于折旧率,由于本文是年度数据,所以关于折旧率的选取,我们依照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的公式来估计折旧率,这里,取残值率为0,使用寿命为10年,得到折旧率为10%。

关于就业及增加值的数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采矿业的就业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1995年至2002年采掘业的年末就业人员数据,但是采掘业包括采矿业和木材、竹材的开采业,木材、竹材的开采业的就业占采掘业总就业比重比较大,所以不能用采掘业的就业数据来代替采矿业的就业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行业增加值及全员劳动生产率,通过增加值比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出采矿业下各行业的就业人员数,发现明显大于采矿业的职工人数,所以本文选取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采矿业就业数据来作为采矿业的就业数据。

制造业的就业数据是加总我国除港澳台之外所有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来获得的,能较好地描述从1995年到2010年制造业劳动投入的变化情况。三大行业各个变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

运用索洛余值法研究TFP增长率时,需要在做回归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首先,要把各年度的名义值通过价格指数转化成以1995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即以1995年的价格水平来衡量的数值。其次,由于本文用到的增加值、就业、固定资本存量数据都是时间序列,带入模型中的数据是它们取对数后的形式,具有一定的趋势性,为了避免虚假回归,需要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利用e-views中的ADF检验完成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个行业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回归,不会造成虚假回归的后果。最后,在回归之前,需要检验各个行业是否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如果接受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则回归的生产函数采用人均的形式;如果拒绝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则回归的生产函数不能采用人均的形式。

(一)生产函数及TFP增长率估计结果

如表2所示,回归结果表明,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行业,而制造业是规模报酬递减的行业。同时,三大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率是时间的一次函数,及技术进步率是随时间变化的。

在生产函数形式及系数估计结果的基础上,运用索洛余值的方法,计算出分行业历年TFP变化率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采矿业和制造业的TFP水平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增长率总体看来呈现下降趋势,即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小。采矿业1996年的TFP比1995年增长约14%,但到2010年,这个值降到6%。制造业历年的TFP增长率水平一直处于采矿业之下,并且1996年的TFP比1995年增长约10.7%,但到2010年,这个值降到1.1%。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即TFP水平总体是上升的,而且上升的幅度越来越大。从三大工业行业的比较来看,2004年以前,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一直低于其他两个工业行业,而2005年开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一直高于其他两个行业。而采矿业和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比较大,这两个行业TFP增长率的下降也意味着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

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说明在工业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带来的增长部分越来越多,而技术进步等非要素投入的部分给工业经济带来的增长部分越来越小。然而要素投入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增长状态,依靠要素投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回归结果说明,工业经济要维持一个正的增长率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不通过提高TFP增长率这个途径来实现增长,那么我国工业发展将遇到瓶颈。

(二)资本产出弹性估计结果分析

资本的产出弹性是指产出变化率对资本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如果资本的产出弹性为α,就表示当资本变化1%时,产出将变化α%,具体用公式表示为资本产出弹性α=(Yt/Kt)(Yt/Kt),其中Kt表示t时刻的固定资本存量,Yt表示t时刻的产出,t表示时间。当α+β>1时,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即当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当α+β

经过以上回归,本文估计出分行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其中制造业的资本产出弹性是经过正则化处理的,如表3所示。

三大行业采矿业的资本产出弹性最小,为0.45,其经济意义为,当采矿业的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加0.45%;其次是制造业,为0.53,其经济意义为,当采矿业的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加0.5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资本产出弹性在三个行业中最大,为0.55,其经济意义为,当采矿业的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加0.55%。

(三)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比较

技术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对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一般采用生产函数法。这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根据C-D生产函数得出技术进步速率的方程 ,其中Y/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A/A为技术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K为资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L为劳动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当规模报酬不变时,α+β=1。令E为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时,那么。

由表4可知,采矿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三大工业行业中最高,达到65%,即产出的增加部分65%都是技术进步贡献的,剩余的35%的产出增加部分是由要素投入带来的。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仅为30%,即产出的增加部分只有30%是技术进步贡献的,剩余的70%的产出增加部分都是由要素投入带来的。

(四)索洛余值法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回归结果比较

前文已经通过索洛余值方法估计出三大工业行业TF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现在需要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理念来估计三大工业行业TF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Malmquist指数法不但能估计出TF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估计出TFP增长率的组成部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变化情况,鉴于本文只在研究整体TFP的变化情况,所以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结果不再予以说明。

利用参数法中的索洛余值和非参数法中的Malmquist指数法估计出的三大行业TFP增长率情况如图2所示。

回归结果发现,与参数法估计比较,非参数法估计的TFP增长率波动的幅度更大,但是,使用非参数法得到的工业分行业TFP变化情况与前文使用参数方法估计得到的TFP变化情况在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即采矿业和制造业的TFP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但增长率总体看来呈现下降趋势,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结论

本文分别利用参数法与非参数法估计出我国工业下的三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情况。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在趋势上具有一致性,即我国工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同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TFP增长率总体呈现波动地上升趋势。然而,从历年的数据来看,采矿业与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整个第二产业增加值的90%以上,而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我国采矿业、制造业的TFP增长率从1996年到2010年总体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TFP增长率的持续降低,说明技术进步等除要素投入以外的因素给采矿业与制造业带来的增长越来越小。则有理由做出推测,今后采矿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从而使得整个工业的TF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要维持我国工业的增长率,一方面可以凭借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而单凭加大要素投入来拉动工业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要保持工业的稳定增长,必须从加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来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年猛.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空间差异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11,34(6)

2.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3.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农业技术经济,1999(6)

4.葛新元,陈清华,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6部门资本产出比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36(2)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第8篇

摘要:对于固定资产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较之流动资产来说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在制订整个审计计划时,通常安排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时间较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且其价值总额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极大。

关键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87-02

对于固定资产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较之流动资产来说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在。制订整个审计计划时,通常安排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时间较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且其价值总额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极大。所以,对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性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外,固定资产审计通常会涉及累计折旧的审计。

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很广。固定资产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项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数额,这两项无疑属于固定资产的审计范围。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或以应收债权换入、以非货币易换入、经批准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和盘盈等多种途径,相应涉及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在建工程、股本、资本公积、长期应付款、递延税款等项目;企业的固定资产又因出售、报废、投资转出、捐赠转出、抵债转出、以非货币易换出、无偿调出、毁损和盘亏等原因而减少,与固定资产清理、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项目有关;另外,企业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又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审计时,应当关注这些相关项目。

一、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政策是否恰当;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

1.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是分析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变动情况的重要依据,是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应注意验证固定资产明细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则应将明细分类账与有关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查出差异原因并予以更正。对各项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注册会计师也要加计汇总与总账核对,揭示并查明差异原因,予以更正。核对无误后,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2.实施分析程序

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选择以下方法对固定资产实施分析程序:

(1)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数进行比较,以便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已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的问题。

(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

(3)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

(4)比较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旨在发现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5)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额。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各期之间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数额可能相关很大。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和今后的生产经营趋势,判断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合理。

(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并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固定资产增加的审计

被审计单位如果不能正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加,将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加是固定资产实质性测试中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的增加有购置、自制自建、投资者投入、更新改造增加、债务人抵债增加等多种途径。审计人员的审计要点如下:

1.审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是否合理、合法。主要应查明所确定的购建项目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来源是否合法。

2.审查固定资产购建合同是否严格执行。主要应查明购建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其中所列的项目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计划要求,价格是否合理,合同的条款是否严格执行,有无违反的情况。

3.审查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应查明固定资产购建的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非法行为。

4.审查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是否符合预定的要求。主要应审查有无闲置、未使用、不需要或不按用途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和追究责任。

另外,对于以投资形式转入的固定资产,应重点查明: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否有相应的审批手续和合同,是否经过了资产评估;投入的固定资产品名、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与合同所规定的一致;投入的固定资产是否为企业所需,有无以次充好的现象。

四、审查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符合规定

固定资产计价的正确与否,影响折旧的提取、成本的计算,所以要认真审查。固定资产计价一般以历史成本为标准,即企业取得某项固定资产时,按其全新状态所应支付的全部货币金额。但固定资产增加的途径不同,其原始价值计算的方法也不同。如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可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格入账,捐赠的固定资产可按市价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可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等。审计人员在审核固定资产计价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逐项仔细审查。

五、审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归属企业

审计人员对于房地产类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其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验证有关合同,证实其并非经营租赁;对汽车等运输设备,应验证有关准购证和执照等,证实其非租入。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审查

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大致有以下去向:出售、报废、毁损、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盘亏等。为了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必须对固定资产的减少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确定固定资产减少的合理性、合法性。由于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因不同,审计人员在审查时应区分不同情况,抓住审计重点。对各种固定资产减少的审计,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如下:

1.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批准文件。

2.审查减少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技术检验或评估。

3.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累计折旧是否冲销。

4.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净损益,验证其正确性与合法性,并与银行存款、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有关账户相核对。

七、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

实施实地观察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可以以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为起点,进行实地追查,以证明会计记录中所列固定资产确实存在,并了解其目前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以实地为起点,追查至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以获取实际存在的固定资产均已入账的证据。

当然,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的重点是本期新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有时,观察范围也会扩展到以前期间增加的固定资产。观察范围的确定需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审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如为初次审计,则应适当扩大观察范围。

八、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审计人员应调查被审计单位有无已完工或已购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改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多余或不适用的需要进行处理的固定资产,如有,应作彻底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同时,还应调查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的购建启用及停用时点,并作出记录。

1.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

结合对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如存在,应取证、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披露。

2.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会计报表附注通常应说明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分类别披露固定资产在本期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应披露用做抵押、担保和本期从在建工程转入数、本期出售固定资产数、本期置换固定资产数等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