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0 15:08:37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1篇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概念;基本分类;资料来源;计算方法

作者简介:许宪春,男,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从事统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2-0066-16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重点总结和归纳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分类、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情况,以便准确把握和正确使用这一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核算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按当期价格计算,不变价核算就是剔除现价核算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实现不同时期GDP的可比性。相应地,GDP核算的基本方法也包括现价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不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现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价值形式,指的是各个生产单位,或者各个行业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除固定资产之外的产品价值。第二种是收入形式,主要指的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收入回报。首先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劳动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劳动者报酬;其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再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其他要素的回报,表现为营业盈余;此外是因从事生产活动缴纳的税和补贴,表现为生产税和生产补贴,两者间的差额为生产税净额。第三种是产品形式,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表现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GDP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

1. 生产法

生产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出它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种产品的价值(称为总产出)和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产品价值(称为中间投入);然后通过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每一行业的生产法增加值;最后,汇总各个行业生产法增加值,得到生产法GDP。其中,中间投入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生产法GDP = ∑生产法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其中,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价值,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这些货物和服务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

2. 收入法

收入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其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回报,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然后汇总这些收入回报得到每一行业的收入法增加值;最后汇总每一行业收入法增加值,得到收入法GDP。用公式表示就是:

收入法GDP = ∑收入法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其中,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规定的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损耗价值和转移价值。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主要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

3. 支出法

支出法就是先分别计算三大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然后汇总得到支出法GDP。在GDP核算中,消费需求称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需求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其中,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住户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得到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实物报酬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二是住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例如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其中的服务指的是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例如保姆提供的照顾小孩和伺候老人的服务。三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国防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等等,这类服务由政府财政出钱,全社会或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所共同享受。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资产,不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一定时期内建造的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物价值,机器设备的购置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价值,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价值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获得减处置价值。

存货增加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或损失。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价值比期初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价值比期初下降。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二)不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不变价GDP核算也包括三种基本方法:价格指数缩减法、物量指数外推法和直接基年价值法。

1. 价格指数缩减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简称缩减法,就是利用有关价格指数去剔除现价GDP构成指标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得出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缩减法包括双缩法和单缩法。双缩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即分别利用现价总产出和现价中间投入除以相应的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用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既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也适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价增加值(包括现价生产法增加值和现价收入法增加值)直接除以相应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增加值,或者利用现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直接除以有关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

2. 物量指数外推法

物量指数外推法,简称外推法,就是利用有关物量指数外推基年GDP的构成指标,得出报告期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这种方法也剔除了报告期现价GDP构成指标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外推法包括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双外推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即分别利用基年总产出和基年中间投入乘以相应的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用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报告期不变价增加值。单外推法既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也适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这种方法是利用基期增加值(包括生产法增加值和收入法增加值)直接乘以相应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增加值,或者利用基期支出法GDP构成指标直接乘以相应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

3. 直接基年价值法

直接基年价值法,也称固定价格法,就是把产品价格固定在某一年(称为基年)或基年的某一时点,用报告期的数量乘以基年的固定价格,得到报告期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分类

(一)产业部门分类

表1是目前我国GDP核算所采用的产业部门(行业)分类。这个分类是依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目前的资料来源状况和GDP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的。它采用的是四级分类,第一级分类包括3个类别,即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不包括国际组织。第二级分类包括17个类别,其中除了工业外,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就已经取消了工业这一门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工业这一类别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在GDP的产业部门分类中仍然把工业列为二级分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第三级分类包括58个类别,其中除了工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房地产业中的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不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类别外,其余类别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第四级分类包括94个类别,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分别细化为6、30和3个大类,其余类别与第三级分类一致。

(二)支出项目分类

表2是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支出项目分类。其中,一级分类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3个类别。在二级分类中,把最终消费支出划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划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划分为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所以二级分类包括6个类别。三级分类把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把货物和服务出口划分为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把货物和服务进口划分为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其余类别与二级分类相同,所以三级分类包括9个类别。四级分类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类、衣着类等11个类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类、衣着类等12个类别,其中除了增加实物消费支出外,其余类别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类别相同;货物出口划分为一般货物出口、加工货物出口和其他货物出口3个类别,服务出口划分为运输服务出口、旅游服务出口等8个类别;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的细分类分别与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细分类相同。

三、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GDP生产核算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者又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计算各行业现价增加值,不变价核算就是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

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同,季度核算的时效性要求高,年度核算的时效性要求相对宽裕,因此,年度核算能够比季度核算获得更完整和准确的资料。资料来源的这种区别决定了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行业分类详细程度的不同和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就行业分类来说,目前我国年度GDP生产核算采用的是表1中的四级分类,其中第四级分类为94个行业1,而季度GDP生产核算基本上采用的是表1中的三级分类,其中第三级分类为35个行业2;就现价GDP生产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核算采用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而季度核算则主要采用间接计算法。本文主要介绍年度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组织实施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部分服务业、人口、劳动工资、价格、住户等统计调查资料。

二是部门统计资料,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与相应部门共同建立的部门统计制度收集的有关服务业统计资料,包括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铁道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门的有关服务业财务统计资料,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出版业统计资料等。

三是部门会计决算资料,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会计决算资料。

四是部门行政记录,主要包括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例如财政部财政决算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税收资料等。

如前所述,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采用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计算法就是直接利用生产法或收入法计算行业现价增加值,这种方法要求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如果采用生产法,要求能够获得计算生产法增加值的两个项目,即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如果采用收入法,要求能够获得计算收入法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目,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资料来源。

间接计算法包括比重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比重推算法是针对只能获得一部分比较完整资料来源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业,先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出其中一部分增加值,然后利用经济普查年度这部分增加值占整个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进行外推,得出整个行业增加值。增加值率推算法是针对只能获得计算总产出所需要的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业,先计算出总产出,然后利用总产出乘以经济普查年度增加值率计算出该行业的增加值。相关指标推算法是针对那些资料来源更少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相关指标与增加值绝对额之间的比例系数计算行业增加值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相关指标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1之间的比例系数计算行业增加值的方法。对于第一种情况,先确定相关指标与增加值绝对额之间的比例系数,然后利用当年相关指标和上述比例系数计算出该行业当年增加值。对于第二种情况,先确定相关指标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利用该行业上年度增加值、相关指标发展速度和上述比例关系计算出该行业增加值。

表3对目前我国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所采用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

(二)不变价核算

年度不变价GDP生产核算主要利用缩减法或外推法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这种方法要求具有与现价GDP生产核算的行业分类相对应的比较详细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如果某些行业不具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需要构造出比较合适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从而能够比较合理地剔除相应行业增加值所包含的价格变动因素,实现年度之间行业不变价增加值之间的可比性。

表4对目前我国年度不变价GDP生产核算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价格指数及物量指数进行了简要概括。

四、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GDP使用核算,即支出法GDP核算,也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者也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计算现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不变价核算就是计算不变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

与GDP生产核算一样,由于对时效性的要求不同,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所能获得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同,因而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支出项目分类的详细程度不同,具体计算方法也不同。就支出项目分类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四级分类,其中第四级分类为48个支出项目,而季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三级分类,其中第三级分类为9个支出项目;就现价支出法GDP 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核算主要采用直接计算法,而季度核算则主要采用间接计算法。本文主要介绍年度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下面按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五个部分阐述年度现价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1. 居民消费支出

如前所述,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前者主要利用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后者主要利用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计算。但是,由于口径范围上存在若干方面区别,在计算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补充。

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都包括以下8个大类1: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是居住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消费包括农村居民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消费不包括这些支出;二是医疗保健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包括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不包括这些费用;三是关于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区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服务消费。[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是医疗保健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包括社保基金为城镇居民支付的医疗和医药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不包括这些费用;二是关于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服务消费;三是关于实物消费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的实物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包括这种类型的消费。[1]

利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一是对两者口径范围一致的支出项目,例如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直接采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相应项目进行计算。二是针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口径范围上的区别对后者的相应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例如在计算居住类支出时要剔除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居住类支出中的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在计算医疗保健类支出时要补充计算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要补充计算农村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

利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计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方法与利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是一样的。

2. 政府消费支出

政府消费支出主要依据财政支出资料计算。但是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是不同的,在计算时需要加以区分。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业务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不包括其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是政府消费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支出不包括这部分折旧;三是政府消费支出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财政支出不需要剔除这部分收入。这是因为政府消费支出是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的指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来衡量的。首先,这种成本只与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有关,与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无关;其次,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也是这种成本的构成部分;再次,政府部门提供的市场不属于公共服务,所以在衡量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时需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所以在利用财政支出资料计算政府消费支出时,首先要区分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然后再利用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政府消费支出 = 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 - 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 + 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对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这些费用;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投资;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房销售增值,即商品房销售价值与商品房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价值;四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固定资产支出,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方面支出。[1][2]

对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的调整包括口径范围方面的调整和数据高估方面的调整。口径范围方面的调整就是针对上述口径范围方面的区别进行的调整,数据高估方面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某些地方因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目标并进行政绩考核,从而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而采取的数据调整措施。这方面的调整首先是利用相关资料,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

4. 存货增加

存货增加按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分别进行计算。每一行业都利用相应行业的统计调查或会计汇总资料提供的期初期末存货价值资料计算。在计算存货增加时需要剔除由于核算期内价格变动引

起的持有收益或损失,剔除的方法是,利用核算期有关价格指数将期初存货价值调整为按期末价格计算的存货价值,存货增加等于期末存货价值减去经价格调整之后的期初存货价值。

5.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货物和服务出口及进口都直接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相应资料计算,只需要利用当年平均汇率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按美元计算的货物和服

务出口及进口转换成按人民币计算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及进口。

(二)不变价核算

年度不变价支出法GDP核算主要是利用缩减法和外推法计算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这种方法要求具有与现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相对应的比较详细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如果某些构成项目不具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需要构造出比较合适的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从而能够比较合理地剔除相应构成项目所包含的价格变动因素,实现年度之间不变价构成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表5对目前我国年度不变价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进行了简要概括。

国际上通用的全面反映最终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GDP,反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指标分别是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中,反映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分别是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由于习惯上的原因和数据获得方面的原因,在需求分析中,人们经常利用有关统计指标代替相应的最终需求指标,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者城乡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代替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利用财政支出替代政府消费支出,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替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替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但是,上述这些对应指标,无论是在定义、口径范围上,还是在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需求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由于上述对应指标确实存在相关性,因此在走势分析中利用有关统计指标代替相应的需求指标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是由于这些有关统计指标不是支出法GDP的构成部分,因此在需求结构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方面是不能够代替相应的需求指标的。

参 考 文 献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2篇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投资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市政府与省上签订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参照省人民政府甘政发[]23号文件精神和《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考核办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县(区)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第二章考核任务的确定

第三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以省上下达全市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各县(区)近三年投资完成情况、各县(区)当年在建投资项目情况、城镇固定资产项目情况为依据进行编制。

第四条各县(区)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建议意见,提交市政府有关会议讨论确定,并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由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管理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作为考核当年各县(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依据。

第三章考核、奖惩办法

第五条督查考核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半年初评,年底总评。考核工作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六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数和引进市以外资金实际到位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数,以市统计局年终向社会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七条考核包括六项指标,即:引进市以外资金实际到位占当地完成投资比重;投资增长率;投资目标完成率;县(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地完成投资比率;县(区)完成投资对全市完成投资贡献率;县(区)级财政给县(区)发改委投入的项目前期费用。

引进市以外资金实际到位占当地完成投资比重,是指各县(区)在国内外(不包括本市各县区间)以招商引资实际到位数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数占本县(区)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计算公式是,引进市以外资金实际到位占当地完成投资比重;(当年国内招商引资及利用外商投资实际到位数/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

投资增长率,是反映年度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的指标,考核选择使用前三年平均投资作为基数来测算。计算公式是:投资增长率:[(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前三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数)-1]×100%。

投资目标完成率,反映年度投资目标完成效果的指标。计算公式是,投资目标完成率;(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100%。

县(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地完成投资比率,是指各县(区)当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计算公式是,县(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地完成投资比率:(当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

县(区)完成投资对全市完成投资贡献率,是指在县(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除去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投资后的县(区)自身完成投资与全市完成投资总额同口径的比值。计算公式是:县(区)完成投资对全市完成投资贡献率=[县(区)完成投资/全市完成投资总额]×100%。

县(区)级财政给县(区)发改委投入的项目前期费用,是指各县(区)财政通过自筹,当年拨入县(区)发改委,由县(区)发改委专项用于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费用。计算公式:县(区)级财政给县发改委投入的项目前期费用=县(区)级财政拨入县(区)发改委帐户的前期经费(以拨款凭证为准)一年终县(区)发改委专户帐余额(以凭证为准)。

第八条分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六项指标按照权重确定分值为总分100分。其中:引进市以外资金实际到位占当地完成投资比重25分,投资增长率20分,投资目标完成率20分,县(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地完成投资比率20分,县(区)完成投资对全市完成投资贡献率10分,县级财政投入的项目前期费用5分。各县(区)的投资增长率,县(区)完成投资对全市完成投资贡献率分值,投资目标完成率,引进市以外资金实际到位占当地完成投资比重,县(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地完成投资比率分值的计算;市上采用将每项指标各县(区)数据一次性计算出来,确定此指标中最高比率的县(区)取得此指标的最高分值(满分),然后用最高分值县(区)的比率和分值,计算其它县(区)的分值。县(区)级财政给县(区)发改委投入的项目前期费用分值的计算:市上确定投入项目前期费20万元为基数,达到20万元,得5分。达不到20万元的,每减少1万元,分值减少0.25分;超过20万元的,每增加1万元前期经费,分值增加0.25分。

所有增长幅度及计分数据均保留2位小数。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3篇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计算过程涉及到许多资料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如财政决算、会计决算资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性,因此,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并不总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在进行季度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时,根本就找不到这些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利用相关的统计指标估计或推算上述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指标,以满足分析的需要。所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上述估计或推算的准确性,以免影响对宏观经济形式的分析和判断。本文阐述上述两种类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系

居民消费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居民”指的是从事消费活动的住户或个人,不包括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常住居民”是对居民所作的进一步限定,使其涵盖了临时离境和住外使领馆人员,排除了临时入境和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使领馆人员。因此,原则上讲,居民消费这一指标不包括非常住居民在我国境内的消费支出,而包括我国常住居民在境外的消费支出。“一定时期”一般指一个核算期,即一年或一个季度。"消费性"意指不包括用于生产活动的房屋等建筑和机器设备方面的支出,这类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房屋,包括居民住房的购买,都属于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属于消费性支出。“全部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支出”指除了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本身消费的货物,如农户生产并消费的粮食;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商业统计中的指标,它“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销售对象划分为两大部分,即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额。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事业和行政等各种类型单位的零售额。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讲,这些单位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它们购买的各种商品,除了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支付给本单位职工和其他个人的部分外,要么属于中间消耗,要么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居民消费。例如,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包括的售给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具、纸张、书报杂志、文体用品,等等,属于中间消耗;办公设备,如电讯设备,交通工具,如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等,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从这个角度讲,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实际上并不是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与居民消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其中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消费,正因为如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但是,两者之间也有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居民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些消费品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居民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居民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如医疗保健服务、交通和通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些服务的价值。

(四)居民消费包括虚拟消费,即居民对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居民对自己生产的货物的消费,居民对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等,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居民消费。

1978年至1992年,我国居民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1: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HCSR1HC-SR1(HC-SR1)/HC

19781759.11121.2637.90.36

19792005.41311.7693.70.35

19802317.11608.0709.10.31

19812604.11798.5805.60.31

19822867.91956.1911.80.32

19833182.52169.51013.00.32

19843674.52574.51100.00.30

19854589.03391.41197.60.26

19865175.03912.01263.00.24

19875961.24562.01399.20.23

19887633.15869.61763.50.23

19898523.56376.42147.10.25

19909113.26509.12604.10.29

199110315.97358.52957.40.29

199212459.88621.33838.50.31

注1:HC:居民消费;SR1: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HC-SR1)/HR:(居民消费-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居民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6)。

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还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1、附图2)

从表1、图1和图2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联系表现为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区别表现为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从未重合过。并且,绝对差额具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以1978年为最小,637.9亿元,以1992年为最大,3838.5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1536.1亿元;相对差额呈较平稳的波动状态,以1978年为最大,36%,以1987和1988年最小,23%,平均相对差额为29%。因此,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占居民消费的平均比例为71%。

二、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前一部分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其经营收入价值;后一部分等于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居民收取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等于政府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全额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因从事业务活动而购买的除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和支付的税金(生产税)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政府消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的支出+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价值)+(政府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政府就这些货物和服务向居民收取的价值)

其中: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政府单位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政府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政府单位购买的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和服务的支出+政府单位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政府单位支付的生产税)+政府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中的一部分,如售给政府单位的文具、纸张、报纸、图书、杂志等办公用品,售给部队的粮食、衣着、日用杂品等生活用品,等等,属于政府单位购买的用于业务活动的货物,因而是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政府关于这部分货物的净支出包括在政府消费中。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政府消费中显然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政府消费。

(三)政府消费包括政府单位关于服务、劳动者报酬、生产税的支出和政府单位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四)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包括政府购买然后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居民的消费性货物的全部市场价值,而政府消费只包括这些货物的市场价值与向居民收取的价值的差额。

(五)政府服务的经营收入是政府消费的冲减项,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显然不受政府经营收入的影响。

1978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2: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GCSRSGC-SRS(GC-SRS)/GC

1978480.0143.7336.30.70

1979614.0164.3449.70.73

1980659.0186.0473.00.72

1981705.0204.0501.00.71

1982770.0225.4544.60.71

1983838.0256.6581.40.69

19841020.0324.7695.30.68

19851184.0410.0774.00.65

19861367.0462.0905.00.66

19871490.0553.0937.00.63

19881727.0665.01062.00.61

19892033.0697.81335.20.66

19902252.0741.21510.80.67

19912830.0887.21942.80.69

19923492.31083.52408.80.69

注1:GC:政府消费;SRS: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GC-SRS)/GC:(政府消费-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政府消费。

注2:1992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再区分为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所以,本表数据截止到1992年。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3、附图4)

从表2、图3和图4可以看出,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化趋势比较接近,但前者始终大于后者,且两者间的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从1978年的336.3亿元逐步增加到1992年的2408.8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963.8亿元。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相对差额始终在60%和70%之间变动,平均值为68%。显然两者间相对差额较大,这是因为,在政府消费的价值构成中,政府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占主要部分。

三、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也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基本上表现为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和政府消费与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和外国住华使领馆人员的消费品,最终消费不包括这些消费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它们包括在货物和服务的出口中。

(二)最终消费包括我国临时离境人员和我国住外使领馆人员在国外购买的消费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消费品。

(三)最终消费包括服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相应的服务价值。

(四)最终消费包括虚拟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这部分内容。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居民的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类建筑材料属于建筑活动的中间消耗,不属于最终消费。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对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单位的商品零售额,最终消费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的价值。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售给政府单位的小轿车、面包车、工具车、卡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讯设备、电影器材等机器设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些交通工具和机器设备的购买属于固定资本形成,不属于最终消费。

(八)最终消费包括政府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全部价值,即,不仅包括政府单位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时所购买的的货物(固定资产除外)价值,而且包括政府单位从事上述活动时所购买的服务、支付的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的虚拟折旧价值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只包括其中的货物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3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表(单位:亿元)

年度FCSRFC-SR(FC-SR)/FC

19782239.11264.9974.20.44

19792619.41476.01143.40.44

19802976.11794.01182.10.40

19813309.12002.51306.60.39

19823637.92181.51456.40.40

19834020.52426.11594.40.40

19844694.52899.21795.30.38

19855773.03801.41971.60.34

19866542.04374.02168.00.33

19877451.25115.02336.20.31

19889360.16534.62825.50.30

198910556.57074.23482.30.33

199011365.27250.34114.90.36

199113145.98245.74900.20.37

199215952.19704.86247.30.39

199320182.112462.17720.00.38

199427216.216264.710951.50.40

199534529.420620.013909.40.4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5、附图6)

从表3、图5和图6可以看出,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绝对差额随时间逐渐变大,相对差额变化比较平稳。这些特点同居民消费与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关系相同,这是因为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有较大比例。绝对差额以1978年为最小,974.2亿元,以1995年为最大,13909.4亿元,平均绝对差额为3893.3亿元;相对差额以1978年和1979年最大,44%,以1988年最小,30%,平均相对差额为38%。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平均比例为62%。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通过购买和销售、易货交易、实物资本转移或自己生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和因生产活动所实现的非生产资产的增加价值之和。前一部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固定资产净增加价值=通过购买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获得的新旧固定资产价值+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出售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易货交易交换出去的旧固定资产价值-通过实物资本转移转出的固定资产价值

这里的固定资产包括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有形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培育资产,后者即人工培育的水果林、役畜、奶畜,等等。从理论上讲,无形固定资产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文学或艺术品原件,等等,受资料来源的限制,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无形固定资产只包括矿藏勘探,没有包括其他类型无形固定资产。

后一部分包括土地改良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土地改良指增加土地的数量、提高土地的质量或防止土地退化所进行的重大的土地改良,包括开垦荒地、填海造田、修建水库、灌溉渠,等等。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移费用指土地、矿藏等非生产资产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律师费用、经纪人费用、税金,等等。

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最基本资料来源。两者间的区别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额中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相应的投资。

(二)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应包括上面定义的所有土地改良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只包括部分土地改良投资,即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投资,而没有通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则没有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三)从理论上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相应的费用。

(四)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人工林的成长价值和役畜、奶畜的成长价值以及通过购买、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所实现的役畜、奶畜的净增加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则不包括这部分价值。

(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包括部分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即用于矿藏勘探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相应部分。

(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扣除了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扣除相应的价值。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4: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FCFFAIFCF-FAI(FCF-FAI)/FCF

19801318.0910.9407.10.31

19811253.0961.0292.00.23

19821493.21230.4262.80.18

19831709.01430.1278.90.16

19842125.61832.9292.70.14

19852641.02543.297.80.04

19863098.03019.678.40.03

19873742.03640.9101.10.03

19884624.04496.5127.50.03

19894339.04137.7201.30.05

19904732.04449.3282.70.06

19915940.05508.8431.20.07

19928317.07855.0462.00.06

199312980.012457.9522.10.04

199416856.316370.3486.00.03

199520300.520019.3281.20.01

注1: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FAI: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FC-FAI)/FCF:(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注2: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起始于1980年,所以,本表数据也从1980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其中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有所调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

198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7、附图8)

从表4、图7和图8可以看出,同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具有更接近的特点: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同;绝对差额在1986年的78.4亿元和1993年的522.1亿元之间变动,平均值为287.8亿元;相对差额较小,平均值为9%,除前五个年度外,平均值为4%。可见,导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产生差异的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五、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

货物和服务出口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和服务进口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这里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均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出口贸易额是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它指引起我国境内物质资源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其中,进口贸易额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贸易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与进出口贸易额之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一)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仅包括货物进出口,而且包括服务进出口,而进出口贸易额仅包括货物进出口。

(二)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货物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其中包括进口货物从出口国口岸到我国口岸所发生的货物运输和保险等费用。

(三)在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这一指标中,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而在进出口贸易额这一指标中,出口和进口均不包括上述货物。

1982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具有如下数据关系:

表5: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对照表(单位:亿元)

年度NEXPNEXTNEXP-NEXT(NEXP-NEXT)/NEXP

198291.156.334.80.38

198350.816.534.30.68

19841.3-40.041.331.77

1985-366.9-448.982.0-0.22

1986-255.2-416.2161.0-0.63

198710.8-144.2155.014.35

1988-151.1-288.6137.5-0.91

1989-185.5-243.958.4-0.31

1990510.3411.598.80.19

1991617.5428.4189.10.31

1992275.5233.042.50.15

1993-679.5-701.421.9-0.03

1994634.1461.7172.40.27

1995998.51403.3-404.8-0.41

注1: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NEXT: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NEXP-NEXT)/NEXP:(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进出口贸易净额)/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

注2: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是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的,我国从1982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以本表数据从1982年开始。

注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其中,1987年和1995年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数据有所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关系也可利用图形表示如下:(见附图9)

从表5和图9可以看出,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始终大于进出口贸易净额,因此,除1995年外,,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绝对差额始终为正值,1995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从上述表式和图型还可以看出,有两个年度比较特殊,即1984和1987年。在这两个年度中,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均为正值(数值较小),即表现为顺差,而进出口贸易净额则均为副值,即表现为逆差,从而,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的相对差额表现得尤为特殊,分别为3177%和1435%。前面所阐述的因素是导致货物和服务出口净额与进出口贸易净额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基本原因(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也可能导致两者之间产生差异)。

从上述几种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与相关的统计指标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在利用这些统计指标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指标进行估计和推算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些联系和区别,准确地使用它们。

参考文献——

一、国家统计局1994年制定:《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二、林贤郁:《关于改进宏观综合平衡分析方法,准确使用有关统计指标的几点思考》。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4篇

设备是进行生产的技术装备,设备的使用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检修情况,由此产生了设备的小修、中修、大修。小修是对设备进行局部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并对设备作局部调整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下一次计划修理时间。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理或更换部主要零件与基准件(主要更换件一般为10~30%),或修理使用期限不大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同时检查整个机构系统,紧固所有机件,消除扩大的间隙,校正设备的基准,以保证设备能恢复和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大修需将设备全部拆卸分解,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所有丧失了工作性能的主要部件或零件。设备大修理是固定资产的局部再生产,是对耗损的固定资产进行的部分补偿。大修理的质量原则是:一以出厂标准为基础;二是修后的设备性能和精度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并有足够的精度储备;三是对有些磨损严重、巳难以修复到出厂精度标准的机床设备,如由于某种原因需大修时,可按出厂标准适当降低精度,但仍应满足修后加工产品和工艺要求;四是达到环境保护法和劳动安全法的规定要求。从上述概念来看,小修、中修、大修是指在计划预修制中,根据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来区分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无质的区别,其目的都是恢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局部丧失的工作能力的过程,其区别仅在于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和对设备性能恢复的程度。因此,

二、从新准则有关规定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合法性

设备维修涉及“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会计核算中的主要账户。财政部于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中规定的“两费”分别属于资产类和负债类科目,其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均有专项列示。而“新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删除了“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并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也相应取消了这两个项目,尽管新准则未对原制度规定的待摊、预提有关业务的账务处理及报表列示作任何说明,但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明确表示允许待摊、预提。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如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当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些规定表明,目前大修费属专项费用的概念来自于“原制度”下我们传统的管理和核算理念,是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种惯性思维和概念,已经不符合新准则的要求和精神,缺乏存在的依据,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具有合法性、规范性。

三、从企业管理本质要求看取消大修理费专项费用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基本上推行的是以修理为中心的设备管理制度,企业实际管理和核算中有大修理费用专项费用的概念根深蒂固。例如,多年来实行计划预修制度,后来许多机器制造企业又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为“三三制保养”及“三级保养”加“两级修理”的制度,近年来,有些企业又引进和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新的维修体制。这些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状态完好(如完好率指标的考核),断然是必要的。可是,一旦存在大修理费用就会有专项的概念,业务部门单独编制计划,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对实行内部考核企业来讲因为大修属专项费用,又成为逃避考核(不考核生产单位)的渠道。而就核算来讲目前大修费用属生产经营支出均属修理费用合算。具体来讲,长期无止境大修理引起如下弊端:一是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一个企业如果不及时更换技术上陈旧的设备,只靠修理来维持生产,又忽视修中有改的话,只进行原样修复,其设备水平至多只能维持出厂时的精度和效率。如长春汽车厂,建厂时技术并不落后,但是在建厂后的25年的生产过程中,其主要设备是依靠修理来度日的,没有进行设备的技术更新,其设备技术水平仍停留在原有水平,甚至有相当多的关键设备还不如当初。由于技术进步缓慢,生产效益低,曾经站稳多年的市场,也逐渐地失去了市场。所有这些产品落后的状况,其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依靠修理建厂时的那些老设备,技术上落后的设备得不到适时的更换、改进,必然会冻结技术进步。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落后的修理行业。

由于我们的工业结构落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企业都是“大而全”和“小而全”,在工厂设计时就确定了相当规模的维修车间,以分散的方式进行本厂设备的大、中修理。长期以来,对现有设备的无止境的修理,其后果之一,促进了企业后方的“大而全”和“小而全”,整个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修理行业。而且因为存在大修理费用专项的概念,业务部门单独编制计划,并往往需要委托专业维修企业实施,会造成企业原内部能自己修理的通过大修外委修理,浪费财力和现有的修理能力,甚至原本可以不修或少支付修理费的却因为有了大修专项的概念后必须按计划发生费用和业务。三是对技术上陈旧的设备,长期进行修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尽管设备在大修理中可利用原有设备零件的2/3,甚至4/5,但大修的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是一次比一次更高,越修越贵。这由设备的使用规律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来可以说,由于设备使用时间越长,设备的性能就越差,而如果进行修理的话,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修复补偿。四是多次大修过的设备,其使用费将随之增加,由于设备使用时间的加长,设备的消耗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将会明显增加,设备日常保养、维护中小修费用也将随之增大。因技术故障所造成的停工损失和废次品损失越来越大。这种设备的劣化程度就使设备的使用费用剧烈增加。因而如果继续使用旧设备,是十分不经济的。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5篇

三峡水务隶属于重庆市水务集团,主要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库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因为污水处理行业的特殊性,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主要包括厂区、管网、泵站。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前,厂区、管网、泵站的修理费发生时计人所属项目的生产成本。现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应计人发生当期的管理费用,不再考虑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与企业污水处理成本的相关性等,而将其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我们认为是值得对该会计准则规定进行探讨的。

一、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全部计人管理费用的影响

厂区、管网、泵站是污水处理企业运行的固定资产基础,具有单位价值高、腐蚀性强的特点,为维护其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水质达标排放,其使用过程中发生修理费用而且频率较高是必然的。

1、违背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核算原则

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核算划分原则:企业的生产费用是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则计入产品成本;企业的期间费用与特定的产品不存在直接联系,而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直接作为期间费用而不计人生产成本。三峡水务污水处理中固定资产(厂区、管网、泵站)的修理费用是直接为污水处理服务发生的直接费用,并可直接归属到厂区、管网、泵站中去,若将其一概计入期间费用,显然违背了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核算原则。

2、与厂区、管网、泵站其他费用的处理不协调。厂区、管网、泵站在污水处理运行中所发生的生产成本不但包括直接为污水运行服务投入的水、电、药耗等,还包括每月相对固定的、与修理费性质相近的折旧费、薪酬、劳保费、车辆费等。现在唯独将厂区、管网、泵站的修理费用被排除在外,发生时不进行对象化而一概作为期间费用计人管理费用,这显然与厂区、管网、泵站其他费用的处理不一致并不相协调。

3、将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用在发生时一次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不利于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厂区、管网、泵站的管理、使用以及维修由公司生产部门、管网部门对口负责,如果把这部分比重较大的修理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而不对象化计入污水处理成本,则不利于对相关生计、管网部门的成本考核。而且生产部门按照某个污水处理厂的厂区成本的口径是:包括工资、药、水费、电费、折旧费等外,还有修理费。

4、将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用在发生时一次全部计人期间费用将导致所计算的污水处理成本不真实,不能完整的反映污水处理成本,大大降低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而且生产部门按照某个污水处理厂的厂区成本的口径是:包括工资、药、电费、折旧费等外,还有修理费。直接从财务报表上提取的厂区成本数字不能真实反映其成本。

二,关于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修理费会计处理建议

根据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划分标准。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建议将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按其生产对象归属于生产费用(包括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有利于正确统计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使财务核算真正能够服务于企业决策。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不能满足《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上进一步明确,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人“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对于将应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笔者认为不妥。

1,这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费用归集明细化的精神相悖。违反了应正确划分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的成本核算原则。新准则在多个地方规定,企业应该根据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职工薪酬的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等,原制度规定计人“管理费用”,新准则下则要求按照受益对象分别列支。而这里却将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统统计入“管理费用”。明显不妥。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data for the year 1991-2008 in Guangxi,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Guangxi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use cointegration test, error correction model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n econometr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uangxi stayslong-term stability. Taking the time lag period of 1,3 years, Guangxi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s Granger causes of economic growth, taking the time lag of 2 years, Guangxi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affect each other, existing two-way causal relationship.

关键词: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Key words: Guangxi;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economic growth;cointegration test;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032-02

1问题的提出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按支出法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由最终消费(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含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及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组成,GDP的增长也是由三大需求的增长组合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带动经济的增长,投资乘数理论表明,投资增加可以引致国内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扩大投资会拉动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的需求,从而拉动与投资活动相关行业的产出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作了很多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文献,特别是国内学者在全国范围和省市区域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反映不尽相同。笔者以广西作为研究对象,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广西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步入真正的快速增长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广西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和布局已基本形成,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广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积累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近几年,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8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78亿元,比2007年增长27%。2009年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06.7亿元,增长50.8%。广西区政府提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投资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目标。这些投资对促进广西的经济增长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投资和消费具有跷跷板效应,投资率的升高势必会导致消费率的降低,因此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能持续的。为了使广西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研究广西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用相关模型和数据对广西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以及这两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如何影响,如何通过投资的变动预测经济增长变化的问题。寻求可以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认为,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是不稳定的,但它们之间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并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比普通的单变量方程更能反映变量的长期和短期的关系。

2.1.1 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笔者选取广西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AI)作为衡量投资的指标,所用的数据样本区间为1991-2008年。数据来自《广西统计年鉴2009》。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回归后产生的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而又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对两个变量同时取自然对数并分别用LGDP和LFAI表示(限于篇幅,数据不予详列)。由于自然对数的单调性,这样做并不影响研究结论。

2.1.2 单位根检验本文用Eviews6.0软件对序列LGDP和LFAI,一阶差分数列LGDP和LFAI以及二阶差分数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类型(c,t,k)中c,t分别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常数k表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SIC准则给出。检验结果见表1。

2.1.3 协整关系检验由表1可知道,两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设回归方程LGDPt=α+βLFAIt+εt,其中α和β为回归系数。若εt~I(0),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两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方程:

LGDPt=-3.759587+1.34583LFAIt

(-11.75836) (32.30537)

R2=0.984900,R2=0.983957,DW=1.095467,F=1043.637

残差序列εt=LGDPt+3.759587-1.345853LFAIt

对该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残差序列{εt}为平稳时间序列。由此可以判断LGDP与LFA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1.4 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ECM:Error Correction Model)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该模型揭示了因变量的短期波动一方面受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ecm,ecm反映了变量在短期波动中偏离它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根据上面分析,LFAI和LGDP是协整的,故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这里采用一阶滞后的形式:

LGDP=α0+α1LFAIt+α2LFAIt-1+α3ecm+εt

估计参数并剔除不显著变量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LGDPt=0.037855 + 0.377017LFAIt - 0.045401ecm

(0.72820)(1.74501) (-0.10107)

R2=0.839489,R2=0.750316,F=9.414154

该模型表明,LFAI的短期波动对LGDP有显著的正影响,模型中误差修正系数为-0.045401,小于0,符合反修正机制,且表明LGDP的实际值与长期或均衡值的偏差有4.5401%得到纠正或消除。

2.2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目前对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主要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格兰杰因果检验说的是,如果两个经济变量X、Y在包含过去信息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用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则称X对Y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通过Eviews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确定其经济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取滞后期为1、3年时,广西固定资产投资是广西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单向的影响。取滞后期为2年时,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广西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互相影响。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通过以上协整关系分析可知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尽管有时会偏离这种均衡关系,但这种偏离是短暂的。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对GDP有明显的正影响,弹性系数为1.345853,这表明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的良好运行可以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投资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投资的力度不足,将制约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投资可直接转化形成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成为当期GDP的一部分,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投资增加使生产能力及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增加,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3.2 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每变化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增长率变化0.377017个百分点,而由误差修正系数的反修正机制可知,本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长期均衡关系的偏离会在下一期得到纠正,调整的力度由误差修正系数来体现,本文为0.045401。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滞后1、3年内,广西固定资产投资是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当滞后期取2年时,广西固定资产投资与广西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互相影响,即投资增长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投资的波动也会使经济增长产生波动,反过来经济的增长可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同时也会影响投资。

3.4 我们也应意识到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同时,广西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存在诸多亟需改善的方面:首先,为保证广西的经济增长不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应大力提高消费需求。经济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地区)不可能长时期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如果长时期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经济发展是难以持续的,要实现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增长,投资形成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被最终需求消费和出口所吸收,否则,再高的投资增长也会因为产品和服务滞销而延缓甚至被迫停止,引起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只有成功地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扩大投资需求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一要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形成以消费增长带动投资,以投资结构优化提升消费水平的良性互动增长机制。二要在考虑社会资源的承受力,避免追求投资规模盲动扩张的同时,保持足够适度的投资力度。其次,在强调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善投资结构的同时,必须重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保证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区域经济 DEA评价

中国要转变目前存在的难循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以物质流管理方法为基础,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动方式和效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用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产出和最少的污染排放。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主要围绕产业和区域两个基本方面展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从我国推动循环经济的一开始,区域循环经济就首当其冲地活跃在探索我国循环经济道路的最前线,直接支撑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国地域宽广,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各区域在资源投入、技术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尤为突出。因此,评价循环经济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乃至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综合现有文献内容的基础上,以2007年GDP排名前15名省、市为例,得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对无效投入和不足产出,以及各区域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率情况。

一、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等人在1978年提出的一种评价相对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1、DEA分析的C2R模型

假设某评价系统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rking Units,DMU),评价指标体系包括m个输入指标和s个输出指标,第j个决策单元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分别用xj=(x1j,x2j,…,xmj)和yj=(y1j,y2j,…,ysj)表示。建立如下对第个决策单元进行评价的对偶规划模型(见式(1))。

为第i种投入指标的松弛变量,tr为第r种产出指标的剩余变量,?兹为投入比例变量,?着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具体计算时可取10-6,称(D)为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的C2R模型。

使用(D)评价DMUj的DEA有效性遵循如下原则:

C2R模型的一个弱点在于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单元较多,而C2R模型对于这些有效单元进行继续评价是无能为力的。Per Anersen等学者于1993年提出一种超效率评价模型能够对DEA有效的单元进行排序,超效率评价模型具有与C2R模型相似的数学形式(见式(2))。

这里的数学符号含义与(1)中相同,与C2R模型不同的是超效率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进行DMU效率评价时,使DMU的投入和产出被其他所有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线性组合替代,同时将DMU排除在外,而C2R模型是将DMU包括在内的。一个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例增加,而保持效率值不变,其投入增加比例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因此超效率得到的评价值大于1,并可依据超效率评价值对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评价。

超效率模型的另一个应用是可以区分弱DEA有效和非DEA有效单元,具体如表1。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的DEA评价

1、评价指标选取

依据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主要从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考虑投入指标,从GDP、最终消费、废弃物再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产值等方面考虑产出指标。DEA评价要求投入、产出指标之间具有严格相关性,故在评价前运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方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选取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费为投入指标;选取最终消费、GDP、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产出指标。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2、区域经济发展评价与分析

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选择GDP排名前15名的省、市为决策单元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DEA评价,各决策单元具体的投入、产出数据见表2。

根据表2数据进行DEA评价,将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1)中,借助matlab软件上机运算得到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在所选择的15个省、市当中,广东、上海、北京、黑龙江同时为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效率最佳,其余各省、市均非同时为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效率最佳。计算结果表明,福建和安徽在固定资产投资投入上分别有65.04,219.2亿元的冗余,河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在能源消费投入上分别有4900.4,26.3,470.4,1928.4,1407.4万吨标准煤的冗余。四川、湖北、湖南、安徽在GDP产出上有1072.2,900.9,1626.4,2058.9亿元的不足,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福建、安徽在最终消费产出上有1534.3,2989.1,1338.6,592.8,801.1,805.4,756.82,

1139.3亿元的不足,这与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是出口强省是一致的,而河南、河北、福建及安徽则表现为内部需求不足。江苏、浙江、福建在固体废物利用率产出上分别有1.2,0.5,0.1019的不足,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看,这三个省还需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从表4可以看出,广东、上海、北京、湖北、黑龙江规模收益不变;辽宁、四川、湖南规模收益递增,实现规模经济,可以预见这三个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能源仍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环境保护;其余七个省市规模收益递减,表现为规模不经济,这些省市若再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仅靠资金、资源的投入是不可行的,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应用超效率模型可做进一步评价,对于表3所示结果中具有同时为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效率最佳的广东、上海、北京、黑龙江四个省、市而言,C2R模型不能做进一步的评价。将表2中这四个省、市对应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超效率DEA模型(2),借助matlab软件上机运算,得到的结果见表5。

表5表明,在C2R模型评价结果中表现为DEA有效的四个省、市在经济发展效率上的排名依次为北京、广东、黑龙江、上海。北京以1.3的超效率评价值位居第一,广东与黑龙江均以1.2的超效率评价值排名第二,上海排名最后,其超效率评价值为1.063。与此同时,我们还得到北京在固定资产投资投入有1251.2亿元的冗余,广东、黑龙江在能源消费方面投入分别有1666.4,3813.5万吨标准煤的冗余。北京、黑龙江在GDP产出分别有869.7,2212.1亿元的不足,广东、上海、黑龙江在最终消费产出分别有176.3,1064.8,301.89亿元的不足,广东在固体废物利用率产出有1.5的不足。借助超效率模型,我们可以对同时具有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效率最佳的北京、广东、上海、黑龙江做进一步的评价,结果表明即便是在效率值显示为最优的情况下,这四个省、市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广东在固体废物利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足,仍需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3、结论和问题

从所选择的15个省、市分析来看,除广东、上海、北京、黑龙江外其余11省、市均非同时为规模收益不变和技术效率最佳,表明这些省、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广东、上海、黑龙江在模型(1)的结果中效率值都达到1,表明在我国这四个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最强,其优势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输入端源的削减上,充分利用资源,生产利用率较为突出。尤其是黑龙江,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应用模型(2)做进一步评价发现,这四个省、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北京在固定资产投入上存在一部分冗余的同时在GDP产出上表现出一定量的不足;广东在能源消费投入出现冗余的同时在最终消费产出与固体废物利用率产出方面存在不足,与广东资源输入流和废物输出流较高的现状相符。特别是在废弃物综合利用上仍处在资源破坏大于保护的末端治理被动阶段,还未实现循环经济再利用;黑龙江近几年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在能源消费投入上存在冗余的同时GDP产出与最终消费产出存在不足,需要在保持循环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循环经济力度;上海作为最早探索循环经济之路的城市之一,在发展自身循环经济方面表现良好,但在最终消费产出上仍存在一定量的不足。总的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根据循环经济模式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选择投入产出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以发现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小冲、张学军:循环经济发展之路[M].人民出版社,2006.

[2] 粱广华、李冠峰:循环经济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的DEA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0).

[3] 雷学勤、袁九毅、潘峰: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1).

[4] 莫剑芳、叶世绮: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2).

[5]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

[6] 毛照东、朱海伦:再生资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以浙江温州为例[J].经济问题,2007(7).

固定资产和费用的区别第8篇

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沧州东部地区供水工程年引水量为7070万m3,水库总库容6568万m3,其中死库容916万m3;每年蓄水一次,水库的年蒸发渗漏量1123万m3。该项目的分析依据为1994年水利部颁发的SL72-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工程经济分析中,对其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指标进行评价。

1主要参数确定和费用估算

1.1主要参数确定1)社会折现率。按有关《规范》要求,工程的社会折现率确定为12%。2)计算期和折算基准年。计算期包括:工程建设期为2年,正常运行期为40年,折算基准年定在正常运行期的第一年年初,各年费用和效益按年末发生折算。工程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年运行费。

1.2费用估算1)固定资产投资。根据《规范》规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达到设计效益所需的全部建设费用。主要依据工程估算投资,对个别项目进行调整后,固定资产投资为86380万元。2)年运行费。《规范》中规定,年运行费包括水源费、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救赔偿费等。其中:a.工程水源费:该供水工程引水水源价为0.18元/m3,引水水量为7070万m3/年,年需费用1272.6万元。b.燃料动力费:工程引水需电动泵站,入杨埕水库经计算0.044元/m3,水量为7070万m3/年,向港口供水经计算0.071元/m3,水量为4529万m3/年,年总需费用632.64万元。c.维修费:依据《规范》规定取1%,每年863.8万元。管理费:工程核定行政、生产、管理等人员共80人,人均工资2.0万元/人,计160万元。d.办公费及观测、科研、试验等其他费用按1.0万元/人,计80万元。管理费合计240万元。因此,由以上a项~d项总计年运行费3009.04万元。

2国民经济评价分析[2]《规范》中推荐了四种城镇供水效益计算方法,经综合分析比较,采用效益分摊系数法较合理,即根据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工业净产值乘分摊系数计算工业供水效益。根据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工业净产值乘分摊系数计算,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和向用水户实际调查资料,净产值约为总产值的20%~30%,因该工程规模大,其计算效益采用20%,供水效益分摊系数取8%,根据《21世纪初期南水北调中线河北省供水区缺水分析与对策》2010年万元产值耗水定额按27m3取值,综合单方水效益为5.92元/m3,由于水厂投资及运行费未计入本次经济评价,所以水厂的效益按0.9元/m3减去,则供水效益为5.02元/m3。全年供水量为4529万m3,则年供水总效益为22735.58万元。根据《规范》,采用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三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对该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按《规范》有关评价计算办法和相应计算公式,计算出的该项目的各项指标值见表1。

3经济敏感性分析评价[3]为分析不确定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判定该供水工程方案在经济、财务上的可靠性,在影响工程项目评价成果的众多因素中,选固定资产投资和效益作为敏感性因素对各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根据《规范》按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效益减少15%两项不确定性因素单独发生浮动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本工程在效益减少15%或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的情况下,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仍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0,由此表明该工程项目承担风险能力较强,回收率较大。

区域经济影响综合评价

1区域水环境和行业影响分析沧州东部地区处在渤海之滨,淡水资源匮乏。随着当地新区建设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多,需求质量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逐年加剧。近乎疏干性的开采使地质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下漏斗不断扩展,地面沉降加剧。自2005年实施引大入港延长线和泵站、水厂工程等工程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与新区工农业建设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与当地和谐美丽的水环境要求的差距很大。而东部地区供水工程的任务是引黄河水,向沧州东部地区提供日常生活及生产工业用水,向海兴县原杨埕水库周边区域提供农业灌溉及群众生活用水,以缓解目前各用水户的水源紧缺状况以及大浪淀水库的供水压力,并对当地地下漏斗等恶化的水环境现状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东部地区供水工程主要向沧州渤海新区核心区供水,主要供水对象为港口、朔黄铁路、国华发电厂、台资企业四联钢铁厂、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及中钢集团滨海实业有限公司等。该工程建成后将向港口开发区内的工业和民用供水21万m3/d。保障这些大型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用水,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可加速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届时,国华集团海水淡化设备、引大入港延长线管网工程和东部地区供水工程共同为核心区供水,不仅满足了核心区的供水要求,而且提高了供水安全度,有利于市场竞争和水资源优化配置。

2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沧州东部地区供水工程对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农民的劳务收入、增加地方税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及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将产生长远的、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当地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该供水工程的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将带动各路资本进入能源、矿产、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华发电厂、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及集团滨海实业有限公司等大公司的入驻,对增加当地劳务收入、地方税收、带动当地建材、交通、(库区)航运、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及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种资本的投入增加,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项目建设能够迅速提高当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刺激当地农副产品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