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动画发展史

动画发展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9 16:16:39

动画发展史

动画发展史第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漫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36-01

随着时代的变迁,90后的学生从小就是看着动画片和漫画长大的,他们对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和漫画情有独钟,这引发了我利用漫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的探索。现在谈谈利用历史漫画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索。

一、关于有效教学和历史有效教学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也沸沸扬扬,个人比较认同“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的观点。是不是有效教学,其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不单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实际上,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那么,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就是指既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这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非常吻合,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漫画和历史漫画

漫画是指简单而夸大事物特征的绘画。历史漫画指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历史上好的漫画,反映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折射出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特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漫画长于简洁明了,便于读者理解、记忆,而这正是中学历史课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难点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用历史漫画,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善用历史漫画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的作用

1.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们的注意力就能集中。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等手法再现历史现象或事件,使抽象历史概念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对漫画和表格的解读,把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史实巧妙地联系起来,成功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以漫画再现历史,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了历史的有效教学。

2.善用历史漫画,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发挥着以画释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感知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刺激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第一步。根据成就动机,即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越是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们深入观察的兴趣。因此,在学生们观察漫画时,要提出要求,如何观察漫画的名称、出处、时间、作者简况;观察漫画中的人和事物的动作、表情、神态;观察漫画中的仅有的文字及其隐藏的消息,等等。

谢缵泰在1898年创作的漫画《时局图》是用虎、熊、蛙、太阳、鹰、肠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清政府的瓜分。图上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在搜刮民财;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坐视国家被瓜分完毕。通过《时局图》的观察学习,学生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瓜分史实,就能够形象直观地进行记忆。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后的主要史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挥以漫画再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作用,既让学生记住了生硬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善用历史漫画,在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发挥着以图启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历史漫画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历史漫画都是当时人对当时事或人的看法与解读,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样,当学生学习完一个时期的历史后,我都会要求学生用历史知识结构或历史漫画等形式把对此阶段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思考简明扼要地勾画出来,加深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动画发展史第2篇

[关键词]发展,制约,意志

引言

动画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时至今日,动画已是一种世界性的视觉叙事形式。在“动画”前冠以“中国”必然是一种界定和区别:即界定这一动画形式的范围及区别于其他动画形式的存在标志。

“动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迄今为止也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确切定义。一般情况下,动画至少要符合以下两点要求:其一,有逐格的拍摄并连续播放的技术基础・其二,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看起来像有生命一样运动的表现形式。基于这两点特质,使动画区别干其他视觉叙事形式而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视觉艺术或时间艺术的有效成分,动画不但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并且是一门高度综合地表现性极强的人类通用语言。

很显然,对一个不存在的或将来也未必有的东西或事物冠名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来说,只要当这个事物出现或即将出现且需要区别于其他的东西时,才需要这个名称的。并且,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冠名才可能发生。这是一个平常且普通到使人很容易忽略的不太起眼儿的人文现象,但其中却包含了一个并不太平常的道理――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独立独特时才有意义。如果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动画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的存在。

一、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制约

中国最初是没有“动画”这一概念的,对于这一艺术作品形式统称之为“美术片”。如果分析一下这一冠名的文化内因,则无疑对理解中国动画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线索。中国有句成语――顾名思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所以,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美术的定义或内涵,则可探知中国人对“美术片”的文化定位和诠释方向。

自中国动画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果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动画史,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首先是模仿期。模仿是一切学习的必经之路,且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中国动画的发展也不能例外。从万氏兄弟的《大闹画室》及《铁扇公主》等作品可看出欧美早期动画的痕迹。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56年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获大奖的中国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首次在国际上获奖,可是评委却误以为它是一部前苏联动画作品。这个不是玩笑的玩笑让中国早期的动画人警醒且开始反思……

创造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对此时刻的中国动画来说,没有创造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存在。尤其是威尼斯儿童电影节更让中国动画人认识到独创性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必要性:“动画这种舶来品只有输入本民族的血液,发展自己的民族风格,才能彻底摆脱西方影响,在世界动画电影长廊中占一席之地”。自此,中国动画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中国独有的且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类型。以特伟及万氏兄弟为代表的动画艺术家创作的《骄傲的将军》《金猴降妖》《猪八戒吃西瓜》《聪明的鸭子》等动画作品,分别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及民间艺术的手法,开创出一条令人耳目一新且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的中国动画片形式。尤其是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更以它鲜明独特的中国风格震惊了国际动画界。以后推出的水墨动画片《牧笛》,无论从制作技术或艺术风格或配乐配器等综合因素都堪称世界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闹天官》。该片不仅在造型、布置、用色等方面成功地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及民间美术的特色,同时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完美融合其中,显现出独立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影响广泛深远。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辉煌期。制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风格鲜明的动画片,并以这种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形式,形成了世界动画史中的一个著名流派――“中国动画学派”。然而在90年代左右,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世界动画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滑坡,并在日、美动画的冲击下跌入谷底。

二、没有制约的发展则不能发展

历史产物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是按照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如果这句话没有错的话,那么理解中国动画的衰落就是一件很自然且容易的事(其中必定隐含了比较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等因素,这里不作分析叙述)。不过唯一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前进的波浪线似乎有些太过曲折,突兀得有些刺目,让人有些不易接受。但无论人们怎样想,也不管人们是否能够接受,中国动画的发展现状至今已是一个铁的事实摆出来,堵在人们面前,躲避不了,回避不开。

如果仅以目前的情形或现象来看,中国的动画艺术已经堕落得一塌糊涂,让热爱动画的人感慨唏嘘。但退后一大步站得稍远一些反观这个现象,情况似乎应该好一些:假如再进一步分析理解,则不难心有释然。在这里,有必要重新了解一下“制约”的含义,对这个词的含义的分析理解,有助于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走向看得清楚一些。

“制约”是一个复合动词,其中包含了一种“力”的维度,如果缺乏或没有这种“力”的度,则。制约”就没有意义。同时,这个“力”其中又有内和外的两个向度,如“制”有限制,制裁的意思,包含并带有倾向于外来的意味-而“约”则有约束、束缚的意思,具有较明显的内向的倾向。当然,这两种“力”并非截然分开或明显对立的关系和表现,否则就不能组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

就“制约”的两种力来看,倾向于“外来”的力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力,它不可能大干被制约者的应受力,否则就不能称为“制约”。于是,“制约”中的“内向”的力才是决定“制约”程度和最终效果的“力”。同时,制约的力度和制约的可能最终取决于被制约者的应受力是否反应或有多大反应。

按照一般的常识,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事物的存在本质和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发展是一个正在有或即将有的量。这个量也包含了两个部分,即“常量”和“变量”。“常量”是发展的一个相对恒定的量,决定了发展的动势。而“变量”是一个相对不恒定的量,并通过常量起作用,决定了发展的方向,亦即发展的外在表现。当发展遇到制约时,则可知制约的两种力可能作用于发展的“变量”,并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即制约的力度越大则发展的“变量”的反应亦越明显。反之,制约的力度越小则发展的“变量”亦越少。或者说:没有了“制约”就无法体现发展。

三、被制约住的发展不可能是发展

从前文论述的发展的内外因的关系可知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么中国动画的发展内因到底是什么就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很不简单,但反证一下,则其实是一个极明了的问题。假如中国动画照搬或模仿西方或其他动画的形式内容,那么制作出来的东西必定还是西方的或其他的国家的动画,因为它具备了西方或其他动画的一切特点,尽管它是中国人制作的,但它依然还是别人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中国动画,并且,它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就是一个明证。同时,在当下西风东盛的语境中,这个极简单的道理却变得很不简单或显得极不清楚。

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历史的某些慢性作用下,经过近百年的向西方借鉴学习,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正是现在中国人的亲身经验,并且是独特的现代中国经验,即“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在现代中国形成的双重权威”。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现在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事体和感同身受的经验。但是所谓的中国传统思想,却几乎只能在图书馆或文档库里存在。就鲜活的人和生动的社会来说,权威似乎也仅仅剩下一个,而中国动画白80年代后的发展正是这个几乎惟一思想的形象表述。有关近二十余年的中国动画发展现象的资料随手可拾,这里不再复述。最后,借用杨念群先生的一句话对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结果作一个总结:时至今日,中国人已经“习惯从西方现代的镜中照出自己的一脸无奈。在这种观镜的对象化体验中,至少中国知识人已经被训练成各种各样西方现念的代言人”。当然,中国的动画家似乎也难排除此范围之外。

人类的文化发展至今,主要有三个大的类型。其各自都有坚不可移的中坚思想,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中国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像模式当然也不能例外。因为这是文化存在的前提。各文化间的争融不是本文要论述过的内容,本文的重点是在对中国动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的考察之后需要进行的文化阐释。就动画的本体论而言,本文无所增益,但就一文化现象来说,中国动画必须面临这一文化的阐释。因为这一文化的阐释是中国动画这一文化现象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在对中国动画现象的发展至今的考察结果中,就文化发展的合理性来说,中国动画很矛盾,因为其并非东西文化的交流或借鉴,而是东西文化之取代,就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言,中国当代动画发展缺乏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因为其没有独立的文化个性;就文化的生命力而言,中国动画只能是一个文化的现象,因为其内在的原则就仅是一社会风气的反应原则,而后者缺乏理性。有随时被制止的可能。而事实上,中国动画之所以成为中国动画,正因为其特质就是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像表现。这个文化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表现这个文化的动画独一无二,这才是中国动画区别于世界其他动画艺术而存在和发展且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其一,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不能称其为中国动画,反过来说,中国动画不能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

其二,中国动画的存在发展必须是表现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中国动画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的动力源泉和合理解释。

其三,制约中国动画的发展至此可理解为是制约中国动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现实存在,没有办法制约,亦即既定事实无法更改一样,所以无所谓制约。

因此,制约中国动画发展的实质只能落实在如何减少中国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表现上面。而这种挖掘和表现,最终即为人的意志或意愿。

动画发展史第3篇

【关键词】现代版画 图片研究 精神价值

一、现代版画的基本含义

为了对现代版画艺术创作的图式研究有更好的了解,首先熟悉什么是现代版画。所以本文以现代版画的基本含义为开篇,逐渐引入题中。现代版画主要是指由艺术家通过细致的构想创作,再通过制成样本印刷而成的艺术作品。具体的说就是指用刀或者是化学药物等一些材料在木头、石块、金属物质、麻胶等版面上雕刻或者是腐蚀后再印刷出来的图画。可以看出,版画艺术在制作技术上和印刷术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我国古代,版画材质主要是木制的,一般都是由木刻专家用刀直接进行雕刻,当然也有一些铜刻版画。古代独特的刀刻版画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形成现代版画艺术的条件

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现代版画艺术发展形成的条件无疑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屈辱史从此结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艺术的创作也呈现纷繁多样的特征。艺术工作者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了中国近百年来的辉煌奋斗历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经济开始变革和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并接受新的思想理论,在政治和经济重大变革的时代,艺术工作者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版画艺术,版画图式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具有其特定的价值。现代版画艺术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同时从版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可以印证新中国的成长历史。

三、版画图式创作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版画艺术从传统到现代走过了漫长的路程,从我们熟知的雕版印刷术开始,经历了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木板画艺术达到鼎盛水平,各个地区的雕刻艺术蓬勃发展种类丰富多样。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版画变化既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变革也与当时中国所经历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从版画的题材画风、图像创作上都可以找到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环境的缩影。

中国近现代版画的创作不仅受到西方版画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当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文化发展需求有莫大的关系。现代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鲁迅先生有很大的关系,他所提倡的版画运动可以说是现代版画图式艺术发展繁荣的开始。鲁迅提倡木刻运动,他对版画的大力赞扬,从技术层面影响了版画艺术形式的美感和表现出来的力量,更深层次讲可以将鲁迅所提倡的版画艺术图式当成是表达革命情感和社会思想价值观的平台。鲁迅提倡的版画运动比较倾向于革命运动的方向,推崇人性并倾向于进行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木刻画主要展现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将广大劳苦群众的生活面貌和他们奋起反抗的精神作为创作的对象,并受到其他国家的艺术影响,直面中国的社会现实,将艺术创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和他们对于社会的批判生动的展示出来。

版画的辉煌可以说是明代时期,但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人们所熟知的雕版印刷术可以算是早期的版画艺术,它为后来的木版画提供了基础。从很多历史或者艺术文献上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版画至少可以追溯到晋代。从考古学的发展来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金刚经的首页画,当然这是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与对下层百姓的思想教化密不可分。从宋朝金朝再到明代,由于这一段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快速,对版画的影响体现在版画的内容向很多方面扩展。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版画艺术主要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而且明代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版画作坊的工艺也日益成熟,彩印技术日趋完善,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文化领域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于版画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此外我国政府积极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国外的版画技术和艺术形式传入并与我国原有的进行融合发展,版画的发展开始走向多样化和开放的类型。虽然在时期对于版画的语言进行过一定程度上的批判,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版画艺术的图式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丰富了文化的种类展现了我国艺术的独特之处。

四、现代版画的创作图式之意义所在

通过一系列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版画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和继承它是我们的重任。通过文化工作者对版画艺术的收集整理,研究版画创作图式的理论让我们对于版画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设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版画艺术在新的时代根据形势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思维的禁锢,在版画艺术家的辛勤工作下,融合西方文化的优点不断进行创新完善,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肯定。从版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也渗透了我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的丰富过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祖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平;木板年画的造型语言对中国当代版画创作的影响[J];中国包装工业;2015年第7期

[2]易阳;传承与创造――当代版画艺术创作及拓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张毅;版画艺术研究之现代版画的形态[J];大舞台;2010年第12期

[4]王晓玲;浅析版画艺术的创新途径[J];电影文学;2007年第13期

动画发展史第4篇

一、当今画史中的乱象

中国绘画史经历了轩辕时的传说,先秦时期的零散记载,唐时画史之祖——《历代名画记》的撰写等各里程碑阶段。历朝历代无数画者和理论家通过探索研究、整理撰写,以自己的笔墨耕耘,逐渐书写了系统的中国美术史,建构了呈现在我们面前蔚为壮观的绘画史论殿堂。前人业绩,功不可没。在当今的文明社会中,教育机构发展,媒体广泛出现,各种学术成果均以产业化的速度出现。同样,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涌现着大批专业人员,撰写和出版着版本丰富的美术史论著作。专家学者们在继承并研究前人学术成果的同时,不断地吸收我国考古界取得的相关成果,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推想,目前已经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推向更为深入、细致、高级的阶段。

然而绘画现象与对此现象的研究往往不能同步,也即画史的研究工作远远滞后于绘画现象的发生。甚至,通常的情况是,二者发生时间相去甚远。这个事实的结果必然是画史研究很难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加之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媒体快速发展,信息爆炸式传播,致使各种出版物在未能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数量激增。由于以上原因,中国绘画史中引发了诸多的混乱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在历代画家中,相当一部分画家的生卒年代异说颇多。另外,画家的出生地、画家的“字”与“号”称谓、画作的名称等也多有说法不一现象。此外,作品的真赝难以分辨、后人引述前贤理论却与原旨偏离、典籍中出现文字句读错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使得美术史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某些问题千百年来流传而无定论,如不能及时考证加以解决,势必一代代以讹传讹,衍生各种困惑,留下种种谜团。一个真正的史学研究者不是单纯地将先贤的绘画史论资料归纳、总结、重述,而破解谜团、考证脱误、提出新观点和新角度、挖掘新资料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使命。

中国绘画史的全部信息是由人的第一信号系统(通过人的视触味等感官直接获得的信息属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由第一信号系统所获得的信息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信息属第二信号系统)搜集整理而最终生成的。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主要依托于遗存下来的和出土的绘画作品实物以及与这些绘画实物或多或少有着关联的各种著述。在流传过程中著述起到了主体作用,因为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鲜有机会直接接触绘画实物。能接触到这些绘画作品实物的小部分研究者由于知识视野所限,也难以对其有足够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而且绘画史论家在对绘画实物的认知过程中,经常夹杂了研究者大量个人的、主观的认识,他们研究的结果作为文字资料流传下来,这些文字记载和描述在试图反映客观存在的同时,难以做到与客观实际完全相符,往往有肤浅、想当然、片面甚至相反的地方。所以绘画史家的研究必须借助考古界、史学界等诸多学术领域专家的共同研究分析,才能得到更为准确、完整的认识。强调从实际出发,从第一手材料做起,以分析研究的态度对待和使用他人的第二信号系统产物。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物与客观实际相背离问题的存在是探索中国绘画乱史问题的依据。以下所列乱象典例是笔者在当代较为权威的一些画史典籍中搜集并做的分析研究,并非针对某些史家和某些著作,更无标新立异之意。旨在揭示此现象在画史中存在的普遍性,以典型案例引起史论界的重视,以期史家进一步探察中国画史研究的轨迹、规律及现状,完善中国绘画史研究,促其发展,贴近事实,还绘画史一个更为真实的面目。中国绘画史同其他系统的历史一样,目前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谜团。

1、中国绘画的溯本逐源

目前说法有三。一种认为中国绘画最早应上溯到三万年以前。我国考古界在山西省朔县境内的峙峪村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遗址内挖掘出的大量骨片中,有数百件刻有印痕。其中有一片野马肢骨上以简略的线条刻有羚羊、鸵鸟和人物图纹,内容可能是表现狩猎场景,被考古学家称为“骨雕动物人物纹”。用放射性碳素测定,其产生年代约于距今28945±1370和28135±1330年间。这件作品的载体虽是马骨,所用工具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笔,但就其性质来看,它和陶画、岩画、壁画、帛画、绢画、纸画等不同载体上的画一样,都是中国绘画,而且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一幅画。除此之外,关于中国绘画的起源,目前所见论述中还存在以下两种说法。其一,起源不明。“旧石器时代的中国绘画,至今尚未发现。中国绘画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考古资料可以说明。”[2]其二,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代表了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化创造。特别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绘鱼、绘鹿,是绘画史上最先出现的重要作品。……彩陶艺术上的这种造型,至目前为止,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的作品”。[3]“原始雕塑和原始绘画只发现于新石器时代。”[4]

2、中国花鸟画的断代

人物画、花鸟画和山水画各单科的起源异说更多,并且从文辞中表现得含糊不定。以花鸟画产生为例,其断代就有多种说法。一说:“以考古发现实物为依据,中国花鸟画的起源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之前应定为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表现在骨雕、牙雕、陶片、陶盆之上。”[5]另据文献记载,原始社会末期始有花鸟内容的绘画。《历代名画记》中记述轩辕时“史皇,皇帝之臣也,始善图画。”《山水纯全集》云:“史皇状鱼、龙、龟、鸟之迹。”还有的以殷商甲骨文上发现的《甲骨鸟刻图》(殷墟文字甲编图版188、2624)为依据,证明了我国距今3000多年前有了花鸟画的存在。此外,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花鸟画开始成为专门的画科”。[6]加之以迄今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唯一唐代花鸟画真迹——新疆出土的壁画《花鸟六条屏》为证,说明中国花鸟画产生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

3、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

1949年2月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帛画是战国现存最古的帛画之一,对于它的画题和画意不同典籍各有说法。画题有《人物凤夔帛画》、《人物龙凤帛画》、《龙凤人物图》等说。画面内容一说是“正义战胜邪恶”,一说是“引魂升天”。画中人物有的认为画的是一位妇人正在为死者祝福;有的说是巫祝为死者灵魂引道升天;还有的认为画中女子就是墓主人的画像。

4、历代名画记

我国古代重要的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及其作者张彦远在不同典籍中也存有诸多异说。书中内容暂且不提,只从简介中便可见到几个不一:张彦远的生卒年代不一、出生地不一、成书年代不一、书中记载画家人数不一。张彦远的生卒年代有以下几种记述:生于公元815年,卒年不详;生于815年卒于874年;生于815年卒于875年。张彦远的出生地有的记为现今山西省永济市,有的则说是现旧石器时期骨雕动物人物纹[1]今山西省临猗县。《历代名画记》的成书年,有的说是唐大中七年至大中十三年(853-859年)间,有的则记“该书写成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书中所记画家小传有370人、370余人、372人等不同说法。

5、清明上河图

北宋末年的市井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疑点颇多。其中画面长和宽的尺幅存有多种不同说法。关于画面长度,有528.7厘米、528厘米、527.8厘米、525厘米等几种说法,画面宽度有20.8厘米、24.8厘米、25厘米、25.5厘米等说法。画面人数有的史籍载为600余人、684人,有的则说为500多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已于1953年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有着充分条件查证的情况下竟出现如此之多的说法,由此可见画史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另外,《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宣和(公元1119-1125)年间。原图本无作者名款和画的题目,事隔六十多年后,于公元1186年,金人张著最早在该图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中说张择端绘有《清明上河图》,到底此说是否与事实相符,现已不得而知。明朝李晔根据画卷中“如在上河春”的记句申明了此画描绘的是春季景象,导致后来一些研究者便顺理成章地称此卷画的是清明时节了。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根据画面有驴子驮负着准备入冬用的木炭、刚打过秋粮的农场、御阳用的草帽竹笠在画面中多次出现、茂密的杂草、无禾苗的田地、十多人携带着扇子、几个小孩光下身、桌子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等内容,断定所绘应该不是春天,而是秋天景象。画题“清明”二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政治开明之意,是张择端向皇帝进献此画时的颂词。

二、乱中求进

动画发展史第5篇

历史漫画一般线条简约而表现夸张,画面诙谐而蕴意深刻。漫画的本意往往在幽默与讽刺的环境中传递作者对历史现象的见解,我们可将之转化成在形象和直观的环境中呈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方面透过对画面客观准确的解读来挖掘有深度的历史涵义,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画面巧妙谨慎的改造来重构有个性的历史场景,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不过漫画艺术表现形式极为多样化,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时,题材上应选用讽刺漫画、幽默漫画还是时事漫画?画面上应侧重单幅、连载还是专著漫画?诸如此类的困扰其实都是没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途径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结合三种途径各异的漫画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案例进行探讨。

一、从漫画试题中整合能丰富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和模拟题不断涌现新颖有趣的漫画材料试题,在《考试说明》的考点范围内考查理解和运用课本对应知识点的能力。漫画试题一般强调史论结合的命题思路,能够开发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放大这些精彩试题的教学功效,从试题中选取漫画加以教学设计的重新整合,丰富授课形态,充实教学内容。

利用漫画试题开发课程资源具有途径快捷、操作轻松的明显优势,比如讲授《辛亥革命》一课就可以整合四幅经典试题漫画(第一幅选自2010年安徽文综第15题,后三幅选自经典老题),以“一石多鸟”的策略,帮助学生在解读漫画中掌握史实、培养解题能力、锻炼思维品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授课时,首先展示图1,学生会对“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思索。粗看画面,一个清朝官员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显然遭遇一场危机,顺势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探讨这场危机是如何酝酿而成的,经济上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组织上从同盟会成立等角度阐述,学生即可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再细看画面,指导学生分析葫芦上“川”与瓢儿上“鄂”的含义,“葫芦尚未捺下”反映四川保路运动尚未镇压下去,“瓢儿又起来了”揭示武昌起义已经爆发,由此引入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然后展示图2设疑导思,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创作了《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但却把“”写为“”,这是笔误还是另有创意?通过对漫画创作意图的分析,学生自然可以得出作者要表达在民的理念,借此提问这一理念在哪一部文献中得到贯彻?从而开展对《临时约法》内容和性质的讨论。接下来展示图3和图4,让学生在“武汉义旗天下应,专制共和兴”的情境下,对反差强烈的两幅漫画进行思考,认识到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由此讲授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最后指导学生综合四幅漫画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如图1印证了“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贡献,图2反映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贡献,图3、4揭示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贡献。

整合《辛亥革命》漫画案例有效利用了试题本身的命题思路,但切不可把漫画教学局限于漫画解题的视野中,更要在教学策略上有所警惕。如慎用单调孤立的漫画,因为漫画教学“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选取一张图片与教材的某一句话对应,而在于选取一张信息含量大的图片与教材的大段文字对应”[1]。只有意蕴厚重的漫画才能供教师挖掘出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慎读构图繁复的漫画,因为“如果漫画细节处理不当,或者包含信息过于驳杂,将有可能引起读者的误读现象”[2]。我们既不能歪曲作者的意图,也不能滥用史实而牵强附会,或脱离史实依托而言之无物。

二、从漫画专著中挖掘能拓展教学情境的课程资源

伴随国内动漫产业异军突起,各种历史漫画专著更是精彩纷呈。漫画专著是用简洁夸张的漫画形式表达作者观点的图解式文学作品,文字脚本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如画面旁白牵针引线,人物角色话语画龙点睛,使之不仅具有完备的叙事功能,也有很强大的说理功能。利用漫画专著不仅可以印证教材观点,更可以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获得认知体验。

韩国人金正彬、金德镐编绘的《漫画论语》是一部畅销亚洲的国学漫画著作,作者把古文加注释的催眠式阅读改变为通俗又睿智的谐趣式享受,很适合拓展与孔子相关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用数码拍照方式摘取书中几十幅静态漫画,再用Photoshop图像软件和Flas软件编辑成动态影片,构建极具体验感的教学情境。若嫌麻烦,也可用“激趣引思”的策略,精选少量关键漫画构建充满亲切感的教学情境,师生在读图乐趣中进行教学。

例如,在孔子儒家思想的课堂教学片段中,讲到孔子思想核心时展示图5,让学生对“仁者爱人”一目了然。接着展示图6使学生感受孔子主张的“仁”具有复杂性,激发对“仁”的含义的探讨。这个过程中可以再提供一些漫画论语名句作为辅助史料,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及自身历史思维,表达自己对漫画的看法,“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检验、澄清与修正自己的观点,逐步理解历史概念、熟悉史料证据的运用”[3],提高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认识到“仁”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趁机结合图7提问孔子希望如何实现“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孔子的民本思想。最后展示图8升华学生的思维,漫画旁白点明了孔子的“仁”是狭隘的,那我们如何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呢?结合历史背景和孔子思想,可以知道,孔子的“仁”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但仁爱有等差,这是局限性。

孔子思想教学案例中挖掘《漫画论语》中的课程资源,虽然技术操作相对复杂,但如何有效拓展教学情境的策略更值得关注。笔者有四点看法,一是利用漫画设疑要放大效能,不能让漫画功能单纯是蕴藏着“客观”的史实,还要能延伸出“主观”的史论,如图8就能启发学生依托并超越教材思考更有价值的观点。二是引入漫画内容要难度适宜,涉及史实和设计问题都不能超出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程度。三是剪裁漫画片段要合理精准,从漫画专著的几千幅漫画中截取相应片段,不能任意篡改删减,也不能贪大求全,而要追求截取片段的主旨吻合教学目标,表现手法适合教学模式。四是选择漫画题材要贴近教学,比如选用网络上恶搞孔子的动漫,就是只要情境而忽视教学,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教学中应选择比较贴近历史教学的漫画。

三、从新闻漫画中重构能充实教学架构的课程资源

新闻漫画是“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与文字评论不同的是,它对时事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评论主要是借助于幽默的图画、夸张的形象”[4],在报纸杂志和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其身影。现代史教学引用漫画联系课本单个知识点是常用教学手段,但若能以多个漫画为线索构建主题教学框架,链接课本众多知识,优化教学逻辑顺序,就可以升华历史课堂内涵。

例如,设计《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由于课文容量不大,本身可用资源较少,笔者便精选三幅意味深长的新闻漫画(分别摘自网易新闻、东方早报新闻和新浪新闻),带领学生分别理解本课三个子目,以“抛砖引玉”的策略,重建让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的教学架构,引导学生开拓关注时事面向世界的视野。

讲第一子目时展示图9《全球化无题》,引发“全球化是什么”的思考,让学生逐步探究全球化趋势的历程、原因和影响。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导入:“第九届葡萄牙波尔图世界漫画节的主题是全球化,中国漫画家李润堂获得铜奖,他的作品叫《无题》。半球、隧洞、倾斜的烟囱、齐心合力的人群……这个漫画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热议后,教师再指出:“这幅漫画抽象玄虚,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者用‘无题’的主题表达全球化,到底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由此分析全球化的前因后果。

讲第二子目时展示图10《全球化出问题了》,阐明“全球化与WTO”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掌握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原因、概况和作用。教师可作如下设计:先让学生根据漫画得出经济全球化这个庞然大物也会出现故障的结论,再指出“谁来帮全球化治病?如同机器坏了需要工程师维护修理,全球化进程也需要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来协调各项事务”。在学生明白WTO将应运而生时,授课便自然过渡到世界贸易组织。

讲第三子目时展示图11《插上WTO飞翼的中国飞机》,揭示“全球化与中国”的走向,让学生逐步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进程和影响。教师可作如下设计:中国经济号飞机为什么要插上WTO的飞翼呢?引发对“中国为什么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讨论,接着思考中国经济号何时插上WTO飞翼?中国经济号在全球化的天空飞翔带来哪些利弊?

漫画重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架构的案例非常简明紧凑,但漫画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并不简单,要做到两个讲究:一是图像处理有讲究,新闻漫画并非为高中历史教学量身定制,一些精彩的新闻漫画往往偏离教学重点,或掺杂累赘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讲究图像处理的技巧,如图10和图11原稿文字说明是英文,在不违背漫画本意的前提下进行细节处理,改为中文提示,可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挖掘漫画内涵。二是画面诠释有讲究,漫无边际的胡侃不行,拘泥表象的浅尝也不行,新闻漫画“对问题的分析不可能像文字评论那样准确具体,而需要读者根据画面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分析和感受”[4]。如面对图9无字无题,教学设计者需要带着想象力诠释漫画,不宜片面地单向解读,而须师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既能让学生通过预设性的教学设计保证认知史实的效率,也要让教师通过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捕捉阐释史论的火花,在原生态的课堂氛围中催生教与学的创造性智慧。

参考文献

[1]黄牧航.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EB/OL].http://省略/article/uploadfiles2008/200907/

zxls2009070122022509.doc.

[2] 陈家华.漫画入题须谨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4).

动画发展史第6篇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狭义的动画电影是指以动画制作的电影,迄今为止,实际意义上的动画电影已经超出了这个界定范围,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剧场版动画电影,简称OVA,如我国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电影版、《熊出没》电影版,日本的《火影忍者》剧场版、《哆啦A梦》剧场版等,所有这些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经成为了动画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日本目前动画电影而言,甚至是一个主流成分,并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本文所研究日本动画电影包括OVA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仅以动画制作的电影。

另外,动画电影有绘画、特效、主题、情节、人物、场景等部分组成,由于历史元素与动画电影产生存在着一定的时间距离,因此,这些要素中,若想融入中国历史元素,也只能是主题、情节、角色这些偏文学性的部分,而应用于这些要素中的中国历史元素,主要为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或者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等被大众认知的文学典范。基于此,笔者主要从文学视角来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

二、 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应用方式

从1958 年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的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蛇传》到如今的《哆啦A梦》剧场版、《火影忍者》剧场版都不乏中国历史元素的应用,应用过程主要表现于对中国历史元素的同化和异化,笔者主要以两部典型动画电影《白蛇传》和《最游记》剧场版为例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史元素同化

1958年,东映公司制作出了日本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这部动画电影作品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电影兴起的标志,影响着包括宫崎骏在内的诸多日本动画电影大家,它的成功有很多价值成分可以挖掘。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改编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白蛇传的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最早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故事在长期流传中,人物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在于小青由最初的鱼精变成了蛇精。而在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中且沿袭了最初的说法,动画电影中的情节大致与传说相同,同样讲述的是白娘子和人间男子许仙的爱情故事,包括法海的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都与传说故事相同。虽然在动画电影中有些细节部分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例如给许仙增添了两个宠物,这两只宠物在救活许仙这件事上的功劳巨大。而白娘子和许仙的交集也不是由于报恩,而是源于一段誓言。还融入了一些日本国家本土化的元素,如生命之花、水晶球等。但《白蛇传》这部动画电影的真爱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与中国民间传说是相同的,可以说没有改变本质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同化,正是这种对中国历史元素同化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该动画电影成功的助力。当然,除了《白蛇传》外,还有其他日本动画电影存在着同化处理中国历史元素的现象。

(二)中国历史元素异化

在日本动画电影应用中国历史元素的过程中,存在着与上述同化方式相反的途径,即异化处理,对中国历史元素本体作了日本文化本土化的变异,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其中,对我国名著《西游记》的异化尤为之多,以日本动画电影《最游记》剧场版最为典型。《西游记》中光怪陆离、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关注,也迅速成为了动画电影的取材地。《最游记》剧场版所呈现的不仅是细节部分的改变,情节和主题这些核心部分也发生了变异。

首先是情节的异化。《最游记》剧场版直接套用了《西游记》中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和大部分神仙、妖怪等重要角色,在情节上将《西游记》中历经苦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异化为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接受天界命令去阻止牛魔王复苏实验,进而维护世界和平,这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最游记》剧场版情节虽然取自于《西游记》中的情节,但在其中加入了日本民族文化和一些现代元素,借此来表达新的主题思想,以适应日本国家本土化的审美需求,并反映现代社会现状,可以说,《最游记》剧场版是一部对《西游记》进行全新诠释的动画电影代表作品。

其次是主题的异化。《西游记》是一部以西天取经为故事脉络、以降妖除魔为主要情节的神话故事,蕴含了中国丰富的宗教文化、儒道思想及礼教观念。而在动画电影《最游记》剧场版中,各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或者内容发生了较为彻底的改变,师徒四人关系异化为朋友关系,已没有原著中的儒释道思想,而带有现代的平等及利己主义;神仙不完全代表正义,也存在着野心,甚至是邪恶,表现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意识,使主题更趋于现实主义,这与日本国家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可以说,《最游记》剧场版与原著《西游记》相比,颠覆了《西游记》情节和主题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主题,表达了新的社会意识形态。除了《最游记》剧场版外,《火影忍者》剧场版、《七龙珠》剧场版也都借用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但都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这类动画电影简单地利用读者对《西游记》中人物、情节的熟悉和了解,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人物和故事,这是值得中国动画电影借鉴的部分。

中国历史元素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异化现象远多于同化现象,这充分说明了日本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还是重在坚守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元素,有借鉴,但有的放矢,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需要学习地方。

三、 日本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元素应用启示

除了上述几部日本动画电影成功应用中国历史元素外,其实对外来元素的借鉴已经成为动画电影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包括好莱坞的一些作品,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都是中国历史元素应用成功的典范。若从中找出外来元素应用的方法或精髓,这将对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前文所述中国历史元素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同化和异化现象,笔者认为,对待国外元素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把持住本土文化根本,做到宁缺毋滥,唯此才能成功的将国外元素应用于动画电影创作。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基础的,动画电影也是如此,如果在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不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就不会被大众所接受。而《白蛇传》《最游记》等日本动画电影之所以得到日本国人的认可,除这些文学作品与日本文化存在契合点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应用中国历史元素过程中,不摒弃本土文化,坚守住了本土文化这个根本,用日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做了借用或改变。相比几年前曾风靡一时的国产动画电影《宝莲灯》,除了题材来自古代神话,其它各要素都带有明显的好莱坞风味情调,中国本土元素实际上只剩下一具空壳,如果说《宝莲灯》的成功得益于对国外元素的借鉴,那么,它的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借鉴的盲目和无底线。没有本土文化的丰厚蕴含,也就无法成为经典之作。遗憾的是,多数国产动画电影并没有以此为鉴,用心营造中国元素,但无法去掉模仿、克隆的套路,例如2006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以国际化和西方化的元素应用导致了最终出师不利。我国的历史元素中有着许多可挖掘的动画电影素材,特别是文学部分,只要我们赋予它现代文化气息的丰富想象力,许多典故、传说都可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动画电影精品。而国产动画电影如果背离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无视中国观众的需求心理和审美标准,盲目地应用国外元素,则无异于南辕北辙,难以获得发展的沃土。

动画发展史第7篇

20*年,我馆把文史研究的重点仍然放在辽沈地方历史的研究上。

一是我们组织馆员、研究员历时一年多,编纂完成的《*历史大事年表》一书,已于4月份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计30余万字,以时间为序,较完整系统地记载了我市从2700年前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所有重大事件。是研究辽沈地方历史的重要参考工具书。是我馆近几年来先后编纂的《东北第一城—*往事》、《*历史大事本末》、《*历史人物传略》等*历史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四部。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历经十年辛勤耕耘的《*历史文化丛书》编纂规划已圆满完成。

二是启动了*历史文化典籍挖掘整理工程。*市是有建城23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大量有关*的历史文化典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已成孤本沉睡在图书馆或散失在民间。为发挥文史馆员的作用,推进*的大文化建设,我们从*年开始启动为期五年的“*历史文化典籍挖掘整理工程”。在市政府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下,由我馆提出的《*历史文化典籍挖掘整理技术研究》项目列为“20*年*市科技软课题”。经过*历史文化典籍基本情况调查;确定工程组委会和编委会;选定和注释版本;研究确定注释原则、方法等准备工作,《*历史文化典籍丛书》第一辑,(包括清代《陪都纪略》、《*百咏》、《陪京杂述》)的整理注释工作,经徐光荣、袁闾琨、吴学贤、王绵厚、齐守成、孙丕任等馆员、研究员近半年努力,30万字注释稿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校对、装祯设计和印刷采购工作,争取09年一季度正式出版发行。

三是部分馆员、研究员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徐光荣著《沈水歌吟》,齐守成著《市井风情》作为“*历史文化丛书”十部中的两部正式出版发行;张志强、吴学贤作为主要篇目设计和编写人员,编著了国家档案局“城市解放系列丛书”《*解放》卷,已出版发行。

一些馆员、研究员还通过“辽海讲坛”及新闻媒体等平台,宣传辽沈地方历史文化,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四是恢复*文史研究馆馆刊《*文史》。20*年复刊第一期已印刷发行。为深化*地方史研究,为馆员学术和艺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以进一步扩大文史馆影响。在*大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书画及文学创作又出新的成果

20*年,我馆馆员、研究员的书画创作成果也比较显著。在中央文史馆举办的迎奥运书画展上,我市有5位馆员、研究创作的5件书画作品入选参展,展示了我馆的书画创作实力;9月份,我馆还组织馆员、研究员及其创作的书画精品31件,赴广州参加“*、武汉、西安、广州”四市文史馆书画联展。由于作品质量高,地方艺术特点突出,受到广大参观者及组织者的好评;此外,我们还组织馆员命题创作了20余幅书画作品,分别参加了陕西省“长安雅集”大型书法绘画创作活动和中央文史馆与云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文史馆员书画作品展”。研究员卢志学还应邀到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

20*年也是书画界馆员、研究馆出版书画作品专著的丰收年。馆员杨九洲出版了《名师写意牡丹技法》,徐甲英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徐甲英作品集》,王宏力出版了《古代风俗百图》、《十六罗汉画像》两部画集,幺喜龙出版了《幺喜龙草书<古文观止>》精装书法作品集,姚志忠出版了《当代名家哲成书法集楷书卷》;研究员徐炽出版了《徐炽书法艺术作品集》,佟铸出版了《佟铸书法作品集》。

此外,还有一些馆员举办个人作品展览。7月初,95岁高龄的“晏少翔从事翰墨艺术80周年回顾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8月,“姚志忠70华诞暨从艺50年”纪念活动,展出了姚志忠及弟子的书法作品100余幅;12月,《纪念同志诞辰115周年佟铸师生书法作品展》在鲁美举行。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市文史馆员的创作实力,活跃了*文化艺术氛围。

20*年中,我馆书画馆员的艺术创作也得到了各新闻媒体的关注。元月19日《文艺报》以整版篇幅介绍馆员徐甲英,刊登其16幅山水画作,同时刊登评论《心有天游大美不言》—品读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的徐甲英的艺术人生;3月3日、5日、7日,香港《文汇报》接连三天以6个整版介绍我馆馆员幺喜龙及其书法艺术;5月19日《香港商报》以《隶书大家王贺良笔呈汉仪书大风》为题,以半版篇幅介绍我馆研究员王贺良及其书法作品。这也大大提升了*文史馆的影响力。

20*年中我馆文史馆员的文学诗影作品创作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徐光荣著《杨仁凯传》获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奖,林辰编著的《古代清代小说》已完成,可于09年初出版,其编著的《观世音传》被中国现代出版社再版发行;南朝明创作的诗歌12首获“大国民”文学成就奖金奖。孙丕任的诗歌作品参加“中华传统诗词研讨会”并获优秀创作奖,其主编的120万字的《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已出版发行。一批馆员、研究员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一批诗歌作品。

三、成功组织了“抗震救灾义捐”和“*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

20*年,文史馆还配合党和政府工作重点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馆员活动。

一是今年四川汶川在地震发生后,文史馆及时发动馆员和研究员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一方面捐款支援灾区人民,一方面创作和捐献书画作品支援抗震救灾,并于5月21日举行了“*文史馆赈灾义捐”活动,馆员、研究员共捐赠书画精品27幅,其中馆员杨九洲先生个人就一次捐赠绘画精品10幅。这些作品都捐到中央文史馆并转赠给抗震救灾英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5月底,我馆馆员、研究员在不同场合共捐书画作品85件,捐献人民币22万余元。充分展示了作为文化精英的馆员、研究员爱民报国的高尚情怀。

二是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解放60周年。为记叙历史,宣传改革开放成就,文史馆及时组织馆员、研究员开展专题创作活动,并于10月23日举办了*文史馆“改革开放30年暨*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馆员、研究员和市领导齐聚一堂。畅述祖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和感受;追述*解放的战斗历程。现场吟唱诗词歌赋,歌颂30年改革开放成就,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中还展出了书画摄影作品33幅,其中,为纪念*解放时任第一届*军管会主任陈云同志,特邀刘秉亮先生创作的国画《一九四八年时的陈云同志》及专为“双庆”创作的一批书法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这两次活动都受到市政府主管领导和机关部门的好评,特别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进一步了提高文史馆的社会影响力。

四、增强服务意思,为馆员服好务、办实事

坚持“敬老崇文”理念,全心全意为馆员服好务,是文史馆的基本职责。20*年文史馆在市政府领导关怀和市委统战部领导的支持下,关心馆员老先生们的生活和创作,为馆员办了三件实事。

一是提高了馆员交通补贴。自2002年以来,文史馆员的交通补贴一直未做调整。文史馆会同市委统战部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调整*市政府文史馆员交通补贴标准》的报告,市政府主管领导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市人事局、财政局给予积极支持,已将馆员交通补贴由每月每人100元增至200元。

二是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赵晓川同志走访文史馆时提出,争取每年为馆员免费体检一次。经市委统战部与相关部门协调,文史馆已于9月11日组织馆员参加了首次免费体检。

三是为70岁以上的馆员送生日蛋糕。在馆员生日当天,由文史馆一位副馆长带队,将生日蛋糕送到馆员家中。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祝福,同时进一步密切了文史馆与馆员、特别是高龄馆员的联系,体现文史工作“敬老崇文”人性化工作方式。

此外,我们还教育文史馆职工牢固树立服务意思,无论是馆员到馆活动还是取送作品或馆员出书办展;无论是创作需要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只要能做到的我们全力提供服务和帮助。使文史馆真正成为馆员之家。

五、探索创新途径,加强基础建设

20*年,文史馆领导班子还特别注重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先后三次召开馆员座谈会。虚心听取他们对文史馆领导班子及文史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文史馆的科学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文史馆工作自觉溶入*市大文化建设的主流,充分发挥馆员的艺术人才高地优势,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除组织馆员开展常规文史业务活动外,还鼓励馆员关心*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围绕*大文化建设出高参、献良策,参政议政。如栾俊林、袁闾琨、孙丕任等都提出了很有见地、很有质量的建议,由文史馆提交相关部门。这也是文史馆20*年工作的一个亮点。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年我们还做了增聘文史馆员的准备工作。经拟定聘任条件,馆员和群众推荐,与市委统战部门协商,并对拟聘人员进行了调查考核,广泛征求意见,增聘馆员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待向市政府领导报批后,力争于2009年二季度以前完成聘任工作。

动画发展史第8篇

关键词: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历史地位

1949年以前,中国的动画电影音乐创作量相当至少,但是在该时期内,中国的动画电影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变,从传统的有声电影跨越到音画结合的高度,它将复杂的社会形势与影像叙事结合在一起,完美再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1]。这段时期内的中国动画电影音乐是动画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从电影《都市风光》到电影《瓮中捉鳖》,这都可以捕捉到中国电影的发展脚步[2]。

1 中国动画电影上的无声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上海电影市场出现了许多外国电影,《勃北小姐》、《从墨水瓶里跳出来》、《大力水手》等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动画无声片。除此之外,在上海的娱乐场所中随处可见一种被称作“活动西洋镜”的原始动画片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给大众。万氏兄弟中国动画电影的开拓者,他们在西方动画电影的启发下对动画电影进行了诸多探索,1922年,《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作为中国第一支动画电影,给中国动画电影史打开了先河,此后,中国的无声动画进入了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我国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多部动画电影。从动画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由梅雪俦、万籁鸣编导,由万氏兄弟拍摄的《大闹画室》,运用赛璐珞复印片解决了活动与不动背景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与真人合成的动画电影[3]。

2 有声时期的动画电影

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有声动画电影已能足够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这使中国无声电影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万籁鸣曾表示,要实现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电影中画、光、声合成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如果没能解决此问题,那么中国的动画电影将很快被淘汰。在电影的各个片种之间,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为了使动画电影获得发展,必须突破有声这一关卡。为了挣脱无声电影的禁锢,在当时极度缺乏先进技术与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万氏兄弟做出了许多努力,经过探索,最终将录音方法研究出来了,这才在真正意义上解决了中国电影的无声问题。199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步有声动画片,名为《骆驼献舞》,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了动画电影的有声时代。根据资料得知,在1935-1945年这十年间,中国创作了大约为二十部左右的有声电影,主要包括商业性有声动画电影、宣传性有声动画电影、记录片性有声动画电影。虽然当时无声电影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在有声电影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艺术家也逐渐认同在电影中大量应用,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给观众。

3 早期动画电影作品《铁扇公主》以及音乐艺术特色分析

《铁扇公主》是中国电影史上乃至牙周动画电影史上最长的一部动画电影,在1941年11月19日完成,它的取材灵感主要来自于《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这一故事情节,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进行了大量的改编,最终向观众呈现出了《铁扇公主》这样一部电影。《铁扇公主》的音乐主要是由作曲家陆仲任创作,总体而言,整个电影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节奏简单明了。其次,整首音乐的配器思路清晰,目的十分明确,整部影片中,片头1和片尾为乐队全奏,表现出了一定的交响性,其他部分的配器都显示出了室内性配器的特点。影片中的音乐还运用了三步性的结构曲式,影片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段,即片尾、罗刹女设宴时的唱段、片头2―故事说明以及片头1―字幕。这四个音乐片段中的音乐都达到了有机结合的效果。

4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历史地位

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主要在1935-1949年这段时期得到发展,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在该时期复杂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下依旧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文化发生与发展角度看,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在这段时期内,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不管是商业性的动画电影还是宣传性的动画电影,都从无声时代转变到了视听结合的有声时代。虽然当时的音乐发展十分不成熟,只是简单的音画相加,没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但是它促使中国的动画电影从无声进入了有声的时代,是一种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新的审美感性样式。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说,音乐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其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艺术形态学角度来看,动画电影音乐是动画电影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影像、音响以及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理清了叙事逻辑与音乐感性逻辑之间的关系,并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的发展,其中《骆驼起舞》开启了我国动画电影的有声时代,使动画电影从单纯的看变成了视听结合的综合性审美。由此看来不管是商业性的动画电影、宣传性的动画电影还是记录性的动画电影,都有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殷福军.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中国首位动画专家杨左生平及其创作考略[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06):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