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3 16:21:12

传统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行为与角色;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22-02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学生”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占据中心地位,如今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流平衡,网络学习结构扩展了交互、选择和运作的范围,解决和有效的改革了教学方法,教师在此情境中角色必须从传授者升华成设计者、终身学习者、管理者等诸多角色,而教师角色的变化必然驱动教师自身行为的变化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由于教学环境的变迁,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学行为会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此背景下教师行为与角色变迁转换的过程及其互动关系和动力建构,阐述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相互驱动产生的效应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1 从传统教学到网络环境:教师行为与角色的变迁

系统论认为,教学行为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能等的构成体,而是由一个行为主体及其相关的因素、在整个教学中显性和隐性的行为构成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一个“教学者”的角色,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呈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错误倾向,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错位,成就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权威型的角色,构建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讲授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是“讲坛上的圣师”,“先知先觉之师”以及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因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其教学行为的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负责复述课本的知识,借鉴前人的观点的思想,只是解说和注解书本上的各种条框。而网络时代,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教学行为的点在于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表现,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自身知识的精准性及广博性制约了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课堂的精彩程度。为此,教师必须苦心钻研教材,准备例题材料等诸多细节活动,教学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较低。而随着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迁,以及网络教学开放性的原因,教师其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导师,其行为是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加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变“教学”为“导学”。

这种教师行为与角色的变迁的作用在于使学习者获得有效学习绩效的同时产生较高的学习满意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活动已成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化、个别化和协作学习的主要模式。

2 教师行为与角色之间关系的动力建构

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型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教育活动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改变了教学的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与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目的、过程及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环境下教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单一掌握基本知识的理论人才,而是指导、帮助学习者,使之成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教与学的环境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室,而是通过教育技术建构起来的充满信息、易于获取信息的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由传统环境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这一教学环境的变化是教师角色与行为之间的变迁的根本性动因,综合表现在多个方面和层次推动着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变迁。而系统理论和建构主义都认为,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应该相符合,表现出一致性,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也不例外。网络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驱动着其行为上的表现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又作用于角色的扮演,两者表现的关系便可以得到一个它们之间动力转换的模型。

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的变化处在一个循环转换推进的系统中。教师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由传统的讲台面对面教学转换为网络多媒体教学,其扮演的角色和表现的行为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由系统论观点,与此变迁相适应,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将不复存在。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将从长者、智者和权威的旧的角色地位转变为集合教学性、管理性、社交性和技术性、协作性、指导性、帮于一身的新角色。

如此教学环境下,教师被视为成功结合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是网络教学环境的创造者,其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的转换必然会作用于教师自身的行为上,这就会驱使教师从旧的行为(如权威者而严厉教学、教授灌输学生知识、准备指定内容的教案等旧行为)转换为新的行为(如权威下降而为学生更多的提供服务;介绍引导学生学习;找寻、分析、甄别和设计网络教学资源等等),以适应当前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行为又会作用于旧的角色上,促使其转换为新的角色以适应教学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3 教师行为与角色相互驱动产生的效应

在网络教学这个大环境中,教师会采用两类网络教学模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在其中扮演的主导角色也会有所差别,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教师的行为与其自身角色往往是息息相关的,并且相互作用,以期达到角色与行为的整合,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在集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迁转换的效应呈现“双赢”效果。在采用集体教学模式这一路径时,教师会在整个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采用讲授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景。基本的概念、理论框架构建后,教师作为讲授者、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的任务已经结束,接下来学习的细节基发散思维方面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去实现。学生可以在Web上搜寻信息,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针对教师给定的题目讨论交流,进而思维风暴,对题目透彻的了解。难题也因为网络的迅速可以传输到教师的计算机上,此时教师的指引者角色便体现了,寻常的难题可以通过留言簿、论坛、语音等手段对提问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典型的错误可进行网络系统广播功能进行系统指导,以达到借鉴效果。在集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摒弃了以往“教师主体”的教育思想,行为上奉行交流者、参与者的姿态布置交流的课题,在网络互动过程中,语言温和,循循善诱,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这样,“学生主体”的网络教学得以践行,教师的角色与行为“正位”,对于师生而言,是个双向受益的双赢学习过程。

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迁转换却表现为碰击的过程。自主学习模式中整个系统是平行开放的,没有信息的控制者,只有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教师承载着角色期望,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将让位于指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学习者的新角色。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自主、实时交互以及信息的即时交流大大增多,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双向互动行为。迅捷的网络环境使得教导者,师生关系的主线由“主导、从属”到“交互、协作”,教学活动是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师是引导设计者,从而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变迁。原先围绕“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及师生关系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行为,师生通过多媒体的媒介接触,对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参数得到完整的评价,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网络情境下教师行为对如今教师角色正位提供了参考标准,推动了教师角色的强化。宏观上,教师应该介绍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和进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学习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采取哪些学习策略使自主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等等。微观上教师也要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总之,教师不仅仅担任是讲授者、监督者等传统角色,而且要升华成为引导者、设计者、终身学习者诸多角色,以此避免了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的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4 教师行为和角色关系良性互动的实现

随着网络教学促使传统教学环境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依赖资源的变化、教学环境人文特点突出、教师权威的变化,都在驱动着教师的边扮演的角色与表现的行为处在不断转换之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关系良性互动对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实现必要的一些角色和行为的转换。

4.1 促成学生主导地位,变自身为引导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或是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协作,教师再也不能“灌输”、“填鸭”了,这也归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促成教师的主要角色和行为由“教”变为“导”是必要的和务实的,因为在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 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教师的职能和角色由主导转为辅导,由台前转入台后,由只管教授不管接受与否的旧行为转向了解学生需求、按学生需要供给的新行为,昔日定时、定点、定员进行面授的教学行为方式转为今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传播的新行为方式。

4.2 整理优化网络资源,充当教学设计师

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教学的环境下,教师不仅自身也要扮演“挖泉人”的角色,不断挖掘“活水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还要为了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网络资源极为丰富,者就需要教师整理优化,而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行为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进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做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

4.3 适应网络教学新环境,成为人文关怀者

由于网络学习特殊环境,其中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相对缺失,以致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解并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成为学习者的“知心朋友”以了解学生心理,保证相当的人文关怀,以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设计者。教师首先必须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和交谈的技巧,从语言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减轻负担,实现良好的交流。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以及其行为的表现涉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培养和训练,对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学业的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朱曦.论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信息,2009,(27).

[2]陈奕宏.网络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

[3]蒋华,王涛.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J].成人教育,2005.

[4]张建琼.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2篇

论文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把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出了新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在当前背景下,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向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转变,成功与否关犍在于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角色转换。文中反思了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探讨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策略。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下的教师角色

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正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以及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即教学的“三中心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多采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的输入(input),而忽视语言的运用(output)。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下,英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英语知识、维护课堂教学、批改作业以及评定学生成绩。因此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检查指导者以及学生成绩的评估者。有目共睹。这种教学模式与高素质的教师相结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以及社会、学校、学生等各种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外语教学思想。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能和角色的局限性暴露无疑。与此同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新的教学模式则逐步成为英语教学的适当模式。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好评。

二、多媒体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对《教学要求》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在合理继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秀部分的同时,以多媒体辅助来开展英语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英语教学具有许多优点。第一,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网络技术扩展了学习空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班级走向一个无班级、无年级,甚至无国界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和教师从时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教师可随时随地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胡壮膦,2004:345—349)。第二。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仅仅限于大学英语课堂,以网络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将“从单一的一对多而扩展为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师生之间的交流已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手段。而呈现出交流手段的多元化趋势”(黄荣怀,2003:4—5),而这种交流手段的多元化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展开,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第三,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在网络教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创意得到保护,因此自主学习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第四,网络教学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和集图、文、声、色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无疑比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更具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变化。由于教学模式变化,大学英语教师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学模式的转换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及策略

1.问卷结果分析

《课程要求》颁布之后,教育部随即确定在180所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改革试点之一。引进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新理念大学英语(全新版)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补。传统课堂(对照组)周课时为4学时,采用3+1模式,即精读泛读3学时,在传统课堂上进行,听力1课时,在语言实验室进行;网络教学(试点组)采用1+1+1+1模式,即学生上机进入系统自主学习1学时,小班口语课(25人左右)1课时,读写课(多媒体大班上课(95人左右)1课时,读译课(多媒体大班上课(95人左右))1课时。迄今为止,这两种模式已运行将近三年时间,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的方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调研,旨在对目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

(1)关于教学模式:80.8%的学生对“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点组”(改革班)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如“学生能接触更多更地道的英语资料,得到更多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57.2%1,“大班多媒体‘读写译课、小班‘vi语课’及自主学习相结合,体现了语言教学的特点,教学效率较高”(55.4%),关于“较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65.1%的同学选择“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2)关于教师的课堂角色:同学们认为应是“教学资源、信息的提供者”(65.6%)、“学习过程的咨询者”(56.7%)、“知识的传授者”(43.6%)、“教学过程的管理者”(19.2%)、“学习的促进者”(13.1%)等。可见,同学们对教师课堂角色的要求是多重的,而非单向的“传授知识”。

(3)关于教师角色转换:41%的同学认为教师作为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目前环境下仍是英语教师的第一角色”:大多数同学认为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过渡过程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应该“适当转变”(87%),而非“彻底转变”(7.3%);关于教师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同学们的选择也是多元的:“传授知识”(50.4%)、“提供学习资源和信息”(40.9%)、“帮助辅导”(39.1%)、“组织管理”(30.4%)、“监督检查”(28.6%);针对“通过e—mail,bbs等手段与教师进行交流”,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愿意”(46.6%)或“很愿意”(27.8%)。

2.教师角色的定位及策略

问卷和测试结果显示.多媒体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已被师生普遍认可.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已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为必要,同时也为其角色转换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问卷结果同时显示师生普遍认同的较理想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认为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只能做“适当转变”,而非“彻底转变”;同时,测试成绩也表明尽管“总分”、“vi语”二项,采用网络教学模式的班级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阅读”、“翻译”和“写作”三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听力”方面,由于试点班没有开设专门的听力课,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觉去自主学习中心,成绩反而低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这表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有一个“度”的要求:一方面,要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实现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变;同时鉴于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客观条件,要注意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把握角色转换的“度”。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念。虽然许多学校已将多媒体网络引入了教学当中,但其中大部分是投影型的教学,即老师将原来写在黑板的内容做成了幻灯片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接收的地位。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单纯转变.而是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个由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

第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其实现角色转换创造条件,同时注意技术上的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我校仙林校区共有多媒体语音室12间。然而据了解。在语音室上听说课与以前用录音机上听说课并无太大区别。主要用来听磁带和放光碟,多媒体语音设备的其它功能很少得到利用,这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另外。学生有问题想通过bbs或e—mail等向老师请教时。又经常因为老师不能熟练使用而被迫放弃。而所有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应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求教学系统在技术上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但在技术和操作上又不能太过纷繁复杂或太过高端。以致使其在大众通用计算机上无法运行或实现。

第三.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摈弃,而是要各取所长。例如。传统教学模式能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对知识进行集中、生动的阐述,针对每一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同时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3篇

一、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WwW.133229.coM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4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Abstract】 Study with the fact that "all purpose for every development of student" is to act on self's own in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course the main body , the person fundamental duty that carrying out , student action study in reforming. One kind of basic relative to self service marriage partner , fundamental teacher role duty is understood and explained being to guide a student to act on self's own studying.

【Keywords】 The course is reformed; Teacher role; Fundamental duty; Guide a student; Study autonomously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

结束语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 教育实习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5,114.

[3]钱梦龙. 为语文教学招“魂”[J]. 中学语文教学,2004(2):8.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5篇

前言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角色的正确转换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教师角色适应与转换,有助于教师职业的角色化,行为的规范化,并因此增强教育的效果。

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创新观、课程内容创新观、课程结构创新观三个方面。

1.1 课程目标创新观

传统的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而轻主动的实践能力,重知识的承继与复制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纲要强调: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这表明课程价值的重心从单纯突出国家教育意志到兼顾学习者个体的充分发展,不能偏废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优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1.2 课程内容创新观

传统的课程一方面束缚了教师选择、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另一方面,封锁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空间,使之陷于消极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无奈窘境。新课程鲜明主张 “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并提出新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1.3 课程结构创新观

传统的课程结构受学科本位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课程结构比较单一,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压抑其课程学习的热情、兴趣和个性活力。为此新课程纲要围绕 “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这个理念,很有创意地设计了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2 教师角色的冲突

社会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介于不同的环境和对象,各个角色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新课程的实施必将与原有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等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2. 1 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2 . 1. 1 社会的理想化期待引起的冲突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日常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普遍过高、过多,对教师的多种期待,造成了教师角色冲突。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师角色期待的四个强调和四个忽视,即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强调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强调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等。

2 . 1. 2 不同课程实施模式引起的冲突

体现课程实施基本取向的实践模式很多,模式不一样,会引起教师不同的角色冲突。同时,任何一种模式的实施,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受到一部分人的抵制。

2 . 1. 3 学校内部的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

在学校系统内部,不同的人对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的期待。领导、同事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常常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成果方面的期望不统一,导致教师无所适从,进而产生角色冲突。此外,当教师角色规定的行为方式与自身个性不一致时,也会产生角色冲突。

2. 2 角色之间的冲势

2 . 2 . 1 教师自身角色群之间的冲突

首先是教师的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其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时,学校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多种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也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角色行为。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冲突时,很难在对立中找到统一,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大量的冲突。

2 . 2 . 2 教育中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的冲突

由于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情感性特征,其角色所负的责任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距离”,这种距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角色冲突。教师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压力。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发展个人事业,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适应教师新角色,是教师中普遍而迫切的追求。

2. 3 心理障碍造成的冲突

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意味着课程实践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可能导致教师情绪反应,引起教师的心理障碍,造成冲突。

2. 3. 1 心理惰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课程、教材制度,没有充分地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很少有这样的参与意识,因而课程意识非常淡薄。这种历史上的课程政策导致了教师的心理惰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种新的主体或主角身份与传统的课程观念之间发生了冲突。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消除心理惰性,使课程实施高效、科学地运行,使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2 . 3 . 2 逆反心理

心理惰性的结果导致了教师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面对新课程,很多教师觉得很不习惯,往往表现出盲目的、刻板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与他们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有关。而对课程改革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教师缺乏课程论方面的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克服这种不良心理,一方面要求广大教师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了解课程改革的性质、目标、政策和步骤,掌握课程实施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方法,增强对课程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课程决策者、课程专家等要加大发动和动员工作的力度,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

3 教师角色的转换

3.1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主要职能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教学生活的乐趣。

3.2 研究者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6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全球化;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2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57 [本刊网址]http:∥

一、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外资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建厂,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而我国也在非洲等国创办孔子学院,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当前我国对专业化、综合化的高素质外交人才迫切需求。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大学英语教师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师角色已不再适应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当今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较早对“角色”这个概念进行定义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eorgeH.Mead),1935年,米德(GeorgeH.Mead)将“角色”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到了20世纪70年代,不少学者把教师认作是知识的传授者,并且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注重理论而非实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研究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探讨。1983年,学者哈默(Harmer)提出教师的角色包括控制者、评定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以及信息提供者等角色。就传播知识型教学到解释型教学而言,1987年,赖特(Wright)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协调者、咨询者、提议者以及知识传播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者更加关注教师的角色,并进行了深入研究。1992年,学者普拉瓦特(Prawat)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教师角色,他不仅指出教师在教育改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他还提到了教师角色的局限性。1997年,沃勒尔(Voller)将教师角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持的促进者角色,第二种是师生互动的顾问者角色,第三种是知识传播者角色。2000年,理查德(Richards)和洛克哈特(Lockhart)提到教师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角色,而且教师角色受到教师个人对教学观念的影响。如今,学者们对教师角色的探析仍在进行,并从新的视角重新诠释了这个概念。2015年,凯利(Kelly)和黛布拉(Debra)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教师角色,他们认为教师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已对教师角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定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可见教师这一角色在古代就占据着重要地位。韩愈的《师说》里曾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角色就是传播知识和解答疑难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研究者对教师角色有了不同看法。1994年,学者郑杭生在其书中写到,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把角色界定为:某种社会地位或者是特定身份的人所应遵守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人们对其的行为期望。步入21世纪,学者们对教师角色又有了新的探究。2004年,孙伟从网络环境背景下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他提出教师应当是网上有序教育信息的组织者和受教育者健康心理的塑造者。2009年,张秋玲和闫苹就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教师角色是一种教育系统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所具有的行为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其所发挥的功能不同而扮演着多样的角色。2012年,学者刘丽平再次对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述评,她指出教师应当是多媒体网络操作者、知识的领航者以及学生的导师。2015年,雷丹和柳华妮从生态学视角重新给教师角色定位,她们提到从生态学视角定义的“教师生态位”是指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

经上述分析,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网络背景下对教师角色进行研究,并从新的生态视角重新对其定位,极大丰富了教师角色研究领域。

二、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的必要性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师角色遭受挑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授课方式是满堂灌教学型,即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授课方式,整堂课基本上只有教师在讲授知识,学生以听为主,因而学生的交际能力难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锻炼。而现今,国家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迫切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授课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对综合素质外语人才的培养需求,换言之,传统教师的角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有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水平就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标准,而有些大学英语教师仍在课堂上围绕四六级讲课,从词汇到语法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这难免会让一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可见,传统的授课方式满足不了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必须要重新定位。

(二)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我国历来重视英语教育的发展,并且人们的英语学习热从未减少。很多孩子从上幼儿班起,家长就请教师来教孩子学习英语,各种培训班更是广泛招学员来报名学习托福、雅思等。尽管有很多人参加各类英语培训班,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出国留学、职称需求或者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学习英语。目前国家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那种只是将英语视为考试科目,而非实用工具的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英语教师更是要从以往传统的角色走向现代角色,要从过去应试教育传授者的身份,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者。

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一)改变课堂角色,做学生的指导者。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与发挥主要寓于学校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是可以教育和发展的。如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讨论热点,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过去那种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作用。因而,教师必须改变其在课堂中“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角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要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要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灌输正确的学习理念,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是起指导作用的,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的效果。

(二)扩宽知识领域,做知识的领航者。历来,终身学习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历史中,中国谚语“活到老,学到老”就充分体现出中国悠久的终身学习传统,在当代,终身学习理念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仍然重要。现如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若英语教师只懂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则难以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毕竟英语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

(三)顺应信息化时展,做网络操作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懂网络的人势必会成为21世纪的文盲。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教师更应该学会利用网络,在网上吸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熟悉学校的网络操作系统,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来指导其教学;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现在,多数高校都有其自己的网络资源数据库,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其自身的教学,以及指导学生的学习,都将有巨大的帮助。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7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师角色 教学能力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13319);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JK1784);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5Y010)。

目前,在音乐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很少会有学生花费时间做课前预习。因此在课堂授课时,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跟不上课堂节奏。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其流于形式。在笔者看来,归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而“翻转课堂”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翻转课堂概述

1.翻转课堂的内涵

对于翻转课堂,许多教育者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如南京大学的张金磊教授对翻转课堂的含义作了解释,其观点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传授在课前完成,而学生的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指导帮助、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协作完成。[1]还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教师首先制作教学知识点的微视频,然后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知识点的讲解微视频,最后再回到课堂中师生及生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数字教学视频、阅读学习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和完成学习任务清单,自主学习概念性或操作性知识,课堂上则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讨论,或通过其他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并将新发现的问题解决,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内化和提升。

2.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颠覆性革命,其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课前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着教师能否开展翻转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参与翻转教学,学习效果不佳,更甚者会对新知识混淆,影响继续学习。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获得好评时,学生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兴趣,成功完成任务时,就会有兴趣继续深入探究,这样可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可以提高教的教学能力

翻转课堂对学生能力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无论是信息技术能力,还是组织教学活动等能力,都需要教师先对自己目前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并与新要求相比较,发现需要培养和进一步加强的教学能力,并通过各种方式为之努力奋斗。

(3)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学习者

翻转课堂颠倒了传统教学课堂传授知识与课后知识内化两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与教师交流讨论,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联系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可以与家长相互交流,加深双方对学习者的了解,并交流提高学习者能力的策略方法,互相配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翻转课堂中音乐理论课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中音乐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定位并有效地转换新角色,成为翻转课堂能否翻转成功的关键。

1.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音乐教师角色的转换

近年来微课学习、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掀起了研究者对其过程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而笔者通过期刊文献调查,在对翻转课堂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比较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如下表所示:

可见,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知识传播者、知识权威者、课堂的掌控者和教学评价的主导者,变为教学视频的设计制作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任务清单的制作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给予教学评价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

2.翻转课堂中的音乐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翻转教学逐渐被学习者、教育者和家长接受。有学者认为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成为使用技术的先行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3]。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与网上翻转课堂教学调查数据研究、分析,认为翻转教学过程中课前与课堂音乐教师角色应重新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视频的制作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的学习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观看教学视频是学生课前学习的重要环节,这关系着学生是否有兴趣继续学习、能否养成探索和思考的习惯。如若教师未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自学时就会盲目的寻找资源,这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又影响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而音乐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很清楚哪些知识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哪些内容仅需简单知道,因此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准备的学习资源,学生更容易准确、方便地学习。

(2)学习任务清单的制作者

学生在自主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常常很盲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是学不到所要掌握的内容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给他们制作明晰的学习任务清单。制作学习任务清单时,音乐教师应把任务难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太浅,学生可能不会学到应该学到的内容,而太深学生则无法真正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学效果,

(3)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课堂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环节,换句话就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消化吸收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所用的方式就是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在课堂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临阵磨刀或想到什么就用。在课余时间,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与同行交流或运用网络了解和学习他人的一些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多样化。

(4)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学到“能”学到的深度,而不是“一定要”学到某一深度。在引导过程中,音乐教师不能不分情况地引导,只有当学生无法或没方向继续学习时,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其余时间音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关系,从而达到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目的。

(5)教学评价的组织者

公正公平的教学评价是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因为这种来自师生的认可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我学不学、学没学到知识都没人知道,我为什么还要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不爱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这个过程中没有他人的认可和鼓励,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尽量给每一名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机会,并对其进行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从而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音乐理论课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实践过程

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中如何让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对能否顺利实施翻转课堂很关键。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过程有如下几点。

1.体验新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便是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想让教师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必须需要教师亲自体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音乐教师可以用学生的身份去感受、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角色的变化,从而和传统授课中学生角色进行比较并找出具体变化之处,并发现新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以后实施过程中处理学生遇到的突况作好准备。其次,音乐教师可以用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新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从而发现与传统课堂的不同之处,初步认清自身角色的变化。最后,音乐教师可以着自己实施翻转课堂,深刻体会与传统课堂的差别,进而真正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

2.改变教学理念

当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变化之后,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改变。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完美转变,首先要时常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吸取他人经验教训;其次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时间就是生命的年代,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有好的生活。若他人已经在开展翻转课堂,而你还未改变教学理念或仍然沉浸在传统教学中,那么你将会被淘汰,所以教师要经常关注网络上的一些相关内容,及时发现研究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进行比较,看是否需要改变或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

3.厘清并重新定位角色

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前首先要厘清自身的所有角色。要了解目前自身需承担的基础角色或能力所在的其他角色,不要盲目追求适应所有的角色,否则适得其反。而在厘清自身角色后,教师还应对翻转课堂中自身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只有定位了,才会逐渐适应自己新的角色,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角色之内的事情。教师对自身进行角色定位,是指教师要明确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自己要用哪种角色,并做好该角色分内之事,而不是单纯地明白自己的角色,胡乱使用自己的角色,最后甚至混淆所有角色,影响教学效果。当然,由于音乐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他们对于具体在翻转教学中定位自身角色的开端可能不同,但结果和目的都是认识并定位自身角色,开展翻转教学。

结束语

音乐理论课一直以来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对音乐教师来说它的难不在于知识内容复杂,难以教会学生,而在于学生缺乏想要学好的愿望。而翻转课堂以其显著的优势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通过对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与课堂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分析与研究,发现翻转课堂中对于音乐教师已不再是简单传授者的角色,而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仅更好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将沉闷的理论课学习学得有声有色,而且也让音乐教师找到了教学的乐趣,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第46页。

[2]张文杰:《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定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1卷第2期,第101页。

传统教师的角色第8篇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