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7 15:35:20

中学审美教育

中学审美教育第1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作用;阻力;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2-01

我们常常提起审美,倡导审美,那么什么是审美呢?"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对于美育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美育的教育。那么,美育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1.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通过审美活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2.美育教育存在的阻力

2.1社会对美术课仍存在轻视心理。素质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看待美术教育的问题上,观念还是有所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美术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得最为艰难的阶段,除了升学率之外,除此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偶尔的诸如跑步、听音乐等时间很短的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换脑子,然后继续钻进书山题海之中,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涉及文化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几所学校之中,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大问题。

2.2对美术课的认识不端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的认识就是在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要求学生照着画,或者在讲台上放一个简单的物体,让同学们照着画下来。但是一些美术常识、美术的基本技能,常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记得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在自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她想要换一个板凳,在平面里画出了三条腿之后,不知道第四条腿应该画到哪里,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绘画尝试,只是涉及到了立体方面的初步知识。相信不仅仅是三毛,我们很多人想要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也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是欠缺太多。所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趋势和必然,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综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2.3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所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美术的"小科"地位导致家长也对美术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耽误了主科的学习,只有学习不好的,升学希望不大的孩子才去学习美术,所以不允许学生学习美术。至于孩子的美术学习状况,他们根本不关心。许多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都因为家长的这种轻视的态度,而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记得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美术的态度这样写道:"我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如果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画家。"笔者不知道这位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但作为美术老师,看了这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让老师感到伤心,但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对美术的不重视,对美术的不了解。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美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完善和个人发展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观认识上尚且如此,实际行动则更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开展好美术教育的,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必将为课程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许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理念的转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中学审美教育第2篇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审美的基础

阅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在创造与欣赏的辨证关系中,创作者及其作品起主导作用,对欣赏者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起指导作用和示范效应。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其审美教育的内涵。成功的泛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景之中。如读《,你在哪里》,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注重轻、重音量的变化,通过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时而远扬的泛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当读到全诗最高潮的时候,师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课堂里会响起悲痛的哭声……人们会认为,这不是在上课,分明是在深深地悼念人民的好总理!读的《Qin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产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狠抓关键词收到审美教育效果

优秀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集合体,多数文学作品,现在还配有成套的音响教材。语文教材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诗歌中有情感美、音乐美,教文中有意境美、构思美,小说中有形象美、人格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狠抓关键字词的分析,可以捕捉美的形象,收到美育效果。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他们的思想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教师抓住这些文字,结合三个事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组排比句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的美感,不能只是感官刺激,而是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严格讲,没有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就谈不上真正的美感,美感是对客观事物美的反映,是对一定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情感体验。人是有感情的,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或是对丑恶现象的怒不可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握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感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教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教师向学生讲述《白蛇传》的故事,使学生产生对法海和尚无比愤恨,对白蛇娘娘无限同情的感情。这既为学习这篇课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情感是开发智力和增强审美能力的催化剂,语文课不能没有情感。教学时,要使课堂气氛和课文内容吻合。如教《白杨礼赞》时感情要热烈、激昂,教《连升三级》气氛要诙谐、幽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习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巧妙设问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中学审美教育第3篇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中学审美教育第4篇

一、要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充满美的愉悦感

美术教育应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存在,这因素正散发着闪亮的光彩,在期待着更多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以往的中职美术教学多以传授学生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美术教师凡遇到给学生上美术欣赏课时就简单草率而过,或是轻描淡写地介绍一下,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美术名作,特别是对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也不去评析。美术老师更多的是在上欣赏课时,把学生当听众,给学生列举一些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学生听后反应淡漠。一堂课结束,学生根本没有什么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应该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他们自身的创造潜能。作为美术欣赏课,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精心准备教案,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同时,可运用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并对美术课的学习充满美的愉悦感,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的能力。

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因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受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呢?

首先,要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美的存在,要对自然生活和生命充满热爱。如上写生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去观察天空的云朵、高耸的楼房、婀娜多姿的垂柳、水平如镜的水库、小巧玲珑的民间建筑、万紫千红的花卉等。学校四周的这一切景色本来已为学生所熟悉,然而当学生带着任务,身临其境描绘它时,不得不凝神注目,从而为之动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激发对表现对象的兴趣、爱好,再引导学生用图画“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对象的描绘,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也有力地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与美术馆,分别是人类历史积淀和艺术展现的最重要的地方,因而,有必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通过历史人文对人心灵的震撼及艺术作品对人类灵魂的熏陶,逐渐加深学生对其中蕴藏的艺术语言符号的记忆和理解,从内心深处接受美的教育。积时累日、长此以往,审美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心中美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加以体现,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更加准确地了解具体审美对象的美学特点,随着生活经历的日益丰富,必然就会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三、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新时期的中职学校美术教育应当努力迎合新时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一)要注重情感熏陶与渲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主动积极探索的动力,可是有多数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浓,主要是他们不能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感情没有受到强烈的震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美术的审美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欣赏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对作品内容、创作背景、创作缘由有一些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激发他们情感共鸣,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要注意品味作品内容,感受形式美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接触,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切实感受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思想美

艺术作品的美育与德育功能往往不是孤立的,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家乡亲情、高风亮节等是学生心摹手追的。众所周知,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利用智慧对周围一切事物进行再现的结果。创造的过程也是美术作品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学生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深刻地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收获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中学审美教育第5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本身就属于审美教育的一种,主要是利用其情感意境等因素,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具有培养、扩大及发展学生音乐兴趣、视野和感受能力等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客体,积极引导音乐审美主体,使学生从情感上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性情上的熏陶,升华自身气质。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不足

1、课容量单一

历久以来,升学考试科目中就不包括音乐学科,故而,中学音乐课程设置数量极少,每周最多两至三节,甚至部分学校没有设置音乐课程。这种现象导致音乐教师无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往往实际教学时不少内容被反复讲解,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对音乐美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进而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终降低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便了各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提出,使得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无法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及常规教育手段,以至于音乐教学缺乏美的情境创设。

3、不注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审美认识和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具备相应审美基础的巨大资源库。然而,具体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份关注教材,忽略关注学生,导致教师的“教”完全背离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参与不足,降低其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

任何学科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参与教学,兴趣是先决性条件。为此,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兴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强烈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实际上在选择中学音乐教材作品时,包含了不同程度关于“美”的因素,因此,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这些因素。例如:欣赏《唱脸谱》时,这首作品与戏剧相关,音乐教师可针对音乐主题,为学生寻找精彩的戏剧片段,让学生通过聆听产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曲目欣赏,使其认真聆听并深刻体验美术和音乐,将两者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不断增强其对于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2、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欣赏是主要途径。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给予音乐欣赏教学足够重视度,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聆听音乐,并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进而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例:欣赏《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时,音乐教师应根据音乐主题,引导学生聆听相关作品,比如《万马奔腾》马头琴独奏曲,让学生在认真聆听后,讨论演奏的乐器名称,以及自己对音乐的感悟等。总之,通过认真聆听、积极探讨和教师的重点讲解,可促进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美”,最终实现对其音乐鉴赏力的有效培养。

3、培养学生音乐鉴别能力

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基于音乐鉴赏能力之上。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领悟,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形式,并实现对其的审美判断,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首先要学会鉴别比较。例:普罗科菲耶夫的童话交响曲《彼得与狼》,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塑造了风趣生动且蔼然可亲的音乐形象。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积极介绍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听取故事的同时,产生听音乐描绘故事人物的兴趣。而音乐教师则要抓准时机,详细地讲解曲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分别代表着什么,比如双簧管模拟鸭子,彼得的神情体现在弦乐中,大管表现出爷爷的神态,圆号表现出狼的阴险可怕,小鸟的敏捷灵活体现在长笛的高音区。通过这种具象欣赏,让学生产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然后总结出曲子的内涵,即邪恶始终无法战胜善良。当学生学会鉴别善恶之后,就会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任何强大、邪恶的敌人,在团结一致的抵抗下都会失败。

4、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想象促进着人们认识并改造这个世界。如果缺乏想象,便不会存在发明创造,更不会存在预见。音乐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置身旋律之中,并设身处地的进行构思、描绘和联想,才能实现想象空间的鲜明生动和无限扩大。因此,要求学生想象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将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表达出来,深入地感受其意境,是欣赏作品美的关键。例:民族乐曲《春到沂河》的欣赏,音乐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描绘的景象,以及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万物复苏的春季是何种景象?有的学生想象自己行走在河边,享受着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日,绿草鲜花对人们点着头,小鸟在树上欢快的歌唱;有的则想象到农民伯伯迎着春的朝阳在田间劳作,撒下春的希望,渴望来年可满载而归……诸如这些,表达出每位学生对未来和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虽然学生想象的画面天差地别,但却并不偏离作品标题的寓意,均符合作者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可以说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就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其成果也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结束语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音乐想象力、鉴别力和鉴赏力,以及感知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作者:麻磊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晓丽.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35(15):112-112.

中学审美教育第6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专业化,不仅做到对义务教育的理论教学,还应该做到合理的知识延伸,在开展美育能力教学的同时从其他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学习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等。

一、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老师在充分利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最后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某著名诗人曾说过:“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多少个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出积极乐观,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虽然初中生的未来理想并不一定从事美术事业,但是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

老师进行审美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审美教育的形式之一,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到美术课堂中,在美术赏析时,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例如,在学习《北京故宫》一课时,某美术老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大量北京故宫的图片,在欣赏故宫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此景雄伟壮丽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中进行赏析,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转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该美术教师还将《巴黎罗浮宫》一课和此课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可使学生更好的将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作对比,形成鲜明的文化差异,感受到美术课堂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生也充分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科目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带来的重要意义。

2.符合学生自身特点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音乐、体育以及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课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不但具有幼时的天真、幻想、可塑性强的特点,还出现了青少年的某些特征,如意志力不坚定、控制能力差等,这些特点都说明初中生教育过程的艰难性。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结合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3.结合实际生活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老师需要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培训,即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同时,更注重良好人格的培养。例如,一部分学生盲目追赶潮流,认为“染成黄头发”才是美,暑假时更有学生忙于“整形”“染发”等,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是美”的讨论,并利用某些画家刻苦的求学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灵洗涤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的审美培养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养成学生对美的事物主动欣赏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丽.关于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性审美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中学审美教育第7篇

【关键词】美育;图案教学;审美;情境;感受;素质;能力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对其他各育起着协调和推动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图案课是一门专业技能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怎样在图案教学中完成美育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获得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我多年来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的做法是:

一、创造审美情境,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我校的学生一般都是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在入学时美术的基础都比较差,对审美的感受很淡薄,这样如果单纯地把图案课教学看成是纯技法课,那么不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永远不能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如果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审美情境,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美的感染、熏陶中学到知识,掌握技法。如:在图案色彩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平时生活中色彩的作用,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情境——美丽的山、水、树、美丽的家居等都是靠色彩来装扮,我们是生活在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世界里,然后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色彩,在穿着上,不但样式新颖,而且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那么为什么没有穿纯红色上衣同时穿纯绿色的裤子的人呢?人们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又怎解释呢?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答案多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红和绿是互补色,两者等面积、等纯度时,对比极不和谐;这样学生在美的陶冶下学到了补色的知识。还可以通过欣赏一些图案作品,根据作品中审美的因素,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审美愉悦,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二、探究内容形式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有了初步的审美感受能力,引导学生在作业要有内容美,选择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内容。比如,在2011级学生的图案拼贴作业中,充分地体现了图案内容美的要求,作业的内容有体育、音乐、舞蹈、劳动、风景等等,内容丰富多样,看了之后,令人精神振奋、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还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如时装表演,现代都市,未来畅想等等。美的内容要通过美的形式来体现,内容美与形式美巧妙地结合,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在作业中,引导学生掌握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随意灵活,自由地去选用图案构成的基本样式,以达到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对比、主次、谐调的效果,可以达到形式美的高度。一张优秀的作业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学生在完成作业后,由科代表组织在同学之间互评,这样学生在不同的作业中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鉴别其他作业的优劣粗精,从中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如赵明同学的二方连续图案作业,同学给他的评语是“内容美,但形式不够美”,这张作业的内容是音乐和舞蹈结合,加上自由体美术字,由于形式美原理中主次问题掌握不好,画面反复出现“死人”二字,仔细辨认才发现是“美死人”三个字,“笑”字不突出,使观赏者产生了误解,这就是内容与形式美没有很好地统一;学生的评价十分准确,说明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

三、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教师在作业内容形式上,为学生创设创造力的契机,在色彩构成作业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掌握:发射、集密、变异、肌理、构成的原理及差叠、透叠的手法,认真地探求其中的奥秘,求得作业的最佳效果,已成风气,平时美术基础差的同学在作业中也敢大胆独创,不受固定模式约束,在作业中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独创形式,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为班级设计制作班标、板报、运动会标志、宣传牌等,在学校艺术节活动中,有两名同学为学校设计了艺术节标志,独特的构思、精湛的制作受全校师生的好评。学生通过图案课的学习,审美素质得到有明显的提高。在美术课中注重审美素质教育的培养,完成美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发现、感受、鉴赏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激发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创造出生活中更美好的事物。

参考文献:

[1]赖亦芬.同课异构,异彩缤纷——走进绘本教学研讨活动[J].成才之路,2010.19.

[2]杨爱娟.图画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选用状况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中学审美教育第8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审美教育

一、体育审美教育的基础

1.体育的美学价值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象之一。从古代奥林匹克到现代竞技体育,从学校体育教育到大众娱乐体育,从运动场上激动人心的比赛场面到运动员的身体姿态及动作造型,从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时刻展示着美的韵味,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更是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创造美的艺术源泉。

2.体育的美育功能

体育在具有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自然就具备了美育功能。体育的美育功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上,体育是塑造人体美最直接的方法。人们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人体进行美的塑造,使人体从基本体态和运动姿态上表现出健康、挺拔、匀称、协调等外显特征。在精神层面上,体育是培养人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手段。参与跳水、滑雪等运动使人变得勇敢;参与足球、篮球等运动促进人们彼此关爱、互助,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参与登山、耐力跑等运动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审美教育应该是体育和美育的融合,实现彼此间功能交互的教育行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体育审美教育的作用

1.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塑造美的体态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总会和人的身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学生认识到拥有健美的身体将一生受益,拥有健美的体态将极大提升幸福指数,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更多的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体育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慢慢成熟,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发展,精神上也会得到有益的历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会通过体育逐渐建立起对美的享受和对美的感悟。通过体育审美教育,学生会懂得什么是运动的美,认识美的规律,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学会欣赏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创造美的人生。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1.体育教学过程中施教者的美学诠释

(1)发挥体育教师健美体魄的榜样力量在体育审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就会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体育教师自身健美的匀称体型,标准的动作技能示范,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体态优美、动作协调都是体育教师常年从事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这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体育教师带给学生的这种榜样力量会持续地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意义重大。

(2)通过多层次的动作技能讲解传递美的讯息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师在讲解运动技能时增加一点运动文化背景知识对启迪学生的体育审美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的运动技能,最难忘的可能就是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动作技术。例如练习耐力跑,体育教师在讲解基本的动作技术以及呼吸技巧的基础上,再简单介绍一下马拉松跑的由来,学生了解了雅典战争中跑步报喜的人不幸死去的悲壮故事后会对长跑运动文化产生更多的感受。每一项体育运动的背后都有悠远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人类对美的追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用美学诠释传递运动文化是实施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

2.体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者的美学体验

(1)引导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感受运动的美学生体育审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运动的亲历实践。随着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增加,运动实践带来的运动感悟和教学情感体验会愈加丰富与深刻。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动作符号,只有读懂了动作符号的含义才可能领会其中的美,只有掌握了动作技能才可能引起深刻的情感体验。当学生通过体育课学会了篮球的基本技能,在运动场上参加过篮球比赛后再去欣赏高水平篮球比赛的时候,因为学习过,参与过,会自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熟悉的技术动作和竞赛规则会引发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2)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体育审美观运动实践并不是影响学生运动美学体验的唯一因素,具备较高的运动鉴赏能力也是影响学生美学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运动鉴赏包括竞技体育比赛场景的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美、动作技巧美、拼搏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等众多元素。体育教师通过课内外的综合教育教学资源,使运动技能实践教学和体育竞赛运动鉴赏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健身健美的知识与方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运动鉴赏水平,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体育审美观。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可以说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是蕴藏着美的宝藏。学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将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美学理念,培养学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审美能力,为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积极有益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具有健美体魄和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