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7 15:35:21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1篇

第一,音节

汉语是方块汉字为基础的单音节语言,而英语是字符化的多音节语言。汉语是以汉字为一个基本单位,即便是词,其音节数比英语的音节少。这带来的结果就是,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的标准就是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样,语速平均,每个字都咬字清晰,仅仅是一些轻声字读得弱一些。即使在汉语口语中,在一句话中不必咬字清晰的,比如先生、知识、学习、一会儿(这几个词在口语中就包含有弱化、连读),相比英语也不多见。而英语的多音节特性,以及英语的单词是由 Sound 拼读而成的本质,很自然地就会大量发生两个词、三个词甚至更多词中的 Sound 连在一起读,于是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连读、弱读、省略,而非每个单词都要咬字清晰了。所以,英语的韵律、节奏之一,就包括连读、弱读、省略。这在歌词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重音和节奏

汉语中到底有没有重音,好像还有争论,而英语中的重音则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个字、词的音量均等,语速也很平均。汉语的重音主要靠提高音量来表达,再加上一点语调变化,而其目的也仅仅是表达一种感情。而英语的重音则是英语的基本部分,分布在每一个有效的语言交流中。这里说有效的语言交流,是指能够表达一定意思的短语或者句子。而且英语的重音,不仅仅是我们音标中学习的单词中的重音,更重要的是短语、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意群的重音。

所谓意群,一个句子可根据意思和语法结构分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称之为一个意群。意群在句子中具有语义、语法和语调三种特征,比如: After school,/my classmates and I/are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意群是英语口语的基本单位,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其中包括核心词,而核心词就应该是这个意群的重音部分。也就是说,英语口语作为一个语言流(flow), 中间是有停顿的,而这个停顿就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分割的,而不是单词(中式英语的一边翻译中文一边说的一个词一个词地蹦)和句子,这是由英语的发音方法、思维方式、习惯甚至文化决定的。

意群中的核心词也就是重音所在,是在口语中占用最多时长的部分,其他的单词可能快速一带而过。换句话说,英语的重音,不是单词中的某个重读音节,而是口语中的意群――也就是口语中完全不停顿的部分――里面的核心词,而这个重音的表达,也不一定体现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语速的区别上。其实,这就补充了前面第一点中关于英语的多音节带来的连读、弱读、省略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连读、什么时候该弱读、什么时候该省略?当然是在一个意群之内该进行连读、省略,意群中的非核心词则弱读。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包括学英语口语,只背规则,比如前一个单词的尾音和后一个单词的首个音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连读,什么情况下应该省略,偏偏忽略更加关键的语言流的整体性,没有考虑英语语言流的分段特点。

意群概念的引入,比较清晰地解释了英语的节奏。口语的一句话中,分割为多个意群,意群之间有停顿,意群内部连读、省略,核心词占用最多的讲话时间,其他的词弱读,一带而过。

第三,声调和语调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2篇

关键词: 英汉字词 差异性 对比

文字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同母语学习一样,我们学习英语依然从字词着手,然后学句子乃至篇章。在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两种语言做比较。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我们可以对两种语言词汇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提到词汇,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同的表达。在英语中,只有一词word,而在汉语中有两个关于词汇的名词:字和词。那么这三个术语word、字、词之间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英语中的词由字母构成,word与词对应。汉语的词由汉字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单字大约相当于词素(morphme),它们是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本文就是针对英汉文字、字词进行分析。

一、英汉语文字差异

英语是线性一维的,写读英文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字母从前往后,依次排序就构成词。词与词之间需用一空格隔开,才能使其明了。汉语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字本身的大小都不变,因此看起来紧凑美观[1]。相对于英语的前后排序来说,汉字的上下左右,都可能存在,比较复杂,汉字字与字之间完全独立书写时无需其他符号分隔。

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表意文字是从表形文字发展起来的。汉字从本质上说是象形文字,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汉字的构成有四种主要造字方法:象形、意指、会意和形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范畴,即汉字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文字的意义信息。而英语则是表音文字,是由26个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学,单词本身根本不能表现形象,而意义的分辨只能依赖于拼写的不同、音节的多寡和读音的不同[2]。

二、英汉文字拼读差异

英语是拼音文字,看到单词即可拼读,“词”“形”与“音”相连而与义脱节。

英语单词由字母组成,字母从概念中分离出来,只是抽象地代表一定的发音形式,文字不直接与概念相关,只是作为音素符号而设定。单词的区分是根据发音的不同和轻重音,如Desert作名词“沙漠”义时重音在前,而作动词“抛弃”时重音在后。

汉语是表意文字,由象形文发展而来,视觉符号直接和概念相连。大多数文字和发音脱节,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每个字的读音。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即使是同一个字,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声调,而不同的声调所对应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如“薄”有3种读音bo(阳平),bo(去声),bao(阳平),“薄”在“薄荷”和在“薄利”中的发音相似,但是声调不同,一个阳平,一个去声,意义不同。

三、英汉构词差异

英语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即缀合法、转化法和复合法。缀合法是指由词根或单字加上词缀构成新词的方法。转化法就是词根形式不变而转化为其他词,如study(v)study(n)[3]。复合法就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如bedroom。

英语构成法的核心是缀合法。汉语的主要构词方法是复合法,汉语中也有缀合法组词的现象。下面主要对缀合法和复合法这两种在英汉构词中应用广泛的构词方法进行对比。

1.英汉缀合法对比

英语词缀分三种:前缀、中缀和后缀,词缀加在词根上构成新词,往往一个词根可同时加上前缀和后缀。词根大部分都是相对短小的有意义的词,如work,table,但是也有一些并无明确特征含义的词根,如introduce,produce和reduce里面的duce。词缀一般来说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必须与词根在一起构成词。词缀和词根都属于词素,词素是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是从词或词干的直接成分的角度来确定的,词素概念的产生正是出于语言学的最省力原则。语言学家不用通过一个个孤立无关的词去研究词汇,而是将词分割为在词中有规律出现的词素,这样大大降低了工作难度。但这种分割都是基于直觉认识和经验完成,并不能完全通过意义来考察,这与英语词形与意义脱节有很大关系。人们很容易给一个完整的单词赋予准确的含义,如produce(产生)和reduce(减少),但是这两词相同部分duce究竟表达什么意义,它在这两个词甚至更多词中表达的意义是否一样,没有人能做出准确的回答。像duce这个词素作为一个音义结合体难以令人接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词含有duce这四个字母这个音,但是在众多duce词中几乎每个词的意义及duce的意义都不同,甚至千差万别。甚至我们都难以确定duce在某一个单词的意义,而英语的一些词根和词缀就是这样并没有明确的意义。英语中大部分词根有一个明确的意义,包含或者就是其本身的意义,一些词缀也像这样(如-un不,in-里面)。

汉语属于孤立性语言,汉语中的词素、词根、词缀都由单字组成,从字形上看,汉语中作为词缀的汉字与作为词根的汉字没有差别。蔡基刚认为汉语有三种情况:(1)有意义能单用的是词;(2)有意义但不能单用,主要是非自由词根语素;(3)没有意义的字,即非语素字[4]。汉语中词缀数量少,只有前缀、后缀。前缀如“老-”、“小-”、“家-”;后缀如“-家”、“-人”、“-者”

在有意义能单用的字中,有一些不但是词,还可以做其他词的词缀,甚至可做前缀、后缀。如“家”这个字,作词来讲表达“家庭”的意思;可用做后缀:书法家、画家、音乐家,这里的“家”表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可用作前缀:家人、家庭、家门……在这组词里,家也可看做是词根,与后缀“门”组成词。因为像人、庭、门这些词既可以看做词根(如在门口、门上、门后),又可以作后缀(如工人、好人、坏人……)

像“家”这种既可单用,又可以词根,还可作前缀、后缀的字在汉语中有很多,而且每种用法的意义大不相同,根据与它搭配的字才能分辨它的具体意思,这大大增加了学习汉语的难度。而英语几乎没有一个语素可以像这些汉字那样,可以出现在词的任何位置,可作词根、前缀、后缀,英语中词缀与词根差别很大,容易区别。

2.英汉复合法对比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按照一定的次序合成一个新词,这种构词法叫做合成法,这样构成的新词叫合成词。英语构词法以缀合法为主,而汉语的主要构词方法是复合法,英语的合成词比汉语的少得多。英语合成词主要用于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例如himself(他自己)、everything(凡事)、sunshine(阳光)、blackboard(黑板)和football(足球)等。

大部分英汉语复合词中的成分之间含有一定的句法关系,如主-谓、动-宾、修饰+被修饰的语序排列。英语复合词排序顺序,既可以是线性的,如rainfall和homework,又可以是逆线性的,如playboy和recordbreaking(宾动)。

汉语合成词都是按顺序构成,除了主谓、动宾和动补关系组合,还有并列、偏正等关系组合,后两种是英语中少有的。

例如主调关系:头疼、日出、地震;互补关系:赶快发明提高;动宾关系:结果、拼命、吃饭;并列关系:好坏、美丽、长短;偏正关系:火红、车流。

像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合成词的词,撇开成分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有的也可看做是由词缀法组合而成。如和“头疼”类似以“疼”字开头的词还有“胃疼”、“肚疼”等,这几个词都可以看做是与“疼”这个后缀组合而成。

由上述构词的主要方法――缀合法和复合法,可以看出英汉字词的差异很大。英语的词、词根和词缀大都是区分明显的,复合词和派生词也是泾渭分明,一望便知。但是,汉语中单字的功能多,身份多变,既可以作为词出现,又可以作为词根、词缀与其他字搭配组词,复合词也不能和派生词完全划清界限,有些复合词也可看成是派生而来。

四、英语单词与汉语单字

1.汉语字理位与词本位理论

本位是指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英语以“主语―谓语”为结构的基础框架,“词”是支撑这个框架的基本结构单位,英语是“词本位”语言,而汉语的本位是字还是词,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字本位理论是汉语的一种语义语法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强调汉语分析中以“字”为基本单位,各种语言单位实际是组合结构,也就是语义的结合形式,因此不需要“词”这种语言单位[5]。

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不论是字本位角度下的字,还是词本位角度下的词,都可以仿照英语词、词素那样切分,上面所说的构词法就是基于词本位理论对汉语词语进行切分。

2.英语单词与汉语单字

英语word以形态为中心词系,词素、词缀是英语构词法的主要内容,汉语字以字形为中心,偏旁、形素是汉语造字法的主要内容[6]。早期文献里的“旁”、“偏旁”可以指一个字的形旁,也可以指一个字的声旁(指形旁的多一些),习惯上把左边称为“偏”,把右边称为“旁”。这里的“左旁”即是“形旁”,“右旁”即是“声旁”。现在习惯上把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外内统称为偏旁,认为偏旁是用二分法对合体字进行一次切分得到的结构单位。其中,表示词义所属类别和范围的叫“形旁”、“形符”或“意符”;标示字音的叫“声旁”、“声符”或“音符”。例如“韶”字有“音”、“召”两个偏旁,“花”字有“艹”、“化”两个偏旁,“圆”字有“囗”、“员”两个偏旁。这种分法与英语中词缀、词根分法很像,都是根据形式和意义分的[7]。

由表达意义的偏旁(形旁)和表示发音的偏旁(声旁)组成的字是形声字,有些根据声旁就可以判断出发音。如“铜”,由表金属含义的“金”形旁和表示发音的偏旁“同”组成,其发音与同完全一样,同样的还有桐、峒。但是还有很多字是与“同”发音相似,仅声调不同,如侗、恫。英语中没有这种能判断单词发音的词缀,词缀仅仅能代表自己的音,而不能觉得整个单词的读音,因为英语单词大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构成的。

五、结语

英语和汉语一个属印欧语系,一个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代的语言研究最成熟、全面的是对英语的研究,在英语语言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语言现象都被别的语言包括汉语拿来借鉴分析本国语言。只是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巨大,英语很多语言现象可能并不适用于汉语,完全引用可能会出现矛盾重重、难以自圆其说的情景,最好是更深入地了解研究英语汉语之间的差异,促进更好地认识汉语,并借鉴英语,立足汉语自身特点对汉语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璐璐,吴瑾.英汉文字构成对比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金惠康.汉字英词:英汉语言的本质特征差异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丰国欣.字本位视角的汉语“词”――基于汉英对比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0(11).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3篇

关键词:音段音位 超音段音位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24-02

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基于社会功能的语音的研究就是音位。在语音体系中,音位是辨义的基本单位,除了辨义功能外,音位还具有构成功能。如果将语音看成是线性的,那切分出来的最小音段就是音位(音段音位)。而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长、音高、音强就是超音段音位。音长位、声调、重音、节奏、音渡等都是语言中常见的超音段音位。

1 英汉音段音位对比

1.1英汉语中均有各具特色的音位

在汉语普通话中有许多音都与英语近似,但英语中却有一些音是汉语中没有的。例如:在汉语中没有与英语[i], [u], [?蘧], [?], [θ], [?奁], [r ], 相对应的近似音。有些音即便发音相似,但仍然存在细微差别。如英语中[i:], [u: ], [?藜: ], [?藜], [a:]发音部位和舌的高度都比较接近汉语的[i]衣, [u]屋,er(鹅),但是仍然有不同。英语的[i:], [u:],舌位略低于汉语的“衣”和“屋”,而汉语的“啊”比英语的[a]舌位靠前一些。又如,在英语中[b], [d], [g],均为不吐气的浊音,而汉语中b,d,g都是不吐气的清音。汉语的W是不圆唇的,而英语中的[w]都是圆唇的。两种语言在音色上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发音方法不同造成的。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发音音色的差异是受口腔形状和大小的影响,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舌高、舌位和唇形。

英语语音音色差异,除了受口腔形状和大小的影响之外,还与发音时气流实际受阻部位或摩擦部位不同有关。例如英语的[h]和汉语的[h](喝),英语的[r]和汉语的[r](日)。汉语的[h](喝)是一个舌根擦音,舌面后部和软腭之区形成一个缝隙,而气流则从这个缝隙摩擦而过;英语的[h],气流从声门摩擦而过,声带并不振动,形成一个声门擦音。汉语的[r](日),气流从抬起的舌尖与硬腭前端形成的缝隙摩擦而过,形成舌尖擦音;英语的气流在发音过程中并无摩擦,顺利地从舌中部通过,舌尖在齿龈后部朝硬腭上翘,形成一个齿龈后部无擦通音。

1.2英汉音位出现位置及组合方式的对比

英语中,在一个音节里辅音可以是一个、二个、三个、四个甚至五个。例如,clutch, must, clothes, texts, thousandths等。而在汉语中,通常是元音紧跟在一个辅音之后,音节尾只有一个辅音。

英语中的[l],既可以放在辅音前表示混浊,又可以放在词尾,而在汉语中[l]只能出现在元音前,发出一个清晰的舌边音。汉语中,能够放在音节尾的只有[n]和[?]两个鼻辅音,而英语中除了[h],[w]和[j]以外,出现在词尾的可以是其它任何辅音。

2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

音高、音强和音长是语言中最常见的超音段音位表达手段所涉及到的语音概念有语调、声调、重音、音长位等。

2.1语调和声调

汉英语音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此声调在区别或改变字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ma(阴平)“妈”,ma(阳平)“麻”,ma(上声)“马”,ma(去声)“骂”。这四个字,虽然音位一致,但由于声调不同,而代表着四种不同的含义。而英语单词,不会因为声调的不同而改变其含义。例如“book”这个词,无论我们使用升调或降调来读它,都不能改变它是“书”这样一个意思。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在英语语句中,可以根据说话人的态度,心情或口气,而加上一定的语调。但是,语句的语调核心通常会放在句末。同样汉语的句子也有语调,而且也是加在句末的重读词上。由于,汉字本身具有声调,语调对汉字的总体发音只能起到一个微调的作用,只能使其发音微微改变。总之,汉语在语调和声调方面比英语要复杂得多,这就导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学习汉语比较困难。

2.2重音

重音是一种与音高、音强和音长都有联系的复杂的语音现象,在英语中,在相同的音位结构中,重音位置的不同,词义或词的语法意义就不相同。例如:“record”,当重音在前一个音节时,是名词;重音在后一个音节时,是动词。“desert”,当重音在前一个音节时,表示“沙漠”,当重音在后一个音节时,表示“抛弃”,“功过”。英语词重音的区分词义的作用与汉语声调的作用相似,但远不及汉语声调区分词义运用得广泛。

在语句中,英汉重音的使用也有一些不同。由于英语的音节并不强调声调,有些音节容易被弱化,我们学习英语时,应留意每个词的重音、次重音和弱化音,以便能够掌握其正确发音。而汉语则完全不同,因为其绝大多数音节都带有声调,所以大都读得清晰响亮。如果有“+”号表示节拍重音,“-”号表示非节拍重音,那么汉语“到篮球场了”的重音特点是+ + + +-。而英语“That’s his ambition.”的重音特点是+ - - + -。如果强调“his”,则是- + - + -。

3 音长位

音长位表示发音延续时音的长短,它与音长有关。

3.1词语音长位

例如,eat [i:t](吃)―it [it](它);Sheep [?蘩i:p](绵羊)―ship [Si:p](轮船); heat [hi:t](热)―hit [hit](打)。显然,在英语中词语音长位可以区别词义。而在汉语中并不以单纯的发音长短来形成对立的音位,更没有区分意义的功能。

3.2语句音长位

在英语中,语句音长位可以表现为节奏。在一个句子中,重读音节越少,句子的语速就快,反之则越慢,虽然语句音长位并不能区别句意,但能否熟练掌握,都是我们能否说一口地道而自然的英语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汉语中,语句音长位主要表现为停顿和语速。

(1)停顿。在发音时,语流的突然中断。就是停顿,它可以分隔音句、音段,有时还有辨义的作用。

例如:“我笑他也笑你怎么样?”在这样一句话中,停顿就有辨义的作用:我笑,他也笑,你怎么样?我笑他,也笑你,怎么样?

(2)语速。一个人说话的快慢叫做语速。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形来调整说话的语速 。如,时间,心情,态度等。如果心情激动,语速则快,反之则慢。通常,我们用慢语速来表示讥讽,强调或抒情。例如在读悼辞时,需要使用慢语速来表达沉痛的心情。

4 结语

英汉语音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方面的对比,找出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英语语间教学,降低由于差异所带来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发音,纠正方言和汉语普通话的负迁移,科学有效地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张书慧.英语汉语音段音位特征的比较与分析[J].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5).

[5]董雅莉.英汉语音对比研究及其对英语语音教学的指导意义[J].社科纵横,2013(6).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4篇

关键词:表音汉字 三维结构 计算机语言 信息产业 人工智能 传播战略

《走自主信息化之路》一文,已经收进IEEE文库。该文章的发表,使表音汉字走向世界迈开了第一步。当今信息社会,语言竞争非常激烈,在谈论汉语国际传播时,首先就有一个汉语国际传播战略问题。

一、展现表音汉字,事关汉语国际传播战略

什么是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大家知道,优胜劣汰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也是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必然遵循的基本规律。汉字拼音化,就是展现汉字的优势。以汉字的优势与其它文字比拼,才能取得国际传播的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文字大致可分为印欧系语言的拼音文字系统和汉字系统。拼音文字系统是多音节文字系统,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系统。汉字由象形、表意到拼音,可以说:汉字是唯一代表世界文字发展史全过程的文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西方的拼音文字已经将象形、表意抛弃了,只剩下一个拼音阶段。

(一)西方拼音文字几乎是“纯习俗”符号,而汉字是有理据的

《符号学》指出:“语言,是最庞大的几乎‘纯习俗’符号”[1]。这是西方人对自己拼音文字作的结论。所谓“纯习俗”符号,即全靠约定俗成,无理可讲,相沿成习。说明西方拼音文字是无理据的。与汉字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围绕汉字拼音,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了几个世纪,盖因没有找到汉字的编码规则。但是,要说汉字有编码规则,那将是有违文字发展规律的事,既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去做。可是,汉字在形成形声字时,已经是在以字造字,是有意识的,与当时的社会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汉字沿着形声字的道路发展,必然形成“音、形、义”三维结构,这是我国历代学者不断研究与总结的结果。因此,汉字发展成为有规律的文字是必然的。

首先,汉语已经实现了拉丁字母拼音,总计416个单音节。因此,汉字必然是单音节字,它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多音节字相区分,这是汉字的第一个特点。“汉语拼音”只能给“汉字注音”,形成很多同音字。因此,它还不是文字,不能用来支撑计算机语言。

其次,汉字以形声字为主。形声字已经占汉字总数的90%。由于形声字的构字已经模式化,即:形声字=部首+基本字。形声字的部首不发音,是符号,所以部首是字“缀”。可惜,这一特征长期被国人所忽视。文字是庞大的体系,汉字416个单音节字,不通过加“缀”,是不可能形成庞大的文字体系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是一连串的区分行为,在模糊不确定的概念层与同样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层上区分出相应的单位。”[1]语言,正如任何符号系统,其特征是区分一物与组成一物两者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加“缀”来区分同音字,这是汉字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汉字的同音基本字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趋于稳定。在字和字之间,已经形成“音、形、义”的“三维结构”体系(参阅陈耀西,陈红根《走自主信息化之路》一文)。这个体系是规律化的。如果这个体系不是规律化的,即使加“缀”,也不可能实现拼音化。这是汉字的第三个特点。

到2004年,因为找到了实现汉字拼音的方法,即找到了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故可在国家推行的《汉语拼音》的基础上,用加缀法,以一个汉字复制一个拼音字。它不是生拼硬凑,之所以能顺利地实现汉字拼音化,是由于有“音、形、义”三维结构理论的支撑。不然,庞大的汉字体系,是无法着手进行拼音化工作的。所以,表音汉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汉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下成长的拼音文字。形声字就是加缀字,这是汉民族的文字特色。所以汉字拼音化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之事。

当西方人对西方拼音文字作的结论是‘纯习俗’的符号时,而东方文化的代表——汉字,却被发现是有规律的“音、形、义”三维结构。按照汉字的这个编码规则,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拼音字母表,都可以拼出汉字的拼音文字。无论是法国、英国、德国、还是俄国的拼音字母表,除个别发音与汉语发音习惯不同外(例如:俄语的卷舌音,汉语就没有。我国采用的是拉丁文字母表。)。如果将此问题引申一下,这个问题将说明:汉字在世界文字中是唯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字。只有寻找到汉字的编码规则后,人们才知道汉字的可贵。

(二)正视英语热

2011年5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汉语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和退化。在一个文化高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母语却正在被淡忘,这是一个悲哀。”这个报告说明教育部、国家语委敢于正视问题。

在信息社会,计算机无孔不入。计算机硬件的核心是芯片,计算机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语言。现今我国没有中文的计算机语言,全都是英文的计算机语言,例如:BASIC语言、FORTRAN语言、C语言等,中文进入不了中央处理器。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库文件,英语在编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英文垄断了软件领域。在这个范畴里,汉字事实上已经被边缘化。信息社会,我们的母语不能支撑计算机语言,不能编软件,已经被边缘化,青少年当然淡忘母语,转向英语。现在,哪一个行业不用计算机?哪一所学校不学英语?甚至连中国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学英语。对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正确认识汉字的作用

《符号学》认为:“人类文化是一种语言文明,大部分规模较大的符号体系,是建筑在语言这初始体系之上的二度体系。”[1]语言是“初始体系”,是“基准模型”,是区别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的自然语言。“语言不但是人类社会最大的符号体系,而且大得不成比例,其他符号体系与之相比实在太小,而且全都可以被语言混杂、解释、置换。”[1]只有自然语言是最完善、最科学的符号体系。社会发展到今天被称为信息社会,人们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学上,因为计算机语言就是自然语言的二度体系,它们的关系如下:

自然语言——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ASCII码)

语言和信息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不但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快慢、国家的强弱;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因为只有自然语言才是计算机语言的支撑、解释体系。如果一个国家的计算机语言不是由本国的自然语言支撑,那么它必定要靠编译成计算机语言的那种自然语言支撑。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要求汉字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现在汉字实现了拼音化,就应该急起直追,用表音汉字编译中文的计算机语言。使计算机语言适应汉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发展中文的计算机软件,推进中国的信息产业,提升中国工业的自动化水平。

但是,我国目前使用计算机却是“借用”英语为桥梁,汉字内码用的是阿拉伯数字编码。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计算机。计算机“识别”汉字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当然更谈不上计算机“理解”汉字问题。这就是不解决汉字拼音化的严重问题。

大家知道,在利用ASCII码时,西方的拼音文字都用一个字节来保存,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的位组成(注:二进制是我国发明的),用来表示无符号的整数的话,范围正好是=0~255。而严重的问题出现在东方文字,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文字包含大量的汉字符号。例如,中国的文字不是拼音文字,汉字作为符号有数万之多,远远超过256个字符,因此,ISO的8859标准实际上不能处理中文的字符。中国的专家通过借鉴ISO8859的编码思想,认为:既然一个字节的256种字符不能表示中文,就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一个汉字。汉字的编码问题好像是解决了,其实不然。台湾也使用中文,由于历史的原因,那里没有使用大陆的简体字,还在使用繁体字,而且台湾也制定了一套表示繁体中文的字符编码,称为BIG5。不幸的是,虽然台湾也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一个汉字,但没有像我们兼容ASCII一样兼容简体字,他们使用了大致相同的编码范围来表示繁体的汉字。所以ISO8859的悲剧又出现在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人身上了。同样的编码在大陆和台湾的编码中实际上表示不同的字符,大陆的玩家在玩台湾的游戏软件时,经常会遇到乱码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大陆的计算机默认字符的编码就是GB2312,当碰到台湾使用BIG5编码的文字时,就会做出错误的转换。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日文和韩文中也包含许多的汉字,像汉字一样拥有大量的字符,可是,日韩语言的字符编码同样与中文编码有冲突,日文电脑游戏在大陆上一样也会出现无法理解的乱码。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互联网出现了,一夜之间,地球村上的人们可以直接访问远在天边的服务器,电子文件在全世界传播,在一切都在数字化的今天,计算机内存中用阿拉伯数字编码的汉字到底代表什么字?这就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问题。

当汉字表音化之后,由于汉字可用拉丁字母表示,汉字即可利用二进制编码,以一个字节来表示一个表音字字母。于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文字就可以以一个编码表出现在互联网上。表音汉字与简体、繁体汉字兼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汉字编码是同一的、一致的。日文和韩文中的许多汉字也与繁体汉字兼容,少数古汉字尽管现今少用,也可包容在同一编码表中。

当今世界,只存在东方的汉字和西方的拼音文字两大体系。现在,汉字与拼音文字兼容了,世界文字进入了并轨期,互联网将不需要因文字的复杂性而产生层层编码,互联网将变得简单易行。

二、汉字的适应性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锐利武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书同文”,秦小篆为通行的规范字体;到了汉代,隶书成了正宗;魏晋以后正楷风行;解放后,汉语拼音。汉字的发展与时俱进。当纸成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时,文字从刻在竹简上变为写在纸上。汉字要写在纸上,就必须适应“写”的要求,汉字由篆体字变成隶字,横平竖直,书写方便,汉字体型发生了剧烈变化,顺理成章。同一个道理,信息社会,汉字要“写”进计算机,计算机代替了纸,计算机读写汉字要用拼音字,汉字现在也实现了拼音字的目标,就好像篆字转换成隶字一样,现在要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这本来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事。但是,有的人总担心“失掉”汉字,不同意推行拼音字,这与一些错误的舆论有关。例如:拼音会使汉字“沙漠化”、拼音字要“取代”汉字等等。其实这种错误的舆论是由于不理解汉字的生命力所造成的。仔细想一想:实现拼音字时,是靠汉字的规律去实现的,汉字原封未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因发展需要汉字转换成其他的什么文字时,汉字这种规律性文字,还可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我们为什么要丢掉汉字呢?更何况拼音字与汉字一一对应,拼音字本身就是汉字的一个类别,犹如篆字、隶字一样,多一种文体多一条路,这有什么不好呢?篆字、隶字不是照样存在吗?汉字的任何改革,都应遵循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遵循了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汉字的形态可能会变,但实质不会改变。例如“谁”的拼音字“yshuizr”由三部分组成:部首“y”代表“言”,读音“shui”,后缀“zr”。而后缀“zr”恰恰是“隹”的部首。所以,表意字是表音字的后盾,表意字为什么要丢掉呢?

三、汉字文字要素的完整性,使表音汉字具有确立的文字地位

由于表音字与表意字是无缝对接,是落实“汉语拼音”。解放后,党和政府大批语言文字专家一起,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就是要实现拼音汉字吗?但是,当时未找到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只实现了“汉语拼音”。即便这样,也为汉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实现了拼音汉字,只是当时工作的继承,不是什么另类之举,不值得大惊小怪。表音字既与表意字不矛盾,又与“汉语拼音”不冲突,表音字去做表意字做不到的事情,有何不可呢?

(一)区分同音字,成为汉字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纠结

汉字的词由字组成,丰富的词语极大地提高了汉语的表达力。但是,在1999年2月出版的《语言文字词典》的“一语两文”条目的第八段的末尾却说:“人们担心拼音文字不能区分同音词。其实同音词属于语言的词汇问题,通过对词汇的整理,完全能够加以区分。”[2]这里所说的拼音文字是指416个注音字,注音字无法区分同音字。这个问题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2年第5次学术年会发表的《汉语现代化——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5次学术会议综述》中已经明确指出:“用拼音给汉字注音,用拼音汉语用于汉字不方便使用的领域,已经在逐渐走拼音化道路。”[4]实际上否定了“词汇整理”论。

大家都知道:汉字的同音词取决于同音字。不能区分同音字,也就不能区分同音词。正因为同音字问题才使汉字不能支撑计算机语言,才使得我国不得不“借用”英文的计算机语言。表音汉字则实现了区分同音字问题。因为它具备文字的三要素,用数学的语言说,是“音、形、义”三变量俱全。而注音字只有一个“音”变量。“词汇”再怎么“整理”,也“整”不成文字。所以,非要将注音字说成是我国的拼音文字,是无知的、愚蠢的霸道形为。

例如:“意义”用注音字表示为:(yi yi),“一心一意”表示为:(yi xin yi yi)。显然,它不能“通过对词汇的整理”而加以区分;其次,是想通过标声调来区分同音字。小学的拼音教学实践早已证明:此路也不通。因某些基本字的同音字太多。如读音“yi”的字竟达30个之多,加声调也不能解决区分问题;且因加声调后,每一个字有4个声调,在计算机使用时,一个声调是一个字符,实际上是增加了字符数而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因声调在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差异太大,不易掌握。然而,表音字就不是这样。上述例子“意义”表示为:(yib yim);“一心一意”表示为:(yir xin yir yib),显然可以区分同音词;其次,表音字的后缀有词性,词的结构受到语法制约;第三,表音字的一维书写方式,使字和字之间可以连写,其结果将弥补歧义和语法的不足。例如:“意义”表示为:(yib yim),可写成“yibyim”。

(二)表音汉字具有完整的文字要素系统

“音、义、形”集成的表音汉字,是由表意汉字复制而成,是有规律的文字,“它把汉字所能表达的一切予以保留”。所以,表音汉字的文字地位是确立的,是勿庸置疑的。它具备文字的易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使用性、通用性等。其全面性、系统性、通用性都概括在“音、形、义”三维结构的规律中。

文字与语言不同,汉语是依靠语境来区分同音字的。因此,单音节的拼音文字与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只是单音节的拼音文字由于理论性较强,其“三维结构”规律难以发现,但不等于说单音节的拼音文字不可能“后来居上”。显然,表音汉字是规律化文字,在实用性上,它已占有先机。更能吸引人的是:汉字的多样性(象形字、表意字、表音字)使其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大家知道,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灿烂的:象形字的印章;表意字的诗配画;单音节字的易读性。不难预料:单音节的拼音文字在世界文字史上,必将谱写辉煌的篇章。

1.表音汉字适应ASCII的要求

汉字在没有拼音化时,汉字编码在计算机的ASII码中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编码。当有了拼音汉字后,就可利用26个拉丁字母进行编码,实现我国计算机的内存转轨,抛弃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的编码方案。

当汉字拼音化之后,由于汉字与拼音文字兼容,以汉字为载体的东方文字就可以用一个编码表出现在互联网上,由于拼音汉字与简体、繁体汉字兼容,所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汉字编码是同一的、一致的。日文和韩文中的许多汉字也与繁体汉字兼容,少数古汉字也可包容在同一编码表中。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首先:简体字“衅”与繁体字“釁”的拼音汉字都是“xinp”,在编码表中是相同的。这样,当我们要使用简体字时,就选择简体字;要使用繁体字时,就选择繁体字。又如简体字“样”与繁体字“樣”的拼音汉字都是“myangh”,使用时很方便。

其次,内存编码表可以随时扩充。因为拼音汉字在ASCII编码表中用26个拉丁字母的编码,不需“借用”阿拉伯数字。“借用”阿拉伯数字使汉字内码扩展很困难。低字节与高字节由16个二进制位组成。26个拉丁字母的每一个字符,只需一个字节表示。国标GB2312只有6763个汉字,扩展到GBK时为20902个汉字,再扩展怎么办?GBK是没有包括繁体汉字的。然而,用拼音汉字就没有这个问题,汉字库可随时扩展,用户个人可以扩展,国家也可定期扩展,不受限制,适应汉字“量大字杂”的特点。

第三,表音汉字用于内存编码安全,不同于用阿拉伯数字编码。此外,听说俄罗斯军队用俄文编程,不用英文编程,目的在于信息安全。

第四,在互联网上,便于与东方文化的国家交流。汉字是东方文字的源头,汉字拼音化了,对东方文字就有影响,也有利于其他东方国家文字的发展。在互联网上,文件中将是拼音汉字在世界各地传播,不再是“借用”的阿拉伯数字。

第五,在软件编程、汉字输入、文字处理等方面,都用拼音汉字。通过表音汉字,与汉字点阵字型库挂接,即可实现汉字输入。汉字输入不再有“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表音字与表意字的复制关系,可实现汉字的机器输入,这有利于大信息量输入。

2.拼音汉字适应编程要求

在软件领域,我国使用英文计算机语言,“借用”英文编程。有了拼音汉字,可用拼音字设计计算机语言,例如,BASIC语言常用的语句可用拼音字代替:

汉字 英文 表音汉字

读 INPUT YDUV

写 PRINT XIEV

完 END WANV

则 THEN ZE

到 TO DAOV

令 LET LINGV

如果设计中文编译器,就可以实现中文的计算机语言。这样,我们就不受英文的制约。在欧美国家,高中生都会编程,计算机成为普及工具,这就有利于发挥国民的创造力。试想,在信息社会,一个国家如果只能依靠少数精英掌握英文,使用计算机编程,这个国家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能有多少惊人成果出现?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生产工具,没有编程能力哪来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进入信息社会的根本大事。这个问题不解决,怎能实现信息社会?如果有人认为中国不通过计算机语言的实践就可跨入信息社会,就类似于清朝的“洋务运动”,认为可以通过“买机器”实现工业化。事实证明:工业社会“买”不来,信息社会同样也“买”不来。

所以,表音汉字的“缀”,不是为加缀而加缀;表音汉字的“拼音”,不是为拼音而拼音。它们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家分析一下:从发现汉字的“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到实现表音汉字;利用表音汉字做计算机的内存;利用表音汉字输入/输出;利用表音汉字设计中文的计算机语言;利用中文的计算机语言编写软件/库文件。以上这些工作,仅属于计算机识别汉字范畴的工作,它显然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千万不要认为表音汉字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随意而做的一件事。没有“音、形、义”三维结构规律,是不可能实现表音汉字的。

每当谈到中文编程问题时,就有人怀着“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感情说:“没有必要!”当提出要分析汉字的词性时又有人说:“谷歌早晚会懂得分析词性的。”这种观点当然不能让人同意。因为“谷歌”是一家外企公司,把中国人应做的事,寄托在外国人“早晚会懂”上,那我国还有什么希望发展自主的信息产业?想当初,汉字没有拼音化时,中国人用英文的计算机语言编程,那是情有可原;现在汉字也拼音化了,中国人还要用英文的计算机语言编程,这不就让人不可思议了吗?!

四、从两大语系的特点对比,明确表音汉字标明词性的必要性

在汉字拼音化的进程中,汉字一直存在两个纠结,一个是如何区分同音字问题;另一个是彰显汉字的语法问题。

(一)汉字的第二个纠结是汉语语法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对语言文字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中国人与机器人的交流一定是汉语,不可能通过翻译与机器人交谈。外文翻译成中文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无论哪种翻译,由于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对中国人来说都将造成很大的麻烦。当汉语用于“人工智能”分析时,人们再想“借用”英文这个桥梁,那就“此路不通”了!加工对象在哪里呢?再反对汉字拼音化时,恐怕是追悔莫及,悔之晚矣!

例如:汉语中,大量的虚词运用,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的虚词比英语丰富得多,有相当数量的助词。如:“的”“得”“地”“着”“了”“过”“们”等。因此,语法结构有较大的区别,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今日之选择,要为将来之应用负责。汉语必须有适合人工智能的文字。

《人工智能原理》指出:“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和印欧语相比,汉语的主要特点”[5]有以下三点:

第一,汉语的词类缺乏形式标记;

第二,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试看在英语中: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 | | |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而在汉语中,这种关系变成了多对多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三,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短语(即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例如拿动词来说,在英语短语中,不允许有限定动词出现,如果要出现动词的话,只能是动词的不定式或分词形式;只有句子及其包含的子句才能有一个限定动词充当主要动词。可是汉语的情形完全不同,动词和动词结构不论在句子的哪个位置上出现,形式完全一样。

《人工智能原理》还指出:“汉语的这些特点对于用计算机来进行句法分析是极其不利的。”基于这些理由,并且考虑到汉字在产生之初,一般只有一个意义,称为本义;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往往会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若干个新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基于汉字为单音节字的特点,在实现基本字表音化时,必须利用前、后缀来标明表音汉字的词性。这既利于根据本义追索其字源,又利于分析句法成分。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序一”中所言:“词义的发展脉络,词性的标注等问题,却不简单。他们也自知当前不能全部做好,我认为他们还有自知之明,但做总比不做好。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总有一天会完备起来。”尽管这段话是在2010年8月买到该词典后才看到的,但由于该词典对词性的标注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词典。所以,我们又将此前的词性标注,依该词典进行了新的审查修订。我们深深地感到:词性的标注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吕叔湘先生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编著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词性的标注?因为它是汉语研究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也是人工智能的重大前提条件之一。正因如此,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1.基本字大都为前三文,表音化时,没有前缀,只有后缀,后缀标明本义词性。

2.常用基本字是名词,不加后缀。因为在表音汉字中常用名词是使用最多的。为了使用简便,所以是隐含的名词词性。

3.形声字的前缀为部首,是表示形声字的含义的,当然与词性有关。表音汉字的前缀是具备词的,再加上基本字的后缀带来的词性,所以形声字的词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部首“扌”的形声字,几乎都是动词,部首“邑”的形声字,几乎都是名词。

例如:“(jianz)戋(小,少)、(shjianz)浅、(zhjianz)笺、(bkjianz)賎、(dqjianz)残、(jjianz)銭”。其中,基本字“(jianz)戋”,后缀为“z”说明为形容词。其形声字(shjianz)浅、(bkjianz)賎、(dqjianz)残是形容词;(zhjianz)笺、(jjianz)銭则是名词,与竹器、金属有关。因此,表音汉字能承担词性的任务。将汉字的隐含词性变成显性词性,这将是汉字的重大变化。在GB18030汉字库中,基本字有1641个;另外,还有502个独体字,其实也是基本字,故总计为2143个字。因此,将基本字标注词性,是一件非常艰巨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是汉字实现表音化而追求的目标之一。注音字是没有词的,不能把注音字当成拼音文字。正如前文所说:计算机“识别”汉字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是因为汉字的拼音化没有真正解决。现在我国计算机使用的输入法,如五笔字型是拆字法,“kl”能代表“中国”吗?就连微软公司的输入法,也是显示一排同音字,最后靠人的智力来分辨后选取所需的汉字。只有表音汉字输入法,才能实现表音汉字与表意汉字一对一的关系。输入表音汉字“yib”,只显示一个表意汉字“意”,不可能显示另外的任何汉字,这才称得上是计算机“识别”了汉字。至此,也就可利用表音汉字编译中文的计算机语言,实现中文的编程。

(二)表音汉字使汉字字形的变化成为可能

熙先生在《语法问答》中指出:“传统语法受印欧语影响,所以一般把汉语与印欧语比较,其中最最显著的特点是汉语字形没有变化,即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在汉字表音化之后,汉字的形态变化将成为可能。因为基本字具有词性,且由于汉字的一字多词性的特点,以及汉字没有形态变化的传统。要使汉字既具备词性变化,又保持汉字形态不变的传统,在基本字标注本义词性的基础上,再标注引申义的词性。计算机使用时,文章中只须本义词性时基本字的原形不变;当需要用引申义的词性时,再加注引申义的词性。此时,以引申义的词性为该字的词性。对此,用符号加注词性成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名词用符号“?”表示,动词用符号“~”表示,形容词用符号“?”表示,副词用符号“`”表示。可以将这些符号加在字的后面。

此外,在加后缀时,对23个声母字没有全部用完,保留有“n”,以便在语法分析需要时,作为改变字形时使用。例如,在分析句子时,由于句子中会出现数个动词,标明主要动词是很必要的,在动词后再加“n”,表示主动词,有利于语法分析。

例如:“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句话用表音汉字表示时为:

“Wo rmenp de gong chanv dang he gong chanv dang suom ywlingv cwdaop de bar lup jun、xinh sir jun,shid get mingb de dui rwur.”在这句话中,动词有三处: chanv(产)、ywlingv(领)、shid(是)。显然,shid(是)为主要动词,标明shid(是)为“shidn”,对计算机识别是有利的。语法是智能运用的依托,不解决汉语语法的显性表示问题,就不利于汉语的人工智能运用。

五、展望

人类又一次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这次由大规模数据、智能化生产以及无线网络所引领的技术革命,将推动经济增长,带来社会巨变。

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大规模数据时代。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实际上是免费的。掌上数码设备如iPhone手机的运算能力能让上世纪70年代的IBM主机自愧不如。互联网正演变为“云”网络——所谓“云”是指一个由数以千计的数据中心都可以让1990年的任何一台超级计算机看上去像是洪荒年代的产物。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这其中就包括文字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表音汉字有利于大规模信息处理。

基于计算机设计的,自然界不可能有的物质特性的新材料,如隐形材料被设计出来,这些新材料与三维打印相结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爆炸性影响。所谓三维打印实际上是利用计算机、激光、新材料,“打印”飞机等精密零部件。这种近乎完美的计算化设计和直接制造的时代,令人们制造产品的方式产生巨大的改变。所以,支撑计算机软件的计算机语言,并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长期支撑社会实践过程的客观事物,千万不要轻视计算机语言的社会价值,我国应该有中文的计算机语言。

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一直是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高层次的重要研究方向,一直是人工智能所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显然,如果计算机能够理解自然语言,人-机间的信息交流能够以人们所熟悉的本族语言来进行,那将是计算机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由于创造和使用自然语言是人类高度智能的表现,因此对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有助于揭开人类智能的奥秘,深化我们对语言能力和思维本质的认识。所以说,这个研究方向在语言应用方面和语言理论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何立.语言文字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石纯一等.人工智能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5篇

20世纪末期中国语言学领域的一些人头脑中出现两种比较悲观的认识:第一,汉字改革失败了;第二,确认汉语的词失败了。下面专门针对与第二认识相关的“词”和“字”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

一方面,词以及跟词有关的词性等问题在20世纪已经引起高度重视,[2]而且相应引起对词和语素(在汉语中一般用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的明确区分的重视。[1]另一方面混淆词和字的人还不少。黄河清等写的一本书在中国内地出版用了术语“词、词典、词组、词义”等,可是在中国台湾重新出版的时候,出版者却违背作者的原意,把这些术语“翻译”成了“字、字典、字组、字义”等,语素“词”全部强行改换成“字”。[3]李赋宁说“以上借字大多数是名词”。[5]不仅语言实践中出现混淆词和字的现象,在语言理论中也出现这种现象。20世纪和21世纪交界时期新出版了两本语言学概论教材。第一本是徐通锵著作的《基础语言学教程》[12](以下简称《教程》)。第二本是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3](以下简称《概论》)。《教程》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中的教材,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主编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它们都将对21世纪的语言理论的普及产生重要作用。

然而,它们在解决“词”和“字”这个语言理论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程》作者完全抛弃自己与叶蜚声合作的《语言学纲要》[13]的有关观点,“冒险”超越公认的研究成果(《教程》序言第3页),否定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的结论,而认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

《概论》比较好地继承了“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这个语言的普遍理论。但是,对于什么是“字”,以及“字”和“字母”、“词”到底是什么关系仍然没有清楚地进行论述。

“词”和“字”这个20世纪已经基本解决的语言问题,又被带到了21世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词”和“字”从表面上只是一个术语的区别,“实际上涉及到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教程》第35页),甚至影响语言的发展。其中关于“字母”和“字”的问题是普通文字学中“最基本的问题”[10]。我们希望跟字和词有关的问题能够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形成学术讨论的活跃气氛。正确认识它们,对语言及其文字的研究和应用也非常有意义。

2.《教程》中的“词”和“字”

《教程》认为英语那样的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和“句子”,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这是对汉语认识的一种倒退。

《教程》一方面认为英语的“word”翻译成汉语叫做“词”(《教程》第29页),另一方面又把英语的“I,sway,why,bye-bye”跟汉语的“爱,岁,外,拜拜”都当做由相近音素的构成的“字”(《教程》第29页)。这不是明显地把“词”换成了“字”的说法吗?

为了证明“字”在汉语中的基本地位,《教程》提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的3个特点:现成性,离散性或者封闭性,心理现实性。这3个特点除了离散性或者封闭性,都是在强调“语言社团直觉的回答一般都是正确的”(《教程》第33页)这个“直觉”性质的观点。而且从“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字正腔圆”、“你敢说一个‘不’字”等说法中,确认“字”是汉语的基本单位。(《教程》第33页)可是,我们也可以说“革命人民的字典中没有‘屈服’这个字”[15]。“屈服”明明是两个字,怎么是一个字?这不是又从直觉上否认了《教程》确认的“字”的存在?

其实直觉往往与科学可能产生矛盾。例如,直觉告诉我们:太阳跟着地球转动;火车窗户外面的风景在运动而火车没有运动。可是,这些都是跟事实相反的错误感觉。周有光用事实驳斥了语言类型决定文字类型的错误直觉,说明宗教等文化的传播决定语言选择文字类型。[16]这说明直觉不可靠。

《教程》认为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有“词”和“句子”两种,句子是“最大的语法结构单位”,是“最小”的“表述单位”(《教程》第22页)。其实,句子不一定比词大,词不一定比语素大,例如“Home?”是一个句子,用一个词、一个语素充当。可见,句子、词、语素是性质不同,不是大小不同的语言结构单位。只有句组、词组、语素组才能分别与句子、词、语素构成必然的大小关系。

《教程》认为英语的句子虽然是临时组织的,但是句子中由主语和谓语两根柱子支撑的框架是现成的、封闭的。所以英语句子也是基本的结构单位。这会带来两个矛盾的问题:第一,汉语的句子为什么不是这样?第二,英语的词组为什么不是这样?

《教程》说英语的“语素,直到20世纪初期才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至于一般的人只知道有词,而不知道有语素。”(《教程》第28页)其实,汉语中的“词”也是这个时期得到关注的。1907年章士钊《中等国文典》第1页说“一字可为一词,而一词不必为一字。”如果使用汉语的一般人不知道有词,就像《教程》第31页说的:“老百姓怎能有办法把词找出来!”,因而否认汉语存在词;那么使用英语的一般人不知道有语素,是否要否认英语存在语素呢?

强调英语的“词”是现成的,汉语的“字”是现成的。这正好说明两种语言在书写习惯上的不同。因为英语等语言普遍把词作为书写单位,不仅有字之间的排列距离,而且有更大的词的排列距离,而汉语的书写中只有字的排列距离。熟悉书面语的人各自习惯地加强了自己对“词”和“字”的注意,从而忽视了对其他单位的注意。

其实,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对于那些不懂得书面语,我们叫做文盲的人来说,他们恐怕既不知道什么是“词”,也不知道什么是“字”,他们只知道自己说的和听的话语。如果都按照一般人的直觉去认识语言,那还有什么语言科学呢?况且科学的普及可以改变一般人的直觉。我们不能让错误的直觉来改变科学。

《教程》拿“游泳”这样的特殊的离合词来否定汉语的“词”的存在。可是“什么”、“桌子”、“国家”等等,是不能够否定的。即使在英语中,“词”也是一个习惯认识问题,有些从词组变化来的词,首先在中间用短线条连接,然后才逐渐取消连接的线条。有些意义上是一个整体的熟语,因为是明显不同的词固定组合的,仍然分开成不同的词书写。

《教程》中说的“字”其实是文字单位“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书面语素。因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的“字”基本上记录语素的。可是,《教程》又否定自己认定的“字”是“语素”,说“字相当于印欧系语言的词,而不是语素”;因为语素不是声音和意义关联的基础,“无法与概念相联系”(《教程》第34页)。其实语素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只有不成词语素才不跟概念发生直接联系。然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字”记录的对象,在许多情况下属于这种不能能够单独做词用的语素。

可是,汉语的“字”不是有很多都是这样的不成词语素吗?例如“金子”这个词中的字“金”和“子”不是分别与概念发生联系的,为什么不叫做语素,而叫做与英语“词”相当的“字”?《教程》说“‘文字’这个字组有两个意思”(《教程》第370页)。那么“文字”中的“文”和“字”是合作表达一个概念,还是分工表示两个概念?

因此,《教程》认为汉语形成“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教程》第33页),这个结论不可靠,也不明白。第一,一个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不一定对应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概念的字,只是适合汉语中的单音节单语素的词。单音节单语素的词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多,所以《教程》说“五言诗、七言诗、万言书中的‘言’说的都是字”(《教程》第33页)。第二,一个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也不一定对应一个音节。例如“花儿”是两个字记录一个音节,“氵里”是一个字对应两个音节。第三,在没有文字以前的汉语中,没有字,也就没有“1个字”跟“1个音节·1个概念”的口语单位形成“结构格局”,除非一定把“语素”叫做“字”。第四,在“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中“字”,不知道到底是“文字”单位,还是“语言”单位。

《教程》一方面说汉语的“字”与英语的“词”相当,一方面在谈文字的时候又把英语的书面词形叫做“字”,说英语的“book”是“通过字母的拼合书写出来的字”,“英语的字属于文字范畴,语言学可以不研究”,汉语的字既是文字范畴单位,又是语言范畴的单位。(《教程》第372页)为什么要把不同性质的单位都叫做“字”?为什么不能把汉语的文字范畴的“字”和语言范畴的“字”用不同术语区分开来?好像都是为了照顾老百姓的直觉说法。

至于《教程》认为“浅”是形旁“水”和声旁“戋(小)”的意义交叉的结果(《教程》第105页),把字的结构当作词的结构的错误,我们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了详细分析。

3.《概论》中的“词”和“字”

《概论》跟《教程》有方向上的不同。但是,我们在肯定《概论》的方向的同时,也想指出它在字和词的关系上存在的一些不明确的地方,以便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彻底的认识。

《概论》虽然用了“字”这个术语,但是始终没有解释什么是“字”。而且《概论》试图回避用“字”这个术语,采用“字符”的术语来代替。于是,又陷入了“字符”一个术语涉及“字”和“部件”、“字组”3个概念的混淆中。

《概论》首先用“字符”表示文字中的最小又自由的基本单位“字”这个概念。它意识到汉语“字”和英语“字母”的相同性质。例如,“无论哪种语言,字(外语是字母,汉语中是汉字)是文字单位”。(《概论》第108页)即使采用“字符”术语,还是意识到了。例如“‘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例如“汉字的‘字’和拼音文字的字母”。(《概论》第242页)

用“文字符号”或者“字符”表示“字”的概念,可以避免对“字”的一些传统误解,但是又会带来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没有把语音中的音节叫做“语音符号”?符号属于语言,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实体单位。音乐上的音符也是形式和内容结合的视觉符号。而“文字”应该是书面语言符号的形式,如同口语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因为“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概论》第148页)。因此这里的“文字符号”实际上指“书面语言符号”。第二,“字符”虽然统一了“字”和“字母”的术语分离的现状,但是,与下面的“部件”、“字组”的含义又发生矛盾。

《概论》又用“字符”表示形体结构复杂的字内部的“部件”这个概念。它把“字符”跟语言单位的声音和意义的不同的直接联系分为“意符”、“音符”、“记号”。(《概论》第242页)这里的“字符”实际上是指不同的“部件”。然而,“部件”对于“字”,就像“声母、韵母”对于“音节”的关系。“部件”可以单独构成单纯的“字”,可以合作构成复合的“字”,如同语素可以构成单纯词和复合词。

《概论》把“单纯字”和“复合字”分别叫做“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说“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概论》第244页)。这就好比说“复合词是由单纯词组合的词”。所以,“字符”有时指“部件”,有时指“字”。其实,应该说“复合字是由多于一个的部件构成的字”。

《概论》又用“字符”表示为了记录一定语言单位的需要用字组合起来的文字单位“字组”。它把英语的“sh”、德语的“sch”当做一个“复合字符”(《概论》第244页)。“sh”、“sch”应该是用“字组”记录一个音素,如同汉语用“花儿”一个字组记录一个音节,用“sky”一个字组记录英语的一个词。这跟前面说的“字母”和“字”的相同地位又造成矛盾,而且跟教材说的有人错误地把表音字中记录一个词的“字组”和表意字中记录一个语素的“字”等同起来(《概论》第248页),也发生矛盾。

语素文字不一定每个语素都用一个字记录,音素文字也不一定每个音素都用一个字记录,虽然它们在理论上在主体事实上分别是这样记录,但是不排除为了经济原则和特殊需要出现记录功能的例外。判断一个文字单位是不是独立的字,主要看书写中是否最小又自由[9],而不需要看是否一定单独对应一个语言单位。我们为什么不会把“花儿”当做一个“复合字符”?因为用来书写这个音节的视觉形式是明显的两个自由的文字单位。同样“sch”也是3个自由的视觉单位合作书写一个音素。

《概论》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但是,它对于混淆文字和语言等关系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例如,有人看到古代汉字一个字基本记录一个词,就以为现代汉字也是词文字;有人看到汉字记录的语素在语音形式上是一个音节,就说汉字也是音节文字;有人把通过语音表达意义的文字跟直接表达意义的图画等同起来,说汉字是怎么神奇[14]有人把记录英语词的“字母组合”,跟汉语的“字”等同,把英语文字的“字母”跟汉语文字的“部件”或者“笔画”等同;有人把文字的篇幅长短当做判断语言的繁琐和精练的标准;有人把汉语的“字”当做“词”,说汉语词汇贫乏;有人把汉语的“字”当做“语素”,说“字”构造“词”。这些观点,《概论》都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概论》第246页,第249页)。

但是,《概论》说到,把现代汉语的词语跟书写它们的字等同起来,使人错误地觉得“汉语就那么三四千个单词。其实,《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一共有3500个字,不等于3500个词。这就跟有人误认为西方语言只有26个‘字’一样荒唐。”(《概论》第249页)这就有些矛盾了。前面认为汉语的“字”跟英语的“字母”都是“字符”,可是这里又不把英语的26个字母当做26个“字”。如果既不能把字母当做笔画、部件,又不能把字母当做字,那么字母还有什么身份可以选择呢?

4.“词”和“字”的语言地位

汉语中有没有“词”?英语有没有“字”?人类语言中有没有普遍存在的“词”和“字”?有!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者不仅进行了许多零散的理论探讨,而且产生《现代汉语词典》那样的实践性成果,把词意识引进了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彭泽润[6][7]、司玉英[10]等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

有个人的名字用了一个由“王”和“敖”两个部件左右结构的罕见字,在报纸上可以临时创造这个字,在电子报纸上只能用两个字加引号写成“王敖”的方式来表示,到了银行办理储蓄业务,就无法在电脑中找到这个字。[11]

《概论》第244页说“……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概论》这样把文字的书写规则分为“分音节书写”和“分词书写”两种方式,也是普通文字理论的巨大进步。这说明语言学概论教材已经开始更多地注意到:英语按照词书写口语的特点,跟汉语的书写不同。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尽管《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5年公布10多年了,尽管英语一直按照词书写,然而,由于有些人把英语的书面“词”跟汉语的“字”错误地等同起来,所以一直对这种区别视而不见。

但是“分音节书写”正如把汉字当做音节文字是错误的一样,它没有从文字本身看问题,应该是“分字书写”。例如“花儿”是一个音节,分成两个字写,不能说是“分音节书写”。

任何文字必须首先分字书写,然后进一步决定是否分词书写。这样根据文字单位的书写距离可以分为“字距”和“词距”,从而形成人类文字书写语言的两种基本方式:“字式书写”(分字书写)和“词式书写”[8](分词书写)。像现代多数语言的书写一样,英语书写既有“字距”又有“词距”。汉语用拼音书写也是这样,国家因此制定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但是汉语用汉字书写到目前为止,除了标题、广告等特殊处理的需要,一般只有单纯的“字距”。把英语的词距错误地理解成汉语的字距,从而把英语的字组记录的书面词和汉语的字记录的书面语素错误地等同起来。这就是人们经常把英语的“字组”或者“书面词”,跟汉语的“字”或者“书面语素”等同起来的原因。

我们应该明确:“词”是最小又自由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的静态备用的语言实体单位;“字”是最小又自由的视觉形式的备用的语言形式单位;“音节”是最小又自由的听觉形式的备用的语言形式单位。可以通过下面的语言结构图形更加系统的看到它们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平面之间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字”属于视觉形式平面,词属于形式结合内容的实体平面。不同层次之间不是数量上的大小区别,而是在同一平面中性质不同的单位,“字”和“词”在层次关系上都是“最小又自由”的静态层次。“单位”是可以从形式上切分的,“特征”一从对比中发现的。因此,不能把“语义特征”当做最小的语义单位,正如不能把“语音特征”当做最小的语音单位。

参考文献

[1]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2]郭锐.《语文词典的词性标注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2).

[3]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黄河清.《Dictionary和“字典”、“词典”、“辞典”》[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01,(67).

[5]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7]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8]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2).

[9]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214.

[10]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1]王有卫.《汉字到了该定形的时候了》[J].香港:《语言建设通讯》,2001,(67):4.

[12]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4]袁晓园.《汉字的优点与语言文字理论》[A].《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272.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6篇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深感兴趣并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公元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开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论。概括起来,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第一,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只能在语言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对思维有较大影响,对思维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第三,思维决定语言,语言是在思维基础上产生的;第四,思维即语言;第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间的作用既非单向的。也非直接的。

    语言和思维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同时语言也反作用之思维。思维创造了语言,语言又影响了思维。语言符号当然更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对人类思维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规范的作用。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必然影响思维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作为视角符号系统一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种语言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所属的两个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等诸方面而不同,他们用各自的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体系,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造就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不同其结果是语言方式不同,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思维方式。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从文字体系的不同开始的。

    下面笔者从中西文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其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文字的差异

    中西文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形、义、语法四个层面。

    在语音层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汉字是单音节,同时汉字每字都有声调,而且严格地分一、二、三、四声,是规定的,也很规则,而且它的声音很响。而印欧语既有单音节,又有多音节,无声调之区别,但有轻重音之分。

    在字形层面,汉字是惟一现存的象形文字。汉字的结构是一种方块形、建筑型的结构,是立体的。它的笔划是上下左右都可以通,各种笔画几乎多和某种实物有联系,所以有很强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字,以希腊字母为例,它借助于菲尼基字母,它是完全符号化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字义的层面,汉字的立体结构导致汉字的总字量的有限性,不能随时根据语音造出新的字(词),也正因为如此,汉字常常采用一字多义的办法弥补。一字多用,字义就容易宽泛、笼统。而西方语言的造词功能很强,有很多种构词方式如:派生、合成、拼缀、缩略、逆构词法等。这样,西方文字的多义词相对少得多,新造词能满足西方人表达比较确切概念的需要,而且很精确,但相对而言,词的分类要多一些。

    在语法层面,汉语文字在词法方面没有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等,这使得汉字的定位功能相对灵活,也造成汉字具有很高的创造性。而印欧语系有严格的性、数、格、时态、前缀、后缀,以及主谓宾定补状,词的定位灵活性差,词的位置限制性很大。因此汉语的词法和语法都不发达;而西方语言的词法,语法系统比较发达完备。

    总而言之,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思维特点。英语是声音语言,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强调刚性定位、固化指谓,汉语强调意义的积聚性。英语多为形合句,汉语多为意合句。英语是线性因果推理,汉语是因果相生推理。英语是原子论语言结构,注重单词、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汉语注重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英语求衔接而多推理,靠逻辑而非灵感,重论证而轻直觉:汉语求简捷而少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

    三、文字与大脑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也可称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也可以称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文字有三个方面:字形、字音、字义。研究发现,字音作为语音,主要由左脑语言中枢处理。字义则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字形由左脑处理,汉字字形由右脑处理。文字作为字形、字音、字义的综合符号系统,左、右脑都参与了处理。现代的计算机核磁扫描,也证明也这一点。但是使用表音不强、有序不强汉字的人,则偏重使用右脑。研究也表明如果由左脑处理汉字则比右脑慢得多,如果由右脑处理拼音文字则比左脑慢得多。

    研究还表明,不管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大脑的,一般人的左半脑处理的是有序性信息,而右半脑处理的是各种继续性即混沌信息。生理研究也表明,大脑左半球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整齐有序:大脑右半球相应位置的神经元的分布排列,不如前者有序。

    拼音文字具有很强的序列性,所以由左半球处理,而汉字类似象形文字,有序性不强,由右半球处理。汉字与拼音文字它们的词意都是由右半脑处理,看拼音文字字符和理解词意必须左右脑并用,看汉字则主要用右脑,它的表音功能不强。拼音文字利于大脑的均衡发展,左右脑不同功能的并用才是科学的用脑方法。

    因此,文字的差异可以对大脑不同区域产生刺激。中西方人长期接受这种不同的刺激,使大脑的某些局部区域发达,从而为中西方思维差异奠定了生理基础。

    四、文字差异与思维

    关于思维方式差异的分类很多,笔者在这里只探讨几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一)文字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人侧重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侧重抽象思维。导致这种思维差异的主要根源是:西方语言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有自己的特点;汉语是形象语言,英语是声音语言。

    汉语以形象为主导,汉字是象形文字,“六书”就以象形或取象为主,都是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一符号显示自然关系、模拟自然关系。会意则是对事态的复杂关系的显示,不是单纯的象形。这基本上决定了汉字的形象性。转注、假借则是语义的延伸,是把象形文字的形象性延伸出去。语义的延伸也代表了形象的延伸。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的习惯,使之抽象思维特别发达。

    (二)文字与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中国人重综合思维,西方人重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方面联系并综合起来。分析思维则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将其属性、特征等各方面分开考虑。

    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的意义单元,并表现为字的形象。因此,形象语言则以字的形象决定字义。汉语中一音多词现象很普遍,形象语言中的声音独自看来是模糊多义的,必须整体上把握。汉语很注重整体性,个别现象反而变得很模糊,导致意义的多样性。汉语采用相对定位原则,用相对定位来规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汉语是整体定位法,强调位置的重要性。汉语的条理是隐性的。整体决定部分,对整体了解越多,对个体了解也就越多。整体与个体之间互相决定。

    英语把元音和辅音组合为音节,然后形成意义单元。因此,声音语言是以声音组合来决定字义。英语中,一个形象(即一个意思或意义)可有多个声音与之相应,声音语言中的意义独自看来是模糊多义的。声音必须要有意义,要掌握声音的意义,必须产生概念,人们依赖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进行定义和推理。英语强调固定不变的指谓,每个意义必须加以固定而不能积聚,于是能够产生多元的概念系统和理论系统。英语则必须用明显的语法结构来表达现象,强调词的形态。汉英语言这方面特征的差异可以使中国人长于综合性思维,而英国人长于分析性思维。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7篇

关键词:字母词;文化背景;汉语规范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125-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涌动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汉语中夹杂使用英文字母词的现象,在新闻媒体、网络语言中已日趋流行,甚至在行政机关的公文中也时常出现,如gdp、wto、apec、nba等,这种现象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激烈争论。以罗庆铭、曹学林、刘涌泉等为代表的赞成者,认为英文字母词简洁醒目,表意准确,符合经济原则,便于对外交流,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形式,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此应当支持其存在和继续发展。而以慧生、方梦之、李国文、徐道一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在汉语中使用英文字母词有如米饭之中的沙子,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是对汉民族文化的污染,因此应严格控制甚至杜绝英文字母词的使用。笔者认为,英文字母词虽然属于词汇的范畴,但不能仅仅从语言学本身去研究它,在文化相互碰撞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应当注重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它,对待它。

一、英文字母词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文化性

根据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突出的工具性特征。几乎所有的语言学教科书都在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王德春所著的《语言学概论》中说:“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上传递信息的工具。”周一民在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中说:“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也具有文化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能成为文化的载体。”

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外来词大多采取了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的方式,具有汉化色彩。而字母词则是外来词的一种新形式。刘涌泉在《谈谈字母词》一文中把字母词概括为“汉语中带外文字母(主要是拉丁)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前者如b超、卡拉ok等,后者如cd、ufo等。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语”。字母词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英文字母词,指一个词语全部采用英文字母,主要是英文词汇的缩略语,如ceo(首席执行官)、mba(工商管理硕士)等。二是汉字字母词,是由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如a股、c语言等。三是拼音字母词,是来源于汉语拼音的字母词,如gb(国标)、hsk(汉语水平考试)。四是数字字母词,是数字加上字母构成的词,如3d电影、mp3等。根据沈刚的统计,在这四类字母词中,英文字母词占总数的92%,汉字字母词占6.8%,拼音字母词占0.4%,数字字母词只占总数的0.8%。可见英文字母词占据绝对多数。由于它们保留着英文的原貌,所以承载着丰富的西方文化信息。也就是说,英文字母词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但语言的文化性是有民族性、阶级性的,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英文字母词的过度使用,会使其使用者不断亲近西方的文化和传统。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2010年度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一个人说什么语言、写什么文字,就浸染了这一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我长期在高校工作,大学里学外语的学生,差不多在校园里一眼就可以认出来,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出来他学的是哪门外语,因为学哪一门外语,他的言谈举止就带有这种语言所承载的那个文化的特点,因为学这种语言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我们所有学校差不多都在学英语,学英语的结果不仅仅是学会了英语,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英语所承载的西方价值观。最近新加坡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研究新加坡的华裔大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是喜欢汉语的,一组是喜欢英语的,然后再看这两组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都是华

裔大学生,喜欢汉语的特别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喜欢英语的就特别重视西方的价值观。所以人们在使用一种语言的时候,其实也在不断受到这种语言的文化熏陶。如果中国人说汉语越来越少,那么我们离自己的文化也将越来越远;如果中国人说英语越来越多,必须用的时候用,不必须用甚至不应该用的时候都用,那势必也就会不断亲近西方的文化和传统。”

许多国家和民族在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时,都在努力维护自己语言的民族性、文化性。法国为了维护法语的纯洁性,曾强烈抵御强势语言入侵。韩国把他们的首都“汉城”改成了“首尔”。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古训,才使他们没有在粤语包围中失去自我,成为了今天独具特色的七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中国教育报》曾就字母词问题登载了题为《用科学态度维护祖国语言文字主权》的文章。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法定语言或官方语言就像这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一样,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也是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的主要纽带,因此,要从维护中华文化主权的高度建立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权,自觉抵制霸权主义和优势语言的侵犯。”这段话对语言文化性的强调无疑可以作为对英文字母词运用的正确导向。

二、英文字母词的使用不能任其自然,而要规范引导

对于英文字母词,“任其自然”的观点十分流行。一种表现是“词竞众择,适者生存”。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阶层的人群,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可能会选用适合自己的语言符号,这当然是语言使用者的自由,无可厚非,也无法限制,他们可以说“再见”、“cu”或“see you”,他们可以说“e-mail”、“e邮件”、“电子邮件”或“伊妹儿”。正如语言学家胡明扬所说:“这个问题最终还得由使用汉语的广大群众来作抉择,他们的裁定是最终的裁定,语言学家没权说三道四。”另一种表现是汉语具有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那么弱不禁风,那么脆弱的。”“语言”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比某些人为的规范还奏效”。

在英文字母词的问题上,完全遵从语言使用者的意见、过分相信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显然是不合适的,应该有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从战略的高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010年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对行政机关公文字母词审核把关的通知》,针对近年来行政机关公文中出现的使用字母词增多、影响公文严肃性的情况,提出了规范行政机关公文用字的四点意见。一是强化在公文中依法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在制发公文时自觉使用规范汉字,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二是制发公文时一般不得使用字母词,确需使用字母词的,应在文中首次出现时以括注方式注明已经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审定的汉语译名。三是切实加强字母词的翻译审定工作。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外语字母词的译写规则,对新出现的字母词及时翻译,定期向社会推荐规范译名及汉语简称。四是加强对公文中涉及字母词的审核把关,发现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国办文件在教育系统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向各省级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部属各高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转发了文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要将国办文件精神传达到省级教育部门机关、各单位及各地(市)教育部门,高校各行政部门及各院系,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宣传,增强依法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慎用字母词的意识。二要对本地区、本单位公文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自纠,建立落实国办文件要求、严格规范使用公文中涉及的字母词的规章制度。三要有效行使管理本地区、本单位语言文字使用的职责,遵照国办文件精神,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其他政府机关公务活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媒体宣传及公共服务行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指导、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使用字母词的情况予以纠正。

政府有关部门之所以规定“一般不得使用字母词”,是“为进一步维护祖国语言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认同感”。

三、英文字母词要减少直接借用,应尽快合理汉化

有不少学者认为,英文字母词简洁醒目,如“nba”、“apec”等,因而主张直接借用英文词形,当然主要是英文缩略词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如果不知道该缩略语的英语来源,是最难懂的。比如“wto”,在刚开始时,曾有领导干部不知其为何物,在大会念作“wu ti ling”。后来通过新闻媒体、各种讲座的大力推广,人们才明白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意思。类似这种词语的简洁性,是以大量宣传和语言使用者的大量时间投入为代价的。

外来语民族化,是世界所有语言的共有规律。英语是拥有50万个词汇的强势语言,但是它在吸收外来语言成分时,却十分注意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英语中,我们看不到英语文字中夹杂汉字的情况,因为英语在吸收汉语时无一例外地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如汉语中的“功夫”、“麻将”、“太极拳”、“磕头”等,英语分别转化为“kung-fu”、“mah-jong”、“taiji-boxing”、“kowtow”等。

外来词语汉化也有历史的依据。汉语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地吸收外来词的时期,如汉唐时期、五四时期,都是运用传统的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的方法,使外来语言成分汉化,用本民族的语言元素表示,使外来语言成分都“只用汉化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词汇系统”。汉化的方式既保持了汉语的纯洁性,又丰富了汉语语言的表现力。

从改革开放后的情况来看,许多英文词汉化之后甚至成了生命力强大的词缀。如英语“bar”,汉语译作“吧”,并组成了“酒吧”、“吧女”、“吧台”、“泡吧”、“氧吧”、“陶吧”、“书吧”、“画吧”、“琴吧”、“聊吧”等。再由“taxi”音译而来的“的”,形成一系列的词语,像“打的”、“的哥”、“的姐”、“摩的”、“面的”、“飞的”、“轿的”等。

汉字和英语的区别第8篇

关键词: 比较法 高校日语教学 应用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之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成功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日本借机再次腾飞,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首要对象,作为沟通桥梁的日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的青睐。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在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中,更是几乎都有日语的存在。对于日语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彩,而比较法在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习日语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有过外语学习的经验的――6年的中学外语学习。虽然一般都是学习英语,比较而言日语是一门新的外语,但是在学习中学生总是会拿日语和学习过的英语进行对比,甚至会和母语汉语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学习和记忆。日语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日语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教学。语言的学习,最基础的部分是语音、词汇、语法,下面就简单地谈一下比较法在这几个阶段的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音阶段

学习任何语言,首先都是要学习这种语言的语音和发音方法,日语教学也是如此,在学习正式的文章之前,都要先学习五十音图,就像英语的学习先学习英语音标,汉语学习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在语音阶段的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学生日语的基本发音方法和发音规则外,还要比较日语发音和英语发音汉语发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突出日语与汉语和英语的发音的不同点。例如:在学习元音的发音的时候,日语的元音あ,最好和汉语拼音的a,英语的元音音标[a:]比较着学习。あ发音的时候开口大,舌位低,双唇自然张开,振动声带,声音洪亮;a发音的时候嘴巴张大,舌位低,舌身后部微微隆起,振动声带,声音洪亮;[a:]发音的时候开口大,上下唇和上下齿全部张开,舌头自然平放,舌尖不要接触下齿,也不要卷起或者翘起,振动声带,声音洪亮。这几个音节的发音方法差不多,但是也有区别,英语长元音[a:]开口最大,声音最长;日语元音あ开口最小,舌位最低;而汉语拼音a开口中,舌身后部微微隆起。

除了发音方法要比较着学习外,一些其他的发音规则也要比较着学习,在比较中突出日语的特点。例如学习声调的时候,就要比较日语与汉语和英语的异同。汉语的单字都是一个音节的,单独一个音节不存在轻重高低的区别,但是却有平仄之分;而英语的声调,却是轻重型的,有轻音和重音;但是日语的声调,却是高低型的,并且还要分为平板型和起伏型。在英语中重音不会对前面的音节造成影响,但是日语的高音,却可以影响前面的音节,在读起伏型的单词的时候,除了第一个音节要低,其他的都要高,一直高到该单词的调所在的音节,这是汉语和英语都没有的发音特点。

二、单词阶段

日语的词汇分为:和、、外来和混。在教学的时候,要重点注意日语“”词汇和母语汉语词汇的异同,还要注意比较外来语和英语词汇的联系。在日语词汇里,有很多“”单词的写法和汉语词汇的写法是一样的,这样的单词有的和汉语单词的意义相同或者相近,但是有的单词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有的单词日语里面采用的是汉语简化以前的繁体字,而汉语现在采用的却是简体字;日语里还用很多日本人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则自己创造的字,是汉语里所没有的。

日语词汇里的不足、普通、平均、平等和汉语词汇的写法完全相同,意思也几乎完全相同,所以很多日语学习者就经常用汉语词汇的意思来翻译日语里同样书写的日语单词。如果是上面的单词的话,这样做是不错的,但是有很多日语词汇却是不能的,如:丈夫、娘、大家等和汉语意思完全不一样,是不能用汉语词汇里词的意思来解释日语词汇的词义的。

日语词汇里的太、、知等,有的使用繁体字,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这些字已经被简体字替代了,已经变为:太阳、风、知识。

、、、等不是汉语的繁体字,而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日语汉字。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所学词汇跟汉语词汇的区别,从而突出日语单词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在学习外来语的时候,最好和英语的源词比较着学习。日语的外来语来源很多,如荷兰语、法语、德语等,但是最主要的来源却是英语,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一起比较着源词进行学习,就可以加深记忆,有更好的效果,因为毕竟大多数学生中学都是学习的英语,英语都有了相当的基础了。例如:プレゼント,ピンク,ホテル如果在学习这些单词的时候,把源词present pink hotel一起点出来,就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加深记忆。

三、语法阶段

日语是粘着语,特点是依靠助词或者助动词的粘着来表示每个词在句中的地位和作用,谓语总是在句末,日语的一部分词也以此为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直接以性、时、格、数位转移;汉语是独立语,特点是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语法作用的;英语是屈折语,特点是依靠词形的变化来决定每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日语汉语英语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语法教学的初期,就可以比较英日汉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述日语动词句的时候,就可以举几个汉语和英语的例子,比较日语、汉语、英语说法的异同。如:

李さんは夕刊をみます。

李さんは夕刊をんでいます。

这两个句子,如果用汉语说的话就很简单:

小李看晚报。

小李正在看晚报。

但如果换成英语的话首先还要确定小李是男还是女,已婚还是未婚。假设李是个男学生的话,则翻译为:

Mr Li reads an evening newspaper.

Mr Li is reading an evening newspaper.

和日语比较起来,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中谓语的位置不同:汉语英语的谓语在句中,而日语的在句末;第二句表示正在进行的是粘着的补助动词,而汉语则靠虚词,英语则是动词使用了正在进行时,靠的是动词词形的变化。

但是随着日语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深入,日语句型也就丰富起来了,这时候的教学,可以比较同义、近义句型,或者日语是形似句型等。例如:同样是表示时间的‘...,...に’,虽然看起来很相似,但是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如:

子供が寝ている,本をんでいます。

子供が寝ているに,本をみました。

这2个句子看起来很相似,但是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第一个句子表示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自己一直在看书;而第二个句子则表示,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自己曾看书。

四、结语

使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更加突出日语的特点,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当然日语教学可以采用的教学法也有很多,比较法只是其中一种。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要看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时因材施教。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要会灵活变通,不要生搬硬套,日语的教学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

[2]赖世雄.精准美国英语音标发音指南.长春出版社,2000.9.

[3]周平,陈小芬编.新编日语(第一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