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5 15:19:56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 高师英语 语法教学 生态课堂 内涵课堂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语法主要是在中学时期。尽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会涉及语法,但是中学时期的英语语法教学几乎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语法项目。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CET、TEM、GRE及其他类型的考试,多少都会有语法的内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英语语法教学不再是英语教学的中心和目的,英语语法教学逐渐被淡化,语法观念淡薄,导致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下降。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最近,高等师范学校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抓好内涵教学,打造内涵课堂,作为英语教学一个重要部分的英语语法教学理所当然要实现内涵提升,以达到英语语法教学的新境界。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内涵课堂呢?如何打造内涵课堂呢?这是高师英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师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对英语语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高等师范学校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

(一)学校层面

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是2005年在中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的。由于成立时间短,对于英语专业的英语语法教材没有固定统一的版本和特别的要求。目前学校使用的语法教材的体例和市场上发行的英语语法书并不一样,系统讲述的少,练习的多。现有的英语教材鲜有系统的语法材料及练习,往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散处理,语法知识零散,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的语法概念,难以充分认识语法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而且这种处理缺乏相应的大量练习及典型语境,学生对语法项目只能做到了解,不能保证巩固及恰当地应用。而非英语专业根本没有语法教材,语法知识都是附在每个单元后面由精读老师顺带讲授。

英语语法课程本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可有的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急功近利,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时,增加了语用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的课时,而压缩了语法课程的课时,甚至取消了英语语法这门基础课程。目前多数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语法课程被安排在四年级开设,而且课时少,完全不能满足英语专业学生系统学习语法的要求。

(二)教师层面

有的教师认为语法学习是传统教学法时代的产物,采用当今的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无需专门学习语法知识,语法知识应该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感悟和积累。Krashen的支持者主张淡化甚至避免课堂语法教学,他们认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习得语法知识,就如母语习得一样。有的教师认为语法知识比较庞杂,规则之外的例子很多,难以归纳、概括。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师的前三年已经学过了语法知识,后两年专科阶段没有必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

据笔者的观察、调查和了解,大多数老师教学语法仍然是教授语法规则,注重语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师举例讲解语法规则、学生机械练习及学生记忆规则(安美华,2000)。而且,在讲授语法规则中,当例外条目较多,无法合理总结、概括时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甚至背上沉重的负担。

(三)学生层面

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招收的是二、三流的初中毕业生,学生的文化成绩远在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以下。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单词的发音拼写、词汇掌握与记忆、英语口语表达、语法的运用都很差。他们无词类概念,对基本句子成分和句子形式辨认不清,时态的确切含义也含混不懂,更不会正确使用。另外对非谓语动词、倒装等问题更是没有头绪,学生的英语基础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反过来,英语语法能力低下,又影响了他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关于“内涵课堂”

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而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科学界的定义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

根据内涵的定义可以得出,内涵课堂应该是抽象感觉的具体表现,应该是对特定一堂课的深层看法,应该是指一个内涵教师创造的有深度、有高度、有品位、有品质的课堂。内涵课堂是以理念为基础的课堂,包括深学理念、多求策略理念和勤于反思理念;内涵课堂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课堂,包括立体性目标、本体性目标和个体性目标;内涵课堂是有学生真实参与的课堂,包括参与的面和参与的度。一个课堂如果丧失了学科本体性目标,如果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如果课堂学习主体虚假,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缺乏内涵的课堂。

此前,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老师们一直在研究并努力尝试构建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的课堂,是整体和谐的课堂,是交往与互动的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其实已经堪称内涵课堂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内涵课堂首先应该是生态课堂,是基于生态课堂却又高于生态课堂的高层次境界,应该融合外在表现与内在品位,应该侧重表现课堂的内在之美、深层之美、艺术之美和品质之美。

三、构建高师英语语法内涵课堂的路径

结合高师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要构建英语语法内涵课堂,建议从生态的角度研究英语语法教学,实现高师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瞄准生态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挥棒,是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的,它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目标瞄准生态化就是指教学目标要力求多元化。新形势下的高师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创新型师资的师范学校,其英语专业语法课也应该和其他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一样,是融知识、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集学术和人文思辨于一课的专业基础课。英语语法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学习语法知识,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更是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教师引导、环境熏陶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二)语言材料源于生态化

选择好的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语言材料生态化的基础。学校要选购优秀的合适的教材,还要在制度上支持教师从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选购适合高师学生的语法资料。英国语言学家Palmer(1939)等认为语言必须在情境中呈现和练习。它强调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使用和学习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情境。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语言学习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其目的是使习得者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渲染和熏陶。而目前语法教材所选的内容大多是没有背景、非自然的语言,学生感到厌倦,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获得较大的语言输入,学到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语言表达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时事新闻、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书面材料,这样既让学生处于一种客观的英语氛围中,培养语感,又让他们了解世界动态,了解英美历史文化知识,锤炼英语技能,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体现生态化

英语语法是一个生态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子系统内部各个因素的联系和子系统间的联系,把教学内容纳入整个系统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单个语法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英语语法。在语法课堂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而要积极扩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等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

(四)学习方式倡导生态化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者建构知识,因此,学生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摆脱被动学习,崇尚自主学习。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求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鉴于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的知识获取方式,培养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由于语法课时有限,每周两节的语法课不能保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法技能,学生不应该只依赖语法课堂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如今,英语学习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各种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同时可以通过校园网更新各类英语考试真题,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素养。但是,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法水平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语法基础扎实、词汇量大的学生,鼓励他们课外多看一些难度大的材料。而对于语法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从简单的英语材料开始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语法训练。

(五)教学方式追求生态化

语法生态系统中的系统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和网络等。如果其中的一个因素在生态系统中没有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其自身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生态因素就会受到牵制,课堂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就要求语法课堂的教学方式生态化,实现生态主体(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生态主体与所在环境的互动。

高师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开放的,充分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可以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生态教育观强调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主体身份与教师互动,还要实行“生生互动”。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对语法规则理解的程度,然后结合实际,设计练习和问题,更好地增强语法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提问、练习和学生回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轴,围绕学生如何学而展开。长此以往,他们的理解能力、口语能力、写译能力、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提高。生态化的授课模式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交际语境,让他们真实体会语感和语境,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能力。

结语

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者正确理解和准确输出语言的前提。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学习者必须坚持但是又要灵活运用的语言法则。在当下普遍提倡生态教学理念的背景下,高师英语语法教学要用生态课堂的理念指导和组织英语语法课堂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把社会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态语境中探索语法规律,运用语法规则,内化语法知识,有助于学生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从而构建具有高师特色的高效的英语语法内涵课堂。

参考文献:

[1]Haugen,E.The Ecology of Languag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向明友.换个方法教语法[J].中国外语,2008(6).

[4]虞哲中.课堂内涵与内涵课堂[J].浙江教育科学,2007(2).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2篇

一、内涵发展背景下的课堂及校长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体系中,校长是决策和执行的关键人物。校长的心态决定了学校课改的状态,校长对课改认识深度决定了课改的效度。因此,校长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一)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改革

1.课堂是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著名学者郑金洲认为,课堂、课程、教师、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因为在课堂上,课程改革的成果得以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形态得以反映,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得以显现。不涉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内涵发展是不存在的,没有引发课堂行为变化的学校内涵发展是肤浅的。学校应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行为经由反思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程文化需要具体表现为新课堂文化,课堂真正变化了,学校才会真正拥有“内涵”。①只有认识到课堂在内涵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真正意义上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课堂教学改革应基于校情。新课程理念引领着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但不同的校情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复制粘贴,不能全盘拿来。具体说来,不同的地域环境、学校文化、生源状况、办学形式,甚至不同的校长有不同的办学风格,都决定了课改只可借鉴,只能结合校情内生而成自己的思路、做法、模式。这样才能尽量保证少折腾师生、不忽悠家长。否则便是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抓应试。抑或始乱终弃,于生于师于校都没有益处。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还要关注师情、生情,不可搞一刀切,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僵化的窠臼。

(二)校长应有积极平和心态

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校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上级的考核、专家的评估、教师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学生的需要,围绕学校的各个利益群体的眼光及声音都会聚焦于校长。如没有积极平和的心态,校长是难于适从并促进学校发展的,更何况是面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课堂教学改革。

1.首先要消除“怕改”的心理。有专家说,“课改有风险,不课改有危险”,其中韵味绵长深奥。校长怕是因为课改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怕影响升学率,怕触及教师利益,怕不可预见的困难。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而凤凰涅,成为社会认可、家长追捧、学生喜欢的全国名校,他们的经验可以提升我们消除“怕改”的底气。

2.要消除“一夜暴富”的心理。教育的时代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课改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立竿见影、一夜成名。不管现实社会如何浮躁世俗,教育人必须淡定从容,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否则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因为办学校不完全等同于办企业,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理清思路

我校地处沙区城乡结合部,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办学质量徘徊在全区中游水平。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教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53.7%,其余学生都是被重点中学过滤剩下来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常常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放就忘。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校课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校情、学情、师情,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1234567”思路。即:探索建立一个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做到“两不”:不行政高压、暂不量化考核;三年一个轮回;突出四个特点“学校总揽、年级包干、教师自主、 学科多元”;抓好“五个先后”:先参观培训后身体力行,先班级试点后年级推开,先学校领衔后年级承包,先全面入轨后规范提升,先自由探索后总结凝炼;保证“六个跟上”;舆论要跟上、制度要跟上、培训要跟上、管理要跟上、科研要跟上、保障要跟上;落实七个细节:“导学案编写、小组划分、组长培训、班级文化建设、师生评价、学月分析、经验凝冻与推广”。

三、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环环紧扣

课堂教学改革是极为复杂系统工程,必须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才能保证课改的进度、效度。

(一)成立机构,建章立制

我们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上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上桥中学双主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上桥中学学生学习规范细则》《双主活力课堂评分表》《上桥中学明星学习小组评价标准》《上桥中学精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上桥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等文本,为课改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创设条件,培训教师

“任何课堂教育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课程改革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无疾而终。”我们对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让老师们实地去感受、书中去感悟、研讨中提升、氛围中感染、课堂中实践、反思中提升、比较中改进、展示中成长。先后选派了10名骨干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蹲点学习,吸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教师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教研组长从“学科的协调者”变成“课程的领导者”,年级组长从“上传下达者”变成了“课改的负责人”,备课组长从“信息员”变成了“导学案的主编和审定人”。

(三)规范训练,培训学生

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于是我们通过集中培训、分班培训、小组培训、个别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而了规范性培训。主要涉及“自主预习、课前准备、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及班级展示、倾听质疑、课堂检测、自我小结、课外拓展”等具体内容。通过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明显变化,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四、凝冻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消化、吸收、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原则。即:

生本原则。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建构活动。凡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进行合作讨论。凡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讲授。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只发生在学生需要时。

生成原则。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就是课堂的生成性目标; 而解决生成性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逻辑主线。

分层原则。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情境原则。尽可能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

对话原则。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对话;生生间、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是影响对话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活力原则。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复制的生命相遇;课堂应焕发出师生共享幸福历程的生命活力。

在教学改革原则的架构内,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双主活力课堂”模式。

“双主活力课堂”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共建共享生命活力的课堂。本课堂以六大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导学―反馈矫正―总结升华为程序,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幸福生长。其基本教学流程是: 学――展――点――测――评。

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由评教师个体的教案变为评备课组编制的学案;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由评个别学生的表现为主变为评小组表现为主的转变。激发了课堂教学活力。学校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教师间主动研讨、互相听评课的多了,上课走神的学生少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多了,师生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了,课堂洋溢着师生的生命活力,形成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

启动内涵发展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各项工作发生了极大变化,各项办学指标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激活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各个要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快乐高效地学习,全面健康地成长。一批教师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昔日的薄弱学校迅速蜕变成为沙区初中教育的生力军。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大学英语教学;应用机制;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英语教学是语言学科教学,其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同,尤其是英语教学体系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能诠释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从英语学科的基础特点出发,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英语教学的优化创新。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价值元素,可以看到将其应用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汇总,必然能够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1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是当前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了具体创新与优化,但是在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其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而这些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价值的重要障碍。具体而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理念缺乏系统化创新与完善。事实上,现阶段很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计划等等,都未能从学生培养的时代性要求出发进行融入与完善,因此,无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还是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都大受影响,从而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推进。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体系化的文化元素。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其使用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果。但是就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现状看,其在选用教学内容时,更多选择的是与考试相匹配的内容,缺乏英语文化属性的有效融入,特别是未能从学生人文理念培养要求入手,从而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推进效果。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优势和内涵分析,不难看到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资源要素融入到教学活动,其必然能够丰富整个教学活动的文化理念,从而提升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品质内涵。最后,在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多项元素的综合融入,尤其是在当前教育信息技术成熟应用的今天,学生更喜欢老师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这一方式来讲述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当前多元文化机制发展更为成熟,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传统文化应用有着重要应用需求。因此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融入多样元素。而从当前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看,其教学理念较为片面、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更新,同时也未能融入多样化教学资源,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文化是语言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同时更要注重诠释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当然,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既是教学机制创新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生培养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与关键。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现阶段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时,未能将学生全面培养的要求与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性要求相结合,从而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从整个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施要求看,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选择一些与大学英语课堂要求相吻合的文化素材,在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提升和内涵优化。当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机制需要创新与提升,通过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理念和应用策略,从而实现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所以,从内涵上看,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满足文化理念融入和教学创新等相关要求,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大学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亟待优化和创新,这既是提升教学价值的基础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也是教学理念优化应用的必然选择,通过选择合适的要素内容,从而实现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开展的基础要求在于文化内涵融入,结合语言与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想要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需要从文化元素内容融入出发,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在丰富英语课堂元素的同时,提升整个大学英语课堂的品质内涵,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在文化元素的融入过程中,必须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要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相匹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开展的关键要求在于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机制需要创新与完善,这是优化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案的基础与关键,在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教学方案、教学机制和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及时更新与完善。创新教学机制,不仅是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整个时展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必然抉择。创新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从当前学生综合培养要求出发的具体要求。

3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传承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元素,其在长期而体系化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诸多内涵和价值元素,特别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过程中,其逐渐与我国各项文化元素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机制。而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要素,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能够被应用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资源内涵。可以说,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其能够在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素材的同时,为学生学学英语融入完善的体系化元素。结合茶文化体系理念的具体内涵,不难看到茶文化理念能够被应用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当然,在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能够实现整个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理念内涵诠释入手,通过文化引领,从而提升整个茶文化体系理念的最佳应用效果。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认知茶文化体系理念的价值理念,极为必要,同时,人文理念也是学生扎实学习的基础和核心。从现阶段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不仅我国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西方各国也形成了相关文化元素,而认知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语言体系与文化机制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我们开展好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提供重要帮助。

4茶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从文化元素导入这一基础要求出发。其应用前提是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结合现阶段多元文化体系发展日益成熟这一客观背景,在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结合多元文化这一时代背景,通过选择各种形式的文化要素,从而满足教学活动中的文化要素需求。而想要应用最佳效果,其关键是要注重完善文化元素应用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融合,进而发挥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而茶文化体系更是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想要有效应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就必须将具体的文化元素与整个教学活动相融入,从本质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文化元素更多是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要素,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与整个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综合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通过革新教学体系,从而重塑英语课堂教学机制。教学创新,首先在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要与时展相结合,教学活动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式的展现方式,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出发,从而塑造教学机制的基础体系。要充分发挥我国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优势,诠释当前学生培养的价值诉求。其次,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具体的教学体系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对实施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改造和优化。最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整体是教学机制的重塑,通过应用综合要素,特别是融入当前学生培养的综合要求,结合教学体系的整个改革和优化,从而满足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重塑教学机制,是从科学角度认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要求的必然举措。

5结语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中心语文 人文情怀 传统文化

中学课程改革推行多年,各个学校为适应新型教学要求都忙于研究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应试教育的压力一直伴随着中学生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如何改革,人文情怀的渗透不能抛弃,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之路。就中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人文关怀的关照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情怀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权威性规定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俗地说,就是语文学科兼备了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两项功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或者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承担着德育的功能。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培养的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教育机智

首先,教师备课要以教学现场为出发点,备课时就要考虑教学语言的选用、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都必须有现场感,才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备课运思阶段就要顾及教学课堂的现场调控,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激发学生想象、情感等兴奋点的内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学生,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适合于教学现场的环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因素,以调动学生思想、感情和生活的积累,形成独特的课堂情绪基调和教学过程。

其次,具有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树立人文情怀意识,合理使用教育机智,这是课堂教学关注人文精神内涵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树立人文意识。此外,课堂上因教师本人的失误、学生行为的失当、课堂教学环境的失常等因素总会产生一些尴尬的情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身后的文化内涵,利用教育机智化解尴尬。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充实了语文教材的人文底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养、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在教授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时,都应当鲜明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和方向,达到人文内涵渗透、人文情怀培养的目的。

3.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深藏的人文内涵,有意识地、科学地进行问题设置。科学地设置教学问题的目的是让我们回归传统、回归文本,将文本深层的文化内涵与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连接起来,让学生真正接触文本本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更高层次得到收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统一。

4.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外文学名著、当代文学经典等等文学作品将社会人生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对这些课外材料的阅读和欣赏,对于学生理解社会、时代和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了学生很好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广阔的阅读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同时,运用自身丰富的文学底蕴,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余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出炉,语文考试分值加重。这一个强烈的信号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考龙门的跨越让广大莘莘学子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为此,中学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愈加重大。高考改革的本质,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体现,高考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青少年把优秀传统文化伦理和道德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并外化到个体的行为上来,最终的落脚点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传统文化体现着作家文本的人文情怀,如何将二者衔接起来,是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德俊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价值;探索

长期的教学模式沉淀下,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效果提升不明显的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更是匮乏,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任务完成式态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本内容的死板理解和强制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缺乏热情,教学内容缺乏自主和个性,更缺乏创新,让语文教学成了强制灌输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让语文教学从实际出发,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品质。

一、语文教学内涵品质的新课改出发点

高中语文教师是对高中生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教师,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技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让

学生从教师身上学懂读懂,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首先要深入熟悉高中语文的课本内容,从课本内容出发加入自身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联系生活,思考现实。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好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提升语文教学品质,必须让学生抛弃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站在新的立场新的角度与教师对话学习,让教师从课本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更大的世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自觉主动。教师也要用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这就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内涵品质提高的出发点。

二、语文教学品质内涵提高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面对教学任务时要设计好完整有效的课堂内容,要注意教学过程是否完善合理,还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能牢牢把握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热爱对语文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巨大的提高和改变,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和整理,在教学中要具有多样化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情景探索和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仅是语言参与,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参与到整个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经过学习正确的知识和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有效性,不让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循环中,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抵触心理。教师的教学要从多方面考虑,真正理解了语文的教学品质内涵,然后对语文课本的融合渗入,通过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提高。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反思,通过语文教学的学习。正确地理解语文教学的价值,通过实践检验语文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价值是由学生来体现的,教师在新课改条件背景下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让语文教学品质内涵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整个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不懈努力,追求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承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J].文学教育:下,2007(12).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6篇

一、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就是统筹区域内城乡学校的全部资源,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地推进,让强的更强,让弱的变强,不断强化区域内涵发展特色,逐步塑造区域教育品牌。

1.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正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发展,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和办学条件的优化。内涵式发展则致力于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致力于学校内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学校文化的更新,注重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的潜能激发。积极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方法策略,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必由之路,是基础教育转型变革的必然方向,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当前,“区域内差异”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滨城区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全区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荣获了“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称号;但“内涵发展”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这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所带来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义务教育学生的择校现象,这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只有通过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外延式均衡与内涵式均衡的有机融合,才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是消除素质教育发展痼疾的关键所在,是突破素质教育实施瓶颈的根本方法。

二、实践探究,带题管理,

不断创新区域整体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策略

2011年以来,区教研室承担省级课题《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在科研中创新,在研究中改革,在改革中提升,初步形成了“带题管理”的区域特色。

1.活动带动,推进管理创新

一是实施“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初,区教育局启动了“学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指导各中小学加强学校顶层设计,从办学理念确立、特色育人目标制定、制度体系构建、文化体系构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建设等方面系统地构建新学校模型,力争三年内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特色项目,推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品牌特色学校。授田英才学园“道德学校”建设成果丰硕,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撰文称该校是“一所令人尊敬的学校”,学校办学经验被《人民教育》向全国推介。二是实施学校教学管理“一把手”工程。校长带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深入基层教研组参加教研和课改,突出精细化、标准化、高效化管理。三是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每年全区中小学3000余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所教学生家庭“带题”家访,探究学生成长背后的家庭元素,家校携手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规划和教育方法。四是开展教育“招商引智”活动。打破区域壁垒,引进潍坊“271”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区第二中学资源,创办了滨城行知中学,积极构建国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竞争互动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激发了全区教育发展活力。积极完善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努力改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

2.项目拉动,推进课程改革

一是构建“四化”课程体系。区教研室围绕课程建设这一重点开展专项研究,整体推进,集中攻坚,大力建设现代化课程体系,全面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建设思路,整体推进中小学现代化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省课改专家称“滨城区是非常具有改革深度的区域,课程研究已经走到了全省前列”。二是加强德育课程化建设。依托“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各学校围绕特色育人目标,按不同学段确立德育目标和重点,系统规划文本类、环境类、活动类德育课程,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人文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该活动以推动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全面创新为主要任务,切实提高教研实效。开展了教学管理创新经验交流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加快各中小学教研特色的交流和推广。重视学生科学高效学习,将科学学习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学生的预习、听课、思维、记忆和创新常规,把学习规律变成学习规则。四是锤塑“快乐高效课堂”品牌。教研员进行跟进式指导和菜单式服务,深入课堂,参与集体备课,找问题,提建议,重点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实行了学科中心教研组月例会制度,切实发挥学科中心教研组作用。举办全区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与研讨”系列活动,加大创新成果共享转化力度。区第六中学成长为“全国高效课堂四大名校”之一,办学特色被《中国教育报》深入报道。五是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区教研室每学期组织一次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到农村中小学(包括教学点)送课,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六是深入实施书法教育“十百千万工程”。2009年启动该项目,引领学生翰墨修身,三年推出十余所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培养出百名书法教师和近千名小书法家,着力打造书法教育特色区。区七小书法文化建设经验两次被山东教育报推介,被授予“全国文化名校”称号,成为全区第一所部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七是积极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把大课间变成学生的体育特长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不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而且培养了一批体育新秀,近三年滨城学子在国际和部级体育赛事中摘金夺银,荣获了12个冠军、10个亚军、3个季军。2012年阳光体育科学健身校园行全国启动仪式在我区第六中学成功举行。

3.培训促动,推进教师成长

一是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策略。邀请知名专家为全区教学骨干做专题报告,积极组织教师和教科研负责人参加省内外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教科研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通过组织校长远程高级研修、高校进修、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整体提升全区学校管理水平。二是着力开展“三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推选230人作为区“三名”工程培养对象;推选29人作为市“三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三是建立全区“班主任工作坊”。引进区外优质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全员培训,全区小学班主任参加了培训。近三年共培养出齐鲁名校长2人,省创新型校长提名奖2人,市创新型校长4人;省创新型班主任1人,市创新型班主任4人;省级特级教师6人,齐鲁名师1人,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132人、教学能手115人。

4.城乡联动,推进资源整合

一是实施数字化校园全覆盖工程,建设全区数字化教与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实施全区同科教师大备课制度,不断丰富网络资源,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二是打造学校教育联盟,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采取“1+X”模式,组建了9所学校参加的教育联盟。每个教育联盟以一所学校为牵头学校,集聚2~6所学校为成员学校。结合我区实际,初中共组建了4个教育联盟,小学5个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学校从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三级课程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学生素养培养等方面扎实开展共建交流活动,实现了强项辐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对联盟成员实行捆绑考核,确保改革实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推动全区教育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7篇

关键词:尚德课堂; 内涵; 范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03-002

一、“尚德课堂”的构建背景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最基层的学校,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融入现代教育的前沿思考,以促进学校教育自主、全面、深入的综合改革?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载一切。“崇德”是我校建校初期的办学理念,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程中,我们从“德”字原初内涵出发,不断挖掘和丰富“德”内涵,链接传统与现代,提出“尚德”教育理念,建构“尚德”文化体系,形成“尚德课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尚德”的内涵

1.“尚德”第一层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从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是这样写的――“ ”,左边“彳”表示与道路行走有关。右边是一只眼睛即“ ”,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视之意,可释为“遵循本心,直视所行之路”。从“德”字原初意义来看,“德”义源于古代登山祭天活动,有发自本心,尊崇敬畏之意,蕴含着先民对季节变迁、天地时令的认知,以引导天下顺应天时,从而更好的生殖、化育万物。因此,“德”的原初意义是“顺乎自然”,不违背“天意”。

在这传统文化底蕴的追溯中,我校提炼出“尚德”境界中的第一层内涵: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2.“尚德”第二层内涵: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传统哲学认为,自然界,“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却不使之受到束缚、羁绊。天地之大德在于自然而然,化生万物。

在尚德教育体系中,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尚德”的内涵,就是“道”与“德”。“尚德”之“道”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尚德”之“德”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德”的第二层内涵指向“道德”或“个性”,即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尚德”追求的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由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养性励行”意为涵养个性以更好的创新行动,强调“养”之有素,方能厚积薄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尚德教育”的初衷,也是最终诉求,是对所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养性励行”的教育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三、尚德课堂的范式

“尚德课堂”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的自然意愿,即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顺乎自然教育规律而开展教学,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由此促进师生实现自我愿景,推动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德”是“尚德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论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追求的终点。

在建设“尚德课堂”过程中,我们注重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尚德”大育人环境;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学校“尚德”大教育理念;注重探索实践,构建学校“尚德课堂”具体范式。

“范式”是指尚德课堂活动中大家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理念、关键词、同一学科基本思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标准等,即与科学教学与研究有关的所有课堂要素。

一要唤醒,以激发学趣:唤醒学生学习动机,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尚德课堂强调在“遵循本心”基础上去“唤醒”学习的原兴趣、新鲜感、神秘性,努力让学生想读、想学、想投入,把阅读、训练、实验变成一次兴致极高的梦想、充满新奇的旅程。

二要顺应,以提升学力:包括顺应学科课程的要求、顺应教材设计的要求、顺应老师教学风格的要求、顺应学生学习品质的要求。教材处理、内容传递、练习测试,要“顺乎自然”的进行,要创设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课堂环境,将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自然结合起来,促进学力提升。

三要“活泼”,有深度交流:即教师以“活”的教学之道,促进学习的生动活泼,探究的生动活泼;学生以“活”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汲取、感受体验的生动活泼。这里的“活”是建立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还原学习的原始功能、自觉自愿品质,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习有法,学有所思。

四要“有得”,以期学有所获:“有得”,即“德成”。强调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以教师的“德”顺应、促进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看得见”的发展与提升,教学效果显著。

五要“深化”,以丰厚学养:“尚德课堂”也是深度教学,需要让人看出你上得深刻,或者学生得到深刻的引领,因此课堂需“深化”所学,或者升华所学,从而陶冶学生,让学生丰厚学养。

归结来说,“尚德课堂”教学范式――“唤醒、顺应、活泼、有得和深化,体现在具体的课堂行为特征上分别对应为“激发学趣”、“提升学力”和“丰厚学养”。“尚德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关键是要“动在课堂”,具体落实在三个方面:“思在课堂”、“辩在课堂”和“练在课堂”(见下图)。另外设计出科学规范、具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尚德课堂”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

四、尚德课堂的践行与成果

1.专家引领有高度

专家引领在于能够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

2014年以来,学校邀请苏大教授母小勇、市教科院傅嘉德主任等来校指导调研,邀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孝如、学术专家袁卫星,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徐业毅、张一山、沈庆九等人来校做讲座或示范教学。2014年11月以来,每隔两三个星期,我校“尚德课堂”课题小组与特聘华师大专家团队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明确实施目标与具体步骤,并落实下一次的研讨内容。经过华师大教授和校“尚德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逐步明确并完善了“尚德课堂”的教学理念、行为特征、课堂范式、评价标准等。

在学校“尚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外聘教授、专家的一次次专题培训和指导下,我校全体教师正经历着一场全新的思想风暴,学校各个层面逐步了解并接纳了“尚德教育”这一全新概念。

2.课堂践行有力度

课堂践行有力度在于一有教学理念的全面渗透和有序指引;二有校长室带领下教务处和教科室等部门的活动开展和平台创设;三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四有名师专家、专业团队的现场观摩和有效指导。

尚德理念最初提出时,教师是模糊的、抽象的,但在校长室有计划、有力度的推动下,广大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培训学习,特别是在“尚德课堂”的探索实践、观摩展示、教研讨论的系列活动中,教师对尚德理念、尚德课堂的范式越来越具象化、清晰化。

2014年10月30日我校英语、数学老师开设两堂“尚德课堂”教学观摩课,省特级教师沈庆九老师开设了《苏州园林》“尚德课堂”教学示范课。省特级教师张一山老师对三节“尚德课堂”教学观摩课从尚德理念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点评。

2014年12月19日,我校开展了以“聚焦有效教学,打造尚德课堂”为主题的对外公开课展示活动,面向所有学科共开设23节。

2015年4月22日,我校成功举办了面向苏州大市的“尚德课堂”研讨会,来自省、市(区)的领导、专家及兄弟学校的近百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原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省特级教师、南师大王一军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的“尚德课堂”改革。

2015年9月23日,“江苏中小学教学特色观摩学习活动”在学校举行。此次观摩学习活动由“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主办,与会的领导、专家是来自全国的中学校长、副校长、教学主任和一线骨干教师。此次观摩学习活动由三部分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首先观摩了陈雁老师的《醉翁亭记》和陆洪明老师的《动能、势能、机械能》两堂“尚德课堂”的常态教学课;接着,在学校尚德楼四楼会议室听取翁永兴校长的汇报,翁校长就学校基本情况和学校“尚德”特色教学分别作了《传统与现代交融,创新与务实兼济》《顺乎自然归真本,尚德行远重实践》的专题报告;最后,在学校全体行政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校园文化,感受学校独特的“德”文化。承办江苏中小学教学特色观摩学习活动,不仅是学校“尚德”办学理念、“德”文化内涵的全面展示,更是对学校实施“尚德课堂”探索和践行的鞭策。

3.教研结合有深度

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一线教学中的创新探索和实际践行成为教师教研思考的基本素材和源头活水,教师在“尚德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反思“尚德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甚至还积极撰写“尚德课堂”教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创新教学使教研有根,深入教研又使教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两者相辅相成,不仅推动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有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专题教学;交流;教学内容;有效;思想;融合;放开手脚

一、现象呈示

笔者听过一节专题《荷》的公开课。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展示。整节课就是一个展示大拼盘:赏荷、咏荷、学荷、赞荷,层次很清晰,但课堂基本状态是一个或几个学生或者伶牙俐齿、爆芝麻般地说,或者磕磕巴巴、断断续续地讲,其他学生迷迷糊糊地听,甚至根本不知所云。展示完了,课前懂多少,下课时仍旧懂多少,没有明显的进步。

新课改实施以来,设法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习,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苏教版教材中的“专题”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其课堂教学一直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同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似乎很广泛,课堂容量、活动量似乎也很大,互动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但冷静地从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这个角度来看一看教学效果,却不由地让人皱眉。

二、原因分析

这样的花架子式的课在专题学习课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大概是被“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号蒙蔽了双眼。这种课乍一看似乎挺富有新理念:你看,我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我已经把学生的才情发挥到极致,我已经让学生的参与面达到最大了!在我的课堂上,老师只是组织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其实不然。专题学习课也是语文课。李海林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而“语文课,‘过心’比‘过耳’更为重为,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有时候,‘沉静’比活跃更为需要,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有时候必须沉下心来,或静静阅读,或独立思考。”因此,专题学习课不能忽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熏陶,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专题学习课不拒绝热闹地交流,但要让交流成为真正的交流,成为语文课上的交流,成为有语文味的交流,成为有效、高效的交流。交流的基本特征是互通有无,语文课上的交流除了知识上的视界融合,还应包括思想观点、学习方式的融合。

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除了过于追求实践性忽视语文味以外,还有一个贪多求全的问题。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大容量,不给学生应有的感悟、玩味、思考、涵咏的时间,学生的交流怎能不流于形式?《荷》这一专题的公开课,就把关于荷的外在美、精神美、文学内涵、文化内涵、实用价值等方面一一涵盖,一节课仅40分钟而已,怎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这种只是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的展示式交流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教学建议

1.精选内容,让学生的交流更从容、更充分、更深入

精选教学内容,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集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课上感悟、玩味、思考、涵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交流一定会更从容、更充分、更深入。比如,在教学《荷》这一专题时,可从意象角度从莲叶、莲花、莲藕三个角度,分别引导学生由形到神地全面品味、鉴赏。可用一节课专赏莲叶,将莲叶图、题咏莲叶的古诗词、借莲叶抒怀言志的现代文作为主要教学资源。课上在诵读、赏析、细细品味的基础上,交流对莲叶的感受,然后采用或直抒情感赞美莲叶,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咏怀的方式抒写感悟,让学生在美视、美读、美听、美析中进行专题学习,这样学生对莲叶的感受会更直观深刻。

2.注重实效,让学生的交流更顺畅、更实用、更有价值

清晰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的讲析清楚明

白,也包括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让每个发言人讲清楚,让每个学生听清楚发言内容。在专题《荷》的教学中,学生交流搜集的咏荷古诗词是常见教学环节,但发言的学生讲得飞快,听讲的学生不知所云也是常见现象。这时,教师就要思考发言人对自己搜集的咏荷的古诗词理解吗?其他学生理解吗?如果不理解,就有必要适当板书,及时讲解,并组织学生诵读、体味、抄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通有无的交流目的,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荷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主体的体现,能促进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并不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

3.及时追问,让学生的交流更深刻、更智慧、更有品位

要避免单调地展示,就要实现真正有思维含量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完善、深化学生的认识并不矛盾,帮助学生学会完善,使之得到发展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与反衬作用,《鱼戏莲叶间》与动静结合,《小荷才露尖尖角》与含蓄美,《红荷映日图》与映衬,《风过荷塘》与特写,《观音坐莲台》与象征等等,通过追问,学生对作品的文学内涵、文化内涵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师生、生生的交流更深刻、更智慧、更有品味,交流的作用也达到了最大化。

4.放开手脚,让学生的交流更丰富、更广泛、更有个性

陶行知先生说:“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专题教学课是最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课堂之一。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大可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形式,还可适当布置教室,播放清雅的音乐,充分解放学生的身心,给学生的课上交流提供尽可能宽松的环境。另外,在集体展示交流的形式之外,还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可采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的形式。这样,在放开手脚、充分实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品读,学习之后进行广泛交流,内容会更丰富、更有个性。

参考文献:

[1]任玲.什么样的课是不好的课.语文教学通讯,2005(1):6.